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_第1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_第2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_第3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_第4页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讲义: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讲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考+加试)

考核要求

考试内容知识体系预览

必考加试

1.自然资源概述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基本属性a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以煤炭为例

b

①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c

②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及图示

考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试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b概念、分类

基本属性r—i

标开发利用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准对人类活L成因

4.自然灾害的概念分析动的嬴J

a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自然

5.自然灾害的危害灾害

b

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的危

6.中国的洪涝灾害害及

c

我国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成因

考点一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必考)

[考点梳理]

1.自然资源概述(a)

⑴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

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按自然属性关系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是相对的,当对可再生资源开

可再生资源

源、生物资源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

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3)基本属性:从属性来看,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

社会性等特点。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以煤炭为例(b+c)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主要能源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

木柴(居首位)、水力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木柴时期)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煤炭

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石油和天然气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传统阶段过渡阶段多样化阶段

I化石能源为主H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卜丽生能源为主I

3.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b)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

人类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

农业社会阶段地形、气候、水文等

资遮的依赖程度很大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

工业社会阶段

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运输的便利程度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

后工业化阶段后天性资源

下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广泛,利用

趋势

深度逐步拓展

[考点突破]

1.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历史时期能源结构形成原因

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需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18以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

求量少,木柴、水力分布

世纪中期以前)能源

广泛、获取容易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20以蒸汽机为标志的产业革

以煤炭为主

世纪初到60年代)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

模开发和使用

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20

以石油、天然气为主机、船舶制造业兴起使石

世纪60年代到现在)

油消费量显著增加

从长远看,能源消费结构将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

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转向以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等)

化方向为主的能源多样化利用阶段,在过渡期仍以石油、天

然气、煤炭为主

2.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的变化

读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图,应把握以下几点变化:

(%)

----------------

-------原煤生产

-----煤炭消费

原油生产

石油消费

■天然气生产

—天然气消费

一•♦-一-水电消费

二二'、.一一"I一.-Ii-

息…二Q:二%二:万0:二二:一笺•,P,°

1111111111f-1122(5E)

805012345678901

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煤炭生产与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2000年以

后又略有回升。石油、天然气、水电生产与消费所占比重基本上是上升趋势。

②从1993年开始,我国石油的消费比重已经超过生产比重,且2000年以后生产

与消费比重均略有下降。

③目前,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仍以煤炭为主,其次是石油、水电、天然气;能源

生产与消费结构逐渐由单一趋向多元化。

能源结构统计图的判读

能源结构统计图是反映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和不同能源所占比重的一种结构统计

图,它与土地利用结构统计图、产业结构统计图等,都是通过给出不同地理事物

的比例关系来描述整体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定量关系,是高考试卷中

极为常见的图像之一。能源消费结构图遵循一般的方法,最关键的要注意三看:

一看坐标,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二看范围,观察各能源

构成的比例大小;三看变化,观察总量的变化趋势和各能源构成在不同年份或不

同区域的变化。

(1)竖向柱状能源结构统计图

各种能源所占百分比/%

10()

图例

B1水电

6()

口天然气

40

□原油

200原煤

()

④省份

每一个柱形的图例长短反映各种能源所占的比例,如2010年四川文综试题:2004

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

(2)横向柱状能源结构统计图

目热电口水电皿核电口风电四其他

图中横轴表示各类发电所占的比重,总量是100%,从每一个柱形的图例构成中

可以读出每种发电类型在某个国家中所占的比重,如西班牙这个国家的发电构成

中,热电约占62%,核电约占18%,风电和水电各约占10%,说明西班牙以热

电为主,比较三个国家,西班牙的风电比重最大,意大利的热电比重最大,法国

的核电比重最大。注意既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

(3)曲线(折线)能源结构统计图

每两条曲线之间的范围或者说高度差反映某种能源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下

图:

