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模拟卷·语文(150分钟150分)考生须知:1.本卷侧重:高考评价体系之综合性。2.本卷怎么考:①考查提取关键信息的综合能力(题4、5);②考查文学审美综合能力(题7,8、9);③考查语言文字运用综合能力(题20、22)。3.本卷典型情境题:题4、8、9、17、18。4.本卷测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商周到现在,印章三千多年来不断地被使用,至今仍是整个社会公认的、通用的证鉴。在今天,印章已经从实用物品走向纯艺术品。印章艺术成熟的战国时期,包括诗词、书法在内的很多艺术尚处于萌芽期。所以说,篆刻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篆刻艺术在历史发展中有两个高峰:一是周秦两汉古玺印,二是明清以文人为主体的篆刻流派。在历史上出现两个高峰的情况,是其他传统艺术门类未曾有过的,这是因为篆刻艺术具有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具有的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一是材质上的革命。古玺印的材质以青铜为主,偶尔有象牙、木、竹、玉。到魏晋以后,篆刻艺术渐渐衰落。但宋时,文人开始爱好金石,他们喜欢印章,也想要进入印章领域。可是,文人尽管熟识、能写古代文字,会构思印章,却没有镌刻铜印和牙印的腕力,所以,在漫长的宋元时期,包括米芾、赵孟頫,他们用的印大都是写好印稿以后找工匠镌刻的,实为文人与工匠合作的产物。明代后期,新的石材如青田石、寿山石被广泛引进到篆刻领域,文人这才找到了理想的印材,再无须假手于人,自己篆自己刻,自娱自乐,上瘾成癖,其趣无穷。二是原钤印谱的出现。明中叶前的印谱都是给工匠随性地刻板墨印,结果却“画虎不成反类犬”,完全不能显示出原有的艺术风貌。明代隆庆年间,松江府(在今上海)的顾从德第一个想到以他收藏的周秦两汉之印直接原印钤盖成《顾氏集古印谱》。这部《顾氏集古印谱》里有一千七百多方印蜕,稍后的《范氏集古印谱》有三千多方,《松谈阁印史》也有九百多方,这些印谱里留存的六千多方古代经典玺印的原貌,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了最好、最直观的经典范本,让时人可以模仿、借鉴和观赏。三是创作主体队伍由原先的工匠变为文人。文人通古文字,有学问,多艺心,善思量,有灵活变通的能力。至少这三大要素,促使明清以文人为主体的篆刻流派成为篆刻艺术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明清以来的篆刻家大多是文之余、诗之余、画之余,是业余的。明代后期,文人们对篆刻的激情也如火山喷发般喷涌而出,按苏宣的说法,当时的状况是“家家仓籀,人人斯邕”。然而时人毕竟觉得篆刻是“雕虫小技”,不值得也不适宜炫耀,大有民国时“票友不下海”的况味。(摘编自韩天衡《印篆里的中国》)材料二:印章的使用始于封泥,主要用于封缄文书。战国秦汉时,书于简牍、绢帛的公文律书在传递过程中需要用绳索捆绑后再封缄起来,起到防伪和保密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在装文书、信札的木匣上挖一槽孔,将绳结置于孔中,用泥团封住,并在泥团上按压印章作为信验。这个用来封物的泥块,就是“封泥”,是纸张和印泥出现之前印章使用的最主要载体。随着造纸业的发达,南北朝官府文书逐渐弃简牍而改用纸帛。文献记载,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是南北朝后期才开始流行的。当时官府文书开始使用印色,并用“骑缝印”防止移动,达到“印记为验”和“防揩洗之伪”的目的。这种做法一直保留到现在。南北朝晚期至隋,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日常生活特别是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这也是印章使用方式从封泥变为钤印的原发动因。隋唐之前,秦汉封建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长达八百年的印章统一形式的基础。戳在紫泥上的官印均为白文,用于封缄简牍。隋唐时期,印压在泥上使之凸起的白文直接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更加清晰醒目。隋朝统一后,这一官印新体作为制度被固定下来,沿袭至今。隋朝官印舍去封泥而代之以印色,也决定了隋之后历代官印使用朱文的制度。印章的作用也就从封缄简牍演变为签署文书。中国印章的使用自古以来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文献记载,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佩以不同的印章,并从印章材质、尺寸、绶带等多方面体现出等级的不同,如印有金印、银印、铜印等,绶有绿绶、紫绶、青绶、黑绶、黄绶等,以此来昭显权职,明示等级,即所谓“官凭印绶”。与印绶配套的是秦汉佩印制度,认印不认人。