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年保定市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联考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在当前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真假信息鱼龙混杂,往往造成“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为什么在当前公共舆论环境下,如此难以辟谣?为什么即使摆出事实证据,如实告知大众真相,部分民众仍然难以扭转错误认知?心理学中的“逆火效应”或许可以帮助解释这一现象。该效应是指一条错误的信息被更正后,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反而会加深人们对这条(原本)错误的信息的信任。“逆火效应”是由美国记者大卫·麦克雷尼在2011年提出的。他发现,当一个人面对公共舆论的指责时,越是想辩白,越是摆事实讲道理,就越会引发对方更进一步的否认,甚至攻击。也就是说,当个体遇到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或证据时,除非该观点或证据足以完全摧毁原来的信念,否则个体就会忽略或反驳它们并强化其原有信念。在美国,每年的流感季都会导致上千人死亡并产生数亿美元的医疗成本。一份美国调查发现,大约43%的大众认为流感疫苗会带来流感。为了更正这一看法,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特地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了科普文章,以期扭转大众认知。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一做法进行调查,发现科普文章虽然显著纠正了人们的误解,但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对疫苗副作用高度关注的受访者的疫苗接种意愿。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情境中也常常会出现这种说服信息诱发“逆火效应”的现象。例如,当烟草公司对“烟雾有害”这一信息进行反驳时,民众反而会更加相信该信息。除了辟谣信息以外,产品警示信息可能也会带来负面效果。有研究发现,当向人们披露香烟或者人造甜味素会带来健康风险时,这种产品警示却导致受众更多地购买这些产品。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在有关谣言的心理学研究中,常常用动机性推理这一理论来解释“逆火效应”。动机性推理是指人们倾向于防御性地处理和回应信息,即接受和寻找确证性信息,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具体而言,当人们接触到对他们的信念或偏好产生挑战的信息时,就会因为冲突而情绪紧张,继而产生一种想要解除紧张情绪的冲动,即认知失调。在这种冲动的刺激下,人们便会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在反驳性信息产生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存在可得性偏见,即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例如,某人因为上个月发生了飞机相撞事件,所以现在更愿意坐火车。但事实上,火车事故率是高于飞机事故率的。“逆火效应”的另外一种解释是真相错觉与动机误解。一方面,人们会因为遗忘错将谣言记为事实,即真相错觉效应。根据真相错觉理论,人们在编码信息时,会给假信息一个否定标签,但不会给真信息一个肯定标签。在一段时间后,否定标签早于信息本身被遗忘,人们便会在此情况下产生真相幻觉,把谣言模糊地记为“真相”。另一方面,人们会误解辟谣的动机,从而更加相信谣言。也就是说,当人们接触到辟谣信息时,特别是在一些日常存在观念偏见的信息上,会认为辟谣者在极力掩盖谣言中某些不可告人的“事实”,从而更加相信这些谣言。此外,心理抗拒也是导致“逆火效应”的原因之一。心理抗拒理论指的是当某种限制导致人们感到自主权或面子受到威胁时,他们便会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继而产生夺回自主权的想法或行为,具体表现为更加相信被限制的观念或更多地采取被限制的行为。因此,当辟谣或者说服信息让人们感受到自主权或者面子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抗拒,从而导致“逆火效应”。尽管辟谣难以从根本上消除谣言的不良影响,但辟谣者可以在发布辟谣信息时针对“逆火效应”的成因来制定辟谣方案,最大限度地削弱“逆火效应”,减少辟谣“后遗症”。2021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与传闻证据相比,被试者在接收科学证据信息时,会更理性地更新自己的信念。因此,辟谣者在提供辟谣信息时,可以提供具有科学的标准化措辞的信息,从而更好地纠正人们的错误认知。考虑到可得性偏见的影响,辟谣信息还应尽量以图表等清晰易读的形式呈现,使信息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给受众带来更多的真相易得感,从而促使他们相信真相。在辟谣时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可能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人们往往会通过效仿群体行为,获得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带来的良好感觉。因此,辟谣者可以利用人们的这种从众心理,在辟谣或说服信息中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从而促使受众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来接受辟谣或说服信息。总之,辟谣者在摆出自己的事实证据之前,应充分考虑“逆火效应”的影响,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以免适得其反。在了解“逆火效应”后,大众在接受辟谣信息时,也应当反思自己是否会受其影响,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所接收的信息。