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目标导航目标导航篇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烛之武退秦师1.理解“以、而、焉”3个词语。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2.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熟读成诵。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2.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知识精讲知识精讲一、知人论世1.《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姜,氏丘,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度形成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阵营。“千乘之国”郑国遭遇秦、晋两强夹攻。郑国被围攻的原因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无礼于晋”指的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贰于楚”——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当时属郑地)大会诸侯,郑国也参加了。次年夏,晋文公派大夫狐偃(即子犯)在翟泉会盟鲁、秦、齐、陈等诸侯,重温践土之盟,但郑国这次没有前来,因此诸侯共同谋划讨伐郑国。鲁僖公三十年春,晋国已向郑国出兵,但仅仅是试探性的(根据《左传-僖公三十年》的说法,是“观其可攻与否”)。是年九月,晋国联合秦国对郑国形成合围,郑国这样一个“千乘之国”陷入了“摄乎大国之间”的境地,而且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二、字词积累(一)字音、字形氾南(fán)杞子(qǐ)逢孙(páng)佚之狐(yì)缒而出(zhuì)共其乏困(gōng)阙秦以利晋(quē)(二)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A.名词做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B.动词活用为名词
君亦无所害(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C.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臣之壮也(壮年)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2.特殊句式A.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B.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同上)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同上)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矣)共其乏困(供)秦伯说,与郑人盟(悦)失其所与,不知(智)4.古今异义①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④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5.一词多意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能力拓展能力拓展一、重点解读1.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2.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3.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请举例分析这一写法特点。
文章注意伏笔与照应的地方较多,如:①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了伏笔。②“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的有关内容。③“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文章预后瞻前,巧施伏笔,简练而不失谨严,自然而耐人玩味。
二、文章小结烛之武——虽不满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得的“辩士”。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当烛之武一开始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时,陷入尴尬境地的郑伯没有放弃,先是自责以抚慰烛之武的情绪;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其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秦穆公——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是一位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秦军汜(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B.越国以鄙(bǐ)远
微夫(fú)人之力
共(gōng)其乏困C.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D.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焉用亡郑以陪邻/以其无礼于晋B.君知其难也/吾其还也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3.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A.烛之武退秦师B.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欲辟土地,朝秦楚D.项伯杀人,臣活之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C.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结盟5.下列加点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A.晋军函陵,秦军汜南B.越国以鄙远C.既东封郑D.郑既知亡矣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夜缒而出②越国以鄙远③朝济而夕设版焉④与郑人盟⑤晋军函陵⑥共其乏困⑦既东封郑A.①③⑥/②⑦/④⑤ B.①③⑤/②⑦/④⑥C.①③⑦/②⑥/④⑤ D.①③⑦/②④/⑤⑥7.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B.许之许:答应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赏赐 D.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8.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秦伯说,与郑人盟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夜缒而出,(佚之狐)见秦伯 B.(郑伯)许君焦、瑕C.(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晋君)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10.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越过晋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C.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D.越过秦国而把远地(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题组B能力提升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烛之武退秦师《左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B.周代有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位,如文中的“郑伯”的“伯”。C.壮即壮年,古时男子在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人,其后称为“壮”。D.版本指筑墙的夹板,后也指版筑的工事,设版即修筑防御工事。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并为全文的发展作了铺垫。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表明烛之武起初不愿意为郑伯出使秦国劝说秦伯退兵。C.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拜访秦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利害,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D.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不仁”“不知”“不武”,可见《左传》重视“礼”。