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大题集训《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大题集训《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大题集训《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大题集训《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大题集训《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要素整合题题型简介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会以某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生存特性为背景材料,提供相关的资料,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对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影响。2.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把握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全面分析各要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次要落脚于人地协调观,分析变化产生的影响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典例在线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云南省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生物多样性居全国之首。亚洲象栖息在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的宽阔地带,活动区域海拔通常不超过100米。亚洲象的耳朵很大,宽度近1米,耳部的褶皱很多,褶皱之下分布有丰富的血管,耳部运动十分灵活。2021年3月,云南南部某亚洲象群一路向北迁徙,最北位置到达昆明市郊,然后向南折返,8月返回到南部传统栖息地。下图示意云南省位置及象群迁徙路线。(1)说明亚洲象耳朵大的特征与栖息地环境的适应性。(2)指出该亚洲象群北迁过程中食物来源的主要变化。(3)从地理位置分析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形成原因。【答案】(1)适应性:亚洲象栖息地位于热带雨林、季雨林地区,气候湿热,蚊蝇和寄生虫多,扇动大耳朵有助于散热降温,同时扇动大耳朵还能驱赶蚊蝇和寄生虫。(2)变化:从热带北迁到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发生变化(自然植被变得稀疏),喜食食物来源减少;农业生产活动密集,农作物在食物中的比重上升;人工投喂成为获取食物的方式之一。(3)原因:在地理位置方面,北回归线穿过云南省南部,热量充足;靠近印度洋和太平洋,水汽来源丰富,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富足的水热基础。【解析】本题以云南象群迁徙事件相关图文为材料,涉及亚洲象耳朵大的特征与栖息地环境的适应性、亚洲象群北迁过程中食物来源的主要变化以及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形成原因等内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1)“亚洲象栖息在亚洲南部热带雨林、季雨林的宽阔地带”,气候湿热,蚊蝇和寄生虫多。“亚洲象的耳朵很大,宽度近1米,耳部的褶皱很多,褶皱之下分布有丰富的血管,耳部运动十分灵活”,扇动大耳朵不仅助于散热降温,同时还能驱赶蚊蝇和寄生虫。(2)从热带向北迁徙到亚热带地区,植物种类由热带雨林、季雨林,变为亚热带常绿落叶林,大象喜欢吃的食物来源减少;离开栖息地往北迁徙,距离人类居住地越来越近,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更加密集,农作物在大象食物来源中的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为了保护象群,人工投喂很多食物,也成为食物来源之一。(3)根据题目要求,本题只需从地理位置角度进行分析。生物多样性丰富主要是因为水热条件优越。读图可知,北回归线穿过云南省南部,所以云南温度高,热量充足;图中显示,云南距离印度洋和太平洋都不远,两个大洋的水汽均可达到,所以水汽来源丰富,降水较多,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富足的水热基础。解题技巧生物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的生长习性、特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痴关系、区城生物多样性分析,成为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一个区域生物主要受地形、气候、水文、土壤、人类活动等因索的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因此区域生物多样性问题的分析,重点考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索养,只有对区城内的地理要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很好地解答相关问题。一、植被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植被与地形①地形对植被的影响:地形通过影响热量、光照、水分、土壤而影响植被。一般山地与平原比,山地气候复杂,植被丰富;从热量条件看,多数植被喜光,阳坡植被较茂盛。从水分条件看,迎风坡和阴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山坡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以形成深厚土壤,山谷往往土层深厚,山谷植被较山坡好。②植被对地形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作用地貌的形成。2、植被与气候①气候对植被的影响:通过光、热、水、风等影响植被种类、数量、分布等。不同气候条件形成的植被类型不同。一般风力越大,越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常年受定向风的影响,常形成风旗树,大风的地区植被一般长得低矮以抗风。②植被对气候的影响:植被可降低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增加湿度;森林可降低风速。3、植被与水文①水文对植被的影响: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②植被对水文的影响:植被覆盖率影响河流含沙量、径流的稳定性,植被覆盖率高可增加下渗,涵养水源。4、植被与土壤①土壤对植被的影响:土壤的肥力、水分含量、特性影响植被生长。②植被对土壤的影响:植被生长可以改变土壤的性质,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二、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动物的生存受地形(生存空间)、气候、植被(食物)、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1、地形或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动物数量多;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动物数量少;③地形垂直差异大,则气候差异大,动物物种多样;④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2、气候:①气候多样,则动物多样;②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影响动物生长速度快、数量多;③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④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生物较少。