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_第1页
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_第2页
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_第3页
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_第4页
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事故现场救护与应急自救

2食品安全和食物中毒食品安全食物中毒食物中毒应急技术与现场处理预防食物中毒的办法3食品安全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食品卫生法律法规食品卫生安全常识工业化带来新的挑战食品安全形势4随着食品生产的机械化和集约化,以及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种殖业:农药、化肥、抗生素、激素加工业:加工设备、环境污染全球化:大流通带来致病因子广泛传播二、食品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5食品添加剂食品新工艺转基因食品新型包装食品材料非法生产经营行为违背法律与道德原则,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劣充好、质量低下掺杂使假、违法加药市场经济环境下产生的新问题12四、传统监督管理模式面临挑战7生产企业迅速增加,监督队伍不足食品生产工艺的多样化发展使原有监督方法难以适应食品企业自律性差,使卫生监督部门监管挂一漏万法律不断完善,监督执法水平跟不上处罚力度不够,对违法者形不成震慑力0103020405食品安全是食品国际贸易的首要因素英国:疯牛病造成的牛肉出口受阻比利时:二恶英污染事件造成动物性食品被禁止出口并大量销毁欧盟与美国:欧盟对美国转基因食品采取限制性贸易措施日本等国对我国保健食品和肉鸡等产品的禁入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90102030405种殖业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问题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食品卫生问题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细菌性及寄生虫污染一、食品种养殖阶段中的问题10我国80%以上的食品是由分散的个体农民生产,监督、指导、培训受限制分散的种植、养殖加工形式加大了管理难度不法商贩仍然存在农民喜欢选用效果好、见效快的农药市场监督力度有待加强高毒、高残留农药非法生产并流通于市场二、食品生产经营中的安全问题11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1用病死畜禽肉、过期、变质原料等2非法添加非食用成分3使用甲醛泡制海产品4罂粟壳火锅5硫磺熏制白馒头6保健食品添加违禁药物7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8超范围、超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色素、过氧化苯甲酰钠等)9三、新原料、新工艺带来的问题1201食品新资源:中草药、转基因食品02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添加剂03食品包装材料:新型包装材料四、环境污染严重威胁食品安全13二恶英有机氯污染农药废水五、细菌性及寄生虫污染14沙门氏菌01葡萄球菌02肉毒杆菌03痢疾杆菌04旋毛虫05肝吸虫06蛔虫病07食品卫生法律法规1501《食品卫生法》02《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03《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04《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05《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废弃食用油脂管理规定》06《散装食品卫生管理办法》07《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08《食品标签通用标准》《食品卫生法》16《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1995年10月30日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八种具体处罚种类食品卫生(安全)监督管理17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是卫生部的卫生行政执行机构,具