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兰州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兰州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兰州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兰州某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H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5小题。

材料一:

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与进取精神有何关联?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

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人类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这个目的,常常

以“理想”的形态表现自身。如果理想与现实没有差距,进取精神就缺少生长的土壤;如果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小,进取的动力就较弱;如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进取的动力就较

强。

如果说理想与现实的张力是进取精神的源头,那么“中庸”与“进取”就不是对立的,

因为“中庸”是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为理想的宇宙秩序,这一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强

烈的反差。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现实世界,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是一个有生有死、万物相

争的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人与物、物与物的相争与对抗,是普遍存

在的现象。与万物相争的现实相比,“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是一个极其高远的理想,所以,

秉持这一理想的儒家,必然要强调刚健有为,必然要储备极大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这意

味着,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中庸”,蕴含着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蕴含着一种“虽千

万人,吾往矣”的改造世界的勇气。

中庸以“万物并育”的宇宙秩序为其理想,这一理想决定了它所蕴含的进取精神,具有

不同于一般进取精神的价值指向。

首先,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秩序”的进取,是强调“关系”的进取。中

庸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是以个体为中心的,也不是以群体为中心的。它的重心在个体间、

团体间、万物间。但是,它也不是压制个体、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它所要求的秩序,是

万物“并生”的秩序,是万物“各正性命”的秩序。而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

的合理性,必然栗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

其次,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生存”“发展”权利、推崇“和平”手段的

进取。“万物并育”以万物之生为前提,没有万物之生,其他权利就将陷入“皮之不存,毛

将焉附”的境地。基于万物之生的,首先是其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是在万物发展过程中

不断增长的权利。没有发展的权利,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

必然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

最后,以万物并育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肯定万物并育,

就会肯定万物在拥有生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肯定万物并育,就会肯定“生生”

的价值。“生生”在儒家看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

包括“赞天地之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

表现。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1页共8页

总之,中庸以“万物并育”为其宇宙理想,这一理想的终极指向,是合理秩序造就的宇

宙共同体。中庸之宏大理想的实现,中庸之艰巨事业的完成,离不开显性弘道的进取精神。

对儒者而言,“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一种源自“天命”的召唤,回应这一召唤,必须具备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进取精神,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精神的重栗组

成部分。

(摘编自刘静芳《“中庸”中的进取精神》)

材料二:

《中庸》的作者致力于构建哲学思想,其动机缘于忧患意识。《中庸》表现出一种焦虑的

心情。《中庸》反复引述孔子“道之不行”的话,主要是哀叹中庸之道的废弃,老百姓缺乏已

久,常人不能坚守,小人则肆无忌惮。世上的一切坏事与麻烦,在《中庸》作者看来,都是

中庸之道的毁坏所形成的。《中庸》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忧患精神,与中国文学的写作精神是相

通的,中国文学写作精神出于忧患意识,即司马迁所说的发愤著书。司马迁在《报任安书》

中提出:“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认为历史上的圣贤著书大抵起源于人生遭遇不

幸。哲学的沉思与诗文的写作一样,大都起源于发愤之所为作也。

《中庸》认为,世间之人,不管何种出身,大抵行事都是凭着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

事,以一己之见去判断,去行事,鲜有不陷于偏私与无知的。《中庸》为此极言人们达到中庸

看似容易,实则极难。《中庸》作者指出,世人不能做到中庸,一种是由于不明中庸之理,朱

熹注孔子“道其不行矣夫”时指出:“由不明,故不行。”另一种则是虽然明于道理,但在

实践上却难以做到,即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攫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

孔子慨叹,世人皆日知道中庸,但是被人驱遣到了陷阱之中而不知道。可见,中庸作为最高

的道德境界,世上没几个人能做到。为什么呢?原因是人们最难战胜的是自己,这是人性中

与生俱来的弱点,唯圣人能够克服人性中的私欲。

(摘编自袁济喜《〈中庸〉探啧:心性与审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与万物相争的现实存在着张力,儒家秉持这一理想

