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复句(读记清单)-2025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复句(读记清单)-2025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复句(读记清单)-2025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复句(读记清单)-2025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复句(读记清单)-2025年部编版中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词性/短语/句子成分/复句

读记清单

复习建议:

分别在第7、第9、第12、第20、第36天将“读记清单”读一遍,背一遍,然

后做一遍后面的“100道小题狂练”和“50道中考真题闯关”,到第35天再读时,

基本搞定。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汇总

①读记清单

|改词类>»

(一)实词: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1.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思想……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

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

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判断方法

在词语前加上“的”,组成“谁(怎样)的什么”这样的短语,如果成立,这个词就是

名词。

如:作家一一著名的作家上午一一明媚的上午下面一一桌子的下面

2.动词:

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

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

表示心理活动:爱、恨……

表示使令:叫、让……

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

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判断方法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如:不吃不爱不让不会不来不是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如:坐着爱着

③多数动词有“动态”。

3.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

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动词的判断方法

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如:很美很消极很无奈等

4.数词:

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一、二、三...百、千....

表序数:第一、老三;

5.量词:

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如:“一拳”的“拳”,“一口”的口。

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6.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

人称代词:我你他它我们你们他们它们自己每各咱您

疑问代词:什么怎样为什么哪何

指示代词:这那

(二)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

表示语法关系。

1.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

情势、语气等。

①表示范围:

都、全、尽、净、统、通、共、凡、全都、统统、统共、总共、举凡、但凡、凡是、

是凡、一律、一概、一例、一共、总、仅、光、只、就、单、才、唯、惟、偏、独、单

单、仅仅、独独、偏偏、惟独、唯独、唯有、惟有、足、约、大约、大都、大概、大略、大

致、大体、大凡、大率、多半、最多、最少、

顶多、至多、至少、起码、足足、只有、就是、只是、不过、不只、不止

②表示语气:

可、侄h确、诚、真、实、的确、确实、委实、诚然、决、绝、万、并、万万、千万、

根本、压根儿、岂、岂不、何不、何必、难道、究竟、难怪、无怪、无怪乎、怪不得、非、

准、定、该、准保、管保、想必、一定、必定、定然、终归、终究、毕竟、显然、当然、自

然、其实、就、正、才、简直、硬是、绝对、恰巧、分明、恰恰、明明、或、许、也、约、

未免、未尝、无非、不妨、莫非、约莫、竟、可、倒、还、岂、难道、究竟、到底、

莫非、倒是、反正、左右、高低、横竖、长短、好歹、恐、怕、恐怕、也许、或许、兴许盖、

原来、本来、敢是、敢情、亏、幸、幸亏、多亏、亏得、好在、侄h反、反倒、倒反、反而、

倒是、其实、当然、自然、宁、非、偏、宁可、宁愿、偏偏、偏生、就、只好、只得、只是、

不得不、死活、非得……

③表示比附:

若、像、似、似乎、好像、仿佛、依稀、似的

④表示否定:

不、没、非、莫……

⑤表示时间:

永、久、永远、久久、始终、一直、一向、平素、仍然、仍旧、暂、且、暂且、姑、姑

且、权、权且、刚、就、立刻、立即、立马、登时、顷刻、霎时、旋即、刚刚、乍、顿、突、

猛然、陡然、忽然、蓦然、骤然、忽地、蓦地、曾、曾经、业已、业经、早已、必将、终将、

终久、迟早、早晚、老、总、老是、总是、终日、镇日、通常、常、时、频、屡、渐、经常、

常常、时时、屡屡、频繁、每每、渐渐、连连、往往、逐步、不停、时刻、偶、偶尔、偶而、

间或、偶或、一时、一旦、万一、有时、先、依次、接连、陆续、相继、先后、随后、接着、

然后、又、也、再、重、更、还、一再、再三、再度、重新、

⑥表示程度:

