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3、4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1页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3、4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2页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3、4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3页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3、4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4页
儿童文学概论(第二版) 课件 第3、4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外国儿童文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中国儿童文学概述本章目录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发展探源第二节

当代儿童文学的轨迹第三节

台港儿童文学基本情况第四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发展探源从1909年孙毓修主编《童话》丛刊至今,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已逾100年。这一个多世纪里,儿童文学由起步到相对成熟,由自发到自觉,经历了好几个特殊的时代,取得了值得回顾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清末民初时代清末民初,是儿童文学由近代朝着现代的发轫,是西方儿童文学开始被译介到中国,并对现代儿童文学之发生产生直接推动力的时期。这一时期,随着近代报刊和图书出版业的发生发展,儿童教育也得到了推动,儿童文学读物的创作、编辑和出版也应运而生,以商务印书馆为阵地的出版社是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性产生的一个重要策源地。北京儿童文学北京儿童文学创作须从晚清开始。李汝珍(约1763—1830),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到晚年积30年艰苦创作,完成了一百回的长篇巨著《镜花缘》,其中就有少年儿童故事。晚清一位叫威达雷的意大利人搜集了北京童谣170首之多,并于1896年出版了《北京儿歌》,可见北京的民间儿童文学特别是童谣早已有之。19世纪末,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个性解放、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渐渐受到有识人士的关注。当时的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都关注儿童的教育,并提出了儿童读物的问题。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晚清“诗界革命”的中坚,也是中国近代儿童诗歌创作的奠基人。他的儿童诗歌代表作是《幼稚园上学歌》,以“人境庐主人”的笔名发表于《新小说》第3号(1902),后被收入《最新妇孺唱歌集》(1904)和《改良唱歌教科书》(1907)。全诗凡10节,模拟学龄前儿童的口吻,自勉自励,表达了他们渴求知识和成长的志向,抒发了勤读书、乐读书的情趣。梁启超也创作了许多以爱国为主题的儿童诗歌。1902年,他以“少年中国之少年”的笔名在其创办的《新小说》1卷1号发表《爱国歌》四章,歌颂中华民族的素质、文明和业绩,后又创作了《黄帝歌》和《终业歌》。他们新的儿童文学创作观念,对于作为晚清皇都的北京的儿童文学的创作无疑是有一定影响的。“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孙毓修(1871—1922),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高级馆员,1909年开始在上海市编辑《童话》丛刊,同年由他主编并担任主要撰稿人的《少年杂志》在北京创刊。这是我国现代儿童读物史上第一本少年儿童期刊。他编写、创作了数以千计的故事、童话、小说、诗歌等。茅盾誉之为“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他对儿童文学创作也起了推动作用。早期发展轨迹1918年,北大征集歌谣运动1920年,周作人发表《儿童的文学》演说1922年,《儿童世界》在上海创刊作家与作品这一时期鲁迅、周作人等不但亲自译介西方儿童文学和科幻小说,还亲自参与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参与儿童教育,如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周作人的《儿童的文学》等文章,对现代儿童文学和儿童教育来说,都是具有启示性和召唤力的作品。这一时期,叶圣陶的《稻草人》开风气之先,以现代小说的笔调来写童话,以幻想题材来展示成年人世界的悲哀,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郑振铎、赵景深在出版和研究的同时,也尝试短篇童话创作。冰心的《寄小读者》符合儿童教育的需要,也给儿童以亲切的文字享受。