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___g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

奇石》《日月潭》《葡萄沟》三篇课文,写出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

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黄山奇

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色”为示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

讥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对遇到不懂的词句,应先借助

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单元以写景的文

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课文《黄山奇石》中用“好像”“真像”仿写文中句子,

介绍黄山奇石,并用课文提供的词语介绍某处景物;课文《葡萄沟》中课后第三题安排了

仿写的练习;《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拓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

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了解留言条的内容,通过例文旁的提示,

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内容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登鹳雀楼》写了登上鹳雀

1.认识5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

楼看到的景岂,告诉我们人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

生的哲理。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

古诗二首2《望庐山瀑布》一诗再现了的意思。

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

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

之情。丽。

黄山奇石2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奇石。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日月潭2写了日月潭的优美景色。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5.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葡萄沟2多、颜色鲜、味道甜,葡萄6.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干也很有名。7.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1.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

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2.展开想象,用“像”说句子。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语文园地四4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4.学习写留言条。

我爱阅读5.发现描写颜色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

积累相关的词语。

6.积累写景名句,初步感受山河的壮美。

7.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8古诗二首

;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

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

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12个生字中,“瀑、布”的韵母都是“u”,而声母分别是“p”和“b”,学生

可能容易混,教师可以多示范、纠音。“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可以借助口常

交流,强化正音。

(1)识字。

①字源识字:“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②熟字换偏旁识字:“楼、依、遥”可以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联系熟

字来识记。

(2)理解字义。

①结合上下文语境,借助文中插图理解“依、尽”的意思,可以看看插图,说说诗句

所描绘的画面,理解“依、尽”的意思。

②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理解:“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

层。“炉”,从“火”“户”入手,表示做饭、取暖、冶炼的器具,请学生联系生活想一

想见过哪些炉子一一煤炉、微波炉。

(3)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

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2,诵读古诗

(1)渗透学法,理解诗意。比如:读懂诗的题目,就能大致了解诗写了什么内容;

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的意思;读好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借助插图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猜猜

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等等。

(2)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中的

通面,结合简笔画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

感情。

准备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

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

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搭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

察。(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

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纤球.染纤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

觉得,这里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

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

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鹳

雀楼的相关资料。

4.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那我站在楼的第一层,行吗?

生(齐):不行,要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的顶层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

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一

一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蕴

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人、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

习中。

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

遍。

2.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一起来读。

老师引读,师一句生一句轮流读,学生模仿教师读,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

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设计意图:

本环节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直至读准诗句的节奏和停顿,为进一步有

感情地朗读古诗和理解诗句奠定以础。

三、巧借生字,想象画面。

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鼓励学生从说单个事物向说整个画面发展。

3.巧借生字,指导学生将画面想丰富,想生动。

(1)(师出示图片)人穿的衣服和人是贴在一起的。和“依”有关的词语通常表示

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你看,他们挨得多紧啊!(依靠、依偎)太阳是怎样依

着群山慢慢下沉的?(在“依"字旁边标注“靠”)

设计意图:

小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汉字绝大部分为形声字,掌握了形声字就掌握了学习汉字的主动

权。学习形声字重点是把握好形旁,如果理解了常见形旁,就能自主地析形索义,因义记

形,就能达到“学一个带一串”的功效。

(2)太阳依靠着山怎么样?从哪个字读出来的?(尽)“尽”就是消失、完的意思。

那谁能把这种景象完整地说出来?(傍晚的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落下去。)

(3)你想象中的黄河是怎样的?(出示图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觉得这是怎样

的黄河?

(4)两行诗连起来读画面会更美!现在老师想和大家合作读这抬头、低头满眼都是

自然之美的优美诗句!男女生能合作读吗?

四、反复诵读,理解诗理。

1.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的所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结合古文字,学习理解“欲”。在诵读中,自然理解“千里目、更“,在理解的基

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读。

3.“欲穷千里目”中“穷”是什么意思?看完、看尽。“千里目”就是指很远很远的

地方。“目”就是一一(生:眼睛,这里是指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4.生边做动作,老师边问。你看到更远的地方了吗?怎样才能看得更远呢?