最、顶、最、极、太、过、过于、绝顶、无比、过分、异常、更、更加、格外、愈、益、

极、透极端、极其、透顶、较、比较、较为、很、特、非常、十分、相当、稍微、稍微、些

许、有些、略微、稍许、有点儿、一点儿、好、多、越、越发、越加、愈加、愈益、多么、

绝伦、何等、何其……

▲副词的判断方法

副词只能修饰限制形容词和动词。能修饰形容词的绝对是副词,如:“十分可爱”中的

“十分”;如果修饰动词的,前面假如还能加一个修饰词,那么这个词是形容词,不是副词。

如“缓慢地走”中“缓慢”前能加一个“很”,所以“缓慢”是形容词;“再三强调"中的''再

三”前不能加修饰词,它是副词。

2.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

关联词:

①并列关系:……又……又……

……一边……一边……例:弟弟一边唱歌,一边跳舞。

……有时……有时……

……一会儿……一会儿……

……既……又……例:李老师既会拉小提琴,又会吹笛子。

也例:爸爸不抽烟,也很少喝酒。

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时候……有时候,那么……那么,既……又,也,

又,还,同时。不是...而是、是....不是....。

②承接关系概念:

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一……就(便)……例:我一做好功课,便到球场踢球。

……首先……然后……

……便……

……於是……

……才……例:哥哥拟好作文大纲,才打草稿。

……接著……

③递进关系:

概念: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分句在意思上比前一分句更近一层。

……不但……而且……例:地球上不但有氧气,而且还有氮气。

……不仅……还……例:博尔特不仅夺得了金牌,还打破了世界纪录。

...不但不....反而....

……连……也……

...何况....

……甚至……

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更),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尤其,

甚至。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说(慢说、不要说)……连(就是)。

④选择关系:

概念:分句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

……不是……就是……例:我们下课不是跳橡皮筋,就是踢毯子。

……宁可……也不……例:我宁可给老师责罚,也不说谎,隐瞒真相。

...还是....例:饭前吃水果好,还是饭后吃水果好?

……与其……不如……例:与其浪费时间,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

是……还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

么(要就是)。

⑤转折关系:

概念:后一句分句(正句)表述的意思同前一分句(偏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

尽管……可是……例:尽管天气严寒,可是伯父仍到海滩游泳。

虽然……但是……例:道德虽然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却却很难。

例: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却……例:妈妈爱静,爸爸却爱动,两人性格截然不同。

……然而……

虽然(虽是、虽说、尽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却),但是(但)然

而,可是(可),去h不过,只是,侄人

⑥假设关系:

概念:偏句提出假设,正句说明在这种假设情况下产生的结果。

(1)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就(那么、那、便)。如果引出的假设与

正句结果一致。

如果……就……例:如果明天天气好,我们就举行升旗仪式。

假使……便……例:即使成绩再好,你也不能自满呀!

要是……那麽……例:要是你不听爸爸的劝告,那麽定会闯祸。

(2)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还是、仍然、还)。即使引出的结果与正句

结果不一致。

如果……就……例: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即使……也……例:即使成绩再好,你也不能自满呀!

⑦条件关系:

只要……就……例:只要多读多写,语文水平就可提高。

只有……才……例:运动员只有不断地苦练,才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无论(不论、不管、任凭)……都(总、总是、也)。不管……也……不论……

…就(便、贝!1、那么)。

3.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

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至U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常用介词举例

表示施事:被、叫、让、给、由、为

表示受事:把、将、管、拿、

表示对象:和、跟、同、与、对、对于、把向、与、给、关于

表示依凭:用、以、依照、根据、按照、依、本着、经过、通过、根据、凭

表示时间:在、当、从、自、自从、随着

表示处所:在、从、向、朝、沿着、顺着、于、打、至、往、朝、向

表示比较:比、较、较之、于

表示原因、目的:因、因为、为、为了、由于

表示关涉:至于、关于、对于、除、除了

4.助词:

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的、得、地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5.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如啊、嗯等。

6.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

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

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

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短语类型》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

位。

汉语里有许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1)联合(并列)短语:

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

由两个或几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并列在一起。

如:调查研究酸甜苦辣你我他细致而周到讨论并通过上游或下游

升学或就业

(2)主谓短语:

