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11_第1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11_第2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11_第3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11_第4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1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11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的《梁庄》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获得了一些好评,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梁庄》的价值和它的文学性就有多么的高。我认为,它的启发性,即它所呈现的一些新的视野和可能性要大于它本身的价值。那它为什么让人有震动之感?它只是写出了一些真实、现实与事实,但这些故事、细节早已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并且还在继续。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一部分。作者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必须要有真正深入的行动,不管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谦卑是什么呢?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考,它必然涉及自我,有着自我心灵的紧张、痛苦与冲突,是一种深刻的原罪感,所以,即使在82岁的高龄,在中国早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他还要为此离家出走;譬如卡夫卡写《变形记》,那就是他自己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无可比拟的压抑;譬如你走在中国大地上,矿山、小镇、城市、原野,你不只是个思考者,你还应该是他们,试图以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然后反观自我,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不只是审视、批判,更不是自恋或一种修辞,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你要感同身受,不但要体会到他们的疼痛和黑暗,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摘编自梁鸿《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材料二: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在中国的登陆和中兴,相隔了一百年的时空,从20世纪的20年代,到新世纪的10年代。百年之间,先是报告文学逆风而起,一批写实性书写的大将横刀立马,撅起了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一次次风起云涌。时光荏苒,整个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的报告文学年代,一大批报告文学横空出世,参与了中国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构成了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其影响甚至盖过了小说与新诗的势头。然而,十年后,报告文学式微,从此告别轻骑兵时代,转而向长篇转身,并以坦克集群正面强攻方式重新聚集,成为宏大叙事的主体方阵,涌现了一部接一部的长篇报告文学。这种转场,由于远离了前沿精神,对现实生活干预的锐度大大减弱,不少报告文学家徘徊犹豫之后,转场去写国史大事,或写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事件,或为企业家作传,再无洛阳纸贵的名篇、名作出现。读者也觉得曾经他们喜欢的报告文学已经蓬头垢面,其思想锐度、哲学深度、文学纬度与情感温度,都今不如昔。尤其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再不是一部精品风靡全国的时代了,新世纪之后,报告文学越发受人诟病,渐次走向沉寂。在这种大背景下,《人民文学》成为非虚构的大纛,以两位河南女作家梁鸿、乔叶打头阵,闪亮登场。一副青衣扮相,水袖掩面,抛出来梁庄众生相,拆楼记忆,莲步款款,引喉如鹂,非虚构很快形成了与报告文学分庭抗礼之势。毋庸讳言,非虚构的出现是对报告文学及其致命弱点的一次拯救。《人民文学》当时推出的时尚作家当数梁鸿女士,她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是一个村庄、几户人家、一群打工者的世相,是一种小切面的切片写法,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多舛。如今梁鸿已经实现了从非虚构作家到小说家的华丽转身。《人民文学》也将非虚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了殿堂的高度,有第一国刊的导引,非虚构从一株小苗,迅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与风靡80年代的中国报告文学抗衡,形成了两座山峰。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到底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高与低、大与小、重与轻、宽与窄的关系。一个是殿堂性的书写,一个是处江湖之远;一个是国史叙事,一个是私人档案;一个是宏大题材,一个是苍生世相;一个侧重于时代之声,一个注重百姓之情;一个写江山家国,一个观人生宿命。前者是对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后者则是对老百姓内心世界的细微观摩。报告文学担纲的是对一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记录,像古代史官一样去记录,而非虚构就是一个家庭、一座村庄、一个群体命运的短歌散曲。前者因为高大上,在文学叙述上,往往会滑入假大空,后者更多生动灵活,但又会因为小而碎,导致坐井观天。但无论写什么、怎么写,真实性都是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共同安身立命的底线,亦是高压线,偏离或者背离了真实的基石,报告文学与非虚构书写都将被钉在文学史的耻辱架上。与20世纪80年代属于报告文学相比,今天的非虚构远未达到报告文学的顶峰状态。其实,任何一件事物,一旦达到顶峰状态,就意味着跌落,走向式微。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虚构既是对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的拯救,也是对报告文学体裁的弥补。(摘编自徐剑《报告文学、非虚构的理性辨识与文学分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梁鸿认为,《梁庄》能获得好评是因为其所展示的真实故事和细节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能给人一些新的视野。B.梁鸿认为,托尔斯泰在写作时,把人物的命运和处境跟自身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谦卑使作者和人物之间形成既开放又贴近的关系。C.