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2023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1页
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2023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2页
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2023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3页
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2023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4页
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2023年中考语文题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北京专用)

专题09非连续性阅读

(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废玻璃是一种生活垃圾,它的存在既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增加环境负荷,造成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的

浪费,又会带来环境污染,还容易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和不便。【A】据统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

品,约消耗700—800千克石英砂、100—200千克纯碱和其他化工原料,合计每生产1吨玻璃制品,要用去

1.1〜1.3吨原料,而且还要消耗大量煤、油和电。更麻烦的是,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埋

中自然降解且无法采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废弃物。有研究表明,玻璃及其制品的自

然降解时间可长达4000年。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这种降解速度实在是太过漫长。【B】另外,玻璃容易破碎,

一旦有人或动物试图吞下或舔食玻璃碎片上残存的食物或饮料,就有可能受到严重伤害。【口由于玻璃制

造和加工等原因,废玻璃中一般含有锌、铜等重金属,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还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材料二

①废玻璃根据其来源可分成日用废玻璃(器皿玻璃、灯泡玻璃)和工业废玻璃(平板玻璃、玻璃纤维)。

回收利用废玻璃有什么好处呢?废玻璃加以回收利用,能产生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每回收利用1吨废玻

璃,可以节约0.58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1.26吨,减少固体废弃物排放1.16吨。采用这种处

理方式主要集中在包装玻璃容器方面,如啤酒瓶、饮料瓶等。如果在有效期内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

不但可以提高利用效率,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以啤酒瓶为例,重复使用一个啤酒瓶所节省的能源可以使

40瓦的灯泡持续亮4个小时。据了解,目前,占玻璃包装容器产量1/3的包装瓶能够被重复使用,我们必

须清楚当前所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玻璃厂能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废玻璃这一原料资源,不仅可节约

能源及纯碱,而且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定作用,计算显示,当所用碎玻璃含量占配料总量的60%时,可减

少6%—22%的空气污染,并节约6%的能源。

②对于绝大多数废玻璃来说,若要在“来生”重新以玻璃的面目现身,并不像那些废啤酒瓶或是汽水

饮料瓶一般“幸运”,它们需要下大力气“洗心革面”,甚至还要回炉“锻炼”一番。

材料三

①英国、丹麦、瑞典、瑞士等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玻璃生产企业和城市居民区,以及其他

社会公共场所设置废玻璃回收集装箱,进行废玻璃的回收与利用。英国于1997年底建立了玻璃再生中心,

以增大废玻璃的利用率。在德国的城市居民区,公园、商店、工厂、酒吧和其他地点,共设置5000多个回

收集装箱。瑞士在1100多个大小城镇进行定期的废玻璃回收工作。

②几十年来,欧洲多国实施的废玻璃回收计划成效显著。2012年,欧盟对65%的玻璃包装进行了回收,

共有255亿个玻璃瓶和玻璃罐被回收,且回收率稳步增长,比利时和瑞士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欧

盟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甚至出现了一种能自动分拣各色玻璃的智能

玻璃回收箱。如按2001年的回收量推算,西欧每年节省46%以上的玻璃原料,在能源节约方面相当可观,

因为每回收1吨废玻璃,可节约100千克燃料,而且可减少石英砂的用量,促进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选文有删减)

1.选出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废玻璃是一种无法通过焚烧、无法在填理中自然降解且无法来用物理、化学方法加以分解和处理的

废弃物。

B.废玻璃的回收利用没有时间限制,我们可以提高它们的重复使用次数,有效提高利用效率,降低生

产成本。

C.面临能源紧缺问题,如果对废玻璃加以充分利用,就可以节约能源及纯碱,对改善环境也能起到一

定作用。

D.几十年来,欧盟的玻璃包装回收率接近100%,对废玻璃的回收远远领先于其他材料,促进了环境保

护。

2.材料一中A、B、C三处说明顺序不合理,请排列出合理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3.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22•北京•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如生物多样性锐

减、酸雨、赤潮等全球性自然灾害频发。为此,我国政府提出将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一个国家

的工业发展势必会带来碳排放的问题。那么如何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把这些排放的二氧化碳

吸收掉?科学家们提出了“碳中和”这一概念。所谓“碳中和”,就是。

有关资料表明,二氧化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营养物质。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大

