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_第1页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_第2页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_第3页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_第4页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1对于阳明先生,其实我是慕名已久,记得几年前看到一个著名的网络小说家在文中提及,中国的很多历史小说家,在涉及明朝历史的时候,无论是对于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英明如永乐大帝朱棣,亦或是明朝历代贤臣名将的事迹,都能毫无顾忌,信手拈来,唯独对于王阳明先生的生平却诸多避讳,不敢述诸笔端,生怕写得不好,冒犯先贤。由此我便对阳明先生的生平与学说有了最初的向往,直至近期公司开始大力推崇和宣扬阳明先生的各种理论和学说,让我在耳濡目染之下终有所获。首先接触到的阳明先生的文献便是《教条示龙场诸生》,可能是接触了十几年的ISO理念已深入骨髓,第一次看到文中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我首先想到的就是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除了检查和改进的顺序换了一下,其他理念简直如出一辙。可是细细品读之后又会发现,原来阳明先生的文献,其含义要丰富许多。首先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不是简单的对工作的策划,而是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一场策划,虽然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个个都立志成为圣贤,但所立志向至少要向善而非作恶,所谓吾心安处即吾乡,那么又要怎么让自己心安呢?就我而言,因为从事的是公司EHS的日常管理工作,那么如何减少公司的环境污染,让公司更好地承担起友好环境的社会责任;如何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安全事故,减少职业危害因素对员工健康的损害,充分承担起公司关爱员工的责任,这便是我心安之所在,便是我应该立的志向。在勤学的篇章中,其实阳明先生并没有教人如何悬梁刺股,寒窗苦读,而是告诫众人要保持谦逊,观人所长,咎己之短。自从几年前我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后,便有些沾沾自喜,觉得在安全管理上颇有心得,于是去年又报名了注册消防工程师的考试,谁知几场考试下来,犹如当头浇了一盆冷水,这才发现原来自己在很多专业知识上都只是一知半解,勤学之路当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再说改过,我上个星期刚犯过一个错误,当时集团内一家公司的领导来找我,告诉我已跟徐总说好,有两吨多的废药品要交给我们,由我们转交危废处置单位处置,事后按实结算费用。我听他说得言之凿凿,就没有向徐总确认信息的真实性,直接答应了下来。可事实是,徐总仅仅答应了让我告诉他危废处置单位的联系方式,与他所说出入甚大,所以我在事后也深深检讨了自己不够严谨的工作方式,今后一定要对听到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求证,不能盲听盲从。当然,由此也更证明了,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生态度确实需要在集团内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受其感化,让大家在交流时,能更多一些真诚。至于责善,阳明先生强调的是指出别人错误时,要致其婉曲,让人容易接受,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非常需要注意的。我开展EHS管理工作时,经常需要指出一些员工做的不对的或是工作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如果我的.态度恶劣,势必让人难以接受,就起不到很好的改进作用。只有用让人容易接受的语言、态度、方式,才能让对方"有所感而无所怒".最后,想吐槽一下的是,由于阳明先生的"心学"有大量唯心主义学说,而在中国的正统教科书中,唯物主义是万法难破之真理,凡与之抵触者,皆尸骨无存。所以王阳明先生在历史教科书中被冠以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头衔,其理论也更多地受到批驳而非褒扬。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四圣之一,王阳明的学说却少为人知,应该说和这种有失偏颇的评价体系不无关系。幸而现在公司乃至整个康恩贝集团所营造的学习范围,使我们有了大量接触其学说的机会,而我们也有幸成为其部分学说的承载者,通过自身知行合一致良知来将其发扬。以上就是我近期所学之陋见,望诸位同修批评指正。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2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取得不一样的收获。学校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篇文章作为我们致良知学习的第一篇,是特别合适的。阳明先生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王门四规,寄予了阳明先生对世人的良苦专心,这看似毫不特别的八个字,阐释了贯穿指导一个人一生的基本理念。