《稻草人》《稻草人》是现代作家叶圣陶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本童话集,“它与冰心的儿童散文集《寄小读者》、俞平伯的中国第一部儿童新诗集《忆》,一起成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第一座里程碑”这本童话集被人称为现代儿童文学的开山之作,很多读者以为《稻草人》只是一本长篇童话,其实不是这样的。据叶圣陶自己说,“五四”前后,他在中、小学教书,读到了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觉得形式新颖,就起了“自己也来试一试的想头”,于是,在1921年11月至1922年6月的半年多时间里,他陆续写下了《小白船》《一粒种子》《画眉》《燕子》《梧桐子》和《稻草人》等20来篇童话,然后整理成一册出版。这些作品虽然也反映了美好生活的一面,但大部分展现了苦难人生。郑振铎郑振铎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主编《小说月报》和《文学周报》,倡导写实主义的文学,主张文学为人生。他也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研究会发起的“儿童文学运动”的中心人物,为发展现代儿童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1922年1月他在上海创办了《儿童世界》,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热心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同时,也写了大量的童话、儿童诗、低幼儿图画故事,翻译了不少外国童话,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也有成就。《兔子的故事》是郑振铎童话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五四”时期难得的童话佳作。赵景深籍贯:四川宜宾毕业于:天津棉业专门学校担任:曾主编《文学周报》。担任过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的编辑和总编辑。1930年后,一直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作:主要有《中国文学小史》《中国小说论集》《元明南戏考略》《民间文学丛谈》等。文学作品有诗集《荷花》、散文集《文坛忆往》等。他在20世纪20年代潜心于儿童文学创作和研究,发表过《纸花》《栀子花球》等童话和儿童小说,还出版了《童话论集》《童话学概要》和《童话学ABC》等。评价:一位学者型的儿童文学作家,而且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编辑家和出版人。冰心冰心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重要作家,是不可忽视的儿童文学作家,她的诗集《繁星》和《春水》并非为儿童写的,但她的《寄小读者》却是专门为小读者写的儿童散文。1923年7月至1926年9月,冰心出国留学时为《晨报副刊》的“儿童世界”专栏写了通讯27篇,采用书信体,而收信人绝大部分为“小朋友”。在这些书信里,“她向故国的小朋友展示了一个外面的世界,展示了一个远离母亲的女儿怀念家乡、母亲的心情,拳拳之情深切感人。作者用的是非常流畅但又不是极白极俗的口语,是经过艺术加工的白话文,轻灵美丽,情感真挚,一时感动了许多小读者”。三四十年代的作品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由于国内战争和抗日的原因,儿童文学的发展没有完全沿着“五四”儿童文学的方向前进,但这一时期也涌现了一些作品。1930年,“左联”成立,《大众文艺》即创办了《少年大众》副刊,刊登儿童文学作品,召开会议,讨论建设和发展无产阶级儿童文学的问题。1930年,老舍创作了长篇儿童小说《小坡的生日》,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华侨儿童形象。1933年,张天翼出版了童话《大林和小林》,1936年,又出版了童话《秃秃大王》,这两部童话被称为“是继叶圣陶《稻草人》之后,中国现代童话的重大成就,具有第二里程碑的意义”1933年,陈伯吹出版了童话《阿丽思小姐》和儿童小说《华家的儿子》与《火线上的孩子们》。1935年,凌叔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哥儿俩》,其中收集了《小哥儿俩》等9篇儿童小说,反映了儿童的天真和纯洁,表现了美妙的童心。1934年到1936年间,巴金创作了《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和《能言树》等四篇童话。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也产生了一些后来被称为“红色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华山的儿童小说《鸡毛信》(1945)、管桦的儿童小说《小英雄雨来》(1948),还有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这样的苦难题材的儿童漫画作品。第二节当代儿童文学的轨迹

