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学年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训练复习4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说法来体味这种精神活动。王羲之在与友人度过美好的一天之后,不由得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解码人生的方式,认为人生在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静一动,一个向内一个向外,虽然方式不同,但均能在“欣于所遇”之际达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审视王羲之所说的这两种方式,一个向内心去寻求,另一个则通过体察外在的世界去寻找。宗炳的“卧游”,有类于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只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如何才能做到卧游呢?另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明代高廉《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而闲者匪徒尸居肉食,无所事事之谓。俾闲而博弈樗蒲,又岂君子之所贵哉?孰知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斯得其闲矣。”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卧游,除了单独欣赏,也可以邀请一两位高人雅士同观。明代周荃写信邀请周亮工赴约赏画,他在信中写道:“室不甚幽,然不燥不湿,颇可坐卧。室中所悬画,虽太旧,然是李营丘手迹,董文敏三过而三跋之,颇为识者所赏。酒不甚清,然是三年宿酝,多饮颇不使唇裂。主人虽老,然不惫,颇能尽夜奉客欢。”如此邀约卧游,让人神往。(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材料二:“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最早提出了“卧游”一词。“卧游”这一审美质量如何转化为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呈现?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媚者”,悦也。审美观照的直接对象就是自然山水,而且可以通过图画就能神游山水之中,他又说“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弄操,欲令众山皆响’”。人们通过这种观照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还可以向宇宙本体实现对道的把握。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美心胸,才能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进行审美观照,才能由观照进一步达到对宇宙本体“道”的深层把握。这也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提出的“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所谓澄怀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和思考,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实明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卧游”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才能产生符合这一审美旨趣的绘画作品,才能通过对山水艺术进行审美品味和欣赏,获得身心的愉悦。宗炳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在审美观照中要做到“凝气怡身”。所谓“凝气怡身”就是通过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观照、品味和欣赏,使观照主体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到一个“神超理得”的艺术意境。在这种意境里,观照者的神思不仅要从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有限形态中超越出来,而且还要从自身的局限中突破出来,从而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澄怀观道”“凝气怡身”“神超理得”构成了三个相互映涵的美学关系,相互印证“卧游”在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卧游”也就成为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审美的质量。以“卧游”为审美指向的艺术作品就应运而生了。(摘编自百度“文藏书画”《“卧游”这一文人意趣是如何转化到绘画中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考虑身体限制而不能畅游山水,宗炳有了“卧游”之论,后“卧游”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人意趣。B.从宗炳的画论看,古代文人游山玩水与观赏山水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有精神上的某种追求。C.要进入“卧游”境界,有些特别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比如作品悬挂的高度及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D.“山水以形媚道”,指山水以其形态契合着自然之道;“澄怀观道”,指观赏者摒弃俗念才能悟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些观点与“卧游”的本质相似,是南朝画家宗炳“卧游”的先声。B.“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人们观赏真实的山水与山水画所得就有明显不同。C.古代山水画,寄寓了画家精神上的追求,观画者进入“卧游”境界才能领悟作画者的精神追求。D.观画者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通过“卧游”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的创作。(3)结合材料判断,下列选项中所描述内容不能让人进入“卧游”境界的一项是A.茗碗香炉人静好。桐阴悄。闲窗摹出山樵稿。B.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C.那用携筑著展,空堂足写遐心。登临。近水与遥岑。D.空山蕙帐眠清熟,一个渔舟堕枕边。却忆年时江上路,丹青浓淡是云烟。(4)“卧游”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活动?请根据材料作简要说明。(5)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因精神苦闷卧床不起,友人高符仲携带王维的《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请结合材料分析高符仲的这一举动的合理性。