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1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2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3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4页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考点一明清时期的经济和交通【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知识点2明清时期的交通状况(选必二)【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明清经济发展与局限考点二明清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明清时期的文化延续知识点2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选必二)知识点3明清时期文化传承(选必三)【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考向2小说、戏曲与科技考点一明清时期的经济和交通知识点1: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1)新农作物品种的输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玉米、马铃薯、甘薯①明朝: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②清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③清乾隆、嘉庆:得到大规模推广④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番茄①明万历:引入,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光绪: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明朝: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2)多种经营的发展: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业: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商业:国内①市场:明清形成全国范围的商业贸易网络②货币:白银逐渐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选一P87)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纲上P84)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纲下P41)③商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④商人: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和晋商)⑤市镇:工商业市镇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⑥信贷:⑦城市⑧集镇对外贸易①商品输出:瓷器(文艺复兴时期名画《群神宴》中的瓷碗都是中国的青花瓷)(选二37);16世纪初,葡萄牙人带到欧洲的第一批中国瓷器引起了欧洲人的浓厚兴趣,各国的君主和达官显贵纷纷用黄金购买(选三55);丝绸棉布(16世纪,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生丝转运到欧洲和日本长崎销售;16世纪,西班牙“马尼拉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到墨西哥销售(纲下41);茶(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选三57),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文化(选二37)输入:钟表(16世纪中期,钟表传入中国内地,到18世纪,中国进口钟表的数量已经很多(选三58)鸦片(英国和美国等国大量向中国走私鸦(选二44)②外贸类型(选一P65)明清政府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③管理机构(选二P37)清政府在广州设置公行,统揽对外贸易事务1757年,对外贸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④海禁政策明清朝廷对朝贡国家、路线、港口、船只数目、贡品种类均有严格的规定(选二37)明朝前期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厉禁止海外贸易;中期以后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纲上83)乾隆帝拒绝马戛尔尼使团对外开放市场的请求,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纲上81)(二)经济发展的局限①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②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知识点2:明清时期的交通状况(选必二)(一)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的壮举)1、时间:15C前期(1405~1433)明成祖2、地区: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特点: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和平交往、厚往薄来4、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政治目的,非经济目的)5、影响:积极:①宣扬明朝威望,建立外交关系。②开拓海外贸易,加强中央文明交流。消极:加重财政负担,耗费了明朝的国力,未能持续→明朝的“海禁”政策:①概念:海禁是明朝政府对海事活动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从明朝初年到隆庆年间,实行了近200年。明朝政府规定,严禁民间私人对外通商贸易,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②解除:隆庆年间,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但是仅开放一处港口,并且禁止对日贸易,史称“隆庆开关”。③性质:是明朝的一项具有锁国性质的基本国策。④评价:“海禁”政策的实施,虽然有利于明初政治的稳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骚扰,但是也严重影响了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和对外交流与发展。6、应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由积极远航海外、宣扬国威,到实行“海禁”。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一方面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难以长期持续;再加上倭寇侵扰频繁,政府推行“海禁”政策,进一步限制了对外交往。7、比较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的远航人物郑和哥伦布达伽马比较结果目的宣扬国威加强联系开拓市场掠夺财富性质友好交往义举殖民扩张运动时间1405~14331492~15041497~1498时间最早次数7次4次1次次数最多人数27800人1500人60人人数最多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美洲到达印度范围最广影响促进国家友好和经济文化交流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造成殖民灾祸8、全面认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①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三次短暂的自卫性质的战事,且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②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的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③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二)邮驿(选二P72)明朝出现了民间通信机构——民信局客邮: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邮政机构(三)西方殖民贸易交通(纲下P41)①葡萄牙开辟了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②西班牙开辟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交通,横跨太平洋东西两端考向1明清经济发展与局限1.明清时期,民间信仰中的行业神崇拜发展最为兴旺。当时,三百六十行都有拜神的习俗,所拜神灵都是流行的大神,如真武、关帝、财神等,也有一些神只和本行业有关,例如鲁班、妈祖等。此现象反映了(

