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散文阅读 (考点训练)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成都专用)_第1页
专题14 散文阅读 (考点训练)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成都专用)_第2页
专题14 散文阅读 (考点训练)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成都专用)_第3页
专题14 散文阅读 (考点训练)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成都专用)_第4页
专题14 散文阅读 (考点训练)中考语文考点突破(四川成都专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4:散文阅读(原卷版)【真题过关】【一、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谢伟①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盐水煮花生——,五香豆腐干儿——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哎——哟——磨刀——磨菜刀剪刀——②声音由远及近,反复着,然后依依渐次远去。那尾音还游丝一般地轻舞着,另一个悠远的声音又叠加上去,首尾相接,不绝如缕。③小贩叫卖的声音在古书中被形容为“吟叫百端”。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④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在江南,软糯的吴音可以吟出宋词的清韵:“水红菱嘞——水红菱要吗?”⑤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湿漉漉地在小巷回旋,然后飘挂在翘角的屋檐上,久久荡着。⑥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卖西瓜的一嗓子出去,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年少时,我在皇城根儿下住过,那时的北京城,红墙蓝天,鸽群飞掠,哨音长长,绿杨深处胡同里飘出一两声悠远模糊的叫卖,那味儿是让人忆起来也会销魂儿的。只是,如今京城的叫卖渐渐由一种生活形态转变成了招揽游客的文艺演出。⑦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川东、川北的,语调舒缓,尾音带着弯儿:“醪糟儿——,粉——子醪糟儿——”,音调富于变化,旋律感极强。川南的则直接、短促:“豆花儿□胆水豆花儿□”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凉糕——凉粉儿——凉皮——”。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⑧我住进玉林是十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个川北口音的男子每天清晨都会在楼下叫卖发糕。他的声音实在好听,感觉他只是轻轻一张嘴,声音就能“打远儿”。但从我的楼上看不到他经过的那条小巷,我便不曾见过他。我猜想,他该有四十多岁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多半会有两个孩子需要供养,有双亲需要赡养,为了他们,他一刻也不曾松懈。⑨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但他早晨一嗓子就会将我的梦境挑破。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可以换个房间睡觉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吆喝了,这让我心里愧痛。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⑩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小贩的叫卖总是把真实的日子味儿送进户牖,提醒着我们人生之苦乐。这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是一座城市温情的微吟。⑪“收——旧家——具——哟——,收——废报——纸——”⑫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选自《成都·锦城诗酒花》,有删改)1.作者为什么说“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2.文中描写了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文中描摹叫卖声时,使用了破折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第七段画线句的两个方框内填入什么标点符号更为合适?请结合内容在相应方框内填出,并简述理由。“豆花儿□胆水豆花儿□”4.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具体的叫卖声,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二、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桂湖中肖复兴①桂湖在成都之北,湖面开阔,号称“川西第一湖”。②桂湖,相传是杨升庵年轻时在湖边遍植桂花树而得名,又有说桂湖是杨升庵的读书处,也有人说是他的故居。当然,这样的传说,本不必较真。当年,湖是官湖,并不是杨家的私家花园,杨升庵中第入仕之前,怎么可以有权跑进湖中遍植桂花树?他家那时候在城里的状元巷(这个名字也是因为杨升庵中了状元后改的),离着湖还有段距离,他可以跑到湖边来玩,也可以到这里读书,怎么可以绕湖沿堤种植一圈桂花树?③其实,任何传说都表达着百姓心中对历史对人物的评判尺度,是人们代代口口相传中渗透进来的感情。杨升庵是四川是成都更是新都人的骄傲。在明代,四川仅出过他一个状元。自然,杨升庵值得人们为之骄傲。杨升庵不仅成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曾经在京为官时刚正不阿,因直言犯谏,而遭受贬黜,乃至发配充军,最后客死他乡,如此颠沛流离的命运,自然更会博得人们的同情和敬重。这样两重原因,成都人让桂湖归属于杨升庵名下,并让他植桂花树于满园之中,便可以理解了。④事实上,桂湖中最重要的建筑升庵祠,是清代道光十九年一个叫张韦书的县官到新都上任后,敬重杨升庵而修建的。至于澄心阁、绿漪亭等亭台楼阁,更是后建的。⑤桂湖,最值得看的,其实不是湖,而是春天里大门口的紫藤和秋天里满园的桂花。⑥那两架紫藤,左拥右地,纵横交错。春天的时候,绿叶如盖,紫藤花如蝶飞舞,更似紫瀑倾泻,或似一条紫龙腾空,是园中最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全国所有园林中,我从未见过这样巨大的古藤。同为明期的古藤,与杨升庵、解缙并称“明代三才子”的徐渭绍兴老宅里,他亲手种植的那架古藤,也难与之比抵。不要说徐渭没有杨升庵那样的骨气,投降在严嵩严党门下当走狗,而后又翻云覆雨,甚至连自已的妻子都杀了,就是古藤本身也难敌桂湖的这样铺天盖地的壮观。或许,花品里有人品,便忍不住想起美国生物学家迈克尔·波伦的话,他称郁金香、百合、兰花是植物界里的莎士比亚、密尔顿和托尔斯泰。那么,桂湖里的紫藤就应该是植物界里的泽畔长吟的屈原,起码也是和杨升庵命运相似的苏东坡,或是路谪八千的韩愈吧?⑦十多年前的秋天,我第一次来桂湖,正赶上桂花盛放,仿佛赶上了一场新嫁娘隆重的婚礼。花香馥郁,水流一样,弥散到园子里的四面八方。举目之处,身临之处,向往之处,处处都是桂花之香。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我从来没有闻过这样浓郁的花香,几近醉人。同为花香,桂花香味浓郁,要香就搅得周天香透,绝不遮遮掩掩,不屑于扭扭捏捏的小家子气和故作姿态的含蓄状,是花中的烈性子,迸发如潮,按捺不住,如烈酒。这一点,暗合了杨升庵的心性与品性。⑧想想,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节选自《成都三潮》,有删改)[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5.文末说“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桂湖“难得”之处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6.