南朝宋武帝刘裕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将官印作为官府行使权力的信物,实行官印移交制度,使得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逐渐成为官府施政的公章。其深层次原因就是秦汉之际的官名印逐渐演变为隋唐时期的官署印。秦汉官印制度中存在易官改印之制,即在官吏解职或死亡之后,将官印回缴、销毁或殉葬,新官吏重新铸印使用。此外,印章在尺寸、重量、印纽及使用方式等方面也产生了变化,尤其是印体和重量增大。这些变化直接使中国印章收纳方式也发生变化,从秦汉供私人保管印章的印囊逐渐演变为隋唐供官府存放印章的印匣。与西方流行的圆形图像印章不同,中国印章的主流一直是方形的文字印章。中国印章形制之所以长时间以方形为主,与其所表现的主体一汉字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汉字是方块字,常用的篆刻字体是小篆、隶书或楷书,无论用何种字体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是方块状,方形印面匹配方形的汉字,自右向左直读,这种构图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现,既体现汉字的对称之美,又彰显印章的庄重大气。此外,为官一任,受命一方,对应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这也是历代官印取方形的原因所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延续几千年的方形印逐渐淡出公章领域。今日需用印时,大都使用圆形印章。(摘编自后晓荣、李楠《中国印章三千年的三次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历经三千多年的历史,印章已从社会公认、通用的证鉴走向纯艺术品。B.战国时期的印章艺术比诗词艺术成熟,篆刻是中国成熟得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C.其他艺术门类不具有近乎革命性变革的因素,所以它们未曾出现发展高峰。D.宋时文人爱好金石,他们用的印大都要找工匠刻,而明代后期文人喜欢自己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战国秦汉时,为了防伪和保密,将公文律书捆好绳索后置于挖好槽孔的木匣中,再将绳结置于孔中,用泥团封住槽孔,然后在泥团上按压印章。B.南北朝造纸业发达,官府文书逐渐废弃简牍而改用纸帛,将印章蘸上印泥盖在纸面,使用印色,用“骑缝印”防止移动,以便“印记为验”和“防揩洗之伪”。C.隋唐时期,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促使印章由封泥变为钤印,印压在泥上的白文也变为钤印于纸上的朱文,更清晰醒目。D.“官凭印绶”制度始于秦汉时期,印章规制等级森严。文献记载,汉代官员依官品与俸秩佩以不同材质、尺寸、绶带的印章,一官一印,一印终身。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阐述印章的防伪功能的一项是(3分)()A.《左传》有“公(鲁襄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的情节,这是关于印章较早的记录。B.秦代之后,“玉玺”成为皇家印章的专用名称,各级官印既不敢称“玺”,也不敢用玉制,一直延续至清代。C.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他说服六国实行他的“合纵”主张,执六国相印,成为六国宰相,权势极大。D.朱元璋为防止各级官员预先在空白纸张上盖印,使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半印后来发展演变为长方形的关防。4.根据材料一内容分析,下列选项对明清印章状况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选项明清印章状况根据文本得出的结论A明清时期,开始使用质地松软的花乳石作为印章用材。新的石材被广泛引进到篆刻领域,创作主体队伍由原先的工匠变为文人。B晚清名士高心夔一生嗜印,将刻印、赠印、收印等印事记录在日记中。明清文人自己篆自己刻,自娱自乐,上瘾成癖,其趣无穷。C朱简撰《印品》一书,列“谬印”一目以诫后生,其中有不少篆刻名流的印作。印谱给文人的篆刻创作提供了直观的经典范本,时人可以模仿、借鉴和观赏。D明清印章艺术进入了辉煌时代,各流派不乏继承者,各具特色。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使篆刻艺术出现第二个高峰。5.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更新印制,使用官府机构名号印,如“广纳府印”“观阳县印”等。官员卸任后将官印移交下任,官印不再回缴或销毁。结合材料二内容,解读上述文字中反映的印章制度的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秋天的脉络钟兆云时序更替,一年四季中,秋天的步履最是轻盈。