《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采用小切面的切片写法,描写一个村庄、几户人家、一群打工者的世相,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D.非虚构在报告文学逐渐走向沉寂的背景中产生并迅速发展成可以和报告文学抗衡的写作高峰,梁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重在论述非虚构写作中“行动”和“谦卑”的重要性,材料二主要论述非虚构产生的背景、发展和与报告文学的区别。B.面对书写对象,非虚构写作者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是不行的,必须要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C.20世纪80年代,很多报告文学是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的作用,但十年后,这种作用渐次消失。D.非虚构既是对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的拯救,也是对报告文学体裁的弥补,这一说法符合事物产生、发展、高潮、衰落的一般规律。(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梁鸿在写《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的时候,想到的是:我要有能力知道在这一群人——外出打工者艰辛的生活背后的某种普遍性。B.为写《中国在梁庄》,梁鸿带着儿子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南梁庄,前前后后住了五个月,寻摸留守的梁庄人无人触碰的生活脉络。C.梁鸿认为,非虚构跟读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你可以同意他,也可以不同意他,这是作者给你的,不是告知你生活就是这样的。D.梁鸿在梁庄系列作品获得好评后,反观自身,我对梁庄有一种负疚感,觉得自己如此虚荣、自私和无耻,完成书稿后有一种极大的空虚。(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所说的“谦卑”的理解。(5)如何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符浩勇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后面还有一个信息说,因为是集体讨论,需要打点每一个参会讨论者。他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曾在梦里,追赶着辆慢吞吞的班车,自己终于挤了上去,可他不敢对妻子吭一声。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等孩子走远,他裤袋里的小灵通又响了,是城里的朋友打来的,告诉他: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选自作家同名小说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2)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麤衣①,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②,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楚恭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③谷阳持酒而进之,子反曰:“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子反又曰:“退,酒也。”谷阳又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醉而寝。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闸酒臭旦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夫谷阳之进酒也,非以妒子反,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小利,大利之残也。”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节选自《说苑•敬慎》)【注】①麤衣:粗布衣服。②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③竖:此处指僮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B.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C.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D.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愿闻余教”与“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两句中的“余”字含义不同。B.“夫谷阳之进酒也”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C.“弃国之蚤”与“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蚤”用法相同。D.“人多爱臣”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叔敖担任楚国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却不这样做,而是用谦逊待人、小心谨慎、廉洁奉公这三条来教导他如何治楚。B.齐桓公与大臣约好在日中时分举办酒宴,管仲后到,齐桓公罚他饮酒。管仲将酒杯举到半空就将酒倒掉,原因是他担心酒后失言祸及自身。C.司马子反口渴要求喝水,他的僮仆谷阳就把酒当水给子反喝。谷阳这样做不是忌恨子反,而是出于对子反的忠诚和爱护,但这却害了子反。D.齐侯问鲁哀侯为何年纪轻轻就抛弃国家,鲁哀侯回答是因为当初做太子时不任用谏臣,不亲近忠臣,从而导致耳目闭塞,无人辅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②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玉楼春•子规欧阳修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秒。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党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注]①禽啼,此处指子规(杜鹃鸟)啼叫。②杪,树枝细梢。③云,云髻,代指头发。屏山,屏风。④若解思归,杜鹃鸟啼声若“不如归去”,后人常用来写思归之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以“江南三月春光老”的暮春景象开头,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B.杜鹃鸟在月亮落下、天还没有亮时发出凄厉的叫声,为下文写“惊梦”做铺垫。C.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由花及鸟,思绪飞动。D.这首词看似写杜鹃鸟,实则是借杜鹃鸟起兴,表达了女主人公思人的愁怨之情。(2)有评论认为,这首词的结尾不落窠臼,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思想和情感意蕴。四.默写(共1小题)5.