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1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2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3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4页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精讲课系列精品专辑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考情分析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梳理与探究对点训练本节精练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客观辩证地看待明朝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及社会转型的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认识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实证明朝政治统治、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认识明初废丞相,设置殿阁大学士,君权与相权矛盾基本解决;明成祖时设内阁,君主专制强化,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明朝国家统一,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对外友好交往,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二、高考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24湖南·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2023北京·密折制度、军机处重庆·清朝边疆政策浙江·稳定新疆2022【甲卷】明朝的海上实力浙江·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明清海禁湖南·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2021【甲】明代科举制: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海南·清朝繁荣背后的危机重庆·明清君主专制,清朝边疆地区管理北京、天津·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福建·清朝制度革新、康乾盛世湖北·明代法律浙江·康乾盛世2020【Ⅲ】明朝内阁,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北京·“海禁”政策、统治危机的出现浙江·清朝军机处江苏·康熙帝整吏治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总体明清时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继续巩固,封建社会由盛转衰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制度走向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民族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多种措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对外对外政策从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潮流。我国沿海地区遭到外国势力尤其是西方势力的侵扰。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导入新课

洪武九年(1376年)的一天凌晨,皇宫里灯火辉煌,殿外传来阵阵痛叫声。这是明太祖下令在杖责一个廷臣。挨打的人名叫茹太素,任刑部侍郎。

挨打的原因是茹太素上书的奏折长达1.7万字,皇帝耐着性子一直读到大约16500字以后,最后的500字才接触到正题,一共写了5件事情。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每天要看和听200多道奏折,要处理400件左右的事情。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就赶忙放下筷子,把要办的事儿写到纸片上,又怕纸片丢失,叫人用针线缝在他的衣服上。明朝皇帝为什么这么忙碌?四、知识梳理与探究

材料1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

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元《醉太平·堂堂大元》1351年,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姓名:朱元璋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籍贯:安徽凤阳生卒:1328-1398职业:和尚——皇帝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1368年,朱元璋定都应天府(南京),建立明朝,同年攻占大都,结束元朝在中国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地方:1376年,明太祖废除

行中书省,设立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军事)两京一十三省洪武三年择名城大都为驻地,陆续分封24个儿子和一名从孙为王,其中尤以秦、晋、燕、辽等“塞王”权势为重。二、专制集权分化事权对点训练:(全国Ⅰ卷)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1.地方制度材料2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处以极刑。

——《皇明祖训》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材料3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滑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他自己并肩起事的一般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一大屠杀的开端。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三版】朱元璋为何要废宰相?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二、专制集权

2.废宰相,权分六部材料4中书省被废以后,六部没了领导,只能直属皇帝……皇帝有政令,直接批示六部执行;六部有想法,也直接报告天子。六部成为最高行政机关。权力固然集中于皇帝,责任和负担却也都到了他身上。最忙的时候,每天要处理数百项事务。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绝非常人所能承担。就连朱元璋也说: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于是,内阁诞生。

——易中天《中华史》皇帝集皇权与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废除宰相制度带来了什么影响?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减轻负担?二、专制集权

票拟和批红二、专制集权

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丞相吗?材料5万历初,张居正为首辅,人称“张相公”,他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居正请广内阁员,诏即令居正推。居正因推礼部尚书马自强、吏部右侍郎申时行入阁”。

——《明史·顾秉谦传》等材料6“(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

——钱穆《国史大纲》3.设内阁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比较项宰相制内阁制相同不同权力来源职权对皇权作用一定程度制约皇权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非法定,皇帝个人信任法定,制度赋权参与决策统领百官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咨询机构,受宦官牵制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其职权大小依据皇帝旨意决定。二、专制集权