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好像一个句子,但是没

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

如"电灯亮、电话通、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

(3)偏正短语

由修饰语和中心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修饰或限制后一部分。(前偏后正)其间的关

系是修饰、限制关系。

根据组成部分的不同,可以分为:

①中心语是名词的:其中修饰语叫定语(可以是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因此又叫“定

中短语”。

如:祖国大地我的故乡文学流派遥远的地方

一朵茶花美丽天使千斤重担前进的步伐流动状态

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叫状语(一般是副词或形容词),因此又叫“状中

短语”。

如:很好看不细致已经完成精心培植独立思考大力支持可以参加慢慢

地走

(4)动宾短语

由动词和宾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后一部分一般是动作、

行为所支配、关涉的对象,是宾语。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或关涉和被关涉的关

系,也就是动宾关系。

如:翻修马路寄存行李热爱科学影响声誉来了客人防止中毒下决心

是凤尾竹象珍珠

象征光明富有幽默感

(5)后补短语

由中心语和补语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是中心语,后一部

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是补语。两部分之间是补充说明关系。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

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6)介词短语:

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

如: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北京方向、以这种方式、

为广大群众、比个人的利益。

(7)的字短语:

用“的”在最后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

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手里拿把花的、头上打着蝴蝶结的

▲短语类型判断方法

(1)中间能加“和”“并且”的,是并列短语;中间能加“的”“地”的,是偏正短语;

中间能加“得”的,是动补或形补短语;中间能加“很”“正在”“已经”是主谓短语;中间

能加“着”“了”“过”的,是动宾短语。

如:

美丽(并且)富饶一一并列短语

漂亮(的)衣服一一偏正短语

看(得)清楚一一动补短语

慢(得)很一一形补短语

雨雪(已经)满天一一主谓短语

工作(很)积极一一主谓短语

完成(了)任务一一动宾短语

(2)短句成分判断法

把短语变成最短的句子,然后分析句子成分,可根据句子成分判断短语类型。

动宾短语“

_____________J

,偏正麓语।动处短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如止水)的埠【幽幽】地章了〈-•眼)(远方若隐若现)的船影。

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定语+主语=偏正短语定语+宾语=偏正短语状语+谓语=偏正短语~

谓语+宾语=动宾短语主语+谓语=主谓短语谓语+补语=动(形)补短语“

句子成分»)

(一)口诀:

主谓宾,定状补。

主谓之间状专属。

主宾前面是为定,

谓宾后面是为补。

(二)句子成分标识符号

主语:“,,划在主语下面

“,,

谓语:划在谓语下面

宾语:a,,划在宾语下面

定语:“()”用在定语前后

状语:用在状语前后

补语:“〈〉”用在补语前后

(三)句子成分作用

主语__是谓语陈述的对象

谓语__是对主语加以陈述的

宾语__是动语支配、关涉的对象

定语一一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状语一一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

补语一一是谓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后面的补充语

(四)句子成分辨别

1.找主语

主语表示这个句子说的是“谁”或“什么”

如:“我放下包袱”说的是“我二用双线标记。主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

千斤重担没了。

一朵荷花开在池塘里。

这很重要。

他愤怒地说着话。

松的脚威了。

我和妈妈一起上街。

那清凉的区,那湿润的画,那开着的小也,都让我着迷。

桌子上放了一只碗。

家里有好多人。

2.找谓语

谓语是说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干什么”或“怎么样”、“什么样的”。用单线标记。

谓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他小心地翻阅着那本书。

这句话的主语是“他”,他干什么呢?翻阅。所以“翻阅”是谓语。

标记:他II小心地翻阅着那本书。

特例:句子如果讲什么什么“是”什么,那个“是”就是谓语。

如:

他的成绩迅速提高了。

我坚决支持钟老师。

吐鲁番的葡萄熟透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老师把卷室起来。

我是小强。

3.找宾语

宾语是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谓语动词的那个动作落在了“谁”头上,谁就是宾语。

公式是:动词+谁(什么)。宾语用浪线标记。一般是名词或代词。

如:

