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教案新闻两则上体会教学内容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教学设计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整体感知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序报道,为什么?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教师小结《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布置作业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o课型:教读研讨课第一课时o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o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o作者介绍: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o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感悟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略)与指导)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何?的六要素吗?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课型:新授课时:2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勤劳的普通市民。”台阶(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分?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老王o课型:教读课o课时安排:两课时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0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教学重点难点一课时。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7色的乐曲。苏州园林1、学习说明文知识2、作者简介及写作缘由1、找出说明对象的总体特征,并分析作者通过哪几个方面来突出这(2)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其中又以为主。4、字数:500字(第一课时)名,是哪里?(谜底:故宫)历时十四年才竣工。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1925年改名为故宫太和殿明顺序,即空间顺序;第二课时集中(屏幕显示。每个生字词都配有录音,只要用鼠标在相应位置一按即可)提示:要求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轴、磬、攒、禧、嫔②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故宫博物院。记得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曾明确:说明事物首先是抓住特征,那么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③故宫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练习一)。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节选),边填写此图。①屏幕显示故宫平面图(附有图示),依据作者的行踪路线,师生共(1)教师从鸟瞰图(屏幕显示)开始,介绍作者由天安门一端门一午门(依次出现养心殿内景之正间、东暖阁、储秀宫内景二幅。)汗,我们定要珍爱和保护这文化瑰宝。从故宫平面图中观察作者的行踪路线,试归纳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有②思考练习一:(答案:空间;外,内;南,北;中间,两边)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交代参观路线和写出各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关系:阅读解说词《解州关帝庙》(详见附录一),请列出作者的游览路线及所使用的方位语言。要求学生用十五分钟时间阅读解说词并完成习题,包括填写“解州关石牌坊→东庙门→正庙前院→午门→崇宁宝殿→花园(麟经阁;印楼、刀楼)→桃园结义园(可利用视频投影仪显示学生作业,教师现场作适当指导。)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作者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此外,还弄清三方面内容:①作者参观所走的路线;②介绍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说“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教学重点】第一课时这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二)通读全文。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摘要)(二)继续研讨写法。(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四)复习、复述。(略)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1、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2、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1、结合课后练习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问: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领的动植物的共同点?(都是生物靠自身作诠释)问: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据)学生找出后,教师追问:这些努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问: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举问:作者对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体现在文中什么地方?(略)第二课时《奇妙的克隆》说明顺序实验对象研究成果时间说明方法人类鱼类鲫鱼1979下定义爪蟾蜍1962哺乳类鼠(2)回家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或植物,选择适当的说明方法,有条理的《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自读要求1.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2.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3比较两篇短文,了解它们因为说明的问题不同,所以说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的特点。抓住重点语句,提纲挚领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作者运用准确、平实的语言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说明得浅显易懂,使广大4掌握词语,体会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学习侧重点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其特点是:1.这两篇科普文章所介绍的都是比可以根据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下笔。3.重在通能理解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读点拨1.关和海底两个方面去统一认识全球构造呢?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板块学说。它是ZO世纪60年代轰动全球的地质构造学的变革。它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3关于恐龙的灭绝。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4.关于课文。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解释清楚。)(2)关于说明方法。要理解这举'南板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一分述。′(3)关于一些句子。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0(1)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2)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大灾难。()3)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3以你身边的生活为例,写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参考答案I.略2.(1)列数字(2)举例子(3)作比较3略19生物入侵者明确: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a.本文除了告诉我们什么叫生物入侵者,它还讲了哪些内容?a.小组内交流:b.班上交流:明确本文学习目标及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编写提纲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1段)《生物人侵者》探究原因:——(段)0探究学习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a.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b.探究本文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学生讨论后明确: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a.本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b.找出文中运用上述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将学生分成三大组,每一组找一种说明方法的相关语句,看哪一物入侵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的生态现象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另外,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为我们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借鉴。