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姓名班级考号姓名班级考号密○封○装○订○线密○封○装○订○线密封线内不要答题第一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变异。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魏晋哲学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在思辨上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是空前的。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这种新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的。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材料二“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里来的。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魏晋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于艺术,“风骨”便是一例。从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从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贯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摘编自解芳《风骨之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较少受统治束缚,魏晋产生了纯正的哲学与文艺,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的最大一次飞跃。B.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了新思潮,它在文艺和审美心理领域反映得更加敏锐和鲜明。C.魏晋诸多诗歌通过外在乐观的语言表达形式内蕴了他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深厚情感。D.汉代与魏晋对人物品藻是有差别的,这主要是因为魏晋时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思想观念的兴起为魏晋新思潮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契机。B.当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再从属于鬼神迷信和天理宿命时,人的觉醒也就存在实现的可能。C.王羲之书法讲究起笔和收笔,动作精致而到位,点画俱美,疏密相间,有“风骨”之美。D.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述东晋人物风度,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3.下列选项中,不能论证材料二中“风骨”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分)()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B.倭堕低梳髻,连娟细扫眉。(温庭筠《南歌子》)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班级举行“魏晋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交流活动,请综合上述文本,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结合所学过的古诗文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寻声楚吟缓缓归汤世杰①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这句话猛然唤醒了我: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抵达。路上,我一直深究的,正是“秭归”这个地名。“秭”,《广韵》中称“千亿”。“归”,即返回,扩展为反观、反思。所谓“秭归”,便是万千人生的返回、反观与反思。②屈原必深谙于此,他的一生是对“返回”的最好注释,而导引这一切的就是诗。屈原本质上是个诗人,以文辞与辩才名世。“诗”与“策”,是他生命的双翼。他曾极力以他的“策”去报效他的国,可惜君王既不懂他的“诗”,也无视他的“策”。当“策”的翅膀被折断,便只能返回去做他的诗人。③我到的那天,是端午前一天。这些年,我在异域他乡身心俱疲,每时每刻都渴望着归去。如果“返回”“归”是秭归的一大属性,漂泊与流浪则是秭归的又一大属性。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④多年前的一个端午,我去过老秭归。那年的端午诗会是在一个幽暗的礼堂进行。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诗是秭归的骨与血。只有那时,你才会真切想起你面对的,是中国最古老也最伟大的诗人屈原——一直颠沛流离于江河湖海的诗人。在他之后,世界迷失了方向,至今还在迷失。汉唐以降,诗早成了仕途进阶攀附的云梯,诗的价值断崖式跌落。人沦为徒具肉身的躯壳,灵魂无家可归。比如我,多年漂泊异乡,以为浪迹天涯阅尽春秋有无尽豪迈,其实无非是一种极致的自我迷失,潇洒中隐藏着的唯有孤独。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与屈原一样,一直处于无尽的流浪与漂泊之中……⑤翌日清晨我醒得早,沿乐平里盘山小道爬上去,来到屈原庙前。只有在乐平里,才能感受到屈原穿越了两千多年时光,整整走过一部中国文明史。说屈原只知忠君报国的论者,他们忘了屈原终其一生都是个追寻真善美的诗人。在他那里,美政与美人同为一体,二者不过是“美”的不同形态。他是人类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以“美”为终极目标的歌者。美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她高踞于山河之上,与日月同光。⑥祭奠屈子的招魂仪式即将开始。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幛。