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2)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国佐不辱命①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②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君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③’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不然,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④。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晋人许之。选自《左传·成公二年》(乙)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注:①公元前589年,晋国联合鲁、卫、曹在鞌地和齐国开战,以晋国胜利而告终,齐侯派使臣国佐赂晋求和。②宾媚人即国佐,齐国卿士。③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划出疆界辨地势,或南向或东向开田垄。④借一:指欲于城下,复借一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A.渡河B.满足C.救济D.利用(2)布政优优,百禄是遒()A.迫近B.刚健C.聚集D.坚固3.甲文画直线的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命何且是以不孝令也4.把甲文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5.甲文中的国佐以驳斥晋国来求和,乙文中的烛之武以分析局势来求和,不同的方式达到了相同的目的,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中的原因。题组C培优拔尖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二)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国以鄙远鄙:边邑B.何厌之有厌:满足C.因人之力而敝之敝:损害D.何移之速也移:改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C.夜缒而出文武并用,垂拱而治D.吾其还也杳不知其所之也3.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烛之武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在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的情势下,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层层深入,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C.烛之武善于审时度势。他利用秦晋间的微妙关系,指出秦曾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赏赐而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的事实。D.秦穆公善于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他会因更大利益的出现改变,可见如果事情因利益而合作的,也会因利益而分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岂能若是乎?二、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宫之奇谏假道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①。”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②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③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晋不更举矣。”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左传》)【注释】①据我:依从我,即保佑我。②繄(yì):句中语气词。③荐:献,这里指向神献。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虢,虞之表也()
(2)其虞、虢之谓也()2.下列加方框词用法与“师还,馆于虞”中“馆”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大石侧立千尺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从而师之D.则群聚而笑之
桴止响腾3.选出“以”字不同用法的一项()A.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B.宫之奇以其族行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选出与“惟德是依”、“惟德是辅”不相同的句式结构()A.其虞、虢之谓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D.何陋之有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一之谓甚,其可再乎(2)在此行,晋不更举矣6.宫之奇的回答反映了他什么思想?虞公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左传的“闲笔”“闲笔”不是游离于叙事主题之外对无关紧要情节的描述,而是叙事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左传》开启的一种独特的文学笔法。从《左传》中大量的细笔、趣笔、奇笔、偶笔的运用上看,“闲笔”已经是春秋时期历史文学的历史转向,标志着一种自然轻松充满趣味的文学笔法的成熟。《左传》叙事往往愈是紧张处,愈使用“闲笔”,以缓解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带来的某些精神压力,从而制造一种紧张与悠闲参差错落的美学效果。《左传》叙事常常在宏大处用“闲笔”,由细琐的世俗生活,显现恢宏的政治主题,从而组成巨细映衬、大小对比的叙事单元,表达一种小事件推动大历史的历史观念。春秋人对优游闲暇从容不迫的审美精神有特别的喜爱。襄公二十四年晋楚棘泽之役,晋人张骼、辅跞向楚军挑战,二人毫无畏惧,坐在战车上一面弹琴,一面冲入楚军阵营。这种从容镇定的悠闲,不仅表现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也转化为春秋文学的精神品格。“闲笔”写出了春秋人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了春秋文学的艺术品格。“闲笔”往往描写的是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件,却具有叙事结构与主题的双重意义。从结构上说,历史的发展过程总是起伏跌宕的,“闲笔”的加入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闲笔”往往是“正笔”的有机构成,没有了“闲笔”,“正笔”也显得呆板僵滞,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而从主题上说,“闲笔”常常通过小事件、小情趣显示历史的大主题、大格局。彻底说来,“闲笔”比“正笔”更突显了《左传》在文学史上的思想跨越和艺术进步。《左传》常常在风云激荡处宕开笔墨,写出一两件小事件、小情节,以小事件显示大历史发生的具体情景,以细微处展示大人物真实的心理动态。《左传》定公十年,宋景公宠爱向魋,将公子地的四匹白马转送给向魋,引起公子地的不满,向魋准备逃亡,宋景公伤心欲绝,竟然“目尽肿”。一个细节写出了景公内心的无限悲伤,这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次写出一个人双泪长流两目红肿的动人细节。钱钟书《管锥编》有“一饭之恩仇”的论述,他指出,一饮一饭,分配不均,看似小事却往往引发政治的连环报复,甚至造成激烈的流血冲突、朝野动荡。《左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件记载。宣公四年,郑国大夫子宋、子家一起朝见,子宋以其“食指动”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妇幼保健科服务内容与质量检讨计划
- 促进学生自主管理的工作计划
- (广东二模)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二)历史试卷(含答案)
- 深入分析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试题与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系统化学习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解读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前心理调节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市场监管框架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课时精练6离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探讨试题及答案
- 电梯基本原理与结构-讲解-电梯结构及原理图解课件
- 色盲检测图(俞自萍第六版)
- 工地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案
- 职校招生宣传PPT
- 三星SHP-DP728指纹锁说明书
- 第十一章-计划调控法
-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重点达标名校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GB/T 2430-2008航空燃料冰点测定法
- 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
- 第6-2章生料粉磨和熟料粉磨
- 冒泡排序算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