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3 2022年我国首次人口负增长-人口问题和人口迁徙(学生用卷)_第1页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3 2022年我国首次人口负增长-人口问题和人口迁徙(学生用卷)_第2页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3 2022年我国首次人口负增长-人口问题和人口迁徙(学生用卷)_第3页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3 2022年我国首次人口负增长-人口问题和人口迁徙(学生用卷)_第4页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项练03 2022年我国首次人口负增长-人口问题和人口迁徙(学生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我国首次人口负增长-人口问题和人口迁徙主题一、古今中外的人口问题主题二、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一、选择题(真题+预测共30题)1.(2022·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右侧示意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2.(2022·辽宁高考·10)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A.平衡地区差异B.调整工业结构C.应对朝鲜战争D.恢复国民经济3.(2021·重庆高考·5)清军入关后即封禁东北。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上奏曰: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独宁远等三地人民凑集,然仅有佐领一员,不知于地方如何料理。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此奏意在()A.说明东北自然环境恶劣B.呼吁东北边务亟待充实C.强调东北地势易攻难守D.弹劾东北官员疏于管理4.(2021·天津高考·10)1526年,一位非洲国王控诉说,葡萄牙人每天都在抓走本地人并将他们卖掉,“以至于我们国家的人口正在大量丧失”;1549年,巴西的种植园已经有了非洲人劳作的记录。据此可以佐证()A.世界市场的成型B.工业革命的冲击C.三角贸易的初现D.殖民体系的确立5.(2021·重庆高考·6)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与理论创新及人口增长对照图”。它反映出()A.历代疫病流行频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B.历代疫病流行频数与人口数量成正比C.中医理论的创新多出现于疫病高发期D.明清温病学说是对《伤寒论》的扬弃6.(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7.(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3)英国18世纪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但1816年以后死亡率上升。1831~1841年,工厂集中的伯明翰每千人死亡率由14.6上升到27.2,利物浦由21上升到34.8。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重要原因是()A.城市环境极其恶化B.化学工业污染严重C.人口膨胀食物短缺D.医疗技术水平下降8.(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3)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A.奴役掠夺土著居民B.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C.进行了大量的移民D.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9.(2023·福建一模·2)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10.(2023·北京顺义区一模·4)下面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变化的数据表。清前期人口统计数字比明初增加的因素有()时期耕地面积人口明初(洪武年间)8.5亿亩6600余万清前期(乾隆年间)10亿亩1.4亿①海外贸易的发展②摊丁入亩的政策③高产农作物的推广④粮食产量的增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2023·广东东莞高三上期末·5)表1《明史地理志》所载明代部分省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情况表(部分)省份1393年1542年人口增减数增减比%北直隶192659545682592641664137.1山东52558767187202246232646.8福建39165692111027-1805779-46.1广东30079322052343-995589-31.8——摘编自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对表1中数据解读合理的是()A.南方经济衰退明显B.地方管理存在缺陷C.南方人口大量外迁D.北方仍是经济重心12.(2023·重庆巴蜀中学高三月考·4)图1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人口密度图。该时期可能是()图1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3.(2023·广东深圳宝安区高三调研·10)下图为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流动示意图。影响该图曲线趋势的时代主要因素是()A.原中国人口流动起点低B.中国人口流动迅猛发展C.城乡之间经济联系密切D.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14.(2023·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10)有现代学者认为,“摊丁入亩”对清代人口的增长作用是有限的,由于开始时口号作用和取消丁税后大量隐匿人口的查出,才使人口的表面数字猛增;清代人口增长主要是由于医学的发展使人口死亡率下降和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的种植推广。这说明()A.历史越久远研究就越接近真相B.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有不同解读C.传统的观点均存在诸多的不足D.政策的作用不可能有具体结论15.(2023·湖北教育联盟高三上期中·11)表2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同原因省际迁移人口比例表(%)表2时间(年)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学习培训投亲靠友拆迁搬家退休退职随迁家属婚姻迁入其他1982—198719.895.268.579.0213.35—2.5418.6815.546.151985—199015.064.5329.468.3810.39—1.4810.8613.666.181995—20002.671.5564.756.305.020.79—9.255.484.18据此可知()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加速人口流动B.人口迁移动力逐渐向经济型迁移为主转变C.该阶段的人口迁移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D.人口迁移原因的多元化基于政治体制改革16.(2023·河北九师联盟高三上·5)下面是明清时期中国人口发展情况表。这一时期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403年1600年1741年1762年1790年人口0.66亿1.0亿以上1.4亿2.0亿以上3亿左右A.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B.农耕经济的发展与繁荣C.北方少数民族的向内迁徙D.赋税和户籍制度的调整17.(2022·山东省日照五莲县等四县区高三4月测试·1)春秋战国时期,很多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如下表)这些主张()孔子“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也。”管仲“夫征天下者,必先争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丰者霸。”商鞅“今以草茅之地徕三普之民而使之事本,此其损敌也与战胜同实,而秦得之以为粟,此反行两登之计也。”A.解决了当时人少地多的矛盾B.加剧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C.体现了重建政治秩序的需要D.说明地主阶级治国思想趋同18.(2023·辽宁协作校高三上期末·5)南宋时江南地区的移民人口,除了北方移民之外,还有来自其他地区的商业移民、谋生移民,以及江南区域内的人口流动,为数可观。南宋移民潮的影响包括()①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②促进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③导致大江南北长期分裂④改变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9.