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2020-2021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2020-2021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2020-2021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2020-2021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南开中学2020-2021年度(上)高2023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和第Ⅱ卷都答在答题卷上。第Ⅰ卷(单选题)本卷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不选、多选或错选不给分。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的生活逐渐趋向稳定的主要原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时代人类走向定居生活,生活逐渐稳定,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劳动能力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工取火的发明、饲养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2.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知道历史上有个商王朝,而且这些文献无一是成于商代的。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这说明A.故事传说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B.甲骨文的发现使商朝历史成为信史C.古代文献记载反映了真实历史 D.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商朝【答案】B【解析】材料“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将大量的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体现的是甲骨文的发展使对商朝的研究有了确凿的史实证据,因此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B。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地位 B.强化中央集权制度C.稳定贵族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纯正【答案】C【解析】材料“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稳定和团结,C正确;A属于手段,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4.秦朝建立后,统治者崇尚法家学说;汉初,统治者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统治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这说明秦汉时期A.学术思想异常活跃 B.尚未实现学术的高度统一C.文化专制有所放松 D.主流思想为政治服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崇尚法家,汉初信奉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独尊儒学,秦汉主流思想的变化都是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都是为政治统治服务,故选D项;学术思想的异常活跃是在战国时期,而非秦汉时期,材料重在强调主流思想的变化,故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思想实现了大一统,故排除B项;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说明文化专制加强了,故排除C项。5.西汉《盐铁论・水旱》篇中写道:“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这反映出西汉盐铁专营A.提高了铁器铸造数量 B.加重了百姓负担C.增加了政府田赋收入 D.巩固了专制统治【答案】B【解析】据材料“故民得占租鼓铸、煮盐之时,盐与五谷同贾,器和利而中用。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可知,材料意思为过去百姓可以私卖酒、冶铁、煮盐的时候,盐和五谷同样可以买卖,铁器质量好,便宜又好用。现在公家制造的铁器,多数质量低劣,成本也不少,这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B正确;材料未涉及铁器的铸造数量问题,A错误;材料是西汉《盐铁论・水旱》,与政府田赋收入无关,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官营后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其对政府的影响,D错误。6.白居易在一首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生真伪复谁知?”王非篡汉从侧面反映了西汉后期存在一个严重影响统治的问题,它是A.宣官乱政 B.何奴为患 C.外戚干政 D.儒家衰落【答案】C【解析】两汉时期人们将外戚辅政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导致汉代外戚干政现象非常严重,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以外戚身份总揽朝政,进而迫使孺子婴(刘婴)将帝位禅让己,故C项正确;A、B、D均与王莽篡汉无直接关系。7.下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可得出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从而体现出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故①②A正确;从材料看不出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而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是在唐朝,且材料也无法得出。故③④错误,排除BCD。8.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答案】A【解析】“胡食”指的是唐朝境外食物,尤其是来自西域以及中亚地区的食物,胡食在唐代流行,说明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A正确;西洋主要指的是欧洲国家,与题干中“胡食”所在区域并不一致,排除B;C不符合史实,排除;胡食在唐代流行不能证明文明中心的转移,排除D。9.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答案】C【解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对科举制的描述,强调的是科举制促进阶层的流动,C正确;A和B都是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特点,排除;D是军功爵制的特点,排除。10.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下列对“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的两税法认识不正确的是A.两税法取消丁税,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B.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两税制下封建国家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标准和收税时间D.两税法简化税收明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丁税的取消是在清朝雍正年间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后,A错误,符合题意;BCD关于两税法的描述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1.韩愈的古文理论都把明仁义为根本的儒家之道放在首位。由此可知,韩愈的主张A.反对佛教的来世说 B.