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 7.5两极地区教案 (新版)商务星球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7.5两极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一、教学内容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册7.5两极地区教案(新版)商务星球版:

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

-南极大陆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特征;

-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特征;

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冰川、冰盖、冰山等冰川地貌的形成与特点;

-极地野生动物的适应性和代表性物种;

3.两极地区的资源与开发;

-矿产资源、油气资源、生物资源等;

-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4.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与我国极地科考;

-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北极科考的研究成果及意义。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地理空间感知能力: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气候特点,使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两极空间分布的认知,提高地理空间感知能力。

2.增强地理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发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培养科学探究精神:以两极地区的科学研究为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学会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4.强化地理实践能力:结合我国极地科考实例,让学生了解地理实践调查的方法,培养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5.增进人地协调观念:通过学习两极地区的环境保护,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南极大陆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特征,这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举例:南极大陆位于地球南端,涵盖南极点,气候极其寒冷,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之一;北极地区位于地球北端,包括北极点,气候寒冷,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

(2)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冰川、冰盖、冰山等冰川地貌的形成与特点,以及极地野生动物的适应性和代表性物种。

举例:冰川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企鹅、北极熊等极地野生动物的生存适应策略。

(3)两极地区的资源与开发: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类型,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的影响及环境保护措施。

举例:两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如铁矿、煤矿等;油气资源的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我国极地科考: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发展及北极科考的研究成果。

举例: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等科考站的建设与发展;北极科考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2.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形成原因:理解极地气候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纬度位置、海陆分布等因素。

举例:为什么南极大陆比北极地区更加寒冷?这与地球自转、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2)冰川地貌的形成与演变:理解冰川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举例:冰川如何形成?冰川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

(3)两极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分析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举例:如何协调油气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4)我国极地科考的意义:理解我国极地科考在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价值。

举例:我国极地科考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贡献;在国际极地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通过实例分析、图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针对难点内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果。四、教学资源

1.硬件资源:

-地理教室或多媒体教室;

-投影仪或智能黑板;

-地球仪;

-两极地区地形、气候模型或图示;

-极地野生动物标本或图片。

2.软件资源:

-地理教学软件或应用;

-两极地区相关的教学视频或动画;

-电子版教材;

-课程相关的PPT课件。

3.课程平台:

-学校内部学习管理系统(LMS);

-在线教学平台(如:钉钉、腾讯课堂等)。

4.信息化资源:

-网络地理信息资源;

-数字化地图资源;

-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极地环境体验。

5.教学手段:

-探究式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案例分析法;

-图表解析;

-角色扮演活动;

-实物或模型展示。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教学流程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教学和课后巩固三个阶段,共计45分钟。

1.课前准备(5分钟)

(1)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了解两极地区的基本概念,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方式,预习两极地区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举例:学生观看关于两极地区的纪录片,了解南极大陆和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冰川地貌等。

2.课中教学(35分钟)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两极地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提问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收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10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南极大陆和北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及气候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形图,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形成原因。

举例:分析南极大陆比北极地区更加寒冷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3)探究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冰川、冰盖、冰山等冰川地貌的形成与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图片等,了解极地野生动物的适应性和代表性物种。

举例:分析企鹅如何适应南极恶劣的气候环境,探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4)探讨两极地区的资源与开发(5分钟)

-教师讲解两极地区的矿产、油气、生物等资源类型,分析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生讨论如何协调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举例:以北极油气资源开发为例,探讨如何在开发过程中保护极地生态环境。

(5)我国极地科考(5分钟)

-教师介绍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建设、发展及北极科考的研究成果。

-学生了解我国极地科考在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价值。

举例:介绍我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等科考站的建设情况,强调科考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贡献。

3.课后巩固(5分钟)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两极地区地理知识小论文,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特点、资源开发与保护等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充分体现了重难点内容的讲解和巩固,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极地探险家》:介绍极地探险家的故事,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历程。

-《极地冰川与全球气候变化》:探讨冰川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以及当前冰川融化的现状与趋势。

-《两极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分析两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介绍相关的保护措施及国际合作。

-《我国极地科考站的故事》:讲述我国极地科考站的建设、发展及科考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鼓励学生阅读拓展阅读材料,加深对两极地区地理、生态、科考等方面的理解。

-学生可以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课后探究:

a.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b.极地野生动物如何适应极端气候环境;

c.人类活动对两极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d.我国极地科考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与贡献。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所学知识,进行以下实践活动:

a.设计一份关于两极地区的地理知识手抄报;

b.参观极地科普展览,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c.撰写一篇关于极地环境保护的倡议书,提高环保意识。七、课后作业

1.请简述南极大陆和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南极大陆气候特征为酷寒、干燥、烈风,主要因地球自转、南极洲孤立无援、冰盖反射阳光等因素形成;北极地区气候特征为寒冷、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主要因地球自转、北极地区海陆分布、冰雪覆盖等因素影响。

2.请举例说明两极地区冰川地貌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冰川地貌特点包括冰川侵蚀形成的峡湾、冰斗、冰川谷等,以及冰川沉积形成的冰碛地貌。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塑造地表形态、影响气候分布、影响水文循环等。

3.请列举两种极地野生动物,并说明它们如何适应极端气候环境。

答案:企鹅和北极熊。企鹅通过厚厚的羽毛、脂肪层以及群体行为适应南极的寒冷环境;北极熊则通过厚实的皮毛、储存脂肪、减少活动等方式适应北极的恶劣气候。

4.请简述两极地区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答案: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破坏生物栖息地、污染环境、影响野生动物迁徙等。保护措施有:设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可持续开发、加强国际合作等。

5.请简要介绍我国南极科考站的一个科考成果。

答案:我国南极长城站成功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为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同时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八、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积极性和注意力集中程度是评价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指标。在本节课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情况,如回答问题、提问、发表观点等,以了解学生对两极地区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方式。在本节课的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关注各小组对两极地区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的探讨成果,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随堂测试:通过设计针对两极地区知识点的随堂测试,检测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测试题型可以包括简答题、案例分析等,以评估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4.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