3、水源:水源的多少和分布影响动物的数量及分布特征。4、生态环境: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如森林破坏、草地退化,食物来源减少,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生存环境改变,动物减少;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动物数量(增)多。5、天敌(生物):天敌和外来物种干扰,会导致动物(生物)减少。6、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动物种类和数量多;②人类破坏生态环境,如破坏森林、草原减少、污染水源等,导致动物栖息地减少,食物减少,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7、动物综述8、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9、动物的迁徙(洄游)行为是一种适应现象,由于繁殖、觅食、气候变化等原因而进行一定距离的迁移现象。凭借这种活动,可以满足它们在特定的生存时期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使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得到可靠保证。①迁徙(洄游)原因:繁殖、觅食、季节变化、自然灾害②通道条件:飞行动力(鸟类)、水流速度(鱼类)食物、水源、地形起伏、气温(水温)人类活动(猎捕、污染、工程建设等)躲避天敌与自然灾害三、生物多样性1、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生态系统”。2、组成: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此外,遗传多样性可以表现在多个层次上,如分子、细胞、个体等。②物种多样性:这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③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3、重要价值:⑴

直接使用价值: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如:药用价值、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野外收获进入贸易市场)等.(2)间接使用价值:七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调节碳氧平衡,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他的作用,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的作用等等.(3)潜在价值:今天还未被利用的哪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究竟能提供多少对农林业发展有用的遗传材料,是不可估量的.4、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密切相关。⑴首先,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和多种工业原料。⑵生物多样性还在保持\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⑶生物多样性在大气层成分、地球\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表面温度、地表沉积层\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氧化还原电位以及pH值等方面的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⑷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将有益于一些珍稀\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濒危物种的保存。5、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t"/item/%E7%94%9F%E7%89%A9%E5%A4%9A%E6%A0%B7%E6%80%A7/_blank"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3)建立基因库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4)构建法律体系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等。四、总结某处某种生物大量繁衍的原因分析1、足够的生存空间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的空间大;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2、充足的食物来源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3、适宜的气候条件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4、天敌①缺少××××,天敌少;②受到××××天敌威胁。5、人类活动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变式训练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1年11月29~30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举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非洲是中国重要的经贸伙伴。非洲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刚果盆地雨林茂密,马达加斯加岛动植物种类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图为“非洲气候类型图及马达加斯加岛位置示意图”。(1)根据材料推测马达加斯加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多样性丰富且独特物种较多的自然原因。(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流经刚果盆地的河流水文特征。【答案】(1)分布: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侧降水多于西侧(东南向西北减少)原因:东侧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暖流增温增湿。(2)纬度较低(或南回归线穿过);东部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水热)垂直分异明显,适宜多种生物生存:离大陆较远(分离),物种因进化慢而独特。(3)刚果盆地全年高温多雨(或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流量的季节变化小:雨林茂密,含沙量小;地势平坦,流速较慢;全年高温,无结冰期。