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_第1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_第2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_第3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_第4页
苏教版科学四下《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A案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特点;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且有大小和方向的不同;通过合作探究,研究弹簧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实验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利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尝试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的目标。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存在一些疑问:力是怎样产生的?这些力有什么特点?如何来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本课学习的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这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力。他们在生活中玩耍弹性物体,自创丰富多彩的自娱游戏(打弹弓、弹橡皮筋),利用弹力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因此他们了解不同的物体弹力的大小是不同的,知道怎样使弹力加大……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研究各种弹性物体,发现弹性物体的共性,用多种方法表达研究的发现,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学会初步处理信息,使原来关于弹力、弹性经验的、感性的概念发展为较为科学的、理性的概念,且进一步拓宽知识的范围。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准备:1让学生课前搜集各种弹性物体,玩玩各种弹性物体。2利用校园资源,结合体育活动课开展一次跳跳球比赛。我们这样处理教材:淡化知识目标——弹力、弹性的概念,侧重训练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变“会做实验”为“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课前教师根据学生收集的各种弹性物体,有目的地选择有结构的材料:弹簧、泡沫塑料、气球、橡皮筋、钢尺等。教师准备各种非弹性物体:橡皮泥、湿黏土、标准弹簧、钩码。本课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能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能够设计验证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知道弹性物体形变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设计一、魔盒激趣,设境质疑1导入谈话:今天老师收到一个用盒子装着的神秘的礼物,我还没来得及打开。你们猜猜里面会是什么呢?2学生猜测,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猜测根据。3打开盒子展示玩具弹出的过程,提问:面对这个玩具,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呢?【评析】与成年人相比,孩子更喜欢新颖、不断变换的刺激。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一个神秘的盒子引导学生猜测,意在变换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创设情景使学习活动富有新奇感和独特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的思维集中到一点。在精心设计的情境中,让学生自行产生疑问,使学生自觉地卷入探究,这比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强行把学生拉入探究的效果更好。二、探究研讨,寻找真相1谈话:刚才大家都认为这种玩具中可能安装了弹簧,当盒子盖上时,弹簧被压住,这个可爱的小熊就藏在里面;当盒子打开时,弹簧就带着小熊一起弹出来。请你们玩玩弹簧,看看它有没有你们说的这种本事。2学生分组玩弹簧,感受弹力、弹性,初步分析这种玩具的原理。3展示玩具的内部构造,揭示魔盒的秘密。【评析】这里补充一个体验弹簧的活动很有意义,强化了学生的已知经验和感性认识,对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大有裨益。教师让学生揭开弹力玩具的秘密,获得学习上成功的心理满足,会使学生得到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追求成功,从而加强其探究学习的热情。三、由此及彼,拓宽探究1谈话:除了弹簧有这种本领,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也有这种本领吗?请你在小组里说一说。2交流后列举出一些弹性物体。3按要求玩一玩材料角的一些物体。(这些物体有的是刚才学生提到的,有的是学生没有说到的)要求:(1)想办法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2)边做边想,你发现了什么?(3)比一比,哪一个小组的发现最多。(4)把你的发现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下来。【评析】教师提供了一套有结构的材料,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为学生创造了民主、和谐的施展空间。不同的材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想出更多的办法。教师并不急于告诉学生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根据材料自行想办法,这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可以切实提高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记录自己的发现”记录表物体名称〖〗原来的样子〖〗用力后的样子〖〗去掉力后的样子4引导学生考虑安全因素:对钢尺、橡皮筋用力时,脸不能靠得太近。(注意避免尖锐物体伤及身体)5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6汇报交流。学生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很容易发现其中一类物体具有“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即“弹性”这样的性质。【评析】自行探究后接下来的思维活动便是归纳,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找相同,达到实践与思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科学的理性概念。7你还知道哪些物体有弹性呢?