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2自然灾害与地理信息技术精选高频考题50题·非选择题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22年4—5月,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高5—8℃。进入6月,巴基斯坦多地遭遇强降雨。7—8月,该国降雨量比近3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90%。多种原因导致该国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下图为巴基斯坦地形、城镇及洪水受灾区分布图。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巴基斯坦此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2)分析此次洪涝灾害造成极大损失的原因。【答案】(1)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北部为山地,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地形雨丰富;中下游大部分河段海拔低,地势平坦,排水不畅。(2)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降雨量大,河流水量大;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经济活动活跃,受灾范围广;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河流两岸,受灾严重;该国经济欠发达,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分析】本题以巴基斯坦洪水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城镇的分布、洪涝灾害的原因和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注意题干要求“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气候方面主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由材料“2022年4—5月,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高5—8℃”可知,气温高,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由材料“7—8月,该国降雨量比近3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90%”可知,降水异常增多,且降水集中,河流泛滥。地形方面主要从图中获取信息,从上游地形雨和中下游地势低平两方面进行分析。巴基斯坦北部为山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加大了河流流量;由图可知,中下游大部分河段位于海拔200m以下地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造成洪涝灾害。(2)此次洪涝灾害造成极大损失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气温高,降雨量大,河流水量异常增大;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人口密集,经济活动活跃,并且受灾范围广,损失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国以种植业为主,生产活动集中在河流两岸,洪水淹没农田,受灾严重;该国经济落后,工程技术等不发达,防灾减灾能力较弱。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空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使得云南当地流行“三年一大旱,一年一小旱”之说。下图为云南省干旱灾区分布示意图。
(1)描述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并从气候和地貌角度简述该省干旱频发的原因。(2)推测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并说明理由。(3)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试为云南农业提出三条防旱抗旱措施。【答案】(1)分布特点:旱灾频次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气候方面的原因: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地貌方面的原因:东部多属于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2)多发季节:冬春季节。理由: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纬度较低,冬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3)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建设;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节约用水,合理灌溉;植树造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分析】本题以云南省干旱灾区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干旱的成因及多发季节、干旱灾害的应对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详解】(1)读图可知,云南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分布特点是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题目要求从气候和地貌角度共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初步判断,气候因素影响应主要考虑“水的来源”,而地貌因素影响则主要考虑“水的留存”。结合材料“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为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但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降水量在季节上和空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可知,从气候方面看,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主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使该地降水不稳定,年降水量时间和空间变化大,所以干旱发生的频次大致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增加。从地貌方面看:东部多喀斯特地貌,地势崎岖,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下渗严重,地表水缺乏;西部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水分的存留时间短。(2)据所学知识可知,云南干旱灾害的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结合材料“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流的控制和影响”可知,云南位于季风气候区,冬季受东北季风、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降水多,冬春季降水少;又由图可知,云南纬度较低,冬春季农业生产需水量大。所以干旱多发季节应是冬春季节。(3)可以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农作物品种的选育、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方面来回答。云南省应当加强区域内的水利工程建设,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在进行农业种植时选育抗旱品种,提高作物的抗旱能力;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农田;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该区域水源涵养能力。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8年至今,美国西部加州连年干旱,山火频发。自2022年12月底以来,加州连续多次遭风暴袭击。2023年1月10日,加州再次遭遇风暴,导致局部地区出现风暴潮,同时加州政府还收到了几十起泥石流报告。下图示意当地时间1月10日21:50加州附近及西部海域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和加州地形分布。(1)判断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正经历风暴潮的地点,并说明判断依据。(2)除风暴潮外,简述自2022年12月底以来加州风暴破坏力的主要表现。(3)结合不同时间的天气气候特征,简析2023年1月10日加州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4)请为加州居民遭遇泥石流灾害紧急避险提供可行性建议。【答案】(1)丙地。依据:位于北半球气旋中心东南部的沿海地区,丙地此时受偏南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使海水涌向海岸;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海上摩擦力小,风力较大。(2)多暴雨(暴雪),降雨(雪)量大、降雨(雪)强度大;风力强劲。(3)2018年至今,连年干旱,土壤缺水严重,导致土质疏松;气候干旱,山火频发,植被稀少,保持水土能力较弱;2022年12月底以来,连续多次风暴袭击使岩体变软;2023年1月10日,再次遭遇风暴,多暴雨,地表径流量大,携带泥石能力强。(4)远离土质松软和土体不稳定的斜坡,以防斜坡失稳下滑;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要迅速向与泥石流行进方向垂直的两侧山坡或高地逃生;不要上树躲避,不要在凹坡处停留,不要躲在滚石、乱石堆后面;泥石流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谷居住,应观察一段时间。