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雕花烟斗冯骥才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支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B.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D.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2)小说中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回答问题。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款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调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项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妾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木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惯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B.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C.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D.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始皇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B.“虽前世重人”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相同。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D.作者既肯定前人效仿先贤孔孟自荐为官,又希望谢景山效仿孔孟自荐为官的方法,步入仕途,为国效力,实现价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②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潇湘夜雨•濡须①对雪周紫芝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濛。一天飞絮,零乱点孤蓬。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季莺)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注】①濡须:三国时旧城。②蒙茸:杂乱的草。(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描绘了一幅烟霭迷蒙、满天飘雪、孤舟无依的江天雪景图,营造出孤寂朦胧的意境。B.“波横索练,玉做寒峰”运用下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濡须雪后江山的美丽。C.“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塑造了一个夜泊雪江、孤独难眠的人物形象,意蕴丰富。D.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意象多样,用词雅而不俗,美而不艳,呈现出的画面清新素净。(2)有人认为周紫芝的词给人的感觉是情深意切,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深切的情感?请简要分析。四.默写(共1小题)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的《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反对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看作一样的句子是,。(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③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岑参)④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观览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要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逐步加强社会讲解的监管机制。如今,许多博物馆观众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所以①______。社会力量的加入本来是对馆方需求的有益补充,但部分讲解人员为了吸引流量,大谈野史,信口开河,其危害不容小觑②______,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对社会讲解出台了限制措施。在注重深度体验和互动性的今天,传统的人工讲解依然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博物馆在创新运营思路的过程中,仍应该③_______,以特色化的优质讲解服务,呵护好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追寻。(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引领和滋润着普通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火热开展,让文艺之光照亮基层……“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建党百年之际,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天安门广场,激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报国志。②,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载入史册,展示着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昂扬精气神。重大标志性事件发出黄钟大吕之声,而日常生活的点滴则成就了潜移默化之功。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展望未来,增强文化自觉、③,以文弘志、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荡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焕发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坚毅前行,一定能信心百倍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崭新篇章。(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划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霍金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B.文物工作者们克服高原反应,发扬“格桑花”精神。