积极进取以改造现实。

B.中庸理想高远,重视“秩序”的进取,强调“关系”的进取,所蕴含的进取精神不同

于一般的进取精神。

C.《中庸》的作者出于忧患意识才致力于哲学沉思,与诗文写作一样,都重在表现人生遭

遇的不幸。

D.为实现中庸之宏大理想,儒者响应“不可以不弘毅”的召唤,其具备的自强不息精神

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取精神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想越大进取精神越强,现实越差进取精神

越弱。

B.儒家之“仁”最基本的表现是“生生”,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其次才要求“发育

万物”。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2页共8页

C.中庸以万物的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必然会只采取“和平”手段,反对冲突与争斗。

D.《中庸》认为世人多凭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而“知”“行”是达到中庸的重要

因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庸”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和平崛起道路。

B.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C.新时代脱贫攻坚是为了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让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人人应争当英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胜过别人;只要有决心,就可战胜自然。

4.材料一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请简要分析其论证语言特点,并举例说明。(4分)

5.梁惠王询问孟子如何实现王道,下面是孟子的回答。请仔细阅读,结合材料对孟子的主张

进行评价。(6分)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泠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

铁凝

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这个莫名

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

16开大小。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后来我才懂得,

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

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

存了下来。有一次我面对这几页越来越黄的纸问父亲,一定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吧。他说,

并非。他说先前他并不喜欢林风眠。他说的先前自然是青年时学艺术的他。他甚至告诉我,

在展览会上他们面对林风眠的原作,都很不以为然。那时他们正学着一种很是被青年称道的

画风,那画风始于苏联的契斯佳科夫和列宾,人们称之为“苏派”。①青年人喜欢苏派写实的

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而林风眠却被青年人、被艺术界冷落着。

“现在呢?”我问父亲。

“现在当然不一样了。”

这“不一样了”便是对林风眠的认可吧。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

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

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虽然我不是位造型艺术家,没有受过苏派写实主义的影响。

我常想,是什么原因使我认可了林风眠的,而这,明明是在我于纽约、于奥斯陆欣赏了

许多大师的杰作之后。②那时我站在伦勃朗、梵高、蒙克的作品前,想到过许多中国艺术家,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3页共8页

但还是没有林风眠。

去年在北京,路过中国美术馆,偶见林风眠画展的广告,便信手买得门票走了进去。不

知为什么,眼前的林风眠突然变作了另一个人。我熟悉的那几张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们都

在,在这里却变得光彩照人起来,一时间我心情激荡甚至胜过了在纽约、在奥斯陆的博物馆

里。如果我对前者的激动里包括了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那么现在分明是受了一种光彩的照

耀,因为墙上的作品实在是发着光的。几天后我回到家,连忙又翻找出那几张发黄的卡纸,

那几张印刷品也突然新奇起来。

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但我完全可以说,林风眠的画分明已和

我有着交流了。

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

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

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

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

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有人说这是林先生

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为

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

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我想,林先生的“关门”,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

感吧。

③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

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这是不是林先生的一生?林风眠也

曾“开门”,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

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待到林先生关上门时,门就久叩不开了。

几年前,孙犁先生在读过我的一篇小说后曾有封信给我,那封信竟成了人们研究我那篇

小说的经典。孙犁先生在信中述说了他读我那篇小说的愉快,他说:“我想:过去,读过什么

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

孙犁先生的信,才诱发我又找来了《赤壁赋》。仔细读来,果然也萌生了几分“感觉”。

原来你懂了“七月既望”便是七月十六日,你懂了"桂掉兮兰桨”便是桂木为梓、木兰为浆,

并非懂得了《赤壁赋》。是孙犁先生提醒了我,原来《赤壁赋》里还有愉快。

我不断领略着《赤壁赋》所给予我的新意,直到不久前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播音员夏青

的又一次朗诵,才恍然大悟:④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

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却原来.天地之间“则物

与我皆无尽也”。至此,难道你真不能生出些纯净的愉快吗?