文章第二段在谈及桂湖的传说后,连用了两个反向句,目的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7.文章第七段中画线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金桂、银桂和四季桂,仿佛小姑娘、少妇和老夫人,齐齐地都跑进园中看新娘,个个裙袂叮当,衣襟带香。8.如果要将这篇文章编入一本文集,请从下面四本文集中选出最合适的项,并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A.《故事成都》B.《古迹成都》C.《风骨成都》D.《文化成都》【三、2021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书笺小祭夏坚勇①好久不写信了。②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③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④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⑤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⑥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⑦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⑧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几十个世纪,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⑨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它是。⑩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⑪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1993年初春(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9.作者在第五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10.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九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11.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2.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四、2020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成都的卖水人何满子①成都有一句谑语,叫作“南门大河没有盖”。那意思是,你要死就请便,往河里跳都行。但是,河不是溺死人的,而是养活人的。②四十年代成都自来水厂的供应面极小,居民绝大部分的吃水用水,不是河水,就是地下水。所有的公馆里,家家有口井;没有井的居民则是用挑来卖的河水。挑河水卖的人一般是穷苦人家靠出卖力气维持生计的男子。③当年没有井的成都住家户,大都是论月向挑河水卖的人包水的,家家都有一只贮水缸,挑水的每天来给倒满。以当时的币值,离河近的城圈周遭的人家,包一月每担河水大概只需块把钱,离河较远的也不过两元钱,通常一家用两担水,每家人买水的支出不过四五元。为了多挣一些钱,挑水卖的人都尽量多揽些生意,每天要挑很多趙水,收入依然微薄。④挑水卖的人摸索出一种以两人为一组的流水作业法。一人从河里装满水挑进城,另一人就接挑上肩,而把自己的空桶担交换給第一人,挑着接过来的满桶水送到包水的人家,如此周而复始。这样既节省了体力又节约了时间。我经常在新南门城门洞一带看到这种空满担的交换,不用歇下担子,两人的肩膀一凑,桶担就换过来了,桶面上放一块小木板,交换时一滴水也不会外溢。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用水的主人。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只酬谢他一点很少的代价。有时,只请他吃一顿饭,连钱也不肯收。留饭大致是阴历初二、十六打牙祭的日子。之所以规定为初二、十六,是因为不少人家,朔望①是茹素的,因此朔望的次日开荤就成了习惯,这打牙祭的日期也就约定俗成了。⑦如果你注意一下,便可发现这些挑水卖的人有一个特点,他们都赤足的,连草鞋也不穿一双。你以为这是为了节约,舍不得买草鞋,故而甘愿用光脚板走路么?不然。这里包含着一种职业道徳。他们不在河边舀水,以避开岸边洗菜淘米浣洗衣服的地方;都要涉水走到离河岸有一定距离的水面,两只桶不离肩头,迎流俯身一舀,就是满满两桶水挑着上岸了。这事我亲闻之于一个挑水人,他说“我们卖的是河心水,没得一丝脏的,行有行规嘛,未必担桶水就可以不讲良心?”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取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結束了这一职业,而且,现在成都城外的河水早已不复往昔的粼粼清波。⑩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选自《蓉城忆往》,有删改)【注】①朔望: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13.作者“每每忆起当年挑水卖的人”,认为“他们是大有令人慨叹的理由的”,这理由有哪些?联系全文分条概括。14.第六段写了打牙祭的内容,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写这些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15.将第七段画线句删去并不影响上下文衔接,这句话用在这里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16.本文选自何满子先生回忆自己上世纪四十年代成都生活的《蓉城忆往》,作者将其放入《蓉城忆往》可能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五、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现代文阅读。巴山夜雨钱歌川①我对雨虽不特别爱好,也不怎样嫌恶。如果头戴帽子在不大不小的雨中行走,我并不觉得难过,毋宁有一种超然的心情。②你只要不以打湿衣帽为意,便可悠然不迫而有余情去欣赏那织女机中的雨丝。真的,那就和春蚕刚吐出来的丝一样光亮、细长,而且整齐地排列着,似乎要把天空和大地缝织起来。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③雨不仅可看,而且可听。听雨最好是在夜里,没有市声混杂,你可以清晰地辨出什么是芭蕉上的雨声,什么是残荷上的雨声。池中之雨清彻,瓦上之雨沉重。倾盆大雨如怒号,霏霏细雨如呜咽,一个是英雄气短,一个是儿女情长。④夜雨中又以巴山夜雨最出色。唐代诗人大半都有写巴山夜雨的诗句,尤以李商隐的一绝最为脍炙人口。他那一首诗,使得巴山夜雨更多了一重意义,令人联想到高贵的友情。于是乎雨又可话了。⑤说来奇怪,四川的雨,大都是夜里降落,天明又止。我初到四川,住在城中,房子是瓦盖的,夜来雨洒庭前树,仿佛伴我夜读。深夜人倦拋书睡去,梦中还在低吟“蜀星阴见少,江雨夜闻多”之句。早晨出门,路面已干,夜雨化成朝云横在山腰,遮断树身,构成绝好图画。你想会有人不爱巴山夜雨么?⑥然而好景不常,城中居不多时,我便被日本的炸弹逐到乡下。乡下田地多而房屋少,于是我出建筑费,在本地人的地上盖茅屋,约定住两年,就把房子送给地的主人,如果再住下去,我另出房租。我知道这房子终将属于他人,不愿投资过多,能蔽风雨就不错了。⑦那茅屋从第一年就漏,愈漏愈甚。第二年,愈漏愈不成样子了。起初是一处漏,后来竟好几处。南边漏水,恰在床头,只妤把床北移,雨水跟着追来,最后追到床铺靠紧北窗,无法再退。我既不能把床移到墙外,只好以困兽精神,作背水之战。所有的武器,一把雨伞而已。我把它撑在床头,像临到危险的鸵鸟,只要把头部遮住不受雨淋之苦便算满足。⑧巴山多夜雨,室内少晴天,又熬了一年。我拱手把屋子送给那地的主人,满望他可以负责来修理。他果然满口答应,并说要换瓦,以作一劳永逸之计。我只希望早点动工,从春望到夏,从夏等到秋。直到秋尽冬来,房主人才叫匠人预备来兴工了。⑨瓦匠到来,第一步工作,当然是破坏。他们爬上屋顶,把茅草全给掀了。他们答应三天把瓦盖好。第二天来钉格子,一片瓦也没有盖,但天气已有雨意。我提心吊胆过了一夜,满以为早晨瓦匠来,谁知直到下午还是毫无人影。天色暗淡,云雾翻涌,看去十分险恶,而时候已近黄昏。原来他们又在别家接了生意,过两天再回头来做。⑩巴山之雨,与夜俱来。起初几滴,后来愈下愈大,万箭齐集;跟着竟像黄河决口,满屋泛滥。