【分析】本题以加州遭受风暴等自然灾害袭击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灾减灾措施等知识点,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等压线、等高线图,判断天气系统、天气特征,及其对风暴潮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形成发展的影响。针对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进行了综合考查。【详解】(1)本题涉及对等压线图的运用。发生风暴潮的地点应满足在沿海地区、风力大、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等基本条件。通过对等压线图的判读可知,图中四地只有丙地符合上述条件。乙地、丁地不在沿海地区,甲地受高压影响,风向朝向海洋;丙地位于沿海地区,丙地位于低压中心的东南部,受偏南风影响,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且丙处等压线密集,风力大。(2)本小题涉及描述风暴的天气特征。产生此次风暴的天气系统是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气旋,加州位于气旋东南部,会产生大风、强降水、风暴潮。加州所在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导致风力强劲,加上携带了大量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因此会产生强降水,引起暴雨或暴雪。(3)从综合思维的角度,考查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原因。依据材料分析,1月10日加州发生的泥石流是多年干旱和近期多次风暴共同作用产生的。2018年至今,连年干旱,影响了当地的植被和土壤,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干燥缺水,土质疏松,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2022年12月底以来,连续多次的风暴导致土壤蓄水量达到最大,岩体松动变软,当2023年1月10日再次发生风暴时,暴雨导致地表径流迅速增加,携带能力增强,使原本松动变软的土层、砾石和地表碎屑物被冲刷带走,形成泥石流。(4)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考查防灾减灾的措施。自然灾害的自救措施一般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几个方面。加州泥石流灾害发生后,当地居民应采取正确的灾中救助措施,不停留在泥石流经过的沟谷、低洼地带,远离松动的土体和树木等,同时迅速向与泥石流行进方向垂直的两侧山坡或高地逃生。灾后先观察,不要第一时间返回受灾地区。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材料二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材料三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1)(综合思维)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分析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2)(人地协调观)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3)(人地协调观)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地质灾害多发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答案】(1)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地形坡度大,有利于流水汇集;断层发育,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植被破坏严重等。(2)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就快速向垂直于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直到跑到相对安全的高度。(3)大型工程建设要加固,要有防震结构;尽量不要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段施工。【分析】本题以泥石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泥石流发生时采取应对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西南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主要原因在于,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势陡峭,山高谷深,地形坡度较大,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水流量较大;同时,本地区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明显,有大量碎屑物质、泥沙以及松软的土壤;同时,西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且有大量冰雪融水,水量充足;同时,该地植被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保持效果较差。(2)根据所学知识,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在得到泥石流发生的声音或泥石流预警时,尽快朝向垂直于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跑到相对安全的高处。(3)根据所学知识,再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工程建设要进行加固处理,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防震结构,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导致工程破坏;同时注意,尽量减少在泥石流,滑坡等易发生处施工。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且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每年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都会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材料二:我国某年8月份气象灾害分布图。
(1)据图概括某年8月我国各类气象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2)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说明某年8月华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3)近年来,西南地区连年发生旱灾。为了减轻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答案】(1)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湖南、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受到台风侵袭。(2)华北地区:8月我国东部雨带推进到本地区,夏季风与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并造成洪涝灾害。南方地区:因雨带北移,本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3)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分析】本大题以我国的气象灾害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我国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锋面雨带与中国降水的时空规律、旱灾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本小题通过阅读我国某年8月份气象灾害分布图直接进行描述。由图可知,暴雨主要分布于华北、陕南和陕甘交界地区,且局部形成洪涝灾害;安徽、浙江等地也有局部暴雨灾害;湖南、江西、福建、湖北、贵州东部等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伏旱天气;旱灾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福建、台湾此时受到台风侵袭。(2)本小题考查我国锋面雨带推移的规律。根据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推移规律,8月我国东部锋面雨带推进到华北地区,夏季风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在此形成强烈降水,因短时降水量大,排水不畅,造成洪涝灾害;因锋面雨带移动到北方,南方地区此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中心气流下沉,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干燥,因此出现高温伏旱天气。(3)本小题考查对干旱灾害的防治。对于干旱灾害的防治,一是要预防,二是要治理。预防主要是通过加强旱灾(西南季风活动强度变化)的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治理主要是通过适当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培育优良耐旱品种,增加耐旱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加强农业投入,发展节水型农业,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6.下图是我国局部地区干旱频次分布图。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若要实时获取我国旱灾分布范围的信息,应选用____。A.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卫星导航系统C.遥感技术 D.数字地球(2)据图描述长江流域干旱频次的分布特征。(3)结合该干旱频次图,分析华北地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答案】(1)C(2)干旱频次大的地区主要位于长江下游,越往河流下游干旱频次越大。(3)发展立体农业,建立高效农林复合型农业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作物,发展节水农业;加强水资源管理,增强节水意识;进行跨流域调水。