(2023·江苏镇江高三上期中调研·9)下表反映了1949—1963年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对表格中出生率变化解释正确的是()1949—196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统计表年份出生率(%。)年份出生率(%。)年份出生率(%。)194936.00195437.97195924.78195037.00195532.60196020.86195137.80195631.90196118.02195237.00195734.03196237.01195337.00195829.22196343.37——《中国统计年鉴》(2016)A.1949—1963年,受国际形势持续紧张的影响B.1949—1954年,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鼓舞C.1958—1961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1961—1963年,得益于国民经济的有效调整20.(2023·天津河西区高三上期中·4)下图为唐至南宋,南北方人口比例变化图。据此可知,当时()A.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B.土地兼并不断加剧C.北方社会经济持续衰退D.引进外来经济作物21.(2023·广西柳州一模·31)表3是1953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单位:%)该普查数据()表3人口属性男性女性18岁以上18岁以下汉族各少数民族城镇乡村比重51.8248.1858.9241.0893.946.0613.2686.74A.为召开人民代表大会作了准备B.为加快基层民主建设做好准备C.表明我国人口的结构较为合理D.为全面开展经济建设提供依据22.(2023·河南洛平许济一模·8)下图为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A.明清时期的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B.明清政府垦荒政策取得显著成效C.高产农作物引进缓解了社会矛盾D.清代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应不足23.(2023·山西高三12月联考·34)1967—1973年,日本人口增长率连续达到10‰以上,1972年人口出生率达到23.3‰,1960—1973年间劳动人口比重处于较高水平,人口抚养比重较低,第一次人口红利兑现。同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1%,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创造经济增长的奇迹。这说明()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完善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显著D.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发展24.(2023·北京西城区高三上期末·17)1518年西班牙国王颁布特许状,允许本国在美洲的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输入加勒比海群岛,被视为欧洲各国“合法”从事黑奴贸易的起点。到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如下表。在此期间()项目西属美洲(%)葡萄牙殖民地巴西(%)欧洲人18.223.4混血种人28.317.8非洲奴隶11.949.8印第安土著41.79.1A.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B.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C.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显著变化D.非洲文化发展为拉美的主流25.(2023·江苏如皋高三上调研·13)下表为15世纪以来世界人口统计表(单位:百万)对下表理解正确的是()年份14001500160017001750欧洲456989115140亚洲224254292402508非洲7482909090美洲304115910世界总计373446486671749A.奴隶贸易导致美洲丧失大众劳动人口B.全球航路开辟改变世界人文地理格局C.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的稳步增长D.贸易重心转移推动亚洲人口迅速增长26.(2023·山东临沂高中学科水平考试·13)图4为坎迪斯·古切尔在其著作《全球文明史》中描绘的全球人口迁徙模式图(1650—1940年)其中,1840年至1940年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原因是()图4A.奴隶贸易利润的刺激B.世界大战的影响C.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D.工业革命的推动27.(2023·清华大学11月高三诊断性测试·33)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从不发达地方向发达地方移民的浪潮。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然而,当战后经济繁荣期结束后,欧洲人渐渐的,也是不情愿地被迫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A.移民激化了欧洲各民族间的矛盾B.移民文化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C.移民正在创造欧洲发展的新生态D.移民强化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28.(2023·江苏决胜高考高三12月大联考·16)1965年在美国国会颁布的《外来移民与国籍法修正案》生效后,在来自德国、奥地利和瑞典等国的移民中,技术类移民分别占72%、41%和32%,在来自亚洲和非洲移民中分别占40%和49%,高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这反映出()A.美国移民政策歧视性消失B.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C.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向D.全球性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29.(2023·山西三重教育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24)下图为1986年(左)与2008年(右)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情况对比图,据此可知美国()

A.国内族群的构成已发生较大变化B.非法移民的来源表现出高度集中性C.对于他国民众的吸引力有所下降D.严控非法移民的政策取得一定效果30.(2023·山西名校高三11月联考·18)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大批华人移居南洋,同时也带去了汉字文化。虽然由官方派出的“遣唐使”时断时续,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这可用于解释()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的政治目的B.古代东亚、东南亚文化的相关性C.海外华侨群体形成的历史渊源D.倭寇影响海外贸易发展的缘由二、非选择题((真题+预测共20题))31.(2022·北京高考·20)(12分)【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材料一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文献史料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②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④《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⑥《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⑦《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⑧《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⑨《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⑩《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⑪《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⑫《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⑬《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⑭《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其他资料⑮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⑯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材料二探究主题甲华工赴欧的原因乙英法对华工的态度丙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丁一战后华工的境遇(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9分)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32.