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度量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度量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度量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度量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角的度量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1课时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

2.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

难点:建立角的正确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引入新课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线(出示几种线,如电

线、电视天线、跳绳的绳子等)。这些线有的是直线,有的是弯曲的。

2.教师演示:两手拿着一根线,两手靠近线就是弯曲的,两手把线拉

紧,线就是直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线有关的知识。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线段。

(1)投影出示教材第38页上面的两幅图,像这样一根拉紧的线、绷

紧的弦,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2)把两幅图分别去掉两端的手和弓,改为两点,这就是线段。为

了表述方便,两点处分别标上“A”、“B”,这就是线段AB。

AR

提问: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

我们可以用直尺量出线段A点和B点之间的长度,所以线段的长度是

有限的。

2.认识直线。

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AR

提问:直线有端点吗?能量出长度吗?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

直线除了用“直线AB”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1。

3.认识射线。

把线段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

AB

出示教材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说明手电筒、探照灯、焰火等射

出来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

提问:射线有端点吗?有几个?能量出长度吗?用字母怎样表示?

(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不能量出长度,可以用射线AB表示)

4.直线、射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师根据

学生的汇报,总结归纳。

名称区别联系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

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都是直

射线

M直的线

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5.认识角。

⑴我们认识过角,下面的图形都是角。

⑵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点?

一个点,两条射线。

(顶点)

归纳: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一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3)怎样表示一个角呢?

角通常用符号“N”表示。(注意与小于号"V”区别)

记作:Z1记作:Z2

读作:角1读作:角2

(4)运用上面的知识,画一个角,并写上各部分的名称,标上字母,

用角的符号表示出角,读一读。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39页上面的“做一做”。

先让学生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再独立辨一辨,

并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

2.教材第39页下面的“做一做”。

数一数有几个角。小组或同桌之间互相数,看谁数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七”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指名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经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出一条直线。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生活入手,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各种线会经常出现;通过画

图、对比很快找到线段、直线、射线的区别;真正理解角的含义,培

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2课时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页例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角的常用单位“度”和度的符号“°”。

2.掌握量角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怎样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让学生分别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角,再在同桌中相互观察,谁的角

大,谁的角小?

教师:你是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的?

2.课件演示采用重合比较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A//

3.教师:尽管我们能通过观察比较或重合比较的方法比较出两个角的

大小,但到底大多少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学会量角。

(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

要准确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应该用一个合适的角作单位来量。

出示教材第40页制作量角器的原理介绍,并出示量角器。

(1)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运用课件逐一向学生介绍:中心、外刻度、内

刻度、外刻度0°刻度线,内刻度0°刻度线和角的计量单位“度”

以及度的符号。

(板书:1°)

(2)分别在量角器上找一找外刻度的45°、85°、165°的刻度线

和内刻度的30°、60°>150°的刻度线。

2.教学例1。

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出前面看到的N1的度数呢?

(1)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课件演示测量角的步骤和方法:

第一步:点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第二步:线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

第三步:读准数,看角的另一边落到量角器的哪一个刻度线上,这个

刻度所对的度数,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2)照样子量出教材第40页中N1和N2的度数。

学生动手量一量,看准刻度,记在旁边。怎样看刻度,你有什么好办法?

(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边向右,就认里圈的刻度数;相反就认

外圈的刻度数)

3.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2题。

(1)观察下面两个角,哪个角的边画得长一些?

(2)猜想一下哪个角大一些。

(3)动手量一量,验证一下你的猜想,你发现了什么?

(4)在教材上把左边一个角的两条边延长,再量一量,看看角的大小

有没有变化。

结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角的两条边

张开的大小,张开越大,角越大。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图中的量角器上分别找到相应的刻度,填出每个角的度数,

注意刻度是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

点名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2.教材第41页“做一做”第3题。

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教师指名汇报各个角的度

数,集体订正,要求测量不准确的同学重新测量一次。

3.教材“练习七”第2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分别记下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

4.教材“练习七”第3题。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七”第4题。

(1)量出图中4个角的度数,并记下来。

(2)N1与N3有什么关系?N2与N4呢?