【解析】本大题以非洲自然环境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影响降水因素、物种丰富独特原因、水文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1)根据材料推测马达加斯加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降水空间分布不均;东侧降水多于西侧(东南向西北减少)。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洋流、地形等,结合马达加斯加岛位置示意图可知:东侧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东南信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暖湿气流,受山脉的阻挡抬升,降水多,且沿岸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增温增湿。西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2)马达加斯加岛生物多样性丰富且独特物种较多的自然原因主要体现在:热量:纬度低,南回归线穿过,热量条件好;降水:东部地区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地形:山地气候垂直分异显著,适宜多种生物生存;且离大陆较远(分离),物种因进化慢而独特。因此水热条件充足,山地气候类型多样,加之远离大陆,为马达加斯加岛生物多样性和独特性提供有利条件。(3)地理环境整体性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结合图文可知:刚果盆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盆地地形,中间地势平坦,流速较慢;刚果盆地雨林茂密,河流含沙量小。刷模拟1.(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珊瑚主要生长在水流稳定、风浪较小、光照充足、水质洁净的热带海域,其遗骸和其它生物的碳酸钙骨骼一起堆积形成珊瑚礁。一般认为,河流入海口附近地区极难有珊瑚礁存在。2016年,海洋学家在亚马孙河入海口发现了面积达9500平方公里的珊瑚礁群(下图),其属于新型的珊瑚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且面临较多威胁。(1)指出图示海区珊瑚礁的分布特点。(2)从水体稳定性的角度,说明亚马孙河入海口附近利于珊瑚生长的特殊环境。(3)与南部相比,分析亚马孙河口北部珊瑚礁群落多样性较低的自然原因。(4)推测油田开采对该海域珊瑚生长可能造成的威胁。【答案】(1)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呈条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主要分布在浅海(水深50~500米)地区。(2)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入海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水流稳定;受赤道无风带影响,风浪较小;河口附近受洋流顶托,盐度(密度)大的海水位于底部(表层为淡水),垂直交换小,海水环境稳定。(3)与南部相比,亚马孙河口北部:河流携带泥沙入海,洋流将河水向北推移,浑浊度提高(水质较差),光照不足(较弱);河流淡水使北部海域盐度降低(较低),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河口北部受河流与洋流两者影响,水流扰动较频繁(较强),不利于珊瑚生长。(4)破坏海底地貌,压缩珊瑚生存空间;导致海水扰动频繁,破坏珊瑚生长环境;开采及油轮运输频繁,导致海水污染。【解析】本大题以亚马孙河入海口的的珊瑚礁群为背景材料,涉及该海区珊瑚礁的分布特点、亚马孙河入海口附近利于珊瑚生长的特殊环境、亚马孙河口北部珊瑚礁群落多样性较低的自然原因、油田开采对该海域珊瑚生长可能造成的威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1)读图及图例可知,该海区珊瑚礁主要分布在水深50~500米的浅海区,大体呈条带状分布,分布区域大致与海岸线平行。(2)由材料可知,珊瑚主要生长的环境水流稳定、风浪较小。亚马孙河入海口附近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降水季节变化小,受其影响入海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小,水流稳定;该地区属于受赤道无风带影响,风浪较小;河口附近受洋流顶托作用,水流速度慢,表层为大量淡水,底部为盐度、密度较大的海水,海水不易进行垂直交换,海水环境稳定,利于珊瑚生长。(3)由材料可知,珊瑚主要生长在水流稳定、风浪较小、光照充足、水质洁净的热带海域。读图可知,该处洋流大体向偏北方向流动。与南部相比,亚马孙河口北部:河流携带泥沙进入海洋,受向北的洋流的影响,河水被向北推移,所携带的泥沙随之向北推移,洋流导致水体浑浊,水质较差,光照不足,影响珊瑚生长;大量河流淡水的注入使北部海域盐度降低,营养盐类较少,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河口北部受河流与洋流的影响,水流扰动较频繁,水流不稳定,不利于珊瑚生长。(4)由材料可知,珊瑚主要生长在水流稳定、风浪较小、光照充足、水质洁净的热带海域。由图可知,油田位于珊瑚分布地区。海底油田的开采,会破坏海底地貌,使珊瑚生存空间减少;石油开采的过程中会导致海水扰动频繁,造成水流不稳定,破坏珊瑚生长环境;石油开采及油轮运输过程中,可能导致石油泄漏,导致海水污染。从而威胁珊瑚生长。2.(2021·北京·高三开学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校中学生赴湖北省神农架国家公园进行野外实习,重点考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下图为神农架国家公园范围及景区分布图。任务一:考察和调研生物多样性。同学们经调查了解到:神农架是我国中部的最高峰,山地南坡基带以常绿阔叶林带为主,北坡基带则以落叶阔叶林带为主。神农架国家公园为“森林与野生动物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6种,药用植物超过1800多种,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3种,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金丝猴主要分布区。(1)说明神农架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任务二:地测量,查阅文献,获取相关数据,如图所示。生态敏感性极敏感高敏感中敏感轻敏感不敏感面积占比%6.049.2510.2773.301.14地形高程/m2400—30002000—24001600—20001200—1600<1200坡度/°45—9030—4525—3015—250—15注:生态敏感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区域内自然和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它反映在同样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各类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2)绘制统计图,表现该地区生态敏感性的分类及面积比例。(3)根据上图数据,说出地形因素与生态敏感性的关系。任务三:调研保护管理措施。(4)简述对生态极敏感和高敏感地区应采取的保护措施。【答案】(1)地处中纬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气候和植被类型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河流众多;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2)绘图示例2幅:(3)海拔越高,坡度越大,生态敏感性越高。