从1949年至今,70多年的当代儿童文学发展道路并不是平坦的,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运动和“文革”十年,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但儿童文学还是在不同的时段呈现了自己独有的时代特征和审美追求。一、儿童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点第一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当代文学史命名为“十七年时期”,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取得了特殊成功的时代,乡村题材的小说和战争小说一道成为最受瞩目也被看作最有成就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除了反映旧社会儿童生活的苦难外,主要是反映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美好生活和他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表现集体主义精神,歌颂好人好事或历史英雄人物,但“文革”十年,儿童文学陷入凋零期。以阶级斗争观念为主的儿歌得到推广,在艺术风格上,则是无视儿童特点,尽力将其成人化。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这是当代儿童文学继五六十年代出现繁荣局面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文学界的艺术探索也大大地激活了儿童文学的创作氛围,作家们的艺术思维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初步形成了儿童文学繁复多样的艺术格局。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这一时期儿童文学不再像80年代那么热闹喧哗,而更多地显露出平静状态。这一时期儿童小说依然独领风骚,在20世纪80年代就力倡“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塑造者”的曹文轩和被誉为“雕塑当代少儿群像高手”的秦文君就保持了异常活跃的写作姿态。这一时期的童话创作和儿童散文诗歌的创作也颇有收获。第四阶段:21世纪之初。这一时期儿童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比较繁荣的状态,全国500多家出版社出版各类童书和儿童文学作品,文学市场化、商业化程度高,创作队伍有极大的壮大。二、当代儿童文学的基本创作倾向(一)现实主义(二)教育主义(三)童年情结和生命意识的体现(四)童心主义的立场(一)现实主义20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文学在内容上大多从积极的角度透视和反映现实生活,主题爱憎分明、健康明朗,有明确的教育方向性;表现手法则多为现实主义的,格调活泼乐观,风格质朴而追求民族气派,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及少年儿童的基本风貌。新时期伊始,一批中青年作家怀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冲破了过去在儿童文学题材、主题方面的种种禁区,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魅力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进行揭露和剖析。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少年儿童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政治波动乃至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都给少年儿童的身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对他们的成长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作家用细腻准确的笔调描写了商品经济时代少年儿童的思想嬗变,揭示了市场经济大潮下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处境和当代少年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本领。(二)教育主义

在广大少年儿童读者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几乎都有教育主义的痕迹。注重教育型创作的作家数量之多,教育型儿童文学作品涉及的题材之广、样式之多是其他任何类型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所不能企及的,但也造成相应的“成人化”的弊端。儿童文学过于注重教育而忽略儿童个性和精神世界的反映(三)童年情结和生命意识的体现

任大霖是儿童文学作家中乡土写实派的代表。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系列取材于苦难童年的小说,就以其深厚的生活蕴积和艺术功力,成为建国初期儿童文学的佳作。他创作于1981年的小说《掇夜人的孩子》描写历尽沧桑的外婆和不谙世事的“我”这对相依为命的婆孙,在艰难困苦中求生的挣扎,塑造了外婆穷苦、卑微却又勇敢、高尚的形象,并以小见大,从平凡的人与事中揭示出深刻的时代内容,给今天的小读者打开了一扇洞见往昔的窗户。任大星发表于1979年的《三个铜板豆腐》回忆儿时吃豆腐的经历,刻画了慈爱善良、含辛茹苦的“外婆”这一感人形象,给人时事变迁的沧桑感,也令人潸然泪下。曹文轩前期的小说作品也有此倾向,描写农村、民俗、土地,具有寻根意识,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土地崇拜”和成人的生命哲学。任大霖(四)童心主义的立场童心主义立场的儿童文学创作,是站在儿童立场,发现儿童,捍卫童年,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是对传统的教育主义儿童文学的反叛。从当代儿童文学60多年的发展轨迹及其呈现的主要创作倾向来看,儿童文学创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可贵的是儿童文学作家们在时代的风雨中,虽然也曾有一些艺术上的偏差,但也显示了坚定不移地塑造民族未来的价值追求和为儿童的人文关怀。第三节台港儿童文学基本情况