该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由若干部分组成的某地理事物的整体,各种

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然后分析每种能源在各年的消费构

成状况。不能简单地以读出的纵坐标值70%作为1989年石油的消费比重,而应

该根据1989年石油消费比重所占的纵坐标段范围值,计算出约占40%。根据不

同时间各种能源所占纵坐标范围大小,可以读出各能源所占比例互为消长的动态

变化。最后得出结论:在图示时间段内,世界能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典例示范

(2015•浙江省9月选考测试)下图为我国主要能源需求量构成变化趋势图,该

图表明()

A.我国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B.化石能源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C.天然气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D.能源需求的多样化程度降低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消费一直以煤炭为主,A错。化石能源指煤炭、

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重不断降低,B错。天然气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C对。

其他能源比例增加,说明能源多样化程度升高,D错。

答案C

[考点专练]

(2015•浙江省7月学考)读“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水电、风电、

核电等9%/天然气5%

1.2012年我国能源消费比重最大的是()

A.核能B.煤炭

C.石油D.天然气

2.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石油属于()

A.气候资源B.生物资源

C.可再生资源D.非可再生资源

解析第1题,直接读图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第2题,按自然资源自我

再生的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石油属非可再生资源,选D项。

答案LB2.D

3.下列能源消费中,基本没有碳排放的是()

A.沼气和煤炭B.天然气和地热能

C.核能和石油D.风能和太阳能

解析风能和太阳能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没有碳排放。

答案D

下图是世界部分区域某清洁能源电站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清洁能源最有可能是()

A.风能B.潮汐能

C.太阳能D.地热能

5.目前,该清洁能源发电量较小的原因可能是()

A.分布位置较偏僻,离大城市较远

B.发电量不稳定,有季节变化

C.资源蕴藏量小,难以大规模利用

D.能源较分散,难以集中利用

解析第4题,从题图中得知电站主要分布在板块边界附近,说明该清洁能源的

形成与板块运动相关,最有可能是地热能。第5题,地热能通常分布在板块边界,

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带,这些地区人类的生存条件差,所以,大城市较少。地热能

与地壳运动有关,没有季节变化;资源蕴藏量大,能源集中。

答案4.D5.A

6.(2016•浙江省4月学考)下列既属于清洁能源,又为可再生能源的是()

A.煤炭B.天然气

C.风能D.核能

解析天然气、风能、核能都属于清洁能源,但属于可再生能源的只有风能。

答案C

7.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开采成本高

B.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的普及

C.煤炭资源利用难度大

D.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

解析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地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

使用。

答案D

考点二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必考+加试)

[考点梳理]

1.自然灾害概念和分类(a)

(1)概念: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分类

类型主要灾害备注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

气象灾害洪涝、王呈、台风、寒潮等

量,且危害频率高、范围广;地震虽

生物灾害蝗灾、鼠灾等

没有旱涝灾害频繁,但危害程度很大

海洋灾害海啸、风暴潮等

(3)主要特征: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4)危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

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灾害强度、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

等。

2.中国的洪涝灾害

(1)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气候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

地貌流域地貌特征

自水文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然植被植被分布

人为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

时间雨带位置

春夏之交华南一带

6、7月份江淮地区

7、8月份华北、东北地区

8、9月份东南沿海(热带气旋)

(3)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考点突破]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根据洪灾的定义,洪灾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短时间大量“来水”,二是

无足够空间“滞水”,三是无法及时“泄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

而“滞水”和“泄水”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表:

因素分析角度影响

人为因素

气候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大和季节分配不均)

天气梅雨(集中、历时长)台风(强度大)

土壤土壤含水率高,下渗少汇水速

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弱度快和

自然水形状扇形状(海河)、树枝状(长江)、梳子状(淮河)来水量

因素系河道河道弯曲;地上河;河谷纵向坡度小大

入海口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独流入海(海河)

水文泥沙沉积、凌汛等

地形地形低平或地势低洼,泄洪不畅等

人为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河床抬升等滞水或

因素泄水能

围湖造田湖泊调蓄干流径流的能力减弱等

力弱

2.洪涝灾害的防御措施

上游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工程措施退耕还湖;建分洪和滞洪区;加固大堤;裁弯取直;疏浚

中下游

河道;开挖入海河道

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

非工程措施

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思考

(1)有洪水时就一定会造成洪灾吗?请分析原因。

⑵灾害强度越大,造成的损失也一定越大吗?

