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1页
广东省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2页
广东省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3页
广东省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4页
广东省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过关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考点过关练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考试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旺盛,相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改变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题组冲关]题组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中的吴国,人杰地灵,该政权的建立者是()A.孙权B.曹丕C.曹操D.刘备A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刘备、孙权相继称帝,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2.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缘由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 D.北方民族大量迁往中原C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图中所示表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供应了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故C项符合题意。3.孝文帝下诏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照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项政策的作用不包括()A.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B.保持鲜卑族的民族传统C.快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D.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B材料中要求30岁以下的官员必需说汉话,这与保持鲜卑族的民族传统无关,因此B项符合题意。[核心精要]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三国鼎立局面2.江南经济的开发(1)缘由:北方战乱频繁。(2)相识:由于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和各族人民的大交融,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先向南方转移。3.北方民族融合方式实例实质民族迁徙和杂居“五胡”内迁(1)从形式上看,是汉化的过程(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农业化的过程(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和亲西汉昭君出塞斗争或联合斗争秦汉时期北击匈奴;两晋时期内迁各族的斗争与融合题组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4.“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其人,天下自治。”对此,唐太宗实行的措施是()A.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B.裁撤冗官、整顿吏治C.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D.发展生产、大兴文治A唐太宗意识到了人才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所以重视人才,推行知人善任、虚怀纳谏的政策,故选A项。5.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高祖统治时期 B.唐太宗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时期 D.武则天统治时期C图中“?”位于最高点,说明是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旺盛,仓库充溢,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受,不理政事,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今日趋衰落,故选C项。6.唐中宗诏:“朕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更敦和好……降彼吐蕃赞普,朕亲自送于郊外。”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内容相符的是()A.唐通过和亲,加强对吐蕃的正式管辖B.迫于压力,唐朝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C.文成公主嫁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D.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民族的关系D唐与吐蕃是中原汉族政权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关系,中心政权对吐蕃地区(今西藏地区)的正式统治管辖始于元朝,故A项不符合史实;B项所述材料并未体现;C项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7.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A.唐末农夫斗争 B.朋党之争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D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唐朝的国力从今由盛转衰,冲突尖锐,渐渐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持续。二、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1)破坏了北方的经济。(2)中心集权大大减弱。(3)边防空虚。唐朝边疆地区时常告急。(4)北方人的南移。北方人口大部分南迁,主要迁到长江中游,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2.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大融合;以议代战,敬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沟通修德政;从少数民族实际动身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2)作用: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3.唐朝的兴衰4.藩镇割据“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平安,但最终发展成为对抗中心的割据势力。当季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心政令管辖。题组三隋唐制度的改变与创新8.曹魏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分封制B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曹魏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主要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分封制时间不符,故选B项。9.科举制作为具有显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选官标准主要是()A.门第B.军功C.才学D.声望C科举制度是以才学为选拔标准的一种选官制度,因此C项正确。10.唐朝时,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据此推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当是()A.尚书省 B.中书省C.门下省 D.中书门下省A依据材料“刘晏长期掌管国家财政大权”可知,他供职的部门应当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主要负责决策、审议,故选A项。11.两税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个重大改变,其主要依据是()A.它起先分夏秋两季收税B.它没有规定田租的数量C.它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D.它起先以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D本题体现“改变”,应放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纵向改变上来考查,A、B、C三项并非实质性的改变,或仅仅是一个时期内的影响;D项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转为以资产和田亩为主,才是实质性改变的最主要依据。三、隋唐制度的改变与创新1.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化(1)世官制:夏商周时期,由贵族子弟世袭官职。(2)察举制:汉代,由官吏察访、举荐授官。(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中正(品评官)评“品级”,依据品级授官。(4)科举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明清走向衰落、1905年废除,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吏。2.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化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举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化为考试。(3)选拔原则: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允、公开。题组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2.“……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上述言论的作者为()A.韩愈 B.王羲之C.贾思勰 D.范缜D题干信息论述了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关系,因此出自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13.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是()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C.《千金方》 D.《唐本草》D唐朝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14.隋唐时期,波斯人创立的摩尼教,阿拉伯人创立的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分支)纷纷传入中国,广泛流传。这一现象()A.体现了隋唐社会的开放B.表明佛教、道教的衰落C.成为中华文明先进性的表征D.反映了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A隋唐时期,外来宗教传入中国体现了隋唐时期开放的国家盛象,故选A项;隋唐时期三教并存,B项错误;外来文明传入中国体现开放的对外看法和对外交往的基本状况,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儒学与外来文化的冲突,故D项错误。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改变。(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答案](1)特点:注意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2)改变: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削减统治者的决策失误;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走向成熟。,3.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四、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1)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3)体现了佛教盛行。(4)江南快速开发。2.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沟通的特点(1)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2)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3)交往渠道众多,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4)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5)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沟通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学习心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