量的二氧化碳,在光能作用下转变为糖、氧气和有机物。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森林吸收,从而减缓了温室效

应的发生。

中国政府一直在倡导并实施植树造林。几十年来,中国种植了数十亿棵树,这些新增树木在生长过程

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科学数据报告显示,21世纪以来,全球约1/4的新增绿化面积均

来自中国。例如,面积有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将成为中国地图上第一个消失的沙漠。经过七十余

年不懈治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如今的毛乌素沙漠已是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湖水清澈。

稷中和

CarbonNeutral

n

ii

图一

【材料二】

能源燃烧是国内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左右。实现“碳中和”的核心就是

要控制碳排放,倡导使用低碳清洁能源。在开发利用低碳清洁能源方面,国家下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

作。

2021年1月30日,我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核

能发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释放热能进行发电的,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是典型的

低碳清洁能源。华龙一号每台机组投运后每年发电近100亿度,相当于每年减少标准煤消耗312万吨,减

少二氧化碳排放816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7000多万棵。

北京冬奥会火炬一一“飞扬”,它的设计灵感来自设计师办公桌上的一盆绿植,绿植上一片枯叶落下,

卷曲的形态正是大自然的线条。叶子自然的线条看起来很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火炬采用氢作燃料。氢本

身无毒,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因此氢是完全的零排放能源。冬奥委会还把用氢作燃料的

电池汽车作为赛事期间人员出行服务的保障车。相关企业正积极推进制氢项目的落地,为冬奥会氢燃料电

池车提供氢气供应和加氢站运营保障。

【材料三】

1990年国务院节能办公会议决定,6月29日至7月5日为全国节能宣传周。每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都

会有宣传主题与宣传口号,并在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宣传活动,旨在增强人们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

和“环境意识”。

今年的全国节能宣传周,庆城县马岭初级中学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构建绿色节

约型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多学生从自身出发,积极分享对节能减排知识的认识

和做法。如“洗碗时都会把水龙头调小”、“用完的作业纸收集起来制作手工艺品”、“拒绝一次性筷子,

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走着上学不用父母接送”等等。演讲活动提高了同学们的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4.根据图一及材料一中的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入对“碳中和”一词的解释。

5.阅读材料二,下面三种做法与“倡导使用低碳清洁能源”的理念不相符的是()

【甲】“华龙一号”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运行。

【乙】冬奥会火炬一一“飞扬”以绿植上树叶为灵感来设计。

【丙】冬奥会人员出行服务保障车用氢作燃料。

6.从上述三则材料及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在低碳环保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①,②,

(2022•北京海淀•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2021年n月14日,王亚平、叶光富和翟志刚三位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在太空深情朗读巴金的《激流

三部曲》总序:“……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这一幕被网友

亲切地称为“从远方传来的诗意”和“宇宙级的浪漫"。王亚平表示,文学和朗读很好地陪伴了他们的太

空生活。

②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人类文明、提高国民素养的重要途径。自

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连续9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开展

全民阅读活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

③建设书香中国,离不开优质阅读内容供给。近年来,我国图书品种结构日益优化,原创精品不断涌

现:《国家相册》等弘扬民族精神、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引人瞩目,《奇妙量子世界》等弘扬科学精神

的健康读物广泛传播,《点亮小橘灯》等读物积极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人世间》等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

沁人心田……这些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中国好书”,为百姓提供了更加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材料二

①近年来,位于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239米高空的朵云书院旗舰店,北京的西西弗、言几又、单向

街等特色书店,都成为爱书人的聚集地。各地图书馆也以其丰富的馆藏,吸引着众多读者在书海中徜徉……

这些洋溢着书香的精神驿站,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②纸上有天地,云端品书香。丰富多彩的数字阅读形式,引领了阅读新风尚。国家图书馆新阅读空间

开放,运用全景视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打造了“全景展厅”“阅读树”等沉浸式阅读体验区。读

者置身于超高清大屏环绕的全景空间,通过现场不同的设备终端,观看古代典籍、国画、文物古迹、城市

印象等VR视频资源,享受到有别于传统阅读模式的独特体验。当前,线上读书会、短视频荐书、读书打卡

交流群、在线诗词擂台赛等活动,也推动了个人精读、思考分享、讨论碰撞,使参与者的体验更开放、深

入,促进了书香中国的建设。

③2022年,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畅读一书”的文字相伴与“一屏万卷”

