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_第1页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_第2页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_第3页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_第4页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导学案(无答案)2.回延安

素养目标1.感知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母亲延安"的感情。2.朗读这首诗,把握其形式特点和语言风格。3.理解诗中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民俗内涵。

学法指引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1.直接抒情。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任何别的手段,直接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的写作方法。作用: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质朴诚恳,很能打动人心。2.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对,间接抒情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等,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使其成为可以被观赏者再体验的对象的写作方法。作用:运用间接抒情,可达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知识导航

1.作者简介

贺敬之,著名诗人、剧作家。1924年生,山东枣庄人。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和丁毅联合执笔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创作以新诗为主,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等。

2.背景介绍

贺敬之于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大会期间,贺敬之受到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烈欢迎,他目睹延安城的新貌,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回延安》。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2.朗读这首诗,说说诗人是借助什么线索抒发情感的。

基础练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前锋将球一脚射入球门,全场dēngshí()欢腾起来。

(2)东山的méizi()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3)米酒yóumó()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4)满窑里围得不透风,nǎopàn()上还响着脚步声。

(5)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yǎnkuàng()里转。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爷爷望着挂满枝头的黄澄澄的大脐橙,笑开了花。

B.宋词很好地摹写了市民日常的众生相,相当地平衡了文字性与通俗性的双翼。

C.端午节当天的龙舟赛场,彩旗飘扬,热闹非凡,远远望去,_____________。

D.广东省委、省政府自上而下周密部署,推动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地展开。

3.下面画线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是读书还是听书,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B.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虽然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却改变不了求知次序与学习规律。C.“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的关键词从来都是“持之以恒"。哪怕“登高而招”,哪怕“顺风而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规律不会改变。D.从这层意义上看,有声作品帮助人们走出了“因声而听"的第一步,但“因听而思”“因听而悟"还要靠读者自己。

素养提升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4分)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工作、战斗过十余年,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形成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现在,延安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内容。(2分)

2.近年来,延安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大力发展旅游业。请你为延安旅游写一则宣传语。(2分)

名著练习

班级开展《经典常谈》阅读交流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6分)

1.请将合适的选项分别填在横线处。(3分)

《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诗经》属于“”,《离骚》属于“”,《墨子》《吕氏春秋》属于“”。

A.经B.记

C.子D.集

2.朱自清先生在书的序言中写道:“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请结合你阅读的具体内容,谈谈阅读经典的意义。(3分)

课文精读

1.结合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说说这两节诗抒发了作者踏上延安土地时怎样的感情。(3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2.下面的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3.这首诗具有怎样的民俗内涵?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3分)

4.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4分)

拓展阅读

信天游

刘成章

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

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

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

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

露水地里穿红鞋。

④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⑤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⑥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阔、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是信天游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⑦1956年,我还是个高一学生。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我见到了31岁的诗人贺敬之。之后不久,一首信天游形式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回延安》。它让我爱不释手。诗中经典名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既有信天游的质朴语言和韵味,又充溢着李白一样的浪漫诗思。

⑧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不知不觉间,我收集购买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以及与之相近的爬山歌、山西民歌的资料和书籍,无法尽数。把它们堆在一起,竟有十几斤重了。忽有一日,省上组织了个创作班子,拿着初步改编的五首陕北革命民歌来到延安,一边修改一边征求意见。好像是一个上午吧,我们延安文工团创作组一行数人,被召去开会。经过初步改编的陕北民歌,如久埋土中的明珠出土、如重开的牡丹,闪耀在人们面前。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我在带来的那堆书里翻找,找见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两句:“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中央来了大发展。”我好不高兴!天色入暮,我把它交给我团的老作曲家航海。不久之后,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其他几首民歌一起,震响在全国的广播喇叭之中。

⑨我自己当然也写过信天游歌曲。那一年,我以上下两句原生态的信天游为动机,与作曲家王建民合作,创作了一首完全是信天游味道的歌曲,里面每节都有“圪梁梁”三字回旋萦绕,便名之为《圪梁梁》。我还与他合作过一首以信天游为基调的女声独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当陕北的山水间飘荡着这两首歌的时候,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⑩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我曾忧心,那曾经像野草一样一个劲地往出钻的信天游歌手,在陕北这片可爱的黄土地上,怎么忽然间变得稀缺起来了!可幸好是我的感觉有些偏差。完全在不经意间,我终于发现信天游歌手就像春雨过后的山丹丹,开得好红好红,这山是,那山也是。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一年回延安,一下火车,便有小青年们一边出车站,一边放开嗓门,高唱着一声声的信天游。他们大概一看见宝塔山,嗓子就痒痒了。他们对着延安群山环抱着的空旷夜空,就像虎归深山鱼归海,便任情任性起来。

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地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圈圈红。

(有删改)

【注释】①峁(mǎ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②犁铧(huá):翻地的农具。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选文第③~⑨段,概括作者与信天游的情缘故事,将下面横线填写完整。(3分)

①小时候,;②上初中,迷恋信天游;

③高一,;④中年时代,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