【分析】本大题以我国局部地区干旱频次分布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的气象灾害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地理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计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测速和导航;数字地球是一个数字化的地球模型,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快速直观地了解地球,这三种系统都不能实时获取我国旱灾分布的范围信息,ABD错误;而遥感系统是通过飞机或卫星向地面无线电波来对地面情况进行探测和感知,能够实时且直观地获取旱灾分布范围,C正确。故选C。(2)据图可知,长江流域干旱频次超过30次的主要位于下游地区,且越往长江下游,干旱发生的频次越大。(3)根据图片可知,华北平原干旱发生频次超过30次的地区覆盖面积较大,在这些地区应改变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模式,发展立体农业,建立高效农林复合型农业体系以提高抗旱能力;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作物,发展节水农业;由于华北地区缺水问题较为严重,当地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增强人们节水意识;依靠南水北调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来缓解干旱带来的不利影响。7.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于2018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北京市山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据此和相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北京地区降水预报日期(8月)雷阵雨雷阵雨转中雨雷阵雨转小雨多云5—6日√7—8日√9日√10—11日√13—15日√(1)结合图,说出北京最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答案】(1)西部、北部的山地(中山地区)。(2)山地,地势起伏大;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大;8月11—14日,北京降水量大(多日连续降水),易诱发泥石流等灾害。【分析】本题以北京市地质灾害预警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滑坡、泥石流发生地区、地质灾害预警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滑坡、泥石流多出现在山区,从图中可知,北京西部、北部多山地,最有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2)从表中看出,8月5~8日,北京连续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增大;山区地势起伏大;8月11日发布的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即8月14日前,这期间多连续性降雨,大量降水在山区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中下游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黄河中下游易发洪涝灾害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答案】黄河中下游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中下游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流速减缓易发洪涝灾害。【分析】本题以黄河中下游洪涝灾害为材料,涉及洪涝灾害的原因、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本题要求从自然原因方面回答,主要从降水、地形来回答问题。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地区,该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且夏季多暴雨,降水较为集中,降水量丰富;且黄河中下游地区整体地形较为平缓,此段河流流速相对较慢,排水速度慢,泄洪能力较差,故此段易发生洪涝灾害。9.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靠近伊朗与土耳其边界的乌鲁米耶湖面积曾达4500平方千米,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进入21世纪,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下图是不同年份乌鲁米耶湖的水域分布。(1)(综合思维)说明要监测乌鲁米耶湖水域面积的变化,应运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2)(地理实践力)说出要想动态显示河口三角洲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答案】(1)遥感。(2)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本道题以乌鲁米耶湖为例,设置2道小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以及应用相关知识,内容简单,难度一般,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相当于“眼睛”,主要是监测功能,所以要监测乌鲁米耶湖水域面积的变化,需要RS。即遥感。(2)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相当于“大脑”,能分析,所以要想动态显示河口三角洲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地理信息系统。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截止2016年年底,我国已建18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央救灾物资成都储备库是我国库容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应急能力最强、管理最现代化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下左图示意我国已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右图示意近百年中国部分自然灾害点位分布。
(1)说出我国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的特点。(2)说明将成都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原因。(3)写出灾害发生时,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尽快到达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步骤。【答案】(1)分布范围广,覆盖面广;多分布在自然灾害较严重、人口较稠密的地区;多分布在灾害多发区的中心城市,多是省会城市。(2)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都交通便捷,区域辐射能力强;成都有军队驻扎,灾害发生时可以及时调遣人员;成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备灾能力强。(3)步骤一: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在网络地图上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步骤二:选出最优路线。【分析】本题以我国已建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和近百年中国部分自然灾害点位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图表判读、区域特征和防灾救灾措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文转化、综合思维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详解】(1)我国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特点主要从分布范围、分布位置以及灾害与人口关系等方面回答。根据图中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分布范围广,全国广泛分布,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是省会城市;结合近百年中国部分自然灾害点位分布图可知,我国已建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多分布在自然灾害较多、人口较稠密的地区,且多分布在灾害多发区的中心城市。(2)将成都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原因主要从灾害的损失、交通条件、人员调遣、备灾能力等方面分析。西南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大;成都水、陆、空交通便捷,且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区域辐射能力强;成都附近有成都军区,有军队驻扎,灾害发生时可以及时调遣人员;成都经济实力相对较强,物资较丰富,备灾能力强。(3)灾害发生时,人们利用信息技术尽快到达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步骤主要从利用信息技术寻找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选最优路线两方面作答。步骤一:灾害发生时,尽快利用电脑、手机等工具在网络地图上查找身边最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步骤二:利用信息技术选出最优路线。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21年7月河南中西部地区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7月20日16时至17时郑州市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据统计,河南省此次暴雨农作物受灾面积44209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55亿元,并导致51人遇难。