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1页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2页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3页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4页
土壤的形成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学科地理年级高一学期秋季课题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观察土壤标本,对比土壤的差异,学会识别、描述土壤特征的方法。2.观察土壤剖面示意图,说出土壤中各层的特征。3.以森林土和草原土为例,分析气候、生物等因素对土壤剖面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土壤的颜色和质地。2.土壤的剖面特征。教学难点:1.气候和生物对土壤剖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组成和肥力,同时还研究了影响土壤形成的多种要素,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造就了土壤。我国陆地领土面积幅员辽阔,地域广袤,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同学,脚下的土壤也会表现出不一样特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土壤,辨别土壤。【学习目标】1.观察土壤标本,对比不同土壤的差异,学会识别、描述土壤特征的方法。2.观察土壤剖面示意图,说出土壤中各层的特征。3.以森林土和草原土为例,分析气候、生物等因素对土壤剖面的影响。【五色土的成因】上节课我们留下一道思考题,解释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铺设“东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黄”五色土壤的原因。现在让我们通过视频短片,来找到答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土壤发育的环境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就会产生差异,全国各地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土壤类型。特别是气候和生物条件,对土壤特征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观察土壤标本,完成学习任务一。【观察土壤标本】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土壤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颜色的差异和颗粒大小的不同,土壤的颗粒大小也被称为土壤质地。在野外观察土壤时,我们还可以挖开表土层,对比分析土壤剖面的差异。这些观察视角都是我们认识和辨别土壤的基本方法。【土壤颜色】土壤的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也是我们辨别土壤最重要的方法。颜色还可以作为研究成土条件、土壤形成过程和肥力特征的依据。有些土壤甚至直接用颜色来命名,比如黑土、红壤。土壤颜色由土壤中的物质组成决定,腐殖质和矿物质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物质。土壤中腐殖质呈黑色,腐殖质越多土壤黑色就越深。土壤中含有氧化铁时呈红色,如果水分过多时氧化铁就会呈现黄色。【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土壤的外部特征之一,是土壤中不同直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反映土壤的物理性质。矿物颗粒按照大小可以分为砂粒、粉粒、黏粒等。其中砂粒直径较大,黏粒直径较小,粉粒直径在两者之间。按照不同矿物颗粒的组合情况,可以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种质地。老师将从温度、湿度、肥力和通透性四个角度对比不同质地的土壤。砂土中,颗粒较大的砂粒占比较高,大孔隙多,毛细孔隙少。其优势为:土质疏松,通气、透水性强,易于耕作。土壤中含水量少,昼夜温差较大。存在的问题是: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土壤相对贫瘠。此外砂土不保水、蓄水能力较弱。黏土中,小颗粒的黏粒较多,土壤孔隙较小。其优势表现为:蓄水、保水性能强,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其问题是:通气、透水性能差,土壤质地黏重,不易耕作。壤土中砂粒、粉粒、黏粒比例适中,搭配适宜。土壤中,大孔隙和毛细孔隙兼具,拥有砂土和黏土两者的优点。壤土通气、透水性能好。蓄水、保肥性能强。土壤含水量适宜,温度稳定,可耕性好,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除了观察矿物质颗粒大小之外,我们在野外研究土壤时,还可以通过用手指研磨的感觉,来作为辨别土壤质地的依据。例如:砂土颗粒较粗糙,研磨时辣手;黏土颗粒较细腻,研磨时有黏滑感。【不同品质土壤特征】通过观察和对比,我们了解到颜色和质地都是对土壤特征的描述,除此之外,不同品质的土壤还会表现出哪些特征呢?请大家完成学习任务二。这里是老师总结的观察方法。我们一起来看。土壤颜色越深,说明腐殖质越多,土质越好。土壤中有蚯蚓、田螺、泥鳅等生物说明土质好,如果发现有蚂蚁活动说明土质差。土壤裂缝细而多,说明品质较高,土壤裂缝大而少,说明品质较差。土壤结构疏松,说明孔隙中水分和空气的比例适宜,土质较好。土壤在浇水时,水泡大说明品质高,水泡小说明品质差。在清晨时段土壤出现返潮现象,说明土壤品质较高。土壤如果出现绿苔说明土壤酸性过高,出现红苔说明土壤含碱量过高,如果发现白霜说明土壤产生了盐碱化问题。【土壤剖面】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土壤的观察方法是多样的,表现出的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从地表向下挖出土壤的纵断面,还会发现不同地方的土壤剖面,也是存在差异的。土壤剖面是由形态、特征各异,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的。可以反映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较高。我们现在看到的土壤剖面,一共六层。