(四)古诗文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滕王阁序》)(2)鼎铛玉石,,,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3)不然,,,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4)西当太白有鸟道,,,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论语》)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残缺是相对于圆满、完整而言的,它是部分的空白和不在场,是整体的未完成或已失去的状态。残缺美是以残缺为审视对象,从美感的角度对残缺进行的审美体验。从某种意义来说,残缺因素是审美情感发展的动力因素,有了它,主体的审美体验才会变得深刻而持久。为什么残缺会①_______?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来说,文学作品是审美主体感知欣赏的审美对象,它对读者的认知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想象是艺术创作和鉴赏的重要品质,②_______,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欣赏。完整的文学作品会给读者以完美的赏识,残缺的作品也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文学作品的残缺会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③_______。而无穷无尽的想象,可以使欣赏者能动地把审美对象加以改造或创造,从而产生新的形象。(1)文中加点的句子“从某种意义来说”能否去掉,为什么?(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研究大树对研究区域的生物群落演化以及生态适应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还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个科学谜题——如何把水分从树根送到枝头呢?比如不丹松,高度为76.8米,换算成居民楼,大概相当于25层楼的高度,①_______,我们才能在如此高度享受自来水服务。那么没有水泵的大树又如何把水从树根送到枝头呢?最初,人们认为,②_______。所谓毛细作用,就是水会顺着很细很细的管道向上“爬”,这些管道越细,爬升的高度就越高。但经过计算发现,以大树输送管道(维管束)的尺寸所产生的毛细作用,根本无法把水分送到几十米高的地方。实际上,大树还真的有个“水泵”——枝干顶端的叶子。叶子不停地向空气中释放水汽,树干维管束的水分就会来补充,通过这样的传递,树根吸收的水分就被提升上来了。③_______,这种特别的提升力就被称为蒸腾拉力。不过,这个供水系统究竟是如何常年运转的,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拉力,到目前还是个谜。(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画线句中“水泵”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B.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C.散文家这位“魔术师”,凭靠的不是什么点金术,而是伶俐的耳目、沉着的心思。D.船上人听到水面的喊声,在隐约里也喊道:“二老,你真能干,你今天得了五只吧?”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11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的《梁庄》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获得了一些好评,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梁庄》的价值和它的文学性就有多么的高。我认为,它的启发性,即它所呈现的一些新的视野和可能性要大于它本身的价值。那它为什么让人有震动之感?它只是写出了一些真实、现实与事实,但这些故事、细节早已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并且还在继续。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一部分。作者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必须要有真正深入的行动,不管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谦卑是什么呢?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考,它必然涉及自我,有着自我心灵的紧张、痛苦与冲突,是一种深刻的原罪感,所以,即使在82岁的高龄,在中国早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他还要为此离家出走;譬如卡夫卡写《变形记》,那就是他自己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无可比拟的压抑;譬如你走在中国大地上,矿山、小镇、城市、原野,你不只是个思考者,你还应该是他们,试图以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然后反观自我,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不只是审视、批判,更不是自恋或一种修辞,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你要感同身受,不但要体会到他们的疼痛和黑暗,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摘编自梁鸿《非虚构写作的兴起》)材料二: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在中国的登陆和中兴,相隔了一百年的时空,从20世纪的20年代,到新世纪的10年代。百年之间,先是报告文学逆风而起,一批写实性书写的大将横刀立马,撅起了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一次次风起云涌。时光荏苒,整个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的报告文学年代,一大批报告文学横空出世,参与了中国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构成了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其影响甚至盖过了小说与新诗的势头。然而,十年后,报告文学式微,从此告别轻骑兵时代,转而向长篇转身,并以坦克集群正面强攻方式重新聚集,成为宏大叙事的主体方阵,涌现了一部接一部的长篇报告文学。这种转场,由于远离了前沿精神,对现实生活干预的锐度大大减弱,不少报告文学家徘徊犹豫之后,转场去写国史大事,或写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事件,或为企业家作传,再无洛阳纸贵的名篇、名作出现。读者也觉得曾经他们喜欢的报告文学已经蓬头垢面,其思想锐度、哲学深度、文学纬度与情感温度,都今不如昔。尤其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再不是一部精品风靡全国的时代了,新世纪之后,报告文学越发受人诟病,渐次走向沉寂。在这种大背景下,《人民文学》成为非虚构的大纛,以两位河南女作家梁鸿、乔叶打头阵,闪亮登场。一副青衣扮相,水袖掩面,抛出来梁庄众生相,拆楼记忆,莲步款款,引喉如鹂,非虚构很快形成了与报告文学分庭抗礼之势。毋庸讳言,非虚构的出现是对报告文学及其致命弱点的一次拯救。《人民文学》当时推出的时尚作家当数梁鸿女士,她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是一个村庄、几户人家、一群打工者的世相,是一种小切面的切片写法,写出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多舛。