推动了宗教相互融合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力主复兴传统的儒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把明仁义放在首位”并结合所学,唐朝三教并行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可知韩愈极力推崇儒学,主张复兴传统的儒学,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反映韩愈对佛教来世说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韩愈推崇儒家之道,并未反映他提倡宗教相互融合,排除B项;材料中强调韩愈对传统儒学的推崇,并未体现关注社会现实,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12.宋朝时期推行的任官回避制度,是在前代的基础上逐渐完善起来的。《宋史》载:“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健全地方行政机构C.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惟不许官本贯州县及邻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任官回避制度有利于防止家族势力形成,造成地方割据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与宗法体系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机构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A.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B.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C.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答案】A【解析】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传统、直接的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通过“募饥民修水利”,将“赈救”灾民和兴修水利工程相结合,说明其力图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A项正确;王安石采用的赈灾方法不能“彻底”解决社会危机,B项错误;材料中王安石采取的措施不能“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C项错误;王安石推行新的赈灾方式,不能说明其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D项错误。14.元朝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范围之广,前所未有,做到了“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一做法A.促进了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B.确保了帝国统治的长治久安C.成为帝国扩张的有利工具 D.有利于国家政令的及时传递【答案】D【解析】元朝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这明显有利于及时传递国家政令,故选D;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矛盾尖锐,没有出现民族关系的和谐,排除A;元朝统治时间较短,没有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排除B;驿道的修筑是在元统一完成后,并不是扩张的工具,排除C。15.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人即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这充分表明A.经济重心南移至此时完成B.海外贸易是重要财财政来源C.市舶司采取高额关税政策D.南宋政府盘剥海外的商人【答案】B【解析】要以南北经济发展状况证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至此时完成,排除A;由材料“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人即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说明海外贸易是重要财财政来源,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关税政策和盘剥外商的信息,排除CD。16.“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连国家所掌握的官田,在宋代也大量转化为地主的私田,而且还第一次出现了“田主”的称谓。材料表明A.土地所有权变动频繁 B.土地兼并现象缓和C.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 D.豪强地主受到抑制【答案】A【解析】“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以及官田大量转化为地主的私田,这说明当时土地所有权变动频繁,A正确;“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说明土地买卖频繁,而土地买卖频繁就意味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排除;C与题干无关,排除;宋代不抑土地兼并,因此土地豪强得以大量兼并民地甚至官田,排除D。17.“成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于A.拓展贸易,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B.宣扬国威,加强对外交往和联系C.征服异域,扩展大明帝国的强域 D.开辟市场,扩大中国丝绸的外销【答案】B【解析】根据“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同时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联系,确立明朝在朝贡体系中的崇高地位,故选B;据题意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并非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征服政府异域和开辟市场,排除ACD。故选B。18.下表是明清江南部分市镇的记载,它反映了明清时期乌青镇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濮院镇客商来自闽广、两湖,北方各地朱家角镇京声标客往来不绝罗店镇镇上商贾凑集,大多徽商,贩卖棉布A.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B.市镇主导经济发展C.长途区域贩运盛行 D.全国形成统一市场【答案】C【解析】结合表格信息“各处大郡商客投行收买”“客商来自闽广、两湖,北方各地”“京声标客往来不绝”“镇上商贾凑集,大多徽商,贩卖棉布”可知,这些镇上的客商大多来自距离较远的全国各地,体现了长途区域贩运盛行,故选C。由材料“明清江南部分市镇”,无法判断出政府鼓励商业发展,而且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仅仅是江南的部分市镇,无法说明市镇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也无法代表全国市场,故排除B项、D项。19.清代独创密折陈奏制度。所谓“密折”,其实就是“密奏”,一般只有皇帝和陈奏人知道,这从本质上表明A.清代皇帝比较开明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皇帝加强监督百官 D.清代重视保密工作【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密奏”,一般只有皇帝和陈奏人知道,表明皇权专制的强化,故B项正确。“密奏”表明皇权专制,而非开明,故A项错误。“密奏”表明皇帝加强对百官的监督,这是现象而非本质,故C项错误。清代重视保密工作也是现象,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应采用特征法,特征法体现时代或阶段特征。主要适用于题目中有明确特征要求或虽无明确表述但隐藏有特征要求的试题。解答问题时我们应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时代特征或阶段特征,然后在这个大背景下去判断正确答案。20.据清史料记载:“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据此可知,军机处A.办事效率高 B.秉旨办事C.具有决策权 D.保密性强【答案】D【解析】由材料“军机处为枢密重地,非奏事人待旨及上所宣召者,虽王公大臣不许私入,如敢私入,或私自会见军机官员,随时纠劾论处”可知军机处不准随意进入,军机大臣也不准私自会见,体现的是军机处决策过程中的保密性高,故选D项;“办事效率高”“秉旨办事”虽然是军机处的特点,但与题干所给信息无关,故排除A项、B项;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C项。21.王阳明在给他儿子的家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反映出王阳明强调A.修养本心B.勤奋好学C.格物致知D.学以致用【答案】A【解析】蒂若坏,果必坠,意思是:蒂如果坏掉了,必然不能给果实输送营养,也承载不住果实的重量,果实就会掉落。