我将家中所有草席,全铺在床顶。睡不多时,忽听枕边有滴水声,伸头去看,床顶已聚水成渠。我除了把那一渠积水倾倒地下,别无办法。再也不能安睡,一夜中忙着疏浚,直到天明雨过方停。⑪张志和《渔歌子》描写渔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似乎很可羡慕。读者读这些诗句时被诗人支配,欣赏那诗中有画,用不着设身处地去为渔翁着想。其实渔翁冒雨打鱼,在他本身并无诗情,也无画意,毋宁是不得已的苦事。你要是遇雨而在家安然读书,我相信你对雨不会发生恶感。⑫你对巴山夜雨,一定会觉得怪可爱的。然而,我可不能和你发生同感了。17.关于雨有无诗意,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8.本文题为“巴山夜雨”,但文章前四段并未直接描写巴山夜雨。请说明这四段在文中的作用。19.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那时你就像一把梭子,从那些雨丝中穿过。20.文章第十一段,提及哪些读诗的方法?你更赞同哪一种?请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简要分析。【六、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自行车之歌苏童①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黑色车身,造型憨厚坚固。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是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②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十里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另外十里就是乡村地带如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也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③多少中国人对父亲的自行车怀有异样的亲情!多少孩子在星期天骑上父亲的自行车偷偷地出了门!去干什么?不干什么,就是去骑车!我记得我第一次骑车在苏州城漫游的经历。我去了市中心的小广场,小广场四周有三家电影院,一家商场。等我从商场出来,突然感到十分恐慌:我发现广场空地上早巳成一片自行车的海洋,每辆自行车看上去都像我们家的那一辆。我拿着钥匙在自行车堆里走过来走过去,头脑中一片晕眩,我觉得许多半新不旧的“永久”自行车的坐垫和书包架上,都散发出我父亲和我自己身上的气息。④1980年我中学毕业前夕,父亲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他说:你假如考不上大学,这车就给你上班用。但我考上了。我父母又说:车放在家里,等你大学毕业了,回家工作后再用。后来我大学毕业了,却没有回家乡工作。于是我父母脸上流露出一种失望的表情,说:那就只好把车托运到南京去了,反正还是给你用。⑤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从南京西站的货仓里找到了从苏州托运来的那辆自行车。车子的三角杠都用布条细致地包缠着,是为了避免装卸工的野蛮装卸弄坏了车子。我摸了一下轮胎,鼓鼓的,托运之前一定刚打了气,这么周到而细致的事情一定是我父母合作的结晶。。因为我知道,从这一天起,生活将有所改变,我有了自行车,就像听到了奔向新生活的发令枪,我必须出发了。⑥那辆自行车我用了五年,是一辆黑色的凤凰牌自行车,与我父亲的那辆“永久”何其相似。自行车国度的父母,总是为他们的孩子挑选一辆结实耐用的自行车,他们以为它会陪伴孩子们的大半个人生。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五年以后我的自行车被一个偷车人骑走了。我几乎是怀着一种卸却负担的轻松心情,跑到自行车商店里,挑选了一辆当时流行的十速跑车,是蓝色的,是我孩提时代无法想象的一辆漂亮的威风凛凛的自行车。⑦这世界变化快——包括我们的自行车,我们的人生。许多年以后我仍然喜欢骑着自行车出门,我仍然喜欢打量年轻人的如同时装般新颖美丽的自行车,有时我能从车流中发现一辆老“永久”或者老“风凰”,它们就像老人的写满沧桑的脸,让我想起一些行将失传的自行车的故事。⑧我曾经跟在这么一辆老“凤凰”后面骑了很长时间,车的主人是一个五十来岁的男人,他的身边是一个同样骑车的背书包的女孩,女孩骑的是一辆目前非常流行的橘红色山地车,很明显那是父女俩。两辆自行车在并驾齐驱的时候仿佛也在交谈——⑨黑色的老“凤凰”说:你走慢一点,想想过去!⑩橘红色的山地车却说:你走快一点,想想未来!(有删改)21.作者满怀深情回忆有关“自行车”的往事,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点概括作答。22.文章第⑤段空缺处原有一段描写,下面给出的哪一个选项更适合填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A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阳光洒在南京的马路上,仍然热辣辣的,我的心也是热的。B我骑上我的第一辆自行车离开了车站的货仓,初秋的清风拂过我的脸颊,轻轻地踩着踏板,我的心也是轻松的。23.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但现实既令人感伤又使人欣喜”?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24.文末用⑧⑨⑩三个段落写一对陌生父女,这样结尾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最新模拟】【一、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远去的桨声邱海文①中秋时节的午后,我驱车从绵远河顺流而下,行至千里沱江始于足下的淮口。江阔水宽,气势磅礴,满满的河水像一条蓝色巨龙游走在崇山峻岭,清凌凌的波光在清风吹拂下微微荡漾。②紧邻淮口的五凤溪古镇,曾是成都上达京师的交通要道。我抵达古镇的时候,已暮色沉沉,如织的人流渐渐散去。从山门进入,三两亩池塘,绿水映青山,草色葱茏,藤蔓滋长,嫩黄的野菊花簇簇点点,给满眼的深绿增添一丝亮色。有雀鸟鸣翠掠过,山涧水流向黄水河,河道水枯石瘦,几叶扁舟静卧河床,如同垂暮之年的老者。行走在河边的碎石栈道上,就如同穿越至世外桃源。③过尚义廊桥拾级而上,好一派热闹繁荣。依山面水长约一里的半边街上人来人往,茅檐低下的饭店酒肆、茶楼客栈居街邻排,旌旗招展,形色各异。客家酱园、藤椒麻鸭、糖油果子飘来阵阵香气,勾引人的鼻腔和味蕾。我信步走进一家店铺,听溪水潺潺,观临窗叠翠,大快朵颐。华灯初上,酒足饭饱后迈入树影婆娑的街道,天空飘洒的微雨,把青石板和树叶洗得发亮,明灭的灯火影影绰绰。我踏上吊脚木楼,在一片寂静之中酣然入梦。④“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在汉唐年代,五凤溪是沱江上游重要的水码头,高峰时每天有上百艘船只运载粮食、盐糖等物资往返于重庆、宜宾各地,挑夫们翻山越岭往返相距50公里的成都。遥想旧日里,大江之上桅樯林立,船号渔歌此起彼伏,青瓦屋舍鳞次栉比,古刹钟磬佛音缭绕。夜幕降临,岸上人声鼎沸,吆喝声、行酒令声、锣鼓声此起彼伏;江中渔火点点,仿佛天上跌落凡间的星辰,那该是怎样的市井气息。⑤明清时期,伴随移民潮,文化精华与艺术智慧在这里汇集升华,形成了会馆文化、客家文化、宗教文化与川西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五凤溪古镇正式成为川西第一的水路码头。古镇山水相依,沃土丰饶,商贾往来,络绎不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在此乐享恬静与闲适,外省移民建造的广东会馆、湖北会馆、陕西会馆、火神庙等会馆庙宇,散发着浓浓的古韵。⑥“锦城下江小通衢①,蜀中沱水大码头”,没有沱江水运,就没有五凤溪镇。成都作家李刚明先生就是五凤溪人。一次文友聚会上,他对家乡早年的码头文化如数家珍,且头扎白帕,即兴表演船工们拉纤时的沱江号子:“哟喔、哟唯,嘿嗦、嘿嗦……”⑦他还娓娓讲述《水经注》中的故事:古蜀国水流不畅,内涝严重,百姓深受其苦。望帝杜宇命楚人鳖灵凿开金堂炮台山与云顶山之间的巫峡,从此,沱江水去陆出,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鳖灵治水有功,杜宇将王位禅让于他,号曰开明。古人工具原始,无铁器利刃,要凿山开河,那是何等艰辛!据《华阳国志》记载,蜀人常采用积薪烧山,而后以大水骤然灌之,利用膨胀骤变,摧毁崖石障碍。相传现在两座山腰岩石上,还各留有一个开明帝硕大的脚印。⑧然而,现在的蜀道已“天堑变通途”,省会成都更不需要几十公里外的“人挑船载”,五凤溪注定因码头衰败而没落。