如今梁鸿已经实现了从非虚构作家到小说家的华丽转身。《人民文学》也将非虚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了殿堂的高度,有第一国刊的导引,非虚构从一株小苗,迅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与风靡80年代的中国报告文学抗衡,形成了两座山峰。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到底有什么区别?简单地说,就是高与低、大与小、重与轻、宽与窄的关系。一个是殿堂性的书写,一个是处江湖之远;一个是国史叙事,一个是私人档案;一个是宏大题材,一个是苍生世相;一个侧重于时代之声,一个注重百姓之情;一个写江山家国,一个观人生宿命。前者是对时代精神的宏大叙事,后者则是对老百姓内心世界的细微观摩。报告文学担纲的是对一个时代重大事件的记录,像古代史官一样去记录,而非虚构就是一个家庭、一座村庄、一个群体命运的短歌散曲。前者因为高大上,在文学叙述上,往往会滑入假大空,后者更多生动灵活,但又会因为小而碎,导致坐井观天。但无论写什么、怎么写,真实性都是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共同安身立命的底线,亦是高压线,偏离或者背离了真实的基石,报告文学与非虚构书写都将被钉在文学史的耻辱架上。与20世纪80年代属于报告文学相比,今天的非虚构远未达到报告文学的顶峰状态。其实,任何一件事物,一旦达到顶峰状态,就意味着跌落,走向式微。从这个意义上说,非虚构既是对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的拯救,也是对报告文学体裁的弥补。(摘编自徐剑《报告文学、非虚构的理性辨识与文学分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梁鸿认为,《梁庄》能获得好评是因为其所展示的真实故事和细节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能给人一些新的视野。B.梁鸿认为,托尔斯泰在写作时,把人物的命运和处境跟自身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谦卑使作者和人物之间形成既开放又贴近的关系。C.《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采用小切面的切片写法,描写一个村庄、几户人家、一群打工者的世相,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D.非虚构在报告文学逐渐走向沉寂的背景中产生并迅速发展成可以和报告文学抗衡的写作高峰,梁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重在论述非虚构写作中“行动”和“谦卑”的重要性,材料二主要论述非虚构产生的背景、发展和与报告文学的区别。B.面对书写对象,非虚构写作者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是不行的,必须要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C.20世纪80年代,很多报告文学是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的作用,但十年后,这种作用渐次消失。D.非虚构既是对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的拯救,也是对报告文学体裁的弥补,这一说法符合事物产生、发展、高潮、衰落的一般规律。(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CA.梁鸿在写《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的时候,想到的是:我要有能力知道在这一群人——外出打工者艰辛的生活背后的某种普遍性。B.为写《中国在梁庄》,梁鸿带着儿子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南梁庄,前前后后住了五个月,寻摸留守的梁庄人无人触碰的生活脉络。C.梁鸿认为,非虚构跟读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你可以同意他,也可以不同意他,这是作者给你的,不是告知你生活就是这样的。D.梁鸿在梁庄系列作品获得好评后,反观自身,我对梁庄有一种负疚感,觉得自己如此虚荣、自私和无耻,完成书稿后有一种极大的空虚。(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所说的“谦卑”的理解。(5)如何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A(2)C(3)C(4)①“谦卑”指对待书写对象的做法。写作者要低下身来深入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并反观自身。②“谦卑”还指对待书写对象的情感。写作者要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真正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5)①从作家层面说,深入生活,与书写对象同悲同喜,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具有社会影响的非虚构作品。②从刊物层面说,要有明显的导向,对非虚构作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将非虚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国家的高度。③从借鉴报告文学的层面说,创作者要明了两者区别,发挥非虚构写作“生动灵活”“的优点,避免小而碎的缺点,立足真实,推动非虚构写作持续发展。【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息辨析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进而辨析选项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论点论据的理解与辨析。解答本题,需要先理解选项信息,再联系原文观点进行辨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材料一相关信息,进而分析概括。(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概括与探究。解答本题,需要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原文内容,进而概括作答。【解答】(1)A.“其所展示的真实故事和细节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能给人一些新的视野”错误。强加因果,这句话是作者自己对《梁庄》的评价,不是对《梁庄》获得好评的原因的分析。故选A。(2)C.“但十年后,这种作用渐次消失”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材料二“十年后,报告文学式微……读者也觉得曾经他们喜欢的报告文学已经蓬头垢面,其思想锐度,哲学深度、文学维度与情感温度,都今不如昔”可知,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所具有的解放思想和启蒙的作用是否在十年后渐次消失不能确定。故选C。(3)A.“我要有能力知道在这一群人——外出打工者艰辛的生活背后的某种普遍性”能够证明材料一中“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的观点。B.是梁鸿深入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事,可以证明材料一“我们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的观点。C.是关于非虚构写作中,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证明材料一中的观点。