一、台湾儿童文学概述日据时期:新文学运动光复后,儿童文学走向作家创作与出版布谷鸟时期80年代中期,全面发展时期布谷鸟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的近20年,是台湾儿童文学由相对幼稚转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又被评论界称为“布谷鸟时期”。这一时期促进台湾儿童文学发展的重要事件之一,就是1964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台湾有关部门成立了“儿童读物编辑小组”,次年推出了“中华儿童丛书”。1964年,台湾有关部门设立了“儿童读物研究班”,由多个文化团体颁发的各种儿童文学奖项相继设立。这一切表明,台湾各界人士日益意识到儿童文学对于儿童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儿童小说作品不多,仅有钟肇政的《鲁冰花》(1961)、谢冰莹的《小冬流浪记》(1966)、林钟隆的《阿辉的心》(1964)等。70年代以后,才出现众多儿童小说作家作品。代表作家——杨唤杨唤(1930—1954),他本名杨森,辽宁兴城人,在台湾儿童文学的生长过程中起到重要开拓作用,1947年在农业职业学校就读时开始写作,后曾任山东青岛《青报》校对、副刊主编,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1949年去台湾,1954年因车祸去世。杨唤是台湾儿童诗的播种者,在1949—1954年间,陆续在台湾报刊上发表了20余首儿童诗,如《水果们的晚会》《美丽岛》《七彩虹》《夏夜》《小纸船》《森林的诗》《下雨了》《春天在哪儿呀?》《毛毛是个好孩子》《小蚂蚁》《眼睛》《小蜗牛》《小蟋蟀》等。代表作家——林良林良(1924—2019),祖籍福建同安,生于厦门。曾任小学教师、记者、编辑,是台湾儿童文学界有广泛影响的作家。他的儿童文学创作涉及儿童诗、童话、小说、广播剧、散文、图画故事等各个门类。林良的儿童诗创作主要有短诗《动物和我》、散文诗《小时候》、散文叙事诗《两朵白云》、创作集《小动物儿歌集》等。代表作家——林焕彰林焕彰(1939—),台湾宜兰人,是台湾儿童文学的重镇,也是台湾第二代儿童诗诗人的代表。他最初从事现代诗创作,是“乡土文学”的代表性诗人之一。林焕彰的儿童诗创作,一方面,纵向吸取了杨唤、蓉子特别是林良等台湾儿童诗的第一代耕耘者的创作经验,另一方面,他又横向吸取了台湾70年代现代诗歌艺术的积极因素。因而其诗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既包含了民族文化的精华,又吸纳了现代文明的因子。林焕彰的儿童诗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大陆的金波、樊发稼等诗人及诗评家评介后,立即引起了大陆读者的广泛关注,阅读他的儿童诗很快成为广大儿童读者乃至成人读者的兴趣。二、香港儿童文学概述香港现代儿童文学的历史轨迹,几乎与台湾和内地是一致的。自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至1997年7月1日,我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使香港的文化和文学也有着自己的特点。香港的儿童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萌芽期,是20世纪初叶。来自上海的《儿童世界》(商务印书馆)和《小朋友》(中华书局)受到欢迎,叶圣陶的《稻草人》和冰心的《寄小读者》也走进了香港儿童读者的心中。(2)发展期,是20世纪40年代。1941年,执教于香港大学的许地山先生,以落华生的笔名写了两篇童话。(3)第二次发展期,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香港告别了充斥于市场中的毒害儿童的暴力和色情文化,开始关注少年儿童的优秀精神食粮。这一时期,教师、编辑、记者、书店老板、图书馆员和专业作家都来为孩子写作,建立了一支可观的儿童文学作家队伍。(4)第三次发展期,是进入21世纪。这一时期,香港儿童文学涌现出了新一代,童书出版品种也增多,与内地的交流更加密切。三、澳门儿童文学概述澳门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人与内地相比,算是很少的。与台湾、香港儿童文学创作相比,澳门儿童文学的发展也有较大不同。澳门儿童文学发展的特点:一是,澳门长期为葡萄牙所占领,葡语教育和葡语文学的阅读、传播占据主流,华语教育一直处于边缘状态。二是,澳门离内地很近,回归以后和内地联系非常紧密,但读者数量少,市场不大,所以要大规模发展也不太可能。近三四十年澳门儿童文学发展势头良好,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984年,“澳门文学”的提出,以及韩牧关于建立“澳门文学”形象的倡议,标志着澳门文学拥有了自觉意识。澳门文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澳门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澳门作家由“华语”的认知,转变为对作为母语的“中文”的理解,澳门笔会凝聚起澳门主要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形成了杂花生树的生动局面。2014年9月,在澳门民政总署(现澳门市政署)的支持下,澳门教育界、关爱儿童的文艺工作者通过公开征集文稿及插图,或以亲自动笔的方式,出版了《小城大世界——澳门儿童文学精选》,这是澳门出版的首部儿童文学专著。第四节