时期名称职

权特点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地位逐渐上升明宣宗授予内阁票拟权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地位变得更加重要明神宗内阁首辅权力膨胀“部权尽归内阁”内部权力膨胀【知识深化】内阁权力的上升内阁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1.明朝嘉靖时,内阁首辅在朝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争论中,首辅杨廷和坚持与世宗对抗,“先后封还御批者四,执奏凡三十疏”,直至被迫辞职。首辅严嵩利用世宗不理政务的机会,“俨然以丞相自居,凡府部题奏,先面白而后草奏,百官请命,奔走直房如市”。这一现象的出现A.源于皇权统治的现实需要B.导致中枢决策机制异变C.推动了相权的进一步独专D.削弱了内阁的议政功能2.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内阁大学士开始由尚书担任,而这些尚书有的还担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阶为正一品,六部尚书有事往往请示内阁大学士。这反映出当时A.统治集团的分裂B.中枢权力的变化C.专制制度的弱化D.君主权力的下移对点训练AB1.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内廷宦官机构负责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3.17世纪20年代,王振、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实施恐怖统治,被称为“九千岁”。

明初鉴于前代宦官之祸,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防范严密,宦官无机可乘。朱棣起兵“靖难”,刺探宫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为耳目,许多宦官立过战功,开始受到重用。明英宗时,开始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在宦官24衙门中,司礼监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权力极大,势焰在内阁之上;操纵政府官员的任免,甚至左右内阁大臣的去留;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担任镇守和守备等职务;操纵厂卫,实行特务统治,残害官民。二、专制集权4.宦官专权二、专制集权讨论:内阁和司礼监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他们的权力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内阁通过票拟控制朝政,司礼监通过批红干预政事,两者之间互相制约。

两者权利大小完全是由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来决定的。内阁司礼监(严嵩、张居正)(王振、魏忠贤)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材料7“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

——《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4.宦官专权三、郑和下西洋政治目的>经济目的为什么“下西洋”?材料8“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材料9永乐帝有一宏伟计划,即将南亚与东南亚诸国都纳入朝贡的体系之中。……中国海上贸易的势力渗透到东南亚沿海地区和西亚、东非等国。谋求商业利益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则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即力图将全世界都变成中华帝国的朝贡附庸。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三、郑和下西洋讨论: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材料10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11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势浩荡井带回奇谈异闻外,几乎没有产生什么商业利益,士大夫强烈反对,甚至在史书中也只是轻轻一笔带过而已。明朝政府对航海缺乏持久的兴趣不说,也未能抓住发展海上力量的机会。郑和的航海并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而仅仅只是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冒险壮举。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12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郑和下西洋前后历时二十八年时间,曾经留下大量珍贵而繁复的档案文献资料。然而,这些档案资料,竟然在几十年后的明朝档案库中不翼而飞,并且从发现档案丢失的那一刻开始,时至今日已经过去五百多年,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资料依然石沉大海、不见踪影。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积极方面: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受封建观念影响,未能抓住发展机遇,后来未能持续。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三、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四、海防问题为什么要实施“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材料13寸板不许下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材料14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漳、泉海贼勾引倭奴万余人,驾舟千余艘,自浙江舟山、象山等处登陆,流劫台、温、宁、绍间,攻陷城塞,杀掳居民无数。

——《明世宗实录》经济:自然经济处于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政治:防止海内外敌对势力勾结,确保海疆的稳定;思想:传统儒家思想保守落后,海洋观念意识淡薄。背景四、海防问题结果

正常贸易被中止,走私贸易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东南沿海的倭患;阻碍了国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延缓了新生产力的滋生和成长;违背客观发展规律,拒绝接受外来文明,不利于社会进步。倭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四、海防问题怎么解决倭乱问题?隆庆开关;戚继光抗倭材料15隆庆元年(1567年),当局宣布比较灵活的政策,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既然民间海上贸易合法化,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以此为契机,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6世纪中叶,随着欧洲殖民主义“航海大发现”的扩展,葡萄牙人到达中国东南沿海一带。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居住。……1749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管治澳门章程十二条,以中葡文刻石立于澳门议事亭内。此后,这项法令执行了10年。葡人向中国政府交纳地租,表明葡人承认澳门是中国的领土。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1642年荷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战斗中获胜,迅速扩张侵略范围,势力扩张到台北的基隆和淡水一带……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人逐出台湾,收复了宝岛。四、海防问题欧洲殖民者《大员港市鸟瞰图》荷兰殖民时期的台湾谁控制住海洋,谁就统治了世界。