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024学年语文高二上册期末训练复习4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据说,南北朝时期的宗炳,壮年时多方游历,年纪大了便将生平所到之处画在墙壁上,期望达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的效果。虽然人们常用宗炳的故事来解释卧游,但这个词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误解,认为卧游是年龄大了,玩儿不动了,躺在床上回味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有种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说法来体味这种精神活动。王羲之在与友人度过美好的一天之后,不由得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进而思考人生的真谛和解码人生的方式,认为人生在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一静一动,一个向内一个向外,虽然方式不同,但均能在“欣于所遇”之际达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审视王羲之所说的这两种方式,一个向内心去寻求,另一个则通过体察外在的世界去寻找。宗炳的“卧游”,有类于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只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如何才能做到卧游呢?另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明代高廉《燕闲清赏笺》对“闲”做了这样的阐释:“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而闲者匪徒尸居肉食,无所事事之谓。俾闲而博弈樗蒲,又岂君子之所贵哉?孰知闲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生安寿,斯得其闲矣。”让自己从繁忙的事务中抽身出来,安静下来,才能走进一幅山水画。其次,书房要小,即所谓的“斗室”。如果你去过故宫博物院内乾隆皇帝著名的书房“三希堂”,就会对这种“斗室”有直观的感受。在偌大的紫禁城内,由养心殿西暖阁改造成的“三希堂”仅有八平方米大小。可以想象,乾隆从繁忙的政务中偷得半日的清闲,在这个小而雅致的房间中静坐榻上,展卷鉴赏书画。三希堂内,墙上悬挂的对联“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仿佛是对卧游一词的注解。再次,展卷也有讲究,中国山水画除了如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这样大幅的屏障外,宋元以前流传下来的画作,更多的是一卷卷小而精致的长卷作品,更适合在斗室之内欣赏。鉴赏这样的长卷时,一边展开一边卷起,目之所及总是一段一尺左右长的画面,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观感,能细细品味每一棵树、每一块山石、每一处溪流。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选择适宜的高度和距离,观者便能按照画家的设定走进其所营造的山水世界。卧游,除了单独欣赏,也可以邀请一两位高人雅士同观。明代周荃写信邀请周亮工赴约赏画,他在信中写道:“室不甚幽,然不燥不湿,颇可坐卧。室中所悬画,虽太旧,然是李营丘手迹,董文敏三过而三跋之,颇为识者所赏。酒不甚清,然是三年宿酝,多饮颇不使唇裂。主人虽老,然不惫,颇能尽夜奉客欢。”如此邀约卧游,让人神往。(摘编自刘亚刚《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材料二:“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南朝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里最早提出了“卧游”一词。“卧游”这一审美质量如何转化为绘画作品中的审美呈现?宗炳说“山水以形媚道”,“媚者”,悦也。审美观照的直接对象就是自然山水,而且可以通过图画就能神游山水之中,他又说“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弄操,欲令众山皆响’”。人们通过这种观照不仅可以得到审美的愉悦,还可以向宇宙本体实现对道的把握。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美心胸,才能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进行审美观照,才能由观照进一步达到对宇宙本体“道”的深层把握。这也是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提出的“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所谓澄怀即庄子所说的“心斋”“坐忘”,它要求人们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和思考,从而使心灵处于一种虚静实明的状态,只有在这种状态下,通过“卧游”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才能产生符合这一审美旨趣的绘画作品,才能通过对山水艺术进行审美品味和欣赏,获得身心的愉悦。宗炳进一步阐述了人们在审美观照中要做到“凝气怡身”。所谓“凝气怡身”就是通过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观照、品味和欣赏,使观照主体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从而提升到一个“神超理得”的艺术意境。在这种意境里,观照者的神思不仅要从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的有限形态中超越出来,而且还要从自身的局限中突破出来,从而实现精神的无限自由。“澄怀观道”“凝气怡身”“神超理得”构成了三个相互映涵的美学关系,相互印证“卧游”在绘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卧游”也就成为绘画特别是山水画审美的质量。以“卧游”为审美指向的艺术作品就应运而生了。(摘编自百度“文藏书画”《“卧游”这一文人意趣是如何转化到绘画中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因考虑身体限制而不能畅游山水,宗炳有了“卧游”之论,后“卧游”发展为一种普遍的文人意趣。B.从宗炳的画论看,古代文人游山玩水与观赏山水画,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都有精神上的某种追求。C.要进入“卧游”境界,有些特别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比如作品悬挂的高度及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D.“山水以形媚道”,指山水以其形态契合着自然之道;“澄怀观道”,指观赏者摒弃俗念才能悟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DA.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些观点与“卧游”的本质相似,是南朝画家宗炳“卧游”的先声。B.“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人们观赏真实的山水与山水画所得就有明显不同。C.古代山水画,寄寓了画家精神上的追求,观画者进入“卧游”境界才能领悟作画者的精神追求。D.观画者即使足不出户,也可通过“卧游”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画的创作。