(4)划分相应的保护核心区、缓冲区;严禁单位和个人进入,或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等活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绘图能力、图文信息分析能力及对生态极敏感和高敏感地区应采取的保护措施等知识点的理解,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及综合实践能力。(1)“神农架是我国中部的最高峰,山地南坡基带以常绿阔叶林带为主,北坡基带则以落叶阔叶林带为主”,据经纬度判断,神农架位于我国中部,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地南坡、北坡基带不同,说明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气候和植被类型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据图中陆高及图中陆高分布可知,该地地形、地貌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植被生长环境复杂;图中河流众多,地势落差大,山地垂直地带性明显。(2)两种绘图方法:圆饼状图和柱状图。生态敏感性分为五类,以圆饼状图画,将五类比例在圆饼图合理按比例划分,用不同图例表示即可。柱状图面积比,先建立坐标,横轴表示不同种类,纵坐标表示比例,据数据画图即可,画图如下。(3)地形因素主要是高程和坡度。据表中数据可知,2400—3000m海拔最高,坡度是45—90°,是极敏感状态;<1200m海拔最低,坡度是0—15°,坡度最小,是不敏感状态。说明海拔越高,坡度越大,生态敏感性越高。(4)结合材料分析,对生态极敏感和高敏感地区保护应该划分相应的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分不同的保护级别;生态极敏感和高敏感地区易被破坏,要严禁单位和个人进入,或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等活动。3.(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长江渔业资源年均捕捞产量不足10万吨。2019年初,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和建立补偿制度实施方案》。《方案》要求,2019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护区渔民退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水域的渔民退捕,丹冬峰暂定实行10年禁捕。禁捕范围包括14省市,纵贯长江上中下游,退捕渔民约27.8万人。为全面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9年12月23日一部为长江“量身打造”的长江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下图为长江流域简图。(1)指出可能造成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的主要人类活动(2)分析我国专门为长江“量身打造”保护法的原因。(3)有学者建议,禁捕政策实施后,长江流域部分地区可利用洼地发展池塘养鱼。指出学者提出这一建议的依据。【答案】(1)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挖砂采石、滩涂围垦。(2)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生态宝库和重要的黄金水道;长江沿线河湖水污染形势严峻,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小持续加重;通过立法,把长江保护上升为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效果会更明显。(3)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洼地较多,水资源丰富,发展池塘养鱼的优势明显;有利于帮助部分渔民禁捕后再就业;长江沿线城市众多,鱼类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减轻长江水域养殖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长江沿线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运用。体现了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1)长江中上游地区水能丰富,中下游地区航运便利,沿线经济发达,水中生活着中华鲟、白鳍豚等大量水生生物。导致长江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拦河筑坝,影响水生生物的自然迁移与洄游;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江面船舶作业导致水域污染;人类的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沙采石、围垦滩涂等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等。(2)“量身打造”意思是按照消费者的需要定做产品,因此解答本题应从长江的重要性、特殊性以及“量身打造”的重要性等方面考虑。我国南水北调从长江调水;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水体互补,为周边地区提供水源,因此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长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也是维护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说明长江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航运价值高,船舶往来穿梭,易造成生态破坏和水污染;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多,经济较发达,污水排放量大,因此长江沿线河湖水污染形势严峻,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小持续加重。通过立法,可以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规范行为,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效果会更明显。(3)“利用洼地发展池塘养鱼”的依据,应从当地的地形、市场需求、池塘养鱼的优点等方面考虑。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沛,地势低平、河湖密布,被称作“鱼米之乡”,因此长江流域部分地区水资源丰富、洼地较多,为发展池塘养鱼提供有利条件。宜宾、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均位于长江沿线,城市众多,鱼类产品市场需求量大。材料显示,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为保护长江鱼类资源,长江流域实行退捕和禁捕等措施,利用洼地发展池塘养鱼,可以帮助部分渔民禁捕后再就业,保障居民的收入。利用洼地发展池塘养鱼,可以减轻长江的压力,从而减轻长江水域养殖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4.(2022·山东·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高三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河漫滩是指河床主槽一侧或两侧,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的滩地。