D.是说梁鸿反思自己对梁庄的情感和自己的心态,可以证明“你还应该是他们,试图以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然后反观自我”的观点。故选C。(4)原文“作者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必须要有真正深入的行动,不管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可知,对待书写对象,写作者应该不断反省自身,要有真正的行动,由此可概括为“谦卑”指对待书写对象的做法。写作者要低下身来深入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并反观自身;原文“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可知,列举托尔斯泰、卡夫卡等创作作品时去切身体会、感同身受,由此可概括为对待书写对象的情感。写作者要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真正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5)原文“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一部分”“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可知,从作家层面说,要与书写对象感同身受,由此可概括为从作家层面说,深入生活,与书写对象同悲同喜,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具有社会影响的非虚构作品;原文“如今梁鸿已经实现了从非虚构作家到小说家的华丽转身。《人民文学》也将非虚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了殿堂的高度,有第一国刊的导引,非虚构从一株小苗,迅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与风靡80年代的中国报告文学抗衡,形成了两座山峰”可知,要给予非虚构文学关注和扶持,将其提升到国家的高度,由此可概括为从刊物层面说,要有明显的导向,对非虚构作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将非虚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国家的高度;原文“前者因为高大上……偏离或者背离了真实的基石,报告文学与非虚构书写都将被钉在文学史的耻辱架上”可知,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文学两者是有区别的,前者高大上,后者生动灵活,但小而碎,由此可概括为从借鉴报告文学的层面说,创作者要明了两者区别,发挥非虚构写作“生动灵活”的优点,避免小而碎的缺点,立足真实,推动非虚构写作持续发展。答案:(1)A(2)C(3)C(4)①“谦卑”指对待书写对象的做法。写作者要低下身来深入了解他们,用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并反观自身。②“谦卑”还指对待书写对象的情感。写作者要感同身受地体会他们的生活和情感,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真正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5)①从作家层面说,深入生活,与书写对象同悲同喜,创作出反映时代特点的具有社会影响的非虚构作品。②从刊物层面说,要有明显的导向,对非虚构作品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将非虚构从民间和底层的书写,提高到国家的高度。③从借鉴报告文学的层面说,创作者要明了两者区别,发挥非虚构写作“生动灵活”“的优点,避免小而碎的缺点,立足真实,推动非虚构写作持续发展。【点评】信息判断类题目的方法:①材料与选项对照法,把阅读材料与选项进行一一对照,判断它们的正误。②材料整合处理法,对所列材料进行整合与分析,印证选择或判断的正误。③关注细节法,关注材料中的细节,进行比较鉴别,特别是容易忽略的部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符浩勇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己忙。这次,如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他。“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息: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后面还有一个信息说,因为是集体讨论,需要打点每一个参会讨论者。他苦笑着摇了摇头。他曾在梦里,追赶着辆慢吞吞的班车,自己终于挤了上去,可他不敢对妻子吭一声。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他听罢竟一时语塞,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等孩子走远,他裤袋里的小灵通又响了,是城里的朋友打来的,告诉他: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选自作家同名小说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A.小说讲述了民办教师李茂在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中落选的故事。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有利于突出故事主线,使情节不蔓不枝。B.对称病转行后经商发财的王详堂,小说着墨不多,仅用两处典型的语言描写就刻画了一个财大气粗的暴发户形象,与李茂形成了鲜明对比。C.李记等一群孩子拒绝了王详堂许诺的优厚报酬,相约无偿帮李茂收割,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D.“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这句话既表现了李茂的失望和震惊,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2)小说中李茂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小说最后一段以李茂脑海里浮现的一幅画面结尾好在哪里?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答案】(1)B(2)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3)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④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分析】(1)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分析和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本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本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文本价值的能力。解答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第一,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第二,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第三,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第四,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分析。