(摘编自陈璐瑶、王勋、张振新《逆火效应:真相真的越辩越明吗》)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今,网络信息传播迅速,鱼龙混杂,这种环境下辟谣很难;即使摆出事实,如实告知大众真相,也很难扭转部分民众的错误认知。B.当外界的观点或证据与自身的信念发生冲突时,人们就会产生紧张的情绪,这使得人们会忽视、质疑或反驳这些挑战性信息。C.人们往往存在可得性偏见,所以对刚刚经历飞机相撞事件的人来说,可能会不顾事实地认为飞机的事故率高于火车的事故率。D.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表明,与传闻证据相比,科学证据能更理性地更新人们的信念,因此,建议辟谣者辟谣时提供具有科学的标准化措辞的信息。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遇到某个与自身信念相抵触的观点时,个体会忽略这个观点,甚至强化其原有的信念,这能说明该观点不足以完全摧毁原来的信念。B.由第三段所列举的几个“逆火效应”的现象可知,辟谣或产品警示信息只会导致受众更相信谣言,甚至倾向于依谣言行事。C.作者认为可以从动机性推理、真相错觉与动机误解及心理抗拒这三个方面来解释“逆火效应”的形成原因。D.根据真相错觉理论,受众将假信息编码为“谣言十否定标签”后,会率先忘记“否定标签”而依稀记得谣言,从而将谣言记为“事实”。3.下列选项中,不存在“逆火效应”现象的一项是(3分)(
)A.有号召力的人或群体在传播一种议题时,会被更多的网民认同。B.在美国法庭上被禁用的非法证据更容易左右陪审员的裁定。C.包含脱发或中风等警示信息的药品广告,增强了顾客的购买欲望。D.独立自我意识较强的捐赠个体,在公众场合下的捐赠意愿降低。4.请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围绕“逆火效应”展开论述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下面的现象的理解。(6分)在美国,富裕家庭接收到用水罚单和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后,日均用水量不降反升,但当其接触到附带一则信息的节水小窍门后,日均用水量却不会上升。这则信息分两类,一类是展示某一家庭与邻居的日均用水量的曲线对比图,如果前者低于后者,那么信息中会有一个“笑脸”标志,反之会有一个“哭脸”标志;另一类是一份节水倡议,该倡议强调了“节约用水”是本地居民的身份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飞翔的故事李浩事实上,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接触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憨直、木讷的样子,只和他们谈文学、绘画、吃到的食物,而且时不时冒一两句极为愚蠢的傻话。“唉,我们的皇帝已经不再想他的蜀国啦。”他旧日的大臣们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如此过了一年,又一年。他装得很像,甚至连他自己在后来的时间里都相信了,他本是不思蜀的,他已经安于现在的境遇真正地安乐了起来,他的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木头:是的,他的脑袋里塞满了木头,在晚年,身躯肥胖、走起路来总爱气喘吁吁的刘禅迷上了根雕,他带着自己的仆人、侍卫和乐师一起漫山遍野地寻找,寻找各式可以雕刻的树根,然后将它们拉回自己的安乐县公府。“你们看,你们看!”刘禅一副天真而欢乐的样子。“它们多棒!我今天一定能吃掉三个馒头!”就在他沉迷根雕的那段时间里,强大的曹魏王朝急速崩塌,此时的皇帝已是司马炎。不过,这一巨大的变化对他刘禅的影响却是微小的,不过是侍卫、仆人和乐师更换了几个人而已。新来的侍卫与仆人继续跟着他上山挖树根,继续把那些废弃的雕塑送进灶膛。已经这么多年了,没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刘禅的生活,包括他的那些自顾不暇的旧臣们。说无人注意似乎也有点儿不妥,这一日,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禅,刘禅自然不敢怠慢。他端出了好茶,点燃了府里面最昂贵的香,并兴致勃勃地领着道士参观了他的收藏室。气喘吁吁的刘禅走得很快,他总是急于知道这位道士的看法:“先生,你看你看,这个是不是好?我告诉你,我还有好的!把它弄到这样,我可费劲啦!先生你看看,你再仔细地看看……”周围并无耳目。道士还是坐下来,用手里的拂尘轻轻地把椅子上的尘土擦拭了一下,然后盯着刘禅的眼睛说:“安乐县公啊,你还是百密一疏,你知道自己疏在了哪儿吗?”道士用拂尘在空中扫了一下,“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什么心思?我不明白,请先生明示。”道士并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喝下了刘禅亲手奉上的茶。“味道并没有你说得那么好。唉。”临走的时候,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没事的时候,安乐县公可以浏览一下。或许有些用处。”“我不看。”刘禅气喘吁吁地摇头,“先生的好意我心领了,可我,我从小就不是读书的料儿,我就是不爱看书……”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刘禅的晚年,在完成他的根雕和对这本没有记载的书的阅读中度过。后来,他更老了,即使不去爬山单单坐在床上就忍不住气喘吁吁,根雕的嗜好也就停了下来。但他还是习惯躲进自己的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它们的翅膀都是张开的,尽管刘禅的雕工实在难以恭维,但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尽管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始终未曾对刘禅的生活有太多波及,但,他的最后时刻还是一天天临近。躺在床上不能移动的刘禅患上了一种怪病,他的皮肤似乎在慢慢地硬化并且一点点变白,他的王妃用手敲击,变硬的皮肤竟然会有敲击蛋壳那样的声响。刘禅告诉王妃,在他死后先不要声张,更不要下葬,就让他在床上这样躺着,他的身体会慢慢地变成一枚鸟蛋一样的东西。再过上六七天,他就会在蛋壳中重生,变成一只鸟。“我要,飞回我的蜀,蜀地去。”“您是不是在发烧?我给您倒点水来。”“不,我不是在说胡话。你要相信我,这是真的,这也是我唯一的希望啦。”“可是,您怎么会这样想……我无法理解也无法相信。”“你还记得前几年来过的道士么?他送给我一本书。我是按照书里说的……”刘禅说得没错儿,在他死后,他的身体慢慢地萎缩,变白,变硬,变成了一枚看上去有些硕大的鸟蛋。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王妃也真的没有向外发丧,她只是说,安乐县公病得不轻,而且怕受风寒不能见人,包括侍卫和仆人都不能见。她要求厨师每日做好的饭就给她送到门口,她会极为小心和精心地喂给这个病人。厨师想了想,也就答应了她。一天、又一天。到了第七日。可是蛋壳里始终没有动静。一直守在一侧一眼不眨的王妃当然心急如焚,她不知道自己迎接的将是什么,她不知道,刘禅会不会真的“破壳而出”并变成一只鸟。早晨,正午,黄昏。一直到半夜,这枚石头一样的“蛋壳”终于有了动静,它从一处裂开一道缝来,露出了一段极像鸟的喙,带着淡淡的黄色。“啊,真的是啊!”王妃自然是兴奋不已,她用更大的专注盯着,盯着这只鸟继续破壳。