体承担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组织制定、审查和归口管理与标准解释工作食品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常识18No.1世界卫生组织(WHO):食品安全指确保食品按照其用途进行加工或者食用时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危害No.2《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六条:食品应当无毒无害食品的不安全因素19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微生物(细菌、霉菌)及其毒素、寄生虫、病毒重金属(铅、镉)、类金属(砷、汞)、有机物(二恶英、多氯联苯、苯丙蓖)、动植物毒素(河豚毒素、贝类毒素、秋水仙碱、龙葵素)放射性物质、异物123456食品中毒害物质来源2001生产、运输、销售过程的污染02空气、人员、器具、原料等造成的生物性污染03管道、器具、原料造成的化学性污染04农业生产加工过程滥用化学物质05农用化学物质(农药、兽药、化肥)06工业三废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受到污染食品生产加工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或其他化学物亚硝酸盐、化学合成色素、甲醛食品中的固有成分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碱、扁豆中的扁豆碱、大豆中的抗胰蛋白酶物质、河豚鱼的河豚毒素、毒菌中的神经毒素等食品生产工艺产生氯丙醇、丙烯酰胺、多环芳烃等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过程中加剧污染缺乏冷藏条件导致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添加了色素的糖果22添加了防腐剂的酱菜23添加了疏松剂的面包24添加了乳化剂的冰激凌25动植物天然毒素26毒蘑菇中含有致命的有毒物质河豚鱼胆和血中含有致死性河豚毒素发芽马铃薯芽眼处产生的龙葵素,可以引起人食物中毒加工处理不当,没有去除或破坏其有毒成分未烧熟煮熟的刀豆(扁豆)可引起食物中毒食源性致病因素的基本特点291多样性——种类繁多2复杂性——一种有害物加剧另一种有害物的健康损害,一种营养成分的缺少或富余也会加剧某种有害物的健康损害(如高胆固醇增加某些致癌物的发癌几率)3长期性——因膳食习惯,人们总是长期食用某种(类)食物,如长期食用含有亚硝酸盐的酸菜,而引发食胃癌、食管癌;如长期饮酒造成的肝脏受损,长期咀嚼槟榔引发的口腔癌等食源性疾病30食源性疾病就是人们误食了被污染的食物,导致致病物进入有机体而引起的疾病1食物中毒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3食源性寄生虫病4其他5食源性致病因素的特点31生物性致病因素01致病性变异较大(基因突变、条件性致病)02易发生人群集中爆发03偶发性极强04化学性致病因素05损害严重,预后不好06急性发作与慢性损害同时存在07影响的时间长,距离远08致病因素感染途径32呼吸道01消化道02粘膜(口、眼、耳、鼻)03生殖道04皮肤05主要食源性疾病33消化功能干扰素(抗胰蛋白酶因子)毒扁豆碱)急(慢)性传染性疾病伤寒、霍乱、痢疾、肝炎急性食物中毒生物性(细菌、霉菌)化学性(农药、食品添加剂、环境污染物)动植物毒素(河豚鱼、毒菌、发芽马铃薯、04030102慢性疾病肿瘤:黄曲霉毒素引发的肝癌、二恶因促发的癌变、亚硝酰胺引发的胃癌器官损害:甲基汞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镉造成的骨骼系统损害、砷造成的多器官广泛病变、有机磷农药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等功能损害或代谢紊乱:急性腹泻引起的电解质代谢紊乱、碘中毒引起的甲状腺激素代谢紊乱等食源性疾病的现状35由食物引发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呈上升趋势食物中毒发生率仍高居不下,其中尤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甚,占66%恶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病死率较高食物中毒病原构成情况36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病原学37食物中毒38食物中毒概念与定义食物中毒的分类食物中毒的特点食物产生中毒的原因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0103020405食物中毒概念与定义39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食物中毒的分类40按致病因子分类按发病机制分类按致病因子分类41STEP1STEP2STEP3STEP4细菌性感染和细菌毒素中毒典型的感染型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临床表现除胃肠道综合征外,多伴有发热症状。