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段考历史试卷(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2.西周初期,“王家”指周王个人的家庭(排除那些已建立宗族的周王兄弟)及维持其财产的管理系统,与“王朝国家(指中央政府官员体制)均代表周王进行运作。西周后期,“王家”与“王朝国家”分离,“王朝国家”逐渐获得“自我决定的运行体系的特点。这一变化()A.反映出集权体制下的局部调整C.淡化了权力分配与血缘的关系B.推动了周王朝的官僚化进程D.表明人文精神促进理性行政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C.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4.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将汉代诸帝“,在编撰《汉书》时取消了“世家”体例,又将项羽移出“本纪,与陈胜合传,居于列传之首。班固的这一调整旨在(ꢀꢀ)A.否定秦末农民起义的正当性C.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B.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D.宣扬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5.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C.南方农耕区的拓展B.社会防疫经验丰富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6.唐玄宗以后,“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建中元年(780年)推行两税法之后,“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由此可推测,唐朝中后期()A.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B.唐廷难以有效管控户籍第1页/共7页C.大土地所有制受到抑制D.税制变革制约社会流动7.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朝时间门下省诸局代骅骝厩南梁公车太官太医502—557领左右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550—557581—604604—618隋文帝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隋炀帝符玺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8.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制的记述,集中反映出这一制度()内容出处“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欧阳修全集》“宋自中兴以后,每科进士及第动以四五百人计,盖倍于唐有余矣。”马端临《文献通考》“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家,蝉联硅祖,世为显著。至本朝(宋第2页/共7页代)绝无闻人。”A.旨在强化对官吏的思想控制C.切实防范宗室外戚干预政治B.保障了官员选拔公平公正D.优化了官僚队伍总体结构9.北宋中期以后的建筑多用白墙黑瓦与木质本色,绘画上多拘谨、保守,色彩亦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这主要是因为(A.儒学新思想逐渐渗透)B.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控制趋于严密C.宋朝统治者提倡节俭10.宋代诗人陆游曾看到浮于长江中的大型架田,这个架田的主体是一个大木筏,上有三四十户人家,有的木筏上,还有菜园和酒店。元代王祯《农书》也有记载:“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由此可知,宋元时期()A.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C.利用生态资源拓展生存空间B.大一统推动了农业技术革新D.吸收和借鉴美洲的文明成果11.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回忆,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这些现象折射出()A.专制集权的强化C.科举选官的完善B.印刷技术的提高D.世俗观念的盛行12.“三北"。清朝前期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观念C.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B.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D.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13.明代太仓银库的银出入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太仓银库岁入银太仓银库岁出银年代(两)(两)嘉靖四十四年22000003700000(1565)第3页/共7页隆庆二年(1568)隆庆五年(1571)万历五年(1577)230000031000004359400440000032000003494200A.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B.海禁放松使外贸由入超转变为出超C.一条鞭法实施导致白银货币化加速D.白银流入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14.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年份184018601894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60005.962459.568624.619884其中:洋(机)布(万匹)比重(%)27.30.469708.814.153.18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全国土布中:自给布(万匹)商品布(万匹)28215.031517.728780.929879.931690.129035.9该表反映了()A.列强重视资本输出C.传统经济根深蒂固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15.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16.19世纪70年代,清廷命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统辖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外海水师兵轮船,然其基本只能节制两江而无力他顾,广东、福建这两个“南洋”地区的水师则各自为政。这体现出(A.中央注重分割地方的权力B.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核心)第4页/共7页C.清廷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二、材料分析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D.清廷海军存在重复建设问题类型简介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车马出行图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靠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宴餘图乐舞图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1)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2)为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还可以补充什么内容何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引发了侨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侨户现居地为准定其籍贯所在地,并登记入籍,征收赋役。