的沉浸体验,都成为读者喜爱的阅读方式。

-一■一图书阅读率(%)♦数字化阅读接触率(%)

图32008-2021年中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及数字化阅读接触率

(资料来源: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

材料三

①多年来,“书展书市”“城市读书节”“校园读书活动”等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精彩纷呈。以“书香

中国”活动为引导,各地利用读书节、读书月、读书周、阅读日、好书推荐等形式,开展了系列特色鲜明

的阅读活动。成功举办11届的“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构建了富有首都特色的全民阅读模式;连续举

办17届的江苏读书节,助力江苏居民综合阅读率连年上升……此外,”书香荆楚•文化湖北”“南国书香

节”“书香八闽”等品牌活动遍地生花,点燃了大众的阅读热情。

②“我来东莞17年,其中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来东莞图

书馆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的留言令人动容;微信群里“每天读首诗”等阅读打卡活动,让“宅”在家里的

人们享受难得的诗意生活……疫情之下,阅读如同一股清流,慰藉了无数紧张疲惫的心灵,带来温暖、振

奋和感动。随着阅读理念渐入人心,书香氛围日益浓厚,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选择。

7.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和图3的信息,在材料二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8.从上述三则材料来看,书香中国建设主要体现在:①—、②—、③—、④―0(每空限12

个字以内)

9.生活中,你去过哪些特色书店,或参加过哪些特色阅读活动?请结合自己的一次经历,谈谈你的体

验。

(2022•北京东城•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1年国内留言观众的身份(职业)分布

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学生,18.17%

18.34%

自由职业者,3.35%

军人及政府公务人员,3.30%

个体及商业服务业人员,

3.15%

农业劳动者及普通工人,

3.13%

其他人员,1.26%

离退休人员,0.98%

大学本科及研究生,47.85%

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

参观人数曾高达800万人次。2020年起,纪念馆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年均参观人数仍保持在100

万以上。

②2019年至2021年,纪念馆共收到观众留言221939条,其中国内观众留言220375条,境外参观者留

言1564条。

③统计显示,到馆参观留言观众年轻化特征明显。国内外留言观众平均年龄为23岁,其中90后留言

观众占比最高且呈逐年增长趋势,90后和00后留言观众总占比超过80%,是毫无疑问的留言主体。

④留言观众覆盖学龄前儿童及中小学学生、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各类企事业单位职工、军人及政府公

务人员等9类群体。其中o

⑤数据显示,“历史”“铭记”“和平”“中国”是国内外观众留言中的高频词。其中,表达“铭记

历史、珍爱和平”的留言高达6.7万多条,成为留言最多的主题。

⑥纪念馆以大量的珍贵历史照片、实物和影像资料,推动“南京大屠杀”从民族记忆上升为人类共同

记忆一一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⑦近年来,纪念馆倾注心力,持续不断向世人传递“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声音。

(《万千和平声满纸家国情》,王然等文,《解放军报》2021.12.15.有删改)

材料二

①日前,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牵头,南京城市摄影队10位资深摄影师分成10个小

组,为最后的100位大屠杀幸存者拍摄影像资料。

②去年初,登记在册的幸存者尚有124人。仅去年一年,就有20人相继离世。幸存者是活着的历史书,

抢救性保护历史记忆刻不容缓。用影像资料控诉日军侵华罪行,为幸存者留下珍贵影像资料,就是为这段

历史保全如山铁证。

③这些天,摄影队的工作人员还陆续奔赴江宁、栖霞等地拍摄幸存者的影像资料。在这高温酷暑天,

背着沉重的相机包、三脚架,自带补光设备,还有黑白背景布,从一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家辗转到另一

位幸存者的家,摄影师们付出很多,但他们都说:“这是很有意义的事,再辛苦也值!”