深刻正确熟悉,反复领悟精髓,行之必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等产生巨大促进作用。首先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不是简洁的对工作的策划,而是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一场策划,虽然作为一般人,我们无法个个都立志成为圣贤,但所立志向至少要向善而非作恶,所谓吾心安处即吾乡,那么又要怎么让自己心安呢?就我而言,由于从事的是学校学籍管理和招生工作,这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是政府贯彻以民为本原则,执政为民的一个重要体现。那么在学校学籍管理和招生工作让同学、家长满足,便是我心安之所在,便是我应当立的志向。至于责善,阳明先生明确指出:责善就是相互监督、提示。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会犯错,就拿我来说,在学籍管理中消失不少失误,给学校工作带来肯定的影响,就到今日,还到教育科修改高中学籍。知道过错,就要有士气改正,敢于担当责任,所以,为了避开今后给学校工作带来影响,前天向学校提出了工作变动申请。外在的监督、提示,不仅仅指好伴侣之间的相互纠错,一个单位的制度,也是对人的一种监督、提示。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能变好人;在坏的制度下,好人也能变坏人。凡是好的制度,都是一些人在良知命令下做出来的。阳明先生知行合全都良知的人生态度的确需要加强宣扬,让更多的人受其感化,让大家在沟通时,能更多一些真诚。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3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在不同的时期阅读,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取得不一样的收获。学校将《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篇文章作为我们致良知学习的第一篇,是非常合适的。阳明先生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这王门四规,寄托了阳明先生对世人的良苦用心,这看似毫不出奇的八个字,阐释了贯穿指导一个人一生的基本理念。深刻正确认识,反复领悟精髓,行之必定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等产生巨大促进作用。首先阳明先生所说的立志,不是简单的对工作的策划,而是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一场策划,虽然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个个都立志成为圣贤,但所立志向至少要向善而非作恶,所谓吾心安处即吾乡,那么又要怎么让自己心安呢?就我而言,因为从事的是学校学籍管理和招生工作,这项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心,是政府贯彻以民为本原则,执政为民的一个重要体现。那么在学校学籍管理和招生工作让学生、家长满意,便是我心安之所在,便是我应该立的志向。至于责善,阳明先生明确指出:责善就是互相监督、提醒。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会犯错,就拿我来说,在学籍管理中出现不少失误,给学校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就到今天,还到教育科修改高中学籍。知道过错,就要有勇气改正,敢于承担责任,所以,为了避免今后给学校工作带来影响,前天向学校提出了工作变动申请。外在的.监督、提醒,不仅仅指好朋友之间的互相纠错,一个单位的制度,也是对人的一种监督、提醒。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能变好人;在坏的制度下,好人也能变坏人。凡是好的制度,都是一些人在良知命令下做出来的。阳明先生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人生态度确实需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受其感化,让大家在交流时,能更多一些真诚。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4跟随盘子老师学习阳明心学接近1年,这段时间经常去坂田学堂学习。2个月前在官总的坂田学堂参加《教条示龙场诸生》的共学,当时感受不深,印象中仅有立志、勤学、改过和择善这8个字,心中只觉得这8个字实在过于浅显。然后最近1个月,我突然对于这8个字有了重新的解读,原来这八字戒律我条条都违背,实在是自以为是加上自欺欺人。立志不清,望尘莫及7月下旬参加了吕铮老师的签售会,看了一些吕老师的简介。他年近30,传媒出身,做过一段时间记者。现在以文字为生,写出了销量百万的天机破,他还出版了关于顾准和袁世凯等人的书籍。8月份中旬一个新媒体小姐姐离职,她说自己的时间很宝贵,在这里耽误不起,也不喜欢品牌中心的管理模式。我做离职文件整理和清理电脑时,发现她在电脑里面存了一些小说篇章,我把内容和标题放在百度搜索,居然找不到,原来这位小姐姐在眼皮底下勤笔不缀。回头看看自己,少女时代倒是每年拿作文一等奖,可是毕业以后,很早就转攻品牌了,目前为止一周写不了两千字,可惜了一张国家编辑记者从业资格证,沉睡了快10年了。今天想到写一本书,策划了一周篇章,就翻篇忘记了。明天想赚点块钱,搜集下资讯看看什么项目和行业热门。后天想去练拳,每周去武馆打卡喝茶。外后天去学室内设计,挂了2门课程…没有恒定的志向可真不是好事,这样下去实在不妙,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形成的…点到不止,屡教不改点到即止,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总在电视里看到。