这个“蒂”其实就像我们的心,心要是坏了,人也就堕落了,体现了修养本心的思想,故A正确;材料强调修养本心,没有体现勤奋好学,排除B;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不符合王阳明,排除C;学以致用指将所学用于实际,不符合题意,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凡做人,在心地……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联系所学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分析解答。22.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是A.都是为了夺取市场和原料 B.战争主要在京津地区进行C.战争的发动都是在广东省 D.战争以清政府的战败结束【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更多的原料,故选A;第一次鸦片战争主要是在南方沿海地区,排除B;CD项不是两次战争的本质,排除。故选A。23.下图是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办军用工业的资金来源情况(1883-1884年)。下图反映出A.清我府支持兴办军事工业 B.地方政府控制了军事工业C.经济开始被列强控制 D.多种经济形式均衡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饼状图可知,洋务运动时期,军工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海关洋税,而这部分经费属于中央财政,说明当时中央政府支持洋务运动,A正确;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占比较少,而且通过这一数据无法判断当时地方政府对军事工业的控制情况,排除B;C错在“开始”,排除;D与题干数据无关,排除。24.1895年列强的侵略势力在长江流域进一步深入,他们最远可以到达的通商口岸是A.宁波 B.重庆 C.沙市 D.广州【答案】B【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根据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有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所以1895年列强侵略势力在长江流域最远可以到达的是重庆,故选B;宁波、广州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就已开辟为通商口岸,而且二者都是沿海城市,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项、D项;沙市在长江中游,在长江流域不如重庆更远,故排除C项。25.2018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宣布:“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水下考古调查,以确凿证据证实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船是124年前沉没的经远舰。”下图是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它为研究经远舰提供了A.文献史料 B.实物史料 C.口述史料 D.档案文书【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打捞出水的部分残件属于实物史料,故B项正确;打捞出水的残件不是文献,也不是档案,更不是口述的史料,故ACD项错误。26.京师大学堂筹办于1898年,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其办学方针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道”,宗旨是“广育人才,讲求时务”。主张设立京师大学堂的主要政治派别是A.地主阶级改良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京师大学堂筹办于189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时创立,其政治派别为资产阶级维新派,C项正确;ABD与史实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27.《庚子记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洋人进京四十年,气数已尽,天意该绝,故天遣诸神下界,借附团民之体,烧尽洋楼使馆,灭尽洋人教民,以兴清朝。”当时与这段文字意思相同的斗争口号是A.驱除鞑虏 B.扶清灭洋C.平均地权 D.自强求富【答案】B【解析】由材料“借附团民之体,烧尽洋楼使馆,灭尽洋人教民,以兴清朝”,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口号是“扶清灭洋”,故选B项;驱除鞑虏、平均地权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故排除A项、C项;自强求富为洋务运动目的,故排除D项。28.如下图反映的是某次列强侵华战争结束后的场景这次战争结束后A.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 B.列强割占中国更多领土C.清廷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 D.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答案】C【解析】《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当时中国大约4.5亿人,即一人一两,以示惩罚,《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成为列强在华代理人,故答案为C项;《马关条约》使列强在华设厂正式合法化,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割占中国更多领土,排除B项;《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排除D项。【点睛】《辛丑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上失权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9.下图是《清帝退位诏书》,这一实物资料充分佐证了辛亥革命推翻了A.资本主义 B.封建专制 C.封建帝制 D.帝国主义【答案】C【解析】据材料“《清帝退位诏书》及辛亥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C正确;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运动,故A不符题意;辛亥革命后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继续奉行专制独裁统治,故B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故D错误。30.孙中山在天下为公理念下,发展出自己的三民主义理论:民族、民权、民生,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族主义具有局限性。主要是因为A.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B.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C.没有改变中国落后性质 D.没有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答案】D【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号召推翻满清政府,实质是反满洲贵族的统治,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故选D项;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民生主义的局限,故排除A项;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主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故排除B项;没有改变中国落后的性质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故排除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本卷共3题,共40分。请先阅读材料再作答。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商业空前繁荣,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城内著名的“酒楼”丰乐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内城的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钱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至千万。