5.是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呀!通过这样的体验我们知道了:

课件出示:

只有站得,才能看得。

(板书:登得高看得远)

让我们带着我们的感悟再读读这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对诗意的大

致理解,把学生引入到诗的意境中和诗人的情绪里,唤出学生朗诵这首诗的情感状态。

五、感情朗读,配乐诵读。

1.师配乐范读,生配乐诵读C

2.创设情境,练习吟唱。

3.集体带动作吟唱。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的烘托、借助图画的感染,让诗中的意境浸透学生的心间,全情投入朗诵。

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情怀,读出古诗的韵味。

六、表达训练,拓展运用。

创设三个背诵古诗的情境(登鹳雀楼、被评为三好学生、爬泰山),让学生自然地背

诵,快乐地背诵。

示例1:当你被评为三好学生,为了不让你骄傲,老师希望你继续努力,可以对你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示例2:当你爬到泰山的半山腰时,妈妈对你说:“欲看更多景,就要(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

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解所背诵积累的诗句意思,学以致用,我特别创设了这一情境,让

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着运用经典,将背诵与运用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真正体现古诗词“古为今用”的价值。

七、巩固生字,学写汉字。

1.课件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说出其特点。

2.看看这些生字,怎样记住它们呢?说说你的方法。你能记住哪个字就说哪个字。(拆

字法、编口诀法、看图法等)

3.记住了字形,怎样写好它们呢?来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一写。(教写“楼、依、尽、

黄、层”5个字)

4.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书上先描红,再照着写两个。

板书设计'

/白日、

所心黄河壮阔.雄浑

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

.欲穷千里日\八”7寓理于事

所Hl更上一层怪积极进取1r

第2课时

《望庐山瀑布》

课时目标:

1.认识“瀑、布”等6个生字,会写“照、炉”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壮丽。

教学过程

一、赏图导入,了解题意。

1.上节课,我们随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眺望黄河美景,这节课,诗人李白会让我

仅欣赏哪里的景色呢?(庐山瀑布)

2.让我们跟随李白的脚步走进庐山,一起去欣赏吧!(课件欣赏庐山宣传短片)

3.板书诗题,诵读诗题。(读准字音,体会节奏和停顿)

4.题目比较长,读好它的停顿很重要。谁来说说:“望”是什么意思?(看)从题目

中你知道了什么?

5.教师小结:读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理解题目,是教学古诗一个重要的环节。题目是诗的窗口,通过理解题目,可以大致

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同时渗透读诗方法的指导。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读诗之前,请看要求。

课件出示:

1.大声朗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2.多读几遍,读顺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检查自读情况,相机正音纠错。

(3)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

瀑布(pUb£i)香炉(lu)

紫烟(ydn)遥(ydo)看挂前川(chudn)

怀修(yl)银河落九天

(4)去掉拼音,同桌互读,评价纠正读音。

2.读出节奏。你们的字音读得很准确,可是读诗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怎么才能读出

诗的味道和节奏呢?

课件出示: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V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指名读。师范读,注意听老师读诗的节奏。

4.自由练读,注意节奏°

5.同桌合作朗读。

6.指名两人一组上台诵读。学生评价。(是否读出节奏)

7.师生接读。

老师前半句:日照香炉一一生接:生紫烟。

8.配乐齐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范读、互读、师生接读、配乐齐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准

字音,读对词语,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读好诗歌,为积累背诵打下基

砒。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过渡:庐山瀑布有多美呢?你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庐山瀑布风光图)

1.学生交流看图片后的感受c(美丽、壮观、迷人……)

2.课件出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品读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句,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瀑布的位置,好像“挂”在山上。

生2:我读懂了李白游览庐山时的天气是晴天。

(2)提出疑问: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预设1:“香炉”是什么意思?

相机指导理解词意:“香炉”指庐山香炉峰。

预设2:为什么会“生紫烟”呢?