(2022·山东高考·19)(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地图上的文明史图6——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图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图6、图7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说明理由。(6分)33.(2022.1·浙江高考·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492年后,当欧洲船只将成千上万的物种运到大洋彼岸的新家园时,全球的生态系统开始了碰撞与融合。有学者将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正是它让意大利有了西红柿,美利坚有了橙子,瑞士有了巧克力,泰国有了辣椒。毫无意外,哥伦布的远航确实引起了生态大爆炸,就像它在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一样,这是塑造现代世界的众多事件之一。——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随着“欧洲船只”一起进入美洲且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的两种主要粮食作物。列举“商业革命”的具体表现,以佐证“哥伦布的远航”在欧洲“经济领域引起的震荡”。(6分)(2)资本主义的发展掩盖不了奴隶贸易的罪恶。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分析“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的原因(4分)34.(2021·天津高考·18)(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地区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温州、台州丘陵55歙州、睦州山区30——摘编自《中国通史》等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35.(2021·湖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9分)36.(2020·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表3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公元年代世界人口中国人口估计数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最高估计数最低估计数1700110014001600170018003.27亿2.07亿3.20亿3.74亿5.79亿6.79亿11.24亿1.70亿

3.01亿3.50亿5.45亿6.10亿8.14亿0.60亿0.58亿1.00亿0.75亿2.00亿1.50亿3.40亿18.35%—35.29%27.05%31.25%—33.22%20.05%—21.43%34.54%—36.70%22.09%—24.59%30.25%—41.77%——摘编自葛剑雄《疆域与人口》(1)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口在1400~1800年增长的经济因素。(9分)37.(2020·山东高考·16)(12分)图5、图6、图7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东汉永和五年、唐天宝元年、明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密度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5

图6图7——据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分别提取图5、图6、图7的人口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12分)38.(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表2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时间1500~1850年1850~1945年1945~2000年主要移出地欧洲、非洲欧洲、亚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移入地美洲美洲西欧、北美洲、大洋洲人口迁移数量至1850年,黑奴约为1500万,为白人移民的4~5倍1846~1924年欧洲移出4800万,1834~1941年亚洲移出1200~3700万1960年迁移人口为325万,1974年为947.5万,1985~1990年年增长率为2.59%——据邬沧萍《世界人口》等编制材料二中国的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大致从1567~1840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期,移民数量有所增加,1801~1850年中国海外移民数达32万人。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总数为1500万人左右,其中90%移往东南亚,移民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1862~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企业有25510家,投资总额约63271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大陆地区很少向外移民。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新的移民潮。到2008年,移民人数达1000万以上,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摘编自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六卷)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特点及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华侨华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17分)39.(2023·广东广州高三10月调研·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山东遭受黄河水害,连续数年歉收。武帝颁布诏书,允许饥民流徙就食于江淮间并可以定居。两汉之际,中原兵争激烈,人民纷纷“避乱扬州”。从东汉至西晋初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内迁,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等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唐天授二年,徙雍、同、秦等7州数十万户到洛阳,以实京都长安。自开元年间到五代宋初,全国各道、州置县计120个,其中北方20县,南方却达100县之多。南宋时,“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有的“住蕃虽十年不归”。——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西汉大规模人口迁徙’’部分史料整理年代迁徙情况史料出处高帝九年(公元前198年)

迁楚国和齐国贵族昭、屈、景、怀、田10余万人于关中,并迁官吏2000石、巨富者和豪杰于长安周围的皇帝陵,此后成为定制。《汉书·高帝纪下》《汉书·刘敬传》《汉书·地理志下》景帝五年(公元前152年)募民迁阳陵。《汉书·景帝传》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迁郡国豪杰及家资在300万以上者于茂陵。《汉书·武帝纪》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迁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等地。注:阳陵、茂陵位于长安周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两宋人口迁移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至汉武帝时期大规模人口迁徙的历史意义。(6分)40.(2023·百师联盟高三一轮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以上四幅图选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1)阅读材料,图2、图3、图4、图5分别蕴含了哪些历史信息?(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释唐宋两代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经济发展程度与诗人、词人的分布又有什么联系?(9分)41.(2023·广东高三10月联考·17)有同学研究清代人口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清代相关时间点的人口统计数量年份人口数量(万人)备注康熙二十年左右(1681年)9000—10000推测值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559废止人丁编审,进行人口统计乾隆七年(1742年)159801551