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一、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特点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特点(1)老中青三代各显神通,名家和新人共享时代的荣光,在市场和读者中平分秋色。(2)畅销书带动整个系统,儿童文学作家的社会影响日益增大。(3)大陆和台港儿童文学的交流互动日益增加。二、中国儿童文学的问题(1)过度商业化。(2)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阅读受到电子阅读的挑战。(3)儿童文学理论和评论相对滞后。(4)儿童文学评奖公平性还有待改善。(5)与国外儿童文学作品相比,明显还有很大差距。本章思考1.列举几位现代儿童文学作家,介绍一下他们的创作。2.当代儿童文学有哪几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有何特点?3.列举几位台湾儿童文学的代表性诗人和作家,简述他们的创作。4.中国儿童文学存在哪些问题?请谈谈你的看法。5.你了解哪些儿童文学评奖?请对它们做一个简要的调研,并制作一个调研情况表。第四章

外国儿童文学概述本章目录第一节外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第二节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主题第三节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第四节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第一节

外国儿童文学发展轨迹日本学者上笙一郎在《儿童文学引论》一书里,对世界儿童文学的历史做了比较清晰的梳理。他把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分为19世纪以前、19世纪、20世纪等几个阶段,这种划分是很有道理的。因为19世纪以前,儿童文学还没有进入近代化、现代化轨道,那时候的儿童文学是非自觉的创作,其中神话、民间故事和童谣的形态比较多,很多能够被儿童接受和喜爱的作品,并不是专门为孩子创作的。也就是说,真正属于“文人创作”的儿童文学还几乎没有。而世界儿童文学进入真正的“文人创作”时代,是从1835年丹麦作家安徒生出版他的处女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开始的。一、19世纪以前的儿童文学有没有中国古代有没有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是因为古代还没有明确的儿童观念,还没有为儿童专门创作文学的意识,更没有现代学校教育和发表出版的途径。但是因为这一点就认为古代没有儿童文学,似乎也不对,因为即使古代的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文学需要,但“儿童并不是只会茫然等待大人赐予的存在,即使在连儿童文学踪影都没有的远古时代,儿童也曾依赖那个时代的文学存在的形式,享受、欣赏其中自己可以理解的部分或因素”。19世纪之前的“儿童文学”大体经历了四个时代或状态:一是儿童文学的神秘时期二是儿童文学的口传时期三是民间童话的改编时期四是传奇与历险时期二、19世纪的儿童文学这是世界儿童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时期,也是现代儿童文学的开端。它的一个标志就是安徒生的出现。到1870年的时候,终于形成了有130多篇的《安徒生童话》。由于安徒生童话浪漫抒情,富有诗意,而且涉及多种主题,也体现了现代儿童观,因此西方世界把他誉为“儿童文学之王”。19世纪西方儿童文学的另一座高峰,就是1865年英国作家刘易斯·卡洛尔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865)。三、20世纪的儿童文学儿童教育研究界和儿童文学界,都把20世纪誉为“儿童的世纪”。这个时期,西方儿童文学的鲜花在英国、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开得尤其鲜艳夺目。英国詹姆斯·巴利创作的《彼得·潘》成为童话的高峰,凯内斯·格莱亨创作的《吹过杨柳的风》(1908)也成为童话经典,还有帕米拉·特拉维斯创作的《随风而来的玛丽·波平斯阿姨》(1934)等等佳作,这些都是20世纪影响最大、在世界各国流传很广的优秀之作,它们也奠定了英国作为童话大国的地位。最值得一提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应瑞典教育学会之约创作的《骑鹅旅行记》(1907)也精彩绝伦,不但故事精彩,还包含了丰富的地理文化知识。美国在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也得到巨大的发展。192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儿童图书部设立了“纽伯瑞儿童文学奖”,1937年又设立了“科尔德阔特图画故事奖”,这大大促进了儿童文学和图画书的创作,也使美国很快就成为世界儿童文学强国。二战结束后,苏联和欧美儿童文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图画书的发展也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儿童文学的重要成就,英国比阿特丽克斯·波特的《兔子彼得的故事》(1901)图文并茂,为西方图画书的发展树立了里程碑。波特还创作了很多图画书,限于篇幅,就不介绍了。四、21世纪的儿童文学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外儿童文学出版交流的加深,特别是我国儿童出版业对西方儿童文学的大量引进与译介,西方儿童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儿童读者的视野。总体来看,21世纪的西方儿童文学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就:一是幻想文学出现了杰作,如英国作家J