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两边“清烈千秋师”“忠贞万古存”两行小字,点点滴滴都是淋漓的民心。烛灯、香炉、酒盅、点心一溜排开,轻烟缭绕,人世静穆,纸扎的引魂幡以素雅的清白,在屈原庙前沉郁的深色背景里,时而低垂,时而轻扬。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三个吟诵招魂诗的乡人开始了吟唱。那是始自屈原的道地楚吟,来自大地,悲悯悠扬,深切跌宕,忧而不伤。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异样的肃穆让人既振奋充盈,又虚脱无力,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⑦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来自俗世的吟唱者们,肉身沉重,尘埃满身,没有翅膀,无法飞翔,只好以吟唱代替飞翔。他们的吟诵,率真的粗粝一如裸露的山野,无饰的质朴恰似未耕的田园,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⑧坐在身边的朋友悄悄问我,能不能也朗诵一首自己的诗作。久不为诗,我只在去乐平里的路上,用手机记下一些思绪。头天在县城吃过的粽子状若小喇叭,凝视良久,总以为它在吹奏着什么,讲述着什么。解开紧紧缠着粽子的道道绳索,一如解开屈原身上的左徒官服,方可见屈原作为一个大地诗人的真身,向世界奉献他几经煎煮早已熟透的糍糯之心,顿时诗意汹涌,蜜汁涟漪流溢,九州为之庆幸。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⑨朗诵间隙,我与从台上走下来的乡亲悄声聊天,问他们的写作,他们的吟唱。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⑩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热情地讴歌了屈原,以其独特的视角表现秭归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给人鲜明的艺术感受。B.“那场‘处心积虑’的返回,将抵达”中,“处心积虑”指的是用尽心思探寻。C.第③段结尾说:“没有远离、漂泊与流浪,何来‘返回’与‘归’?”正是有了远离、漂泊与流浪,才有了“返回”,颇具哲理。D.文中“近乡情更怯”写出了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秭归”的全部历史,都隐藏在这一地名之中。文章开头对“秭归”地名含义的阐释,既有文化意味,又为下文做了铺垫。B.第④段运用补叙,作者回忆参加端午诗会的情形,说明世界至今还在迷失方向,表达迷失自我的复杂心情,为下文做铺垫。C.第⑧段用“粽子”作比喻,表达了对还原屈原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D.本文记叙与抒情相结合,运用想象等手法,长短句错杂,整散句结合,体现散文语言之美,体现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9.文章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祭奠屈原的仪式?请结合全文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十二月,丁未,朗陵公何曾卒。曾厚自奉养,过于人主。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及卒,博士新兴秦秀议曰:“曾骄奢过度,名被九域。宰相大臣,人之表仪,若生极其情,死又无贬,王公贵人复何畏哉!谨按《谥法》,‘名与实爽曰缪,怙乱肆行曰丑’,宜谥丑缪公。”帝策谥曰孝。绥,曾之孙也。初,何曾侍武帝宴,退,谓诸子曰:“主上开创大业,吾每宴见未尝闻经国远图惟说平生常事非贻厥孙谋之道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汝辈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属必及于难。”及绥死,兄嵩哭之曰:“我祖其殆圣乎!”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河内王尼见绥书,谓人曰:“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人曰:“伯蔚闻卿言,必相危害。”尼曰:“伯蔚比闻我言,自已死矣。”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臣光曰:何曾议武帝偷惰,取过目前,不为远虑;知天下将乱,子孙必与其忧;何其明也!然身为僭侈,使子孙承流,卒以骄奢亡族,其明安在哉?且身为宰相,知其君之过,不以告而私语于家,非忠臣也。(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改)材料二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节选自司马光《训俭示康》,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吾A每B宴C见D未E尝F闻G经H国I远J图K惟L说M平N生O常P事Q非R贻S厥T孙U谋V之W道X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意为“违背”,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中“爽”的意思不同。B.“殆”,意为“大概”,与“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中“殆”的意思相同。C.“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态度,与“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的意思相同。D.“比”,意为“等到”,与“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中“比”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何曾生前生活奢侈无度,多次遭到弹劾,但皇帝都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B.何曾子孙后代更加奢侈,且为人十分傲慢,最终落得家族灭亡的后果。C.河内王尼断言何绥的德行有亏,必定命不长久,自己直言批评也不可能被何绥伤害。D.司马光认为何曾缺乏真正的智慧,缺乏作为一个臣子的忠正品格。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伯蔚居乱世而矜豪乃尔,其能免乎!