夜半,蛋壳终于裂开,一只很小的雏鸟从壳里面钻出来。“我的王……”王妃抚摸着雏鸟身上湿漉漉的绒毛,心里泛起一丝丝的失望。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它们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看来,她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泪流满面,大幅度地摇着自己的头”,旧臣们的这种痛心与无奈,其实是其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B.“习惯躲进收藏室,一遍遍抚摸自己雕成的鸟”,表现出刘禅表面虽沉迷根雕,实际却时刻不忘回到蜀地。C.厨师“想了想”才答应王妃的要求,暗示出安乐公府内人际关系,透露出刘禅在家中也不敢表露心思的原因。D.“早晨,正午,黄昏”一词一停顿,在对时间平静地叙述中,隐含王妃度日如年的焦灼,富有内涵与张力。7.关于文中道士探望刘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禅端茶、焚香、领着道士参观收藏室,意在表明自己安于现状不思蜀。B.刘禅让道士明示心思,巧妙应答道士,反映出其内心时刻不放松的警惕。C.道士对刘禅茶叶味道的否定,表现了他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D.道士探望刘禅故事虽小却一波三折,为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8.刘禅变蛋化鸟这一荒诞情节有其合理性,请从小说情节发展逻辑的角度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小说结尾写刘禅化为一只鸟,并特别突出了其弱小,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节选自《中庸》)材料二: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蒙未知。譬如宝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濌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节选自《申鉴·中论·治学》)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譬如A宝于玄B室C有所D求E而不见F白日G照焉H则群物I斯辨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同“智”,智慧,与《论语》中“知者不惑”的“知”字意思相同。B.百工,指各种工匠,与《师说》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百工”二字意思相同。C.庠序,泛指学校,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庠序”二字意思相同。D.“知不学之困”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两句中的“困”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针对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九项纲领,他认为要使四方之人归顺就要有怀柔之心。B.从前帝王重视对公卿大夫子弟进行“三教”教育,“三教”对人类社会形成完善的道德规范很重要。C.材料二认为学习就像登山一样,越登越高,但学习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D.文中引用《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扼要地阐明了学习要好学不倦这一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谓师人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你是怎样理解孔子提出的修身方法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B.颔联用夸张、比喻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C.尾联以“金鞍玉勒”比喻富家子弟,他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领略不到书斋中的烂漫春景。D.本诗盛赞读书之好处及读书之趣,抒发了诗人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说理形象。16.颈联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赏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___”两句,既写出了妻子长眠的孤苦,又写出了词人与妻子不能互诉愁肠的悲哀。(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夫传递信息也不能实现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3)诗酒之缘历史悠久,诗人高兴时“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闲适时“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忧愁时“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随着数字科技几乎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手写笔记似乎显得