(3)结合材料判断,下列选项中所描述内容不能让人进入“卧游”境界的一项是BA.茗碗香炉人静好。桐阴悄。闲窗摹出山樵稿。B.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C.那用携筑著展,空堂足写遐心。登临。近水与遥岑。D.空山蕙帐眠清熟,一个渔舟堕枕边。却忆年时江上路,丹青浓淡是云烟。(4)“卧游”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活动?请根据材料作简要说明。(5)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秦观因精神苦闷卧床不起,友人高符仲携带王维的《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请结合材料分析高符仲的这一举动的合理性。【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C(2)D(3)B(4)卧游,是观赏者身居斗室,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去观赏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中国山水画),从而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境界的精神活动。(5)秦观卧床不起是因为精神苦闷,而非身体疾病,这当与他不能忘怀得失有关;辋川是王维的隐居之地,《辋川图》是他的山水画作品;观赏山水画以达成“卧游悟道”(让人内心安静,摒弃功利欲望,实现精神自由)是古代普遍的文人意趣;邀人赏画,相与“卧游”也是古代文人风尚,因此高符仲携画供秦观欣赏,希望秦观“阅此可以疗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信息,筛选材料相关信息,进而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联系题干要求进行分析。【解答】(1)C.“有些特别的要求一定要做到,比如作品悬挂的高度及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错误,绝对化。原文材料一是说“明代中晚期之后,大幅立轴的作品迅速增多,被用来悬挂在壁上。鉴赏这些作品,对作品悬挂的高度、观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都有要求”,可见并不是鉴赏所有的作品都有这样的要求。故选C。(2)A.“东晋王羲之《兰亭序》中的一些观点……是南朝画家宗炳‘卧游’的先声”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材料一只是说“宗炳的‘卧游’,有类于王羲之所谓的‘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只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B.“因此人们观赏真实的山水与山水画所得就有明显不同”错误,强加因果,原文材料一是说“卧游与真实的山水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有着更为超脱的精神追求,是一种澄怀观道的精神活动”。C.“观画者进入‘卧游’境界才能领悟作画者的精神追求”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材料二是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审美心胸,才能对自然山水和山水艺术进行审美观照……”,“审美心胸”并不等同于“进入‘卧游’境界”。故选D。(3)由原文“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可知,“卧游”是欣赏中国山水画常用的欣赏方式。B.描写的是自然界梅花,意思是梅花美丽孤傲,即使要入画,都会担心难画得传神。不能让人进入“卧游”境界。故选B。(4)首先要提取关键信息“宗炳的‘卧游’……是观赏者是通过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去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鉴赏者首先要偷得浮生半日闲,让自己从外到内地安静下来”“其次,书房要小”“再次,展卷也有讲究……”,再进行整合概括,先明确卧游是“提高自身精神境界”的精神活动,再明确“卧游”需要具备的条件和其本身的特征即可。(5)从题干“秦观因精神苦闷卧床不起”可知,秦观卧床不起是因为有心病,这当与他不能忘怀得失有关;而从“通过‘卧游’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才能产生符合这一审美旨趣的绘画作品,才能通过对山水艺术进行审美品味和欣赏,获得身心的愉悦”“卧游,除了单独欣赏,也可以邀请一两位高人雅士同观”可知,而秦观的友人高符仲携带王维的《辋川图》供他欣赏,告之“阅此可以疗疾”,就是希望秦观借欣赏王维的山水画作品《辋川图》,以达成“卧游悟道”,排解苦闷的心情,让内心安宁,从而获得身心的愉悦。答案:(1)C(2)D(3)B(4)卧游,是观赏者身居斗室,排除一切功利欲望的计较,去观赏画家构建的山水世界(中国山水画),从而体味万物、思考古今和人生,进而提高自身境界的精神活动。(5)秦观卧床不起是因为精神苦闷,而非身体疾病,这当与他不能忘怀得失有关;辋川是王维的隐居之地,《辋川图》是他的山水画作品;观赏山水画以达成“卧游悟道”(让人内心安静,摒弃功利欲望,实现精神自由)是古代普遍的文人意趣;邀人赏画,相与“卧游”也是古代文人风尚,因此高符仲携画供秦观欣赏,希望秦观“阅此可以疗疾”。【点评】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雕花烟斗冯骥才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又似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着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说,“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忽然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支拿出来,送给老范……(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A.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B.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纯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C.老范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的信守承诺。D.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2)小说中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3)请梳理小说的情节,简析情节安排的妙处。【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答案】(1)A(2)有才华,热爱艺术,在绘画、雕刻方面都很有造诣;温良、和善、懂得感恩;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情意。(3)情节:受尽歧视,花房邂逅﹣﹣花房交往,感受温暖﹣﹣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拾真情。