(2)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14.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与《训俭示康》中均对“侈”发表议论,但论述方法有异,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文本一: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陆游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文本二:观书(节选)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15.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诗人自叹为“腐儒”,有才不见赏之慨,和黄庭坚《登快阁》中自称“痴儿”的谐趣不同。B.颔联,诗人写自己头有“白发”,逼近“老境”,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回忆,诗人不免悲戚伤怀。C.颈联写室外秋天深夜的情景,风摇动高高的梧桐树,传来阵阵寒意;咚咚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诗人也到了睡觉的时间。D.尾联写诗人入睡前感到有些饥饿,便把山药煮成粥来吃,感到像琼浆一样甘美,表现诗人安贫乐道、好学不倦的情怀。16.这两首诗对你的读书生活有何启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在《离骚》中,写时光匆匆流逝而不停留,时序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2)《扬州慢》(淮左名都)中,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昔日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句子是“,”。
(3)古人写诗词讲究炼字,既用“空”字写景状物,如“”,又用“空”字表达情感,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凡有一地,必有一脉邯郸诞生成语典故1500多条,在全国首屈一指。2005年,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邯郸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可谓实至名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都城不胜枚举,唯有邯郸成语大千,为之何?成语之所以能成为邯郸的独家特色可能与长安、洛阳等都城虽也成语众多但与其汉唐元明清时期的灿烂文化相比便黯然失色有关。成语是民间口语辗转相传的产物,属于与官方文化对立的民间文化,因而更容易在华北平原生根发芽,而非长安、洛阳等都城。邯郸作为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中国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有幸成为成语的第一道加工地。成语的产生发展还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隋唐大一统王朝出现后,经济重心转移,且生产力不断发展,百姓文化素质提高,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化绚烂多姿。成语在隋朝以前经历过繁荣昌盛,而后逐渐式微。邯郸迄今三千多年建城史,辉煌时刻止于隋朝修建大运河。当前中国流传的成语近80%以上产生于春秋到隋朝这一时期,这与邯郸兴衰史大致相等,()历史唯独成就了邯郸之“成语大千”。
由此,邯郸最具辨识度的文脉精髓就蕴含在“成语大千,赵都邯郸”八字之中。18.下列句子中的“加工”与文中加点的“加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任何奶制品和经加工的鱼肉类食物,如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便不宜食用。B.农村经济应侧重农产品的深加工。C.厂房里横七竖八地摆放着许多未加工的木材。D.这一切使我们进入了以前从不认为有可能的对信息加工、储存和处理的领域。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仔细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5分)①句中有一词语需要删去,该词是;
②句中有一词语需要修改,把改为;
③下列两句中的引号与本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是;
【甲】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邯郸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乙】用面团发酵的食品里面都存在着一些“神奇的小孔”。④在文中括号处可以填入的关联词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宋词有以山喻愁的。如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春愁一倍多。”愁很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难以喘息,无法摆脱,极言①。在李清照的笔下,无形的愁有了重量。她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可以载在船上,但愁太过沉重,只恐船都载不动。愁的悲凉与沉重活灵活现。②。如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又如秦少游:“飞红万点愁如海。”把愁比喻成江水或海水,一者是说愁像江水连绵不绝;另一者是说愁像海水既深又广,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且茫茫无涯,不知何处是尽头。
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说的是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春水迢迢;贺铸《木兰花》“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悉不尽”,说的是③;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说的是一言难尽的悲愁如泪化春江。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结合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李清照、李煜、秦观在描写“愁”的时候,侧重点有哪些不同。(4分)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写道:“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其大意是:学诗之人初期不识好坏,篇幅又长又累赘,放纵笔力写成;后来稍有知识则自知浅陋,写诗开始畏畏缩缩,极难写出好诗;等达到写诗透彻的境界,则纵横诗境,信手拈来,头头是道。严羽的诗论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体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全解全析第一单元达标检测1.BA.