而我,只能触摸古镇今昔的繁华与沧桑。⑨站在淮口岸边,望着蜿蜒浩渺的江水,我仿佛看见一艘艘木船从远处逆水而来,仿佛听见用力划船的桨声和纤夫们精疲力竭的号子声。古镇上空仿佛有凤凰在飞,鸣声锵锵,有些声嘶力竭……(选文有删改)【注释】①小通衢:指五凤溪四通八达,是成都地区的交通枢纽。21.第⑥段引“锦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来评价曾经的五凤溪。纵观全文,哪些内容可以佐证?请分条概括作答。22.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几叶扁舟静卧河床,如同垂暮之年的老者。23.文中第⑦段引用“杜宇命鳖灵治水”的传说,有何作用?2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末划线句的理解。古镇上空仿佛有凤凰在飞,鸣声锵锵,有些声嘶力竭……【二、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尽令天下洽春熙侯志明①每次走过春熙路,我就在想:凡是来到成都的人,一定会爱上春熙路吧!②“众人熙熙,如春登台”,这句话出自《老子》,意思是大家兴高采烈,如同在春天登台远眺美景,春熙路的名字由此而来。很多同春熙路一样名扬九州的路或街,都是以江河名、城市名、建筑名、官府名,甚至纯粹的数字来命名,冷冰冰的,没有一点感情和色彩,而“春熙”一词除了雅洁和美丽外,又令人感到温和吉祥。③一九九八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到成都,朋友说“吃在春熙”,就是在春熙路请客。是不是在百年老店“龙抄手”吃的饭,记不得了。记得清清楚楚的是,每人大概花了不到三十块钱,就吃到好几种小吃,有红油抄手、赖汤圆、钟水饺、担担面、糖油果子、肥肠粉,等等。碗碗碟碟、汤汤水水,摆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也不知如何下箸,只能小心翼翼地腾挪选择。碰杯时,两只细嫩的小碟子被挤到了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循声而来的,是一个扎着马尾辫的服务员,她动作利落,几下子就把残渣碎片清扫得干干净净。我说:“对不起,按价赔偿吧。”她回答:“不存在,您也不是故意的,开心用。”我吃了一惊。因为在另外一个地方,发生过同样的事,曾让我付出好几倍的赔偿,曾让我一个晚上心情郁闷。而春熙路,有幸一遇就带给我春天般的暖意。从此,我对春熙路便有了莫名的。好感。④一九九九年我调到四川工作,在春熙路附近的省电影公司上班。立春刚过,乍暖还寒,在春熙路就能见到穿着短衣短裙的女孩子,当地人叫她们“超妹儿”。但我觉得她们更像鸣春的黄鹂,告诉你春天来了,春天就是这样年轻、靓丽的模样。夏天的景致是在晚上,由流彩的灯光、熙攘的人流、热烈的叫卖、深情的吟唱组成。秋冬两季流淌着诗意,“秋空雁度青天远,疏树蝉嘶白露寒”,街面上桂香刚刚飘过,深巷里寒梅已孕蒏看花。“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这是李白当年对成都的赞美。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成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真的变成了一幅绝美的画,而这画中最浓墨重彩的部分当数春熙路的景致了。⑤几乎每个上班的早晨,我都是在总府路下车,沿春熙路走。早晨的春熙路清新、寂静,甚至有点慵懒。此时,我正好在春熙路的雕塑间安静地穿行。在我看来,这些雕塑是中国所有城市雕塑中最逼真最合人性情的。他们仿佛是我温柔的朋友,比邻小坐,相视莫逆。一同抚摸历史的印痕、岁月的沧桑,令我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流连忘返,甚至涌起一点豪情。那种感觉之好,在别处是无论如何难以找到的。⑥后来,我的工作单位变动到了红星路二段85号,距春熙路也只有一站远。所以,一年四季午间散步时,不自觉地就走进了春熙路,而且觉得每次都有新收获。锦华馆就是我最近去时发现的,它曾是“蜀绣刺线交易之地”。带着这些新发现,回来再找有关书籍对照,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总能加深对春熙路的了解和感情,有一种常去常新的感觉。⑦浩矣无穷乐,春熙醉笑中。⑧去年春天的一个中午,我信步来到春熙路,不知不觉走到了那个曾经工作过的老影院门口。“是侯老师吗?”一位身着蓝色短裙、白色短袖衬衫的女孩走过来说:“我曾在影院工作过。您可能不记得我,但我们还在一起演过节目呢。”⑨我一边打量,一边搜索着我的记忆库:“有印象,还在影院上班吗?”⑩“不上了。我和男朋友都是农村的,我们决定一起回老家创业。走前来看看,在这儿留个影。”她脸上掠过一抹失落,顿了一下又说,“今天真巧,能遇到您,可不可以和您照张合影?”⑪照完相,她加了我微信,我说:“你们选择农村创业真是有眼光!以后不管在哪里工作,希望常来成都,常来留有你足迹的春熙路,希望经常听到你们的好消息。”⑫手机发出嘀嘀的提示音,是那个女孩发来的照片,下面还有一行文字:“我是春熙女孩。我以后一定要再来,还要带着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让他们开开眼界。我觉得春熙路真好,包括这名字。”⑬“尽令天下洽春熙。”我突然想起了一句诗,这是谁作的呢?我一下子记不起了,但我知道,这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愿景!⑭折转身,我大步向前走去。(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03期,有删改)21.作者为什么说“凡是来到成都的人,一定会爱上春熙路吧?”请参照示例,简要概括。示例:雅洁美丽的名字,令人感到温和吉祥,22.第④段画线的比喻句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23.文章花了较长篇幅写“遇见春熙女孩”一事,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4.本文的标题“尽令天下洽春熙”有何含义?请依据全文内容简要作答。【三、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芙蓉阿来①如果要写成都的秋花,怎么说,都要以木本的芙蓉为首。从时序上来说,芙蓉花差不多就是成都这个城市一年中最晚的花了。正所谓“开了木芙蓉,一年秋已空”。要待三圣乡的梅花开放,已是翻了年头。②更可喜的是她的花期绵长。九月底,城中各处,偶尔可以看到团团浓绿的芙蓉树上,一朵两朵零星开放。那时,一树树黄花决明正在盛放。到了十月大假后,决明树艳丽的黄花呈现了零落之象。秋意一天浓于一天,这时,白的,粉的,红的芙蓉才真正渐次开放,在秋风中明艳美丽。A。说的正是此花开放的时令。③这就是在成都观赏秋花,要以芙蓉为先的首要理由——自然物候上的理由。④当然,更为重要的还有文化上的理由。成都被简称为“蓉”城,已有千年以上的时间。这个“蓉”,就是芙蓉花的“蓉”,木芙蓉的“蓉”。⑤今年重阳,又逢周六,薄薄的太阳出来,我带着相机出去寻访芙蓉。其实,芙蓉花渐次开放,已经有十多天时间了。好多树下,都有了零星的落花。但枝头上着花更多,或者已然绽放,或者将要绽放,还有更多的花蕾在等待绽放。那些挣破了苞片的花蕾都是红色的,但盛开的芙蓉却是粉白红三色。查植物书,说芙蓉因光照强度不同,引起花瓣内花青素浓度的变化,早晨开放者为白色,继而开放者为粉色,下午开放为红色。因为这个缘故,芙蓉花还有个“弄色芙蓉”的美称。我家楼下侧院中就有三株芙蓉,接连几天,我面对电脑累了,就下楼一次,一日里竟有五六次之多,并未见到书中所说变色的景象。早起开放是白色的,晚上还是白色。夕阳西下时是红色的,朝晖之下也是红色。但我因此看到了两个情形:一日,盛开的芙蓉花会像向日葵一样随着太阳旋转,以便把展开的花瓣和黄色而密集的花蕊朝向太阳;当太阳沉下楼群组成的参差的天际,盛开的花瓣就微微闭合了。第二天太阳起来,又再度展开。⑥今天的成都城市中,虽然四处都可见到芙蓉,但成林成片者,已不能见。这种美丽的本土的植物,不仅扎根于自然生境、更深植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古书《长物志》上说:“芙蓉宜植池岸,临水为佳”。水光与花色辉映,“照水芙蓉”历来被视为一种极致的美景。B,说的便是这一景致。成都多水,如果这个时节,某一段江岸,某一处湖边,遍开连绵的芙蓉,在这草木凋零的季节。那我们就得享一种宝贵的非物质的福祉了。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人居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芙蓉还真是一种能使这个城市显得清洁的树。一种有着内在清洁精神的树。发此感叹,是因为观察到芙蓉花凋谢的特别方式。好多次,到开满繁花的树下,在地上见不到片片零落的花瓣,只看到一个个干瘪了的花蕊,失去了粉嫩的红色,先是变成枯草的颜色,再变成泥土的颜色。