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肇庆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既具有绝对的意义,又具有相对的意义。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但是,今天的实践回答不了的问题,以后的实践终究会回答它,就这点来讲,它又是绝对的。列宁说:“当然,在这里不要忘记: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任何思想、理论,即使是已经在一定的实践阶段上证明为真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要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而得到补充、丰富或者纠正。毛主席指出:“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又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强调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就是承认我们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或最终完成,就是承认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的认识可能犯错误,需要由实践来检验,凡经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或者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应当改变,不应再坚持。事实上这种改变是常有的。毛主席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实践论》)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胡诌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实践证明,他们所说的绝不是毛泽东思想的真理,而是他们冒充毛泽东思想的谬论。现在,“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已被摧毁,但是,“四人帮”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还远没有完全粉碎。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批评过的“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这种倾向依然存在。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工作中,“四人帮”都设置了不少禁锢人们思想的“禁区”,对于这些“禁区”,我们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科学无禁区。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的“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就没有真正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只有蒙昧主义、唯心主义、文化专制主义。党的十一大和五届人大,确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发展时期的总任务。社会主义对于我们来说,有许多地方还是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研究;躺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上,甚至拿现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裁剪无限丰富的飞速发展的革命实践,这种态度是错误的。我们要有共产党人的责任心和胆略,勇于研究生动的实际生活,研究现实的确切事实,研究新的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才能够逐步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顺利地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节选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材料二: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光是无形无质无限快地传播的。17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由于当时没有精确计时器和望远镜等设备,并没有得到满意结果。17世纪中后期,法国天文学家罗默发现木星卫星掩星发生时间与地球与木星距离有关,推断这是因为光需要花费一定时间从木星卫星传播到地球上观察者眼中所致,并据此估算出了光速约为每秒21万公里。18世纪中期,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和福伊分利用旋转的齿轮和镜子来打断和反射一束光,并根据光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时间差来计算光速,测得的结果约为每秒29.8万公里。19世纪末期,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利用透镜把光路延长,获得光速值为每秒299853±30公里。1973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14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将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792458秒的距离定义为1米,把米与真空中光速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一米成为一个精确的常数,不再需要实验测量。(根据北京科技中心资料整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思想和理论正确与否,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B.虽然实践有局限性,不能验证所有的理论,但无论什么理论终究都需用实践验证。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不能成为“禁区”,也都需用实践来检验。D.世界上一切事物,不管是认识、理论,还是实践,永远都不可能是确定的和正确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打破“四人帮”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挣脱他们加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冲破“禁区”,对于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意义重大。B.认识到所有的真理都在不断发展,承认我们的思想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可能犯错误,这都是我们肯接受实践检验的重要前提。