妙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3)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情节的特点主要有: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解答】(1)B.对老范的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有误,“无知、傻气”表述错误。这不透露出老范的“无知、傻气”,相反,为下文写唐先生给老范一支做工简单的烟斗埋下伏笔。C.“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说法不够确切。老范第一次给唐先生送花是为了看烟斗,第二次送花是由其子代为完成的,所以不存在什么承诺之类的成分。D.“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的说法于文无据。故选:A。(2)解答时主要抓住相关情节内容和人物描写方法分析概括,本文主要运用动作、语言及心理描写刻画唐先生这一形象。从唐先生的遭遇上,可以看出他很有才华,热爱艺术,有很高的水平;从第一次落魄时和老范的交谈可以看出,他还是很和善的;送老范烟斗可以看出他的感恩;但在顺境时就对老范漠视了,这样的行为有些势利。(3)本文情节从唐先生角度可以看出落﹣﹣起﹣﹣落,分析时也要结合花农范师傅的故事。对每个故事情节要用精练的语言概括。遭遇冷落,花房邂逅﹣﹣促心交谈,重燃信心﹣﹣恢复光彩,冷落花农﹣﹣重陷低谷,感受真情。从本文情节分析,其突出特点:一波三折。答案:(1)A(2)有才华,热爱艺术,在绘画、雕刻方面都很有造诣;温良、和善、懂得感恩;有些势利,有等级观念,顺境时漠视真挚情意。(3)情节:受尽歧视,花房邂逅﹣﹣花房交往,感受温暖﹣﹣重戴桂冠,冷落花农﹣﹣再次落魄,重拾真情。妙处:制造波澜,吸引读者;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突出个性;有利于表现主题。【点评】情节概括往往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尤其注意文章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以及表达方式变换的句子。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回答问题。答谢景山①书[宋]蔡襄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喻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款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调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在数项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妄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妾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苛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鲁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木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暇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惯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已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选自《全宋文》)【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ǐ);人名,与孔子同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B.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C.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D.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若固守而不移者”与“始皇之心日益骄固”(《过秦论》)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B.“虽前世重人”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C.“如景山且不能见信”与“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两句中的“见”字含义不相同。D.“而恨其所不至”与“恨恨那可论”(《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恨”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采用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B.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C.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D.作者既肯定前人效仿先贤孔孟自荐为官,又希望谢景山效仿孔孟自荐为官的方法,步入仕途,为国效力,实现价值。(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②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B(2)A(3)D(4)①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工具。②(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外遭到无辜的屈辱。”【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词语,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句意:夏天的时候承蒙你降低身份向我出示几十篇新作的文章,其中有你所称赞但我所不愿意做的,借由事情前来探询,幸而合乎时宜,想让你思考并遵从,(却)不敢用文词表达出来。“其间”做后文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句,所以排除A、D;“幸而”为固定结构,放在句首引出后面内容,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B。(2)A.固:固执。句意:如同固执坚守不变的人一样。固:固执。句意:始皇的内心一天天地更加骄横固执。“固”字含义相同。B.虽:即使。句意:即使是前世有权势之人。虽:即使。句意:即使又晒干了。“虽”字含义相同。C.见:放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句意:如果你尚且不能相信我。见:表被动。句意:而燕国被欺凌的耻辱也就消除了。“见”字含义不相同。D.恨:遗憾。句意:却遗憾你所不能到达的。恨:愤恨。句意: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恨”字含义不同。故选:A。(3)D.“效仿孔孟,自荐为官”错误,原文“其称仲尼……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可见,作者并不是要求朋友“效仿孔孟,自荐为官”,而是请朋友不要相信前世重人所说的孔孟也汲汲营营试图自谋仕进的说法,并为孔孟辩解他们不过“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并非自谋仕进。