图1为河南省部分地理要素分布示意图,图2为郑州此次暴雨受灾图。(1)结合材料,从水循环角度分析郑州此次洪灾发生的原因。(2)从减灾角度提出河南省农业抗洪涝的措施。【答案】(1)夏季风影响,降水多;西部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水速度快;东部地形平坦,排水速度慢;城市大量路面硬化,排水系统建设落后,下渗速度慢。(2)加强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放水腾库工作,提高防洪能力;修建防水堤坝;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及时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组织排水降渍(或者清理疏通排水沟渠,确保排水通畅)。【分析】本题以河南暴雨以及河南部分地理要素分布图、郑州此次暴雨受灾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洪灾成因及防治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材料“连续多日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一小时降雨量达201.9mm”等信息可知,受夏季风的影响,区域降水量大,且持续时间长,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郑州中西部地区等高线较密集,中西部地区地形坡度大,地表径流汇集速度快,而郑州东部地势较平坦,地表径流速度慢,排水不畅,导致水位上升速度快,加之城市路面硬化,下渗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落后等因素,导致此次郑州洪灾严重。(2)农业抗洪涝一是要加强排水减轻涝灾,如组织专业人员及时疏通沟渠,加强排水,建设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等;二是要加强监测预防,如加强区域气候监测,提高监测的精度,做好应急预案;三是要借助水利工程设施提高抗洪能力,如水库在雨季来临前提前泄水腾出库容,加强河流堤坝建设等。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类型,如果纵波到达地面,地表就会上下颠簸,如果横波到达地表,地面就会水平晃动,横波破坏力比纵波大,是导致地震时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因素。2022年09月05日12时52分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北纬29.59度,东经102.08度)发生6.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建筑倒塌,并引发海螺沟景区多处滑坡落石,导致部分道路中断。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1)图中①②对应的地震波类型分别是、,并说明判断依据。(2)图中③④圈层分别是、,它们划分的依据是。(3)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图文材料,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4)分析此次海螺沟景区滑坡发生的自然原因。【答案】(1)横波纵波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2)外核内核地震波波速的变化(3)横波破坏力比纵波大,是导致地震时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因素;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差异的是“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4)地震导致岩体松动破碎;海螺沟景区地势起伏大。【分析】本大题以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等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地震波的类型、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划分依据、“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及此次海螺沟景区滑坡发生的自然原因等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对图文资料的分析运用能力。【详解】(1)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②对应的地震波类型分别是横波、纵波,判断依据是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从图中可以看到①速度慢,为横波,②速度快,为纵波。(2)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③④圈层分别是外核、内核,它们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波速的变化。(3)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那么“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一般纵波传到地表和横波传到地表的间隔为12秒,纵波传播速度更快,率先到达地面,地表会上下颠簸,但纵波对地表的破坏相对较小,横波波速相对较慢,较晚传达到地表,地面会水平晃动,但是横波破坏力比纵波大,是导致地震时建筑物倒塌的主要因素。(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此次海螺沟景区滑坡发生的自然原因是地震导致岩体松动破碎,有松散物质,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海螺沟景区地势起伏大,也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13.读下图,回答问题。
(1)在各种气象气候灾害中,具有全国性的是。(2)我国受低温冻害影响的地区有。(3)干旱灾害影响我国范围广,其中华北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4)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其有益的方面是。(5)从图乙中看,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特别是在、和(写简称)三省交界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系统。导致上述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答案】(1)干旱(2)东北、华北、华南(3)春季7、8月(4)带来降水,缓解伏旱(5)川滇黔该地带地壳运动强烈,地震频发且震级高,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使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分析】本题以我国的气象灾害分布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灾害出现的原因和分布地区,考查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详解】(1)阅读上图可知,我国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均有干旱发生,表明干旱是具有全国性的气象灾害。(2)阅读上图可知,我国东北、华北、华南均有低温冻害发生,表明这些地区受低温冻害影响较大。(3)其中华北地区干旱发生的时间是春季(春季气温回升,蒸发强烈,但降水少),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7、8月份受副高控制,受伏旱天气影响,易发生干旱。故答案为:春季;7、8月。(4)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发生的时间一般是8、9月份,其有益的方面是带来大量降水,同时也缓解伏旱和夏季的高温酷暑。(5)从图乙中看,我国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特别是在川滇黔三省交界地区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系统。导致上述地区三种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从降水、地形、地质方面讲行分析。从地质方面分析,该区域距离板块交界处较近,地壳运动强烈,地震多发,山体不稳定,岩石破碎。破碎的岩石在风化作用下,更加破碎,具备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从降水条件分析,夏季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冲刷作用强。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截至2022年11月30日9时,一股强冷空气席卷我国大江南北,由于受近期天气影响,黄河巴彦淖尔段三湖河口出现首封,封冻仅用了两天。但国家气候中心表示,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受气候变化影响,近30年来黄河凌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021年封冻时间是12月17日,常年平均封冻时间是12月7日。在黄河“几”字弯的最顶端有一方神奇的土地。那就是草原辽阔、山川绵延、沃野千里的“塞上粮仓”——美丽富饶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黄河巴彦淖尔段全长345千米,险工险段多,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洪水的侵袭,在巴彦淖尔市境内的部分河段已形成悬河,是黄河内蒙古段重点防汛段落。在河流封冻前和解冻后,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顺流而下,形成流凌,常常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材料二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位置图。
