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01T 177-2024 城镇道路更新技术规程_第1页
DB2301T 177-2024 城镇道路更新技术规程_第2页
DB2301T 177-2024 城镇道路更新技术规程_第3页
DB2301T 177-2024 城镇道路更新技术规程_第4页
DB2301T 177-2024 城镇道路更新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301哈尔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I 2 3 4 45.2业态环境及文化环境调查 4 45.4景观环境调查 5 5 5 5 56.4公交停靠站 66.5路内停车 66.6路基路面 6 76.8雨水口、检查井 7 7 87.2路缘石转弯半径 8 87.4进出口车道宽度 9 9 9 97.8交叉口竖向 8.4人行过街设施 8.5轨道交通出入口 8.6非机动车道 A.2交通型道路横断面 A.3生活型道路横断面 A.4景观型道路横断面 A.5工业型道路横断面 A.6特定型道路横断面 A.7其他型道路横断面 1城镇道路更新技术规程本文件适用于哈尔滨市建成区城镇道路更新改造设计、施工和质量检GB5768(所有部分)道路交通GB14886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GB50268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GB/T50546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GB50642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GB50688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GB/T50743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GB51038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GB55019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CJJ/T43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CJJ69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JTGE2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JTG/T3671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23.13.23.3两条及以上道路的交汇空间,是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区3.43.5城市道路红线与两侧建筑物之间的开放性公3.63.7城市道路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包含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3.83.9尺度较小、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承载城市3.10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面积之和占道路用地面积的3.113.1233.133.14搭载照明、交通标识、信号灯、监控、通信等多类设备3.15通过模拟自然条件,在源头利用一些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基本一致,进而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4基本规定4.1城镇道路更新设计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道路功能分类、出行者活动特征,对4.3依据道路沿线的业态功能、交通性质、沿街活动和街道景观等因素,将城市道路划分为沿线以服务本地居民和中小规模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类商沿线以商业用地为主导,具有一定服务能级或业态特色的街沿线分布有公园绿地、滨水绿地等城市开放用地,历史风貌位于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较为集中的区域,适应批发、建筑、业的装载和配送需求,考虑大型车辆通行及卸货,行人较少的沿线土地类型与界面混合程度较高,支持多样混合居民、办4,4城镇道路更新应按照空间一体化、界面一体化、设施一体化的原则实施道路更新改造。