没有如麻的雨脚,没有暴跳的沙尘,没有繁弦急管般的电闪雷鸣,连昼伏夜行的桂轮也温柔体贴。秋天君临时也最是兼容并包,可以雁字横秋,可以天地一沙鸥,任万物竞相起舞,齐飞共长,和气致祥;由山川草木接踵染色,无争先恐后之状,无添足插队之扰,倚红偎翠,各领风骚;随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扑鼻的稻香里品盈枝硕果、菊黄蟹肥。成为主角的秋天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喜不悲,不焦不躁,不温不火,随缘起落。秋天的形象和气质似乎都无关脑满肠肥、膀大腰圆,时常还得贴秋膘。它没有春天湿答答的水汽,没有盛夏盐津津的汗珠,没有冷冬硬邦邦的冰霜。它身上鲜有多余的脂肪,像一个成功瘦身的淑女,轻提罗裳,巧笑倩兮,神采飞扬。秋天的脚步和身子都不虚浮,秋天挑着收获,掠过茫茫的风雨,与行稳致远挂钩。“秋”就是要以火一样的热情“日午担禾上场晒,也喜年丰欲还债”,只要火种不熄,来年丰收可望。李绅说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是这样的收获。常言“春华秋实”,不经春天的播种耕耘、夏日的栉风沐雨,秋天焉能坐享其成?所以,秋天面对再盛大的丰收,也不致忘乎所以,更无从忘本,知道自己受孕在春天,也明白要往何处去。它郑重地接纳每一份馈赠,却不任性挥霍,而在倍加珍惜中,留赠每一个冬天以厚积丰藏,继往开来地迎春接福,维系人类和大自然的瓜瓞绵绵。与其他季节总不失轰动的开场不太一样,秋天更喜欢缓步迈近,有时还蹑手蹑脚,没有非此即彼的变天,不带凌乱的节奏和呛人的气息,甚至并不泾渭分明。第一片叶子飘落时还是绿中带黄的,草色荣枯也在悄然中过渡,凉风送爽之初还夹杂着一丝温热。转身间,金黄已不觉充盈了世界的眼睛。摩肩如云的秋叶,不管是在枝头叠翠流金还是将要融入土地化作养料,每一片都在俯仰中寻找生命的源头,在秋天圆满自身的意义。繁茂时成就枝干,引来百鸟朝风,赋予生命欣欣向荣之形态,并为于树下乘凉的万物遮风挡雨,却并不借高枝炫耀自己;需要推进树木的新陈代谢时,独独忘了自己,顺其自然地纵身一跃,甘愿零落成泥碾作尘,前仆后继地回报根的情意,让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以一叶之春秋,晓谕荣辱兴衰皆生命常态的常理,如此知足知止,恰如得道高人的一生一世。一叶落,冷不防便是天凉好个秋。秋天的意境却不是凉。农家争相“晒秋”,那些善于创造美好的人则把准脉络,呈献对秋天的另类致敬,或在一片新叶上吹奏出四季不同的曲调,或在一枚旧叶上剪裁出美丽的山河和万象筋骨。而在他们之前,这一叶扁舟已载上无数为秋而生的惊艳诗行和锦绣文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面对秋风秋雨,人们不免想到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也想到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再及辛弃疾的“水随天去秋无际”。往事越千年,毛主席独立寒秋而高歌“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如此蔚然大气,辽阔壮美,远非李煜的“冉冉秋光留不住”可比,也就不难理解五千年来中华大地何以在“萧瑟秋风今又是”中“换了人间”。在乡村入秋,总可见王绩笔下“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景象,也可见王勃笔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的景象。置身城里江畔,远眺“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景,醉心于秋色天空、缱绻闲云,清词丽句同样随风而来,欲罢不能,可谓秋风起兮相思长。“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一如唐寅,古今之人感怀身世际遇时难免伤秋。刘禹锡虽然称“我言秋日胜春朝”,到底不免也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于我,却更愿听杨万里的规劝:“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诗词歌赋里对秋天的咏叹,莫不展现出作者人生的经纬,而秋天自身的脉络却比人生的经纬更有条理。秋天从立秋、处暑、白露一路走来,“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在秋分拉开了一年中最美时节的序幕。2022年秋分时节,恰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我从北方稻谷飘香的田野刚回到南方,目光落向后花园中栽种数年后终于结下的饱满的瓜果,不觉满心欢喜。当初只管耕耘不问收获,但最终,每一滴汗水都浇灌出可收获的果实。好些年的秋天,是被刘禹锡的《秋风引》引来的,“何处秋风起?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如今在自己辛勤造就的庭院眼见风动,却无木叶萧萧之感,这已是心灵的一大收获,不怜情深一往已白首。