学生可能会列举出:跳跳鼠、床垫、沙发、跳板、撑竿……此时,要相应出示课件或让学生玩一玩弹性玩具,引导学生分析、体验“弹力”。四、设计实验,深入探究1谈话:要知道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我们可以怎么做呢?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教师鼓励学生与众不同,引导学生说出设计意图。【评析】美国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作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自行设计既符合问题的需要又新颖独特的方案,学生就会有创新的表现,创新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而达到“在学习中创造,在创造中学习”的境界。3学生共同商讨实验注意点:(1)使用统一的弹簧和钩码。(2)挂钩码动作要轻。(3)静止后测量,保证数据的正确性。4对于一时没有讨论结果的小组,教师引导其查阅书本,获得便捷的实验方案。5分组探究之后,集中交流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将挂有数量不同的钩码的弹簧,根据钩码数量的多少依次悬挂在一条直线上,直接显示弹簧伸长与钩码数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评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形式对获得的感性认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整理加工,直至得出结论,上升为理性认识。其间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描述思维活动和探究过程,始终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流程,把握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路。6引导学生比较各组的设计方案,评出最佳设计奖、设计周密奖。教学片断赏析一、“魔盒激趣,设境质疑”教学片断师:今天老师收到一个用盒子装着的神秘的礼物,你们猜猜这个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呢?生:盒子里装的可能是水晶球、小花瓶、小玩具……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生:这个盒子并不大,这个礼物可能是你的朋友送给你的;你是个女的,可能喜欢这样的小玩意。师:分析得很有道理,表达得也严密。你们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来呢?生:“可能”这个词。师:是的,因为我们还没有亲眼所见,所以我们说出的只是一种可能性。生:这可能是一个会发出美妙音乐的音乐盒。生:不可能是音乐盒,一般来说音乐盒的外壳都是用塑料做的,而这是一个木头盒子,所以我觉得不会是音乐盒。师:这位同学真是一个有心人,根据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来分析问题,好一个“一般来说”。(竖大拇指)生:这可能是一个弹力玩具。只要一打开,里面就会有一样东西神奇地蹿到你面前。现在这种玩具很多的。……师:同学们对于这个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有着各种设想,那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打开盒子,一见分晓。【片断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潜在的认识意向,按照预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道具,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科学探究中去。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他们便会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感受。此时,“对白”成为师生双方情感的真实交流,成为一种最好的教学策略。二、“设计实验,深入探究”教学片断师:你们觉得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将会是怎样的呢?生:用力拉弹簧,弹簧会伸长,拉的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如果力变小,弹簧会慢慢缩短。生:拉的力不能太大,如果太大,弹簧会拉长了缩不回去。师:你的意思是说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能力,就不能恢复原形吗?你是怎么知道弹簧有这个特点的?生:以前我玩过。师: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一会儿你可以再试一下,看是不是所有的弹簧都这样。师:要知道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生:我们只要找两个力气不同的同学拉弹簧,他们的用力不同,弹簧伸长的长度肯定也不同。师:他们用力的大小我们能看出来吗?生:看不出来的,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生: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用的力也会不同。师:是呀,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但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怎样使用的力不会随时变化,而且用力的大小可以受我们的控制。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生:我们可以在弹簧上挂一些物体,每一个物体应该代表一定的重量,加得越多,说明拉力就越大。师:这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找一些容易受我们控制的物体来做我们公正的裁判。这里有一些钩码,每一个的重量一样,一会你们可以用得上。师:你们觉得还要注意些什么才能证实你们的猜测呢?生:要在一种弹簧上分别挂不同个数的钩码,才能比较它们各自伸长了多少。生:要等钩码不动的时候才可以测量弹簧的长度。师:对,考虑周密,静静地等一会儿,等它静止后再测量,我们得到的数据更精确。材料角里,有你们需要的材料,你们就按自己的设想来为你们的假设找找证据。【片断评析】孩子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没停止过探究。但这种探究处于幼稚的、自发的水平,思路往往是无序的。因为儿童的探究能力有限,探究所使用的方法较为粗糙,他们的探究往往处于无目的的“动手做”中。科学探究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想,毕竟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在动手之前,教师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进行猜测,为后续探究设计方案,舍得在考虑变量的选择和控制上花时间,在关键时刻扶学生一把,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增长,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和谐。此时的教师完全是学生探究活动的促进者、引领者。(宋燕兰)