我们消灭敌人。

我们消灭谁呢?动作落在谁头上呢?敌人。另外,“消灭”和“敌人”之间可以加“着”。

所以标记出来成分是:我们H消灭敌人

注意:“是”字句,是什么中的“什么”就是宾语。

车间所有人员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薄薄的轻雾浮起在池塘里。(无)

乔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我已经读过两遍了。(无)

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无)

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的根系。

我去新疆。

4.根据成分位置,可判断其他枝干部分

【状语】,(定语)主语II【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如:

我看了〈一眼〉(远去)的列至。

5.特殊句子成分

①主谓谓语句:(这个)曳影=我看过。

②复杂宾语句:一看见小王在大街上边走边读书。

③兼语句:大塞选他*及一

④双宾语句:李老师教我们J■吾文。

⑤连动句:皿听了这个消息[很]高兴。

复旬类型》〉

复句: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组成复句的单句形式,叫做分句。按照分句之间的逻辑意义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并列关系

几个分句分别陈述或描写有关联的几种事物、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分句间

有平列或对照的意味,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1也、又、还、同时、反之、另外表示几种事物或同一事物

2既……,又(也、且)……的几个方面并列或并存的,分

面,面....;边,边....;句之间是平列的。

一会儿……,一会儿……;有时……,有时……;

3

一则……,一则……;又……,又……;也……,

也……

从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说明

4不7E...,而ZU..;ZU...,不Xs..事理,前后分句的意思相反,

有很强的对比意味。

如:

⑴神归是楚先王熊绎始封之地,也是屈原的故乡。

⑵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还可以节约纸张和印刷费用。

⑶概念的内涵越小外延越大,反之,内涵越大外延越小。(单用)

⑷我们既要有冲天的干劲,也要有科学的分析。

⑸于长水一边发动党团员加紧搬石头,一边帮着石匠钻炮眼崩石岩。

⑹海燕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

⑺治史绝不是为了泥古,而是为了鉴今。

⑻不读书而空谈政治的人,只是空头的政治家,绝不是真正的政治家。

注意:并列复句还经常不用关联词语,而只凭语序和语义来显示分句间的关系,如:

⑴山显得那么苍茫,路显得那样遥远。

⑵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一一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⑶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一朱自清《春》

2.承接关系

即几个分句按顺序说出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情况,常用的关联词语多为时间副词和时

间名词,有:

1就、便、才、又、再、于是、终于、后来、然后、跟着、接着、继而、随后

首先……,然后……;起先(当初)……,后来(以后)……;先(刚)……,

2

又(就)...;一....,就....

如:

⑴他说了,跟着的是做。一一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⑵代表团定于今日离京前往上海,然后赴广州参观访问。

⑶过了那林,船便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一一鲁迅《社戏》

⑷大家看了看钞票上的人像,又彼此交换了将信将疑的一眼,便把钞票塞进破布袄的空

口袋或者缠着裤腰的空搭槌。一一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⑸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后来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

静。

⑹我一进村,就被这意外的情景惊呆了。

⑺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

十字架……一一莫泊桑《项链》

⑻声音开始是林红••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

----杨沫《青春之歌》

注意:承接复句更多的是不用关联词语,而只靠事物之间的时间或其他逻辑顺序来显示

分句之间的关系,如:

⑴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一一鲁迅《药》(叙述同一个

人连续发生的几个动作)

⑵红军北上抗日去了,白狗子乘机下山报复,村里的党员带领群众与敌人展开了英勇的

斗争。(交代先后发生的几件有密切联系的事情)

⑶(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围

屏。一一黄传惕《古代艺术的宝库一一故宫博物院》(以视线的移动为顺序对大殿内的陈设

分别介绍)

2.递进关系

即后面的分句比前面的分句在意思上更进一层,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更、还、而且、并有、甚至、何况、况单独使用在后一个分句,具有

1

且承上的作用。

不但(不仅、不光、不只、非但)……,

2成套使用。

而且(也、还、甚至)……

从否定方面把前面的意思推进

3不但I,反而(反倒)