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道附近发育大面积河漫滩,是千百年来人们围垦的重要目标,圩垸就是自古以来围垦的产物。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排灌系统的农业区,在长江下游叫“圩”,中游叫“垸”,一般统称“圩垸”。左图示意2015年洞庭湖流域圩垸分布。长江中下游的圩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发展成为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融合”的生态系统,它能提供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等。其中,供给服务指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及工农业生产原料等,调节服务指通过调节气候、水文等要素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文化服务指人类从生存环境中获得精神享受、娱乐和文化收益,支撑服务指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使生态系统自身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右图示意长江中下游圩田空间结构。1984年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再鼓励圩垸建设,把它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圩垸的变迁反映了该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1)分析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道附近发育大面积河漫滩的原因。(2)结合材料和右图,说明长江中下游的圩田如何提供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3)1984年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再鼓励圩垸建设,说明这样做的理由。【答案】(1)地势低平,流速减慢,河流携带泥沙沉积;河流水位季节变化较大,夏季洪水期滩地被洪水淹没,冬季枯水期滩地出露水面。(2)围垦出现的土地和水域,作为农业生产空间,可以提供稻米、渔业、水资源等,属于供给服务;沟渠、内河、闸门等水利设施,调节河流径流量(或利于防洪),促进水体循环,净化水质(或圩田的水体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属于调节服务;营造滨水聚居地,提供生活空间,便于旅游休憩,获得精神享受,属于文化服务;营造陆生、水生等生态空间(或提供水生生物栖息地),维持生物多样性,属于支撑服务。(3)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需要维护圩堤和排灌系统等设施,成本较高;水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湿地的开发与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漫滩位于河床主槽两侧或一侧,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出露。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干支流河道附近河流流速减缓,搬运能力减弱,河流中的泥沙逐渐沉积。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主要受雨水补给,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夏季洪水期滩地被洪水淹没,冬季枯水期滩地重新出露水面,所以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河道附近发育大面积河漫滩。(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生态服务功能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支撑服务等,所以结合图文材料信息分析圩田是如何提供这些服务的即可。①供给服务。供给服务是指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的食物及工农业生产原料等。通过圩田的建设,围垦出大量的土地和水域,从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生产空间,土地可以种植稻米等,水域可以发展渔业,也可以提供水资源。②调节服务。调节服务是通过调节气候、水文等要素,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结合右图信息可知,通过建设沟渠、内河、闸门等水利设施,有利于调节河流径流量,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同时促进水体循环,净化水质。圩田内部的水域可以有效调节局地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温,从而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③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是指人类从生存环境中获得精神享受、娱乐和文化收益。圩田的建设。有效营造了滨水环境,提供了生活旅游休憩空间,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④支撑服务。支撑服务是指通过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使生态系统自身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圩田的建设有效提供了陆域和水域环境,为不同生物提供了生物栖息地,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3)圩田是人类不断向河道和湖泊索取耕地的结果,圩田的建设会导致湖泊面积萎缩,从而导致湖泊蓄洪能力减弱,加剧洪涝灾害。区域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旱灾害频发,圩堤和排灌系统等设施需要时常维护,维护成本高。另外,圩田的建设过程中也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5.(2022·吉林·双辽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苏拉威西海位于太平洋西部,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岛间海。苏拉威西海曾是一片古老海洋盆地,早在420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当时离任何一块大陆都非常远,其海岸多为悬崖峭壁,海底深而平坦。苏拉威西海位于著名的“珊瑚角"中心,是科学界公认的生物多样性密集区。苏拉威西海沿岸水域及海洋等水域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被人们称为“快要消失的景点”。下图示意苏拉威西海地理位置。(1)简述苏拉威西海海域降水量的季节差异。(2)分析苏拉威西海及其海岸悬崖峭壁的形成过程。(3)说明苏拉威西海是公认的生物多样性密集区的依据。(4)简析苏拉威西海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答案】(1)海域接近赤道,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6~10月降水偏多,11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2)海域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及欧亚板块交界处,经不同阶段的俯冲、碰撞,形成海盆;板块不断碰撞挤压,海盆易形成断层陷落,形成悬崖;加之后期海水的不断侵蚀作用,导致海岸悬崖更加陡峭。