如沙门氏菌感染典型的毒素型细菌性食物中毒,主要临床表现通常以上消化道综合征为主,一般不发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中毒、蜡样芽孢杆菌毒素中毒等。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即兼有感染和毒素中毒的一类细菌性食物中毒。如大肠艾希菌。42化学性中毒通常是由于某些化学毒物污染食品或在食品加工制作过程中误用某些化学毒物所致真菌毒素中毒某些真菌天然存在的毒素和食品中某些产毒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代谢物质引起的中毒动物性毒素中毒某些动物性食品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成分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如有毒河豚鱼引起的河豚鱼中毒、有毒贝类引起的贝类中毒等植物性毒素中毒某些植物性食品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成分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如菜豆所含的皂苷引起的中毒和鲜黄花菜所含的秋水仙碱中毒等按发病机制分类43食源性感染食源性中毒食源性感染:由摄入受细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有以下2种发病形式: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这种类型的感染有时被称为毒素介导性感染食源性中毒44食源性中毒是摄入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食物中毒的特点45由于没有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染过程,所以导致发病呈暴发性,潜伏期短而集中,一般在24~48小时内,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中毒病人一般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发病与食物有关。患者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食物产生中毒的原因461某些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并急剧繁殖,以致食品中存有大量活菌(如沙门氏菌属)或产生大量毒素(如金黄色葡萄菌产生的肠毒素)2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品并达到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剂量(如农药的污染)3食品本身含有毒成分(如河豚含有河豚毒素),而加工、烹调方法不当,未能将其除去4食品在贮存过程中,由于贮藏条件不当而产生了有毒物质(如马铃薯发芽产生龙葵素)5因摄入有毒成分的某些动植物(如食入毒藻的海水鱼、贝;采用有毒蜜源植物酿的蜂蜜)。这些动植物起着毒素的转移与富集作用6某些外形与食物相似,而实际含有毒成分的植物,被作为食物误食而引起中毒(如毒蕈等)食物中毒的致病因子47动物毒素植物毒素真菌毒素有毒化学物质细菌与细菌毒素动物毒素48动物性有毒成分大多为鱼类和贝类毒性物质。有些是其本身具有的,有些则是机体死亡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还有一些则是食物链效应产生的1、肉毒鱼类49肉毒鱼类的含毒原因十分复杂。某些毒素具有反复无常的特性,是波动性的,无规律可循。有些鱼类在某一地区是无毒的,可食用,但在另一地区却是有毒的;有些鱼类平时无毒,在生殖期却产生毒素;有的鱼幼体无毒,而大型个体有毒我国有30多种,主要包括海鳝科、鲷科、笛鲷科、蛇鲭科、裸颊鲷科、隆头鱼科、刺尾鱼科2、胆毒鱼类50No.3指胆汁有毒的鱼类,其典型的代表是草鱼,其次是青鱼、鲤鱼、鳙鱼、鲢鱼等胆毒鱼类指胆汁含有组织胺、胆盐、氰化物及其它胆汁毒素,其毒性大小与其量有关鱼胆中毒使胆汁毒素严重地损伤肝、肾,在短期内即可导致肝与肾功能衰竭、脑细胞受损、严重脑水肿、心肌受损,出现心血管与神经系统病变,病情急剧恶化,最后死亡No.2No.13、西加毒素(雪卡毒素)51西加毒素以食物链形式毒化并蓄积在鱼体内约有400~500种鱼类可以引起西加中毒,其代表鱼种有棕点石斑鱼、裸胸鳝、侧牙鲈等它是港澳地区最主要的食物中毒致病因子之一是由生活在热带海域的有毒藻类,主要是涡鞭毛藻产生的一类毒素4、河豚毒素52主要存在于河豚的卵巢、肝脏、肠、皮肤、血液、眼球及卵中河豚毒素包括河豚