我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将我的小说与《赤壁赋》相提并论。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

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

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这也便是一幅瓶中花、一幅水中天、一幅天中水、一个看似其

貌不扬的仕女越来越灿烂的原因,这个沉淀下来的你,其实是靠了它们的造就。

我面前还是这几页散乱发黄的卡纸。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4页共8页

A.开头写作者“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便想起“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照应了后

文有关林风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B.作者回忆在中国美术馆参观林风眠画展时,使用“不知为什么”“突然”“激荡”等简

洁语言表现了自己对林风眠画作的茫然不解。

C.作者说在被历史沉淀下来的《赤壁赋》面前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但是在对这些

名篇的一次次阅读欣赏中却也不断地沉淀着自己。

D.文章最后一段并非简单重复,读来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段看似平淡

的文字其实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旨。

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①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当年苏派以其写实风格和笔墨技法赢得了青年人喜爱,这

与林风眠的被冷落形成了对照。

B.句②写作者欣赏伦勃朗等人的作品时想到许多中国艺术家却没有林风眠,以此表现作

者此时还未能深入认识林风眠。

C.句③运用整句强调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将“开门”和“关门”结合起来,这也解答了上

文“门却总是紧闭着”的疑问。

D.句④中加点的词语“沉浮”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听到夏青朗诵苏轼的《赤壁赋》时所

受到的震撼以及获得的力量。

8.文章前半部分叙述对林风眠画作认识的转变,后半部分讲述了重读《赤壁赋》的经历,请

简要分析这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4分)

9.本文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概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

材料一: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法能杀不孝者,

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

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本孚,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

蹈刃,死不生孽,化之所致也。

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熙①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

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

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材料二:

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

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

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日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目迁善远罪而不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5页共8页

自知也。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

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汤武置天

下于仁义礼乐,德被蛮四夷,累子孙数十世。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

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雄,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日:“听言之道,

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

周、秦事以观之也?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注】①熙:光明、兴盛。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3分)

然而A曰礼B云者C贵绝恶D于未萌E而起教F于微眇G使民日迁善H远罪而I不自知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文中指文采,与现在所说“话里有文章”的“文章”词义不相同。

B.踵,脚后跟:还踵,转身。文中“死不还踵”的意思是“至死不回头”。

C.顾,反而、去L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顾”词义相同。

D.道,同“导”,引导,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的“道”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都能回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师长,其原因在于他重视

礼义教化。

B.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虽然设置了法令和刑罚,但百姓也不

会去触犯。

C.庆赏可以用来奖励善行,刑罚可以用来惩治罪恶,先王在治国时既会使用庆赏也会使

用刑罚。

D.商汤、周武王及秦始皇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

福的东西。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

(2)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礼义的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其相同点。(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谢中上人寄茶

齐己①

春山谷雨前,并手摘芳烟。

绿嫩难盈笼,清和易晚天。

且招邻院客,试煮落花泉。

地远劳相寄,无来又隔年。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6页共8页

【注】①齐己: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颔两联展现了一幅清新灵动的谷雨采茶图,其中“绿嫩”一词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

法,指谷雨时节娇嫩的茶芽。

B.“并手”指双手同时采摘,即使这样,采茶数量依然“难盈笼”,写出了采茶不易和茶

的珍贵。

C.诗人通过写谷雨采茶、邀人品茶、以泉煮茶、朋友赠茶等活动,表达了对茶的喜爱和

对友人的真挚感情。

D.这首诗语言华美含蓄,感情真挚朴实,字里行间弥漫着宁静温暖的气息,令人愉悦。

16.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指出:“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

面。”试分析“试煮落花泉”一句是如何运用联想的意义丰富诗歌的意蕴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表意上有异

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3)《涉江采芙蓉》中“,”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表

现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4)《静女》语言生动,情趣盎然。“”暗写少女活泼调皮之态,

“”明塑男子心急如焚之状,描摹入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19小题。

在一些医美整形机构的描述中,不同部位的整形“明码标价”,“成功案例”在手术前后

的鲜明对比似乎也暗示着,顾客只栗支付相应价格,就能迅速收获美貌、开启崭新人生;相

比之下,手术前后伴随的痛苦与风险却往往被①,甚至置后再提。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侧

重于将价格与效果挂钩,如同“回音壁”般强化着有整形意向群体的客观需求,某种程度上

催生、助长了社会中的“容貌焦虑”,这种焦虑与压力的“魔咒”还愈发盘踞于年轻群体。某

些医美机构恰恰利用部分年轻消费者的专业认知不足与跟风冲动心理,借机达到牟取暴利的

目的。

每个人都有追寻外在美的权利,但需要认识到,不惜“②”或许能购得一次外形改变.