)A.封建迷信思想弥漫社会 B.分工劳作不断深入发展C.经济发展影响社会思潮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转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三百六十行都有拜神的习俗”“一些神只和本行业有关”可知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为求保佑,出现了许多与职业相关的神明,C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民间信仰,封建迷信说法错误,排除A项;经济发展影响民间信仰,与分工合作无关,排除B项;自汉武帝以来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一直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明代杭州人张瀚,官至吏部尚书,他在笔记《松窗梦语》中记载,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购织机一台织布,“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遂发家致富。这可用于说明(

)A.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中期工商业市镇兴起C.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D.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松窗梦语》记载了明代杭州人张瀚家靠经营纺织业而发家致富的故事,反映了明代江南手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雇佣关系,不能断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材料反映纺织业发展而非商业市镇兴起,排除B项;明代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传统观念颠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3.《大明律·刑律》“诈伪”中的“私铸铜钱”条规定:凡私铸铜钱者,绞……若将时用铜钱剪错薄小,取铜以求利者,杖一百。“伪造宝钞”条规定:若将宝钞挑剜补、犊描改以真作伪者,杖一百,流三千里。据此可知当时(

)A.货币供求矛盾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B.政府重视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C.流通的货币以贵金属和纸币为主 D.拜金主义导致社会欺诈行为泛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大明律·刑律》‘诈伪’中的‘私铸铜钱’条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选《大明律》的内容,都是关于对货币的管理制度的规定,这些规定都与社会经济有关。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统治者制定有关经济法律,以加强对经济关系的法律调整,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对伪造货币牟利罪行的处罚法律,没有说明造成伪造货币的原因是货币短缺,供求矛盾尖锐,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当时流通的是铜钱和宝钞,不是金银等贵金属,实际上政府是禁止金银流通的,明朝中后期白银才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排除C项;材料只是针对伪造货币行为做出法律规定,不能说明当时这种行为泛滥,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二明清时期的文化和科技知识点1明清时期的文化延续(一)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1、李贽:①主张: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②影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背景: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①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②顾炎武、王夫之: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顾炎武认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兴起原因:(1)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2)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主张个性解放。(3)思想:程朱理学扼杀人性,日益僵化;西学东渐的影响。→评价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1)进步性:①反映时代的要求,有利于人性解放。②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起到一定的启蒙作用。(2)局限性:①从内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②从地位看:无法动摇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③从影响看:未能使中国社会实现社会的转型,影响有限。(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并未超越范畴)(二)小说与戏曲背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成就:小说:作品作者地位与评价《水浒传》施耐庵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章回体的写作体裁《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西游记》吴承恩神话小说的杰作《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小说的杰作《红楼梦》曹雪芹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也是享誉世界的名著2、戏曲:①传奇:明清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②昆曲:舞台演出方面,从江苏昆山一带发源的昆曲长期流行。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茶文化的世界性传播蕴含了含蓄内敛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俄

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最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中俄之间形成了“万里茶道”日