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任务要求我们,应减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依赖,勇敢地投身于革命实践,向着自由王国前进。D.国际计量大会将光在真空中行进1/299792458秒的距离定义为1米,有了一米这个精确的常数,意味着光速也无需实验测量了。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孔子: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B.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C.朱熹: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D.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4.材料一运用“引用论证”来说理,在引文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材料二所讲述的光速测量史后,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本一: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且说宝玉来至梨香院中,正见薛姨妈打点针凿与丫鬟们呢。宝玉忙请了安,薛姨妈忙一把拉了他,抱入怀内,笑说:“这么冷天,我的儿,难为你想着来,快上炕来坐着罢!”宝玉道:“姐姐可大安了?”宝钗见宝玉进来,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地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宝钗看毕,又重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乃回头向莺儿笑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她的话,没有什么字。”宝玉笑央:“好姐姐,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宝玉看了,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她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哪里来。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地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宝玉因见她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茶果来留他们吃茶。宝玉因夸前日在那府里珍大嫂子的好鹅掌、鸭信,薛姨妈听了,忙也把自己糟的取了些来与他尝。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薛姨妈笑道:“老货,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黛玉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她:“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她。薛姨妈因道:“你素日身子弱,禁不得冷的,他们记挂着你倒不好?”黛玉笑道:“姨妈不知道。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也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太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薛姨妈道:“你这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样心。”……一时薛林二人也吃完了饭。黛玉因问宝玉道:“你走不走?”宝玉乜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一同走。”小丫头忙捧过斗笠来,将着大红猩毡斗笠一抖,才往宝玉头上一合,宝玉便说:“罢,罢!好蠢东西,你也轻些儿!让我自己戴罢。”黛玉站在炕沿上道:“啰唆什么,过来,我瞧瞧罢。”宝玉忙就近前来。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他二人道了扰,一径回至贾母房中。(节选自《红楼梦》,有删改)文本二:《红楼梦》行文底手段是写生。我们看,凡《红楼梦》中底人物都是极平凡的。作者底态度只是一面镜子,到了面前便须眉毕露无可逃避了。妍媸【注】虽必从镜子里看出,但所以妍所以媸的原故,镜子却不能负责。细细看去,凡写书中人没有一个不适如其分际,没有一个过火的。我第一句《红楼梦》赞:“好一面公平的镜子啊!”(摘编自俞平伯《〈红楼梦〉底风格》)【注】妍媸:美丑。妍,指美丽;媸,指丑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宝钗生病,宝玉和黛玉前来探望,三人谈笑的情节,看似平淡,却充满张力。B.宝钗和宝玉各自的佩饰上有铭文隐约相应,似是一对,暗合“金玉良缘”之说。C.宝钗的侍女莺儿,两次插话,说出了宝钗不便说的话,把宝钗的心理给挑明了。D.宝玉被奚落后就不再听宝钗的话,变为对黛玉言听计从,让黛玉替他整理斗笠。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薛姨妈在文中起前后贯穿的线索作用,她招待宝玉饮酒,好言宽慰黛玉,使情节平顺地推进,营造了和谐的氛围。B.宝钗“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一句中的“也”字,透露出她自己刚才的状态,暗示了宝钗此刻的心思。C.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黛玉,而不多的动作、神态描写却也生动而传神,如“磕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等。D.宝玉被黛玉奚落,并不回复,只嘻嘻的笑两阵,表现了宝玉的宽厚以及对黛玉的包容,与黛玉的小性儿形成对照。8.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有什么言外之意?①嗳哟,我来的不巧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俞平伯认为《红楼梦》像一面公平的镜子真实地反映生活,客观地写出了人物的优缺点,妍媸毕露。请结合文本一所节选的内容,以林黛玉为例,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选自《墨子校注·兼爱》)材料二: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将必皆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卒伍,于此为坚甲利兵,以往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湮其沟池,攘杀其牲口,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卒进而拄乎斗,曰:“死命为上,多杀次之,身伤者为下;又况失列北桡乎哉?罪死无赦!”以惮其众。夫无兼国覆军贼虐万民以乱圣人之绪意将以为利天乎?夫取天之人,以攻天之邑,此刺杀天民,剥振神之位,倾覆社稷,攘杀其牲口,则此上不中天之利矣。