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冲刺卷及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D/27/wKhkGWcs9vaAJs16AAOyrMHPfDc174.jpg)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冲刺卷及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D/27/wKhkGWcs9vaAJs16AAOyrMHPfDc1742.jpg)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冲刺卷及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D/27/wKhkGWcs9vaAJs16AAOyrMHPfDc1743.jpg)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冲刺卷及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D/27/wKhkGWcs9vaAJs16AAOyrMHPfDc1744.jpg)
![部编人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冲刺卷及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0/0D/27/wKhkGWcs9vaAJs16AAOyrMHPfDc17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入教版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冲刺卷及答案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
高二语文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
题号—二三四总分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
分数
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
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烈的责任感。
(本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
材料一:
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
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
“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
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
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
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
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
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
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
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
之所居!”
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
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
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
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
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
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
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
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
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
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
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
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
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滥
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
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
OO
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
力量。“女婆”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
(摘编自程千帆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3
材料二: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
《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
OO
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
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
“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
照潴
苦。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溶
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
二
族”“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OO
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茫环宇,何处是归程?
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乱》日"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啕
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
空
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O
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
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
从“女婆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
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
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
O
幻想经历。(摘编自何新文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
语文试题第3页(共36页)语文试题第4页(共36页)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
()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A.虽然宋玉《九辩》和屈原《离骚》都抒发了忧患之感,但在内D.毛泽东评:“屈原……不仅是古代的天才歌手,而且是一名伟
涵上,后者的忧患感更为深广。大的爱国者,无私无畏,勇敢高尚。”
B.屈原的忧患感是其所有作品的主基调,不仅是遭受谗言、猜忌4.(4分)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
的痛苦,更是对楚国命运的担忧。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及课
C.《离骚》的前半部分主要写“愁”,刻画了楚国的种种政治乱文第3段内容,简要说明。
象,流露出自我强烈的人生忧愁。
D.在“《乱》曰"部分,屈原在极度矛盾之下提出“离”忧的解
决办法一一效法殷代贤臣彭咸,投水而死。5.(4分)材料一认为屈原具有忧患感和责任感,而材料二认为屈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原《离骚》是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否相互冲
A.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强烈责任感催生了他的忧患感,而他的预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感和担忧与历史进程却并不一致。
B.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
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上下求索着自我(-)
拯救之路,这是《离骚》后半部分的主旨。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
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了,仿佛轻轻地各处飘着。翠翠只迷述糊糊地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
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看,张起个耳朵听对溪
3.(3分)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观点最不相符的一项是()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B.洪兴祖《楚辞补注》“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第二天天一亮,翠翠就同祖父起身了,用溪水洗了脸,把早上说
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梦的忌讳去掉了,翠翠赶忙同祖父去说昨晚上所梦的事情:
“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竹雀在那里啊!”老船夫抬头望到二老,正在窗口整理一个渔网。
OO
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回碧溪咀到渡船上时,翠翠问:
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爷爷,你同谁吵了架,脸色那样难看!”
好,梦的真有趣!”祖父莞尔而笑,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3李
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四章)
昨晚上唱歌的,老船夫还以为是天保大老,日来便要翠翠守船,(-)
OO
借故到城里去送药,探听情况。在河街见到了大老,就一把拉住那小两人吃完饭坐在屋里,因屋前滨水,长脚蚊子一到黄昏就嗡翁的
伙子,很快乐地说:叫着,翠翠便把蒿艾束成的烟包点燃,向屋中角隅各处晃着驱逐蚊子。
“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晃了一阵,估计全屋子里已为蒿艾烟气熏透了,才搁到床前地上去,照
但老船夫却做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这再坐在小板凳上来听祖父说话。从一些故事上慢慢地谈到了唱歌,祖湍
两弟兄昨晚上同时到碧溪咀去,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父话说得很妙。祖父到后发问道:
苫
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翠翠同她祖父晚上听到“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OO
的歌声,便全是那个傩送二老所唱的。大老伴弟弟回家时,就决定了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祖父把话当笑话说着的。以
同茶端地方离开。这时正想下河去看新船装货。老船夫见他神情冷冷翠翠便也当笑话答道:“有人唱歌我就听下去,他唱多久我也听
吸
的,他拍了大老一下,轻轻地说:多久!”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运,“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
空
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懂他歌里的意思!”OO
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地说:”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它的意思。老船夫搓着手说:雀唱歌一样了吗?”