故选:D。(4)①“由”,通过;“困于道者多矣”,被动句式;“是故”,因此;“用”,工具,用具。译文: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工具。②“病”,批评;“恤”,忧虑;“非恤美仕之未得”,宾语前置“横辱”,无辜的屈辱。译文:(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外遭到无辜的屈辱。”答案:(1)B(2)A(3)D(4)①通过学习文来学习道,被道困惑的人就很多了。所以说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工具。②(我)又批评你忧虑做官的处境困顿,现在说:“不是忧虑得不到好的官位,是忧愤意外遭到无辜的屈辱。”参考译文:蔡襄顿首景山足下:夏季有辱您向我展示几十篇新文章,这中间景山你所称赞而我不愿意做的,通过一些事情而前往问询,幸而不时切中,想让景山你思考并听从我的想法,不敢在文辞中陈述。最近蒙受您给我写信,满满千百字,引喻称类,犹如固守信念而绝不动摇的样子。我想要始终不说出来,然而如果景山您顽固而不改变,只是你能倡导他人,这也是我的大过错。我曾经担心景山你喜欢称自己学习韩愈杜甫的笔法,对人说,如今说:“(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我认为由学道而学文,只要道理通达了,文章也就写得好了;由学写文章而到学道,被道理困惑的人则很多。因此,“道”是文章之本,文章是“道”的外在形式。与其用文章诱导人,不如先用道理诱导人吧?景山上一次书信中主张文辞而说,因此我才说这些话。我哪里敢轻视您的文词呢?只是事情有先有后。我写文章,没有能超过他人的,句读的高下,有时也类似于古人,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又担心景山嗟叹世上的人不理解自己,一定要凭借文词来求得自己有地位,如今说:“我凭借文章向皇帝寻求正道,对于寻求正道来说也不受屈。古代的人看重自谋仕进,我仕途将要困顿跌落,向他人寻求了解并没有什么值得愧疚的。”又说:“如果我有几顷田地,一定回到湖海之上归耕田园。”景山为什么乐于自谋仕进,而又勇于自我退隐呢?这是还没有脱离浮躁心态啊。狂妄的人容易仕进却难以退隐,狷介的人难以仕进却容易退隐,狂妄与狷介,君子都不遵从。君子对于进退,只看重道义罢了。景山又多拿前代掌权之人的自我仕进来类比,如果他们的说法跟我不同,即使是前代掌权之人,我也不会听从的。他们称孔子、佛肸被召见就想要前去映照,孟子不被鲁侯重视,那么这二者追求的是什么呢?把自己的命运委托给上天而等着发挥才能罢了。又担心景山忧虑仕途的下降,如今竟然说:“并不是忧虑没有得到好的官职,而是愤怒遭受到意外的羞辱。”这也是景山没有考虑过的事吗?圣人的话,我敬畏它;贤人的约束,我惭愧自己没做到。有人对我评价,我把他的喜怒情绪放到一边而分辨他话语中的歪曲或真实。如果他的言语符合圣人贤者的言论,我敬畏而且感到愧怍;如果他的言语和圣人贤者不同,我将会同情他,怎么有空闲接受他的言论而感到受辱呢?小人受辱,而君子不受辱,景山你听取这个劝告吧,听取这个劝告吧,悲愤抑郁的心一天比一天损害你啊!景山又说:如果让我蔡襄也年已四十而地位卑微,未必就能像现在这样恬然自得而不苟且。我又再次读信,更加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如果景山尚且不能相信我,尚且还指望普通人中的哪一个呢?虽然这样,我不打算向他人求得信任,我相信自己,十分明确。身处窘迫或泰达的境地,我不能知道,做学问的远近,只需要尽力就罢了,我所自信的,是不倒退而行,趋利而动。如今看看从前的日子,尚且能够为自己认为正确的高兴,而遗憾自己不能到的地方;如果年龄越增加而思虑得越广泛,怎么肯舍弃自己所喜爱的而遵从自己所遗憾的呢!和景山离别太久了,想着和你相见一次,来说清自己心中所怀着的想法。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又不知道景山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烦扰你了。不公开说出这些。蔡襄顿首上书。【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小题。潇湘夜雨•濡须①对雪周紫芝楼上寒深,江边雪满,楚台烟霭空濛。一天飞絮,零乱点孤蓬。似我华颠雪领,浑无定、漂泊孤踪。季莺)黯,江天又晚,风袖倚蒙茸。吾庐,犹记得,波横素练,玉做寒峰。更短坡烟竹,声碎玲珑。拟问山阴旧路,家何在、水远山重。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注】①濡须:三国时旧城。②蒙茸:杂乱的草。(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上阕描绘了一幅烟霭迷蒙、满天飘雪、孤舟无依的江天雪景图,营造出孤寂朦胧的意境。B.“波横索练,玉做寒峰”运用下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濡须雪后江山的美丽。C.“渔蓑冷,扁舟梦断,灯暗小窗中”塑造了一个夜泊雪江、孤独难眠的人物形象,意蕴丰富。D.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词,意象多样,用词雅而不俗,美而不艳,呈现出的画面清新素净。(2)有人认为周紫芝的词给人的感觉是情深意切,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深切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答案】(1)B(2)①漂泊无定的孤愁。上阕借漂泊无依的“孤篷”表现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愁。(或:通过“浑无定、漂泊孤踪”“空凄黯”直接表现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愁。)②年华老去的伤感。“似我华颠雪领”由眼前白雪联想自己白发满头,表现了词人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③深切的思乡之情。“家何在、水远山重”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离家万里,表现词人的思乡之情。【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B.“表现了濡须雪后江山的美丽”错,从“吾庐,犹记得”可知,“横波索练,玉做寒峰”是词人想象的家乡之景。故选B。(2)表达出漂泊无定的孤愁。一是直抒胸臆,“无定”“漂泊”“孤”写出词人漂泊流离异乡的孤苦之态;“空凄黯”字字传情,写出羁旅漂泊中内心的凄楚、孤寂之感。二是借景抒情,“一天飞絮,零乱点孤蓬”,写眼前飞雪如漂泊无依的“孤篷”,寄寓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愁。表达年华老去的伤感。“一天飞絮”比喻飞雪,“似我华颠雪领”运用比联想,“华颠雪领”指满头白发,由眼前白雪联想到满头白发,引起词人年华老去的伤感。“家何在、水远山重”,“家何在”为问语,“水远山重”为答语,意思是,家在远方,远隔千山万水。一问一答,运用设问修辞,在“水远山重”中寄寓词人深切的思乡之情。答案:(1)B(2)①漂泊无定的孤愁。上阕借漂泊无依的“孤篷”表现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愁。(或:通过“浑无定、漂泊孤踪”“空凄黯”直接表现了词人漂泊异乡的孤愁。)②年华老去的伤感。“似我华颠雪领”由眼前白雪联想自己白发满头,表现了词人年华老去的伤感之情。③深切的思乡之情。“家何在、水远山重”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词人离家万里,表现词人的思乡之情。【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四.