素、河豚酸、河豚卵巢毒素及河豚肝毒素等,河豚素为无色针状结晶,属动物性碱,稍溶于水,非常耐热,一般烹调和杀菌温度都不能使其完全失活河豚毒素发生作用的时间很快,食用或误食后,马上就使神经中枢和神经末梢发生麻痹,最后可以导致呼吸中枢和血管神经中枢麻痹,并且特别容易造成死亡有毒河豚鱼的代表鱼种有双斑东方豚、虫纹东方豚、铅点东方豚等虾虎鱼、蝾螈、斑足蟾、蓝环章、东风螺、法螺、蛙贝、槭海星、爱洁蟹等急救处理】除洗胃催吐外,应早期应用左旋半胱氨酸点滴5、贝类毒素53贝类毒素是以海洋微藻类为食物源的贝类被藻类(尤其是涡鞭毛藻属)所产毒素毒化并蓄积在贝类体内的一类海洋生物毒素根据贝类中毒引起的不同临床症状或中毒表现,目前将贝类中毒分为四类:麻痹性贝类中毒(PSP)、腹泻性贝类中毒(DSP)、神经性贝类中毒(NSP)和失忆性贝类中毒(ASP)等6、鲭精毒素(组胺)54组胺污染食品后任何热处理、罐装和冷冻等工艺都无法降低其毒性,爆发性中毒事件多发生在集体食用罐装和冷冻海产品中01可能含有组胺的主要食品是组织坏死的鱼类及其制品,这些鱼类包括鲐鱼、沙丁鱼、鲣鱼、黄鳍、竹夹鱼等02组胺首先是死亡的海产品在组氨酸酶的作用下释放出组氨酸,再在微生物的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形成组胺03植物毒素55按植物来源、化学结构和毒作用,分为六类01有毒蛋白质02有毒氨基酸(非蛋白氨基酸)03生物碱04木藜芦烷类毒素05毒苷06酚类衍生化物071、有毒蛋白质56目前所发现的有毒蛋白质主要来自植物性食品,包括血凝素(植物红细胞凝聚素)和酶抑制剂。01最典型的食物中毒是未烧熟煮透而引发的四季豆中毒02血凝素是某些豆科、大戟科等蔬菜中的有毒蛋白质。这类毒素现在已发现10多种,包括蓖麻毒素、巴豆毒素、相思子毒素、大豆凝集素、菜豆毒素等03酶抑制剂主要是胰蛋白酶抑制剂(食用了未经充分煮沸的豆浆)和淀粉酶抑制剂,能引起消化不良和过敏反应。食用的黄豆中已发现至少有16种蛋白质能引起过敏反应,其中主要的过敏原是胰蛋白酶抑制剂042、有毒氨基酸(非蛋白氨基酸)57大都存在于毒蕈和豆科植物中作为一种“伪神经递质”取代正常的氨基酸,而产生神经毒性。如蚕豆中含有的氰基丙氨酸,蚕豆中还含有二羟基苯丙氨酸即多巴,引起的主要中毒症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症。重要的毒性非蛋白氨基酸是刀豆氨酸、香碗豆氨酸等0103023、生物碱58生物碱类是存在于毛茛科、芸香科、豆科等许多植物根、果中的有毒生物碱,成分极其复杂如鲜黄花菜的秋水仙碱,未成熟的青西红柿典型的生物碱是吡咯烷生物碱能引起摄食者轻微的肝损伤,但中毒的第一反应是恶心、腹痛、腹泻甚至腹水,连续食用生物碱食品2周甚至2年才有可能出现死亡,一般中毒者都可康复生物碱大都具有苦涩性4、木藜芦烷类毒素59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是心脏-神经系统毒素中毒症状有流涎、呕吐、腹痛、腹泻、心跳缓慢、头晕、呼吸困难、肢体麻木和运动失调等由于这类毒性食源主要来自某些花草的花蜜制品,故又称蜂蜜中毒一般中毒后能在24小时内康复5、毒苷60毒苷主要有氰苷、硫苷和皂苷三种类型01典型的有苦杏仁苷、芥子油苷、多萜苷等02蓄积在植物的种子、果仁和茎叶中03在酶的作用下它们在摄食者体内水解生成氰、硫氰化合物而中毒04典型的氰苷食物中毒是白果中毒05皂苷的代表物质为大豆皂苷和茄碱。大豆皂苷存在于大豆中,含量甚微。具有溶血作用茄碱又称为龙葵碱或龙葵素,存在于茄子、马铃薯等茄属植物中。其毒性极强,即使在熟煮情况下也不易被破坏。发芽的马铃薯及变绿的马铃薯表层,茄碱含量多6、酚类衍生化物62食品原料尤其是植物性原料中往往含有一些酚类化合物,其中的简单酚类毒性很小,有杀菌、杀虫作用01食品中有的含有复杂酚类如香豆素、鬼臼毒素、大麻酚和棉酚等特殊结构的酚类化合物,显出毒性02典型的食物中毒是棉子引发的棉酚中毒03真菌毒素6301蕈毒素02霉菌毒素1、蕈毒素64是一些野生蘑菇含有的毒素总称01我国有毒蘑菇有180多种,其中毒性较大者有10余种02蕈毒素主要有毒伞肽、鹿花蕈素、毒蝇碱、鹅膏氨酸、毒蝇母和光盖伞素等。03毒蕈图片65常用的加热处理、罐装、冷冻等食品加工工艺不能破坏蕈毒素02许多蕈毒素的化学结构还无法确定和检测03毒作用分为四类:原生毒、神经毒、胃肠道毒、类双硫醒毒01有毒和无毒蘑菇不易辨别04中毒肝炎型毒蕈中毒67褐磷小伞

白小伞胃肠炎型毒蕈中毒68毒红菇神经精神型毒蕈中毒69豹斑毒伞2、霉菌毒素7001毒素可以渗入到食品中,即使除去食品霉变部分,也不能去除食品中已含有的霉菌毒素目前已知的霉菌毒素有200多种。