这世界自古至今都是有因果的,我们应看重自己种了哪些因,滑过哪些轨迹,秋天的味道才算尝得通透。(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天雨脚如麻,夏天沙尘暴跳,电闪雷鸣,对比之下,秋天显得更加温柔体贴,天高云淡,不急不躁。B.秋天的收获源于春天的播种耕耘,因为秋天挑着收获,所以秋的脚步和身子都不虚浮,能够掠过风雨而致远。C.“日午担禾上场晒”与“晒秋”中的“晒”一样,“晒”的不仅是收获,还是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D.相较城市而言,乡村满山遍野的草叶更能让人体验到秋的脉络,更能让人体验到诗词歌赋里的醉人秋意。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表达方式多样,融抒情、议论、描写于一体,展现了秋之脉络,表现了由秋引发的哲思。B.文章句式灵活多变,句子长短不一,整散结合,流畅自由,节奏轻快;用语典雅,表意含蓄。C.文章文采斐然,作者综合运用拟人、铺陈、排比、引用、化用等表现手法,写出了秋的特点。D.文中的秋天有时像淑女巧笑倩兮;有时又如火,热情,高昂。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秋的形象。8.大量引用古诗词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败笔。请谈谈你的认识。(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同是写秋,有读者认为《故都的秋》更有深度,本文则更显温度。请谈谈你对此说的理解。(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选自《孟子·尽心下》,有删改)材料二:夫世间传书②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传书言:延陵季子③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世以为然,殆虚言也。夫季子耻吴之乱,吴欲共立以为主,终不肯受,去之延陵,终身不还,廉让之行,终始若一。许由让天下不嫌贪封侯伯夷委国饥死不嫌贪刀钩④。廉让之行,大可以况小,小难以况大。季子能让吴位,何嫌贪地遗金?季子使于上国,道过徐。徐君好其宝剑,未之即予。还而徐君死,解剑带冢树而去。廉让之心,耻负其前志也。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吴乎,公子也;已去吴乎,延陵君也。公子与君,出有前后,车有附从,不能空行于涂,明矣。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贤者同操,故千岁交志。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以白日,前后备具,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或时季子实见遗金,怜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时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世俗传言,则言季子取遗金也。(选自王充《论衡·书虚》,有删改)【注]①《武成》:《尚书·周书》篇名,记载的是武王伐纣的事件经过。②传书:解释儒家经书的著作。③季子:季札,吴王寿梦的小儿子。寿梦见季札很贤能,想立他为吴王,他始终不肯。后来季札受封于延陵,所以又称“延陵季子”。④刀钩:古代两种普通的兵器。这里是便宜的意思。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许由让A天下B不C嫌D贪E封侯F伯夷G委国H饥死I不J嫌K贪L刀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书,文中专指注书,与《孔雀东南飞》“十六诵诗书”中的“书”意思相同。B.瞋目,指发怒而睁大眼睛。与成语“瞋目扼腕”中的“瞋目”意思相同。C.子,文中指你,古代用于对男子的尊称,如文中的孟子、诸子、季子等。D.况,指说明,与《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中的“况”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则材料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不能尽信书。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王充则认为世间传书多是一些标新立异之书。B.披裘负薪者怒斥季子目光短浅,言语粗俗,认为季子是个以貌取人的人,根本不配知道自己的姓名,并拒绝接受季子的道歉。C.披裘负薪者尽管处在社会的底层,但拥有做人的尊严,不在“上等人”面前弯腰,在他的身上,表现了人穷志不穷的孤傲。D.