(3)形成年代早,保留大量原始物种;海盆古老封闭,与其他大陆联系少;四周岛屿众多,海洋生物栖息地广阔;周边岛屿地表径流汇人多、携带丰富饵料、吸引大量海洋生物汇集。(4)人口密集且人口增长快,海洋资源开采量大,引起资源枯竭;过度捕捞和非法捕鱼方式,导致当地珊瑚礁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解析】本题以苏拉威西海为背景材料设置四小问,涉及气候类型的判读、地貌的成因、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等知识,考查了学生阅读图文提取信息的能力,对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要求较高。(1)降水量的季节差异主要从气候角度来分析,据图可知苏拉威西海海域位于赤道附近,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6~10月气压带风带北移,该海域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偏多,11月~次年5月,气压带风带南移,该海域受信风带控制,降水较少。(2)据材料及图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相关知识可知,苏拉威西海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及欧亚板块交界处,经不同阶段的俯冲、碰撞,形成海盆;该海域海岸悬崖峭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板块不断碰撞挤压,海盆易形成断层陷落,形成悬崖;加之后期海水的不断侵蚀作用,导致海岸悬崖更加陡峭。(3)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主要从:位置、气候、地形、水源、人类活动等方面来解读,据材料“苏拉威西海曾是一片古老海洋盆地,早在4200万年前就已经形成”可知,苏拉威西海形成年代早,保留大量原始物种;根据材料,该陆地当时离任何一块大陆都非常远,可知海盆古老封闭,与其他大陆联系少;四周岛屿众多,海洋生物栖息地广阔;周边岛屿地表径流汇入多、携带丰富饵料、吸引大量海洋生物汇集。(4)当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具体表现为:该海域附近人口密集且人口增长快,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海洋资源开采量大,引起资源枯竭;过度捕捞和非法捕鱼方式,导致当地珊瑚礁严重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6.(2021·河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0届会议上神农架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荣膺“世界自然遗产地”称号。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神农架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其生物多样性弥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神农架自然遗产地原为一片大海,约从19亿年前频繁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如今的地貌形态,其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最高海拔神农顶3160.2m,为华中第一峰,最低海拔400m。下图为神农架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1)神奇的北纬30度线上,有着许多神秘的自然奥秘,神农架就是在这神奇纬度上的一块自然瑰宝。而与神农架自然遗产地同纬度的全球大部分地段,主要植被类型为疏林、荒漠植被,请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2)分析神农架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3)比较神农架同一自然带南北坡分布海拔高度的差异并说出影响因素。【答案】(1)全球30°N附近的大部分地段主要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形成了气温高降水少的气候特点,从而导致其主要自然带为疏林、荒漠植被。而神农架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降水多,形成森林自然带。(2)位于中国地势第二阶梯的东部边缘,即中国西部高山区向东部丘陵平原区过渡地带,环境类型多样。山麓南坡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北坡为常録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说明其热量条件充足且位于气候过渡的交叉带。神农架自然遗产地人类活动的干扰少,利于生物物种的保存。(3)神农架同一自然带北坡分布高度低于南坡。影响因素为:气温、降水、光照。【解析】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形成原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等。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1)与神农架自然遗产地同纬度的全球大部分地段,主要植被类型为疏林、荒漠植被,请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从纬度和海陆位置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方面,从纬度的角度来看,神农架位于30°N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了高温少雨的气候特点,因此多为疏林、荒漠植被;另一方面,神农架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盛行从海洋吹来的偏南风,降水丰富,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自然带主要为常绿阔叶林。(2)神农架自然遗产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主要从小气候的多样性以及环境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地势、坡向分析其气候的多样性。从地势角度来说,神农架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三级阶梯的交界处,为高山区向平原丘陵的过渡带,高差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环境类型多样;从坡向的角度,山麓南坡热量条件好,形成常绿阔叶林带;北坡热量条件差,形成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其热量条件充足,且气候过渡交叉。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该地为保护区,较少人类活动干扰,利于生物物种的繁衍和存留。(3)南北坡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差异,主要从气候差异这一角度分析。神农架山区南坡为阳坡、夏季风的迎风坡,光照强,热量条件好,降水量大,植被生长茂盛,因此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因此,其主要因素为气温、降水和光照。