却不能应允任何凭靠外貌的“开挂”人生。抓住“医美乱象”的症结需要在追责那些无良机

构对容貌焦虑的过度渲染、手术台上的违规操作之外更注重时常促动大众斟酌反思社会对个

体外形的评判标准。殊不知,在社会发展③“时代审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自身

的“价值观整形”显得更为重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画横线的句子两处使用比喻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4分)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7页共8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1小题。

近年来,人工智能无疑是新技术领域的焦点,其发展之快、覆盖之广、介入之深,让人

们对先进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惊叹不已。快速迭代的技术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但是,由

于缺乏监管也会A。

①根据天眼调查专业版数据显示,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③

AI换脸可以瞬间解锁各类门禁和人脸识别,④AI换声已经被不法分子用于电话诈骗,⑤AI

生成式软件合成的虚假信息充斥网络,⑥个人隐私及肖像权、名誉权、知识产权等存在被侵

犯的风险...⑦经由“加持”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法行为让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⑧当ChatGPT

聊天机器人问世时,其强大的语言习得功能、对人类思维的逼真模仿和整合输出,一度让人

惊呼“人工智能将在未来超越人类”。

类似的威胁并非危言耸听,如果B,人工智能技术还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国

家安全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这也是许多国家高度关注并及时出台监管措施的重要原因。从

监管效果看,各国在治理方式、监管机构、国际合作等方面仍有探索完善的空间。

20.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1.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搭子”在年轻人中盛行。所谓“搭子”,是指陌生人因共

同的兴趣爱好而结成的临时性社交关系。从“饭搭子”“旅游搭子”到“考研搭子”“游戏搭

子”……似乎"万物皆可搭”。年轻人钟爱“搭子”社交,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社交需求的同

时,淡化了需栗付出的时间和情感成本。

这种新型社交模式的兴起,是对传统社交模式的打破与挑战,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和担

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试卷第8页共8页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答题卡

姓名班级

贴条形码区

注1.答题前,考生务必首先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考号,然后使用0.5毫米墨水签字笔将考生学校、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相应位置

上2.答第I卷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要使用橡皮擦干净。正确填涂样例:■

意3.答第II卷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清楚。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严格按题号所指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

事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完整。严禁在答题卡上作任何标记,严禁使用涂改液、胶带和修正液。

项5.未按上述要求填写、答题,影响评分质量,后果自负。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答题卡第1页共4页

13.(8分)

14.(4分)

16.(6分)

17.(8分)

(1)O

(2),o

(3),o

(4),o

18.(3分)

①②③

19.(4分)

20.(4分)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21.(6分)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答题卡第2页共4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阵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2.写作(60分)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矩阵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y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答题卡第3页共4页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诊断考试语文试卷答题卡第4页共4页

兰州一中高三年级语文诊断考试试卷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都重在表现人生遭遇的不幸”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哲学的沉思与诗文的写作一样,

大都起源于发愤之所为作也”可知,都重在表现忧患意识。

故选Co

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进取精神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理想越大进取精神越强,现实越差进取精神

越弱”错,根据材料一中的“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之

间的张力”可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决定进取精神的大小。

B.“最主要的要求是‘爱人',其次才要求‘发育万物错。根据材料一中的“‘生生’

在儒家看来,是‘仁’的最基本的表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还包括'赞天地之

化育圣人’峻极于天’的作用,就是发育万物,这是'仁'的最普泛的表现”可知,

原文没有“最主要”“其次”之分。

C.“必然会只采取"错误。材料一中说“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

为主要手段,因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可见,原文是

“以和平'为主要手段”,意为还有其他手段。

故选Do

3.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可知,《中庸》是理念是世间之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日常判断与性情行事,以一

己之见去判断,去行事,鲜有不陷于偏私与无知。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是战胜自己,

去掉人性弱点,克服人性中的私欲。

A.“和平崛起”符合推崇“和平”手段的进取,符合“中庸”理念。

B.“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体现“儒者之仁”,不限于“爱人”的精神,符合“中

庸”理念。

C.“解决人的生存问题,让贫困人口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体现了“肯定万物在拥有生