(《为最后100位幸存者留下影像》,陈慧等文,《文汇报》2017.7.20.有删节)

材料三

①近年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相关单位合作,致力于向全世界更好地讲述南京大

屠杀的历史,推动其从民族记忆上升为人类共同记忆,不断提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②2016年筹建的全球首个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目前已通过验收,正式上线后将成为对世界公

开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专业数据库。

③2021年,纪念馆发布了与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相关的10余种图书与杂志,其中英文著作1部、德文

译著1部、日文期刊2期、英文期刊3期。

④近年来,纪念馆先后在联合国总部以及法国、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开办南京大屠杀史实相关展览、

举办歌剧巡演等,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通过各种形式表达中国人民以史为鉴、维护和平的心声。2016

年10月,《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史实展在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开展;2018年6月,《共同见证:

1937南京记忆》史实展在捷克首都布拉格斯摩霍夫国家大厦开展;2019年,江苏原创歌剧《拉贝日记》巡

演德国柏林、汉堡和奥地利维也纳;2020年11月,《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展》在日本立命馆大学国际和平博

物馆展出。

⑤在国内,纪念馆也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国际传播。2019年至2021年,纪念馆史料陈

列厅的《南京大屠杀史实展》留言簿上,境外参观者留言1564份,来自77个国家和地区。纪念馆开展观

众留言分析,并作为智库“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重大课题立项。

(《让世界了解真相》,潘娣整理,《解放军报》2021.12.15.有删节)

10.根据材料一中的图提供的信息,结合上下文,为该材料的横线处填入恰当语句。

11.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对材料二画线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拍摄的影像资料对提升南京大屠杀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起了决定性作用。

B.拍摄的影像资料不仅让拍摄者自己,也可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C.拍摄的影像资料可以表达中国人民以史为鉴、维护和平的心声。

12.从以上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为实现铭记历史、维护和平这一愿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纪念馆主要做了三项工作,分别为:①—;②—;③—。

(2022•北京顺义•二模)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接着又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最后

成功返回。采集土壤样本听着很简单,但在日夜温差极大、完全处于真空状态的月球上,操作难度极大。

中国航天科工五院勇于自主创新,研制的超高精度GNC定位技术,精确制导,精准避障,最后实现探测器

安全着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制的两部测量雷达,承担着“嫦娥五号”返回过程中高精准

测量任务。专家们着重针对黑障区内返回器对雷达存在隐身现象这一问题,突破难关,向指控中心实时提

供准确数据,保障返回器顺利回家。

“嫦娥五号”任务实施过程中,中国与欧洲航天局,阿根廷、纳米比亚、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国际组织

开展了测控领域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国家航天局表示,中国愿以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与国际同行在

月球样品研究和数据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

嫦娥奔月是流传千年的古老神话故事,以“嫦娥”来命名中国探月工程,在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

也为中国航天人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添彩。

【材料二】

“祝融”是指三皇之一的祝融氏,他又被认为是炎帝的后代,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火神。中国先民很早

就有使用火的历史记载。2020年7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携带着火星车“祝融号”发射成

功,把这一中国文化元素赋予到了航天事业中。

“祝融号”的发射成功,也让欧洲航天局兴奋不已。2021年11月,“祝融号”与欧洲航天局“火星快

车”开展合作。在约定时刻,由“祝融号”向“火星快车”发送测试数据,“火星快车”接收数据后,由

欧洲航天局再转发给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来判断数据的正确性,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截止到2022年5月5日,“祝融号”已在火星表面工作347个火星日,经受住了火星冬天最低130摄

氏度的考验。这要得益于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的创新科技一一两套御寒关键装备:一个是“集热装置”,另

一个是“气凝胶隔热材料”。集热装置内部填充了专家们自主研发的相变保温材料“正十一烷”,利用它

的物质相变吸收太阳能;新型气凝胶材料则起到了隔热又保温的作用。这样,①,让“祝融号”在

稳定的温度范围中安然过冬。

“祝融号”与传统火星车太阳能利用率对比表

|太阳能利用率

90%80%-

传统火星车“祝融号”

【材料三】

2021年10月,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本次发射采用长征二号丁一箭十一星“拼

车”发射方式,除“羲和号”主星,还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10颗搭载小卫星发射入轨。在开展国际合作

已成为航天发展重要方向的今天,中国也是积极参与方。“羲和号”的观测数据在经过科学标定后将对全

世界科学用户开放,供国内外科学家研究、使用。这将进一步开拓我国太阳探测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局面。

本次发射的“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开创了多个“首次”:首次研发出“磁感应耦合式”无线能量