A
。不过,不断涌现的多项研究却表明,用纸笔,甚至是平板电脑和触控笔来记笔记,仍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最近,在一项发表于《心理学前沿》的研究中,科学家监测了学生在记笔记时的大脑活动。经过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手写笔记的学生相互联系的脑区之间的电活动更强。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甲)。新研究其实建立在2014年一项研究的基础上。当时这项研究总结道,打字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输入笔记,但也会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手写记录的方式虽然速度较慢,(乙)。为了解用这两种方式记笔记时大脑活动的具体差异,这项新研究的科学家招募了36位学生参与研究,要求他们分别通过手写和打字的方式记录屏幕上显示的单词。而科学家利用参与者所戴头罩上的256片电极,记录他们的大脑活动。①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②这种连通性覆盖了视觉区域、处理和接收视觉信息的脑区,以及运动皮层。③其中,运动皮层负责控制肢体运动,整合感知—运动系统,④能帮助大脑处理环境信息,⑤并决定人们下一步的行动。相较之下,参与者在打字记录时,这些脑区的活动极少。这项新发现并不意味着教室中的科技设备
B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其他电子设备使得我们写论文、开展研究都变得更高效,还提供了公平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但正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研究运动与记忆的雅杜莎娜·西瓦珊卡所说,人们正不断地将认知任务“卸载”到电子设备中,比如用拍照而非大脑记忆景象。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的教育神经科学家索菲娅·芬奇-布赫强调:“不论是记忆还是运动能力,如果我们不去主动使用这些技能,它们就会随时间逐渐退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A______
B______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甲: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1)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最后一段用“卸载”一词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界的认知方式,请分析此处引号的作用及“卸载”的表达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在一项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利用触觉技术制作了一种“智能手套”,这种手套通过振动或力等来传输触觉信息。比如先用这种手套记录下钢琴家演奏一首歌曲时的手部动作,再通过手套的指尖振动传递给学生,便可提高其演奏的准确性。数字科技时代,我们应如何理性看待这种新颖的“智能手套”技术?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看完上面的漫画,你有什么感想?请根据漫画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拟好标题,不要脱离漫画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参考答案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原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这使得……”理解有误。由第四段中的“当人们接触到对他们的信念或偏好产生挑战的信息时,就会因为冲突而情绪紧张,继而产生一种想要解除紧张情绪的冲动,即认知失调。在这种冲动的刺激下,人们便会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可知,使人们忽视、质疑或反驳挑战性信息的是“想要解除紧张情绪的冲动”,而非“紧张的情绪”。故选B。)2.B(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辟谣或产品警示信息只会导致受众更相信谣言”理解有误。由第三段中的“随后,研究人员对这一做法进行调查,发现科普文章虽然显著纠正了人们的误解”和“除了辟谣信息以外,产品警示信息可能也会带来负面效果”可知,辟谣的科普文章,能够显著纠正人们的误解,并非只会导致受众更相信谣言。并且,产品警示信息只是有可能会带来负面效果,并非一定会带来负面效果。故选B。)3.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体现了“名人效应”,即通过有号召力的人的观点来引人注意,扩大影响,不符合“逆火效应”的观点。B.符合动机性推理的观点,人们在接触对他们的信念或偏好产生挑战的信息时,会忽视挑战性信息及其来源。C.表现出“产品警示却导致受众更多地购买这些产品”的“逆火效应”。D.体现了“心理抗拒”的理论,捐赠个体感到自主权或面子受到威胁时,便会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从而降低捐赠意愿。故选A。)4.①文章先由当前的公共舆论环境引出“逆火效应”的话题,并举实例来说明这一现象。(2分)②接着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分别从动机性推理、真相错觉与动机误解、心理抗拒三方面来解释“逆火效应”形成的原因。(2分,点出论证方法1分,概括出逆火效应形成的原因1分)③最后分别从辟谣者和大众的角度指出如何最大限度地削弱“逆火效应”。(2分)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的能力。读懂文章大意后,首先梳理文章层次,概括各段落的内容,然后按照论述思路的先后顺序分点作答即可。