【解答】(1)A.“第二段用倒叙方式简要交代他二十多年的从教经历”错误,原文“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整个文章是以民办教师李茂最后一次民师转正的故事为线的,不是“倒叙”,应该是“插叙”;C.“孩子们的淳朴善良正是李茂多年来不忍放弃乡村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因”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可知“孩子们的淳朴善良”不是唯一的原因;D.“也流露出他为自己放弃疏通关系的草率决定而后悔的心理”错误,文章中流露的是一种内心的纠结,并没有突出这样的一种后悔。故选B。(2)原文“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说明他的教学质量佳,突出其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突出其体谅妻子。“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烦扰他们”,突出其爱护学生。“最后一趟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笑着摇了摇头”,突出其自尊,正直,不愿走歪门邪道。(3)原文“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题目是“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照应题目,与前文的班车也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严谨;“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定会民师转正”“等孩子走远,他裤袋里的小灵通又响了,是城里的朋友打来的,告诉他: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结合前文的相关内容,结尾写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主人公李茂一直想转正,但最后一次希望就这样落空了,他的梦想也就落空了,对人物的刻画也有一定的作用,丰富人物形象;“班车”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主人公民师转正的希望,“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主人公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主人公就失去了最后一次转正的机会,没能够登上最后这班车;“一辆破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与前文“他曾在梦里,追赶着辆慢吞吞的班车,自己终于挤了上去,可他不敢对妻子吭一声”相呼应,也形成鲜明的对比,先前一直有梦想希望能够转正,而最后拿着车票却上不了车,主人公是一个认真教书,爱护学生却转不了正,结果却是“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下来的却总是别人”,最后一次也是如此,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平的现象。答案:(1)B(2)①热爱教育(爱岗敬业,执着于教育事业):扎根乡村教育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未能转正也不愿离开学校和学生,始终坚守民师岗位;教学能力过硬,每次都被推荐为转正人选。②体谅妻子:面对妻子的埋怨和不理解,他陪着笑脸缓和气氛;心疼妻子劳作辛苦而强忍愤怒。③爱护学生:听到妻子挖苦学生,他陡然生气;担心学生们功课紧张、休息短暂而不忍心请他们帮忙。④自尊,正直:不愿意为转正而疏通关系打点评委,宁可听天由命。(3)①结构上,照应标题及前文多次写到的“班车”,使小说首尾呼应,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②人物形象塑造上,用脑海中浮现的恍惚画面代替激愤痛苦的语言行动,更能突出主人公梦想落空的失望和无助,增强了人物的悲剧性。③艺术手法上,用“呼啸而去的班车”象征最后一次转正机会,用“皱巴巴的过期车票”象征主人公因年龄超限而错失的转正资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④主题上,画面揭示了手握车票却上不了班车、坚守岗位却被剥夺转正资格甚至教书权利的反常现象,批判了社会的不公和命运的残酷,深化了主题。【点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可从以下角度入手:1.借助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2.借助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剖析人物;3.借助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间接评价来理解人物;4.借助故事情节来把握人物。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麤衣①,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②,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齐桓公为大臣具酒,期以日中,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桓公曰:“期而后至,饮而弃酒,于礼可乎?”管仲对曰:“臣闻酒入舌出,舌出者言失,言失者身弃,臣计弃身不如弃酒。”桓公笑曰:“仲父起,就坐。”楚恭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③谷阳持酒而进之,子反曰:“退,酒也。”谷阳曰:“非酒也。”子反又曰:“退,酒也。”谷阳又曰:“非酒也。”子反受而饮之,醉而寝。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闸酒臭旦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夫谷阳之进酒也,非以妒子反,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小利,大利之残也。”鲁哀侯弃国而走齐,齐侯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鲁哀侯曰:“臣始为太子之时,人多谏臣,臣受而不用也;人多爱臣,臣爱而不近也,是则内无闻而外无辅也。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节选自《说苑•敬慎》)【注】①麤衣:粗布衣服。②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③竖:此处指僮仆。(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CA.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B.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C.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D.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司马至醉如此/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吾无以复战矣/于是乃诛子反/以为戮还师/(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愿闻余教”与“从余问古事”(《项脊轩志》)两句中的“余”字含义不同。