我自认为这句话说的很对,自以为对人也是友善和不太计较的,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有时候是得理不饶人的,没有做到点到即止。有些话因为直接和真实,才会让人接受不了。纵使对方有错,多留点情面也是好的。刚入职1家连锁餐饮集团,手下的新媒体运营不出活。平均每月发布2篇软文,自媒体账号没有注册完成,写报价单看不出费用怎么合计来的。我在部门从7月开始实行每周工作制,发现他的工作量偏少,每周工作量不到3天,于是我对他进行了1个多月的引导,收效甚微。他说自己文案不擅长,公司可以再找1个,它主要不负责写东西。我也是震惊了。原本计划带他去湖南参加培训,再给点时间看看效果,实在不行调岗做媒介。结果调查发现这小伙确定好下家,还来占用培训名额,我挑明了这件事情,我说重了几句,他就自我放弃加上心生怨念了。这小伙在基层聚众造谣了不少莫须有和添油加醋的事情,平白招惹了不少麻烦。其实这个事情,我应该用怀柔政策。有些人类似圣人的兄弟“象”,只能感化,用直接刚硬的方式反而不能促使事情好转。纵使我自问心中无愧,也应该点到即止,这点确实是我的过错。择善无度,过于刚直我现在单身,除了缘分和挑剔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责善无度”。有时候工作中受到他人的攻击,也是这个原因。劝勉向善本来是件好事,但是需要用委婉适当的方式。如果一上来就揭露他人的过恶,说人家怎么不好,摆事实说各种问题,令他无地自容,他将羞愧难看,愤怒不已。到这一步,其实就是在刺激和引导人家作恶了。那么我这哪里是在择善呢,我又怎么会又好果子吃呢。有时候有些朋友做了一些小恶,比如老婆即将临盆的朋友,晚上玩得太晚,我会去不客气的指责他,让他早点走,然后他就会渐渐退出我的朋友圈。有些男生追求我的时候,我发现他和其他女生走的太近,或者过于肤浅无力。我就直接把话挑明,质问对方并指出他的.贪心或者肤浅,然后追求者就无疾而终了。每个人都是希望被宽容相待的,没人喜欢自己的短处比攻击。试想自己若是被人家不客气的质问时候,又会如何呢?到30岁我才终于明白了这么一点道理。从心出发,时刻修行500年前的《教条示龙场诸生》确实讲出最质朴也最博大的真理,他的致良知真是中国伟大的力量。以后的路还很远,我要在心学这条路上时刻修行,不断向前…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5《教条示龙场诸生》是他在龙场落难期间,对跟随他学习的儒生的一番教导。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开宗明义,"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翻译成白话文的大致意思是,"有感于诸位儒生相随于此间,盛况空前。但我的教学对于各位可能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我想到人生之中有四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说与大家听,以答谢各位相随之情。这四件事,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请大家专心琢磨,不要听过且过。其中,关于"立志',他说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翻译成白话文的大致意思是:"不能树立志向,那么天下就没有可成之事,即便对以手工技艺谋生的工匠而言,也没有在最初不立志向的人。但是,比工匠们的社会地位更高、将担负将来更重大社会责任的学子们却整日懒散散慢、空度时日而一事无成,这都与当时没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有关。立志成为圣人,那么就会以圣人为榜样确立人生的方向;而立志成为贤人,那么就会以贤人为榜样确立人生的方向。而不能确立一个明确的志向,犹如船无舵,马无衔,随波逐流,精神将无从依托。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关于"立志'的一番教导,放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他看来,立志是任何事业的开端。但是,对于他的教导要正确理解,不行无限放大并产生误读。而要正确理解,必需留意他在说这一番话的详细对象和场景。比如,将文章中的"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翻译成"故而立志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就属于误读。天下哪有心想事成,随任凭便就能胜利的事情,而都是秉承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原则。他以及他的弟子都是当时的一些高人,不仅是精通儒学的学者,更是从政治国的储备人才,而他的教导又较为简洁直白。但总体上仍连续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则,因此没有高深的儒学基础,可能不太好理解。也就是说,他说这样的一番话是面对怎样的一个学问群体和社会阶层,必需首先搞清晰。明代就写《了凡四训》的袁黄(号了凡)曾受教于他的弟子王畿(汝中,号龙溪)。袁黄的父亲袁仁也与他,及其弟子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王畿有过学术上的交往。袁仁曾说"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庭帏杂录》(明袁衷等录,《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179页,新文丰出版公司)这对于了解"志'的详细含义有肯定的参考作用。孔子也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因此"志于道'才是立志的本义。阳明心学体系中有"百姓日用即为道'(出自阳明弟子王艮)的说法。