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连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材料二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以召集旧部兵力辅助司马颖的借口,终于举起了创建政权的大旗。在祖源认同上,汉高祖时曾“以宗女为公主,又妻冒顿,约为兄弟”的史实给他提供一个绝佳的依据,因此,刘渊特别强调自己与汉朝统治者的亲密关系,他称刘邦为“我太祖高皇帝,又称刘秀为“我世祖光武皇帝,俨然成了刘邦的“嫡系子孙。在这种情况下,刘渊在其政权国号的选择上,自然也要与第5页/共7页刘邦创建的汉朝拉上关系,于是即“汉王”位。……公元318年,刘曜在长安即帝位,将刘渊建立的“汉”政权,改国号为“赵。他在改国号的同时,遵循五德历运中的行序,决定“以水承晋金行,国号曰赵,牲牡尚黑,旗帜尚玄。这样就把自己的法统与西晋联系起来了。——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19.图1、图2分别是我国南宋和清朝在前代基础上增建的孔子庙分布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指出与宋代相比,清朝增建孔子庙的分布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宋和清朝增建孔子庙分布所折射的时代背景。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人物传记是一种在依循和尊重史料的基础上,以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再现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风貌、历史贡献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文章体裁。它为人们了解历史人物、重温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进程打开了一扇窗口。——摘编自吴路路《人物传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材料二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的一生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入冯子材,钦州(今属广西)人。历任广西、贵州提督等职。中法战争爆发后,业已退职的冯子材被清政府起用。他率部在镇南关内挖深沟、筑长墙,构筑了坚固的工第6页/共7页事。1885年3月23日,法军在优势火力的掩护下,蜂拥而上。在千钧一发之际,年近70岁的冯子材持矛大呼,跃出战壕,扑向敌人。全军将士见状奋起,与法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法军大败。冯子材的事迹反映了中国军民保家卫国、英勇不屈的斗志。——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任选一个中国近代历史人物,参照材料二中的示例写一篇人物小第7页/共7页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段考历史试卷(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据考古发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墓葬中,有大墓和小墓的差别。其中一组有七个墓,最多的达77件,最少的也有19件;另一组只有四个墓,随葬品很贫乏,为陶器、纺轮、獐牙等。由此可知,当时社会()A.手工技艺高超【答案】DB.文化礼制产生C.经济发展繁荣D.阶级分化明显【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富,有的墓随葬品很贫乏,可知,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手工业,但不能得出手工技艺高超,排除A项;材料与礼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但发展程度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初期,“王家”指周王个人的家庭(排除那些已建立宗族的周王兄弟)及维持其财产的管理系统,与“王朝国家(指中央政府官员体制)均代表周王进行运作。西周后期,“王家”与“王朝国家”分离,“王朝国家”逐渐获得“自我决定的运行体系的特点。这一变化()A.反映出集权体制下的局部调整C.淡化了权力分配与血缘的关系【答案】BB.推动了周王朝的官僚化进程D.表明人文精神促进理性行政【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王家”“与“王朝国家”的关系和转变——“王家“与“王朝国家”的分离,反映出官僚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复杂化,这个变化是由封建制向官僚制的转变驱动的,B项正确;西周时期集权体制尚未形成,排除A项;虽然政治体制的改变可能会影响权力的分配,但是材料中并没有提到血缘的关系被淡化,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非人文精神,排除D项。故选B项。3.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B.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第1页/共14页)C.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答案】AD.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诸子百家的那些思想,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百花齐放,“仁政”“民贵君轻”本思想的社会影响力有限,排除B“藏富于民”的思想确实涉及到私产的保护,但并非所有学派都特别强调这一点,且也不是所有统治者都注重私产保护,排除C“仁政”“爱民”等理念,但这并不能直接说明社会阶级矛盾得到了有效缓和,排除D项。故选A项。4.班固批评司马迁的《史记》将汉代诸帝“,在编撰《汉书》时取消了“世家”体例,又将项羽移出“本纪,与陈胜合传,居于列传之首。班固的这一调整旨在(ꢀꢀ)A.否定秦末农民起义的正当性C.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答案】CB.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D.宣扬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编于百王之末,将项羽从帝王“本纪”中移出,结合所学可知,其主要是为了突出西汉王朝的地位,彰显西汉政权创建的正统性,C与陈胜合传并居于列传之首,可见其并未否定秦末农民起义,排除A项;材料中班固对《史记》的批评是王朝观念的体现,并非为了将儒家思想融入史书的编撰,排除B项;“封建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西汉政权的正统性,排除D项。故选C项。5.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C.南方农耕区的拓展【答案】CB.社会防疫经验丰富D.北方流民大量南迁【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第2页/共14页往的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到了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CA“社会防疫经验丰富”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北方流民大量南迁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放提供了条件,排除D项。