那时,我纳闷,是花蕾太多,为了腾出更大的开放空间,就必须有一些花蕾未及开放就悄然凋落吗?我特地给楼下几朵芙蓉花作了标记,两三天后。我确认,这几朵盛开的花,萎谢之时,并未像常见的那样花瓣片片飘落,而花蕊变成了膨胀的籽实。那一朵朵花只是慢慢收拢了花瓣,重新变回了花蕾的形状。⑧今天是11月16日,雨后天晴,气温又回到二十来度。再出去散步,见树树芙蓉还开放着。只是树上的花朵已然十分稀疏。细看枝头,也没有了待开的花蕾。我想,待这些芙蓉开尽,真正的冬天就到来了。(选自《成都物候记》,有删改)21.作者在首段即言“如果要写成都的秋花,怎么说,都要以木本的芙蓉为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概括作者“要以芙蓉为首”的理由。22.下面两句古诗是从原文中A、B两处抽取出来的,如果要还原,你认为应分别放回哪处?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①王安石诗云:“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②苏东坡诗云:“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23.如果不要文章的第⑤段,读来依然连贯、完整,作者为何要写这一部分的内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4.本文选自本土作家阿来记录成都本土植物的散文集《成都物候记》,作者将本篇放入《成都物候记》且作为该书的末篇,除了表达对芙蓉的喜爱之外,可能还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作答。【四、2024年四川省成都七中中考语文三模试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灯光秦俑ㅤㅤ①上世纪90年代的郑州,电是珍稀资源,那个时候的电啊,说断就断了,断电的不会提前发通知,被断电的也不至于那么不堪,家里有准备的点上一支蜡烛,继续吃饭看书写字。舍不得燃掉那半截蜡烛头的,摸黑洗个冷水脚,上床闭眼就能呼呼大睡。ㅤㅤ②很怀念那时候的生活,简单、质朴、而又充满热情。ㅤㅤ③但是,也有烦恼。ㅤㅤ④最烦恼的是要上早班,我们是德化街北口那边一家商场的餐食员,早晨六七点,就有商场的工作人员陆续来上班。我们得提前准备员工早餐,多半是自制的豆浆,现蒸的馒头、也子,还有炸油条,都是日常最普通的吃食,就是特别费时间。ㅤㅤ⑤凌晨四点多、我们同事几个从家里出发,近一点的走路,远一点的骑自行车,从郑州的不同方向,汇集到二七广场,到二七纪念塔的时候,偶尔能碰个面。都是年轻女孩儿,碰面了,笑嘻嘻打个招呼,用电筒闪对方的眼睛,或是互相回应着按响自行车的铃铛。有说有笑的。其实是为了给各自壮胆儿。ㅤㅤ⑥说起来,我们几个算是单位里胆大的女孩。凌晨四五点,如果没有月亮,郑州城还笼罩在一片漆黑的夜色中,没有路灯,只能靠一支手电筒。每次走到二七塔的时候,脑袋里飞快地冈过一些奇奇怪怪的零星片断,还有一些市井流传的形形色色的传奇物事,越想心里越发毛。ㅤㅤ⑦那时候,二七塔周围的高楼还没有这么多,塔身上的灯也不会长亮,每次从解放路那边走过来,一抬头,二七塔便冷冰冰地杵在那儿,我脚下的步子便忍不住地加快。ㅤㅤ⑧直到有一次,记不清是我从二七塔路过的第多少回了,那次我带的手电没电了,天还特别黑,空气中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我使助甩了甩手电筒,关了重新打开,灯光似乎喘了一喘,叹了口气,又马上熄灭了。ㅤㅤ⑨路是熟悉的,但没有了光的指引,路似乎变得跟平时不一样了,变软了,软乎乎的,像踩在棉花上,手脚也一定是冰凉的,背上却快要渗出汗来。为了壮胆,我故意大声清嗓子,故意用力瑞地面,心还是慌得很,平时经常偶遇的同事也没见一个,我叫了一声“王小妮”,没人应,又叫了一声“花大姐”,也没人应,慌乱中,一句歌词突然从我的嘴里蹦了出来:ㅤㅤ⑩______。ㅤㅤ⑪这是当时流行的红歌,也是后来二七塔每日报时用的音乐,歌声吼出来,我壮胆不小,而且,不知道是被我的歌声吵到,还是凑巧,二七塔的某个楼层上亮起了一线微弱的灯光,我看了看,雾气朦胧中,我分不清这是一盏油灯,还是一盏电灯,眼里有了光,心里便没了怕,楼是楼,树是树,一切都回归了它们本该有的样子.ㅤㅤ⑫就是从这次起,再经过二七塔,我都能看到这盏灯,它总是在差不多同一个时刻亮起,从解放路街口出来,远远地,我就看到了这盏灯,在雾中时它是微黄的,在雨中时它是闪烁的,在风中时它是飘摇的,很快,我的小伙伴们也发现了这盏灯。我们惊喜地分享着一盏灯的秘密,一起想像着这盈灯背后那个温暖的人。ㅤㅤ⑬一盏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但温暖了我们一整个青春。ㅤㅤ⑭一晃过去好多年,有一次,我参加电台组织的一个主题活动,要对二七纪念塔做一期深度的访谈宣传,采访中,一位曾参与塔楼维修的工程师讲到了这么一个故事:为了完成维修任务,他有几个月时间住在塔楼上。他的睡眠很轻,醒得很早,每天,他都能听到楼下第一批来德化街上班的女工人路过,那是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天特别黑,路上伸手不见五指,那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芒的年代,每个人的心中都燃着一团火,为致敬那些早起为建设新郑州做出贡献的人们,他每天都会在这个时候,短暂地拉亮维修部的灯……(选自《百花园》2023年第6期,有删改)(1)作者为何在多年以后再忆郑州的灯光?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2)第⑫段排比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在雾中时它是微黄的,在雨中时它是闪烁的,在风中时它是飘摇的。(3)下列两句歌词,哪一句更适合放入第⑩段?请做出选择并阐述理由。A.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B.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4)文章不要最后一句,读来依旧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五、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中考语文二诊试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铁马与风筝丰子恺①春分节到了。爸爸的书房搬到楼上。②这是爸爸的习惯:每年春初庭中的柳树梢上有鸟儿开始鸣叫了,爸爸的书房便搬到楼上。直到春尽夏来,鸟儿叫疲倦了,他再搬到楼下去。爸爸是爱听鸟儿叫的。它们叫声的确好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我们被它们的鸣叫声从梦中唤醒,耳朵甜津津的。我对爸爸说:“鸟儿在唱歌。”他说:“歌有时庄严,有时悲哀,不一定是愉快的,所以说‘鸟儿唱歌’不完全对。我看是。”③星期日,我被另一种声音唤醒。这好像是一种婉转的歌声,合着清脆的乐器伴奏。我连忙起身,跟着声音去寻。看见爸爸书房窗外的檐下挂着一个帽子口大的铁圈,铁圈周围挂着许多钟形的小铜片。春晨的和风吹来,铜片互相碰击,发出清脆的叮叮咚咚,成了莺声的伴奏,悠人如同身处旷野。④这是爸爸今年的新设备,名叫“铁马”。昨晚才挂起来,今天早上我第一次听见它的声音。早饭时我问爸爸:“铁马有什么用?”爸爸说:“在实用方面讲,这是报风信的。”我说:“还有在什么方面讲呢?”爸爸说:“还有、在趣味方面讲,这是耳朵的一种安慰。我们要知道天起风,倘不讲趣味而专讲实用,只要买一只晴雨表,看着就知道。但我们希望在‘知道’事实以外又‘感到’一种情调,即在实用以外又得一种趣味,于是想出‘铁马’这东西来,使它在报告起风的时候发出一种清朗的音,形成自然的音乐。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音乐,不论好坏,都有一种影响及于我们的感情,比形状色彩所及于我们的影响更深。因为声音不易遮隔,随时随地送入人耳。”⑤这时候,赶早市的种种叫卖声从墙外传到我们的食桌上:“卖——芥——菜!”“火——肉——棕——子!”音调各异,音色不同,每一声给人一种特异的感觉,全体合起来造成了一种我家早晨的情趣。我把这意思说出,引起了妈妈的话。⑥妈妈说:“他们叫卖的时候很准确。我常常拿他们的喊声来代替钟表呢,听见‘油沸豆腐干’喊过,好烧夜饭了。听见‘猪油炒米粉’喊过,好睡觉了。而且喊得也还好听,不使人讨嫌。最使我讨嫌的是杭州的卖盐声:‘盐——’像发条一样卷转来,越卷越紧,最后好像卷断了似的。”⑦爸爸说:“从前看一种叫卖豆腐的担子,音调和缓、悠长,而有余音,好像南屏晚钟的音调。每天炊前,小巷里到处有这种声音。善于细嚼生活情味的的人,就能从这种声音中体会到情味。”⑧我对于这些话都有同感。兴之所至,不期地说道:“我今天放起风筝来要加一把鹞琴,让它在空中广播和平的音。”