季子辞让吴主之位前往延陵,终身不返,王充赞扬了季子的廉让之心,但认为此事乃世俗传言,由此批判了传书的不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仁者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王充认为季子贪图地上遗金“殆虚言也”,他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新酿桂酒苏轼捣香筛辣入瓶盆,盎盎春溪带雨浑。收拾小山【注】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酒材已遣门生致,菜把仍叨地主恩。烂煮葵羹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注】小山:这里指桂花。《楚辞》中淮南小山所作《招隐士》有“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攀桂枝兮聊淹留”的诗句,因此以“小山”代指桂花。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捣”“筛”“入”等词写出了酿制桂酒的过程,“香”“辣”则代指酿制桂酒的材料。B.“盎盎”二字极富表现力,生动地写出雨后春溪漫溢、春天生机勃勃的情形。C.门生送来了酿酒的材料,蔬菜还需当地主人恩赐,诗人虽处荒村,但风流不减。D.尾联表达了诗人荒村酿酒的惬意,又蕴含了风流才子只能流连蛮村的遗憾。16.颔联意蕴丰富,表达精妙,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家中狗和鸡的不同活动,表达了对大家庭中道破落的深深感慨。(2)我们在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可以联想到用笔相似,同样写草木繁茂却带给人荒凉衰败之感的姜夔《扬州慢》中的两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看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展现的秀美山水,小刚深受震撼,不断地默念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词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父亲在乡镇工作的那几年,是我儿时在大自然的游乐场里玩得最“野”的时光。下河,上树,去大山里走访每一处溶洞,A。脸晒黑了是小事,裤子刮破了也是小事,只是在乡野里混久了不太讲卫生,脏了的小手照旧在身上乱擦乱搓。于是疹子一拨又一拨长出,全身奇痒无比,B把它抓破,它又演变成一个个脓包,每每疼得我心发慌,茶饭不思,眼泪巴巴。父亲气极,严厉呵斥我的顽劣和自食其果。①母亲惯我宠我,每次都内疚万分:“都怪我,没有好好看管她。我去采点秤砣消来。”傍晚,母亲披一身晚霞进屋。她麻利地把秤砣消和着苦瓜叶等一起捣烂,②再把我轻轻拢到她身前,用捣烂的草药将我的脓疱团团围住,仅露出丁点脓包头。这些草药闻着就是个苦味,没有一点“卖相”。但是没过几天,那些脓疱要么自行溃破,要么就C,被霜打过一样,完全蔫了。③后来我终于了解到了秤砣消的学名——夜交藤。④而它的块根,则是广为人知的“何首乌”。18.下列句子中的“野”与文中画横线的“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石砣说黑天鹅的性子野,看到生人受了惊吓,不利于养伤。B.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C.在大雪封门的深夜,饥饿的野狼、豹子嚎叫着,拼命拱着她的窑门。D.龙潭湖有点儿野,地方大,一般家长不愿让我们去那里。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20.以下“成纹自蹙如山势,引蔓能交入夜枝”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树叶落地后会经历一个生化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参与。它们分解落叶中的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氮、磷、钾等营养元素,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符合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体现了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和更新机制,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被分解的落叶会增加土壤的腐殖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落叶分解出的营养物质和元素回归土壤,能补充土壤养分,增强土壤肥力,从而①。而且,落叶被分解时,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部分碳以有机质的形式储存在土壤中,这是一个参与碳循环和固碳的过程。