道路空间45道路环境调查5.1.1城镇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业态环境、文化环境、交通环境、景观环境进行调查,调查范围除城5.1.2城市道路更新设计应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确定下列内容:5.2.1城镇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区域发展定位、周边用地性质、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等级、红线宽度等进行调查及数据收集,合理确定道路功能类型,5.2.2文化特色区域的道路更新改造设计应开展文化环境调查,在保证对历史文脉进行延续和发展的5.3.1城镇道路更新交通环境调查包含交通运行状况调查、道路病害调5.3.2交通运行状况调查对象包含行人、非机动车、公共交通、机动车、静态交通等,调查资料包含55.3.4城镇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街道设施进行调查,确认各类道路设施是否缺失和损坏、是否满足相5.4.1城镇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城市绿地规划情况、现状景观设施状况、名木古树等进行调查。5.4.2城镇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现状景观环境进行综合评判,评判信息包含但不限于下列内容:6.1.1车行空间设计要素包含车道宽度、地块出入口、公交停靠站、路内停车、路基路面、路缘石。6.1.2车行空间应按道路功能分类、道6.2车道宽度6.2.1扩建和改建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6.2.2交通型、工业型、综合型道路,机动车道更新改造宽度宜取上限,生活型、商业型、景观型道6.2.3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行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幅路及三幅路采用中间分隔物或双6.2.4双黄实线内设置中央隔离栏时,双黄实线内侧边缘至隔离栏底座6.3地块出入口6e)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行车视距范围内不应6.3.3通行消防车的地块开口,道路净宽度和净高度应满足消防车安全、快速通行的要求。6.3.4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处的人行道应保持平整连续,并设置阻车6.3.5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宜采用全宽式坡道或抬升式坡道,坡6.4公交停靠站6.4.1公交停靠站应结合公交规划、沿线交通需求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因素设置。城区停靠站间距宜为400m~800m,郊区停靠站间距应根据具体情况6.4.2公交停靠站可为直接式或港湾式,城市主、次干路和交通量较大的支路上的车站,宜采用港湾6.4.6公交停靠站不应打断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停靠站位置6.5路内停车6.5.1路内停车的设置应综合考虑道路、交通运行条件,并兼顾停车需6.5.2在城市救灾和应急疏散功能的道路上不应设置路内停车位,设置路内停车位时,应保障道路通6.5.3下列路段和区域不应设置路内宽度应不小于6m,占用有机非分隔带的非机动车专用道,设置停车位后非机动6.5.5在人行道上设置停车位时应有供车辆进出的出入口,且停车位设置后应保证行人通行空间的连6.6.1城镇道路更新改造项目应依据旧路调查结果制定路基路面设计方6.6.2既有道路路基强度、稳定性满足技术要求的,应加以利用;当路基产生翻浆、沉陷、空洞、塌陷、滑移等病害,应对路基病害进行治理,满足相应技76.6.3路面更新改造结构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交通等级、资源再利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6.6.6沥青路面补强结构层应与原路面结构联结牢固,补强材料应根据道路的技术状况和更新标准选6.6.7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时6.6.9水泥混凝土路面更新改造应因地制宜,可加铺水泥或沥青混凝土面层。加铺前应对病害进行处6.6.10路面加铺后应满足原道路最小净高6.7路缘石6.7.1路缘石改造应以集约环保为原则,充分考虑旧路缘石的再6.7.2部分更换的路缘石规格、材质宜与原路缘石一致,全部更换的路缘石材质宜选用花岗岩、高性6.7.4路缘石应保持稳固、直顺,发生挤压、拱胀变形应调整并及时勾缝,花岗岩类路缘石缝宽应不6.7.6路缘石外露高度宜为10cm~26.8雨水口、检查井6.8.2路面上雨水口和检查井应牢固并保持与路面平顺相接,周边路面1.5m×1.5m范围内如出现沉6.8.3位于机动车道范围内的雨水口及联络管施工,宜在道路基层施工完成之后,道路面层施工之前6.8.4雨水口与联络管四周回填应密实,位于道路基层内的联络管应做360°混凝土包封,雨水口应6.8.7位于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盖宜采用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位于人行道上的检查井盖宜采用下6.8.8道路更新的各类检查井盖宜呈行列集中式布置,并在固定位置标注检查井种类信息。