乾隆八年(1743年)164454416乾隆九年(1744年)166808604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201013344乾隆四十年(1775年)264561355乾隆下旨严统人口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68238182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270863760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242965618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275042916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77554431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279816070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4——据《清实录》材料二以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摘自【清】洪亮吉《治平篇》材料三胡公文伯为苏藩,禁开戏馆,怨声载道。金闾商贾云集,晏会无时,戏馆酒馆凡数十处,每日演剧养活小民不下数万人,此原非犯法事,禁之何益于治。——摘自【清】钱泳笔记小说《履园丛话》(1)分别概述每则材料关于人口问题的信息,说明其对研究清代人口问题的价值。(6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代人口增长的原因。(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看待小说等文艺作品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2分)42.(2023·福建漳州一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居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材料二1801年至1851年期间,英国人口大量流入工业发达的地区,比如利物浦从8.2万增长到37.6万,曼彻斯特从7.5万增长到30.3万。1801—1831年期间,农业占优势的贝德福德、伯克等地累计失去37.9万人。就劳动力分布来看,以1851年的大不列颠为例,农、林、渔占21.7%,制造业、矿业和建筑业占42.9%,商业和交通占15.8%,家庭和个人服务占13%,其他占6.7%。——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等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高速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国家、地区之间的资源交换,使资源配置更加高效,我国GDP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67万多亿元,增长了近186倍。随着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以社会保障水平为例,据学者统计研究,2002—2015年间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呈螺旋上升趋势。社会各界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关注大幅提高,中共十八大提出的新发展理念也将“共享”纳入其中,提出各类社会群体应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摘编自施国庆、徐隽倬《流动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人口流动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影响。(8分)(3)综合以上材料,从人口流动现象中可得到哪些认识?(4分)43.(2022·山东中学联盟高考押题·16)(14分)图5、图6是中国古代两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图5图6仔细观察地图,概括两次人口迁徙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14分)44.(2023·福建宁德高三上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材料二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14分)45.(2023·辽宁名校联盟高三10月联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汉至明代中国南北户数增减的演变情况时代北方户数南方户数南北对比(南方占%)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965万111万10.3唐(天宝元年,742年)493万257万34.3宋(元丰三年,1080年)459万830万64.4明(隆庆六年,1572年)344万650万65.4——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材料二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明代南方户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8分)46.(2023·湖北高三10月联考·20)【中国和西欧人口增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公元1~1850年中国和西欧的人口增长率比较(单位:年均复合增长率‰)国家或地区

年份1~15001500~17001700~1850中国0.040.150.73西欧0.060.180.47——摘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阅读图表,从中提取中外历史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阐述有理有据,逻辑清晰。)47.(2022·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上期末考试·17)(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60—199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的比例——整理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材料二据1790年美国第一次人口统计,当时来自欧洲的移民结构为:英格兰人占60.14%,苏格兰人占8.1%,爱尔兰人占9.5%,德意志人占8.6%,荷兰人占3.1%,法国人占2.3%,瑞典人占0.7%,西班牙人占0.8%。1901—1920年,移民人口中,来自欧洲的占85%,来自亚洲的和来自拉丁美洲的均占4%。1961—1970年,移民人ロ中,来自欧洲的占33%,来自亚洲的占13%,来自拉丁美洲的占39%。1981—1990年,移民人ロ中,来自欧洲的占10%,来自亚洲的占38%,来自拉丁美洲的占47%。——摘编自余志森《美国多元文化研究》材料三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阿巴拉契亚山脉至密西西比河的广大地区急需开发。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自由移民的政策,其中最有效的是1820年的《土地法令》,优惠的土地政策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入和向西迁移。移居美国的西北欧移民,许多人经历了欧洲的工业化。据记载,移民中多为14—44岁的青壮年,他们中的许多人从事艰苦而低收入的工作,如采矿和修筑铁路等。1869年,美国铺设的第一条横贯东西的太平洋铁路,是由3.8万名爱尔兰工人修筑东段,1万多名华工修筑西段。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大批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城市,促进了城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和发展。由于美国的移民来自广泛的区域,入境后在认同美利坚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特有的民族特征和文化。——摘编自刘燏《移民对近代美国发展的贡献》等(1)根据材料一、二,概述美国人口与移民的变化情况。(10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移民在近代美国发展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2分)48.(2022·湖北省荆州六县市高三12月质检考试·19)【欧洲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14分)材料一尽管19世纪有数百万欧洲人移居海外,但是1914年欧洲大陆的人口却仍然膨胀到它在1750年的3倍以上。