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创造了21世纪儿童阅读的神话。二是儿童小说创作进入丰收期。英国、美国和德国的儿童小说创作都有很丰富多彩的成果,如德国的“彩乌鸦”系列儿童小说就非常出色。三是图画书进入真正的阅读时代。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图画书创作进入了很成熟的艺术阶段,而日本图画书创作对中国原创图画书创作及中国儿童的阅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二节

外国儿童文学经典的主题外国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童话,大体都包含着以下几个主题:一、成长主题成长是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儿童是成长的生命,儿童文学对成长的书写和表现,是其最核心的价值体现;如果儿童文学作品里看不到成长生命的色彩和魅力,那么,这样的作品对儿童读者来说就失去了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出生于英国后移民美国的弗朗西斯·伯内特的儿童小说《小公主》也是以成长为主题的,它讲述的是女孩萨拉的故事,父亲是一位在印度服役的军官,七岁那一年,她被父亲送到了英国一所寄宿制私立学校读书,在那里她经历了种种遭遇,遭到了势利的校长明琪小姐的白眼和压榨,但她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热爱读书,善于思考,乐于助人,有正义感,还有自信自强的决心。最后,萨拉又过上了幸福的“小公主”的生活。这部小说里,萨拉的成长是精神的成长,也是在复杂环境下的精神成长。二、历险主题一般历险小说和历险童话里的主人公都是淘气孩子的形象,但经过历险后变得富有责任感,也更富有成长的智慧。瑞典塞尔玛·拉格洛芙的长篇童话《骑鹅旅行记》就是关于历险的,尼尔斯是个淘气的男孩子,不爱读书,爱捉弄小动物,也缺乏责任感,经过历险后,改正了缺点,变得智慧、坚强而且富有爱心和责任感,他历险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三、寻找主题这是世界经典儿童小说和童话里一个最常见的主题。如德国《格林童话》里就都是寻找财宝、寻找爱情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白雪公主》和《睡美人》就是典型的寻找爱情的故事。意大利的卡洛尔·科洛迪的长篇童话《木偶奇遇记》里,小木偶寻找父亲,就是寻找家的温暖,寻找爱,寻找一个孩子需要的人文环境。其实,书写成长也好,表现历险和寻找也好,经典儿童文学都紧紧围绕着“成长”这个主题,而且不论故事是发生在森林里,还是在人的社会环境里,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启迪儿童,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让他们学会发现自主性的动力,辨别善恶美丑,找到未来幸福的方向。四、爱的主题爱是儿童文学最基本的内涵,儿童文学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成年人对孩子的爱而诞生。这种爱,在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里,就是小木偶匹诺曹对父亲的爱、匹诺曹的父亲对小木偶的爱;在美国罗·英·槐尔特的《大草原上的小房子》里,就是女孩罗拉一家人离开威斯康星的大森林,到西部大草原区拓荒的过程中,经历艰辛和苦难之时,全家人的相互鼓励、扶持,以及他们一家人与其他移民的和睦相处;在弗朗西斯·伯内特的《秘密花园》里,就是女孩玛丽对姑父家的庄园里那神秘的花园的秘密的探寻,是她身上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力量,是小说里所蕴含的友谊、决心和勇气。五、苦难的主题世界儿童文学经典中,有相当一部分不但展示童年的苦难,也让成年人产生反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把一个贫苦女孩的困境展示出来时,也在极力地批判现实世界的不公,让成年人思考社会罪恶的根源所在。如前已述及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它的内涵不仅仅是“顽皮儿童的冒险”,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它用儿童视角诠释了冒险与成长、罪恶与爱、欺诈与互助、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等不同内涵,从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来表现成人世界,尤其是成人世界的问题。但《汤姆·索亚历险记》最深刻之处是作家在表现苦难时,还表现了自我发现、自我张扬的快乐。六、发现儿童的智慧儿童文学最值得欣赏的品质就是发现儿童具有自我成长的智慧,找到儿童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如保加利亚的埃林·彼林的儿童小说《扬·比比扬历险记》,既创造了一个魔法历险的世界,也诠释了儿童成长的主题,更富有魅力的是它表现了儿童自我成长的智慧。同样,以上提到的《木偶奇遇记》里,作家科洛迪也表现了匹诺曹自我成长的智慧,他开始时犯了错误,贪玩,缺乏判断力,把课本卖掉,去买票看木偶戏,还搞乱了剧场,但随着经历的增加,他渐渐认清了方向,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当他勇于担当,努力学习工作、养活父亲时,他变成了真正的孩子,也变成了真正的男子汉。第三节