一步,递进的语气较强。

尚且“…•,何况(更不用说)……;别以深证浅,即用前面的分句作

4

说・就是(即使、连)……也……陪衬以强调后面的分句。

如:

⑴种花好,种菜更好。一一吴伯萧《菜园小记》

⑵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一一魏巍《我的老师》

⑶一次大风沙的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一一竺可桢《向沙漠进军》

⑷党八股这个形式,不但不便于表现革命精神,而且非常容易使革命精神窒息。

⑸诚实不仅是做人的准则,也是我们的事业胜利前进的保证。

⑹跪香的人,不但后来参加的全部退出,连原来的八个老头也少了三个。

⑺(我摆手让他停车,)他不但不停,反而开得更快了。

⑻武松非但没被老虎吃掉,反倒打死了老虎。

⑼见面尚且怕,更不必说敢有托付了。一一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

⑩没有花,只有刺,尚且不可,何况只有骂。

(11)别说这么点小事,就是再大的事,他也不放在心上。

⑫这种动物别说饲养过了,我连听也没听说过。

3.•选择关系

(一)即几个分句分别说出两种或几种可能的情况,让人从中选择,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是……,还是……;或者表示或此或彼的“任选”(也称“商选”),

1(或是)……,或者(或可以在已说出的几种可能的情况中选择,也可以

是)……;也许……,也许……有另外的选择。

不是……,就是(便表示非此即彼的“限选”,必须从说出的几

2

会)……;要么……,要么……种可能的情况中选择,不允许有另外的选择。

如:

⑴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一一茅盾《春蚕》

⑵你或者赞成,或者反对,或者弃权。

⑶景阳冈上的武松,不是把老虎打死,就是被老虎吃掉。

⑷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一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⑸要么大家坐以待毙,要么一同起来抗争。

(二)即两个分句在分别说出两种可供选择的情况的同时,已明确地选定其中的一种,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1与其……,不如……;与其……,宁表示先舍后取,在比较两种做法

肯(毋宁、宁愿、宁可)……的优劣中取(优)舍(劣)的意图。

宁可(宁肯、宁愿)……,也不(不、一般表示先取后舍,取舍态度明

2

不愿)...,宁....,不....确,语气决断。

如:

⑴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⑵与其临渊羡鱼,毋宁退而结网。

⑶对待工作,与其看得容易些,宁可看得困难些。

⑷我本想留他多住几天,与其说使他老人家得到一点享受,还不如说使我自己得到一点

安慰。

⑸宁可将可作小说的材料缩成速写,决不将速写的材料拉成小说。

⑹我们宁肯毁掉这份材料,也不能让敌人拿去。

⑺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4.解说关系

即后面的分句对前面的分句进行解释、说明或总结,一般不用关联词语,可分为两类。

(1)解证式:即后面的分句解释前面的分句,如:

①在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一一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在大青山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一一翦

伯赞《内蒙访古》

③重庆的台阶特别多,它们好像是数不清的钢琴琴键。

(2)总分式:即分句间有总说和分说关系,至少由三个分句构成,有三种。

A、先总后分,先作概括说明,然后再具体交代,如:

①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②纺线有几种姿势:可以坐着蒲团纺,可以坐着矮凳纺,也可以把纺车垫得高高的站着

纺。一一吴伯萧《记一辆纺车》

B、先分后总,先作具体交代,然后加以总括说明,如:

①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一一陶铸《松树的风格》

②在武松看来,景阳冈上的老虎,刺激它也是那样,不刺激它也是那样,总之是要吃人

的。

C、先总再分后又总,如:

①这样看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知识,一种是现成书本上的知识,一种是偏于感性和局

部的知识,这二者都有片面性。

②上面我说了三方面的情形: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的

应用,这些都是极坏的作风。

5.转折关系

即前面的分句先说出某种意思,后面的分句不是顺着前面的意思说下去,而是转到同前

面分句相对或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1虽然(尽管)……,但是(但、可是、去人而)……