默写(共1小题)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的《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反对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看作一样的句子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平时的积累以及题干中的提示语进行解答.【解答】(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重点字:臾)(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重点字:殇)(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重点字:孰)【点评】理解性默写古诗文是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试题中出现的新题型,是指在给出语境的情况下,根据记忆,默写古诗文.与以前的直接默写相比,理解性默写更强调对古诗文内容情感的把握,比填空式难度更大.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③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岑参)④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每句可以提炼出如下关键词:①坚守节操,拒绝诱惑。②守善难、从恶易,坚守、坚持。③正确处理家国之间复杂关系,报国为先。④自信自立。⑤担当,爱国爱家。⑥不畏严寒、艰险,顽强地傲立于天地间。参考立意:①②可以为正视自己。③⑤可以谈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组合,只要合理即可。【解答】正视自己在社会上,我们总会遭到别人的评论,有褒亦有贬。当我们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时,是否会审视自己呢?当我们遭到别人对自己的诋毁时,是否会怀疑自己而思考这样做是否对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正视自我。正视自我要相信自己。陆九渊曾说:“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这告诉我们自信的重要性。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指挥家,他的成功与他的自信有很大关系。在一次世界级音乐指挥大赛中,他在指挥过程中发现乐谱有错误,当场停止了指挥,但评委一致说没有错误,小泽征尔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全部评委站起来为他鼓掌,并恭喜他夺得冠军。前两位指挥家也发现了错误,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以失败而归。另一个故事是关于缺乏自信。尼克松在竞选总统时很不自信,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的属下在水门饭店装了窃听器来监视对手。事发后,他极力掩盖事实,最后已成功获选的他被迫辞职。所以,我们要时刻相信自己。正视自我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事实上,不管自己做什么事,都有人会在背后议论纷纷,与其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倒不如埋头专心干自己的事,让事实去说明。邓小平曾说:“正义的事从来不会理亏”。所以,当自己做事时,只要认为是对的,那就坚持下去,别去管别人的看法。实际上,别人对你的看法不过的转瞬即逝的事,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爱,才是永恒的。当然,对于别人的看法,要认真思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符合实际就改,不合实际的应多交流,加强理解。正视自我要研究自己。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早在5、6世纪,人们便提出“研究自己”的口号。研究自己,我们要学会剖析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注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在做事之前,多想几个问题,做完事后,无论成败,都要反省自己。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即这个道理。人人都应该正视自我,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这正如美国诗人朗费罗所说:“我们通过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判断自己,别人却通过我们做过的事来判断我们。”大千世界,纷繁发杂,唯有正视自我,才能不迷失自我!【点评】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为了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观览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要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逐步加强社会讲解的监管机制。如今,许多博物馆观众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所以①______。社会力量的加入本来是对馆方需求的有益补充,但部分讲解人员为了吸引流量,大谈野史,信口开河,其危害不容小觑②______,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对社会讲解出台了限制措施。在注重深度体验和互动性的今天,传统的人工讲解依然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博物馆在创新运营思路的过程中,仍应该③_______,以特色化的优质讲解服务,呵护好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追寻。(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加以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考点】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情境补写.【答案】(1)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观览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要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社会讲解的监管机制。(2)①急需更为专业的讲解②针对社会讲解乱象③重视人工讲解的升级【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病句辨析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解答】(1)关联词使用错误,“为了”表示目的,语境说的是应是“怎么办”,将“为了”改为“如何”。搭配不当,“加强……机制”搭配不当,改为“建立……机制”。修改为: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观览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要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社会讲解的监管机制。