传输技术;首次实现能源采集、能源储存、能源控制管理及二次配电的智能化和一体化;首个接入卫星平

台的舱间无缆化激光数传设备;首次提出天文光谱测速导航的新方法,通过太阳光谱的研究和利用,实现

每秒一米量级的飞行器高精度速度测量。中国航天科工八院在自主研发的光谱扫描成像模式下,用“羲和

号”上Ha成像光谱仪对太阳全日面扫描,历时仅46秒,便②,这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每一项

技术的创新都凝聚着无数中国航天人的汗水。

“羲和”是中国上古神话中太阳女神的名字,以“羲和”命名太阳探测卫星意在取“效法羲和驭天马,

志在长空牧群星”的精神。中国古代先民的这种探索精神,一定会激励中国太空探索不断攀升新的高度。

“羲和号”太阳探测卫星扫描光谱成像获得信息表

扫描时间(秒)获得波长点(个)获得日光面光谱点(万)获得光谱(条)

4630016004600

注:中国在此方面研究以前所获观测信息很少。

13.阅读材料一内容,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精确制导”仅仅是第一

步,“数据准确”才是最终的胜利。

B.“安全着陆”仅仅是第一步,“顺利回家”才是最终的胜利。

C.“定位技术”仅仅是第一步,“精准测量”才是最终的胜利。

D.“自主创新”仅仅是第一步,“突破难关”才是最终的胜利。

14.分别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图表信息,在横线①②上填写恰当的语句,使两段文字语意连贯。

①②

15.结合三则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在开展航天探索方面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①、②、

③o

(2022•北京西城•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文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文物修复对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

价值。

②文物修复要尽量保留和还原文物原有信息,尽可能降低修复对文物价值的负面影响,因此文物修复

人员在工作中需遵循一些重要原则。文物修复要通过最小程度的介入来最大限度地维系文物的原本面貌,

保留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延续现状、降低保护性破坏的目标,这就是“最小干预原则”。“可逆

性原则”也是文物保护中的重要原则,意思是修复中采取的措施都是可逆的,也就是将来可以使文物回到

原始状态。止匕外,还有“修旧如旧”原则,即增添上色、做旧等环节,使修复后的文物达到远观一致、近

看有别的效果,最大限度满足观众参观学习的需求。

材料二

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文物修复人员掌握了与文物修复相关的科学技术手

段,发现了基于高科技的文物修复新方法。

②X射线探伤技术是金属文物检测分析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利用X射线能够穿透金属材料的特性,

可以了解文物的内部情况。例如一件青铜蕉(gui),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其制作工艺以及底部是否有铭文。

经过X光射线成像,可以看出答底部有布局规则的小方块,这是铸造时支钉的位置,由此可知,其铸造工

艺为整体铸造成型。从X光射线成像的放大图可以看出箧底部有铭文。这样,文物修复人员就可以进行更

有针对性的修复。

材料三

①2021年,《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文物行业第一个职业技能标准,将推

动文物修复向社会开放,对文物事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②2015年,文博系统首次开展关于全国文物修复人员的调研。参与调查的533家文博单位中,92%的单

位认为文物修复人员配备不足。参与调查的2207人,近5年人均每年修复馆藏文物约15件。调研估算,

全国文物保护修复人员缺口约为26000人。因为①,同时②,所以③。

③培养文物修复人才不仅需要完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还需要在各级博物馆建立好“师承制”和“传

帮带”等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快速成长。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尤其需要重视文物修复基础知识

的掌握。《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以“纺织品文物修

复师”为例,要求必须掌握纺织材料、织物基本组织、服饰裁剪、织物染整工艺、纺织品清洁、手工缝纫

等基础知识。

16.阅读材料一,下列没有遵循文物修复原则的一项是()

【甲】“清青花碗”的修复:用可去除的白胶补配碗的缺口部分,然后对这部分进行找平、做色、上

釉等,最大限度地维系其原本面貌。

【乙】“清花鸟罐”的修复:打磨去除瓷器与生俱来的不美观的窑裂,并对整个器物重新补色,重新

上釉,做出让人感觉十分完美的修复效果。

【丙】“清紫檀椅”的修复:用可去除的鱼膘胶粘好开裂部分,用近似的紫檀木补配缺失部分。有些

微小损伤部分不影响椅子结构,则保留原状。

17.根据下列图表信息,结合上下文,填入材料三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待修复和已修复文物数量(单位:件)