6.8.9商业型道路、景观型道路、历史风貌道路宜结合场地环境进行艺术设计,美化井盖。87.1.2交叉口设计应根据交通组织设计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7.1.3交叉口受条件限制时,近期设计的技术指标可做合理调整,但远期改建设计应满足本文件的要7.2路缘石转弯半径7.2.1交叉口转弯半径取值应满足交叉口安全和车辆正常行驶7.2.2生活型、商业型功能为主,或无右转需求等情形的交叉口,宜采用较小的路缘石转弯半径,缩7.2.3交通型、工业型功能为主,或大型车辆经常通行的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应依据转弯车辆设7.2.4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7.2.5仅通行小型车辆的生活型、特定型道路,平面交叉口可采用较小的路缘石半径。路缘石半径应57.3交叉口渠化7.3.2生活型、商业型为主的道路,当设置路侧停车时,在交叉口范围应取消停车,缩窄机动车道宽a)进口道车道数应大于上游路段的车道数,有条件时宜分设各流向的专用车道,并应满足其交通7.3.4机动车道展宽不宜压缩慢行空间,宜通过压缩绿化带、道路中线偏移、压缩进口道车道宽度等7.3.5当公交停靠站设置在进、出口道的渠化展宽范围,应将停靠站港湾与展宽车道一体化设计,停9一条车道计算。展宽段最小长度应保证左转或右转车不受相邻候驶车辆排队长7,4进出口车道宽度7.5.1集中建设区步行和自行车流量较大时,道路交叉口不宜设置右转机动车渠化岛。特定情况下需设置右转机动车渠化岛时,应设置连接人行道与渠化岛的人行横道线以及右转机动车减速让行标志标7.5.3导流岛间车道的宽度应适当,并完善标志标线7.5.5导流岛兼做行人过街安全岛时,应在导流岛内设置与路面等高的等待区,并设置阻7.6人行过街7.6.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应设置行人过街设施。过街设施应与沿街建筑功能、道路几何特征、交通7.6.2双向6车道及以上的城市主干路交叉口c)无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可采用局部缩窄机动车道宽度、缩窄两侧机非隔离带宽度等方法设置过街d)在中央绿化分隔带设置过街安全岛时,应严格保障安全视距,过街安全岛两端的绿化不应高于7.6.4人行过街横道宽度应根据过街行人数量、行人信号时间等确定,顺延干路的人行横道宽度不宜7.6.5人行过街横道应遵循行人过街的最短路线布置。当交叉口斜向人行过街需求较大时,可设置斜7.7非机动车过街7.7.1非机动车过街宜与人行过街设施相结合,应遵循骑车人过街最短路线布置,并尽量采用平面过7.7.2主干路、次干路的平面交叉口,应在人行横道线靠交叉口侧设置非机动车过街引导线,引导线应为两条白色虚线,宽度应根据非机动车过街交通量7.8.1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标高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7.8.2交叉口范围不应作为竖向最低8.1一般规定8.1.1慢行空间设计要素包含人行道、无障碍8.1.2慢行空间应将建筑前区、设施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整体空间进行统筹设计,并保障慢行8.2人行道8.2.2人行道与设施带或绿化带共同组成路侧带,路侧带设计应优先保障人行道宽度,以满足行人安全顺畅通行,其他各部分宽度应满足相应的功能需要,并互相b)应综合考虑街道类型、沿街功能业态及人c)人行道应与设施带或绿化带、建筑前区进行一体化设计,保障人行宽敞、舒适、连续的通行空注2: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等需要保护的特色地区的支路,沿道路建筑不许拆除、道路无法拓宽的,最小宽b)人行道铺装可采用砌块、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铺装型式应考虑与更新道路两侧既有铺装8.3无障碍设计d)道路周边场所建筑物等出入口、人行天桥、地道出入口设置的盲道和公交车站的盲道均应与人d)三面坡缘石坡道的正面坡道宽度应不小于1.2m,其他形式的缘石坡道的坡口宽度均应不小于8.3.4人行道与建筑物间高差采用台阶衔接时,宜同时设置轮椅坡道。