他本人也说过"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他全集》卷三《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__年,第121页,吴光等编校)。清代学者焦循揭示阳明心学的.特点时曾说:"紫阳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小人'([清]焦循《雕菰集》卷八《良知论》,《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页)。其中,紫阳是指朱熹,而阳明是指他,即王守仁。那么,从一般人所接触的日常生活常识来看,即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角度,又如何来理解"立志'这件事呢?当宝贵的木材被无知的人当柴火烧掉的时候,我们一般的直觉反应就是太铺张了。用文诌诌的词语来描述,这就是"暴殄天物'。虽然,宝贵的木材也能为做一顿饭作出贡献,但是所付出的成本远远超出了一般木柴的价值,故而让人觉得不值得。为什么会觉得不值得?这是由于能做一顿饭的宝贵木材按其同等重量,可能可以换来十倍以上重量的一般木柴。也就是说,做一顿饭所用的宝贵木材只能烧一顿饭,但换成一般木柴后可能可以烧十顿饭。也就是说,宝贵木材与其十倍重量的一般木柴的价值相当。但当在一般木柴都可以担当的烧火领域中,宝贵木材只能落得与一般木柴一样的使用价值。因此,宝贵木材要充分彰显其价值,就肯定不能选择在烧火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而是应当在其它最相宜的领域中,比如制成家具,或其它精致的器物。基于这样的熟悉,人的才能也是一样。当我们无视自己的潜力,不去挖掘自己的才能和价值,满意于混迹于一般的人之中,那么我们只能成为一般人。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提倡立志,无疑有乐观的人生意义。但是,这一切都是基于对自己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假如,自己原本只是一个庸才,那么尽管成天不切实际地想着不要做一般人,并且还长期坚持超高志向而矢志不改,也终将一事无成。在中国历史中,一些儒生自视清高,但穷经皓首、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的例子俯拾皆是。而《儒林外史》等中国古典小说也栩栩如生地对这些人赐予露骨的讥讽,一针见血,毫不留情。究竟,立志是为了确立一个将来的精神走向,让自己的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充分展现。不能成为圣贤,成为一名工匠也可以,成为一名教书匠也可以,这些都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自己的才能必需要与可能施展的环境相匹配,这就是"命',这就涉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而当所处环境有朝一日突然改善,使得自己的才能有更广泛的施展空间,这就是"运'。虽然"命运'是相对于"立志'的约束条件,但千万不能陷入宿命论的观念之中而失去自我奋勉的士气,而应立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相关条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一客观认知,开展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设计最相宜的自我进展路径,同时随处补充自己的不足。《周易系辞》说"生生之谓易',就表明进展的条件是变化的、不绝的,人应依此建立起一种基于客观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凡是古代圣贤的立志,不仅要对现实社会做出贡献,达成一些详细、务实的目标,更要达到一种心境,或一种精神境界,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忘势》)。而儒学的较高精神境界就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中国历史上,有才能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怀才不遇。人尽其用,只是美妙的愿望而已。虽然,李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诗句,但观其一生,除了会写一些向皇帝和官吏献媚,以及抒发牢骚的诗句以外并无大的建树,最终沦落为一个酒鬼而已,对社会并无一点乐观的作用,其道德境界也不怎么高,故而不在古代圣贤之列。因此,"命运靠自己把握'的真正含义就在这个节点上。也就是说,当处于不利的环境中时,从不气馁,而是韬光养晦,务实预备,急躁等待。一旦机会来临,快速反应,当断则断,不拘泥于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要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己任,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也是写《了凡四训》的袁黄从云谷禅师处得到"命自我立'开示的真义。因此,立志并不是仅仅是自我激励,而是对于将来进展相关条件和相应结果进行务实分析的结果。超出自己的才能和力量的立志,就是好高骛远。空立志不如不立志,常立志不如立常志。从行为学分析来看,"立志'仅仅是一个详细的行为,并不涉及善恶与好坏。"立志'出于自我认知,以及自我预期和自我需求的实现。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或为了获得别人的赞扬。因此,以务实的态度,端详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定位,量力而行,不断、逐步、渐进地完善自我,这就是"立志'的本义。