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悖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节选自《墨子·非攻》)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夫无A兼国B覆军C贼虐D万民E以乱F圣人之绪G意将以为H利天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和“国”在先秦时期分别指卿大夫和诸侯的封地,与现在常说的家、国不同。B.治,指社会安定,词义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相同。C.爪牙,指武臣、勇士,词义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不同。D.惮,意思是“使……害怕”,文中的用法与成语“肆无忌惮”中的“惮”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墨子指出,天下混乱的根源是人们之间不相爱,他认为只要人人相爱,亲人之间、君臣之间,乃至国家之间都会和谐相处。B.材料一中,墨子描绘了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就是人与人相爱,国与国和平,家与家不相扰,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孝慈,天下太平。C.材料二中,墨子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斥责王公大人、诸侯,未能人人相爱,却都在选拔士兵,纷纷修造兵器,攻打那些无罪的国家。D.材料二中,墨子认为士兵们没有兼爱之心,他们在战场上奋勇前进,并高呼着要拼命赢得上等的荣誉,希望处死那些掉队逃跑的人。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墨子反对攻伐的思想,但内容的侧重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节选)李白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先写“峨眉”“罗浮”的高峻雄伟,后面才交代这是画中描绘的景象。B.“驱山走海”用语生动,笔力雄健,富有想象力,写出了画家挥笔作画的气魄。C.“惊涛”两句,形成了设问,自问自答,引发人们追随波涛和孤舟而去的遐思。D.诗人通过对画面中景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的赞赏。16.在李白的笔下,赵炎的山水画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诫人们不要自我夸耀的两句话是“,”。(2)孔子教导学生要学习《诗经》,他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可以多识草木之名,还有“,”的功用。(3)《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其中,“在明明德”一句和“,”两句,明确了“三纲”的内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相关数据显示,我国47%的上班族反映睡眠质量不佳,仅有30.6%的上班族深度睡眠时间达标;25%的人每天夜间打呼噜,有潜在睡眠呼吸暂停风险;最能熬夜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及广州,睡眠最晚的省份是广东省,平均上床时间是23时55分。⑴____,哪种排第一呢?数据显示,“玩手机”和社会压力分别占第一位和第二位。“玩手机”占到了59.7%,其中除了娱乐,处理工作也占有一定比重。①睡眠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生理过程。②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与否的标准。③我们必须对健康和睡眠之间的关系有充分的认识,了解睡眠的重要性。④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记忆就是在睡眠当中完成的,⑤脑组织的代谢产物、突变的肿瘤细胞……等都是在睡眠中被清除的。⑥有睡眠才有健康。⑦好的睡眠可以减少糖尿病、高血压之类慢性病的发作。⑧研究发现:高血压、房颤、肺栓塞都跟睡眠不足直接相关;⑨睡眠障碍会增加痴呆的风险,⑩精神疾病也与其有密切关系。⑵____,需要到医院监测睡眠,请专业医生给予诊断意见。同时睡前不要看电子产品,可以看看书,听听舒缓的音乐。白天要积极参加户外体育运动,特别是中小学生,一定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这样,⑶____。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语言文字运用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后花园五月里就开花的,六月里就结果子,黄瓜、茄子、玉蜀黍、大芸豆、冬瓜、西瓜、西红柿,还有爬着蔓子的倭瓜。沿着窗外的一排种的是黄瓜。这黄瓜在磨房的窗棂上开了花,而且巧妙地结了果子。在朝露里,那样嫩弱的须蔓的梢头,好像淡绿色的玻璃抽成的,不敢去触,一触非断不可的样子。同时一边结着果,一边攀着窗棂往高处伸张,好像它们彼此学着样,一个跟一个都爬上窗子来了。到六月,窗子就被封满了,而且就在窗棂上挂着滴滴嘟嘟的大黄瓜、小黄瓜,胖黄瓜、瘦黄瓜,还有最小的小黄瓜纽儿,头顶上还正在顶着一朵黄花还没有落呢。六月里,后花园更热闹起来了,蝴蝶飞,蜻蜓飞,螳螂跳,蚂蚱跳。大红的外国柿子都红了,茄子青的青、紫的紫,溜明湛亮,又肥又胖,每一棵茄秧上结着三四个、四五个。玉蜀黍的缨子刚刚才出缨,就各色不同,好比女人绣花的丝线夹子打开了,红的绿的,深的浅的,干净得过分,简直不知它为什么那样干净,不知怎样它才那样干净的,不知怎样才做到那样的。或者说它是刚刚用水洗过,或者说它是用膏油涂过。但是又都不像,那简直是干净得连手都没有上过。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大黄瓜、小黄瓜,胖黄瓜、瘦黄瓜”,写成“大小胖瘦的黄瓜”,其意思基本不变,但意味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反复使用了三个“不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学习的最大敌人是自我满足,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永不自满。有的想起来就学一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拿学习来装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摘编自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2.C3.B4.①引文来自革命领袖的经典著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说服力强。②直接引用,引文标注确切的出处甚至页码,保证了论据的真实性,使人信服。③引文不求连贯,但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精练清晰。④既有正面观点的引用论据,又有反面观点的引用论据。5.①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人们对光速的认识,要得到实践的验证、检验。②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测量光速的设备、手段越来越精密,验证光速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③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后,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停地用新的实践来验证、纠正、调整,人们对光速的认识日益精确。