存和发展之基本权利方面的平等性”,符合“中庸”理念。

D.“人人应争当英雄,只要付出努力,就可胜过别人;只要有决心,就可战胜自然”强调

的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物的相争与对抗,这不符合“中庸”理念。

故选Do

4.①严密准确,富于逻辑性。本文语言严谨客观,逻辑性强。如“它也不是压制个体、

压制团体、压制人类的",个体、团体、人类三个词语由小到大,列举全面,逻辑性强。

②简洁明了,富于概括性。如“进取精神的有无、大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理想与现实

之间的张力”,“有无”“大小”概括了进取精神的多种状态。

5.①孟子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万物并育”的思想,“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涔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等主张体现了孟子尊重自然规律,给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②孟子

认为行王道应发展农业保障百姓基本生活,这是儒家的中庸中重视“生存”“发展”权利

的进取精神的体现,如此才能实现万物并育的理想。③孟子认为行王道应重视学校教育和

答案第1页,共7页

伦理教育,这是儒家的中庸中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精神的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

不可胜用也”和材料一中的“肯定万物之生、肯定万物‘各正性命’的合理性,必然要给

予万物自然生长的空间”可见,孟子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万物并育”的思想,“不

违农时”“数罟不入涔池”“斧斤以时入山林”等主张体现了孟子尊重自然规律,给予万物

自然生长的空间。

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和材料一中的“没有发展的权利,

其他权利也无由产生。以生存和发展为基本权利的中庸,必然以“和平”为主要手段,因

为冲突与争斗,首先冲击的就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可知,孟子认为行王道应发展农

业保障百姓基本生活,这是儒家的中庸中重视“生存”“发展”权利的进取精神的体现,

如此才能实现万物并育的理想。

从“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和材料一中“以万物并育

为理想的进取,是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可知,孟子认为行王道应重视学校教

育和伦理教育,这是儒家的中庸中重视“平等”与“仁爱”的进取精神的体现。

6.B【解析】B.“茫然不解”有误。应该是对林风眠的画作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故选B。

7.A【解析】A.“句①运用比喻的手法”错,“,帅,劲儿”一词赋予苏派写实的笔触和颜色

以人的形象,故句①运用应为比拟。

故选Ao

8.(1)前半部分写对林风眠认识的转变是为了表现读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

过程,需要在不断的沉淀中达到与艺术作品的交流和相互认可;后半部分写重读《赤壁赋》

的经历,之前没读懂的地方有了新的领悟,有了沉淀和提升,这与前半部分传达的道理是

相通的。(2)这两部分内容不同,但都服务于文章的主旨,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

点。

9.(1)艺术品都要经历历史的沉淀,这是一个不断被重新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作为读者

的我们也在经历沉淀,这是在对艺术品的阅读欣赏中逐渐积累和实现的;(2)经过沉淀,

读者与艺术品得以相互交流、沟通,读者深入认识了艺术品,也相当于获得了艺术品的认

可。(3)读者经过沉淀开阔了眼界,提升了鉴赏力,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起到了重要的促

进作用。

10.CEG(每答对一点得一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

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而自己却还没有觉察到。

"日……云者”为固定句式,其后C处断开;

“贵绝恶于未萌”和“起教于微眇”都是状语后置句,分别在EG处断开;

故选CEGo

1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文采;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句意:言辞具有文采。/话里有曲折隐蔽的含义。

答案第2页,共7页

B,正确。

C.错误。反而、去卜只是、不过。句意:怎么却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成名只是

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

D.正确。句意: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来吧,我引导做前驱带路。

故选Co

1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敬爱师长”错误。“悌”指“敬爱兄长”。

故选Ao

13.(1)现在使愚蠢的(人)教导聪明的(人),使不贤的(人)统治贤德的(人),即使

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

(2)君主为什么不引用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来给他看呢?(也可以译为“来

考察上述言论呢”)

【解析】(1)“知”,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的(人)、“不肖”,不才、不贤、“临”,统治、