从上到下分别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层——土壤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该土层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母质层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母岩层主要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森林土壤】森林分布区和草原分布区,自然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土壤剖面。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发育的土壤。在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在我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西部山地在一定高度上也有分布。温带地区的棕壤,亚热带地区的红壤都属于森林土壤。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土壤中铁离子被充分氧化,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湿热的气候使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积累少。土壤质地较黏重、易板结。土壤酸性强,肥力较低。耕作前需要针对酸、黏、瘦等问题进行改良。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质地多为壤土,故保水性能好,抗旱能力强。发育良好的棕壤剖面,地表有枯枝落叶层,其下有腐殖质层;再向下有鲜棕色的淀积层,淀积层以下为颜色较浅的母质层。棕壤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力好。是适宜农业耕作的优质土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草原土壤】草原土壤是指在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的大陆内部我国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由于气候较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钙积层,有机质主要以根系的形式进入土壤,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减少。黑土发育于草甸草原之下,由于气候寒凉,形成了深厚而肥沃的腐殖质层。黑土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黑土的土壤质地多为壤土,颗粒组成以粗粉沙和黏粒为主,表层疏松,通气性和透水性好。底土黏重,保水性和保肥性好。且黑土易于耕作,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区。黑钙土主要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在草原植被下形成了暗黑色土壤。是腐殖质积累和淋溶淀积作用的共同结果。黑钙土剖面层次清晰,由腐殖质层、淋溶层、钙积层和母质层组成。其主要特征是有机质的积累量大于分解量,土层上部有黑色或灰黑色肥沃的腐殖质层,在此层以下或土壤中下部有明显的钙积层。黑钙土多为壤土,质地疏松,易于耕作,自然肥力较高,适宜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对比森林土和草原图差异】接下来,请大家观察草原土和森林土的剖面,描述其差异,并思考成因。完成学习任务三。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草原土壤的颜色更深,深色土层更厚。其形成原因是,草原土壤的腐殖质层,比森林土壤厚。草原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茎叶和根系。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死亡并积累大量的植物残体,提供了充足的腐殖质,积累在土壤之中。森林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是枯枝落叶,而森林分布区气候湿热,微生物活动旺盛,枯枝落叶多数被微生物分解消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土壤特征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和生物的影响,带有当地环境的特点。土壤既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知识总结】现在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对土壤的知识进行总结。通过两个课时,我们学习了土壤的相关内容。土壤是由水、空气、有机质和矿物质组成的,并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和环境。土壤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气候、地形、生物、时间,与此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土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的土壤,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认识和辨别土壤可以从颜色、质地和剖面三个方面着手。土壤的颜色是最容易识别的特征,颜色的差异是由腐殖质和矿物质决定。我们根据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把土壤分为砂土、黏土、壤土三种质地,不同质地的土壤在温度、湿度、肥力和通透性方面表现不同。在不同的气候和生物条件下,土壤形成了颜色和物质组成各异的,多样土层,通过观察土壤剖面,我们可以区分土壤的类型,并能从中分析出土壤的形成环境。【当堂检测】接下来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结合土壤所学知识,据图描述,土壤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接触的地带,与四大圈层紧密联系,是一个开放的自然系统。先来看土壤与大气圈,两者在近地面频繁的进行水分和热量的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大气圈可以通过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和特征;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条件,间接影响土壤的物质构成和有机质的多少。再来看土壤与水圈,土壤参与全球水循环过程,影响水体的分配状况。水分是土壤的组成要素,影响土壤形成过程和特征,并促进土壤中化学元素的迁移。土壤是由岩石圈表层风化物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