“大老,听我说句正经话,你那件事走车路,不对;走马路,你“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有分的!”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地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
那大老把手指着窗口说:“伯伯,你看那边,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爷笨得很,话说得不温柔,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
语文试题第7页(共36页)语文试题第8页(共36页)
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诉过你A.“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
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交给谁去了。”这句话暗示了翠翠当时朦胧的爱情状态,无奈的现实
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攀交情,你将怎么说?”使她无法选择。
翠翠吃了一惊,低下头去。因为她不明白这笑话有几分真,又不B.天保、傩送兄弟二人都爱上了翠翠。天保走车路(托人提亲),
清楚这笑话是谁谄的。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傩送走马路(通过唱歌表达爱意)胜过天保,天
祖父说:“你告诉我,愿意哪一个?”保退出竞争,离开茶帽。
翠翠便微笑着轻轻地带点儿恳求的神气说:“爷爷莫说这个笑话C.“祖父温和悲悯地笑着,并不告给翠翠昨晚上的事实。”这句
吧。”翠翠站起身了。话表明祖父细腻的心思,他不想让她过早地涉入爱河,饱尝爱的伤痛。
“我说的若是真话呢?”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
“爷爷你真是个……”翠翠说着走出去了。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
祖父说:“我说的是笑话,你生我的气吗?”表现祖父对孙女爱情的关心。
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走近门限边时,就把话引到另外一件事情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上去:“爷爷看天上的月亮,那么大!”说着,出了屋外,便在那一A.选文(二)从环境渲染、人物对话、心理活动、人物的行动等
派清光的露天中站定。多个角度和层面来表现翠翠情窦初开的羞涩情感。
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B.选文(二)多处写到月光,对月光的描绘意在营造出静谧清幽
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美好的水滨环境,用此烘托翠翠的心理,塑造其迷蒙凄美的形象。
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C.文本情节集中,以船夫对翠翠的关心为明线,以天保兄弟对翠
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翠的感情为暗线,明暗结合,富有韵味。
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D.小说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或通过对话、独白、神
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态等展现,或借助景物、人物侧面烘托。
(节选自沈从文的《边城》第十五章)8.(6分)对于“唱歌”,翠翠的心理发生哪些微妙的变化?请结
6.(3分)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合文本概括分析。
()
(苏轼《凌虚台记》,有删改)
oO
9.(6分)《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有人评价《边城》(二)
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元丰七年六月丁斗,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
李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3
择其一二扣之,硅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而山上栖
OO
(本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
(-)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舟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照
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湍
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颠坎镇辖之声,与向之噌眩者相应,
苫
之所为筑也。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眩者,周景王之无射也;颠OO
方其未筑也,木学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
坎镇格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以
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而言之不详;土木耒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吸
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空
以告其丛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苏轼《石钟山记》)
露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10.(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A.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B.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盖世有足侍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C.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O
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D.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
语文试题第11页(共36页)语文试题第12页(共36页)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随意筑台。
()D.选文二作者描写了石钟山的夜景,大石如猛兽奇鬼,声音令人
A.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毛骨悚然“心动欲还”。阴森恐怖之景也是士大夫“不肯夜泊绝壁之
史代替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的官名,仅仅用做刺史或知府下”的原因。
的别称。13.(8分)把下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B.从事,官名,泛指一般属官。作者当时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①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是太守陈公的下属。这与“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从事”的意
义相同。
C.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我国古代将十地支与十二天干依次相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来纪年、月、日、时,近世也用于表
示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
D.士大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亦指没有做官但有声望的读14.(3分)古人为文,讲究章法,请分析两则选文在章法上的相
书人。“士”的阶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泛指有一定才能的民似之处。
间人才。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A.“凌虚”即升向高空之意。站在凌虚台上恍然间让人不知道台秋来
的高度,错以为山是踊跃迅速长出来的,这就是陈公命名凌虚台的原李贺
因。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咒
B.苏轼父子夜游石钟山,通过亲身考察发现其“水声如钟”,这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露?