提示(1)不一定。洪水只有发生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给人类带来灾害时,才

能称为洪灾。灾害的形成有两个基本环节,一是致灾因子(如洪水),二是承灾体

(人类社会)。

⑵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和灾害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但对某次灾害来说,分析其

造成的损失时,不但要考虑其强度,还要考虑当地的经济密度大小、抗灾及救灾

的能力等因素,如果抗灾、救灾能力强,能非常有效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

典例示范

下图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阅读图文资料,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

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r河流己丝)等高线/m口居民点

解析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图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可知该区域

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从图中获取信息,居民点位于河

流沿岸,根据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可知该地地处河谷,暴雨时,水流在谷底汇

集,河水暴涨。

答案原因: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多暴雨。居民点地处谷底河边,其河

流上游地区集水面积较广。暴雨时流水在谷底汇集,河水暴涨,易淹没农田和房

屋。

措施: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

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

[考点专练]

1.(2017•嘉兴3月选考测试)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来看,地震属于

()

A.气象灾害B.海洋灾害

C.生物灾害D.地质地貌灾害

解析按照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来看,地震属于地质地貌灾害,所以D

正确。

答案D

2014年7月23日,我国第10号超强台风“麦德姆”在台湾岛登陆。下图为“该

台风由台湾岛东部往西偏北移动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当台风中心正由西海岸中部的乙点附近出海时,甲、乙、丙、丁四处海岸,

风暴潮危害最大的是()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3.该台风7月24日后移动到闽、赣交界处减弱为热带低压,其对安徽长江沿江

平原的影响主要有()

A.狂风毁坏大量房屋B.暴雨引发特大洪涝

C.暴雨引发泥石流D.降水缓解旱情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位于台风眼附近,风速较小,海浪小;甲、

丙均位于最大暴风半径内,风速较大,但甲处的风向是由陆地吹向海洋,风暴潮

小,丙处的风向是由海洋吹向陆地,风暴潮大。第3题,7月24日后移动到闽、

赣交界处减弱为热带低压,气流上升,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安徽长江沿江平原一

带的旱情。

答案2.C3.D

洪灾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

5.下列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有()

①兴修水库②围湖造田③流域内植被遭破坏④上游山区大量陡坡开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第4题,洪水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损害才形成洪灾。洪灾损失既有物质、

人员方面的直接损失,也有间接损失,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会造成损失。第5

题,流域内植被破坏、陡坡垦荒都会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围湖造田使湖泊

调节洪水能力减弱;水库能削减洪峰。

答案4.C5.B

6.(加试题)读我国部分地区涝灾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⑴读图说明我国涝灾的分布规律。

(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直接读出涝灾的分布规律,注意图例的变化。第(2)题,

A地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涝灾产生的自然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人

为原因主要从上游植被破坏、中游围湖造田及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等方面分析;针

对人为原因提出治理措施。

答案(1)由东向西减少,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2)原因: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

力降低;中下游围湖造田,对河流流量调节能力下降;城镇工程建设,占用湿地

等。措施:恢复植被;退田还湖;建设水库堤坝等水利工程措施;合理利用土地

等。

7.读长江流域水灾直接损失年际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长江流域1950〜1990年间水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较重的两次分别

在________年和年。这两次水灾的成因都是________所致。

(2)长江流域成为水文灾害多发区的人为原因是

⑶我国的东部沿海一带除了洪涝灾害外,还可能受到较大影响的气象灾害有

________等。

答案(1)19541983集中性暴雨

(2)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围湖造田

(3)台风、寒潮

[课时训练]

1.(2017•浙名校协作体高三下考试)吐鲁番葡萄植株入冬时需修剪,浇透灌水,

再进行埋土覆盖,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预防()