落叶为一些小型动物提供了②,比如蚂蚁、蛾会在落叶下活动,一些幼虫会在落叶中生存。同时,落叶的分解也为一些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这些小型动物和微生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落叶不仅③,还在不少城市里成为一处亮丽的景观。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答:①12字②12字③12字22.简述第一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答:60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新时代新征程上,当代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要成为敢于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就必须有远大理想,接好历史的接力棒,跑好接力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青年一代要敢于迎难而上、顽强斗争。新时代青年要有不怕苦、甘吃苦的意志品质,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握紧时代接力棒,锲而不舍跑出好成绩,用奋斗镌刻荣光。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青年的你,该如何做好时代新人?请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考模拟卷·语文参考答案题序123467101112151820答案CBDDDBBFIADBAC1.答案C解题分析:因果关系不成立,“它们未曾出现发展高峰”也属主观臆断,与事实不符。2.答案B解题分析:A要如此操作的是需要传递的公文律书,而不是所有的公文律书。C“隋唐时期,纸张逐渐代替简牍在文化传播中被普遍使用,促使印章由封泥变为钤印”错,这一现象出现的时期应是南北朝晚期至隋。D“一印终身”错,易官要改印,并非“一印终身”。3.答案D解题分析:D涉及了印章的防伪功能。A解说了印章的历史。B说明了玉玺是皇权在印章领域的标志。C写了苏秦的权势。故选D。4.答案D解题分析:“明清时期,篆刻艺术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错,根据原文“明清以来的篆刻家大多是文之余、诗之余、画之余,是业余的”“然而时人毕竟觉得篆刻是‘雕虫小技’,不值得也不适宜炫耀,大有民国时‘票友不下海’的况味”,可知篆刻艺术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选项臆断文中内容。5.答案①官印是官府行使权力的信物。②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③实施官印移交制度,官名印演变为官署印。(每点2分)解题分析:“隋文帝更新印制,使用官府机构名号印”对应文中“官印作为官府行使权力的信物”的内容。“官员卸任后将官印移交下任”对应文中“取消一官一印的颁授办法”“实行官印移交制度,使得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逐渐成为官府施政的公章”的内容。6.答案D解题分析:文中明确指出,置身城里江畔欣赏秋色,照样欲罢不能,并没有说体验感不如乡村。7.答案B解题分析:“表意含蓄”错,文章直抒胸臆,情感鲜明。8.答案①大量引用古诗词,使得文章语言典雅,意蕴丰厚,但增加了理解难度。②引用古诗词,本为简洁凝练,但一味堆积,则重复啰唆,有损简洁。③适当引用古诗词,能够增强文学性,但用力过猛,则有卖弄之嫌,反为不美。(每点2分,全对得满分)解题分析:回答此题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一方面要回答引用古诗词的好处,另一方面要指出过度引用的弊端。9.答案①《故都的秋》一文,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而《秋天的脉络》则表达了作者对秋之收获的喜悦。在立意上《秋天的脉络》不如《故都的秋》有深度。(3分)②《故都的秋》中。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意象萧瑟,充满孤寂落寞之感;而《秋天的脉络》一文中,秋来得轻,来得稳,来得有条理,积极昂扬,欢快明丽。在情感上《秋天的脉络》比《故都的秋》更温暖,更有温度。(3分)解题分析:从“深度”“温度”两个方面比较两篇文章,“深度”指立意,“温度”指情感,比较两篇文章的立意和情感即可。10.答案BFI解题分析:原文标点:许由让天下,不嫌贪封侯。伯夷委国饥死。不嫌贪刀钩。11.答案A解新分析:“十六诵诗书”中的“书”泛指书籍。12.答案D解题分析:“但认为此事乃世俗传言”错,作者认为不实的是传书对季子贪图地上遗金的记载,而非季子辞让吴主之位的记载。13.