此前大部分人口死于传染病,而传染病的传播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活水平。随着19世纪马铃薯种植的增加,人们的营养水平得到提高,对疾病的自然抵抗力也相应增强,死亡率自然也就随之下降。即使有时会发生农作物歉收,新的运输工具也保证了来自外界的充足供应。同时工业革命还改进了下水道系统,饮用水也更加安全,这也进一步降低了死亡率。新医药科学的应用,例如接种疫苗、对传染病人进行隔离等措施使得西北欧的死亡率进一步下降:从1800年至少30%降低到1914年的15%左右。——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工业化使工人离开人口稠密的农业地区进入新的工厂中心。欧洲工业化进程比较缓慢的南部和东部等地向德国、法国,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的工业中心输送了几十万移民。在19世纪末,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的移民者也如潮水般涌入了有更广阔前景的拉丁美洲国家。19世纪早期,在英国的领导下,从非洲贩运奴隶的贸易废止了,只是向中东贩运奴隶的现象还留下一些残余。人道主义关怀和工业化工厂有效组织自由工人进行生产的新能力都推进了奴隶制度的废除。——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著《全球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以后欧洲人口增长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工业化进程对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6分)49.(2023·广东高考研究会高考测评研究院高三上学期阶段性学习效率检测分阶考·1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在伊比利亚人移入美洲之际,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往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关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民南非猎捕,后来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18世纪中后期,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19世纪,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发展起来。……英国人到来澳大利亚之前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摘自《拉丁关洲史稿》《澳大利亚史》等整理材料二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补充诱骗、绑架成为苦力。到1858年,在澳大利亚的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利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利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摘自《华工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欧洲人移民海外的特点。(8分)(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的时代背景。(6分)50.(2022·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期末练习·24)(15分)移民和美洲社会发展材料一(1)依据地图说明16—19世纪各大洲向美洲移民的概况,结合所学分析原因。(6分)材料二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通过讲述南美地区一个家族的故事,折射了19世纪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以来的历史。布恩迪亚家族的祖辈在16世纪从西班牙迁居美洲。19世纪初,在加勒比海的海边建立村镇马孔多,开启了《百年孤独》的传奇故事。家族第二代的奥雷良诺目睹了国家独立后政府官员选举舞弊和滥杀无辜,于是加入了反政府的自由党,当了上校。他一生遭遇过14次暗杀,73次埋伏和1次枪决,均幸免于难。他的理想是推翻拉美各国的独裁政权,建立自由的社会。家族第四代的阿卡迪奥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工作。马孔多自从有了美国的香蕉公司,地方官员便被发号施令的美国人代替了,从前的警察也都由手持大刀的打手们代替了。为了向美国运送香蕉公司的产品,美国人还修筑了铁路,但铁路并不能为当地人所使用。面对这种情况,阿卡迪奥鼓动并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但遭到军警的镇压。——摘编自罗兰秋、刘伟《魔幻现实主义的杰作〈百年孤独〉导读》(2)结合19世纪拉丁美洲的历史,概述并分析以上小说情节所反映的历史现象。(9分)

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CBCCDAD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DBBBCAD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DDCBDCCBB1.【答案】D【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故选D项;①、②、③均位于北方,与“地广人稀”不符,排除A、B、C项。2.【答案】C【解析】材料将工厂转移的时间设定在1950年9、10月间,正好与朝鲜战争爆发时间吻合;而从空间地理角度看,同样都是东北地区,东北南部地区的辽宁距离朝鲜更近,而东北北部地区的黑龙江省则相对较远;综合时空背景可以判定是工厂北迁是为了防止朝鲜战争破坏工业发展,所以答案选C项。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考虑,平衡地区差异应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项;而工厂的迁移与工业结构调整无关,且容易增加生产成本不利于经济恢复,所以排除B.D两项。3.【答案】B【解析】由材料“合河东河之边海以观之,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此外患之可虑者”、“合河东河西之腹里以观之,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可知奉天府尹张尚贤在上任后看到奉天境内一片荒凉的景象,从内忧外患的角度向朝廷上奏希望加强东北边务,故选B项;材料强调长期战乱导致东北地区田野荒芜,人烟稀少,而非自然环境导致东北的落后,排除A项;由材料“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有土无人”可知强调奉天地区经济落后,一片荒芜,并未说明东北的军事地位,排除C项;奉天府尹张尚贤掌握管理地方的行政权,弹劾是监察部门的职责,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葡萄牙殖民者贩卖非洲黑人到美洲种植园为奴隶,这可以佐证大西洋三角贸易,故选C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而材料是三角贸易,此时世界市场雏形出现,排除A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5.【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公元3世纪,张仲景《伤寒论》问世”、“明末清代产生温病学说”可知中医理论的创新分别出现在东汉末年和明中后期疫病流行频次增加的时候,说明疫病高发期推动中医理论的创新,故选C项;“不断上升趋势”表述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明清时期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清以后疫病流行频次显著下降,说明二者不是正比关系,排除B项;图表信息中无法体现出明清温病学和《伤寒论》之间的关系,且明清温病学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故选D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排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C项。7.【答案】A【解析】19世纪上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加快,城市工厂产生大量环境污染,进而影响人口寿命,导致死亡率上升,故A项正确;化学工业产生是在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死亡率上升,所以不会出现人口膨胀食物短缺的问题,故C项错误;19世纪上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也会不断上升,故D项错误。8.【答案】D【解析】据材料“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结合所学分析拉丁美洲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当时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到拉丁美洲,成了拉丁美洲发展滞后的历史包袱,而北美地区被英国殖民统治,英国工场手工业发达,推动了北美的快速发展,故选D项;北美的印第安人也受到奴役,排除A项;材料”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说明殖民统治不是原因,排除B项;北美也有非洲和欧洲移民,排除C项。