管理、句意各一分。

(2)“胡”,为什么、“引”,引用、援引、列举、“观”,给……看、句意各一分。

14.①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②都认为礼义作用胜过法令的作用。

③礼义教化可以使国家上下齐心。(答出两点得满分)

【解析】材料一说到“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

教之所成也”。材料二说到“然而曰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

远罪而不自知也”。都认为礼义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材料一说到“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

夷之廉”。材料二说到“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

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都认为礼义作用胜过法令的作用。

材料一说到“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

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材料二说到“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德被蛮

笳四夷,累子孙数十世。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

如仇傩,祸几及身,子孙诛绝”。都认为礼义教化可以使国家上下齐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

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

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处罚盗窃的人,但是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

廉洁。孔子弟子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回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言辞

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

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除了必须用刑罚的人都不

进行处罚;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分内的事,众多事业都兴盛起来,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

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

答案第3页,共7页

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

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心都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教化百

姓,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被吹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贤的统治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

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

功劳,不贤明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

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贤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材料二:

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

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

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像四季一样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

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却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

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

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而自己却还没有觉察到。

所以,君主想栗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

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

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

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

乐之上,因而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

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祸及

自身,子孙被灭绝。这不是非常明显的效应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

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

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

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15.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这首诗语言华美含蓄”错,细读全诗,可知其语言风格是质朴、清新、明了。

故选D。

16.①“试煮落花泉”的本来意义是指用飘着落花的泉水来煮茶,由此可联想到茶中弥漫着

花香,表达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之情。

②由“落花”可联想到暮春时节,与首联的“春山谷雨前”相承接,符合联想的时间规律,同

时也让人产生时光易逝之感。

③“煮落花泉”是为了招待“邻院客”,由此可联想到邻里因之间的友善和温情,并感受到其

中的人情之美。

17.(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吾尝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4)爱而不见,搔首跳蹦。

18.①轻描淡写②一掷千金/挥金如土③日新月异/与日俱进/一日千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答案第4页,共7页

第一处,语境说的是跟“迅速收获美貌、开启崭新人生”相比,手术前后伴随的痛苦与风

险却往往被轻轻带过,故选用“轻描淡写”。

轻描淡写:意思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

带过,不加重视,也比喻做事不费力。

第二处,依据前文“不惜”、后文“购得”可知,这里是说医美需要高额的费用,故选用

“一掷千金”或“挥金如土”。

一掷千金: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现形容花钱没有节制,任意挥霍。

挥金如土:指挥霍钱财像泥土一样,形容人花钱慷慨或挥霍无度。

第三处,依据语境说的“‘时代审美'迭代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可知,此处强调社会变

化、发展很快,故选用“日新月异”“与日俱进”或“一日千里”。

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

气象。

与日俱进: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进步。形容不断进步或提高。

一日千里:一日能行千里之远。形容良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19.(1)第一处比喻:①构成:将“医美机构的这类宣传”比喻成“回音壁”。②表达效果:

渲染了商家将价格与效果挂钩的宣传行为,生动贴切。

(2)第二处比喻:①构成:将“焦虑与压力”比作“魔咒”。②表达效果:强调了焦虑与压

力之大,形象鲜明。

20.A损害人们的合法权益

B不加以合理的规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前面的“由于缺乏监管也会”可知,此处写其危害;根据“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进行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存在被侵犯的风险”可知其被利用后,使人们的合法权益

被侵犯,可填“损害人们的合法权益”。

B处,根据原文“如果……,人工智能技术还可能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造成

不利影响。这也是许多国家高度关注并及时出台监管措施的重要原因”可知,第一句前面

是一种反面情况的假使,后面是危害,第二句是原因,原因在监管,可填“不加以合理的

规制”。

21.①可修改为:“根据天眼调查专业版数据”或“天眼调查专业版数据显示”。

③可修改为:AI换脸可以瞬间解锁各类门禁和人脸识别系统。

⑦可修改为:“加持”了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法行为让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或者:被人

工智能技术“加持”后的不法行为让人真假难辨、防不胜防。

【解析】①处“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显示”;

③处成分残缺,“解锁”却宾语的中心词,在“人脸识别”后加“系统”;

⑦处“经由”导致缺少主语,把“经由”删掉,在“力口持”后加“了”或者加“后”。

22.例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