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专项讲义(学生版)_第1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专项讲义(学生版)_第2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专项讲义(学生版)_第3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专项讲义(学生版)_第4页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语文古诗文复习专项讲义(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文呈现】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诵读点拨】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x1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

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家】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人,北宋著名文

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

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菱董”;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菱至”;散文著述宏富,

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代表作有《赤壁赋》《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我)高兴地起

身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与(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于是)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水藻、水草交错纵

横,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枝叶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

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句析1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这几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树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几句所传达的情感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因为苏轼政

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

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得到了世人难以领略的满足和自慰之感。

[文言现象]

一、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月色入尸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

畲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毒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相与步于中摩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二、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到)寡助之至。(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三、词类活用

相与”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修:名词作动词,睡;卧。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余”)

判断句

盖竹柏影电: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主题】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

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

生态度。

【赏析】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作者“解衣

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

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我们看到其中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

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

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苏轼正解衣欲睡,后因“”而“",于是寻友一同夜游承天寺。

2.苏轼在文中以“,”两句十三个字写庭院景色,描绘出一幅月光澄碧、竹影斑驳、

幽静迷人的夜景。

3.苏轼在文中以“,”两句强调时时处处会有美景,暗含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

辰美景之意。

4.《记承天寺夜游》中,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

5.《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6.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正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7.《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写月光如水、疏影横斜的两句是“,

8.《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张怀民白

句子是“,

答: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横。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欣然起行6.月色入户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8.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根据提示填空: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4、《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

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二、阅读理解: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

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景物什么样的特

点?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藻、苻交横”比喻月

光下竹柏的影子,表现了月影的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答: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一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

其中。

5.苏轼和张怀民两人有什么相同点?

答: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怀?

答: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7.如何理解文末中“闲人”的含义?

答: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景的自豪。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8.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

”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答: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

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

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三、中考阅读试题集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1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舍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宠于中庭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

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3分)

答:1、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

3、盖/竹柏影也

4、①考虑,想到②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5、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

俩这样的闲人啊1

6、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7、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芳。(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

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外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畲无与为乐者(思念)B.承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般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9.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10.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11.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答:8.(2分)A【解析】考虑、想到

9.(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0.(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

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11.(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

“热爱自然”不给分)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24—27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石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①不以物喜: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2分)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念无/与为乐者D.相与步/于中庭

1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苕交横,盖竹柏影也。

15.[甲]段中抒发作者政治抱负的一句是。[乙]段末三句抒写作者的

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2分)

答:12.①介词,因为②只,不过

13.B

14.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存菜交叉错杂,

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15.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闲人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6〜19题。(共13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石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念无与为乐者念:(2)盖竹柏影也盖: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耳:

17.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

19.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答:16.(1)考虑,想到(2)大概是(3)只是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1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8.(1)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澄澈,水里(好像)还有水藻若菜交相错杂,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

影子。

19.借景抒情(1分)。流露出作者赏月的欣喜,也有被贬谪后的悲凉和失意的情绪(2分)。

(五)(2019株洲中考)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共25分)

(一)短文两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

景《答谢中书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艾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A.①古来去谈共:共同②高峰△云入:耸入

B.①五色笠辉交:交相②四时俣备俱:都

C.①猿鸟也鸣舌L:纷乱②沉鳞勇跃竞:争相,争着

D.①章竹柏影也盖:只是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大概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2.“自康乐(谢灵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答:20.D

21.(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两个人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2.①这句话表达了作者要像谢灵运那样,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

②这句话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己归隐林泉的终身志趣。

(六)(2019•河池中考)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囊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淞沆磁,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C.与余舟一齐(小草)D.余强饮三木目而别(大酒杯)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天将降大任干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C.余强饮三大白则别溪深面鱼肥(《醉翁亭记》)

D.问基姓氏,是金陵人基门人甚众(《劳山道士》)

25.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

人。

26.把第I卷文言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27.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

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

答:23.A24.C25.D

26.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行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⑵寒气弥漫,

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27.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

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

性。

(七)(2020•山东聊城)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孥起行。舍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行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②,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含之。确®恶不可食,黄

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目:“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目:“此

先生'饮酒俱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梧、藤:梧

州、藤州。④鬻。也):卖。⑤帷(cfi):同“粗”。⑥饮湿:指润湿嘴巴。

28.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吠然起行()②畲无与为乐者()

③共买盖"之()④饮酒但饮湿()

29.翻译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

②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0.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大笑”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以第一人称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徐”和“大笑”准确传神地

写出了人物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来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31.如果你是东坡先生,在【乙】文的情境中,会对九三郎说什么?

答:28.①高兴的样子②考虑,想到③吃④只,仅

29.①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行交错其中。②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己经吃

完汤饼了。

30.B【解析】结合“情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

耶?可知,苏轼面对粗茶淡饭,坦然食之,是个乐观豁达之人。所以B项分析“'大笑'看似写乐,实

则写人物的苦闷”错误。故选B。

31.示例:弟弟,人生中的磨难再所难免。与其唉声叹气,不如乐观面对。只要体现出劝慰弟弟乐观面对

挫折,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A)(2020•云南中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12分)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理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垂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醵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