假如温度和湿度条件适宜,霉菌在大多数食品中都能很快生长食品霉变通常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但其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很难察觉020304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产毒霉菌及其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镰刀菌毒素(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酮、伏马菌素等)、赭曲霉毒素、杂色曲霉素、展青霉素、3-硝基丙酸等霉菌污染食品的主要卫生问题是食品变质和霉菌毒素引起的人畜中毒问题黄曲霉毒素中毒72黄曲霉菌及寄生曲霉菌中产毒菌的代谢产物B1,B2,G1,G2,M1,M2,GM1,P1B1产量最多毒性、致癌性最强产毒适宜温度:24~30℃,湿度80~90%污染最严重的食品:花生、玉米性质:难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在中性及酸性溶液中稳定,在pH9~10强碱中迅速分解。热稳定,可被紫外线破坏毒性:急性—超剧毒级,比氰化钾高10倍,慢性—亚急性或慢性肝损伤。诱发肝癌黄曲霉毒素食物中毒临床特征73潜伏期:5~7天。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症状:起病之初有头晕、乏力、厌食等,很快进入肝损坏阶段,有逐渐加重的黄疸、肝肿大、肝肿痛,恢复时黄疸消退较快,但肝肿大、肝功能异常可迁延数月,重者黄疸持续加深,病死率可达20%预防措施741防霉措施∶干燥;保持花生完整;化学法防霉等。是最根本措施。3加强食品卫生监督∶限制油、大米中含量。2去毒措施∶挑去霉粒;辗轧加工及加水搓洗;脱胚去毒;加碱破坏毒素;吸附法、紫外线法等。有毒化学物质75食品中的有毒化学物质通常是指食品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制作和供应过程中意外或人为污染的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可以通过大气、水体和土壤等途径污染环境,并经由食品链污染各种食用动植物及其制品,从而最终影响到人的食用安全食物中的各种化学污染76由于在动植物养殖和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和兽药,食用农产品可以残留农药和兽药。如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瘦肉精”等饲料添加剂农业化学污染物工业化学污染物对食品安全影响较大的工业化学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PCB)等有机化合物食品在加工制作和储存过程中可以受到化学性污染。如用含锌容器存放酸梅汤,误用或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亚硝酸钠等3、食品加工的化学污染物犯罪分子针对食品安全实施的蓄意危害公众的恐怖犯罪活动4、有毒化学物质的蓄意污染亚硝酸盐食物中毒78中毒原因:蔬菜中的硝酸盐→肠道腌制不充分的咸菜存放过久的变质蔬菜腊肠、火腿、咸肉亚硝酸盐中毒机理79213亚硝酸盐→血液→Fe+2氧化为Fe+3→高铁血红蛋白→组织缺氧→肠原性青紫中枢神经受累,大脑皮层抑制临床表现与急救80潜伏期:误食纯亚硝酸盐,10min大量食用蔬菜,1~3h。主要症状:口唇、指甲、全身皮肤紫绀,头晕、头痛、心律加快、烦躁不安等。急救:解毒剂—美兰、维生素C细菌与细菌毒素81进食大量活的细菌(潜伏期8~24h)沙门菌属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感染型食物中毒细菌产生的毒素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肉毒毒素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82病原:引起食物中毒最常见的为: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该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不耐热,100℃立即杀灭,70℃5min杀灭,60℃1h杀灭引起沙门菌属食物中毒的食品83动物性食品:(肉类、禽类和蛋类,奶类等),生熟交叉污染常见不分解蛋白质,感官改变不明显生前感染;宰后感染发病季节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但全年可发生沙门菌食物中毒机制841沙门菌在肠道内繁殖,并通过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感染(使胃肠粘膜发炎、水肿)3沙门菌亦可产生外毒素,称沙门菌肠毒素。