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每个人应当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因而,每个人的立志也都应当是有益于人生价值的立志。立志也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高处立意,低处立足。从完成小目标起步,逐步累积成大目标。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再进一步完善自我的目标定位,由物质境界的完善向精神境界的完善跃进。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皆立足于"自我完善'这一基本原点,而且是四位一体的事情,相互裨益,故而不行分割对待。当一个人志大才疏,德不配位,那么这个人一旦获得了权力,肯定将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例如,一些大搞政绩工程的官员,不行谓志不大,但对于社会的整体进步而言就是一种损害和破坏。因此,对于"立志'而言,既要反对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更要反对好高骛远、迎合世俗的浮夸。这也符合儒家所坚持的"中道'理念和原则。袁黄的《了凡四训》中说,"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虚心,尘尘便利。这与他所提出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有相通之处。作为题外话,对于阅读他的著作,应结合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是由于任何思想一旦失去详细语境,就会失真。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6《教条示龙场诸生》是他在龙场落难期间,对跟随他学习的儒生的一番教诲。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开宗明义,“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翻译成白话文的大致意思是,“有感于诸位儒生相随于此间,盛况空前。但我的教学对于各位可能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我想到人生之中有四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说与大家听,以答谢各位相随之情。这四件事,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请大家用心琢磨,不要听过且过。其中,关于“立志”,他说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翻译成白话文的大致意思是:“不能树立志向,那么天下就没有可成之事,即便对以手工技艺谋生的工匠而言,也没有在最初不立志向的人。但是,比工匠们的社会地位更高、将担负未来更重大社会责任的学子们却整日懒惰散慢、空度时日而一事无成,这都与当初没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有关。立志成为圣人,那么就会以圣人为榜样确立人生的方向;而立志成为贤人,那么就会以贤人为榜样确立人生的方向。而不能确立一个明确的志向,如同船无舵,马无衔,随波逐流,精神将无从依托。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关于“立志”的一番教诲,放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他看来,立志是任何事业的开端。但是,对于他的教诲要正确理解,不可无限放大并产生误读。而要正确理解,必须注意他在说这一番话的具体对象和场景。比如,将文章中的“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翻译成“故而立志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就属于误读。天下哪有心想事成,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事情,而都是秉承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原则。他以及他的弟子都是当时的一些高人,不仅是精通儒学的学者,更是从政治国的储备人才,而他的教诲又较为简洁直白。但总体上仍延续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则,因此没有高深的儒学基础,可能不太好理解。也就是说,他说这样的`一番话是面对怎样的一个知识群体和社会阶层,必须首先搞清楚。明代就写《了凡四训》的袁黄(号了凡)曾受教于他的弟子王畿(汝中,号龙溪)。袁黄的父亲袁仁也与他,及其弟子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王畿有过学术上的交往。袁仁曾说“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庭帏杂录》(明·袁衷等录,《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179页,新文丰出版公司)这对于了解“志”的具体含义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孔子也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因此“志于道”才是立志的本义。阳明心学体系中有“百姓日用即为道”(出自阳明弟子王艮)的说法。