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三国到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与文化发展考点一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选官制度(选必一)知识点2三省六部制知识点3赋税制度(选必一)【提升·考向预测】 考向1中枢政务机构考向2选官制度(科举制)考点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知识点2文学艺术(选必三)知识点3科技(选必二)知识点4中外文化交流【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文学艺术考向2中外文化交流考点一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知识点1:选官制度(选必一)1、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选官方式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时期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依据标准血缘关系军功品行才能门第考试能力2、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分九等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西晋时期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3、科举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1)产生:隋文帝初步建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2)发展:①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创立殿试制度;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目,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④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⑤明朝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⑥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3)特点:分科考试、以才选官、自由报考、公平竞争(4)影响:积极①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②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相对公平公正。③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保证官僚队伍的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成为中华文明长期繁荣的制度保障④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⑤后被西方国家所借鉴,推动世界文明进步。⑥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利,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唐诗的繁荣。消极①考试科目及内容以儒学经义为范畴,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发展成八股取士,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4、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①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才能学识。②选拔方式:由地方评定、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③选拔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④选官基础: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知识拓展】:全面评价科举制的影响项目史实阐释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传统的世袭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影响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近代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点2:三省六部制1、秦朝的三公九卿制2、汉朝的中外朝制:削弱相权,强化皇权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②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③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④设立宰相议事的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三省六部制的特点:①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②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5、三省六部制的影响:①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②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③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④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点3:赋税制度(选必一)古代民众的义务:“赋”+“役”“税”: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人头税、田亩税)“役”: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力役、军役、杂役等)古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时期赋税制度内容或特点作用或意义汉代赋税有不同种类田租比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孝文帝改革实行租调徭役制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内容:①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②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替;③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特点:①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②以庸代役①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②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③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唐朝后期(780年)实行两税法内容:①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②“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薄”③征两税,分两次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点: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以资产和土地作为纳税标准)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范围,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两税法(1)背景:以均田制为基础,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制无法实行,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①户籍损坏,人口不实②军费加至赋税,任意加收③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④富者逃税,穷者课税,贫富差距拉大(2)评价:利:①放松了人身控制,体现了公平公正②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③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④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弊:①没有规定全国统一税额,各州之间税赋轻重不均;②各类加征及苛敛杂税没有真正减税;③土地兼并严重;④没有灾害减免的规定等3、古代前期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①征税标准转变,以人丁为主转变以财产为主②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③税收种类简化④征税内容变化,实物→货币考向1中枢政务机构1.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

)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 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 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可知,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真正原因是尚书令职权过大,说明皇帝意在削弱尚书省的权力,B项正确;材未体现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的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只是表象,并不是题干的实质,排除C项;“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表述有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 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下,门下省负责审核批驳,材料中门下省的官员批驳皇帝的制书,就是在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反映了当时中枢机制运行正常,D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审核批驳,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材料中的门下省正常运行,不能说明削弱皇帝独尊地位,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三省六部制正常运行,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3.《资治通鉴》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下列项中,与这一赋税制度的产生处于同一朝代的有(

)①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②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③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④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两税法,唐中期以来,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实行的赋税制度。“当铺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飞钱”,都是唐朝的,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在宋明时期,④错误,排除B、C、D项。故本题选A项。考向2选官制度(科举制)1.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施行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市民文化的兴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中国古代史。据材料“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推行,使大批生活于乡野的士人有了出仕做官的机会,少年居于乡村,做官后移居城市,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对乡愁的影响,与商品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加强和市民文化兴盛,关系不大,排除ACD项。故选B项。2.唐以来“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许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阁”,还修建了题名碑和牌坊彰显功名荣耀。这些现象可以说明A.崇文抑武成为治国方针 B.民间向学风气日益浓厚C.社会风俗受到科举影响 D.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许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阁’,还修建了题名碑和牌坊彰显功名荣耀。”可知,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许多地方修建了“文峰塔”“文昌阁”,还修建了题名碑和牌坊彰显功名荣耀,这都是科举制对社会生活及风俗影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判定是否是崇文抑武成为治国方针,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的影响,而非民间向学风气日益浓厚,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传承发扬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3.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741年,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称“纳省卷”;同时还允许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称为“通榜”。唐代的这些做法(