B.“夫谷阳之进酒也”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C.“弃国之蚤”与“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蚤”用法相同。D.“人多爱臣”与“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A.孙叔敖担任楚国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却不这样做,而是用谦逊待人、小心谨慎、廉洁奉公这三条来教导他如何治楚。B.齐桓公与大臣约好在日中时分举办酒宴,管仲后到,齐桓公罚他饮酒。管仲将酒杯举到半空就将酒倒掉,原因是他担心酒后失言祸及自身。C.司马子反口渴要求喝水,他的僮仆谷阳就把酒当水给子反喝。谷阳这样做不是忌恨子反,而是出于对子反的忠诚和爱护,但这却害了子反。D.齐侯问鲁哀侯为何年纪轻轻就抛弃国家,鲁哀侯回答是因为当初做太子时不任用谏臣,不亲近忠臣,从而导致耳目闭塞,无人辅佐。(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②是犹秋蓬,恶于根本而美于枝叶,秋风一起,根且拔也。【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C(2)D(3)B(4)①恭王想要再次作战,派人征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病为借口推辞。②这就好比秋天的蓬蒿,根本已经坏了枝叶却很美,秋风一起,就将被连根拔掉。【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文言词语意义的题主要就是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解答】(1)画线句的意思是:于是楚恭王驾车前往子反住处,进入子反帐中,闻到一股酒味。楚恭王说:“今天的战斗,所依靠的就是司马,司马竞醉成这样,这是忘记了我的国家,并且一点也不关心我的士卒。我靠什么再作战呢!”于是杀掉子反陈尸示众,然后回师。结合上下文看,“闻酒臭曰”是楚恭王驾车进入子反的帐子后所作所为,所以“于是恭王驾往入幄”“闻酒臭曰”是两件事且存在先后关系,所以它们之间需要断开,由此可以排除A、B;“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是一个判断句,标志就是“是……也”,所以“是亡吾国而不恤吾众也”是一个表意完整且独立性很强的句子中间不需要断开,由此可以排除B、D。故选:C。(2)D.“人多爱臣”中的“爱”是“爱护”的意思,“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是“吝惜”的意思。所以这两个“爱”的意思不一样。故选:D。(3)B.“齐桓公与大臣约好在日中时分举办酒宴,管仲后到,齐桓公罚他饮酒。管仲将酒杯举到半空就将酒倒掉,原因是他担心酒后失言祸及自身”表述错误。结合原文相关语句“管仲后至,桓公举觞以饮之,管仲半弃酒”可知,原文意思是管仲喝掉酒杯中的一半酒后,把剩余的酒倒掉。故选:B。(4)①“复”,再一次;“召”,征召;“辞”,推辞;“子反辞以心疾”,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是“子反以心疾辞”。译文:恭王想要再次作战,派人征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病为借口推辞。②“是”,代词,这;“恶”,变坏;“而”,连词,表转折,但是;“且”,将要。译文:这就好比秋天的蓬蒿,根本已经坏了枝叶却很美,秋风一起,就将被连根拔掉。答案:(1)C(2)D(3)B(4)①恭王想要再次作战,派人征召司马子反,子反以心病为借口推辞。②这就好比秋天的蓬蒿,根本已经坏了枝叶却很美,秋风一起,就将被连根拔掉。参考译文:人的生存死亡灾祸幸福,关键全在自己。圣人十分注意警戒自己,对容易忽略的事恭敬谨慎。孙叔敖担任楚国的宰相,全国的官吏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成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吊唁。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没有贤德,让我当了宰相,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独自来吊唁,莫非有什么见教的吗?”老人说:“是有话说。身份已经很高贵但是待人骄傲的人,人民会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但是擅弄职权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已经很多但是不知足的人,祸患就会和他共处。”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希望听您余下的教诲。”老人说:“地位越高,要越为人谦恭;官职越大,思想越要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足够把楚国治理好了!“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真对,我会牢记在心的。”齐桓公为大臣们准备了酒宴,约好在日中时分举行。管仲在日中之后到,齐桓公举杯罚他饮酒,管仲喝了一半就将酒倒掉。齐桓公问:“有约定的时间却在之后到,喝酒却倒掉酒,这在礼节上说得通吗?”管仲回答说:“我听说酒进了嘴舌头就伸出来,舌头一伸出来就会说错话,说错话的人就会惹来杀身之祸。臣算计了一下,与其身遭弃尸,不如弃掉些酒。”桓公笑着说:“仲父请起,请就坐。”楚恭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要求饮水,僮仆谷阳端着酒来进奉给他。子反说:“拿下去,这是酒。”谷阳说:“这不是酒”。子反说:“拿下去,这是酒。”谷阳又说:“这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喝了它,酒醉后睡着了。楚恭王准备再次开战,派人召见于反,子反借口有心病推辞。于是楚恭王驾车前往子反住处,进入子反帐中,闻到一股酒味。楚恭王说:“今天的战斗,所依靠的就是司马,司马竞醉成这样,这是忘记了我的国家,并且一点也不关心我的士卒。我靠什么再作战呢!”于是杀掉子反陈尸示众,然后回师。那谷阳献酒,不是因为忌恨子反,是对子反的忠诚和爱护,却正好害了他。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敌人;小利是大利的祸害。“鲁哀侯抛弃国家而逃亡到齐国,齐侯问他:“您为何这样年轻却这么早就抛弃了国家?”鲁哀侯说:“我当初做太子的时候,有很多谏言的臣子,我接受了却不任用;有很多人拥戴我,我也爱护他们,但不亲近他们;这样就在宫内什么也听不到,在宫外也无人辅佐我。这好比秋天的蓬蒿,根本已经坏了枝叶却很美,秋风一起,就将被连根拔掉。”【点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玉楼春•子规欧阳修江南三月春光老,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恨过千家烟树秒。云垂玉枕屏山小,梦欲成时惊党了。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注]①禽啼,此处指子规(杜鹃鸟)啼叫。②杪,树枝细梢。③云,云髻,代指头发。屏山,屏风。④若解思归,杜鹃鸟啼声若“不如归去”,后人常用来写思归之情。(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全词以“江南三月春光老”的暮春景象开头,奠定了凄凉、伤感的情感基调。B.杜鹃鸟在月亮落下、天还没有亮时发出凄厉的叫声,为下文写“惊梦”做铺垫。C.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由花及鸟,思绪飞动。D.这首词看似写杜鹃鸟,实则是借杜鹃鸟起兴,表达了女主人公思人的愁怨之情。(2)有评论认为,这首词的结尾不落窠臼,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思想和情感意蕴。