爸爸表示很赞成。⑨早餐后我去访华明,约他下午同去放风筝,并要他在上午来相帮我制一把鹞琴。他都欣然地同意,我们先把一根篾的篾青削下来,削薄。然后把另一根篾弯成弓形,把那片篾青当作弓弦,扎成一把弓。华明握住了弓背在空中用力一挥,那篾青片发出“嗡嗡”的声音,鹞琴就成功了。⑩下午,风和日暖,我们走到土地庙后面高堆山上,把风筝放起。待它放高了,收些线下来,把鹞琴缚在上面,然后尽量地放线。鹞琴立刻响起来,嗡嗡地,好像在晴空中散播浩荡的美音。⑪把鹞线的根缚在一块断碑上,我们两人倚在碑脚上闲坐。我摸出口琴来,开始练习姐姐寄我的《风筝》歌。我按谱吹奏下去,曲儿果然很好听。其轻快和飘逸的趣味,尤其适合目前的情景。⑫但是吹到最后一句,我停顿了。因为有一个高音吹不出。这怎么办呢?回去问了爸爸再练习。现在且换一个纯熟一点的轻快的小曲来点缀这一片青春的气象吧。(选自《四时之美》,有删改)(1)除了鸟儿的鸣叫,文章还写了哪些“音乐”?各自蕴含怎样的“趣味”?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2)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二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拟人句,并对这个拟人句进行简要赏析。(3)文中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对话,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第六段妈妈的话所做的理解性批注,有不当和不完整之处,请结合文意进行修改和补充。妈妈认为“油沸豆干”“猪油炒米粉”的喊声可以准确报时,说明妈妈只能从实用角度未看待这些声音。与父亲的看法不一致。修改:“与父亲的看法不一致”改为“与父亲的看法是一致的”;补充:妈妈还从感受的角度看待这些声音。(4)下面是丰子恺先生的两幅漫画,如果要选其一作为本文的插图来突出文章意旨,你会选择哪一幅?动结合文章简述理由。【六、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甲春熙路的“前世今生”①“城市掘金哪里去,春熙路;品味时尚哪里去,春熙路……哪里都不想去,还是可去春熙路。”这是香港《大公报》对春熙路的评价。②1924年,春熙路开街。作为成都第一条新式街道,春熙路的设计与命名都堪称创新之举。设计仿照西方城市建设,采用“东南西北四段,十字交叉,中辟一街心花园”的布局。建筑参考华西坝上教会医院外立面,使得春熙路建筑群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建成后,学者江子虞从《老子》“众人熙熙,如春登台”中摘取“春熙”二字,命名为春熙路,寓意春意融融、熙来攘往,表达对社会繁荣的憧憬。这也开创了成都以“路”命名街道的先河。③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春熙路俨然已是成都商业中心。其中有成都第一家西餐厅耀华茶点室、成都档次最高的理发厅——大光明美发厅等等。春熙路的“文艺”氛围丝毫不让商业气息。胡开文笔墨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老店,给无数人留下美好回忆。齐白石、李劼人等一大批文化名人也与春熙路有着不解之缘。书与路,文与商,交相辉映……春熙路,很快成为名副其实的“成都第一路”。④2024年,春熙路开街100周年。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春熙路已是成都一张耀眼的名片,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摘自袁庭栋《成都街巷志》,有删改)乙“百年春熙”青春勃发①“城市掘金哪里去,春熙路;品味时尚哪里去,春熙路……哪里都不想去,还是可去春熙路。”历经岁月变迁,“百年春熙”依旧青春,奥秘何在?②春熙路的生机勃发离不开科学规划。2001年,成都市政府通过春熙路改造计划,让百年老街焕然一新。如频上热搜榜的太古里,在古老街巷与历史建筑间营造了一片开放式、低密度购物街区。最新规划中,锦江区还将对标纽约第五大道等国际商圈,持续优化商圈功能。政府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成都第一路”的繁荣提供了活力支撑。③然而,仅有政府助力就够了吗?当然不是。成都人对春熙路的情感认同才是其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流沙河在《芙蓉秋梦》中曾写道:“上成都来有事无事都去春熙路走一趟,否则不算上过成都。可知春熙路是有些人心理需求的对象。”有朋自远方来,“走!去逛春熙路!”这是成都人对客人的礼遇。在成都人心目中,春熙路是永远不可替代的“城市中心”④无数成都人把对春熙路的热爱转化为建设热情,才有了“逛不完的春熙路”。百年春熙,在熙来攘往中继续锚定“春”的时代意义。(摘自《网易新闻》等,有删改)(1)春熙路为什么能成为“成都第一路”?请联系两文,概括作答。(2)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香港《大公报》的评价,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3)锦江区正在打造“我的锦江我的城”系列直播活动。如果要将甲、乙两文合并用作“走进春熙路”解说稿,下列哪一句适宜作为主题语?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A.十里新妆迎客来,春熙路上市容华。B.百年金街春熙路,人来人往笑春风。C.翰墨书香润春熙,清韵悠扬唱蜀都。【七、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一本书,仍有它出航的必要(自序)张晓风①我从医院打电话回家,问女儿电话留言机里有什么事情没有。她说:“有,出版社催你的书序。”②医院空无一人的长廊上,我的泪哗哗然流了下来。③出书,原是一件美丽的事。三十年前,我二十五岁那年,一本小书已在丛书的森林中冒地成苗。少年岁月中,我曾发誓不容任何轻慢的文字出自我手。多年来,我自信大概可以无愧。④但此刻,我泪下如雨又是为什么?因为父亲在加护病房里,我坐在“家属等候区”,每一秒钟都可能有噩耗传来。而即使医生不宣布新的坏消息,父亲也已昏迷,不省人事。我爱父亲,然而此刻我能给他什么?在他发如残雪气若游丝的晚年,我能给他什么?⑤整个“家属等候区”全是悲伤惊恐的脸。深夜三时,有人来推我,我惊跳而起,去接电话,加护病房专用的那只“坏消息电话”。啊!原来叫的人弄错了,不是我,是另外一个人。那人飞奔而去,不久传来哭声,第二天,我看到一张空了的床。然而,空床也可能是我父亲的那一张啊!⑥每个等候的人都是惊弓之鸟,等待那无可躲避的子弹。⑦我心神俱瘁,然而出版社说:“给我们一篇序——我们等着出书。”⑧我的泪流下来。文学原是我所爱的,但此刻,面对死亡,文学好像全然无力招架。死亡是滔天巨浪,文学的小舟在其间又怎能抵御?“文学算什么?”我第一次问自己。⑨文学,一向如此高华,如此美丽,而现实人生却遍布生命千疮百孔的剧痛。文学一旦面对剧痛,又能如何?我的一本小书是有意义的吗?我在无人的长廊上垂泪。啊,如果文学笨拙到无法触知死亡,如果文学碰不到人生最剧烈的悲情,则文学何益?出书何益?为书写一篇小序又有何益?⑩然后,我回到“家属等候区”,众生悲苦的脸丛聚在那里。我注意到有一个家族坐成一堆讨论病情,其间有个大约五岁的男孩。大人的脸一张张枯索黯败,孩子的脸却光洁似月,两眼闪烁如日头。我被那张脸吓了一跳,多日悲苦,几乎忘了世上还有这样一种幸福放光的脸庞。⑪小孩瞪着那双晶灼好奇的眼睛,听大人说话,表情在迷惑与了解之间。忽然,他很正经地发言了:“妈!是阿公的病厉害,还是糖浆厉害?”别人都不懂他说什么。他的母亲忍不住笑了,一面向家族成员解释:“他感冒,都是吃糖浆,他以为所有的药都是糖浆。”那么,这只小脑袋正在想一则很难解的问题——究竟常见的状况是“药到病除”,还是“药石罔效”?⑫我呆看那孩子。小男孩皮肤光莹透红,和病床上那些比槁木更黑皱的肤表相较,两者简直好像各自属于另一种生物。在死亡的阴影里,那孩子光洁的脸是一种救赎。他提出的问题几乎笨到令人发笑——可是他双目炯炯,他在认真思索。⑬我忽然明白,那孩子恰如文学,在巨大的苦难面前显得稚小蠢笨。可是他双唇似花红,目光如青电,给他一点时间,他未必没有答案。⑭在生命面前,“文学”能说的话无非也像童言,像梦话,破碎而不周全。但那半句童言细听之下或者也隐藏几许玄机吧?⑮文学,仍是可期待的。一本书,仍有它出航的必要,是为序。(选自张晓风《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有删改)(1)作者对文学的态度,随人生际遇而不断变化。请联系全文,概括这一变化过程。(2)文章三次写到作者在“家属等候区”的见闻感受,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一位同学发现文中描写“孩子”的语句很有特点,于是做了一点批注,但分析不够深入,请你帮助他将批注补充完整。