7.(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南极,是科学家眼中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生存于这种极端环境里的微生物相应具备了独特的生物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021年11月上旬,中国极地科考团第38次出征南极,将于次年4月中旬返回,完成近半年科学考察。下图为我国某科考站为解决科考人员蔬菜供应问题所建立的温室建筑外景照片。(1)请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南极成为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的独特优势。(2)从气象角度简要分析南极蔬菜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的原因。(3)结合南极气温特点,从节能角度分析,推测南极温室种植的蔬菜应具备的生长特点。【答案】(1)纬度高,气候寒冷,自然环境独特(酷寒);极地冰层深厚,海水盐度高(高盐);受极地高压中心影响,气压高(高压);降水少,多大风,气候干旱(干燥、大风)。(2)减小地面降温影响,保持室内温度;减少暴雪堆积影响,增加建筑耐久性。(3)南极气候寒冷,温室培育会消耗较多能源,为了减少能耗,种植的蔬菜应是生长周期短和较耐寒的品种。【解析】本题考查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突出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1)根据材料“南极,是科学家眼中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天然实验室,生存于这种极端环境里的微生物相应具备了独特的生物适应机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析独特优势在于南极环境的独特性:南极是纬度最高的大陆,由于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并且有极夜现象,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并且海拔高加上极冰反射率高,因此气候寒冷,自然环境独特(酷寒);南极地区分布着世界最广的大陆冰川,淡水资源极其丰富,极地冰层深厚,海水盐度高(高盐),从大陆到海洋,从低盐冰层下的微生物,到高盐海水微生物的分布,分异显著;受极地高压中心影响,气压较高;降水少,多大风,气候干旱(干燥、大风)。因此形成酷寒、干燥、烈风、冰原大陆,海洋包围,环境复杂且独特。生存于这种极端环境里的微生物相应具备了独特的生物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2)当地气候具有的特点是酷寒、干燥和烈风的特点,高脚设计离地面较高,减小地面降温影响,保持室内温度;南极大陆冰雪覆盖度高,且风大,经常大风吹雪现象,离地面较高,减少暴雪堆积影响,增加建筑耐久性。(3)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海拔高,冰雪反射率高,所以气温具有酷寒的特点,南极气候寒冷。同时一年中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夜期由于光照条件差,气候更加寒冷,极昼期由于光照时间长,气候较温暖,还可以种植蔬菜。因此温室培育会消耗较多能源,为了减少能耗,种植的蔬菜应是生长周期短和较耐寒的品种。8.(2021·安徽·屯溪一中高三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塞拉多保护区位于巴西中部(如下图),是世界上最古老独特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这里大片的草本植物通常高约60厘米,稀少的木本植物长有厚厚的树皮。每年8~10月,当地频发大火,大火过后,这里的生物又迅速恢复生机,显示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1)指出塞拉多保护区所在的主要气候类型及成因。(2)分析塞拉多保护区大火频发于每年8~10月的原因。(3)分析塞拉多保护区每年大火频发但依然物种丰富的原因。【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2)该地8月之前(5~7月)为降水稀少的旱季,枯草物质积累多;8~10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气温回升快,气候干燥;且受到东南信风影响,风力较大,易产生火灾。(3)纬度较低,水热资源比较丰富;大火后的草木灰,为植被复苏提供养分;树皮厚,耐火性好;属于保护区,人类活动干预少。【解析】本题以塞拉多保护区为背景,涉及气候类型及成因、山火成因及物种丰富程度原因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1)根据经纬度定位和材料信息“大片的草本植物”,可推知塞拉多保护区位于巴西高原上,气候类型主要为热带原气候;当地大部分位于赤道与回归线之间,全年高温,由于受赤道低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0°~23.5°S之间,8月之前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当地受东南信风影响,降水少,草类枯黄,物质积累多;到了8-10月,随着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气温回升快,雨季未到,且受到东南信风影响,风力较大,易产生草原火灾;10月过后,当地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增多,不易发生火灾,所以塞拉多保护区大火频发于每年8~10月。(3)根据材料信息“塞拉多保护区每年大火过后物种依然丰富的原因可从自然和人文因素去分析。自然因素是因为当地主要位于热带地区,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物生长,大火燃烧产生大量的草木灰,为土壤提供充足养分;稀少的木本植物长有厚厚的树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部分山火;人文因素主要因为当地为自然保护区,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较大,受人类影响小。9.(2021·湖北·高三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的二大控制生物类群为沉水植物(水草)和浮游植物(藻类),沉水植物占优势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显著下降,含氧量增加,水体透明度显著上升。当水体富养时,水生生物量增加,含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湖泊生态修复就是要努力构建湖泊草型生态系统,一般分三步走:控源截污—改善生存环境—生态恢复。下图示意两种湖泊状态相互转化简图。(1)说明当水体富养时,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2)分析草型湖泊水体透明度高的原因。(3)请从下列湖泊生态修复的两个步骤中选择其一作答,说出其具体措施及主要目的。步骤①控源截污,步骤②改善生存环境【答案】(1)由于水体污染导致水体富养化,使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使水底光照条件变差,同时藻类死亡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致使水中的水草和鱼类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草叶片在水中漂浮,吸附浮游生物;固定湖底沉积物,减少悬浮泥沙;吸收水体营养物质,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减少水体中浮游藻类的量。