让步转折句

2虽然(虽)……,也(还)……

3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却

单纯转折句

4只是、不过、倒、只可惜

如:

①清初的学者,虽然也治经学,但他们首先是治史学。

②尽管这些演员都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塑造的那些银幕形象却还活在观众的心里。

③虽然已宣布散会,人们还在继续讨论。

④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⑤重庆并不高,但是人们称它山城。

⑥科学只能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能给我们智慧。

⑦对各种意见都要听,不过听了要做分析。

⑧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

注意:转折关系的复句,也可以不用关联词语,但前后分句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如:

夜已经很深了,方老师仍伏在灯下,聚精会神地备课。

6.因果关系

即前后分句间有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1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故表示由因推果

2之所以,是因为;,因为说明原因

3既然……,就……;可见推论因果

如:

①因为马克思有广博的知识作基础,所以他能够建筑起他学术的高塔。

②由于我们没有努力学习语言,古人语言中的许多还有生气的东西我们就没有充分地合

理地利用。

③歌声拖得很长,因此能听得很远很远。

④他事先没有调查研究,以致做出了错误的结论。

⑤散文之所以比较容易写,是因为它更接近我们口头的语言。

⑥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一一鲁迅《从百草园到三

味书屋》

⑦既然你已经知道了,我就没有必要再向你说了。

⑧既然是红军游击队,凭暗号暗语一定可以沟通关系。

⑨连基本公式都弄错了,可见没有认真学。

注意:有的因果关系不用关联词语表示,只凭分句的次序和意义来显示,如:

①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一茅盾《白杨礼赞》

②祥子没有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一一老舍《骆驼祥子》

7.假设关系

即前面的分句提出一种假设,后面的分句说明在这种假设的情况下将产生的结果,常用

的关联词语有:

如果(假如、倘若、要是、表示充足条件,假设如果实现,结果就一定产

1

要)……,就(那么、那、便)……生,假设与结果是一致的。

表示说法上的假设与结论,前后分句所讲的都

2如果说……,那么……

是已然的事实。

即使(就是、就算、纵然、表示让步假设,前面的分句把假设当作事实承

3哪怕)……,也(还、又)……;认下来,后面的分句说出不因假设实现而改变的结

再……,也……论,假设与结果是相背的。

如:

①如果爱因斯坦尽相信牛顿的时空观,他就不会发现相对论。

②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一一袁鹰《井

冈翠竹》

③要不是有这一段山岩,金斗坪早就被大水冲得没影了。

④如果说进到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一一碧野《天山景物

记》

⑤即使若干年后人口不再增加,人口多的问题在一段时间里也仍然存在。

⑥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么画得出祖国的面貌?一一杨朔《茶花赋》

⑦哪怕再给我增加一倍的工作,我也能够完成。

另外,“连锁关系”的复句由于它们能很自然地加上表示充足条件的关联词语“如

果……那么……”,因此也可以看作假设关系,如:

①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③人民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④风越大,浪越高。

注意:还有的不用关联词语,只凭语意来显示假设关系,如:

①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的妙处的。一一杨朔《茶花赋》

8.条件关系

即前面的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面的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将会产生的结果,分句间有

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

只要……,就……;一旦……,表示充足条件,满足了前面分句所提

1

就……;一……,就(总)……出的条件,就必然产生后面分句的结果。

只有……,才……;必须……,表示必要条件,缺少了这个条件,就

2

才……;除非……,才……不能产生相应的结果。

无论(不论、不管、随)……,都表示无条件,即结果不依赖条件的存

3(总是、总、也只是)……;任凭……,在而存在,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会产生

都(也)……后面的结果。

如:

①只要我能活下去,我就绝不能让这个叛徒漏网。

②鲁西南平原只要有充足的水源,也可以种水稻。

③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棚。一一契诃夫《套中人》

⑤只有依靠群众,才能把工作做好。

⑥鸟儿必须凭借空气,才能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⑦除非是反革命文艺家,才有所谓人民是“天生愚蠢的",革命群众是“专制暴徒”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