材料共九段,第1~3段,由当前的公共舆论环境引出中心话题“逆火效应”,并举了几个例子来具体说明;第4~6段,从三个方面解释了“逆火效应”的成因,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第7~9段,从辟谣者和大众的角度展开,论述如何最大限度地削弱“逆火效应”。本文采用层进式的论证结构,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5.①富裕家庭接收到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后,“节约用水”这一限制性信息让富裕家庭的人感到面子或自主权受到威胁,因而对此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导致日均用水量不降反升,这是心理抗拒导致的“逆火效应”。②某一家庭与邻居的日均用水量的曲线对比图,提示的是社会规范,可以促使家庭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接受“节水”的信息,从而削弱已有的“逆火效应”。③曲线图及笑脸和哭脸的标志,与文字相比更简明易懂,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因此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真相易得感,从而促使他们愿意接受“节水”的说服信息。④节水倡议中强调的“本地居民”提示了社会身份,使人们获得了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带来的良好感受,利用这种从众心理促使人们接受“节水”信息,从而抑制“逆火效应”。(每点2分,答出3点得满分)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仔细阅读题干,将题干中所给的现象分层理解。然后,找到文中相应的理论观点,以此来阐释题干中所给的现象。材料中关键词有用水量“不降反升”和“不会上升”,结合材料分析原因即可。①结合“说服信息让人们感受到自主权或者面子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心理抗拒,从而导致‘逆火效应’’及题干中“节约用水”分析可知,富裕家庭接收到节约用水的小窍门后,“节约用水”这一限制性信息让富裕家庭的人感到面子或自主权受到威胁,因而对此产生逆反或抗拒心理,导致日均用水量不降反升,这是心理抗拒导致的“逆火效应”。②结合“说服信息中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从而促使受众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来接受辟谣或说服信息”及题干“展示某一家庭与邻居的日均用水量的曲线对比图”分析可知,某一家庭与邻居的日均用水量的曲线对比图,提示的是社会规范,可以促使家庭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接受“节水”的信息,从而削弱已有的“逆火效应”。③结合“信息还应尽量以图表等清晰易读的形式呈现,使信息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给受众带来更多的真相易得感”分析可知,曲线图及笑脸和哭脸的标志,与文字相比更简明易懂,更容易被编码和提取,因此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真相易得感,从而促使他们愿意接受“节水”的说服信息。④结合“说服信息中加入提示社会规范或社会身份的信息,从而促使受众以效仿社群行为的方式来接受辟谣或说服信息”及题干“‘节约用水’是本地居民的身份标志”分析可知,节水倡议中强调的“本地居民”提示了社会身份,使人们获得了社会身份认同及其带来的良好感受,利用这种从众心理促使人们接受“节水”信息,从而抑制“逆火效应”。
6.A(“主动配合刘禅‘装’的表演”错误,结合“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可知,大臣们并不知道刘禅的内心想法,是出于真正的痛心才会如此。)7.C(“对刘禅自我满足生活状态的失望”错。道士的话暗示他知道刘禅的心思,刘禅并不是像他表面呈现的那样乐不思蜀。)8.①刘禅虽然强烈思念蜀国,但是却不敢表露,只好借助幻想;②刘禅沉迷根雕,雕刻飞鸟,有想飞的内心冲动,所以刘禅变蛋化鸟这一情节合乎刘禅内心的冲动;③道士赠书给刘禅,让刘禅变蛋化鸟的情节有了方法的来源;④耳目满庭的生活环境,让刘禅心理异化,因而使变蛋化鸟这一情节有了产生的基础。(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解析:刘禅变蛋化鸟体现了刘禅对自由的渴望,对蜀国的思念,但惮于恶劣环境不敢表露,故而异化。找到对应情节即可说明其合理性。结合“自从被囚禁的那一天起,安乐县公刘禅没有一时一刻不在暗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国。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可知,刘禅强烈思念蜀国却不敢表露;结合“你所雕出的,都是鸟。各种的鸟。它们当然透露了你的心思”“每个看到这些根雕的人都能看得清楚,他雕的是正在飞翔的鸟”可知,刘禅沉迷根雕,雕刻飞鸟,有想飞的内心冲动;“道士悄悄从怀里掏出一本书来……书还是被留了下来。刘禅在道士走后不久,便坐在角落里一个人专心地看起来”,道士赠书,让刘禅变蛋化鸟有了方法;“一位名重京城的道士受武帝司马炎之托前来探望刘禅”“安乐公府后面的波涛汹涌”,生活环境耳目满庭,刘禅心理异化,所以身体跟着异化,化而为鸟,也就合理。9.①人物形象更丰满,凸显了刘禅小心谨慎、弱小的形象;②深化主题,揭示出想飞翔却没有做飞翔准备的矛盾,令人深思;③符合情节发展内在逻辑,增强小说艺术的真实性;④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每点2分,答任意三点即可)解析:从人物塑造看,刘禅化作的鸟是“很小的雏鸟……它竟然这样小,这样弱。它竟然,一身的绒毛”,这是刘禅形象的缩影,凸显了刘禅小心谨慎、弱小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从主旨看,小雏鸟的样子“根本不是为飞翔准备的”,揭示出想飞翔却没有做飞翔准备的矛盾,暗示刘禅一心渴望回到蜀国,但没有真正去努力、去行动,也就是没有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这点令人深思,从而深化主题;从情节发展看,刘禅雕鸟,道士给书,最后刘禅小心化鸟,小鸟的出现符合情节发展内在逻辑,小鸟的弱小符合主人公形象特点,结尾增强了小说艺术的真实性;从阅读效果看,本来期待刘禅化作大鸟,飞回蜀国,达成心愿,结果是这样一只弱鸟,“还需要相对漫长的一段时间将这只鸟慢慢养大才行”,最后能否长大还是问题,小说结尾打破读者心理预期,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空间。