外国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五四”时期,我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展没有完全直接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润泽,但外国儿童教育理论却给了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先驱以思想启示。鲁迅、周作人等的“儿童的发现”和“儿童本位论”就来自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也受惠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但那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还没有来到中国。直到1949年以后,才有苏联高尔基、伊林、西蒙诺夫等的儿童文学理论的传播。欧美儿童文学理论的到来,则在1978年以后,日本儿童文学理论著作也陆续被译介到中国,上笙一郎的《儿童文学引论》和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影响不小。后来,美国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和瑞士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的魅力》被译介出版,给我国儿童文学研究带来一些启发。到21世纪,加拿大佩里·诺德曼的《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和《隐藏的成人:定义儿童文学》,美国杰克·齐普斯的《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的激进理论》、德国维蕾娜·卡斯特[也译作维雷娜·卡斯特。]的《成功:解读童话》、瑞典玛丽亚·尼古拉耶娃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研究》和英国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等欧美儿童文学理论著作才系统性地被译介、出版和运用。一、儿童文学的多重理解日本:关英雄主张,“所谓儿童文学,一般地说,是成年人为儿童写的文学作品”,“由于儿童的心性所追求的,常常是向往光明的理想主义的事物,因此,任何流派的儿童文学,都应是理想主义的文学”。国分一太郎则认为:“所谓儿童文学,是指成年人强烈地意识到为儿童阅读所创作的一切文学作品。”鸟越信的定义是这样的:“儿童文学,就是能与儿童读者交流兴趣的文学。”横谷辉则把儿童文学与社会变革结合了起来,他说:“在把握儿童文学本质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动人’、‘有趣’等儿童读者方面的观点,又要同时注意到‘揭露非人性的丑恶现象的热情’这一作者自身的愿望。”欧美:加拿大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里,认为儿童文学就是“大人为比较小的读者所创作的各种童诗和故事,包括给婴儿看的硬纸板书、给孩子看的图画书,乃至给青少年看的小说”。二、童话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法,又叫精神分析法。它是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开创的心理学研究方法,后在欧洲盛行,并被用于文学研究,成为一种批评理论,重在探究文本的无意识结构及文化功能。荣格在他的《心理类型》一书中,就认可童话的价值,他在课堂上也会以童话为例进行心理分析。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也是探讨童话心理分析的名著。该书的前半部分在简短地讨论许多童话的同时,探讨了精神分析的过程及其与童话相联系的方式。该书的后半部分,对许多经典童话故事进行了广泛的分析,例如《汉塞尔和格莱特》《小红帽》《杰克和豆茎》《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但童话心理分析理论有一个局限,它只适合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而很难把握后来的作家创作的童话中的无意识世界。三、儿童文学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一种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一直盛行于20世纪末,在今天也被广泛使用的批评理论,遍及文学、电影、电视、广告、流行音乐、时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文学的文化研究是把文学当作文化文本,而不是文学文本,注重挖掘和探究的是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场域和文化机制。