(3)指导理解“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意。(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4)师解释学生疑问:刚才同学们问到了“生紫烟”的问题,请看大屏幕,因为庐

山太阳高照,阳光照在香炉峰上,阳光透过水汽形成峰顶云雾,弥漫缭绕,好像香炉峰生

成的紫色烟雾,所以李白写“生紫烟”。一个“生”字把水汽上升的景象写活了。

(5)教师小结:遇到不懂的词,我们可以查资料或借助图片来理解,这也是学习古

诗的好办法。

(6)自学“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你能读懂这句诗的意思吗?

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归纳:

a.遥看:从远处看。

b.挂前川: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带子从悬崖直挂到山前。

c.“挂”字化动为静,写出了瀑布的雄奇壮观。

(7)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重读“生”和“挂”字,读出瀑布的雄奇壮观,

读出赞美之情。

(8)教师小结:(边小结边在黑板画简笔画)这两句写了诗人远望庐山瀑布的雄奇

景象。瞧:太阳照在香炉峰顶,峰顶云雾弥漫(画香炉峰),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画上

升的水汽)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丝带高挂

于山川之间。(画瀑布)庐山瀑布多么雄奇!多么壮观!带着我们对它的赞叹再读这句诗。

(齐读诗句)

3.品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如果你来到庐山山脚抬头仰望瀑布,你会想到什么?

生1:我仿佛看见珍珠串成的帘子挂在山前。

生2:我仿佛看见瀑布闪着银光,从高高的山直泻下来。

生3:我仿佛看见青山中闪着银光的带子。

(2)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看到如此壮观、雄奇、美丽的瀑布,被它深深吸引住了。

他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自由读诗句,你读懂了什么?遇到难懂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借助插图猜一

猜意思。

(4)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组内互读讨论。

(5)全班交流,归纳:

预设1:“飞流直下”写了山高水流得很急很急,像在飞一样……

预设2:“三千尺”是指瀑布很长……

预设3:诗人说瀑布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了,其实是……

预设4:诗人看见瀑布从很高的山峰直泻下来,以为是银河掉下来了。

(6)教师小结:借助课文插图和课外收集的庐山瀑布的图片,我们大致猜出了这两

句诗的意思。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

(7)理解词意,体会“夸张”。

①庐山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吗?(没有)这就是夸张。

②品读,读出夸张。(“飞流直下”语调上扬、声音响亮,“三千尺”重读,适当拖

长音。)指名读,男女赛读,全班读,师生合作读。

4.想象画面,诵读全诗。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有高高的香炉峰,

有银河一样的瀑布飞流直下,多么令人震撼!多么雄伟壮观!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

读这首诗,可以做动作读,也可以和同桌合作读,读完了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给点建议

吧!

(2)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朗读这首诗吧!

5.背诵古诗。

(1)古诗不仅要会读,还要会背诵。一起看图和板书背一背。

(2)自由背诵古诗。

(3)指名背诵。

(4)齐诵。

设计意图:

借助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给孩子们震撼,让他们直观的感受瀑布的雄奇

美丽。直观的教学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着,让学生借助插图、课外收集的

庐山图片、查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诗意,教师板画,让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美,

体会到诗人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L读本课生字:“瀑布、香炉、紫烟、遥望、挂前川”O

2.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照、炉、烟、挂、川。

重点提醒:

①“照”上下结构,上面“昭”窄、大,下面“八”宽、扁。不要写成“日”字旁。

②“炉、烟”左窄右宽.“火”最后一笔是“点”U

③“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才”第三笔是“一"。右边两个“土”。

④“川”独体字。三笔分立,间距相等,第二笔竖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提示书写要领,学生跟着书空。

4.学生练写,写完对照例字观察、点评。

5.全班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点评,学生再次练写。

设计意图:

复习读词语的环节即是巩固生字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观察生字结构的基础上,引导

他们及时临写,教师点评后再写,让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板书设计

远看瀑布挂前川

望庐山瀑布碓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