【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永远都不可能是确定的和正确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一第一段说“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故答案为: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应减少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依赖”错,材料一主张的是不能片面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不能躺在现成条文上,而是要结合实际生活,发展地看待。故答案为: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观点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A.意思是不用经过实践,天生就有知识。违背思想、理论从实践中来的理论。B.意思是仅从书本上得到知识、理论是不够的,要在实践中去加深认识,去验证,含有朴素的“理论或真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观点。符合材料一观点。C.意思是认识和思想越是清楚,那么实践行动就会越扎实。讲的是意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意思是认识在先,实践在后。违背了真理来自实践的理论。故答案为:B。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①引文来自革命领袖的经典著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说服力强。如“毛主席指出……”引用来自《实践论》这一经典著作,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②直接引用,引文标注确切的出处甚至页码,保证了论据的真实性,使人信服。如“毛主席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批评过的‘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使引用更有说服力。③引文不求连贯,但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精练清晰。如“毛主席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而且……’”引用中间有省略,但不影响内容的表述,反而能够突出重点。④既有正面观点的引用论据,又有反面观点的引用论据。如“林彪、‘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胡诌什么‘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这是反面论据,“列宁说……”这是正面论据。
故答案为:①引文来自革命领袖的经典著作,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说服力强。②直接引用,引文标注确切的出处甚至页码,保证了论据的真实性,使人信服。③引文不求连贯,但重点突出,简明扼要,精练清晰。④既有正面观点的引用论据,又有反面观点的引用论据。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就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这一点讲,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可知,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材料二“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光是无形无质无限快地传播的”“17世纪初”“17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1973年”,讲述了光速测量史,经过长期的不断的实践的验证、检验,人们对光速的认识从实践中来。②结合材料一“就实践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上都有其局限性,不能无条件地完全证实或完全驳倒一切思想和理论这一点来讲,它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可知,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材料二“17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由于当时没有精确计时器和望远镜等设备,并没有得到满意结果”“18世纪中期,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和福伊分利用旋转的齿轮和镜子来打断和反射一束光”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测量光速的设备、手段越来越精密,验证光速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③结合材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无例外地、永远地、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的观点,也就是真理发展的观点”可知,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材料二“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人认为光是无形无质无限快地传播的”,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后,“17世纪初”“17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期”“1973年”,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用新的实践来验证、纠正、调整,人们对光速的认识日益精确。故答案为:①一切思想和理论都必须由实践来检验。人们对光速的认识,要得到实践的验证、检验。②实践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测量光速的设备、手段越来越精密,验证光速的实践活动不断变化。③任何思想、任何理论必须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从亚里士多德提出后,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不停地用新的实践来验证、纠正、调整,人们对光速的认识日益精确。【答案】6.D7.A8.①你们二人私下里亲近,被我无意中撞见了。②宝玉你平时从来不听我的话,可是怎么宝钗说什么你都听!9.①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优点:聪明伶俐,善于察颜观色;能言善辩,说话暗含机锋,又能为自己圆场;关心宝玉,情真意切。②同时也表现了林黛玉的缺点:敏感多疑,容不得宝玉与宝钗走得亲近,心胸狭窄,言语尖刻,不留情面。③两者结合,妍媸毕露,人物形象真实立体。【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就不再听宝钗的话,变为对黛玉言听计从”于文无据,宝玉并非被黛玉奚落之后才转变的,对黛玉的话他一直很用心去听。故答案为: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在文中起前后贯穿的线索作用”分析错误。薛姨妈只是在场人物,没有起到“前后贯穿的线索”作用,故答案为: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言外之意需要结合语境分析。如(1)句,黛玉来看宝钗,看到宝玉在这里,并且也许还看到宝玉和宝钗亲亲热热地说话,于是起了醋意,“不巧”的意思是我来的不是时候,无意中打扰了你们二人私下亲近。第(2)句,黛玉借紫鹃让雪雁来送手炉而借题发挥,“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明说雪雁,实则指宝玉,责怪宝玉平时不听话;“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她”表面指紫鹃,实则指宝钗,“比圣旨还快”,是说宝玉拿宝钗的话当圣旨,什么都听。