延伸拓展教师出示一只彩色粉笔,要求学生从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中至少选两种方法对其作简要说明。(每一小组推荐一个同学,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最好。)自然界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怎样才能有效扼制生物入侵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如果发现生物入侵者我们该怎么做?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的关于生物入侵的资料,然后各小组推荐1~2份到班要求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班上交流。过150字)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目标“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第二部分:(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1、2、3段构成排比——你也总听过水声吧?...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轻轻松松嚼几片脆脆的饼干、几颗硬硬的糖果,感觉一下是什么声音?例如:a.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教师导学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确的解释?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拓展延伸卓轻松.但不能松散)写出对最让你感动的声音的感受。(300字左右)(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今义:(味道)新鲜妻子绝境无论今义;不管(连词)如此缘延津房子屋舍俨然不久寻病终标记寻向所志'对着眈眈相向(一)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不足为外人道也。”加点的“间”读作O5翻译句子。00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教学课时一课时导入(一读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文字词的目的)(二读品析诗句)什么?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明确鸿儒,无白丁(雅)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三读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明确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三、教学小结(略)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一、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课文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周敦颐()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五、研读课文(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什么情感?“鄙视”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八、总结课文1、学生总结2、教师总结九、布置作业十、板书设计隐逸者惋惜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托物言志核舟记教学目的教学设想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第一课时教学重点2.讲解文章1、2段。三、讲解课文1、2段。 语气词,无义。“则”,连词,就(看见)。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布置作业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教学过程第3段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即明熹(xī)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第6段分有奇”标志定语后置。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教学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2.指导背诵课文导入3.全班交流1.思考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望岳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音癸签》卷九◆《石壕吏》简案第1页共2页◆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矿襄陵[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语,雪白的浪花)清/荣/峻/茂[清,指水清;荣,指树荣;峻,指山高;茂,指第4自然段讨论:1.全篇只几百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罗列山水草2.本文读起来具有音韵美,琅琅上口。你能发现作者是怎样营造这【教学目标】【教材分析】重点:教学目标1、2难点:教学目标3【课前准备】【课时安排】【学习过程】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注解】②(歇)消散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译文】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解决重点词语(投影)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绘景修辞作用特点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吾两人耳。”贬谪的落寞小结作业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李煜]《观潮》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二.教学目标: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八.教学流程:3.导入3、4自然段。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3.组建合作小组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傲)!1.积累词汇2.运用词汇呢?师出示一段话: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八、板书观潮山崩地裂城墙现《观潮》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二.教学目标: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八.教学流程:1.谈话,板题。3.导入3、4自然段。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傲)!1.积累词汇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2.运用词汇呢?师出示一段话: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观潮是日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酒炉正沸焉得强与情趣。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张岱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瞿(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背影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狼藉簌簌橘逛蹒跚颓唐琐屑举箸(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感受?吗?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教学目的教学设想教学要点教学内容和步骤提问:课前预习,文字上有什么疑难需要解答吗?(根据实际情州桥、卢沟桥概况表\",读课文以后,填写前两项(\"位置\",\"历史和修建年月勺,填得怎样了?抽查,评价,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米\"四个句子。小结(指导边看课文边在书上的某些段本写明要点,并在一些句子下边标单横线,不要离开课本抄黑板):1.全文的层次:(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_(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纺织机械的数字化技术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精美课件
- 纸张耐高温性能考核试卷
- 纤维板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与控制考核试卷
- 粮油商品知识与实践考核试卷
- 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笔的行业竞争现状考核试卷
- 合成材料在个人防护装备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家禽饲养业产学研深度融合与成果转化机制优化考核试卷
- 二年级下册成语
- 日光温室大棚承包合同
-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13例 - 电子商务案例
- 多发伤及复合伤的抢救处理流程
- 2023年郑州科技学院单招面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表观遗传》教学设计
- 自动跟随智能小车的定位与跟随系统设计
- 急性心力衰竭试题附答案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 光伏工程绿色施工、节能减排方案
- 历史学科中考复习方法交流
- GB/T 6284-2006化工产品中水分测定的通用方法干燥减量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