9.【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将“贾人”、“尝有市籍者”迁至岭南,而汉初岭南出现商业都会,这说明岭南地区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始皇的人口迁移政策,可以说秦始皇的举措促进了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社会阶层流动主要指个人或群体社会阶层的变化,材料重点强调秦始皇的举措对于汉初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从安史之乱开始,秦汉时期北方是国家经济的重心,排除C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的发展”说法错误,故①错误;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故②正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故③正确;高产农作物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为人口的增长提供物质基础,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11.【答案】B【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明代北直隶地区人口增加显著,山东人口也有所增长,但是福建和广东地区人口数量下降,这说明不同地区的地方管理存在差异,以至于出现人口迁移的现象,故选B项;明朝时南方是经济重心,并未衰退,排除A项;福建和广东人口减少不能说明南方人口大量外迁,以偏概全,排除C项;明朝时经济重心已然在南方,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据地图可知,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巴蜀地区,且整体上来说北方人口密度高于南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均有所发展,但经济重心在北方,故北方人口密度整体高于南方,故选B项;汉朝时期我国人口几乎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排除A项;宋朝我国北方人口密度有所降低,南方人口密度提升,排除C项;明朝时期经济重心难以完成,人口重心分布在江南、湖广地区,排除D项。13.【答案】D【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后,中国人口流动的规模和增长率不断提升,即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故选D项;起点低不是主要原因,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变,起点再低也不能使人口流动迅猛发展,排除A项;此项是材料的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此项是次要因素,城乡间经济联系密切便利了人口流动,排除C项。14.【答案】B【解析】“摊丁入亩”政策对人口增长肯定有促进作用,但是不是主要作用有争议。A项的说法错误,C项说法太绝对,D项为历史不可知论。15.【答案】B【解析】材料显示,1982年以来“务工经商”的人口迁移比例有了极大提高,据此可知,人口迁移动力逐渐向经济型迁移为主转变,故选B项;人口流动加速是指流动的频率在增加,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发展的联系性增强,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改革开放相关史实可知,人口流动类别的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的,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材料可见明清以来中国人口增长十分迅速,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广阔、高产作物引进、赋税制度调整到清代确定“永不加赋税”,这些因素都属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也综合导致了明清人口的大爆炸,故选B项;高产作物的引进仅是明清人口增加的一个原因,排除A项;北方少数民族南迁、民族融合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排除C项;赋税和户籍制度的调整仅是原因之一,排除D项。1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土地广袤而百姓不富,君子引以为耻,强调增加人口能促进土地开发和社会发展,管仲认为,人口增长有利于争霸,商鞅强调人口增加能促进农业发展,为秦国的战争服务,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三人的主张是在各自的阶级立场上,要求对当时政治秩序的重建,故选C项;这些思想家、政治家主张增加人口的主张有利于解决人少地多的矛盾,但是解决了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三者强调增加人口的重要性,不能说明诸侯国为掠夺人口增加冲突,排除B项;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地主阶级思想趋同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18.【答案】A【解析】据材料“北方移民……商业移民、谋生移民……为数可观”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江南地区的移民人口较多,移民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扩大了商品市场,促进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故①正确;北民南迁虽以汉族为主体,也包含部分少数民族,与此同时,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有利于促进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故②正确;南宋与金的对峙导致大江南北长期分裂,与南宋移民潮没有直接关系,故③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一直坚持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19.【答案】D【解析】据所学1961—1963我国经济建设相关知识可知,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进而推动了人口出生率的增加,故选D项;人口出生率主要受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影响,与国际形势并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1949—1954依然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排除B项;1958—1961年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受阻而非协调发展,排除C项。20.【答案】A【解析】据图可知,唐至南宋,南方人口占比不断增长,北方人口占比不断减少,且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这说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即南北方人口的不平衡加剧实质是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故选A项;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仅从南北方人口比例的变化,无法推断土地兼并的不断加剧,排除B项;“持续衰退”说法错误,排除C项;明朝后期,才引进外来经济作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全国人口的构成和特点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这一普查为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的分配作了准备,A项正确。22.【答案】D【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虽然粮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说明清代人口增长迅速粮食供应不足,故选D项;材料反映清代粮食产量有所提高,但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导致粮食供应不足,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清代人均粮食占有量下降,说明垦荒政策并未取得显著效果,排除B项;高产农作物引进确实提高粮食产量,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出现人均不足的现象,并不能缓解社会矛盾,排除C项。23.