(3)你能发现什么?说一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学到哪些新的知识和本领?测量角的大小

时应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动手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通过

对比,观察了解角的大小的实质问题,培养认真、细致和有序操作的

良好习惯,也激发与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3课时角的分类

【教学内容】:教材第42页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定义。

2.理解各种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正确地将角进行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各种角的意义。

难点:区分周角与射线,平角与直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量出下面每个角的度数。

//\\

组织学生在作业本上量一量,标明每个角的度数,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2•角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决定的,与角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3.如果将角按大小进行分类,上面的这些角应怎样分类。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哪些角可以分为一类?

4.角有大有小,为了将它们加以区别,我们将角进行分类。

(板书课题:角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直角。

(1)操作: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先横着对折,再竖着对折。

提问:折出的角是什么角?量一量这个角是多少度。

(板书:90°的角叫做直角)

(2)说说身边哪些角是直角。

2.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课件演示。

/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2)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3.认识平角。

(1)课件显示一个锐角,一条边旋转,观察角的变化。

锐角f直角+钝蒋平角

由此可见,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

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

当旋转到一边与不动的另一边拉平时,问:这是不是一个角?是多少度?

(2)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半周,形成的角叫做平角。1平角=180°。

演示折扇成一个平角,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平角。

平角与直角有什么关系?

1个平角等于2个直角。

4.认识周角。

(1)用上面的方法认识周角。

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叫做周角。1周角=360°。

(2)演示折扇成一个周角,学生用活动角转出一个周角。

5.讨论:一条直线是平角,这种说法对吗?

一条射线是周角,这种说法对吗?

6.教学例2。

⑴出示例20

⑵小组内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并说明这样解答的理由。

教师归纳并板书: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1周角=2平角=4直角

三、实践应用

1.指一指:一幅三角尺中,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

2.拼一拼:用一幅三角尺分别拼出直角、锐角、钝角和平角。

3.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方框里。

30°105°155°45°90°

180°75°175°89°24°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有很多种角,通过学生的自主探

索,自学教材中的内容,了解了各种角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

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第3单元角的度量

第4课时画角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例3。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画指定度数角的方法。

难点:对准相应的刻度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30°90°

2.你能画出任意度数的角吗?

教师引出课题。

(板书:画角)

二、自主探究

教学例3。出示例3。

1.怎样画一个60°的角?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发表意见,并动手试一试。

指名说一说画角的方法、步骤。

2.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方法和步骤,师生共同归纳:

板书: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

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60°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

(4)让学生试着画出60°的角。

想一想:量角器上两处都标了60°,这个点应点在哪里呢?为什么?

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并相互交流。使学生

明确:如果与量角器0°刻度线重合的那条边向右就在内圈60°刻度

处点上点;如果是向左,就在外圈60。刻度处点上点。

3.画一个100°的角。

指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同学独立画一画,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43页“做一做”第2题。

先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这些角,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比一比谁画得好。

2.教材“练习七”第5题。

先量一量N1和N2有多大,把角的度数写在角上,再用量角器画出

与N1和N2同样大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验证,看谁画得标准。

3.教材“练习七”第6题。

小组内议一议,再说一说这些角用三角尺怎样画的。教师归纳,再让

学生独立拼一拼、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本领?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自学,动手操作,主动去发现找到画角的方法,进一

步巩固了角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1、像手电筒、汽车灯和太阳等射出来的光线,都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射线

有一个端点,没有端点的那一端可以无限延伸。不能量出长度,如出现一条射线

长8米这样的判断题一定是错的。读作:射线AB(只有一种读法,从端点读起。)

2、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就得

到一条直线。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图形相同点不同点

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可以度量)

射线都是直的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

3、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可以画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

线)。

4、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角通常用符号“N”来表示。

5、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6、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的叉开的大小有关,叉的越开,角

越大。

7、量角器就是度量角的工具。把半圆分成180等份(平均分成180份),每一

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的角。“度”是计量角的单位,用符号”表示,如1度

记做1°。

8、量角和画角要做到“角的顶点对量角器的中心点,0刻度线对角的一条边9

内0看内圈,外0看外圈),再看另一边。”

9、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又小于180°;平角180°;

