![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7/24/wKhkGWc2l4KAT40UAAKriog_nMQ079.jpg)
![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7/24/wKhkGWc2l4KAT40UAAKriog_nMQ0792.jpg)
![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7/24/wKhkGWc2l4KAT40UAAKriog_nMQ0793.jpg)
![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7/24/wKhkGWc2l4KAT40UAAKriog_nMQ0794.jpg)
![地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9/27/24/wKhkGWc2l4KAT40UAAKriog_nMQ07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材分析及课标要求本课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又是自然环境演变的结果,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自然条件之一,因此学习“植被”是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第二节“土壤”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材从不同尺度介绍了地理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又以较小的区域为例阐述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区域的视角观察身边的地理环境,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到地理环境与植被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能够认识到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标分析:本条课标要求突出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培养。“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以学生野外或户外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要求学生会在野外对当地的植被进行观察、识别和描述[1]。“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不同的植被,它们的空间分布受到气候的强烈的影响;二是不同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通过本条课标的学习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二、核心素养实施途径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认知了大气、水、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也对生活中常见的植被分布和生长习性有所了解,已经具备基本的知识储备,但缺乏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对于植被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结合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技术,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植被的认识,实现问题的探索和解惑,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本节课通过以下途径实施:结合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图,了解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提升区域认知素养[2]。通过观看调查视频,阅读图片和文字,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分析植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学突破的难点,本节课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对校园植被展开调查,并到石家庄西部山区野外实地考察,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地理观测和综合思维能力,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举例分析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有利或不利影响,并结合植被和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保护植被,改善环境,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3-4]。三、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发放“资料卡”。[基本概念]①植被:覆盖一个地区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植被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②种群:在一定区域内同种植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③群落: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中,各种植物种群的集合构成植物群落。[气候资料补充]①海口:属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年平均温度24.3℃,年平均降水量2067毫米,5~10月为雨季,月平均降雨量近250毫米。②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全市平均气温17.6℃,降水量1200毫米左右。全年60%以上的雨量集中在5~9月。③石家庄:属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总降水量为401~752毫米。④齐齐哈尔: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特点十分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暂短霜早,冬季干冷漫长。年平均气温在0.7~4.2℃之间,南北相差3.5℃左右,年降水量在400~550毫米之间。⑤鄂尔多斯: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雨水相对集中;冬季漫长寒冷,降雪少。年平均气温在5.3℃~8.7℃,东部地区降水量平均在300~400毫米,西部地区降水量在190~300毫米,全年降水集中在7月至9月。⑥吐鲁番:属典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少雨,太阳辐射强,夏季高温多风。年均气温13.9℃,年均降水16毫米。[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校园植被的四季美景,从学生熟悉的校园植被入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植被调查线路一]①教师教学过程:课前发放《校园植被调查表》,包括“植物名称、植被类型(自然植被或人工植被)、树木形态、生长习性、是否有季相变化”,组织班级的地理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教学楼西侧区域的树木进行调查,完成校园植物调查报告(表1)。②学生调查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参加校园实践,借助手机App并采访校园绿化专业人员,记录校园树木特征,搜集相关树木的生长习性等信息,填写表格,制作调研成果展示课件,并在课堂上展示(图1、表1)。