故答案为:①你们二人私下里亲近,被我无意中撞见了。②宝玉你平时从来不听我的话,可是怎么宝钗说什么你都听!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客观地写出了人物的优缺点,妍媸毕露”意思是既写了人物的优点,又写了缺点,真实全面地刻画了人物形象。本文写了林黛玉的优点:如黛玉一进来,看到宝玉和宝钗说话的情形,立即能察觉到他们之间过分的情愫,可见她聪明伶俐,善于察颜观色;黛玉醋意大发,说了一句“嗳哟,我来的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话里暗含机锋;宝钗说不解其意,黛玉马上能圆过去,说“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表明她能言善辩,能为自己圆场;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黛玉借着说雪雁的话讥讽宝玉“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表明平时黛玉也说过类似的关心宝玉的话;临走黛玉为宝玉戴斗笠,写的很细致,如“黛玉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颗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细节描写中流露出对宝玉的情意。可见其关心宝玉,情真意切。本文也表现了林黛玉的缺点:如看到宝玉在宝钗处,二人说话,黛玉立即出言讽刺“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可见其敏感多疑,容不得宝玉与宝钗走得亲近;宝钗劝宝玉不要喝冷酒,宝玉听从了,黛玉借手炉借题发挥“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讽刺宝玉,可见其心胸狭窄,言语尖刻,不留情面。既有美好的一面,又有缺点,两者结合,妍媸毕露,的确像镜子一样找出人的全部形象,这样的写法使人物形象真实立体。故答案为:①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优点:聪明伶俐,善于察颜观色;能言善辩,说话暗含机锋,又能为自己圆场;关心宝玉,情真意切。②同时也表现了林黛玉的缺点:敏感多疑,容不得宝玉与宝钗走得亲近,心胸狭窄,言语尖刻,不留情面。③两者结合,妍媸毕露,人物形象真实立体。【答案】10.C;E;G11.D12.D13.①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爱呢?②耗尽天下百姓的资财费用,多得数不完,那么这就是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14.材料一主要分析了产生攻伐的原因,人们之间缺少爱心;材料二主要揭露了攻伐的罪恶、危害。【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材料一:天下的纷乱之事,全都在这里了。考察这是因何而起的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假使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会有不孝的人吗?看待父亲、兄长与君主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还会有不慈爱的人吗?看待子女、弟弟、臣下就像看待自身,怎么会做出不慈爱(的事)?所以不孝不慈爱的现象都没有了。还会有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吗?看待别人家如同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偷窃?看待别人如同自己一样,谁还会劫夺财物?所以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没有了。还会有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吗?看待别人的封地如同自己的封地一样,谁还会发动祸乱?看待别人的封国如同自己的封国一样,谁还会发动攻伐?因此大夫互相侵扰封地,诸侯互相攻伐封国的现象就没有了。假使天下之人相亲相爱,封国与封国之间不互相攻伐,封地与封地之间不互相侵扰,偷盗抢劫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就安定了。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爱呢?所以天下之人互相亲爱天下就会安定,互相仇恨就会发生祸乱。所以子墨子说不可以不鼓励爱别人,就是这个道理。材料二:当今的王公大人、天下的诸侯却不是这样。他们一定都是挑选武臣勇士,都排列其兵船战车的队伍,在这个时候制造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而前去攻打无罪的国家。侵入别的国家的边境,割掉他们的庄稼,砍伐他们的树木,摧毁他们的城郭,并且填塞他们的沟池,夺杀他们的牲畜,烧毁他们的祖庙,屠杀那里的百姓,灭杀那些老弱之人,搬走他们的宝器,士卒上前搏杀,说:“为执行君命而死是最上等的荣誉,杀死很多的敌人是次等的荣誉,身体受伤只是下等的荣誉;更何况那些行军掉队逃跑扰乱军心的人?应被判处死罪,不能赦免!”用这些话使他的士卒畏惧。兼并他国覆灭敌军,残杀虐待百姓,来破坏圣人的功业。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上天吗?带领上天造出来的人,去攻打天下的城邑,这就是杀死上天的人民,毁坏神位,倾覆江山社稷,掠夺人家的六畜,那么这就是对上不符合上天的利益了。认为这样有利于鬼神吗?屠杀人民,灭掉鬼神的祭主,废灭先王,残害虐待万民,使百姓离散,那么这其中就不符合鬼神的利益了。认为这样有利于人民吗?屠杀人民是对人民有好处,这是自相矛盾的!又计算那些费用,这些都是百姓维持生命的根本,耗尽天下百姓的资财费用,多得数不完,那么这就是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兼并他国覆灭敌军,残杀虐待百姓,来破坏圣人的功业。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上天吗?“夫无”语意不完整,不能与下文断开;“兼国”“覆军”两个动宾短语并列为一个分句,应连在一起,C处断开。“贼虐万民”是残害百姓的意思,是动宾关系,构成一个分句,应连在一起,E处断开。“以”为连词,表目的,应与下文“乱圣人之绪”在一起,“乱”的宾语是“圣人之绪”,G处断开。最后“意将以为利天乎”是一个完整的反问句,不断开。故答案为:CEG。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句意:像这样,天下也就安定了。/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到今天秦国仍太平、强大。C.正确。武臣、勇士;爪子和牙齿。句意:他们一定都是挑选武臣勇士。/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D.错误。使……害怕;害怕、畏惧。句意:用这些话使他的士卒畏惧。/非常放肆,毫无顾忌和畏惧。故答案为: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墨子认为士兵们没有兼爱之心”错,由“以惮其众”可知,士兵们只是因为畏惧君王而不得不执行命令。另,“他们……并高呼着……”错,原文中“曰”的主语并不是士兵,这其实是统治者吓唬士卒的话。故答案为: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恶”,怎么;第二个“恶”,仇恨;“劝”,鼓励。(2)“竭”,耗尽;“胜”,完;“中”,符合。