(3)步骤①措施:禁止网箱养鱼;控制产生、生活污水排放;雨污分流,达标排放。主要目的:防止水体富养化,抑制浮游植物生长。步骤②措施:净化水质;湖底清淤。主要目的: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解析】本题考查湿地的保护、水污染的治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落实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1)当水体富养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增加,藻类大量繁殖,而藻类属于浮游植物,其大量繁殖遮蔽水下光照,且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浮游藻类占优势时,水质浑浊,也导致水底光照条件变差,水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变差,水中的溶解氧减少。同时,藻类的死亡氧化分解也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溶解氧显著减少,鱼类和水草等生存环境恶化而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草型湖泊即是沉水植物占优势,当沉水植物占优势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显著下降,有利于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较高。其次,水草等沉水植物占优势,其叶片在水中漂浮可吸附浮游生物,提高水体透明度,还可以有效固定湖底沉积物,减少湖水中的悬浮物质,有利于提高水体透明度。(3)任选一步骤,阐述理由和目的即可。步骤①控源截污。控源截污主要是为了减少氮磷等营养元素在湖泊积累,从而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抑制湖泊藻类生长,抑制藻型湖泊的形成。具体措施可从污染源控制的角度说明,如控制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加大污水的净化处理;雨污分流,避免污水随雨水排泄至湖泊中;禁止网箱养鱼,减少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对水域的污染。步骤②改善生存环境。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藻型湖泊向草型湖泊演化中,自然条件下较难转化,需要人工干预,改善生存环境即是改善水草等沉水植物的生存环境,可以人工清除藻类和湖底淤泥,净化水质,从而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1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金沙江景观壮丽多彩,每年都会引来大量游客。游客在金沙江干流河谷拍下的照片(图甲)中,河谷两岸植被较为稀疏,多枯黄色,这样的河谷在地理学中称为“干热河谷”。材料二: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乙)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过渡的横断山脉中段,东西两侧分别为金沙江谷地和澜沧江谷地。保护区内气候随海拔的升高而变化,在海拔2300m以下,为疏林灌丛草坡带,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海拔3000—3200m,分布着针叶阔叶混交林;海拔3200—4000m分布着亚高山暗针叶林。图丙为白马雪山年降水量与海拔关系的示意图。(1)分析河谷内气候干热的原因。(2)推测疏林灌丛草坡、针叶阔叶混交林、亚高山暗针叶林出现的坡向并说明理由。(3)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生物多样性较丰富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原因。【答案】(1)河谷距海相对较远,且有高大山脉阻挡,暖湿气流难以到达;山高谷深,暖湿气流越过山脉到达河谷后下沉增温,难以形成降水;河谷内人口、城镇集中,植被破坏严重,加剧了干热程度。(2)东坡。东坡随海拔的升高降水量的变化大,海拔2300m以下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疏林灌丛草坡带;海拔3000—3200m,降水较多,气温较高,分布着针叶阔叶混交林;海拔3200-4000m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微弱,分布着亚高山暗针叶林。而西坡降水量的变化较小。(3)纬度较低,地处亚热带和高原气候的交汇区,自然环境多样:海拔高,且相对高差大,水热条件垂直差异显著;受地形和坡向影响,降水条件差异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自然生态较原始。【解析】本题以横断山脉地区的自然状况为材料,涉及焚风效应、影响植被的因素,考查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1)据材料可知,金沙江河谷距海相对较远,该地区受高大山脉阻挡,山高谷深,高大山体对来自西南方向的暖湿气流阻挡作用强,水汽难以深入,降水少,气候干燥。金沙江干流处于背风地带,水汽含量少,降水少,且干燥的下沉气流增温效应强,焚风效应显著,难以形成降水。河谷内人口、城镇集中,植被破坏严重,植被稀疏,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加剧了干热程度。(2)推测不同植被出现在坡向,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信息,一是造成植被差异的主导因素,二是东西两坡降水量随海拔低变化,据图中信息可知,东坡随海拔的升高降水量的变化大,海拔2300m以下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不足以满足高大树木的生长条件,形成疏林灌丛草坡带;海拔3000—3200m,降水较多,气温较高,水分条件好,适宜针叶阔叶混交林生长;海拔3200-4000m降水较多,气温低,蒸发微弱,分布着亚高山暗针叶林。而有材料可知,西坡降水量随海拔的变化较东坡小。(3)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可以从水热条件和人类活动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雪山所在地区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降水多,水热条件好,生存条件好。地处亚热带和高原气候的交汇区,自然环境多样,雪山所在地区山高谷深,海拔高且相对高差大,水热条件垂直差异大,受地形和坡向影响,降水条件差异大,气候类型表现的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动植物生长条件。该区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自然生态较原始。刷真题1.(2021·海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生物区系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同一生物区系的分布范围大体与具有某一特征的自然环境相联系,反映其发展进程与古地理或现代自然条件的关系,下图为世界海洋动物区系部分分区图。比较甲乙两区域,指出海洋动物种类较多的区域并简述其种类较多的原因。【答案】乙多,理由:依据板块构造理论,该海域更古老,有更古老的生物;海洋面积广阔;浅海面积大:岛屿多:珊瑚礁众多;生存环境多种多样。【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