摘录批注孩子的脸却光洁似月,两眼闪烁如日头一种幸福放光的脸庞作者用了许多与“光”相关的词句,妙!补充:。那双晶灼好奇的眼睛皮肤光莹透红,光洁的脸双目炯炯双唇似花红,目光如青电(4)本文是一部散文集的序言。作者写这篇文章,有哪些意图?请结合文章内容推断。【八、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中考语文一模试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八月乡村荷意多罗光成①八月的四连村,我见到了如此打动我心的荷。②我本不是一个喜欢花花草草的人,对荷,当然也从没上过什么心。起先,是被动地陪朋友,追踪着刷屏的朋友圈,去四连看荷的。一路上,我还揶揄朋友,真是花痴!公园里,荷不是天天开在那儿,还看不够?什么荷花,还值得大家在朋友圈刷屏?后来,就变成朋友嗤笑我了,怎么,不是说不喜欢花吗?不是说荷天天开在小公园吗?这都午饭时间了,人怎么还定在荷花跟前,迈不动步子了呢?③横陈大地,一望无际的荷,正豆蔻亭亭在四连。水,是荷的原乡,更是荷的舞台,择水而生的天下之荷,在千万年与水的心融神会中,早已出脱成一方水土的最美代言。可我在想,天下有荷的河汊湖塘,比之四连大而阔者何其多!可但凡经历我眼的天下之荷,怎么就没能如此让我怦然心动呢?真正的理由,是因为四连的荷不一样的形象气场与精神气质啊!气场与气质,形象与精神,是四连的荷展示给世界的独特之处,让人在盛夏的江南大地上,能够心神静然,流连忘返;也荡漾着观荷人的诗心,让我也忍不住写上几句,与朋友们遥作分享。④四连的荷,是走出书斋的生活之荷,跳出羁绊的自由之荷。在我与它相逢对视的一刹,它就秒抓了我的心,又仿佛我的心早就在等待被它秒抓。它们亭立在我的面前,伸展的叶是风开的裙袂,盛开的花是迎宾的笑脸。那些初成的莲蓬,是一只只伸向我的“麦克风”,正热切而礼貌地静待着我对它们说些什么;那些待放的菡萏,则是_________,似乎也正凝神屏息,静待着把我的即兴演说书写到广袤的天宇去。这是怎样的一种仪仗与礼数!怎样的一种隆重与用情!大地,是为你而在的舞台;天空,是为你铺开的画布。你把那些激动人心的讯息,插上风的翅膀,让所有的美好,在你与世界之间,自由而无所不达。⑤我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几支灿绿的“麦克风”,我写上几个字:倾听世界,成长未来。我又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向着天空成片飞举的支支“画笔”,我又写道:理想,总是有方向的。一时间,朋友圆里,点赞不止……自带气场与殷力的四连的荷,还有我对四连荷的理解与参悟,借助我的手指,在虚拟的时空,一路畅行;也引发我对四连村这片土地的好奇。⑥荷塘边,两位女子,共着一把立地撑开的大伞,埋头剥着莲子。大伞紧贴着荷花,一时竟看不出阴凉是出自大伞,还是出自荷叶。坐在长凳上的叫刘友芳,蹲在地上的叫张谊琴,问答中,我知道了她们的名字。“这都是我的家庭农场。”刘友芳伸直臂膊,前后左右,点画一圈,又看向张谊琴,“她是我家嫂子,在开发区上班,今天休假,来帮我忙的。”⑦听刘友芳介绍,从前年开始,她用村里的田地,办起家庭农场。圩乡水多,种荷是条好路子。她种的这种荷,属于观赏性品种,不产稿,效益主要在莲子,而且莲子产量特别高,品质也特别好。现在进入忙季,她请了三五个本村民工,“每天光卖莲子,就有不菲的收入。”刘友芳说,“以前我们这里路不通,条件差,外面说起我们村子都是直摇头。不过,现在可好了!”刘友芳抬起头,脸上泛起自豪的红晕,“这些年,政府又是修路,又是扶贫扶志。我们四连人也奋斗也努力!你看,我们村的荷花美吧!这荷花啊!除了莲子卖钱,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呢!这几年,我们这儿开了不少农家乐,来我们村子看荷花看风景的,多的时候一天有几百上千人呢!靠着这些荷,我们农家真的是乐起来了!村外的好姑娘,也一个一个,比赛似的嫁到我们村了,哈哈!”一直蹲着剥莲蓬的张谊琴,抽空抬起头,嗔了刘友芳一眼,嘴角挂着笑意,又手不停歇地低头剥莲蓬去了。⑧青荷之上,向着天空齐刷刷飞举的一支、两支、无数支“画笔”,律动风中,带着四连的心跳,仿佛正把四连村的故事,也把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故事,漫天抒写。那飞举的笔端,源源辐射出的昂扬向上、生机勃勃、奋斗不止的少年气象与神采气韵,仿佛四连内心世界外显的一面面风旗,又仿佛夏日澄碧的甘泉,流进我心,通透我身,让我感受到荷的力量、人的奋发激情和一个时代不可阻挡的万丈豪情!我悄悄地告诉自己,行走天地间,需如四连的荷与人一样,确定方向,满怀理想与激情,在家国与苍生永恒的时空尺度里,让生命的价值,不负造物,乘风攀升。(文章有删改)21.本文题目“八月乡村荷意多”含义丰富。作者笔下的“荷意”有哪些含义?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22.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四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23.文章用较多笔墨记叙与刘友芳的交谈,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24.文章不要第五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九、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学易金卷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小题。书房花木深冯骥才①一天忽发奇想,用一堆木头在阳台上搭一座木屋,还将剩余的板条钉了几只方形的木桶,盛满泥土,栽上植物,分别放在房间四角。鲜花罕有,绿叶为多。②最初是想把它作为一间新辟的书房,期待从中获得新的灵感。谁料坐在里边竟写不出东西来。白日里,阳光进来一晒,没有涂油漆的松木味道浓浓地冒出来,与植物的清香混在一起,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它使心灵松弛,握不住手里沉重的笔了。③写作是一种与世隔绝的想象之旅,是钻到自己的心里的一种生活,是精神孤独者的文字放纵。在这样的被各种美迷乱了心智的房子里怎么写作呢?因此,我没在里面写过一行字。每有“写”的欲望,仍然回到原先那间胡乱堆满书卷与文稿的书房伏案而作。④渐渐地这间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成了花房。但它得不到我的照顾,我只是在想起给那些植物浇水时才提着水壶进去,没时间修葺与收拾。房内四处的花草便自由自在、毫无约束地疯长起来。从云南带回来的田七,张着耳朵大的碧绿的圆叶子,沿着墙面向上爬,像是“攀岩”;几棵年轻又旺足的绿萝已经蹿到房顶,一直钻进灯罩里;最具生气的是窗台那些泥槽里生出的野草,已经把窗子下边一半遮住,上边一半又被蒲扇状的葵叶黑乎乎地捂住。由窗外射入的日光便给这些浓密的枝叶撕成一束束,静静地斜在屋子当中。⑤一天,两只小麻雀误以为这里是一片天然的树丛,从敞着的窗子叽叽喳喳地飞了进来,使我欣喜之极。我怕惊吓它们,不走进去,它们居然在里边快乐地鸣唱起来了。⑥一下子,我感受到大自然野性的气质,并感受到大自然的本性乃是绝对的自由自在。我便顺从这个逻辑,只给它们浇水,甚至还浇点营养液,却从不人为地改变它们。于是它们开始创造奇迹——⑦首先是那些长长的枝蔓在屋子上端织成一道绿盈盈的幔帐。常春藤像长长的瀑布直垂地面,然后在地上愈堆愈高。绿萝是最调皮的,它在上上下下胡乱“行走”——从桌子后边钻下去,从藤椅靠背的缝隙中伸出鲜亮的芽儿来。⑧几乎每次我走进这房间,都会惊奇地发现一个画面:一些凋落的粉红色的花瓣落满一座木佛身上,几片黄叶盖住桌上打开的书。一次,我把水杯忘在竹几上,一枝新生的绿蔓从杯柄中穿过,好似一弯娇嫩的手臂挽起我的水杯。于是,我在写作过于劳顿之时,或在画案上挥霍一通水墨之后,便会推开这房间的门儿,撩开密叶纠结的垂幔,独坐其间,让这种自在又松弛的美,平息一下写作时心灵中涌动的风暴。⑨我开始认识到这间从不用来写作的房间非凡的意义。虽然我不在这里写作,它却是我写作的一部分。⑩我前边说,写作是一种忘我的想象,只有离开写作才回到现实来。这间小屋却告诉我,我的写作常常十分尖刻地切入现实,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⑾我被它折服了,并把这种奇妙的感受告诉一位朋友。朋友笑道:“何必把现实与理想分得太清楚呢!其实你们这种人理想与现实从来就是混成一团。你们总不满现实,是因为你们太理想主义。你们的问题是总用理想要求现实,因此你们常常被现实击倒在地,也常常苦恼和无奈。是不是?”⑿朋友的话不错。于是当我坐在这间花木簇拥的木屋中,心里常常会蹦出这么一句话:⒀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21.(4分)文中第④段和第⑦段都描写了花木的生机勃勃,但作者的写作目的略有不同,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有何不同。