25000000

23222812

20000000

15000000

10000000

5000000

1134956684776

0

部分损腐,需要修复损腐严重,急需修复已修复

A.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B.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急需修复的文物不多③培养文物修复师不能急于求成

C.①文物修复人员严重不足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D.①文物修复有了“职业标准”②待修复的文物极多③要重视文物修复人才的培养

18.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文物修复人员的基本素质包括:①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o(每空限10个字以内)

(2022•北京石景山•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故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

菜看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要求。

中国人一贯把烹调作为艺术来看待,进食的目的首在追求味觉美。正像钱钟书在《吃饭》一文中所说:

“'辨味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舌头代替了肠胃,作为最后最高的裁判。”由于重视味道,

因而会采取种种保味、入味的加工方法,使美妙的味道能保持在菜肴之中,或使菜看的味道更加浓郁,或

使本来没有味道的原料与调味的汤汁融为一体,达到“有味使之出,无味使之入”的境界。

西方烹调讲完营养而轻味道,至少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西方人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

加冰块,舌头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味觉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更何况那带血的牛排、白

水煮豆之类,虽有“味”而不入“道”,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

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吃,就是洋葱、西兰花也生吃。西餐的

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现代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主张旺火爆

炒,虽然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得多。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

与味道的最佳平衡,这属于一种中庸之道。中国的中庸哲学不同于西方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的截然

对立,中庸追求的是“恰到好处”与“最佳匹配”。中国人以高调为艺术,并不在于把每道菜都摆出五彩

缤纷的花样,而在于烹调中进入“中”的境界,西方人不懂“中”,焉能识得个中滋味!

【材料二】

西方人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规范行事,所以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配菜也只是番

茄、土豆、生菜等有限几种。中国菜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其配菜

与调味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即使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

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婚宴色彩鲜艳,丧宴忌讳红色;穷汉解馋应浓油厚

汁,雅士会餐宜新鲜别致。此外还会因厨师临场的情绪变化,做出即兴发挥。

中国人与意大利人都嗜好面条。据说意大利面条的宽窄分为六个等级,每种面条分别调配不同的酱汁,

故而意大利人以面条品类繁多闻名于西方世界。不过与中餐相比,则有小巫见大巫之感,中国人制作的面

条品类成百上千,绝非意大利面条堪与攀比。

【材料三】

国学大师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

重分别。”这一文化特征也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西餐除少数汤菜,鱼就是鱼,鸡就是鸡,所谓“土

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煮熟的土豆,绝非集于一锅而烧之。番茄酱、柠檬汁等调味佐料,也

都是现吃现加,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吕氏春秋•本味篇》称赞“五味以和”是“鼎中之变,精妙微纤,

口弗能言,志弗能喻”。中餐的"五味调和论”是由“本味论”“气味阴阳论”“时序论”“适和论”所组

成。就是说,要在重视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要用阴阳五行的基本思想指导这一调和,

调和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使用两种以上

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不像西餐,一块牛排佐以两枚土豆,三片番茄,四叶生菜,虽处一盘,却

各自为政,只待食至腹中,方能调和一起。

中国菜讲究整体配合效果,要配合得好,就需掌握好调和的分寸。一如中医投药时讲究“君臣佐使”,

=全不若西医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西医与中西饮食,也是“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的两种不同哲学思想的体现。

19.下列对中国饮食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追求味觉享受是烹调术的首要目的

B.采取种种保味以及入味的加工方法

C.追求形态与味道兼顾下的最佳平衡

20.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味道与营养、①

(每空为5个字)

21.请结合材料和下图,将材料三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不超过15个字)。

是不可缺少的药物,君

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

治疗作用的药物。

一是辅助君药加二是针对兼病或

强对主症治疗效果兼症起治后出席的

的药物。!药物。

一是佐助药.二是佐制药,三是反佐药.