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说书场景(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商业发展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答案】(1)表现:商业活动突破空间的限制,出现街市;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出现商业性娱乐场所;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巨大。(2)影响:市民文化兴起发展;出现话本、宋词、风俗画等。【解析】【小问1详解】由材料“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商业空前繁荣,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城内著名的‘酒楼’丰乐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得出,商业活动突破空间的限制,出现街市;由材料“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得出,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由材料“内城的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钱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至千万。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得出,出现商业性娱乐场所;由材料“‘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得出,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巨大。【小问2详解】影响:由材料一“内城的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钱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至千万。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可知,市民文化兴起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宋代商业还促进了话本、宋词、风俗画等出现。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满族贵族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统帝国,并采取了颇具特色边疆管理措施。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不同统治体制,如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制;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等。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方式对蒙古族上层笼络安抚。在西南边疆地区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对喇嘛教予以大力扶持,利用喇嘛教及其领袖的影响力对蒙古、西藏地区进行统治……对于巩固统治或保持疆土不利的宗教或教派,则予以取缔,严厉打击。——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措施的特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代对边疆地区管理措施的意义。【答案】(1)特点: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措施方式多样;根据不同地区民族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办法;恩威并施注重对少数民族上层的联络控制,也有严厉镇压分裂割据行为;注重利用宗教文化手段管理边疆。(2)意义: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交流融合;奠定今日中国之疆域版图。【解析】【小问1详解】由材料“满族贵族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统帝国,并采取了颇具特色边疆管理措施”得出,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措施方式多样;由材料“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不同统治体制,如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制;西藏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政府制等。以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方式对蒙古族上层笼络安抚。在西南边疆地区取消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得出,根据不同地区民族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办法;由材料“对于巩固统治或保持疆土不利的宗教或教派,则予以取缔,严厉打击”得出,恩威并施注重对少数民族上层的联络控制,也有严厉镇压分裂割据行为;由材料“对喇嘛教予以大力扶持,利用喇嘛教及其领袖的影响力对蒙古、西藏地区进行统治”得出,注重利用宗教文化手段管理边疆。【小问2详解】意义:由材料“满族贵族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原,建立起空前大一统帝国,并采取了颇具特色边疆管理措施。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地方采用不同统治体制”可知,清代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管理;由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交流融合,奠定了今日中国之疆域版图。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发展,但是新式人才的匮乏很快成为洋务事业所面临的重大难题。洋务派在兴办学堂的同时派遣学生出国留学。1872年第一批中国幼童30名乘船赴美,成为中国近代官派留学生之始。1876年福建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先后选派88人赴美、法留学。这一时期官费留学生回国以后成为著名人物的有:留美的詹天佑、唐绍仪等,留欧的严复、萨镇冰、刘步蟾等。这批人在新兴的邮电、铁路、矿业等工业和教育、外交、海军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摘编自梁燕波《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及其影响》材料二甲午战后,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并颁布了有关的鼓励章程,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除了清政府派出大量的官费留日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在长达16年(1896—1911年)的留学热潮中,留日学生多达45000多人,60%的留日学生在留学科目选择法政科和师范科。留日学生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如黄兴、宋教仁、陈独秀、蔡元培、蒋志清(蒋介石)等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和骨干,跟随孙中山为推翻清朝腐败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后的留学活动较之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活动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后留学活动新变化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留学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答案】(1)地点:赴欧美留学主转为赴日留学;方式:官派留学转为官派和自费并举;规模:留学规模扩大,人数大幅增加;内容:以学习技术为主转为政法、教育为主。(2)日本明治维新成功,并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取胜;清末开展戊戌维新运动,实施“清末新政”,官方鼓励留学;甲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