与郦道元”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的说法相似,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③吊书客。
C.选文一作者从都城建造的位置入手,点明饮食起居都与山接近,秋坟鬼唱鲍家诗①,恨血⑤千年土中碧。
况且四周山莫高于终南城莫近于扶风,借此劝谏太守不可劳民伤财,【注】①络纬:名叫纺织娘的小虫。②寒素简陋的院落,也指清
贫的人。③香魂:指前代诗人的魂魄。④鲍家诗,指南朝宋鲍照的诗。“,",意思是种树要保持树木的oo
鲍照曾写过《行路难》组诗,抒发怀才不遇之情。⑤恨血:《庄子》天性,以此来比喻育人也非常恰当。
中说:“蓑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3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时节,我如愿以偿实现了来到杭州西湖湖畔的
A.首句诗人以“壮士”自称,表达了高标自许的情怀,一个“苦”满陇桂雨的愿望,观赏到了桂花曾经不止一次出现在我的梦中。山坡
OO
字,为全诗诗眼,奠定了感情基调。小路拾级迤邈而上,一棵棵桂树呈现在眼前。走上前去,花间释放出
B.纺织娘的啼叫声声入耳,衬托出秋日夜晚的荒寒冷寂,面对衰来的花香让我如痴如醉。桂花开放时,它的芳香清则袭人,浓则远逸。
灯,耳听秋声,诗人不禁感慨万千。无论是在近处还是在远处,都能被它独有的香馨、被它那带着丝丝甜照潴
C.诗人担心自己用竹简辛苦写成的书受人嫉妒而遭毁坏,因为像蜜的幽香所笼罩,美妙之处使任何华丽的语言形容都变得巫。闻到湍
蠹虫一样粉噬贤者的坏人太多。那逸雅的幽香时,无人不感到②,心情舒畅,乃至不能自持。
苫
D.诗人的思想在这样枯寂黯然的夜里被牵扯着,他的肚肠都快要桂花有迷人的花色吗?显然没有。甚至它的样子也并没有③之OO
因此而愁直了,悲情溢于言表。处,但是它那挥洒出经久不散优雅香气的渺小花朵,又有谁能小觑呢?以
16.(6分)请参考情感抒发、手法技巧和意境风格三个角度,谈花有花魂。桂花的花魂就是它的花香。当它的花期一到,隐藏在枝叶
谈本诗和鲍照《拟行路难(其四)》的异同。中万花如绣的小小花朵吐露出迷人芳香,甚至十里之外都能在它的香吸
气覆盖之下。诚如唐代宋之间《灵隐寺》一诗所写:“桂子月中落,
空
天香云外飘。“一阵轻风吹来,桂树上扑簌簌地落下一阵桂雨,树下O
17.(本题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的土地-瞬间就铺上了一层茸茸的金黄色的地毯。我仰卧在这桂花树
(1)《陈情表》中,李密用“,"下,一任如雨的桂花撒落在我的身上,我在不知不觉中入睡了……
两句表明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判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
的语句是“,”。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
OO
(3)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种树的经验时说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语文试题第15页(共36页)语文试题第16页(共36页)
C.在立秋时,人们会吃炖肉、烤肉、红烧肉来“贴秋膘”。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D.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的农俗现象(可以表达丰收的喜
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悦)。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
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夏去秋来。对我国大部分地区
而言,巫,盛夏的暑热还没褪去,秋意也并未登场。立秋分三侯:
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常年立秋期间,仅有西北、四、写作(共60分)
东北的部分地区开启夏秋转换,其他大部地区还处在夏季,尤其是南23.(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方地区高温仍盛,立秋节气所在的8月,也是一年中台风活跃的时节。“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的歌词触动了很
立秋时节登陆的台风不仅多,而且强度不弱。多人的心灵,“诗和远方”指美好的事物、理想的生活。美好的事物、
立秋,出,也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民间有“贴秋膘”、“晒理想的生活总是让人憧憬,让人热血沸腾;而现实生活难免重复单调,
秋”等习俗。古时候,人们会在立秋日称量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充满压力与挫折。
进行对比,那时人们的日子并不富裕,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饭不思,经有人说,心中要有“诗和远方”,梦想还是要有的;有人说,还
历“苦夏”的人们大多会变瘦,于是③。在立秋时,人们会吃炖会、是现实点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