他本人也说过“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他全集》卷三《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__年,第121页,吴光等编校)。清代学者焦循揭示阳明心学的特点时曾说:“紫阳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小人”([清]焦循《雕菰集》卷八《良知论》,《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页)。其中,紫阳是指朱熹,而阳明是指他,即王守仁。那么,从普通人所接触的日常生活常识来看,即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角度,又如何来理解“立志”这件事呢?当珍贵的木材被无知的人当柴火烧掉的时候,我们一般的直觉反应就是太浪费了。用文诌诌的词语来描述,这就是“暴殄天物”。虽然,珍贵的木材也能为做一顿饭作出贡献,但是所付出的成本远远超出了普通木柴的价值,故而让人觉得不值得。为什么会觉得不值得?这是因为能做一顿饭的珍贵木材按其同等重量,可能可以换来十倍以上重量的普通木柴。也就是说,做一顿饭所用的珍贵木材只能烧一顿饭,但换成普通木柴后可能可以烧十顿饭。也就是说,珍贵木材与其十倍重量的普通木柴的价值相当。但当在普通木柴都可以承担的烧火领域中,珍贵木材只能落得与普通木柴一样的使用价值。因此,珍贵木材要充分彰显其价值,就一定不能选择在烧火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而是应该在其它最适宜的领域中,比如制成家具,或其它精巧的器物。基于这样的认识,人的才能也是一样。当我们无视自己的潜力,不去挖掘自己的才能和价值,满足于混迹于普通的人之中,那么我们只能成为普通人。在这个语境下,我们倡导立志,无疑有积极的人生意义。但是,这一切都是基于对自己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假如,自己原本只是一个庸才,那么尽管成天不切实际地想着不要做普通人,并且还长期坚持超高志向而矢志不改,也终将一事无成。在中国历史中,一些儒生自视清高,但穷经皓首、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的例子俯拾皆是。而《儒林外史》等中国古典小说也栩栩如生地对这些人给予露骨的讥讽,一针见血,毫不留情。毕竟,立志是为了确立一个未来的精神走向,让自己的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充分展示。不能成为圣贤,成为一名工匠也可以,成为一名教书匠也可以,这些都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自己的才能必须要与可能施展的环境相匹配,这就是“命”,这就涉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而当所处环境有朝一日突然改善,使得自己的才能有更广泛的施展空间,这就是“运”。虽然“命运”是相对于“立志”的约束条件,但千万不能陷入宿命论的观念之中而失去自我奋发的勇气,而应立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相关条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一客观认知,开展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设计最适宜的自我发展路径,同时随处补充自己的不足。《周易·系辞》说“生生之谓易”,就表明发展的条件是变化的、不绝的,人应依此建立起一种基于客观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凡是古代圣贤的立志,不仅要对现实社会做出贡献,达成一些具体、务实的目标,更要达到一种心境,或一种精神境界,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忘势》)。而儒学的较高精神境界就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中国历史上,有才能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怀才不遇。人尽其用,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虽然,李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诗句,但观其一生,除了会写一些向皇帝和官吏献媚,以及抒发牢骚的诗句以外并无大的建树,最终沦落为一个酒鬼而已,对社会并无一点积极的作用,其道德境界也不怎么高,故而不在古代圣贤之列。因此,“命运靠自己把握”的真正含义就在这个节点上。也就是说,当处于不利的环境中时,从不气馁,而是韬光养晦,务实准备,耐心等待。一旦机会来临,迅速反应,当断则断,不拘泥于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要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己任,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也是写《了凡四训》的袁黄从云谷禅师处得到“命自我立”开示的真义。因此,立志并不是仅仅是自我激励,而是对于未来发展相关条件和相应结果进行务实分析的结果。超出自己的才能和能力的立志,就是好高骛远。空立志不如不立志,常立志不如立常志。从行为学分析来看,“立志”仅仅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并不涉及善恶与好坏。“立志”出于自我认知,以及自我预期和自我需求的实现。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或为了获得别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