【答案】D【解析】据题干信息“1960—1973年间劳动人口比重处于较高水平,人口抚养比重较低,第一次人口红利兑现”“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可知日本人口增长率高,特别是劳动人口占比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故选D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合题意,题干未见科技人才的比重高的信息,排除A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不合逻辑,题干未见日本国民享有良好的社保、医保的信息,排除B项;“国家干预经济”不合逻辑,题干的主体是人口增长率,而非政府,排除C项。24.【答案】C【解析】由于黑奴贸易的持续进行,到1825年西属美洲和葡属巴西的人口构成中印第安土著人口的比重都在50%以下,更多的人是来自拉美之外的人种或者混血种人,所以说这一时期美洲的人口结构产生了显著变化,故选C项;题干只涉及到西葡两国在美洲殖民地的非洲奴隶人口占比情况,未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能得出西葡两国的黑奴贸易远超他国的结论,排除A项;葡属巴西的印第安人占比较少,接近种族灭绝,但是西属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人口占比是41.7%,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土著印第安人遭到种族灭绝,排除B项;题目主旨是黑奴贸易与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而不是非洲文化在拉美的地位,且非洲文化在拉美占主流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5.【答案】B【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在1750年以前,即新航路开辟后到工业革命前,由于殖民扩张,欧洲人口一直增长,美洲和非洲的人口却大量减少和停止增长,这意味着这些地方的文明被遏止或消灭,从而改变了世界人文的格局,故选B项;美洲人口的丧失是因为殖民者的屠杀,排除A项;表格所示的时间截止1750年,工业革命尚未发生,排除C项;从1400年到1750年,由于亚洲主要地区和国家尚能够抵抗殖民者的入侵,受殖民者侵扰的程度较小,因此保持了自身文明发展的进程,不是世界贸易带来的影响,排除D项。2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地图信息可知,在1840年至1940年间,欧洲人迁徙的主要方向是美洲、亚洲和非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间段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欧洲工业文明的不断扩展,其人口也随之迁徙,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黑奴贸易已基本停止,排除A项;“一战”的战争区域主要在欧洲,这与“人口迁徙”无关,排除B项;美洲劳动力的缺乏是欧洲人口迁徙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欧洲人口还迁徙到了亚洲和非洲,排除C项。27.【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欧洲人面临的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可知,移民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欧洲,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移民给欧洲的种族与文化带来了影响,没有体现民族矛盾,排除A项;“主导”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由“多种族”可知移民会淡化欧洲的民族国家意识,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材料无法体现亚非移民技术水平高于西欧,排除A项;B项“歧视性消失”说法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全球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排除D项。材料中美国新法案推出后,技术类移民增加,说明美国更愿意接受有技术的移民,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才的需求,故选择C项。答案选C。29.【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二十多的时间,虽然数据略有变化,但美国非法移民的来源主要还是以墨西哥和拉美等地为主,体现了来源的高度集中性,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美国国内族群的构成状况,A错误。材料未体现美国吸引力的减弱,C错误。材料未体现非法移民数量变化,不能因此判断严控手段是否取得了效果,D错误。30.【答案】B【解析】据材料“大批华人移居南洋……但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与中国之间的人口迁移从未间断”可知,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来,东亚、东南亚交流从未间断,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东亚、东南亚人口的迁移,没有涉及政治目的,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东亚、东南亚的人口迁移,而非仅是中国人外迁,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东亚、东南亚的人口迁移,没有涉及倭寇,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12分)(1)文献史料:档案:①②③⑤报刊:④⑥⑦⑨⑩⑪⑫⑬⑭书信:②⑧公文:①②③⑬(2)参考答案示例:选题:甲华工赴欧的原因选题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研究提纲: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三、华工个人的选择四、结论参考资料:①③⑤②【解析】(1)档案: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②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都属于档案。报刊:④“《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⑥“《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⑦“《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⑨“《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⑩“《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⑪“《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⑫“《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⑬“《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⑭“《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都属于报刊。书信: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⑧《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都属于书信。公文:①《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③《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⑬《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都属于公文。(2)第一小问选题,据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如甲华工赴欧的原因。第二小问选题意义,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结合所学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很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第三小问研究提纲,