故选C项。6.唐玄宗以后,“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建中元年(780年)推行两税法之后,“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由此可推测,唐朝中后期()A.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C.大土地所有制受到抑制【答案】BB.唐廷难以有效管控户籍D.税制变革制约社会流动【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丁口转死,非旧名矣;田亩移换,非旧额矣;贫富升降,非旧第矣,说明人口、土地和财富的流动性增加,户籍信息变得不再准确,反映出唐廷难以有效管控户籍。而两税法的推行则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通过不依赖户籍的方式来征税,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人口的流动性问题,而非门阀士族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财富流转较快和户籍问题而非大土地受到抑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流动加快,而非受到制约,排除D项。故选B项。7.南梁、北齐、隋文帝、隋炀帝时期门下省诸局情况表,由此可见,隋炀帝时()朝时间门下省诸局代骅骝厩南梁公车太官太医502—557领左右北齐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550—557581—604隋文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第3页/共14页帝隋炀帝符玺604—618A.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C.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答案】AB.君主集权不断削弱D.行政效率逐渐提升【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有主衣、尚食、尚药、殿中、斋帅、领左右,隋文帝时门下省有御府、尚食、尚药、殿内、城门、符玺六局。从名称上可以发现,这些机构主要是具有服务皇帝衣、食、行、医药等生活起居的性质。值得注意的是,隋文帝时期增设的符玺局掌管皇帝的印玺,与皇帝下发诏书相关,到了炀帝时期,六局仅留符玺局,其余给皇帝生活服务的诸局,都被移出门下省,说明门下省日益从服务于皇帝生活起居转变为政务机构,这也为唐朝时期门下省演变为具有封驳审议权的政府机构做好了准备,这表明门下省的职能即将改变,A项正确;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君主集权不断削弱,排除B项;门下省仅是中央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无法反映中央行政机构趋于完备,排除C项;门下省职能的变迁无法得出行政效率逐渐提升,排除D项。故选A项。8.下列关于宋代科举制的记述,集中反映出这一制度()内容出处“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欧阳修全集》“宋自中兴以后,每科进士及第动以四五百人计,盖倍于唐有余矣。”马端临《文献通考》“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硅祖,世为显著。至本朝(宋《宋元笔记小说大观》代)绝无闻人。”第4页/共14页A.旨在强化对官吏的思想控制C.切实防范宗室外戚干预政治【答案】DB.保障了官员选拔公平公正D.优化了官僚队伍总体结构【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才是择”“每科进士及第动以四五百人计,盖倍于唐有余矣”“唐朝崔、卢、李、郑及城南韦、杜二家,蝉联硅祖,世为显著。至本朝(宋代)绝无闻人”等信息可知,宋朝时期的科举制考试不管是在人数、规模、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等方面均远超唐朝,对于优化官僚队伍总体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官员选拔,非思想控制,排除A项;在专制体制下,不可能保障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防范宗室外戚干政,并且材料内容无法说明宋代科举制针对的是防范宗室外戚,排除C项。故选D项。9.北宋中期以后的建筑多用白墙黑瓦与木质本色,绘画上多拘谨、保守,色彩亦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这主要是因为(A.儒学新思想逐渐渗透C.宋朝统治者提倡节俭【答案】A)B.市民阶层队伍壮大D.社会控制趋于严密【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绘画上多拘谨、保守,色彩亦一反唐代浓艳鲜丽之色,形成淡雅恬静之风”及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理学产生并不断发展,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也体现在了艺术领域,如建筑的多用白墙黑瓦,绘画上的拘谨、保守,A项正确;市民阶层兴起,最求享乐,推动了世俗文化发展,与材料绘画拘谨、保守不符,排除B项;唐朝时期一些统治者也提倡节俭,宋朝时期的一些统治者并不节俭,排除C项;宋朝时期与唐朝时期相比,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排除D项。故选A项。10.宋代诗人陆游曾看到浮于长江中的大型架田,这个架田的主体是一个大木筏,上有三四十户人家,有的木筏上,还有菜园和酒店。元代王祯《农书》也有记载:“以葑泥附木架上而种艺之。由此可知,宋元时期()A.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C.利用生态资源拓展生存空间【答案】CB.大一统推动了农业技术革新D.吸收和借鉴美洲的文明成果第5页/共14页【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用水域资源,通过创新的方式来拓展生存空间,C项正确;开始出现土地承载能力危机说法错误,排除A项;宋朝并非大一统,排除B项;吸收和借鉴美洲的文明成果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1.郎瑛在《七修类稿》中云:“成化以前世,无刻本时文,吾杭通判沈澄刊《京华日抄》一册,甚获重利。后闽省效之,渐至各省刊提学考卷也。”生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的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回忆,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这些现象折射出()A.专制集权的强化C.科举选官的完善【答案】AB.印刷技术的提高D.世俗观念的盛行【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当时的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嘉靖中后期,科举时文已是‘满目皆坊刻’”和所学可知,成化到嘉靖中后期,从“无刻本时文”“科举时文选辑尚无坊刻本”到“满目皆坊刻这反映的是明代加强思想控制,科举实行八股取士后,考生大量购买程式化的时文来应对考试,折射出专制集权的强化,AB排除CDA项。12.“三北"。清朝前期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观念C.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答案】A)B.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D.