()22.(6分)下列句子都用到了“享受”一词,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1)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2)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23.(4分)作者对木屋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24.(4分)文章结尾处“我们是天生用理想来生活的人”,请联系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十、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也是冬天,也是春天迟子建①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我吃过早饭,奔向四川北路。②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入园处再向前是个早点铺,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③这幅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在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一树树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除了槭树呈现壮丽之色,也有耐寒的花绽放,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④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⑤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⑥因为是园中独墓,鲁迅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待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我懂得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墓前并不安静,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拥有的宁静清寂,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⑦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听到了他的心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⑧离开鲁迅墓地,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我留意的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⑨我出了公园,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⑩鲁迅故居一进去还是给人阴冷的感觉。讲解员介绍着会客室的陈设、鲁迅的书房兼卧室。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没有散,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⑪我准备折回,因为午后《收获》杂志有作品朗诵会,我怕迟到,所以赶紧打车,可是往来的出租车,基本都载客,这倒让我轻松起来,想着万一迟到,那是为寻鲁迅精神而迟到,不无美好。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漫行。⑫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与我故乡的冬天相比,这里更像春天。(选自《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有删改)(1)作者在文末说“这里更像春天”,其理由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2)第二段写当年萧红买早点的事情,与题目关联不大,作者为何要写这部分内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第八段中画线的句子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4)同样是其他人写鲁迅先生的文章,本文和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主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十一、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答题。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①一个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因为进入诗歌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②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③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也藏匿着自然、历史、传说、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④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名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戍人的哀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⑤不过这种负性情绪可能被传统文人的献愁供恨夸大了。真正走进了它的深处,就会领悟到“生活在别处”。这里有迷人的边地风景:“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火热的生活:“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市场繁华,物品丰饶,交织着四面八方的口音,穿梭着不同民族的身影。二⑥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⑦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交融无间:“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潋滟,莲叶田田。⑧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透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⑨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三⑩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⑪暂且收拢目光,看向北海,今天的贝加尔湖,苏武被匈奴扣留,远放此地牧羊十九载。“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饱受冻馁之患,始终心怀故国。威武不屈,日月可鉴。⑫古诗词中,还时常借助自然形胜,提供一种启示。这样的地名,有关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不妨将目光改换方向,移向莽莽苍苍。大山无语,峰峦悄然,把深沉的蕴涵,留给那些睿智的灵魂,来破译和解读。《望岳》是杜甫登临泰山的憬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高。”气魄决定格局,自然和精神的绝美风景,都只向阔大的胸襟敞开。⑬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碣石摹写萧瑟荒寒,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于此隐居,喻示着揉守高洁。烂柯山,樵夫看童子下棋,一局未终斧柄已烂,比况了沧桑巨变。⑭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