内、外毒素使消化道蠕动增强,呕吐、腹泻2细菌可在肠系膜淋结和网状内皮系统中被破坏而放出内毒素沙门菌食物中毒临床特征85潜伏期数小时~3天,一般为12~24小时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腹泻大便为黄绿色水样便,可带脓血和粘液多数病人体温可达38~39℃五类型:胃肠炎型,类霍乱型,类伤寒型,类感冒型,类败血症型卧床休息,控制饮食,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可用黄连素,尽量少用或不用抗菌素预防措施86生熟食品的用具和容器分开使用01禽蛋在食用前必需彻底煮沸8分钟以上,才能杀死内部沙门氏菌04食品低温冷藏5℃以下可使该菌受到抑制02食用市售熟肉制品之前最好再高温处理一次,杀死可能污染的细菌03病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87革兰染色阴性,活动性强1在含盐3%~3.5%的培养基或食物中生长良好2该菌不耐热,对酸(醋)敏感(2%醋酸或50%食醋中1分钟即可死亡)3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8821中毒食品主要为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或腌菜、凉拌菜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机制89细菌在胃肠道繁殖,侵入肠上皮细胞,引起病变01可产生肠毒素及耐热性溶血素(心脏毒性)0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临床特征90潜伏期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主要症状为呕吐、腹痛、频繁腹泻;腹泻一般为水样、血水样、粘液或脓血样便,里急后重不明显;部分病人发冷、发烧,重者脱水,意识不清、血压下降、循环障碍对症治疗和用抗菌素氯霉素、合霉素治疗预防措施91不生吃水产品。生食海蛰等水产品宜用40%盐水浸渍保藏,食前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外加食醋或蒜泥拌等。制备完后立即食用,并注意食量要少。隔餐过夜的饭菜,食前要回锅加工01食品要烧熟煮透,肉块要小,防止外熟里生02生熟炊具要分开,注意洗刷、消毒,防止生熟食物交叉污染03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92病原金黄色葡萄球菌;不耐热,耐干燥和低温。肠毒素,已知有A、B、C、D、E五种抗原型,A型毒力最强。肠毒素耐热,一般烹调不破坏,100℃2h方破坏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食品93奶及奶制品、含奶冷食(冰激淋)等剩米饭、糯米糕、熏鱼、主要为肉制品、CBA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机制94活菌不中毒肠毒素作用于迷走神经的内脏分枝,而致呕吐作用于肠道使水分的分泌与吸收失去平衡而致腹泻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特征952019潜伏期2~4小时(1~6小时)012020剧烈,反射性呕吐,腹痛腹泻;022021体温一般正常或稍高。032022病程短,1~2天内恢复04预防措施96此类中毒常由于化脓性皮肤病患者污染食物或牛患乳腺炎后污染了牛乳,大量细菌繁殖产生肠毒素,该肠毒素耐热性强,虽经一般高温处理,仍不能破坏其毒性,因此,应以防止污染为主要措施01对有化脓性皮肤病的患者应暂时脱离炊事工作02剩饭应在饭前饭后两次加热灭菌03肉毒梭菌毒素中毒97病原肉毒梭状芽胞杆菌(厌氧性革兰阳性杆菌)可产生肉毒毒素(A、B、C、D、E、F、G八型毒素,其中A、B、E、F型对人有致病力。1μg即可使人致死肉毒毒素不耐热;80℃30分钟或100℃10~20min可完全破坏毒素中含有神经毒蛋白和红细胞凝集素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食品98多为火腿、香肠、罐头食品植物性食品(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豆浆、面酱、臭豆腐等)引起肉毒毒素中毒的机制99毒素作用于颅脑神经核、神经肌肉接点和植物神经末梢,抑制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麻痹和神经功能不全肉毒毒素中毒的临床特征10001040203潜伏期1~4天早期全身乏力、头晕、食欲不振,然后是视觉改变(模糊,眼脸下垂、复视、瞳孔放大等)严重者吞咽、咀嚼、语言、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心力衰竭体温、血压、感觉、意识正常催吐、洗胃、导泻、洗肠,潜伏期较久又已停食毒物的人除外。采用相应的抗毒素抢救和对症治疗预防措施101家庭自制发酵豆谷类食品,应注意制作前的加热灭菌和制作中的防污染01贮存较久或发酵后的食品,能回锅的应尽量回锅加热后食用02胖听的罐头不能食用03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1020102030405致病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一般不致病不耐热性肠毒素病原耐热肠毒素引起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的食品103各类食品均可受该菌污染(加热不彻底或生熟交叉污染)剩饭、熟肉制品、冷荤凉菜、牲畜内脏、病死家畜