[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最熟悉的校园植被入手,展开实地调查。通过调查,学生对校园植被进行观察、识别、并描述汇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过渡]通过校园树木调查,是否能够确定石家庄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学生回答]不可以,因为校园主要为人工植被,且调研范围较小,不具备代表性。[教师总结]要想了解石家庄典型的自然植被,就要走出校園,到大自然中调查。学校地理小组的同学利用周日的时间分别到石家庄西部的封龙山区和驼梁山区进行实地调查,以下为学生在山脚下拍摄的两幅照片(图2)。[设计意图]从校园小范围的人工植被的调查,到石家庄大范围的自然植被的调查,学生在提高地理实践力的同时,增强了区域认知能力。[过渡]校园是这样的(展示校园植被图片),那么其他地域的校园植被又是怎样的景象?[植被调查线路二]海口—上海—石家庄—齐齐哈尔。[教师教学过程]地理小组同学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在11月20日联系了海口、上海、齐齐哈尔三个城市的学长,获得这三个城市典型自然植被的视频资料。并提供典型植被的树叶标本。[学生学习过程]学生利用树叶标本,结合所学知识,通过探究活动对四地的植被进行观察、描述、比较并分析原因(图3、表2)。[探究活动]①根据视频内容填写齐齐哈尔、石家庄、上海、海口四城市植被类型及差异。②影响四地典型树木差异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③推断四地典型树木树叶的特征与当地气候的关系?[设计意图]循序渐进的提问和思考模式,使学生主动调动所学知识,比较这四个城市植被类型和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原因。让学生通过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得出影响四地植被差异的主导气候因素是热量。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引起自然环境及典型植被发生变化,在森林植被中呈现出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变化。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过渡]这是地理小组同学在南北方向上对我国东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树木进行了调查。那么在中纬度东西方向上植被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于是地理小组的同学开展了第三条线路的植被调查。[植被调查线路三]石家庄—鄂尔多斯—吐鲁番。[教师教学过程]通过谷歌地球展示三个城市的位置关系,并通过查询网络视频资料,呈现当地典型植被景观(图4)。[学生学习过程]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描述并思考三地典型植被差异,并分析原因。[探究活动]①观察并描述三地典型植被类型及其形态特征的差异。②思考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设计意图]观察并结合生活常识比较这三地植被类型及其根、茎、叶等形态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植物与其他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区域认知,综合分析得出影响三地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从而得出结论: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类型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过渡]通过调查探究总结了植被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那么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在垂直方向上又有怎样的变化?地理学习小组又展开了第四条线路的植被调查。[植被调查线路四]石家庄驼梁山地植被调查。[教师教学过程]带领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到石家庄西部太行山驼梁实地调查,了解在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情况。并展示在山麓、山腰、山顶不同位置的植被图片(图5)。[学生学习过程]学生们通过观察视频、景观图片,完成探究活动。[探究活动]①描述随着海拔增加,当地典型植被的变化情况。②思考影响典型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设计意图]带领学生从山麓到山顶爬山过程中,亲身体验随海拔的增加典型植被的变化情况,山麓地区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树种,山腰地带出现针叶树种,山顶地区为灌丛和草甸。得出结论: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响,植被随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出现垂直分带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水热状况随着海拔升高而发生变化。同时,在调查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其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又可以影响所在区域的环境。[学以致用]我爱我校——校园绿化建议(图6)。结合本节所学知识,请你为我校西南绿地区域的规划设计提供合理建议。[设计意图]通过该活动的设计,体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四、结语本节课利用校园环境,创设了“校园植被调查”的地理实践活动,学生在校园中寻找不同种类的植物,查阅植被相关资料,归纳植被类型,总结其生长习性,制作PPT进行汇报,激發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达成了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目标,落实了课标要求中“通过野外观察,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这一条课程标准。本节课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野外考察、合作探究、小组汇报等多种学习方式充分给予学生展示机会,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也提高了课堂效率。“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了对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药冷链运输服务合同
- 建筑工程人才中介合同
- 花店翻新垫资合同
- 行业专项作业指南 财务管理基础
- 经营用房租租赁合同书
- 印刷合同协议书
- 门卫临时聘用合同
- 软件开发流程优化与项目管理体系建立指南
- 员工离职后保密协议
- 购房协议和购房合同
- 2024年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散文、小说阅读(第03期)含答案及解析
- 《宫颈癌筛查》课件
- 2024年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消化科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杭氧股份深度报告:工业气体龙头期待2025景气复苏
- 2024年学校意识形态工作总结
- 2024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社会招聘考试真题
- 慢性肾脏病健康知识科普
- DB31-T 596-2021 城市轨道交通合理通风技术管理要求
- 《客户异议处理培训》课件
- 2024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