即协助君药和臣即用以消除或减能在治疗中起相

药加强治疗作用.缓君药或臣药的成作用的与君药

或直接治疗兼症:烈性或毒性。性味相反的药物。

队一是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诸二是调和药,能够调和诸药作用

药达到病灶的药物。_:的药物.______

君臣佐使:中医配制药方的方法。用于主治的称君,辅治的称臣,相反而相助的称佐,引导及调和的称使。

(2022•北京平谷•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全面展开。1992

年9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并确定“三步走”发展战略。30年来,。我们国

家已经进入航天强国的行列。

载人航天是系统最复杂、科技最密集、创新最活跃的科技活动。在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的同时,会被直

接应用到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带动相关产业升级。所以,载人航天工程首先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发

展。例如,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系统控制等相关技术,可以带动粉煤加压气化产业升级,解决生

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也能有效提升氢燃料电池效能。另外,在火箭、飞船、空间站等飞行器研制过程中,

控制、测量、图像处理、元器件等相关技术,能够推动工业智能控制系统的升级换代。载人飞船的防热大

底技术也已经转化为民用的隔热材料。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冬奥会,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包括运动员的训

练设备,都大量采用了航天技术成果。

表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历程

发展阶段时间(年)大事记

1992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

1999—2002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无人试验飞船陆续发射成功。

第步

2003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

2005神舟六号执行“二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8神舟七号实现了航天员出舱活动和小卫星伴飞。

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先后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

2011—2013

第二步舟十号成功对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

2016—2017

号货运飞船相继对接成功。

2020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

第三步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站迎来高密度发射期,

2021—2022

预计将在2022年底建成。

材料二航天的高投入能够带来高产出,整体效益十分明显,据初步统计,可以达到1:10以上的①比。

航天技术成果转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30年来,初步统计有4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带动了原材料、微电子、机械制造、通信、种业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产业升级。以航天搭载育

种为例,我国先后3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和其他返回式航天器搭载植物种子,

已在千余种植物中培育出700余个航天育种新品系、新品种。其中,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

合超过200个,累计种植面积1.5亿亩。截至目前,据初步估算,已经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

不仅推动了农作物改良,也被广泛应用在食品加工、菌种制备、生物制药等方面,产生了突出经济效益,

也为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贡献。

材料三

无论是航天技术还是空间科学实验,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众所周知,日常生活的一些

方便食品,包括尿不湿等日用品都来自载人航天技术的转化。而今,更多的航天技术成果将在民用领域进

行转化。比如,利用空间蛋白结晶研究可以研发对抗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的新型药物;依托中国空间站和

神舟十二号,我国科研工作者完成了国际上首次皮肤干细胞长期失重条件下的悬浮培养实验,为人类的健

康②很重要的基础科学支撑。另外,载人航天环控生保技术、微重力燃烧机理研究和新材料研究,也

都能在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2.根据材料一中表1的信息,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3.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二、材料三的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投入产出②供应

B.①产出投入②供应

C.①投入产出②提供

D.①产出投入②提供

24.2022年4月17日,“国新办”就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展情况举行发布会。一名新闻

记者提出了下面的问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历了30年的发展,今年将完成空间站建造,进入到大规模

应用阶段。请问,这些航天技术成果以及空间实验项目将对改善民生福祉发挥怎样的作用?”请你结合上

面的三则材料,回答这一记者的提问。

(2022•北京朝阳•二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

升。

在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过程中,政策措施牵引起到了重要作用。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在全

国广泛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对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

中第一项第一条就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专家认为要普及“健康第一”的理念,需要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可从课程开设、课程育人、观念转变等方面,强化体育课程与体育锻炼质量

的提升,让体育成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

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与引导对提高学生健康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是一项系统工

程,需要家庭和学校加强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在打造家校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良

性互动,走出家庭体质健康意识缺乏和体质健康发展时空不足的困境,促进学生体质的持续提升。

以学生的用眼健康为例,某市将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智能的情况分为“从不使用”“偶尔使

用”“经常使用”“几乎不离手”四类。调查发现,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智能的频率越低,孩子每周使

用智能的时间也越短。同时,学校体育锻炼安排和用眼卫生指导等至关重要。每周体育与健康课课时达

标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显著高于其他学校:每天安排2次以上眼保健操的学校,学生近视风

险低于其他学校。

材料三

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能够改善体质健康状况。保证每天足量的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对学生增强

身体素质、预防超重肥胖和近视发生有积极影响。每天能够保证1小时以上在校体育锻炼时间的学生,体

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7.4%,显著高于体育锻炼时间不足的学生;每天睡眠充足学生的近视率为47.8%,