10.CFH(原为标点:譬如宝于玄宝,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每选对一处给1分,勾选四处及以上不得分。)11.D(A项,知:同“智”,智慧。B项,百工:指各种工匠。C项,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D项,困:困惑/受困。)12.C(“但学习目标不能太过杳远艰难,这样容易让人产生懈怠”对原文理解错误,材料二说“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大意是: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邈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13.(1)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文”“然后”“被褐”各1分,句意1分。)(2)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啊!(“何以”“小子”“勉”各1分,句意1分。)解析:(1)文:纹饰。然后:这之后。被褐:穿粗布短衣。(2)何以:以何,用什么。小子:弟子们。勉:劝人努力。14.①方法:好学、力行、知耻。②途径:从好学、力行、知耻这些事情入手,进入智、仁、勇这一社会共同的道德境界。③效果:懂得修养自身,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直至“治理天下国家”。(答对1点给1分)解析:筛选整合材料一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等信息。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好学的品格近似于智,努力实践的品格近似于仁,知道羞耻的品格近似于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身了;知道怎样修养自身,就知道怎样治理别人了;知道怎样治理别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国家了。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纲领: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戴亲人,尊敬大臣,体察群臣,爱护百姓,招来各种工匠,怀柔四夷,安抚诸侯。修养自身,道德就确定了;尊重贤人,就不会昏聩;爱戴亲人,父辈和兄弟就不会产生怨恨;尊敬大臣,就不会被人迷惑;体察群臣,士人就会以礼相报;爱护百姓,百姓就会更加努力工作;招来各种工匠,财物用品就会丰富;怀柔四夷,四方的人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就会敬畏。”材料二: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和卓越的品行,即便身死但名声不会朽灭,是什么原因呢?是学习。学习是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蒙昧无知。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而太阳的光辉一照进去,各种东西就都一目了然了。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所以从前的帝王都专门设立教官负责对公卿大夫子弟的教育,教给他们六种品德,教给他们六种善行,教给他们六种才能。这三种教育齐备了,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就完全了。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不可能美观好看;人们不经过学习,也就难以具备美好的品德。具备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修饰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神明祖先。
聆听了黄钟的声音,然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之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然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看起始的地方,已经邈远难寻了。但因为学习困难就有所懈怠,这就不仅认识错误,而且行为完全不对了。《诗经》说:“巍峨高山要仰视,平坦大道能纵驰。”说的就是要好学不倦。倚身站立而想着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这样一定能抵达;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天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而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定能达到目的。所以君子的心灵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身体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不信口开河,发表言论一定是为了广博见闻。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地流传开来。孔子说:“不学习用什么来行事?不思索怎么会有所得?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子夏说:“每天温习,那么所学的东西就不会忘记;常自我勉励,那么自己就不会懈怠;多听取天下的深妙言论,那么他的志向就会越来越宏大。”15.C(“‘金鞍玉勒’比喻富家子弟”错,应该是借代。)16.①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2分)②用典。上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一样;下句化用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说勤奋攻读增长新知,就像东风吹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答出其中任意一处化用的诗句即可得2分)③比喻。形象生动地表达勤读书的好处。(2分)17.(1)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2)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3)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每空1分,错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18.A.可有可无(无足轻重)