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①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可供参考的资料是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三、华工个人的选择,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⑤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四、结论,可供参考的资料是②《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即参考资料为:①③⑤②。32.【答案】(16分)(1)图6:从早期人类文明多元、独立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的角度作答;从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角度作答。图7:从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作答;从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2)设计:层次1:主题设计不够恰当,只与当时人类文明发展有一定联系;层次2:主题设计比较恰当,能反映当时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征;层次3:主题设计恰当、准确,反映人类文明整体特征,并有进一步的介绍。理由:层次1:说明比较宽泛,与主题联系不够密切;层次2:说明与主题相符合,叙述比较合理;层次3:说明契合主题,叙述完整、充分,表述准确【解析】(1)图6:据图6“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公元前4千年代——公元5世纪)”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早期人类文明多元、基本独立发展;据图6“航海路线”“马其顿东征路线”结合所学得出人类文明由分散逐步走向区域性联系;据图6“马其顿东征路线”航海路线”“张骞通西域路线”结合所学得出扩张战争、人口迁徙、商贸活动是文明交流和联系的途径。图7:据图7“1500年前后的世界文化区”中的图例“食物采集者”“原始农业”“先进农业”结合所学可从从以农业文明的视角看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作答。(2)设计:整体呈现世界7大洲和4大洋位置,航海路线、经济交流和人口流动方向等以西欧为中心向世界各地扩展;经济交流线路上标清工业制成品和原料;欧美地区图例设置为工业文明区,亚、非、拉美设置为农耕文明区。理由: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欧美列强已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成为世界文明中心,同一时期其他地区仍基本停留在农耕文明阶段;欧美列强加紧对外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欧美国家主要生产工业制成品,而亚非拉美地区则成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通过殖民扩张逐渐确立世界中心地位,形成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3.【答案】(10分)(1)作物:麦、水稻。表现: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商品市场扩大;英法荷等国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改变。(2)影响:提供了资金来源;扩大了海外市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原因:牟取暴利;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解析】(1)第一小问作物,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把麦、水稻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第一、二大粮食作物,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经济生活。第二小问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即欧洲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地;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即商品市场扩大;为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了特权贸易公司;欧洲商路和贸易的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二“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得出提供了资金来源;据材料二“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得出扩大了海外市场;据材料二“造船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得出促进了英国制造业的发展。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结合所学得出牟取暴利;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到达美洲后,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美洲土著人口锐减,殖民地劳动力极度匮乏。34.【答案】略【解析】据材料“南宋时……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可得出论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南方开发的影响。阐释时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据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及表格数据可知,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平均人口密度高的平原地区得到推广;据材料“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结合所学得出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35.【答案】(1)政权性质变化;工作重心转移;乡村管理经验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探索。(2)变化:居委会职能扩大;社区管理模式出现。意义:保障政令畅通,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稳定社会秩序。【解析】(1)据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结合所学得出政权性质变化;据材料一“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结合所学得出工作重心转移(从农村到城市);据材料一“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结合所学得出乡村管理经验的影响;据材料一“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共产党对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探索。(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得出居委会职能扩大;据材料二“‘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得出社区管理模式出现。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二“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结合所学得出保障政令畅通,推进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据材料二“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结合所学得出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要,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结合所学得出居委会职能扩大及社区管理模式出现有利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稳定社会秩序。36.【答案】(1)特点:增长缓慢(2分);具有阶段性(2分);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分)(2)因素:①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4分);②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2分);③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2分);④出现赋税政策变革,人身依附关系松动等词意给2分;⑤仅出现经济发展等词意给1分。【解析】(1)据材料“公元1年,中国人口估计0.6亿”“公元1100年,中国人口估计1亿”“公元1600年,中国人口估计2亿”可知,中国古代人口增长缓慢;从不同时期来看,人口有增有减,具有阶段性;据材料“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居世界前列。(2)1400~1800年是明清时期,结合所学这一时期人口增长的经济因素可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垦荒与耕地面积的扩大;外来农作物的传入和广泛种植(新航路开辟使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赋税政策变革,人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