)A.有助于平衡中枢权力 B.利于弥补考试取士的局限C.消融了社会阶级差别 D.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分析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通过“纳省卷”在考前对考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全面了解,通过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的“通榜”供录取时参考,再根据正常的考试成绩,综合录取进士,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弥补考试取士的局限,B项正确;唐代“纳省卷”“通榜”是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当时科举制的一部分,并不属于中枢权力,排除A项;唐代“纳省卷”“通榜”政策的实施,在于全面考察人才,而不是消融社会阶级差别,排除C项;分析材料可知,唐代“纳省卷”“通榜”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而不是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二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发展知识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发展概况朝代儒学道教佛教汉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虽受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道教≠道家学派: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产生于东汉末年;而道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创立的一个思想学派。唐朝“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①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②唐朝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③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各自独立发展中相互争论、相互融合。思想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三)儒学式微1、佛教、道教盛行、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②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的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③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④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了的社会问题: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3、如何应对佛教盛行问题?(在每次经受打击之后,佛教通过内外调整,又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①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之厄”)②民间出现反佛现象(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镇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韩愈提出复兴儒学,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四)儒学发展:从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历史纵横:魏晋玄学①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②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③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知识点2文学艺术(选必三)(一)文学朝代代表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朝初唐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盛唐边塞诗:王昌龄《出塞》、岑参《逢入京使》山水诗:王维《竹里馆》、孟浩然《春晓》“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作品被誉为“诗史”(由盛转衰)中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晚唐杜牧《江南春》、李商隐《无题》唐诗风格差异大的原因:(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①反映了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②折射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二)艺术时期书法绘画雕塑舞蹈魏晋南北朝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代表王羲之“书圣”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具有壮阔欢腾的特色,代表胡旋舞隋唐融汇、创新: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代表人物吴道子被尊为“画圣”1、三国至隋唐文化发展的整体性特质:①魏晋南北朝文化打破两汉文化独尊的文化模式,多元发展,不断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②隋唐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等。2、三国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繁荣领先的原因是什么?①经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②政治: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人才基础。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主要群体。③社会: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隋唐统一后政治稳定,带来了全国的社会安定。④文化: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文化基因。知识点3科技(选必二)1、发展概况领域朝代人物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李春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赵州桥印刷术隋唐唐朝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金刚经》火药唐唐中期书籍记载火药配方;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最早火药武器天文学唐僧一行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医学唐孙思邈《千金方》唐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2、特点:领域众多、唐朝出现发展高峰,世界领先知识点4中外文化交流佛教交流:①法显、玄奘至天竺,求得真经万世传②鉴真东渡日本传佛法③求法长安学问僧,高僧空海归东瀛其他方面:①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②新罗(朝鲜)、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③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3、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①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与欧洲、非洲地区的国家也都有往来。对外交往范围之广,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②交往领域涉及面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主要以贸易、佛教为纽带。④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⑤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一方面促进唐代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对外传播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有利于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与进步4、新时期如何才能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继承、吸收、融合、创新;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重视人才的培养;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增强综合国力。考向1文学艺术1.南北朝时,各国正史均视已方为正统而详加记载,均视对方为索虏或岛夷而予以贬斥。唐初,在统治者提倡的修史热潮中,李延寿搜集各类史料,重新编写出关于南北朝的史书,并命名为《南史》和《北史》,得到统治者的大力赞誉。这反映出(

)A.儒学重新占据统治地位 B.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进程C.南北方文化差异的消失 D.唐朝统治者更加重视史学编纂【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至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南北朝时各国史书贬斥对方,唐朝时重新编写南北朝史书,这是国家从分裂到统一历史进程在文化上的反映,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儒学重新占据统治地位”的相关论述,排除A项;编写南北朝的史书并不能起到消除南北文化差异的作用,排除C项;“更加重视”的说法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D项。故选B项。2.《女史箴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图中的女子们正对镜梳妆,仪态宛然,细节描绘精微。榜题“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饰其性。性之不饰,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该作品(

)A.反映儒学仍占统治地位 B.体现文人画的艺术风格C.表现魏晋女性爱美风尚 D.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东晋(中国)。《女史箴图》榜题文字大意是:每个人都知道打扮外貌仪表,却不知道要修饰自己内在的本性品德。如果不作内心的修炼,就容易失态失礼,时时改正自己、磨炼自己,人品性格自然日趋完美。可见《女史箴图》既是一幅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也具有劝人修养品行的教育功能,彰显审美与教化相结合,D项正确;《女史箴图》榜题文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但不能得出儒学占统治地位,且魏晋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排除A项;《女史箴图》是人物画,排除B项;《女史箴图》榜题文字主张修容与饰性并重,也即既要重视外貌打扮,也要修养内在品德性情,并非仅仅体现女性爱美,排除C项。故选D项。3.唐朝前期诗人陈子昂在《答洛阳主人》一诗中,抒发了不凡的气概:“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这折射出唐朝前期(

)A.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 B.科举考试提升了儒生文学修养C.文学主题世俗化明显 D.诗歌成为主流的文学艺术形式【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前期(中国)。据材料“方谒明天子,清宴奉良筹。再取良城璧,三陟平津侯。”,可以看出诗人盼望面见圣上,献计献策,攻城升官的情感,折射出士人建功立业的情怀,A项正确;材料没有相关科举考试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渴望建功立业,无法得出文学主题世俗化,排除C项;无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的对比,无法得出诗歌是主流,排除D项。故选A项。考向2中外文化交流1.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

)A.海路交通促进中外交往 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密切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答案】A【解析】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可知,从波斯商人的云集城市、“舶主”称谓、海南的波斯村寨等信息,可知,海路交通发达促进了中外交往,A项正确;材料中仅说明波斯商人到唐来贸易,未涉及唐朝与波斯帝国关系密切,B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B项;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不能据材料得出,排除C项;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A项。2.为了照顾外邦学生,唐朝特设宾贡科,考中者称宾贡进士,如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十八岁考中进士,后在唐淮南节度使军中任职。这可以佐证唐朝(

)A.对外政策的开放性 B.民族关系的交融性C.选官方式的多样性 D.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朝时期,为了照顾外邦学生,在科举制中特设宾贡科,通过考试者,可以在唐朝任职,体现了开明的对外政策,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外关系,不是民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的选官方式属于科举制,无法体现“多样性”,排除C项;外邦人不属于中国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排除D项。故选A项。3.如果说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之间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那么到了隋唐这一愿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从商贸活动到文化交流,是一个飞跃性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并汇集为开创新时代的动力,最终形成了以隋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文化圈。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汉代。这说明(

)A.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开始于汉朝 B.接触交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C.隋唐时期中外交往交流达到顶峰 D.文化交流融合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