B.有害无利(一无是处)(每空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此处前文语句提到“数字科技几乎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加之后文的转折“不过……用纸笔……仍然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可知,此处意在说明在数字科技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手写笔记的地位或重要性似乎有所下降或变得不那么突出,故可填“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B处,根据前文第三段可知,此处所说的新发现是“手写相比打字,脑区活动多”,加之横线处后“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其他电子设备让我们写论文、开展研究都变得更高效,还提供了公平获取教育资源的机会”指出了电子设备的优点,所以可知此处语境强调的是尽管有新的研究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室中的科技设备没有好处,故可填“有害无利”(“一无是处”)。“有害无利”,意思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一无是处”,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比喻一个人或物没有一点用处。19.甲: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
乙: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者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处,前文提到“手写笔记的学生相互联系的脑区之间的电活动更强”,这是一个科学发现的结果,接下来需要通过这个发现来得出一个结论或观点。由于手写笔记能引发学生更强的脑区电活动,所以这一发现证明要教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故可填:教学生手写笔记的重要性。乙处,前文提到“打字能够帮助人们更快地输入笔记,但也会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这是打字记笔记的缺点;接着转折提到“手写记录的方式虽然速度较慢”,暗示接下来要说明手写记笔记的优点,即弥补了打字“导致他们不会过多地思考笔记内容”的缺点,促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故可填: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内容。
20.①改为:当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②改为:这种连通性覆盖了视觉区域、接收和处理视觉信息的脑区,以及运动皮层。(每改正一处得2分,改正两处得满分,改变原意或语句不通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偷换主语,中途易辙,前面“学生在手写记录时”中主语是“学生”,此句还没说完,后面句子“传感器监测到大范围的大脑连通性”主语就偷换成了“传感器”,从语意上来说,句子重点在强调传感器,所以可在“学生在手写记录时”前加“当”让其作状语。②语序不当,“处理”和“接收”顺序颠倒,不符合逻辑,应该是先“接收”后“处理”,故可将“处理”和“接收”调换位置。21.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卸载的原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锅炉设备维护保养与能源审计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内河水路危险品运输合同及应急救援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挖机操作技能竞赛赞助合同
- 1 如何合理选择抗凝药物
- 二零二五版民房建筑项目施工合同履约监督协议范本4篇
- 2018年税务稽查风险防范及企业应对策略
- 2025年度个人房屋买卖价格调整及支付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户外广告牌发布与社区宣传合作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农用土地托管服务与机械租赁合同4篇
- 2025年度个人二手房买卖协议书范本:房屋交易环保评估合同2篇
- 2025贵州贵阳市属事业单位招聘笔试和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资培训理论考试试题
- 期末综合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招标采购基础知识培训
- 202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 五年级口算题卡每天100题带答案
- 结构力学本构模型:断裂力学模型:断裂力学实验技术教程
- 2024年贵州省中考理科综合试卷(含答案)
- 无人机技术与遥感
- PDCA提高卧床患者踝泵运动的执行率
- 黑色素的合成与美白产品的研究进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