A.风沙频繁B.干旱缺水

C.病虫害D.低温冻害

解析吐鲁番位于我国西北,纬度高,葡萄植株入冬时需修剪,浇透灌水,再进

行埋土覆盖,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预防低温冻害,所以D正确。

答案D

(2017•学军中学选考模拟)2016年8月4日,因强降雨造成我国云南省芒市发生

泥石流、滑坡,导致芒市至瑞丽方向的龙瑞高速公路交通中断。据此完成2〜3

题。

2.泥石流、滑坡属于()

A.气象灾害B.海洋灾害

C.生物灾害D.地质灾害

3.云南省8月份降水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台风影响明显B.盛行西南季风

C.地形抬升明显D.准静止锋影响

解析第2题,自然灾害包括两种类型: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和

寒潮;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所以D正确。第3题,云南西

临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大,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

答案2.D3.B

(2017•金华十校高三上期末)2014年英国第一座水上漂浮光伏电站在伯克郡建

成。太阳能电池板具有高温时发电损失增大、转换效率降低的特性。读图完成4〜

5题。

4.下列不属于水上漂浮光伏电站优点的是()

A.节约土地资源B.提高发电效率

C.降低施工难度D.减少水分蒸发

5.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

A.东北平原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D.长江三角洲

解析第4题,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是指在水塘、小型湖泊、水库、采煤塌陷区、

堰塞湖等水域环境建设的光伏电站,以解决传统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有

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提高发电效率、减少水分蒸发,水上建设,施工难度较大。

第5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故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

面的太阳辐射多,且纬度较低,太阳能资源最丰富。

答案4.C5.C

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XQ

^富

s渡

s少

6.该自然资源是()

A.太阳能B.风能C.森林D.水资源

7.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大气环流C.下垫面D.人类活动

解析第6题,该资源在我国的大致分布规律是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明显偏少,

为水资源。第7题,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答案6.D7.B

下图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读图回答8〜9题。

4545娄

4040妲

3535金

3030宫

25250

2020网

5

151器

1010B

55生

00混

111222

(平

99900)

。94989260。1

8.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

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

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

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

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

9.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

B.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

C.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

解析第8题,单位GDP能源消费为能源消费量除以GDP,则根据图中曲线的

走向可以判断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最低;图示中1990〜2010年能源消费

量持续上升;从图中两曲线的走向可以明显看出其增速不同;能源消费量的增速

整体小于GDP的增速,所以可以判断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D正确。

第9题,能源消费增长会促进GDP增长;可以通过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平衡能

源的地区分布,所以地区能源储量的大小不能决定其GDP增长;GDP的增长很

大程度上依赖能源消耗的增加,C正确;我国虽然能源储量很大,但是由于经济

的快速发展及其他原因,我国能源需要大量进口,能源对外依赖度较高。

答案8.D9.C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P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的进退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D.用水季节变化

11.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A.人口稀少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D.高原和盆地

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P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Q地位于南方地区;由于

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影响,会出现南旱北涝和南涝北旱的现象。第n题,据图

可知,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

答案10.A11.C

下图为某地“雪壁公路”(即平原公路两侧为厚厚积雪,公路路面铲雪而形成的

陡壁)景观。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雪壁公路”可能为(

A.3月日本海沿海公路

B.1月阿根廷大西洋沿海公路

C.7月大分水岭东侧沿海公路

D.12月中亚“丝绸之路”公路

13.春季,该现象最容易诱发的次生灾害是()

A.滑坡灾害B.洪涝灾害C.低温冻害D.沙尘灾害

解析第12题,根据图片中“雪壁公路”的积雪厚度,可知该地降雪量很大。

可能是3月的日本海沿海公路,A项对。1月份南半球是夏季,阿根廷大西洋沿

海公路不可能降大雪,B项错。大分水岭位于热带,东侧沿海公路没有大雪,C

项错。中亚位于内陆,“丝绸之路”公路降雪量小,D项错。第13题,春季,气

温回升,该地积雪融化,最易诱发洪涝灾害,B对。滑坡发生在山地,不是平原

积雪诱发的,A项错。低温冻害不是积雪多诱发的灾害,是寒潮引起的,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