周角360°。1周角=2平角=4直角

10、放大镜不能把角放大。放大镜可以把东西放大,但不可以把角放大。

11、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相对的两个角度数相等,相邻的两个角度数和

是180°。

12、用三角板可以拼出30度、60度、90度、45度、75度、105度、135度、120

度和150度的角。

10、1小时,时针转一大格,所对的角是30°;分针转一圈,所对的角是360°。

钟面上3时和9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了直角;钟面上6时整,时针和分针组成

了平角。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1课时笔算乘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47页例1。

【教学目标】: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乘法的步骤和方法。

难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对位和进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16X4=230X4=19X3=180X4=

140X7=24X5=210X5=136X32=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算,口算136X32的学生会有困难,

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2.引入: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我们用口算就可以算出正确的结果来,

如果因数是两、三位数而又不是整十整百的,口算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因此我们要学习笔算。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lo

(1)投影出示例1,指名读题。

(2)怎样计算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指名列出算式:145X12=

(3)讨论:怎样计算145X12呢?

学生讨论中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A.145接近150,12接近10,所以145X12^1500。

B.直接用计算器计算:145X12=1740。

C.用笔算:

145

X12

290

145

1740

(4)说一说笔算的方法和步骤,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笔算的

过程,完成答题。

(5)议一议。

A.计算中“5”为什么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十位上为什么是“9”呢?

使学生明确:

A.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去乘另一个因数的个位时,得

到的积表示几个十,因此要同十位对齐。

B.计算中,哪一位上满了几十,就要向前一位进几。

2.教材第47页“做一做”。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3.师生共同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计算呢?

(1)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

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

(2)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

积的末位同十位对齐;

(3)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1题。

⑴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提醒学生注意54X145这样的算式怎

样笔算比较方便)

⑵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完成,然后用计算器验算。

2.教材“练习八”第2题。

指名学生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自己列式、计算、解答,集体

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步骤和方法。

在笔算中应注意什么呢?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2课时笔算乘法(2)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简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

算,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方法。

难点:理解在积的末尾添。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10X5=210X4=200X3=

20X3=130X5=240X2=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指名口算,并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2.口算时有什么简便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让学生初步感知因数末尾有0时、可以先把0前面数字相乘,再在积

的末尾添上0o

3.在笔算因数末尾有0的或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一,怎样计算呢?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中间有。的乘法)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2O

(1)160X30=(2)106X30=

2.160X30怎样算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种算法:

(1)先口算出16X3=48,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2)笔算:

I

1M0

I

I

X:30

4800

(3)3个160是480,那么30个160就是4800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出笔算过程:

I

1M0

X60为什么在积的末尾

4800添上两个0呢?

使学生明确:添上一个0表示是160X3的积,添上两个0就是160

X30的积。在因数的末尾一共有两个0,所以在积的末位添上两个0,

这样计算很简便。

3.106X30怎样算?自己试一试。

⑴让学生独立试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⑵讨论:在算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使学生明确:只有因数末尾的。没有参与运算,直接在积的后面添上

去,因数中间的0要参与运算,不能添在积的后面。

4.教材第48页“做一做”。

第1题:指四名同学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教师注意强调

计算时,要把末尾。前面的数字数位对齐。

第2题:小组分工完成,互相检验,然后集体订正。

5.师生共同小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简便?

组织学生议一议。

(1)把因数末尾有0前面的数字相乘。

(2)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八”第3题。

快速写出每题的结果,并在小组中交流口算的方法。

2.教材“练习八”第4题。

投影出示“神舟九号”飞船的图片。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育。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3.教材“练习八”第5题。

指名读题,理解题意,适当点拨,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八”第6题。

你能很快比较出每组算式的大小吗?小组或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然后

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

识去分析、探究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并没

有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而从口算乘法迁移到笔算乘法,小组

讨论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进行类比,把过去遇到的知识技能用到将来

可能遇到的情境中去,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是新课程

理念最好的体现。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3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49〜50页练习八第2、3、6〜12*题。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

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熟练准确地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难点: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笔算下列各题。

124X29=306X24=520X30=

指三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2.说一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指名说一说。

3.教师针对前一课时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简要讲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2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2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

(3)教师指出:森林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爱护森林,保

护环境。

2.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8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题做得对吗?错在哪里?将错题改正

在练习本上。

(2)学生独立改正,小组互相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为

了避免错误,可以怎样检验?