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时间信“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可知,清朝《一统志》的编修,将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方志都纳入进去,涵盖之广,疆域之大,海内外大一统,体现清朝的新型“大一第6页/共14页统”观念,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清朝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B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并不是拓展清朝前期的疆域,排除C“大一统”观念,无法得出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3.明代太仓银库的银出入量统计表。据表可知,当时()太仓银库岁入银太仓银库岁出银年代(两)(两)嘉靖四十四年22000003700000(1565)隆庆二年(1568)隆庆五年(1571)万历五年(1577)230000031000004359400440000032000003494200A.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B.海禁放松使外贸由入超转变为出超C一条鞭法实施导致白银货币化加速D.白银流入有助于缓解政府财政危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嘉靖时期,太仓银库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银库紧张。这种状态在隆庆五年(1571年)发生了转变。结合所学可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这种贸易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换取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产品,“马尼拉大帆船”造成的经济和金融后果是使中国造成巨大的贸易顺差,美洲等地的大量白银涌入中国,从而使政府财政收入显著增加,D项正确;太仓银库并不是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入超和出超的性格信息,无法得出海禁政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排除B项;一条鞭法是在1581年推向全国。白银流入促进中国税制改革,推行一条鞭法,因果倒置,排除C项。故选D项。14.下表是洋布(机器织出的布,又称机布)排挤土布的过程(1840—1894)年份184018601894第7页/共14页全国棉布应有供给量(万匹)60005.962459.568624.6其中:洋(机)布(万匹)比重(%)27.30.461988.43.189708.814.15全国土布应有产量(万匹)59732.760471.058915.8全国土布中:自给布(万匹)商品布(万匹)28215.031517.728780.929879.931690.129035.9该表反映了()A.列强重视资本输出C传统经济根深蒂固B.外国商品优势凸显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从1840年到1894年,洋布在我国布匹消费量中所占的比重增长幅度并不大,土布依然占有较高的比重,说明洋布遭到土布的顽强阻击,是传统经济根深蒂固的表现,C项正确;表格信息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经济根深蒂固,并不能体现列强对资本输出的重视和外国商品优势凸显,排除AB项;我国传统经济根深蒂固并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且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15.1895年之前,自然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社会科学书籍占25-30%。到1895年以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科学书籍占整个中国翻译西书总数的70-75%,且以政治法律书籍为主,自然科学书籍占25-30%。这一变化反映了(A.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C.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答案】C)B.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D.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近代中国翻译的外国书籍,从侧重自然科学到侧重社会科学,这说明从注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注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是社会政治变革愿望增强的表现,C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的是社会政治变革愿望的变强,并无法说明近代知识分子真正觉醒和国民民族意识显著提高,排除AB项;“成为社会共识”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第8页/共14页16.19世纪70年代,清廷命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桢统辖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外海水师兵轮船,然其基本只能节制两江而无力他顾,广东、福建这两个“南洋”地区的水师则各自为政。这体现出()A.中央注重分割地方的权力C.清廷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答案】CB.洋务运动缺乏统一领导核心D.清廷海军存在重复建设问题【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70两省水师不听两江调遣,这是地方对中央的命令置若罔闻,体现出中央与地方的分裂,同时,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不能统辖南洋其他两省,体现出地方势力的分裂,这些体现出晚清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C项正确;材料体现出清廷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并不是中央分割地方权力,排除A项;洋务运动虽然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但是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B项;材料体现出清廷中央政府权威的弱化,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海军存在重复建设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类型简介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车马出行图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靠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宴餘图乐舞图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1)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2)为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还可以补充什么内容何类型的史料?并说明理由。【答案】(1)时代风貌:贵族奢侈享乐;社会经济繁荣;尚武之风盛行;崇尚礼仪文化;娱乐生活丰富。第9页/共14页(2)史料类型: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史料。