(1)推测该地黄河凌汛近30年来可能发生的显著变化及其原因。(2)试比较分析发生凌汛后更容易带来水灾的季节及原因。(3)分析说明巴彦淖尔段凌汛期是黄河的重点防汛段落的原因。【答案】(1)显著变化:封河日期推迟;开河日期提前;封河天数明显减短。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方升温明显。(2)季节:春季的开河期。原因:初冬来临后,下游河段首先封冻,河道泄水不畅,使上游来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中;在冬季河流的封冻时期,浮冰较薄;气温逐渐降低,浮冰随时可能全面封冻,危害较小;春季气温回暖时,上游河段首先开冻,原来蓄存在河槽中的那部分水量,伴随冰凌一起下泄;速度快,水位高,下游河段冰厚,强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坝;拾高水位,容易拥堵,决口漫堤,发生凌汛水灾。(3)内蒙古冬季严寒而漫长,结冰期长;部分河段已形成地上河,防汛难度更大,也是严重凌汛灾害易发生河段;这一段落长度长,堤防相对薄弱,险工险段多;突发性强,形成冰坝的位置难以预测,有可能造成多处出险;抢险困难,周围多沙漠,冰封之地取土困难;河流封冻前和解冻后,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顺流而下形成的流凌破坏力大【分析】本题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相关图文资料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洪涝灾害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详解】(1)根据材料,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推知全球气候变暖;受近期天气影响,截止2022年11月30日9时,黄河巴彦淖尔段三湖河口出现首封,封冻仅用了两天。2021年封冻时间是12月17日,常年平均时间是12月7日。可以推测出封河日期推迟;开河日期提前;封河天数明显减短。(2)凌汛发生的时间:冬季的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在河流封冻前和解冻后,冰块和河水一起流动,顺流而下,叫作流凌。常常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危害。初冬来临后,下游河段首先封冻,河道泄水不畅,使上游来水中有一部分蓄存在河槽中;在冬季河流的封冻时期,浮冰较薄,而且随时可能全面封冻,危害不大。但是在开化时却容易拥堵成为凌汛。春季气温回暖时,上游河段首先开冻,原来蓄存在河槽中的那部分水量,伴随冰凌一起下泄;下游河段冰厚,强度大而受阻,并形成冰坝;拾高水位,容易拥堵,决口漫堤,发生凌汛水灾。(3)内蒙古冬季严寒而漫长,一般每年11月中、下旬开始流凌,12月上旬出现封冻,次年3月中、下旬解冻开河,结冰期长,长达3至4个月;破坏力大,河中冰块在动力作用下顺流而下,能量大;这一段落长度长,堤防相对薄弱,险工险段多;突发性强,形成冰坝位置难以预测,有可能造成多处出险;抢险困难,周围多沙漠,冰封之地取土困难;黄河巴彦淖尔市境内部分河段已形成悬河,防汛难度更大。15.读我国地震带与泥石流多发区分布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地震带与泥石流多发区的分布有明显的相关性,分析主要原因。(2)下左图为一段等高线地形图,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泥石流路线,若此时某居民正好位于0点,其正确的逃生路线是(填序号)。
(3)2023年6月15日1时39分,在上海市青浦区(北纬31.07度,东经121.09度)发生3.1级地震,震源深度8公里。上海多地有感。部分青浦分校的同学感受到震感,而在杨浦区本部同学毫无察觉。一次地度只有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不一样。请在上右图中找出“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填字母)【答案】(1)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造成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2)②(3)1烈度A【分析】本题以地质灾害为背景,涉及泥石流与地震关系、泥石流发生时正确的逃生方向、震级与烈度关系等相关知识,考查图表信息的阅读及获取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详解】(1)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陡峭的沟谷;二是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三是充足的水源。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造成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因此,二者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2)在山谷中遭遇强降雨引发的泥石流时,要果断判断出安全路径逃生,即向着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两侧山坡上跑,绝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跑,由图可知,②方向正确。(3)震级是一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尺度,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越高地震造成的破坏作用越大,同一地区的烈度值就越高。烈度是某地遭受一次特定地震后地表、地面建筑物和构筑物所遭受到影响和破坏的强烈程度,也就是某次地震所造成的影响大小的程度。特定的某次地震在不同震中距处造成的烈度可能不同,也可能在相同震中距处造成明显不同的烈度。震源和震中之间的距离好即震源与震中的垂直距离,A正确。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冰间水道是海冰区在风力和洋流作用下形成的线状断裂带,是极区海洋与大气间水热交换的重要窗口。近年,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未来需要结合现场和地理信息技术重新对水道进行观测研究,以便准确掌握其在北极气候变暖放大效应中的作用。图分别示意冰间水道区域海洋——海冰——大气的相互作用与冰间水道景观。
(1)指出观测冰间水道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并说明其优势。(2)分析在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情况下,冰间水道的变化及其对北极气候变暖的影响。【答案】(1)RS或遥感或遥感技术。有助于大范围、长时间、实时对水道监测,掌握冰间水道的变化趋势。(2)北极海冰减少,使得冰间水道扩大;冰间水道扩大,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海水表面升温,加剧海冰消融,从而冰间水道进一步扩大;冰间水道扩大,释放更多的CO2和CH4,加剧北极气候变暖。【分析】本题以冰间水道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信息技术及特征、气候变暖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详解】(1)根据材料“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未来需要结合现场和地理信息技术重新对水道进行观测研究,以便准确掌握其在北极气候变暖放大效应中的作用”,由此可知地理信息技术主要用于观测冰间水道,在三种地理信息技术中遥感技术最适宜。遥感技术相对于人工观测而言观测范围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连续性强等优势。(2)题干要求分析北极海冰与冰间水道的关系和冰间水道和北极气候变暖的关系。根据材料“冰间水道是海冰区在风力和洋流作用下形成的线状断裂带”,由此可推出北极海冰减少,冰间水道面积会扩大。根据材料“冰间水道是极区海洋与大气间水热交换的重要窗口”,由此可推出冰间水道扩大,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使海水表面升温,加剧海冰消融,从而冰间水道进一步扩大。根据材料“近年北极海冰不断减少,未来需要结合现场和地理信息技术重新对水道进行观测研究,以便准确掌握其在北极气候变暖放大效应中的作用”,由此可推测冰间水道变大可能加剧北极气候变暖,可以将结论表述为:冰间水道面积扩大将固定的温室气体释放于空气中更多,因此加剧北极气候变暖。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土耳其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原面积小,地势东高西低,落差大。北京时间2023年2月6日9时17分土耳其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震中300km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2月6日18时24分土耳其再次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km,之后又有多次6级以上余震。地震发生后又出现了暴雪和冻雨天气。该次地震造成至少41156人死亡、105505人受伤,灾区有超过8.4万栋建筑倒塌、严重受损或急需拆除。下图为土耳其地质构造与地震震级示意图。
(1)说明土耳其地震的成因。(2)简述此次土耳其地震灾损严重的原因。(3)请为减少土耳其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出合理化建议。【答案】(1)土耳其处于多个板块交界处;地应力长期积累,能量积累多,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突然破裂;释放出大量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表,形成地震。(2)双震型地震,震级大,震源浅,余震多;震中附近分布有多个大中城市,人口密集;震区建筑物质量差,抗震能力差;地震时遭遇暴雪和冻雨等恶劣天气,被埋的人容易失温伤亡。(3)提高土耳其人民的防震意识,学会地震中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政府应提高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加强逃生演练;完善地震灾害的相关保险体系等。(答出三点)【分析】本题以土耳其地震相关材料为背景,涉及到地震形成的原因、地震造成的危害、防震的措施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土耳其处于多个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地壳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地应力长期积累,长期积累的能量积累多,超过岩层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破裂;释放出大量能量,以地震波形式传到地表,形成强烈的地震。(2)两次地震间隔的时间短,双震型地震,震级大,而且震源浅,余震多;震中范围内有33座大中城市,附近分布的大中城市多,人口分布密集;震区建筑物质量差,抗震、防震能力差;地震时遭遇暴雪和冻雨等恶劣天气,此生灾害多,被埋的人容易失温伤亡。