显著低于睡眠不足的学生。

同时,家长的做法对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有明显影响。某平台发布的大数据系列报告显示,家

长平均每周运动时长不足3小时,超过1/3的家长很少或几乎不与孩子一起运动,教育方式上近70%家长持

不强求的“宽松”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孩子的运动缺失和身体素质不良。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甲】要普及“健康第一”的理念,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工作。

[乙】学校对学生用眼卫生的指导和家庭对学生用眼健康的关注都非常重要。

【丙】家长对孩子运动持不强求的“宽松”态度,有助于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

26.请你判断【甲】【乙】两图中,与材料二相关信息吻合的一项是()

6

5每

使

4使

能3

2机

(1(

)0

从不使用倜尔使用经常使用几乎不离手从不使用偈尔使用醛保使用几乎不离手

图I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智能手机情况与图2家长在孩子面前使用智能手机情况与

孩子每周使用智能手机时间的关系孩子每周使用智能手机时间的关系

【甲】【乙】

27.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有、、0

(每空限12个字以内)

(2022•北京东城•一模)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2021年,北京市朝阳区积极探索AI(指人工智能)技术在“接诉即办”系统中的应用,研发市民热

线“接诉即办”核心系统2.0版本,使“接诉即办”工作处置流程更便捷、高效、智能化。

②从市民打进开始,AI就会根据诉求内容,优先推荐责任单位,并自动记录解决的操作过程,使得

诉求办理可溯。同时,“接诉即办”系统2.0的回访系统也更加智能化。系统自动记录诉求人回答的时间,

为查验通话记录提供方便。

③朝阳区还开发了“接诉即办”端2.0.端2.0与朝阳区“接诉即办”核心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

使用者在动态监测的基础上,实现诉求直批直转,实时跟踪,推动市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进入“处置

加速道”。

④2022年,朝阳区将继续运用数据成果,开展社会治理活动,加强区域智慧城市建设。

(《北京朝阳:AI赋能“接诉即办”流程智能化》,魏姣姣文,北京学习平台2021.12.27.有删改)

【材料二】

①累计安全生产绿色电能2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6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02万

吨。前不久,川滇两省交界的金沙江上的白鹤滩水电站交出亮丽的成绩单。

②2021年6月28日,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正式投产发电。它与上游的乌东德,下游的溪洛渡、向家

坝、三峡、葛洲坝水电站共同构成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

2017—2021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图

(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22.2.28)

③白鹤滩水电站借助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技术,在我国智能高拱坝建设上,向建设管理智能

化又迈出了一大步。智能通水系统不仅能实时感知温度,还可以自主分析温度变化趋势,按照预设的控制

算法进行自动调控。在降低人工作业强度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工程效率与温控精度。

④作为中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完全国产化百万千瓦机组,白鹤滩水电站机组是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

机组。选择100万千瓦机组最重要的一条是,。白鹤滩水电站是国家重大工程,是西电东送骨干电

源点,远景发展电力的需要为其提出更高要求。

⑤为智慧电力、水能监测助力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成智慧城市,中国水电人正持续书写

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答卷。

(《白鹤滩水电站:在金沙江上铸就“国家名片”》,付丽丽文,《科技日报》2022.3.5.有删改)

【材料三】

①2021年,中国有35个城市共新增了62条(段)运营线路,这些项目使中国内地的城市轨道交通运

营线路长度逾9192公里,同比增长约15%,约占世界城市轨交线路总长的四分之一。

②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在《都市快轨交通》期刊上的一篇文章显示,中国正在

加快步伐,即将成为城市轨道交通超级大国;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将得到进一

步提升。

③目前,中国内地约有50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它们大多位于相对繁荣的东部地区。据

估计,到2025年,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有望达到约1.3万公里。研究人员说,这些城市轨道交

通线路将有约80%为地铁,而且有相当大一部分将使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以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2021年末各城市已开通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统计表(单位:公里)

城市合计地铁市域快轨有轨电车磁浮交通...

北京855.2708.9115.320.810.2

上海936.03795.63564929.1

广州589.956422

大连225.254.143.923.4

贵阳74.3474.34

...

合计9192.627253.73952.75503.3357.9

由此可知,。(《中国快速迈向城市轨交大国》,陈冰琳文,《参考消息》2022.3.4.有删

改)

2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