8.3.5城市中心区及视觉障碍者集中区域的人8.3.6易被机动车违章占压使用的缘石坡道应设置阻车桩,阻车桩的净间距8.4人行过街设施a)快速路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其他等级道路应b)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以及其他重点区域应以平面过街为主,布设立体过街设施时宜设c)生活型、商业型道路的过街设施间距不宜大于250m,其余类型道路的过街设施间距不宜大于a)道路最低点应避开人行横道范围,雨水口应根据道路横坡及纵坡,设置在人行横道外侧、道路b)位于路段的公交站点,其周边的人行过街横道宜设置在公交a)在商业或车站等区域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的设置,宜与两侧建筑物或地下开发相结合,有特殊8.5轨道交通出入口8.5.1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的布局符合下列规8.5.2轨道交通车站交通接驳方式可分为步行、非机动车、地面公交和出租车等。8.5.3非机动车停车场应布设在车站出入口附近8.5.4公交车站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8.5.5车站出入口周边应结合用地条件配置出租车候客区,出租车候客区与车站出入口的接驳距离宜8.6非机动车道8.6.1应结合当地出行需求及城市相关规划,合理确定通行非机动车类别及非机动车道设置原则,非机动车道设计内容包含非机动车道宽度、布置型式、铺装类b)应综合考虑街道类型、通行非机动车类别、交通流量、建设条件等因素,各类型道路单向行驶注:特定型道路非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项目c)受条件约束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确需共平面设置时,应采取安全隔离措施,并采用不同的铺装b)非机动车道结构宜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有景观要求的还可采用彩色沥青混8.6.5城市街巷、胡同等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可混行,但应符合下列规定:8.7非机动车停放区8.7.1非机动车停放区的布局符合下列b)住宅小区、大型公共建筑、交通枢纽等非机动车停放需求较大的区域,宜按照配建指标配置非c)有路内机动车停车泊位的路段,当非机动车停车需求较大时,可利用机动车停车空间设置非机d)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周边、公交站点周边、学校、医院门前等对行人疏散要求较高的区域,宜e)城市道路交叉口、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等对机动车驾驶人视距有较高要求的地点,应施划非机动f)非机动车停放设施不得阻碍消防、逃生等应急通道,且8.7.2非机动车停放区的布局形式符合以下c)非机动车停放区设施应有清晰、明确的停车标识,引导骑车者正确停放,减少乱停乱放对行人9.1.2城镇道路更新改造范围不应局限于道路红线,应按照道路空间一体化、界面一体化、设施一体化的原则,对建筑前区退让空间、路侧微型公共空间整9.2建筑前区a)城镇道路更新改造时,应整合建筑前区退让空间与慢行空间,c)商业型、生活服务型道路的建筑前区宜结合沿线建筑功能,设置休憩、餐饮和展示等商业活动d)城镇道路更新改造时,宜限制利用建筑前区新增机动车停车泊位,如确需设置,停车区应与慢9.2.2建筑前区与人行道宜采用相同的标高、铺装,宜限制台阶、停车和消极绿化等设施。9.3微型公共空间a)社区类微型公共空间宜设计为社区公园、广场10.1一般规定10.1.1绿化空间设计要素包含道路绿地率、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植的树种应选择与原有道路相同或绿化景观相协调10.1.4道路绿化配置应避让无障碍设施、地下构筑物出入口,不10.2道路绿地率新改造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最小值,快速路主路绿地率可结合实际情W>45W≤1510.2.2城市道路绿化应注重遮阴,人行道10.3分车绿带10.4行道树绿带10.4.2行道树绿带净宽度不宜小于1.5m;表面根系发达10.4.5更新道路应结合实际需求,将行10.5路侧绿带10.5.3快速路路侧绿带应设置软枝灌木或草坪植被缓冲带,弯道外侧的路侧绿带植物配置应加强视施或植草沟等具有调蓄雨水、促进下渗等功能的海绵措10.6.1交通岛绿地边缘的植物配置宜增强导向作用,在行车安全视距10.7街角绿地与口袋公园a)休憩交往空间宜兼顾公共性和私密性,提供市民休憩停留的私密空间,同时有能够增加社会交b)运动健身空间宜兼顾运动和休息功能,运动区域需要提供专业安全的场地和器械,休息区域提c)儿童游戏空间宜兼顾实用性、趣味性、安全性,划出固定的区域提供儿童活动空间,一般均为开敞式,充分顾及亲子互动、家长看护的需求,设置各式的娱乐及休d)文化展示空间宜兼顾文化展示与特色营造,结合所处地段的历史文化环境,作为城市文化的展机动车隔离护栏、机非隔离栏、行人隔离栏、11.1.3同一区域道路的同类城市家具的样c)不应侵入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有效通a)城市家具应根据使用需求设置在设施带、绿化带c)应考虑老年人、儿童以及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11.2隔离栏类11.2.5机动车隔离栏和机非隔离栏,应在端部和中间b)双向四车道及以