(3)从民众的意识来看,提高土耳其人民的防震意识,学会地震中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建筑物的质量,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政府管理应急的角度看,政府应提高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决策水平,加强民众逃生演练,增强震后的自救能力;完善地震灾害的相关保险体系,减少民众的经济损失。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黄麻是最廉价的天然纤维之一,种植量和用途的广泛性都仅次于棉花,具有吸湿性能好、散失水分快等特点,主要用于纺织麻袋、粗麻布等。黄麻系热带和亚热带作物,适宜20℃以上高温多湿气候,需要日照少,需要土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材料二:位于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国,人口多、密度大,黄麻种植面积广,产量和出口量高。达卡是孟加拉国的首都和第一大城市,麻纺工业发达。该国洪涝灾害多发。下图为孟加拉国简图。(1)简要描述孟加拉国的地形特征。(2)分析孟加拉国多洪涝灾害的原因。【答案】(1)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地势北高南低。(2)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河流汇水量大,河网密布,流速慢;夏季热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强度大;易受潮汐或风暴潮影响,不利于洪水下泄(或受海水的顶托作用影响,不利于洪水下泄)。【分析】本题以孟加拉国为背景,涉及孟加拉国的地形特征、洪涝灾害的原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地理事物形成过程的能力。【详解】(1)据材料和图可知,孟加拉国位于恒河三角洲,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低平,河流大体自北向南流,所以地势北高南低。(2)孟加拉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大且集中在夏季,雨季时降水量大且集中;北部地势高,来自西南的水湿气流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位于恒河三角洲上,地势低平,流速慢,排水不畅;河流径流量大,河网密布,集水范围广,河流汇水量大;夏季多热带气旋活动,降水强度大,多暴雨;特殊的海陆位置导致该国易受潮汐或风暴潮影响,海水的顶托作用强,不利于洪水下泄。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基西米河(位置如下图),是介于基西米湖和奥基乔比湖之间的干流,渠化前在宽1.6~3.2km、水深一般为0.3~0.7m的河漫滩上蜿蜒盘行166km,当时该流域常常受到洪涝灾害的侵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1962~1971年期间河道逐渐被渠化为一条长90km、深9m、宽仅100m的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组成的运河,河长缩短了38m,并沿河修建了6级拦河坝。但渠化后河流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开始,美国相关部门组织了一系列基西米河生态修复试验,并于1990年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修复工程,以便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水文水力条件,进而修复其生态环境系统。
(1)简述基西米河流域在渠化前时常泛滥的季节及原因。(2)分别说明基西米河在1962~1971年期间加深河道、裁弯取直和建设拦河坝的主要目的。(3)分析基西米河渠化后河道变化所产生的主要生态问题。【答案】(1)夏季,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且常受热带气旋(飓风)影响,夏季降水量大,多暴雨;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2)加深河道是防止在汛期河水漫溢、淹没河道两侧土地;裁弯取直是为了加快河水流速,便于汛期洪水排泄;修建拦河坝是增加河道的湖泊功能,以此来调蓄水位。(3)河道加深、变窄、拉直,水流限制在河道中,汛期河水水位降低,不能漫浸河漫滩,使两岸的湿地迅速地减少;沼泽地与河道间的水流不能交换,使河中有机质减少;河道中修建拦河坝,使水流减缓、水质变差,鱼类及水生生物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分析】本题以渠道化为背景材料,涉及区域环境、流域开发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能够对题目要求作答的能力。【详解】(1)影响洪灾多发的因素分析,主要从气候与地形两个方面解释,具体可从河流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河道弯曲等方面分析作答。根据材料可知,基西米河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同时夏季,受到飓风活动的影响,出现暴雨天气;加之,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所以导致排水不畅。故基西米河流域在渠化前夏季时常泛滥。(2)加深河道、裁弯取直和建设拦河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调蓄洪水,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其中加深河道使得水位下降,可以起到防止汛期河水两侧土地的作用;裁弯取直使得河流流速加快,便于汛期洪水排泄;修建拦河坝是增强调蓄水位的功能。(3)根据材料可知,基西米河流域渠化后河道显著改变了自然河道的特点,这会对河道两侧湿地、河水本身的水质以及河流生物多样性产生显著影响。具体从水质、湿地面积、水体交换、水生生物数量等角度回答。根据材料可知渠化前河流在在宽1.6~3.2km、水深一般为0.3~0.7m的河漫滩上蜿蜒盘行,渠化后为一条长90km、深9m、宽仅100m的几段近似直线的人工河道,较之前河道加深、变窄、拉直,水流限制在河道中,汛期河水水位降低,不能漫浸河漫滩,使两岸的湿地迅速减少;沼泽地与河道间的水流不能交换,导致河中有机质减少;河道中修建拦河坝,水的流动性变差,水质变差,鱼类及水生生物减少,生态环境恶化。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当云中的雨点遇到猛烈上升的气流,被带到低于0℃的高空时,便凝固成小冰珠。小冰珠在气流减弱时回落;当再次遇到含丰富水汽的上升气流时,继续增大。如此上下翻腾,小冰珠就可能逐渐形成冰雹,最后落到地面。冰雹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损失。为了预报冰雹天气,农谚有“早晨露水重,后晌冰雹猛”“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等说法。下图示意我国1971–2000年若干站点年冰雹日数。
(1)指出材料中有关冰雹农谚所包含的天气条件。(2)我国青藏高原东部及边缘地区冰雹夏季多发,推测其形成原因。(3)冰雹对我国华北地区粮食作物影响较大,请为当地农民提出减灾建议。【答案】(1)“早晨露水重”表明当天水汽充足,“黑云起了烟”可推知云层厚,且上升运动强烈。(2)夏季,气温高,对流旺盛;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水汽充足;高原山脉海拔高,对气流的抬升作用明显。(3)种植抗雹作物;及时抢收成熟作物;适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弱对流;加强预报;购买保险。【分析】本题以冰雹形成的条件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冰雹形成的条件、防治冰雹的措施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详解】(1)露水是液态水,“早晨露水重”表明当天水汽充足,冰雹属于强对流性天气,“黑云起了烟”可推知云层厚,且上升运动强烈,对流旺盛。(2)夏季,我国普遍气温高,空气受热,对流旺盛;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来自于海洋上的水汽充足;高原山脉海拔高,受地形的抬升,气流上升程度大。(3)从作物角度来看,种植抗雹作物;及时抢收成熟作物,减少损失;适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气温上升程度,减弱对流;加强天气预报,增强天气预报的准确性;购买农业保险,减轻经济损失。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达维奥山谷地处阿尔卑斯山北坡,连接阿尔卑斯山区与山麓,该山谷由串珠状的湖泊组成(图)。末次冰期后,形成湖泊群。末次冰期后,达维奥山谷成为植被扩散的走廊,不同原生环境的植被在此共存。目前,该谷地以针叶林为主,但由于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分布较为稀疏。从自然灾害的角度,说明目前达维奥山谷针叶林较为稀疏的原因。【答案】冰川消融,易引发冰湖溃决,洪水侵袭沿岸树林;受冰川融水影响,山谷多发泥石流,易吞噬树林。【分析】该地地势起伏大,且山顶有冰川分布。在气温升高时,冰川消融,产生大量冰雪融水,易引发冰湖溃决,洪水侵袭沿岸树林;同时受冰川融水影响,山谷多发泥石流,易吞噬树林。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2)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3)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2)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分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详解】(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材料二: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1)甲地冬季主导风向为风,乙、丙两地降雪日数较多的地区是地。(2)分析甲地雪灾频发的主要自然原因。(3)评价冬春季节暴雪对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答案】(1)西北风丙(2)冬季风迎风坡,降雪量大,降雪日数多;纬度高,气温低,积雪时间长。(3)牲畜冻伤、冻死,牲畜圈(棚)舍受损或倒塌;饲草供给困难;积雪融水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牧草产量。