——马汉《海权论》五、中国的海权意识发展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五、中国的海权意识发展中国海权到元至明初时期走向强盛,突出地表现在封建大一统思想。在郑和时代,和平与军事是贯彻“强化”海权的有力手段,以和平为主,武力为辅,通过在海上显示威力,即《明史》所言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达到封建大一统目的,这就是郑和海权的实质。陆海关系中形成的中国海权意识是内敛的,由内向外,它形成的基础是农耕文明,而不是工商文明,因此郑和海权中有一定的制海权意识。郑和舟师具备了国际性军种,是贯彻和执行国家任务的有力工具,同时,对维护东南亚、南亚、西亚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南洋失,华夏危”!——郑和五、中国的海权意识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为我国海权维护注入了“中国声音”“东方智慧”,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时代责任。为此,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完善海洋法律体系,维护海权、发展海权,要着力提升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合作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把握乘势而上的历史机遇。五、中国的海权意识发展六、内陆边疆问题归纳明朝是如何针对不同的民族势力来治理内陆边疆的?修筑长城、战争、和议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封鞑靼首领俺答汗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史称“隆庆和议”。自此,结束了自明初以来蒙汉长达200余年的战争局面,长城内外出现了空前的和平景象,促进了蒙汉人民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加强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行都指挥使司、封授明朝沿袭元朝利用和扶持佛教的政策,对具有地方实力的诸教派首领均赐加封号。明朝共敕封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三大法王和赞善王、护教王、辅教王、阐教王、阐化王五个王,史称“八王”。五王各有封地,分别统辖各自地区。除赞善王外,其余四王的封地都在西藏地区。法王和王以下各级僧官由朝廷任免。六、内陆边疆问题奴儿干都司、封授永乐时期明政府分女真为建州、海西、野人三部、并设立建州卫,任命女真酋长担任指挥使等职位,禀明朝之命世袭,颁发敕书为朝贡贸易和互市的凭据。永乐七年明成祖派军于黑龙江下游的特林设立“奴儿干都司”建永宁寺,立碑记其事。永乐九年明军收服库页岛。六、内陆边疆问题云贵布政使司、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明政府设立云贵两布政使司。鉴于西南地区民族发展不平衡,明政府在落后地区保留元朝的土司制度,在较发达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中央派出官员担任知府、知州、知县等。六、内陆边疆问题奴儿干都司、封授明朝对边疆的治理有何意义?1.巩固和维护了明朝

的大一统局面;2.推动边疆地区经济

发展;3.促进民族融合。行都指挥使司、封授修筑长城、战争、和议云贵布政使司、改土归流六、内陆边疆问题问题:

归纳明朝关于边疆经略的措施和结果。战争、修长城、和议、册封、互市恢复贸易,维持和平册封、设行都指挥使司,委任藏族上层巩固统治招抚、册封、设立机构(奴儿干都司)巩固统治战争(戚继光抗倭)东南倭患基本解除无有效手段葡萄牙获得澳门居住权无有效手段荷兰占据台湾六、内陆边疆问题努尔哈赤皇太极

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建立后金政权满洲崛起

改族名满洲,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六、内陆边疆问题七、明清易代材料16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明朝小冰河时期,万历后期至天启年间中国气候显著变冷,北方风沙壅积日甚,旱灾逐年增多,农业收成锐降。与此同期,中原气温与北方农牧带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汉以来的最低点。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宣德以来,吏治已渐趋腐败,中称“宣德初,巨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吏亦贪纵无忌”。

——《明朝史话》

天启七年(1627),王二领导饥民杀澄城县贪官张斗耀,揭开起义序幕。崇祯元年(1628),王嘉胤、王大梁、高迎祥等,二年,张献忠、神一元、不沾泥、红军友、点灯子等各支并起,号三十六营,众二十余万。天灾不断,政治黑暗,农民起义蜂起(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2)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3)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一片混战后,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趁势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七、明清易代1.(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2.(2024湖南)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五、本节精练AB3.(2020全国Ⅲ卷)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4.(全国Ⅱ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