(2)①根据前文提到“建立社会讲解机制”“许多博物馆观众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此处说的是博物馆应用专业讲解,可填:急需更为专业的讲解。②“部分讲解人员为了吸引流量,大谈野史,信口开河,其危害不容小觑”“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对社会讲解出台了限制措施”,此处说的是对社会讲解的问题,可填:针对社会讲解乱象。③根据“在注重深度体验和互动性的今天,传统的人工讲解依然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此处说的是对于人工讲解的做法,可填:重视人工讲解的升级。答案:(1)如何更好地满足观众的观览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要规范引导社会讲解服务,逐步建立(完善)社会讲解的监管机制。(2)①急需更为专业的讲解②针对社会讲解乱象③重视人工讲解的升级【点评】辨析病句的方法:1.语感直觉扫描法。凭语言经验,读读句子是否顺畅,从而对语句是否有语病直接作出判断。可反复体会,快捷有效。2.语法分析法。从语法结构入手,进行主干枝叶梳理,先去定状补,看主谓宾是否有语病,再看定状补的语序及其与中心语的搭配是否有语病。3.句意分析法。先看句意是否明确(一个句子在具体语境中表达的意思是唯一的,有两种以上的理解是歧义),再看句意是否合理。4.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主结构造句,用一个常用的句子和原句比较,找出不同,再作分析。5.逻辑分析法。从概念的判断、推理、使用方面考虑,即进行逻辑意义上的分析。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①。“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引领和滋润着普通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到人民中去”“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火热开展,让文艺之光照亮基层……“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建党百年之际,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天安门广场,激起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报国志。②,以天干地支十二时辰收尾,北京冬奥盛会惊艳世界、载入史册,展示着一个民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昂扬精气神。重大标志性事件发出黄钟大吕之声,而日常生活的点滴则成就了潜移默化之功。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今天,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空前增强,党心、军心、民心昂扬振奋,汇聚起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展望未来,增强文化自觉、③,以文弘志、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激荡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焕发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中国人民昂首挺胸、坚毅前行,一定能信心百倍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崭新篇章。(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各项中,与文中划波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霍金是被科学界公认的用手指“说话”的天才巨人,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B.文物工作者们克服高原反应,发扬“格桑花”精神。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考点】情境补写;引号.【答案】(1)①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②以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起笔③坚定文化自信(2)C【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语境补写,注意和上下文连贯,且不能是病句。(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解答这题,要反复读,分清句子内部的各种关系,判断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使用是否正确,认真揣摩语句所传达的感情,根据语气确定句末点号是否正确,仔细辨析,注意前后关照。【解答】(1)第①处,根据前文“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并结合下文文化繁荣的具体事例,可推知此处需要说明文化繁荣与时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磁带录放机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教育服务与培训合同
- 2024年度展览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度供应合同:汽车零部件供应协议
- 2024年度版权租赁合同标的及应用场景
- 2024年度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代建项目管理合同
- 2024年度北京市房屋装修工程终止合同
- 2024年度企业并购与咨询服务合同
- 2024充电桩建设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 2024年度健身房教练兼职合同协议
- Flash动画设计制作复习题05-附答案
- 2024年社区专职干部招聘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共四套】
- 中考小说阅读专题复习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 2024年公路标识安装合同
- 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6章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综合与实践-汽车盲区问题习题课件新版苏科版
- (北师大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 01-专题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 山东省济宁市-八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中小学-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课件
- 2024新苏教版一年级数学册第三单元第1课《图形的初步认识》课件
- (正式版)HGT 22820-2024 化工安全仪表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