答案(1)仁者在天下是无敌的,凭借最仁慈的人去讨伐最不仁慈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使木棒漂起来呢?(2)既然不以捡取地上丢失的金子为耻辱,派左右随从去捡有什么困难而偏要烦劳那个披着皮衣的人呢?解题分析:(1)得分点;“无敌于天下”状语后置句1分,“何其”“流杵”各1分。句意1分。(2)得分点;“耻”“何难”“烦”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①事实论证,作者以季子能让君位、不负死者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②道理论证。作者以季子有左右随从可使唤,没必要使唤披裘者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③假设论证。作者假设季子在暗处尚且不贪图地上遗金,更何况在白天,并猜想季子召唤披裘者的用意来说明他不可能贪图地上遗金。(每点1分)解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如何论证,那就需要从论证方法入手。先找出作者表明态度的句子,然后归类。如“季子能让吴位。何嫌贪地遗金?”“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这是摆事实。“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这是讲道理。从事理上说明季子没有必要使唤披裘者。“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以白日,前后备具”“或时季子实见遗金,怜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时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这些是作者的假设与猜想。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只取信两三篇罢了。仁者在天下是无敌的,凭借最仁慈的人去讨伐最不仁慈的人,怎么会流那么多血使木棒漂起来呢?”材料二:世上解释诸子著作之传书的话,大多想标新立异。发出惊人的言论,来吓唬社会上的一般人;创作稀奇古怪的书,以标榜自己特殊奇异而闻名。传书上说:延陵季子出去游玩,看见路上有丢失的金子。正当夏天五月,有一个披着皮衣背着柴火的人。季子向背柴的人呼喊:“把你那边地上的金子拿过来!”背柴的人把镰刀往地上一扔。瞪着眼睛将手一甩,说:“你怎么站在高处,眼界却如此低下,外貌高雅,说话却那么粗俗!我在夏天五月披着皮衣背着柴火,难道就是捡人家丢失的金子的人吗?”季子向他道歉,询问他的姓名与字号。背柴人说:“你是个只看重外表的人,哪里值得我告诉你我的姓名,字号呢!”于是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世人都认为传书上的话是真的,(依我看)恐怕这是假的。季子以吴国君王争权夺利的“吴之乱”为耻,吴国公子们想立他为君主,他始终不肯接受,便离开京都去延陵,终身不回,廉洁谦让的操行始终如一。许由谦让君位,因此不被怀疑食图封侯。伯夷放弃君位饥饿而死,因此不被怀疑贪图小便宜。廉洁谦让的操行,大事可以说明小事,小事却难以说明大事。季子能谦让吴国的君位,怎么能怀疑他贪图地上丢失的金子呢?季子出使中原各国,路过徐国。徐国君主喜欢他的宝剑,他没有立即送给徐君。等回来的时候,徐国的君主已经死了,他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才离去。那廉洁谦让的心,让他认为背弃自己以前许下的心愿是可耻的。季子不肯弃死者,能舍弃自己的宜剑,怎么要被怀疑呵斥一个陌生人为他去捡丢失在地上的金子呢?季子没有离开吴国时,是公子;已经离开吴国时,是延陵的统治者。公子与地方统治者,外出时前后都有护卫,车的前后还有随从的车,不会仅仅一辆车在路上走,这是明摆着的。既然不以捡取地上丢失的金子为耻辱,派左右随从去捡有什么困难而偏要烦劳那个披着皮衣的人呢?世人都称颂柳下惠的操行,说他能够在黑暗的环境里自己修身保持清白。贤良的人都具有相同的操行,所以相隔千年其心意也是相通的,把季子放在暗处,他尚且不会捡取地上丢失的金子,何况是在大白天,前前后后都有随从的人,在路上捡取丢失的金子,这不是季子的操行。或许是季子果真见到丢失的金子。可怜披着皮衣的背柴人,想让他从中得到好处;或许是说捡取那地上丢失的金子,想把它给背乘人,又不愿意亲自去拾取,世俗之人则传言,是季子要拾取别人丢失在地上的金子。15.答案B解题分析:“生动地写出雨后春溪漫溢”错,根据首联中的“懂雨浑”,可知是雨中,而非雨后。16.答案①运用用典和借代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酿酒的快乐。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明月入樽的情景写得生动有趣。③用词活泼,“招呼”一词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欢快。(每点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