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日本茶道”英

用中国茶和中国的茶具招待客人成为主人炫耀的方式,形成了“下午茶”荷

许多富裕家庭都设有专门的“茶室”知识点2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选必二)(一)传统科技成果1、重要科技著作:①代表:李时珍《本草纲目》(医药学)、徐光启《农政全书》(农学)、宋应星《天工开物》(工艺学)②特点:在各自领域对传统科技进行了总结。2、地理: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二)西学东渐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绘制《坤舆万国全图》)3、目的: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4、贡献:①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②清朝前期,传教士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永乐大典》: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四库全书》: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①重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探索。②实用性强,缺乏逻辑分析和概括。③主要服务于农业。【知识拓展】明清时期的特征:停滞与发展并存领域停滞发展政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日趋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奠定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版图经济重农抑商,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壮大文化理学束缚人性;文化专制空前强化;文艺世俗化;传统科技大成;产生早期启蒙思想。对外由开放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落后于世界潮流大批传教士将西方自然科学带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知识点3明清时期文化传承(选必三)【知识拓展】怎样理解明清是中国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的阶段?①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限定了国家疆域的基础。②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商品经济空前活跃,经济总量仍居世界前列;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及闭关自守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发展,中国较西方相比,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③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传统思想文化仍占统治地位,呈现出强烈的专制色彩;另一方面出现了反专制的民主思想;文化艺术繁荣兴盛,古典小说和戏曲(京剧)成为文学艺术主流;传统科技依然领先,出现总结性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考向1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1.有学者认为没有明末清初儒学的新发展,清初的社会重建无法实现,清中叶康雍乾社会大发展便是“纸上谈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明末清初新儒学提倡农工商并重 B.明末清初新儒学批判君主专制C.明末清初新儒学趋“实”重“实” D.明末清初新儒学崇天理重心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末清初新儒学讲求实学,促进了清朝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推动了康雍乾盛世的出现,C项正确;明末清初新儒学提倡农工商并重,只属于其思想的一个方面,不足以重建清初的社会,排除A项;批判君主专制只属于其政治方面的内容,B项说法片面,排除B项;宋明理学崇天理重心性,明末清初新儒学并非崇天理重心性,排除D项。故选C项。2.某位思想家的年谱中有下面这样一段文字:“先生三十七岁,始悟格物致知。……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该思想家的上述主张(

)A.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C.体现了格物致知的实践论 D.突出反对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材料“始知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可知该先生对程朱理学的质疑,强调通过内心反省也可求理,突出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求理的方法,并未提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格物致知的质疑,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其对君主专制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3.顾炎武认为清谈孔孟与魏晋清谈老庄同样误事,他在《日知录》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例如赋税、盐铁、漕运等,他将“华夷之防”看得比“君臣之伦”重要。材料反映顾炎武(

)A.蔑视孔孟权威B.反对君主专制 C.否定传统伦理D.提倡经世致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应该有益于国计民生,其中经世致用是顾炎武的重要主张。因此材料“他在《日知录》分条缕列他对历史与世事的意见,包括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尤其注意于具体的事务”反映的是经世致用,D项正确;李贽蔑视孔孟的权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和否定传统伦理的主张,排除BC项。故选D项。考向2小说、戏曲与科技1.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 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小说虽然内容是虚构的,但是有些东西是真实的,比如年代、地点、人物名字等,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古代小说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有一定史料价值,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小说虽说有一定史料价值,但明显历史著作史料价值更高,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是真实的,但是具体的事迹有可能是杜撰的,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在明朝问世的文学著作中,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逐渐增多。例如《喻世明言》有十一篇,《警世通言》有十三篇,《醒世恒言》有九篇,约占“三言”的四分之一;《初刻拍案惊奇》有十六篇,《二刻拍案惊奇》有十八篇,几近“二拍”的二分之一。材料反映(

)A.明朝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B.市民争取政治权力的斗争C.工商皆本成为社会思潮 D.市民阶层扩大的社会现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以市民为主人公或涉及市民的作品逐渐增多”,明朝反映市民阶层的文学著作增多,说明当时市民阶层壮大,D项正确;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排除A项;材料信息和争取政治权力无关,排除B项;当时社会依然重农抑商,排除C项。故选D项。3.乾隆年间,时人记载了顺德县摸鱼歌的表演盛况,“邑迎神赛会,多演戏,男女混集,王公严禁之。俗好唱摸鱼歌,王公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日给口粮,风俗为之不变。”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朝廷思想控制得到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秩序C.世俗文化取得重大成就 D.歌谣以社会教化为主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乾隆年间的迎神赛会,“王公严禁之”,但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迎神赛会受到民众欢迎,王工职能“自以为孝、悌、忠、信四歌,令瞽者沿街唱之”,据此可知,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秩序,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虽然王公严禁迎神赛会,但迎神赛会由了一定程度发展,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世俗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世俗文化取得“巨大成就”,排除C项;歌谣适应了普通民众的需要,虽然有些体现儒家伦理道德,但歌谣并非以社会教化为主旨,排除D项。故选B1.(2023·全国乙卷统考高考真题)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

)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艮提出的哲学命题,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