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机制104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并繁殖,致回肠及结肠有明显的炎症病变(急性菌痢型)肠毒素引起中毒,引起米泔水样便(急性胃肠炎型)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临床特征潜伏期4~48小时,呈急性菌痢样症状;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体温升高;呈米泔水样便,伴剧烈腹痛与呕吐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原则106迅速排除毒物(催吐,洗胃等)对症治疗特殊治疗:抗生素,抗毒素血清,肉毒中毒用盐酸胍010302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原则107防止污染防止病原体繁殖及毒素形成杀灭细菌及破坏毒素肉块深部温度达到80℃、12min蛋类煮沸8~10min海产品100℃、30min食物中毒应急技术与现场处理108停止供应、食用可疑中毒食物尽快将病人送附近医院救治配合卫生部门调查,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各项措施。采用指压咽部等紧急催吐办法尽快排出毒物马上向所在地的卫生监督所或防保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注意保护好中毒现场,就地收集和就地封存一切可疑食品及其原料,禁止转移、销毁12345食物中毒应急技术与现场处理109中毒事故的控制处理4实验室检验5食物中毒事件诊断及调查处理原则1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和处理的要求2现场调查3综合分析和善后处理6食物中毒事件诊断及调查处理原则110食物中毒事件的诊断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经过实验室诊断确定中毒病因并进行调查处理。1.中毒食品的概念指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并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包括微生物性(细菌性、真菌性)、化学性和有毒动、植物中毒食品。2.食物中毒事件诊断依据

⑴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可疑食品,未食用者不发病。停止食用该种食品后,发病停止。

⑵同起食物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⑶潜伏期一般较短,病程依致病菌病原的种类和中毒个体差异而不同。

⑷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⑸从中毒食品和中毒病人的生物样品中,能检出引起与中毒临床表现一致的病原。

⑹未获得足够的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1113.中毒事件处理总则⑴及时报告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⑵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根据具体情况,应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以抢救病人和有利于查明病因:①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②采取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标本,以备送检。③迅速排毒处理,包括催吐、洗胃、导泻。④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⑶对中毒食品控制处理①保护现场,封存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②采集剩余可疑中毒食品,以备送检。③追回已售出的中毒食品或可疑中毒食品。④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⑷根据不同的中毒食品,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食物中毒事件现场调查和处理的要求112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⑴确定食物中毒的病例

⑵查明导致中毒的食品

⑶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病原)

⑷查明造成食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