上次干路无中央分隔带时,或道路中设有高架道路、大型桥梁墩柱又无其他隔c)在已设有道路中间绿化隔离带或防撞隔离墩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当行人、非机动车横穿机动d)遇到平面交叉口、人行横道线、车辆左转或掉头开口处,应以斜式渐变等方式逐渐降低中央隔b)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共平面布置时,机动车单行道中对向通行的非机动车道宜设置机非隔离a)车站、商业中心和大型公共场所出入口,人行天桥、地道梯道口、地铁车站出入口等人流汇聚b)平面交叉口范围内人行道边及其他需要防止行人进入车行道的路段,应在人行横道两侧沿路缘c)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与一侧地面存在高差,有行人跌落危险的,应设置行人隔离栏,其高度不d)阻车桩距离路缘石外边缘净距宜为0.25m;11.3箱柜类11.3.1废物箱应设置在设施带内,不应占压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同一道路废物箱摆b)与污水、供水、燃气、电力等地下管线、井盖净距应11.4杆体类11.4.3城市道路更新改造时,各类杆体宜按照“能11.4.8电力通信杆宜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和结构安视频监控设备;其他信息采集、信息发布等智能设施应按照城市智慧管理平台要求进行搭载。11.5标牌类11.5.2交通标志牌不应被行道树、11.6.1城镇道路更新改造应根据道路空间、公交人流量等因素合理确11.6.3公交候车亭进车端应视线良好,候车亭尺寸应11.6.7岗亭、售卖亭应设置在道路红线外公共空间内,宜结合广11.7公共艺术小品11.7.1公共艺术小品宜与道路类型、区11.7.3商业型道路的环境小品宜结11.8其他类11.8.6市政消火栓应设置在设施带中术人员作业前应向作业人员进行详尽的安全技术交底,并12.1.5城市道路更新施工宜积极引进和应用“12.1.6城市道路更新施工宜尽量减少对周围交通的干扰12.2施工准备12.2.4施工单位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以及噪声、震动对环境造成的污12.2.8工程开工前,应与当地交12.3.3道路局部维修拆除时,拆12.3.5拆除产生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不能及时清运的,应采用防尘网覆盖,并12.3.7拆除作业应避免夜间施工,12.4路基施工12.4.2开挖前应会同管线单位对管线位置进行确认、调查;对管12.4.3大面积开挖前应根据地下障碍物情况,宜12.5基层施工12.5.1城市道路更新的基层回填材料在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宜采用便于施工、快凝的混合12.6.1沥青路面养护维修施工可b)现场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室内试验的老化沥青再生结果确定再生剂的合理掺量,并备足一天的h)严格控制加热机行走速度及间距,减少热量损失。加热机行进速度应与整体施工速度应保持一i)宜采用三台加热机对旧沥青路面进行分级加热,应随时检测加热后的路面温度,每台加热机加l)压路机碾压组合方式通过试验路段确定,采用双钢轮压路机在前,轮胎压路机在后,小型振动且满足最低施工气温的要求,否则应采取保证低温压实质量的℃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动力粘度(60℃),不大于Pa.s),%℃弹性恢复(25℃),不小于%%针入度比25℃,不小于%残留延度5℃,不小于e)运料车应覆盖保温、防雨、防污染。施工外界气g)施工现场应配备改性乳化沥青加温、保温设备,确保改性乳化沥青保持60℃~80℃的温度; %赛波特黏度试验,C25,3s%℃延度(5℃),不小于),%弹性恢复(10℃),不小于%%1%5k)应采用能够一次性完成粘层油喷洒、热沥青混合料摊铺及熨平的专用摊铺机进行施工,包括受施工温度(℃)190~210(低温时可适当提高5℃~10℃)12.6.10透层油、粘层油施工时应将周边易受污12.6.11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时,垃圾和废料应及时清运12.7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12.7.2采用三辊轴机组施工时宜优先采境的措施;对于寒冷、严寒或炎热的天气情况,搅拌12.8既有道路病害维修a)对于出现坑槽、剥落、车辙等病害的维修维修时,其边线及纵横缝接缝应使用机械切割,做到施工可根据路面技术状况优先考虑采用路面再生、薄层罩面、微表处等相对低碳环保的方法。b)铺筑厚度应均匀,施工时应控制铺筑机匀速前进。对于摊铺后路面的局部缺陷,应及时进行人c)摊铺过程中应保证混合料浆状均匀,不应出现乳液、细集料与粗集料离析的现象。摊铺槽中的12.9路缘石施工12.10检查井加固施工12.10.1道路范围(含人行步道、隔离带)内的各种检查井井座应设于混凝土或钢筋混凝盖宜能锁固。