故答案为:①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爱呢?②耗尽天下百姓的资财费用,多得数不完,那么这就是对下不符合人民的利益了。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由“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可知,材料一主要分析了产生攻伐的原因,人们之间缺少爱心;由“意将以为利鬼乎?夫杀之人,灭鬼神之主,废灭先王,贼虐万民,百姓离散,则此中不中鬼之利矣。意将以为利人乎?夫杀之人为利人也悖矣!又计其费,此为周生之本,竭天下百姓之财用,不可胜数也,则此下不中人之利矣”可知,材料二主要揭露了攻伐的罪恶、危害。故答案为:材料一主要分析了产生攻伐的原因,人们之间缺少爱心;材料二主要揭露了攻伐的罪恶、危害。【答案】15.C16.①意境开阔,气势恢宏。画面中山高海阔,展现了洞庭潇湘、三江七泽的辽阔景象。②画面丰富,气韵生动。画面中有山有水,还有云烟霞气、惊涛骇浪、孤舟归帆,色彩绚丽,有动有静。③融情于画,意蕴深厚。画面让人产生“渺绵”之意,深情“洄沿”,惊涛、孤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形成了设问,自问自答”错。“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意思是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可见这只是一般疑问,两句不形成自问自答。故答案为: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意境开阔,气势恢宏。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画面中山高海阔,展现了洞庭潇湘、三江七泽的辽阔景象。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②画面丰富,气韵生动。“峨眉高出西极天”写山之高;“罗浮直与南溟连”写水之广阔浩瀚;“赤城霞气苍梧烟”写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惊涛汹涌向何处”写惊涛骇浪;“孤舟一去迷归年”“征帆不动亦不旋”写孤舟归帆。整个画面有山有水,还有云烟霞气、惊涛骇浪、孤舟归帆,色彩绚丽,有动有静。③融情于画,意蕴深厚。“三江七泽情洄沿”这浩渺的降水似乎让诗人的情感随着它一起起伏洄沿;“惊涛汹涌向何处”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孤舟一去迷归年”,这一去不返的孤舟是不是也是诗人心灵的寄托?画面让人产生“渺绵”之意,深情“洄沿”,惊涛、孤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故答案为:①意境开阔,气势恢宏。画面中山高海阔,展现了洞庭潇湘、三江七泽的辽阔景象。②画面丰富,气韵生动。画面中有山有水,还有云烟霞气、惊涛骇浪、孤舟归帆,色彩绚丽,有动有静。③融情于画,意蕴深厚。画面让人产生“渺绵”之意,深情“洄沿”,惊涛、孤舟让人产生无限遐想。17.【答案】(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3)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伐”“矜”“迩”等。
故答案为:(1)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3)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和开放性默写三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答案】18.导致睡眠质量不佳的因素很多;要想改善睡眠质量不佳的情况;晚上睡眠质量会更好19.②,删去“与否”,或者在“充足”前加“是否有”;⑤,删去“……”或“等”;⑦,将“发作”改为“发生”。【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哪种排第一呢?”下文分析的是影响睡眠的因素,此处是总说,应填:导致睡眠质量不佳的因素很多。(2)下文“需要到医院监测睡眠,请专业医生给予诊断意见”是针对睡眠不佳给出的建议,应填:要想改善睡眠质量不佳的情况。(3)前面“白天要积极参加户外体育运动,特别是中小学生,一定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是说白天的活动,目的是保持晚上良好的睡眠,“这样”后是结果,应填:晚上睡眠质量会更好。
故答案为:导致睡眠质量不佳的因素很多;要想改善睡眠质量不佳的情况;晚上睡眠质量会更好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肯定的一面,“健康与否”是两面,一面对两面,删去“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8737.5-2024纺织机械与附件经轴第5部分:经编机用分段整经轴
- 幼儿交通安全国旗下精彩讲话稿范文(5篇)
- 感谢老师学生演讲稿
- 小孩百日宴父母感谢致辞6篇
- 公众平台相关知识
- 银星养脑片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瘀阻脑络证的临床研究
- 国家知识产权政策
- 电厂锅炉补给水和凝结水处理工艺设计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模拟试卷421
- 智研咨询发布-2024年中国光储一体化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安徽省蚌埠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1月)数学试题(蚌埠一模)(含答案)
- 2025年江苏太仓水务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辽宁省沈阳名校2025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专题知识培训
- 2024年新疆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学校物业服务合同范本专业版
-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看图列式计算(完整版)
- 2024年云南省中考英语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月检查记录表
-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202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测试科学试题卷(含答案和答题卡)
-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