【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答案】(1)C(2)①词句大意是行人(女主人公所思之人)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②言外之意是人不如鸟,人间的离愁别恨与杜鹃鸟无关。因为杜鹃鸟还知道念念不忘“归”,只是归不了,而行人却不“思归”。③通过人与鸟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愁怨之情。【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C.“由花及鸟”错误。“月落禽啼天未晓。露和啼血染花红”可知先是听到了杜鹃的啼叫,后写到了词人将鲜红的花朵看成是子规“啼血”拌和露水染成的,应是由鸟及花。故选C。(2)①“人心应不似伊心,若解思归归合早”的意思是指行人(女主人公所思之人)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②在人与杜鹃鸟的对比中表达了人的情感不如杜鹃鸟,人间的离愁别恨本与杜鹃鸟无关,而杜鹃鸟啼时时发出“不如归去”的啼叫,念念不忘“归”,却归不了,让人增加思归之情。而行人却不“思归”。③通过人与杜鹃鸟的对比,在人不念归与杜鹃的想归却无法归家的对比中,进一步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愁怨之情。答案:(1)C(2)①词句大意是行人(女主人公所思之人)应该不似杜鹃鸟一心思归,如果他知道思归,就应该早点回来啊。②言外之意是人不如鸟,人间的离愁别恨与杜鹃鸟无关。因为杜鹃鸟还知道念念不忘“归”,只是归不了,而行人却不“思归”。③通过人与鸟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女主人公的愁怨之情。【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四.默写(共1小题)5.(四)古诗文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1)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滕王阁序》)(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阿房宫赋》)(3)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五人墓碑记》)(4)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蜀道难》)(5)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首先要能够背诵相关诗词,其次能够正确书写。【解答】(1)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重点字:霄)(2)金块珠砾,弃掷逦迤(重点字:逦迤)(3)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重点字:牖)(4)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重点字:巅)(5)由也兼人,故退之(重点字:兼)【点评】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若没有日历的提示,一些传统佳节到底是哪天可能并不清楚。诸如“寒食节”“重阳节”“腊八节”,其起源、内涵、习俗早被淡忘。而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得到不少人的热捧;像11月11日“双十一”,5月17日“吃货节”等人造节日,也已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狂欢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一、材料分析:(一)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作文材料包括三部分:1、现象﹣﹣淡忘与热捧,2、提示﹣﹣问题、原因、对策,3、要求﹣﹣角度与文体(二)材料分析,涉及三种节﹣﹣传统节日、外来节日、人造节日,传统节日渐被淡化,后二者日益张扬;其中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也有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关系,充满思辨性。学生可择其一端,生发思考。可侧重对传统的继承,也可侧重于中外文化的融合,也可侧重于文化的创造,但不限于这几个方面。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的立意很明确,“老”节不该老。传统节日应该与时俱进,挖掘内涵,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旧节不旧,“老”节新过;洋节不足忧。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历史趋势,节日文化也可以吐故纳新,拿来主义,博大、包容是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左手春节,右手圣诞。传统节日沐浴亲情,外来节日享受友情爱情,新兴节日宣泄压力。无关形式,只关内心。一切以人为本,高兴就好。二、参考立意:1.与时俱进,给传统节日披上新装。2.继承传统,过好“中国节”。3.让传统节日更加有味。4.洋节受热捧的原因之我见。5.中西结合,让生活更快乐。6.过洋节带给我们的思考。【解答】过洋节带给我们的思考昨天的万圣节,又是占据道德高地的某些人对国人过“洋节”口诛笔伐的日子。其中,不乏上纲上线到“国人崇洋媚外”的论调。引发了人们对于西洋文化的“狂风骤雨”已经袭来的担忧,媒体借学者之口批判万圣节更使得大众忧心忡忡﹣﹣文化学者胡野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声称:“传统节日遇冷,洋节受热捧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一年一度的口诛笔伐无非是“民族传统沦丧论”的滥用,它夸张了“洋节”在国人心中的分量,事先预设立场,将其与传统节日看成完全冲突的关系,其实是只见一木而不见森林的短视。中国人喜欢过洋节,这大可不必上纲上线。热衷此道的人大都以凑热闹的心态参与其中,目的无非是趁此机会与亲朋好友相聚、释放压力。更何况,洋节受追捧并不代表传统节日遇冷,举个例子,时逢中秋、春节,情侣间免不了为了在谁家过节进行一番商榷。因为传统节日往往非常让人重视,单位、学校还专门放假。尤其是春节春运的盛况,不输穆斯林的朝圣。而万圣节之类的洋节,则大都是两个人的世界,赠送、祝福之类的圈子限于年轻人之间,节日的意义早已被年轻人模糊化,演变成了一场疯狂聚会和轰轰烈烈的Party,至于节日本身,早已经被娱乐化和空心化。空心化的节日也就不再是一个真正的节日了,它很难拥有传统文化那些丰富的内涵,最终必定会演变成商家盈利和博眼球的噱头。其实单从消费和娱乐的角度讲,万圣节之类的“洋节”绝非坏事,它既可促进消费,拉动内需,又可引入异域文化,扩大国民视野,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而且,对商家来说,“假日经济”是近年来最大的黄金增长点,春节等传统节日的蛋糕被分割完毕,万圣节这种新兴的、未被彻底瓜分市场的“洋节”就成了商家的炒作对象,国人有需要自然要顺势推波助澜,反过来,商家的造势活动又会营造这样一个“洋节”的氛围。“热衷于过洋节,是背离自己的文化信仰”,“洋节受热捧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说这样似是而非话的人只是在哗众取宠,因为没有具体对象,没有具体事件,所以只能空对空的释放文化雾霾。如果我们要彻底抵抗来自西方节日文化,那何不拒绝西红柿、玉米……排斥手机、电脑……打碎电灯,发誓不再踩上水泥地,并且拒绝学习外语……一切建立在庸人自扰层面的抵御西方文化的论调,本身就是得不偿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