检查井的井盖、井座应与道路交通等12.10.2检查井施工宜与城区道路和12.10.4城镇道路更新检查井井口加固施工根据现场12.10.7应在沥青路面中面层施工完成后,上面b)构件选择时应考虑检查井类型、位置、井口c)井口坑槽凿除应以检查井井口圆心为中心点,向四周凿除成正方形凹槽,满足预制盖板安装空d)车行道上的圆形检查井井盖销轴或铰链应设置在来车方向,方形检查井盖板应与道路的纵横缝e)沥青混凝土摊铺前用钢板临时覆盖检查井口a)砌体雨水井墙腐蚀、损坏、塌帮等引起的雨水井沉降,应拆除到完好界面,并在界面处涂刷墙c)一体式雨水井应凿除损坏部位,采用同类型材料进行局部修补,如修补无法保证结构强度及防12.11.6在整体翻建时宜采用预制装配式雨水井或一体式12.12砌块路面施工12.12.1人行道及附属设施施工应贯彻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安全文明的要求,施工质量12.12.5路名牌和指示牌等公用设施应设置12.12.7当面层砌块发生错台、凸出、沉陷时,应将其取出,整理垫层,重新铺装面层12.13沟槽回填d)井室周围的回填,应与管道沟槽回填同时进行;不便同g)路面范围内的井室周围,应采用石灰土、砂12.14绿化工程施工12.14.1草原选择应选择生长健壮且无病虫害的草源,草根部做好多带些素土,铺砌草堆放在阴凉处,堆入要薄,并且经常喷水保持草根a)野生树木起掘前须进行修剪。修剪时,不应破坏树木的原有姿d)修削土球的表土和底土时,必须先扎腰箍。土球底部的修削,越小越好,不应大于土球直径的c)入穴种植:先在穴底用种植土填至放土球底面的高度,并稍稍踩实;将土球放置在填土面上,);12.15照明设施施工12.15.6直埋敷设的电缆穿越铁路、道路、道口等机动车通行的地段时应敷设在能满12.15.7电缆保护管不应有孔洞、裂缝和明显的凹凸不平,内壁应光滑无毛刺,金属12.15.8电缆保护管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电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弯制后不12.16交通设施施工a)基坑开挖。基础应放样定点后开挖,基坑的位置和几何尺寸均应满足设计文件的要求,基坑开b)基底处理。基坑开挖后应平整基底、清理坑壁、检测基底的c)设计文件未具体规定时,地基承载力可采取直观或触探等方法进行检测。每个基坑应至少选取法兰盘时应确保基础纵横轴线与法兰盘纵横轴线两两重合。预埋地脚螺栓应与法兰盘垂直固12.16.4试验路段应结合设计文件和交通标线材料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对划线车的行驶a)路面清洁。路面应清洁干燥,不应存在松散颗粒、灰尘、沥青渣b)标线放样。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确定标线位置、宽度、长度,标线应与公路线形相协调,流d)预留位置。应采取措施为位于禁止跨越同向或对向车行道e)溶剂型涂料标线施工。溶剂型涂料标线可用气动喷涂机或高压无气喷涂机等设备施工。采用气f)预成形标线带施工。预成形标线带可分为自带背胶型和底胶、标线带分离式两种。自带背胶型线带应先清理拟划线区域,然后涂布底胶,最后铺筑标线带并进a)应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确定突起路标的设置位置,突起路标反射b)路面和突起路标底部应清洁干燥,并涂加胶粘剂。胶粘剂应通过检测单位的抗拉拔能力及抗衰13.1.1工程验收除应符合本标准要求外,尚13.1.3建设单位应依相关规定及时组织相关单位进行工程竣工验收,并应在规定时间内报建设行政13.2路基施工验收13.2.3石方路基质量检验主控项目:上边坡必13.3道路基层施工验收整、坚实、接缝平顺,无明显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推移、裂缝、贴皮、松散、浮13.3.4采用水泥混凝土类材料对基层进行局部处理的,其指标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水泥混凝土的指标13.4沥青混凝土面层施工验收b)不得有明显轮迹、推挤裂缝、脱落、烂边陷f)表面应平整密实,泛油、松散、脱皮、坑槽、粗细料明显离析、明显碾压轮迹等的累计长度不13.5水泥混凝土路面验收b)抗压、抗弯拉强度不低于原有路面强度,板厚度允13.6路缘石验收111113.7检查井验收13.8雨水井及联络管验收-113.8.3翻建后的城镇雨水口及联络13.9砌块路面验收表18块石与砌块人行道现场检测项目与质量2格1-2,+33331313.10沟槽回填c)进行地基处理时,压实度、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检查方法: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检查检测记3 3)支撑构件安装应牢固、安全可靠,位置正确;检查方法:观1)支撑后,沟槽中心线每侧的净宽不应小于施工方案设计要求;检查方法:观察,用钢尺量2)检查数量:条件相同的回填材料,每b)沟槽不应带水回填,回填应密实;检查方法:观察,检3点)围>1500注:表中重型击实标准的压实度和轻型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