理由: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解析】【小问1详解】“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得出贵族奢侈享乐;社会经济繁荣;据材料“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得出尚武之风盛行;据材料“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得出崇尚礼仪文化;据材料“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得出娱乐生活丰富。【小问2详解】知,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汉朝尊崇儒学的角度分析得出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引发了侨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所谓土断,就是以侨户现居地为准定其籍贯所在地,并登记入籍,征收赋役。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连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材料二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以召集旧部兵力辅助司马颖的借口,终于举起了创建政权的大旗。在祖源认同上,汉高祖时曾“以宗女为公主,又妻冒顿,约为兄弟”的史实给他提供一个绝佳的依据,因此,刘渊特别强调自己与汉朝统治者的亲密关系,他称刘邦为“我太祖高皇帝,又称刘秀为“我世祖光武皇帝,俨然成了刘邦的“嫡系子孙。在这种情况下,刘渊在其政权国号的选择上,自然也要与刘邦创建的汉朝拉上关系,于是即“汉王”位。……公元318年,刘曜在长安即帝位,将刘渊建立的“汉”政权,改国号为“赵。他在改国号的同时,遵循五德历运中的行序,决定“以水承晋金行,国号曰赵,牲牡尚黑,旗帜尚玄。这样就把自己的法统与西晋联系起来了。——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第10页/共14页(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答案】(1)背景: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侨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途径:祖源认同;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东晋、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问之背景:根据材料一“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得出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根据材料一“这些人不为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引发了侨民与土著居民的矛盾,得出侨民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根据材料一“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得出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第二问之意义:根据材料一“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根据材料一“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根据材料一“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一“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得出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刘渊特别强调自己与汉朝统治者的亲密关系,他称刘邦为‘我太祖高皇帝’,又称刘秀为‘我世祖光武皇帝’,得出祖源认同;根据材料二“刘渊在其政权国号的选择上,自然也要与刘邦创建的汉朝拉上关系,于是即‘汉王’位,得出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19.图1、图2分别是我国南宋和清朝在前代基础上增建的孔子庙分布情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11页/共14页(1)根据材料,指出与宋代相比,清朝增建孔子庙的分布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南宋和清朝增建孔子庙分布所折射的时代背景。【答案】(1)特点:增加也较为明显。(2)背景: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实现;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清朝: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清朝版图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注重对西北、东北、台湾的有效管理;人口压力下,江浙人口向福建、台湾等地区迁移,促进迁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2是清朝增建孔子庙分布情况,与图1南宋增建孔子庙分布相比较,可知,清朝增建孔子庙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以及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地孔子庙数量增加也较为明显。【小问2详解】南移的实现;从政治和文化中心角度分析,得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从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兵力角度分析,得出北方主要是少数民族政权。清朝:从政府政策角度分析,得出西南地区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从清朝的版图扩展角度分析,得出清朝版图的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注重对西北、东北、台湾的有效管理;从人口压力角度分析,得出人口压力下,江浙人口向福建、台湾等地区迁移,促进迁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第12页/共14页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人物传记是一种在依循和尊重史料的基础上,以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再现典型人物的生命历程、精神风貌、历史贡献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的文章体裁。它为人们了解历史人物、重温历史事件、把握历史进程打开了一扇窗口。——摘编自吴路路《人物传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材料二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派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严复的一生见证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国人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入冯子材,钦州(今属广西)人。历任广西、贵州提督等职。中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