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B案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2课。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后面几课主要是来研究各种力的产生、性质、特点等内容。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常见力中的弹力。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弹性物体与非弹性物体的研究,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有弹力,知道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本课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上要选择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实际的东西。如:气球、各种弹簧、橡皮筋、橡皮、钢尺、海绵、橡皮泥、黏土等。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能够探究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有弹力;●能通过实验知道弹力有大小和方向;●能做实验研究弹簧伸长和拉力之间的关系。知识与技能●认识弹性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认识弹性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弹力;●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有关弹性的现象;●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设计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做过的气球实验吗?当时你们有什么发现?让我们来重复做一遍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2学生实验。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4提问: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如弹簧、橡皮筋、橡皮、钢尺、海绵、橡皮泥、黏土等)做实验,会不会有同样的实验结果呢?5学生实验。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7小结: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这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8提问:你们知道人们利用弹力的一些事情吗?9学生讨论、汇报。【评析】本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弹性物体施加各种作用力,发现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为了实验的科学性,除了准备一些弹性较强的物体外,还要准备一些弹性不很强的物体,以便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各种材料的弹性是不一样的。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审视、分析和比较,学生就会发现哪一类物体具有弹性,使学生对弹性有一个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1谈话:同学们,如果把钩码挂在弹簧上,会发生什么现象?2学生回答。3提问:如果每次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和规律呢?4学生预测。5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6分析汇总实验结果。7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评析】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先分组进行探究,然后集中讨论弹簧伸长的长度与钩码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训练学生用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做简单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8提问: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还会是刚才的规律吗?弹簧会怎样?三、拓展与延伸1除了拉力会影响弹簧的长度之外,还有哪些相关因素?2畅想弹力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片断赏析“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片断师: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做过的气球实验吗?当时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气球被我们压了以后有弹性。师:让我们来重做一次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学生实验,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先要注意观察它们的外形,再观察对它们施加各种作用力后外形发生的变化,最后观察去掉这些力后外形的变化)师:说说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吧!生:原来气球是圆圆的,当我把它往下压后它就变成扁的了,等我松开手后它又变成原来的样子了。生:我们小组也是这样。师: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做类似的实验,会不会也有同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用实验桌上的材料试一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生(边演示):我拿弹簧做了实验。原来弹簧是这样的,我用力压后就压扁了,松开手它又恢复原来的形状。生(边演示):我们也是用弹簧做的实验,和他的发现一样。但是,我们还用这样两个弹簧做实验了。这个弹簧原来两只脚是分开的,我用力后就合并在一起了,松开手后它又变成刚才的样子了;另一个弹簧原来是比较短的,我用力拉后就变长了,当松开手它又变短了。生:老师,我对他的还有补充。原来这个弹簧是直的,我用力折后就变弯了,松开手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师:不错,富有创造力。一个小小的弹簧你们就想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其他小组呢?生:我是用钢尺做的实验。钢尺原来是直的,我用力后就变弯了,去掉力后它又变成直的了。生:老师,我的实验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是拿橡皮泥做的实验。我把橡皮泥搓成圆球,用力压它就被压扁了,松开手后它仍然是扁的,没有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师:是吗?有没有和他一样的同学?生:我是这样的。生:我们小组也是这样的。我们还拿黏土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也没有恢复原来的形状。生:我们拿海绵做了实验。原来海绵是长方形的,用力一捏,就变成一团,松开手又恢复原来的长方形。