(3)集体订正,交流计算方法、应注意的问题、检验的方法。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0题。

课件出示第10题中各种观赏蔬菜,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价格和卖出的

盆数。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第(1)、(2)两题,并相互检查。

组织学生议一议: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把自己的发现在班上交流。

4.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1题。

(1)课件出示教材练习八第11题。

(2)组织学生讨论已知信息,了解题目要求的内容。

分析:总共有四款不同价钱的电话机,分别是128元、108元、198

元和210元,不变的条件是李老师带了3000元,要买15台同样的电

话机。

共有四种购买方案:

①购买128元的电话机15台。

②购买108元的电话机15台。

③购买198元的电话机15台。

④购买210元的电话机15台。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检查。排除不符合

要求的方案,得出答案。

这一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能力,由学生自己去

分析共有多少种选购方案。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

(1)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3、6题。

指名学生口答,其余学生订正。

(2)教材第49页练习八第7题。

指名4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解法,小组订正。

2.拓展练习。

教材第50页练习八第12*题。

小组交流方法,教师可适时提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4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51页例3o

【教学目标】:

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15X8=25X4=170X5=

26X100=30X50=32X300=

36X20=9X800=42X400=

8X600=20X300=240X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学生开火车练习。

2.引入。

买一个文具盒需12元,买2个文具盒需多少元?(24元)买4个文

具盒呢?(48元)买6个文具盒呢?(72元)买文具盒的个数越多,

所需的钱就越多。那么在乘法算式中,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呢?(板

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二、自主探究

1.投影出示例3。

(1)6X2=12(2)20X4=180

6X20=12010X4=40

6X200=12005X4=20

2.仔细观察两组题目,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互相说出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交流看法,在学生汇报中点拨。

(1)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二道算式比较,哪个因数没有变,哪个因

数变了?是怎样变的?积又有什么变化?

(2)左边第一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比较,又有哪些地方变与没变呢?

(3)请将左边第二道算式与第三道算式也作类似的比较,发现规律。

(4)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你的发现吗?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乘10、100,积也分别乘10、100。

(5)用以上的方法比较右边三道算式,概括出你的发现。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分别除以2、4,积也分别除以2、4O

(6)你还能举例说说你的发现吗?

3.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几或除

以几。

4.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1题。

⑴你能看出每组算式有什么规律吗?小组交流,独立填写得数。

⑵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然后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1页“做一做”第2题。

⑴要求学生先弄清题意,想一想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⑵小组讨论交流,点名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方法一:200+8=25(米)25X24=600(平方米)

方法二:200义(244-8)=600(平方米)

追问方法二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做法。(长不变,宽乘3,面积也乘3)

师:你的方法真巧妙,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教材“练习九”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你能说说今天在学习过程中所发现的规律吗?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5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

【教学目标】:

1.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三者的数量关系:单价X

数量=总价。

2.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术语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并能运用数量关

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单价X数量=总价。

难点:运用单价X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数量关系,比如说购

物时会有买了多少件商品、付了多少钱之类的问题。下面的问题你会

解答吗?(引出例4)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4o

点名口答,列式,板书:

(1)80X3=240(元)

(2)10X4=40(元)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探究,互相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总结的共同点,然后说明单价、数量、

总价。板书如下:

每件商品的价钱一单价

买了多少一数量

一共用的钱数一总价

4.你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吗?想一想,议一议。教师总

结并板书:

单价义数量=总价

5.巩固练习:

教材出示第52页“做一做”第1题。

同学们现在知道了单价、数量和总价,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组内分别举例说明,组长和其他的组员进行评判。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52页“做一做”第2题。

(1)小组内说一说。

(2)选代表汇报。

(3)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九”第3题。

提出一个己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问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互相交流。

(3)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6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交通工具呢?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2.投影出示例5。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o

(1)指名读题。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写出算式。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回

答共同点。

(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

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时(或几分钟

等),叫做时间。

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千米/时一,读

作70千米每时。

(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义时间=路程。

教师: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