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3单元荀子蚜第1课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1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荀子蚜第1课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2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荀子蚜第1课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3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荀子蚜第1课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4页
高中语文第3单元荀子蚜第1课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单元概述〔单元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等,准确翻译选文。2.学习和借鉴荀子散文中运用铺排和比喻进行论述的手法。3.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理解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并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方法。〔荀子简介〕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字卿,又称荀卿、孙卿,赵国郇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区西门)游学,三次被推为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238,春申君被李园杀害,荀子被废,大概没有几年就去世了。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内容提要〕本单元内容只有一节,主要涉及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荀子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祅”,也就是由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着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也就是说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第一课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1课前预习2进入课堂3课堂训练4提能作业课前预习荀子与《荀子》荀况,又称荀卿,赵国人,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生于战国末期。曾游学于齐,后去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死于楚。他的著作,后人编定为《荀子》三十二篇。《荀子》和《韩非子》,代表了先秦论说文的新成就。荀子的思想虽出于儒,但又吸收了其他各家的学说,对儒学有所改造。其中最突出的,是反对法先王,主张文化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否认天有意志而能主宰人间的事务,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人性恶”也是他的著名观点。所谓人性恶是指人天然有各种情欲,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必然导致暴乱争夺。但他相信通过后天的学习熏染,可以达到善的境界。(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荀子对社会文化的态度,是重视政治和伦理上的实用性,要求一切诗书礼乐,都归于儒家所说的圣王之道。对于不顺礼义的文章,一概斥为“奸说”。由此建立了后世儒学文学观的基础。这对文学的发展是不利的。《荀子》书中的文章,实践了他的观点。全书体系完整,涉及面很广。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造语简练,多用铺陈手法和排比句式,整齐流畅,适于诵读。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示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荀、韩之文,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明确,中心突出,论证精密,注意谋篇布局,结构浑然一体,表明我国说理文体制已经成熟。从此以后,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篇,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荀子》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进入课堂(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1.如何理解“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都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然界都要遵循一定规律,作为人要想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也该遵循礼义。2.如何理解“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这已成为人生的颂歌、伟大的名句。它充分表现了人类以自己的力量来赢得生存和发展,从而区别于众多物种之所在。如果说,孟子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么,荀子便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类的整体气概。3.荀子认为应如何对待“自我”和“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君王应该执着于礼义治国,执着于任用有才有德的人,执着于消除弊政。而所有的人都应该执着于提高思想,完善德行,发展智慧。德行高尚的人,对于由自己决定的意志、德行、智慧等非常慎重,却不羡慕那些由时势命运来决定的荣华富贵;德行卑下的人丢下可以由自己决定、通过努力就能成功的事情,而一心指望那些由时势命运决定的事情。所以,德行高尚的人一天天进步,德行卑下的人一天天退步。这就是他们相比之下大有悬殊的根源。4.荀子在文中提出了哪些思想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文中荀子首先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大自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人应该“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荀子还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物畜而制之”“骋能而化之”的主张,认为人类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自己的才能智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万物都能更好地生长并能为人类服务。5.怎样理解荀子所讲的“天人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是自然的运行。它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不能主宰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去顺应和利用“天”的规律而生存发展。荀子不求了解和重视与人无关的自然,而要求了解和重视与人事相关或能用人事控制和改造的自然。这其中包含着既有顺应,又有控制和改造的两种思想,既有“分”,又有“合”。由此可见,“天人之分”是指某种主观清醒态度和奋斗精神,是肯定人类主体的实践力量的冷静理智而又乐观积极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是现实的。(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1.荀子是如何认识天地四时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的?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和混乱有决定作用吗?荀子说没有。选文第1段:“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荀子先设定一个疑问:社会安定和混乱是由天决定的吗?之后回答说:太阳月亮、星辰以及祥瑞的历法等,这些都是大禹和夏桀相同的,但是大禹凭着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夏桀凭着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可见社会的安定和混乱不是由天决定的(日月、星辰、瑞历都是包括在“天”这个概念中的要素)。“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农作物在春天和夏天纷纷发芽,茂盛地生长,人们在秋天和冬天把收获的谷物积蓄、收藏起来,这在大禹和夏桀又是相同的,可是大禹凭着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夏桀凭着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可见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季节决定的。“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得地则生,失地则死”一句,有的学者认为只是就植物或庄稼而言的,恐怕不太符合荀子的本意。《荀子·富国》篇说“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王制》篇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天地是生存的根本,先祖是族类的根本,君上和老师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没有天地,何以生存?没有先祖族类,如何产出?没有君上和老师,何以治理天下?)这几个例子,前一个是就天地生万物而言的,后两个则主要是就天地生人类而言的。所以,“得地则生,失地则死”应该是说万物,包括植物、庄稼,也包括人类。万物得到地就能生存,失去地就会死亡,这在大禹和夏桀又是相同的,可是大禹凭着这条件使天下安定,夏桀凭着这条件使天下混乱。可见天下安定或混乱不是由地决定的。荀子用三个问句,领起三个意思,层次分明,条理井然,逻辑严密。2.荀子认为应怎样把握天运行的规律,来利用天?不仅天地四时对人世的安定和混乱起不了决定作用,不仅天地之间的种种变异并不可怕,而且人们应该也可以把握天运行的规律,来利用天。选文最后一段:“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大”的意思是“认为……大”“以……为大”。“孰与”表示选择,意思是哪里比得上。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命”是指自然的规律、法则。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干旱则盼望天降甘霖之时,水涝则盼望天晴之时,如此这般就叫“望时”。盼望有利的时令或时辰而等待它,哪里比得上顺应眼下的时令或时辰而使用它呢!“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多之”即使之多。“骋能”即施展、发挥自己的能力。“化之”即使之变化。依靠万物使它们自然增加,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本领来使万物产生符合需要的变化呢!“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物之”即使之成为(自己的)物。想得到万物、想使它们变成自己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治理好自己的物,以保证不失去它们呢!“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物之所以生”指万物产生的原因。“物之所以成”指万物生成的缘由。希望了解万物产生的缘由,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长成的缘由呢!“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这是最后的一个结论:放弃了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荀子的意思是说,在应当努力的地方,人必须努力。如果沉溺于“大天而思之”“从天而颂之”“望时而待之”“因物而多之”“思物而物之”“愿于物之所以生”,那就是“错人而思天”;对于“天”“天命”“时”“物”等,人应该做到的是“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以及“有物之所以成”,这些都是合乎万物实情、人应该做出的努力。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人应当在哪些方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而言之,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其固有规律,按规律办事;治理国家应以礼义规范人的行为,避免人的失误导致混乱。小而言之,治理家庭应注重伦理道德的修养;个人的工作学习,应相信自我,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