它的先驱人物有英国的文化批评家威廉斯和霍加特。文化研究对儿童文学来说,主要是发掘其文化信息,找到其内在的文化规律和属性,因此解读科幻小说和“哈利·波特”系列这样的畅销作品就更容易切中其文化属性。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儿童文学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批评家要算英国的彼得·亨特、澳大利亚的约·史蒂文斯和凯瑞·蒙罗了,他们的理论注重探讨儿童文学背后的文化场域和后现代文化内涵。四、儿童文学叙事学研究叙事学是在结构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叙事文本进行研究的理论。最早提出叙事学概念的是法国的茨维坦·托多罗夫。巴尔特和格雷马斯也是叙事学的代表人物。俄国的民俗学家普罗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据说给了托多罗夫和格雷马斯等很大启示,它主要是探讨民间童话,并按照人物的功能来划分故事的类别,为叙事体的结构和要素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美国通俗文化研究和叙事学学者伯格就探讨过“作为原始故事的童话”,他认为民间童话就是一种原始叙事,即其他故事从中获取营养的基本故事。他认为,童话中的各种因素在经过派生和发挥之后,引发了大多数其他的通俗文化样式,例如侦探故事、科幻故事、恐怖故事和浪漫故事。五、儿童阅读理论美国吉姆·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值得一提,是最有影响力的儿童阅读理论著作,2006年被引进出版后引起了关注,成为学校和家庭儿童阅读推广人的指导用书。崔利斯的阅读理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阅读和朗读价值的论述,二是对朗读活动本身的研究,包括朗读时机、技巧与方法的论述,三是对儿童小说、童话等阅读的论述。在阅读价值方面,崔利斯认为:“阅读是教育的核心,学校中的几乎每一科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学习的。我们必须先会读文字叙述的数学题,才能了解题意;如果我们不会读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的课文,就无法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复杂的计算机手册对操作非常重要,但我们必须先读懂其内容。”六、女性主义批评等理论在外国儿童文学批评和研究中,还被使用的批评理论有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阐释-接受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尤其是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被很多女性儿童文学研究者采用。女性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后期的美国和欧洲,是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去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主要分为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英美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凯特·米利特、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格巴和伊莱恩·肖瓦尔特等。法国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和露丝·伊瑞格瑞等。在运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来研究儿童文学方面,美国凯瑟琳·奥兰丝汀是一个代表人物,她的《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一书,不但从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视角探讨了《小红帽》这个经典的民间童话故事随着时代而产生的演变,还从女性主义视角探讨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论述男女与性别角色及这些主题是如何变化的,里面有女性主义的立场,也有对男性霸权主义的批判。第四节

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可以追溯到晚清的外国小说翻译热潮。林纾、周桂笙、包笑天、周作人、鲁迅等都翻译过儿童文学作品,中,周作人、鲁迅还翻译过安徒生、王尔德的童话和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月世界旅行》等。“五四”时期,外国儿童文学作品更是被大量译介出版,成为新文学的直接营养,也直接催生了现代儿童观、儿童教育观,并促进了小学校的教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政治原因,对苏联儿童文学的译介成为热潮,也有一些欧美儿童文学经典进入中国小读者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