【分析】该大题利用图文材料,设置三小题,涉及知识有气候、风向、气象灾害、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影响等,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详解】(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交界地带,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故主导风向是西北风;乙地位于背风坡,丙地位于迎风坡,因此丙地气温较低,降雪时间较乙地长。(2)图中显示,甲地位于迎风坡,受地形影响,降雪量大,时间较长;且纬度较高,使得温度较低,积雪难以融化,故积雪时间较长。(3)结合题2结论,缺点是:冬春季节暴雪覆盖,温度较低,且时间较长,会冻死冻坏牲畜,材料二显示畜牧业以圈养为主,长时间冷冻会使圈坏或倒塌,造成财产损失,同时饲养起来困难重重,交通堵塞;优点:来年回暖之际,积雪融化,导致土壤疏松,且水源充足,提高牧草产量,进而提高牲畜产量。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每年的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黄淮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速的干热风灾害天气。这种天气一般是在当地受东移的高压控制,近地面吹西南风时发生。干热风天气出现时间较短。图1为皖、苏两省年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图2为图1中宿州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材料二冬小麦喜温、喜凉、耐旱,生长期怕湿涝。4-6月是黄淮地区冬小麦的拔节至成熟时期,需水量较大,期间常遇干热风灾害天气,农民曾用大水漫灌方式进行防治,但带来许多问题。(1)皖、苏两省干热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2)从天气角度,分析黄淮地区5至6月干热风灾害形成的原因。(3)指出用大水漫灌方式防治干热风灾害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答案】(1)位于西北(北)日数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气流下沉,天气晴朗;气温上升快,风速较大,蒸发旺盛。(3)水资源短缺,易造成浪费;产生湿涝,不利小麦生长;受灾时间短,灾后排水工程量大;抬高地下水位,易产生土壤盐碱化。【分析】本题以安徽、江苏两省平均干热风日数分布图及该地区气温降水图为材料,涉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自然灾害成因、自然灾害治理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干热风等值线数值较大位置集中在安徽、江苏两省的北部或西北部地区,其中安徽西北部地区是干热风年平均日数最大值地区,其干热风日数等值线变化趋势为自西北向东南递减。(2)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一般是受东移的高压控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以下沉运动为主,降水少,晴天多;五六月份太阳直射点逐步向北运动,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受高压控制,其以晴天为主,气温上升速度快,温差进一步增大,气压梯度力增大,风速较大,地表水分迅速蒸发,形成低湿天气。(3)从材料中可以看到4~6月份是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拔节至成熟的关键时期,此时需水量较大,若此时用大水漫灌的方式来防治干热风,会造成水资源大量的浪费,易造成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同时冬小麦生长期怕湿涝,大水漫灌会影响冬小麦生长期品质,可能造成冬小麦减产;从材料中可以看到干热风是一种出现时间较短的灾害,其受灾时间短,且大水漫灌易造成地表存于大量积水,在短暂的干热风之后,其排水的工程量相对较大;同时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速度快,地表多大风,蒸发旺盛,大水漫灌易造成当地地下水位上升,加剧该地的盐碱化。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圩田是在低洼地筑堤围出的田地。如图所示圩田海拔6~7米,种植庄稼;巢湖多年平均水位8.03米。据记载,在清朝嘉庆年间,三河镇濒临巢湖。说明这些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答案】地势低,为汇水区,积水快,易内涝;洪水期临近的河流和湖泊(巢湖)水位远比圩田高,圩田积水难以排出,且面临决堤威胁。【分析】本题考查圩田易发水灾的原因,考查学生的图文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详解】发生水灾的原因需要考虑自然、人为因素,作答时既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又要注意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由于该地为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容易造成该地来水又多又快;该地地势低平,为汇水区,雨季易积水,排水不畅,易内涝;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圩田海拔比巢湖水位低,不利于圩田排水。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下图),面积53.4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200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100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答案】(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分析】本大题以海巴洛沟流域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为材料,涉及泥石流物质来源、形成过程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详解】(1)由材料“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可推测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为高山寒带峰脊区的的冰碛物和寒冻风化碎屑物,河谷区沟道两侧的滑坡体;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横断山脉中段,板块运动较多,地震多发,坡体结构不稳固,因此流域内多破碎的岩土体。(2)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看出,AB段海拔高且等高线密集,可判断出地势陡峭,为径流的初始运动提供了充足势能;BC段海拔相对较低,且等高线相对稀疏,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CD段等高线密集弯曲,可判断出沟道呈“V”型,坡度较陡,为窄谷区,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3)泥石流严重的自然原因可从降水、冰雪融水、泥石流物质来源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该地位于横断山区,为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该地山体海拔高,有永久冰川存在,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水量大;该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多滑坡、地震,固体碎屑物多,泥石流物来源多;山地垂直高差大,坡度大,山地上部的泥石流发生较为隐蔽,一旦到达下部危害严重。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是洪水的主要来源,下垫面状况会影响洪峰的形成,夏季暴雨易引发洪灾。图1为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50年一遇洪峰流量等值线图,图2为我国3个地区夏季暴雨出现概率随日期变化图。(1)甲地地形为(填类型),夏季盛行(填风向)风,降水较多。(2)指出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的规律。从降水角度说明乙地防洪难度大的原因。(3)从地形影响角度,分析丙岛东部易发山洪的原因。【答案】(1)山地东南(2)规律:自南向北推迟。原因:降水集中,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较大;暴雨出现概率高(3)中部有山脉,东部迎风坡降水量大;东部地形陡峭,河流短,汇流时间短。【分析】本题以我国局部地区单位面积洪峰流量等值线及夏季暴雨出现频率随日期变化图为材料,考查发生洪涝灾害的原因等问题,难度一般。【详解】(1)读图根据经纬度等位置判断,甲地为长白山地,夏季盛行东南风,水汽受地形阻挡故而降水较多。(2)结合图2,可发现我国东部夏季暴雨高概率出现时间自南向北推迟。降水角度可从降水量、降水年际和季节分配等方面分析。由于降水多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季节变化大,另外,夏季风的强弱年际变化大,导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3)结合台湾东西部差异,可知台湾东部,地形起伏更大,又是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短,汇流时间短,因而更易爆发山洪。28.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贵州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岩溶地貌广布,旅游开发是当地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说明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答案】山地坡度较大(相对高差大):年降水量较大:地表多碎屑物。【分析】本题以贵州省周边地区地形图及气温、降水分布图为材料,考查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条件,难度一般。【详解】、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的自然条件可以从气候、地形和地表物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气候条件来看:据材料可知,川、滇、黔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夏季多暴雨。