……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我发现有些物体被我们压扁或者拉长后,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是有些物体就不行,如橡皮泥、黏土等。生:像气球、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等物体受到力时,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当去掉力时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师: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其实物体的这种性质就叫做“弹性”,而这种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片断评析】《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我想本环节的活动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应该是记忆深刻、终生难忘的。(张文元)

2、物体形状改变以后C案教学资源开发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2课。本课通过对物体形状改变后的研究,着重介绍了常见的力——弹力,涉及概念有弹性形变、弹力、胡克定律等。在认识弹性时,教材让学生在玩气球、海绵、弹簧、橡皮、钢皮尺这些有结构的物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它们的异同发现“弹性”,认识弹力的存在,并进一步探索弹力与弹性形变的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限度内弹力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成正比。教材编排上除考虑知识联系外,更着重从学生的生活视角出发,将知识与生活事例相结合,将知识的传递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方面得到多元发展。在学习这一课前,学生已经在研究空气时,知道了压缩空气有弹性,并且在本册第三单元中对与力密切相关的物体运动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些都会对本课的学习带来影响,需要教学设计者考虑。基于以上特点,本课在教学设计方面,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为载体来展开整个教学过程,避免过于强调概念的精确而弱化学生的体验,重视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此,用好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安排活动内容,合理安排各环节的教学时间成为本课教学的关键。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能通过对有弹性物体的研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有目的地搜集信息;●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思维加工并作出自己的解释;对最初获得的结论懂得需要通过反复验证才是科学的。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弹力,利用弹力我们可以做什么;●知道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程度成正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探究活动的快乐,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在科学探究中实事求是,敢于创新;●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教师利用注射器做压缩空气实验,请学生解释为什么注射器推杆压下后会弹回。(板书:弹性)2揭示课题: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说明】由压缩空气导入,一是唤醒学生对弹性的已有认识,二是本课主要介绍物体形状改变后产生的弹性;而压缩空气有弹性主要改变的是物体的体积,这在知识上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二、认识弹性和弹力1学生尝试在不破坏物体的前提下改变它们的形状。(吹足的气球、瘪的气球、海绵、钢皮尺、橡皮、皮筋等)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3寻找改变这些物体形状后的相似点。学生会发现当不再给这些物体施力时,它们会恢复原状。教师请学生举例说明,通过挤压海绵松手后海绵弹起等实验加深对弹性的认识。【评析】科学课程更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教材中对于“弹性”的定义是一个由四个分句组成的长句。是紧扣分句中的关键词做足文章,还是结合形象的动作、实物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这里教者选择了后者,因为学生操作了、解释了,这就远比听教师分析,跟教师思考来得有意义得多,因为最终内化知识的还是学生本人。4教师指出像海绵、气球这样,受到外力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还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5教师启发:是什么力量使物体恢复了原来的形状呢?是你手上的力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比较容易形成共识:是物体自身的反弹力(弹力)。6感受:用手压气球,然后慢慢松手,感受气球对手的反弹力。7小结:物体受到外力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种抵抗力,这种力拼命想把自己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我们叫它“弹力”。【评析】对待一些抽象的物理名词,在不违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形象表达的就尽可能形象地表达,特别是在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更要如此。8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我们应用了弹力?其中学生最容易提到的是弹簧(弹簧秤、席梦思等)。三、对弹力大小的探究1制作一个弹簧。学生用老虎钳把自带的铅丝绕在笔管上,各做一个弹簧。大家做的弹簧长短、粗细可能会不同,这没有关系。学生自挂一个钩码试一试,认识到钩码向下的拉力会使弹簧变长,钩码越多,弹簧拉伸得越厉害。2提出问题:拉力与弹簧拉伸的长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教师演示:如果老师手中的弹簧原来长4厘米,挂上一个钩码后,伸长了1厘米,那么挂两个钩码,会伸长几厘米?如果挂三个、四个呢)……为什么这么认为?3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这些猜想通常有三种:(1)伸长的厘米数和钩码数成正比;(2)随着钩码数的不断增加,弹簧伸长的幅度越来越大;(3)随着钩码数的不断增加,弹簧伸长的幅度先大后小。【说明】第一种猜测为主流想法,会有相当部分学生相信这种说法。第二种猜测很可能受学生原有经验影响,若考虑弹性限度,则有一定的科学性。第三种猜测的出现可能与以前发现的水温下降规律(先快后慢)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