从地形条件来看:川、滇、黔交界处山区面积广大,地形崎岖,山地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从地表物质条件来看,川、滇、黔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断层发育,地表多碎屑物,所以,川、滇、黔交界处多发泥石流灾害。29.城市洪涝是城市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金奈是印度的第三大商业和工业中心,是印度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也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但是金奈平均海拔160米,中心城区海拔仅6.7米,基础设施落后,洪涝多发。(1)自然地理角度,分析金奈洪涝多发原因(2)比较金奈1980-2010湿地和已开发面积变化,并分析其对洪涝影响(3)列举金奈在减轻洪涝方面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答案】(1)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而且降水量大,且集中在10到11月;夏季容易受到热带风暴影响。地形:海拔低,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排水不畅。河流:河流众多,河网密布,容易造成短时水量增加;沿海地区容易造成天文大潮,受海水顶托,排水不畅。(任答3点)(2)变化:湿地不断减少,已开发区域不断增加影响:湿地减少,调洪蓄洪能力减弱,洪涝加剧;开发区域增加,造成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是增加的,增加了洪涝发生的概率。(3)运用气象卫星,加强对暴雨等异常天气的盐测;修建水利基础设施,加大城市的排涝能力;增加人工湿地和植物面积,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城市建设渗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控制城市开发规模进行合理城市规划。(任答2点)【分析】本题考查地理位置特征描述、洪涝灾害发生原因及人类不合理的带来的洪涝加剧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知识点。【详解】(1)据图2分析,金奈属于热带季风气候,10-11月降水量大且集中;夏季容易受到热带风暴影响,带来大量降水。地形:“金奈平均海拔160米,中心城区海拔仅6.7米”,说明海拔低,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排水不畅。河流:据图1可知,该地河流众多,河网密布,流域面积广,容易造成短时水量增加;夏季受季风影响,沿海地区容易造成天文大潮,受海水顶托,排水不畅,加剧涝灾发生几率。(2)对比1980年、2010年湿地、已开发区域面积可知,湿地不断减少,已开发区域不断增加。湿地和已开发面积变化对洪涝影响表现在:湿地减少,蓄洪区面积减少,调洪蓄洪能力减弱,洪涝加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开发区域增加,造成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汇水速度快,增加了洪涝发生的概率。(3)减轻洪涝方面可以采取的措施是:运用技术手段,运用气象卫星,加强对暴雨等异常天气的盐测,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修建水利基础设施,蓄洪防洪;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城市的排涝能力;增加人工湿地和植物面积,减缓流速,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城市建设渗水路面,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控制城市开发规模进行合理城市规划。3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海啸是典型的海洋灾害。深海海底强烈浅源地震、火山喷发及其诱发的海底滑坡、坍塌等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往往引发大洋水体波动,当波动的大洋水体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形成巨大的“水墙”侵入海岸带,形成海啸。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一带海底地震频发,1976年以来共发生6次由海底地震引发的海啸,损失巨大。图6为上述6次海啸的地震震级及震中分布。(1)图示区域海底地震频发但极少引发海啸,推测其可能原因。(2)说明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的海底地形在海啸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解释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沿海地区在当地历次海啸发生时损失较大的原因。【答案】(1)大部分地震震级较小(释放能量较少);部分地震发生在浅海海底;部分地震为深源地震等。(2)海底地形高差大,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底滑坡、坍塌,继而导致水体波动;近海海水深度急剧减小(缺乏相对宽广的大陆架),可迅速降低海水传播速度,振幅陡涨,加大海啸“水墙”高度。(3)(部分地区)人类活动较为密集;海啸预警系统不完善,预警时间短;民众防灾意识淡薄;政府救灾能力不足等。【分析】本题以6次海啸的地震震级及震中分布图为载体,主要涉及海啸发生的原因、损失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详解】(1)图示海域地处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但极少引发海啸,根据材料,深海海底强烈浅源地震、火山喷发及其诱发的海底滑坡、坍塌等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往往引发大洋水体波动,当波动的大洋水体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形成巨大的“水墙”侵入海岸带,形成海啸。由于大部分地震震级较小(释放能量较少);深海海底强烈浅源地震易引发海啸,浅海地震不易引发海啸,图示区域海底地震频发但极少引发海啸,可能是部分地震发生在浅海海底;部分地震为深源地震等。(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海底地形高差大,海底地震易诱发海底滑坡、坍塌。根据材料,海底滑坡、坍塌等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往往引发大洋水体波动,当波动的大洋水体接近近岸浅水区时,波速变小,振幅陡涨,形成巨大的“水墙”侵入海岸带,形成海啸。海底滑坡、坍塌会导致水体波动;近海海水深度急剧减小(缺乏相对宽广的大陆架),可迅速降低海水传播速度,振幅陡涨,加大海啸“水墙”高度。(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侧及南侧沿海地区城市分布较多,人类活动较为密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尼西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不发达,海啸预警系统不完善,预警时间短;由于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较低,防灾意识淡薄;政府救灾能力不足等,导致历次海啸发生时损失较大。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黄河河槽与大堤之间的广阔滩区,根据过水差异划分为嫩滩、二滩和高滩三类滩地类型。这里既是汛期的行洪空间,也是区内群众的生产生活空间(如下图)。黄河下游山东段的滩区散居人口达60多万,建国以来遭受不同程度的漫滩洪水20余次,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贫困发生率高。近年来,山东省开展了黄河滩区的河道整治和居民迁建工作,提出了“三滩分治”的基本思路,即在高滩上安置生态移民,满足群众居住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二滩上开展生态治理,发展高效农业;在嫩滩上恢复生态湿地,限制居住和生产活动,以合理布局滩区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高面对风险时的快速应对、适应和恢复能力。(1)说明迁建工作实施前滩区贫困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2)目前滩区沉积功能已显著减弱,试分析其主要原因。(3)为保障人们生产生活安全,滩区需建设防洪生产堤。推测其建设位置并简析原因。(4)分析选择高滩作为居民安置功能区的原因。【答案】(1)黄河下游广阔滩区是汛期的行洪空间,交通等基础设施差;洪水多发,(淹没庄稼,毁坏房屋、道路等),给滩区群众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滩区早期以传统农业为主,经济效益低;滩区居住人口多,人地矛盾突出,贫困发生率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755-2024低压高强紫外线灯
- 卫生院绩效考核自查报告
- 学校作业校内公示制度
- 我最喜欢的声音作文
- 安徽省淮北市西园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环保主题班会课件》课件
- 《GSM信令流程》课件
- 幼儿园课件教学下载
- 《平面机构及》课件
- 《电商团队培训课件》课件
-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 车辆工程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天然蜂蜜市场竞争状况与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 文书模板-《企业防静电方案》
- 油气田开发工程车辆租赁合同
- 中国厨房电器行业消费态势及销售状况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2024年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限公司社会招聘高频难、易错点练习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宋关福-构建地理空间AI技术底座创新空间智能软件技术
- 2007债券市场年度分析报告
- SL-T+62-2020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 除颤技术(除颤仪的使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