“最大一次飞跃”于文无据,材料一说的是“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C.“外在乐观的语言表达形式”错误,材料一说的是“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留恋”。D.“主要是因为……”错误,材料二说的是“魏晋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并没有指出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主要原因。2.D“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错,材料二说的是“魏晋时候,尤其是晋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3.BB项选自一首闺情词,写闺中女子对情郎刻骨铭心的思念。结合材料二“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可知,该选项不能论证材料二中“风骨”相关内容。4.答案①首先提出观点,即魏晋哲学在思辨上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是空前的;②其次点明背景,对比两汉经学、文艺,指出因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魏晋时期产生了理性的“纯”哲学和感性的“纯”文艺;③接着分析新思潮的基本特征,以《古诗十九首》为例,进一步阐述这种变化是人性的觉醒;④最后总结全文,指出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是对人生的执着与追求。解析①第一段,“魏晋哲学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在思辨上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是空前的”提出观点,即魏晋哲学在思辨上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是空前的;②第二段,“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点明背景,“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对比两汉经学、文艺,指出因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魏晋时期产生了理性的“纯”哲学和感性的“纯”文艺;③第三段,“这种新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来说,就是人的觉醒”分析新思潮的基本特征,“《古诗十九首》……在对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以《古诗十九首》为例,进一步阐述这种变化是人性的觉醒;④第四段,“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总结全文,指出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潮是对人生的执着与追求。5.答案①魏晋文学艺术作品突出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表达出对人生命运的留恋之情。②魏晋文学艺术作品强调文章要有“风骨”,具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重视精神性。③曹操《短歌行》感叹人生几何,进而表现出积极用事的人生态度,呈现出强烈的生命律动,富有“风骨”。解析结合材料一“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在表面看来……留恋”,可概括出:魏晋文学艺术作品突出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表达出对人生命运的留恋之情。结合材料二“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可概括出:魏晋文学艺术作品强调文章要有“风骨”,具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重视精神性。题干要求结合所学过的古诗文进行分析,考生要从所学过的魏晋文学艺术作品中进行选择,如曹操的《短歌行》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分析时要注意紧扣对人生命运的慨叹和“风骨”之说。6.D“……写出了作者久别家乡,回来时已无家可归的复杂心情”错误。结合原文“我上台时,浑身都在哆嗦。‘近乡情更怯’。紧张,突然意识到了那个时刻的庄严”可知,“近乡情更怯”写出了作者来到屈原故里、中国文脉源头,满怀敬畏之情;同时也是担心在精神上没有真正返回。7.B“第④段运用补叙”错误,第④段运用的是插叙。8.答案①结构上,呼应开头,开篇写回到秭归,最后写离开秭归,相互照应,结构严谨。②内容上,写作者参加祭奠屈子的仪式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创作仿楚辞的习作,表明作者已从极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灵归宿,深化了主题。解析解答本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分析。结构上,结合“听见一声‘到了’,应声望去,秭归就到了”“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可知,文章开篇写回到秭归,最后写离开秭归,结尾与开头相呼应,结构严谨。内容上,结合“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而在以吟唱呼唤、重现他的诗意。诗,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唱’紧紧相连。三闾骚坛的诗人,一代代地读诗写诗唱诗,那既是怀念屈原,也是他们自身生命的需要”“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可知,最后一段写作者参加祭奠屈子的仪式后,在庄重的仪式中获得了情感共鸣和心灵感悟,创作仿楚辞的习作。结合“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可知,最后一段表明作者已从极度的自我迷失中找到心灵归宿,深化了主题。9.答案①通过对屈原庙招魂时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的描写,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②通过写作者参加祭奠仪式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对纪念屈原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用吟唱呼唤来重现屈原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追寻。③通过对屈原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浪与漂泊中的后人完成心灵与肉体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解析结合“在高高的屈原庙脚下,一张普通条桌,铺上一幅深红色绒嶂。凝眸处,‘三闾骚坛’四个稚拙可亲的隶书字,让整个乐平里顿有千钧之重。条桌上,供着显见是出于民间手笔的灵牌‘楚三闾大夫屈原之魂魄位’……由一面鼓、两面锣、一副大钹组成的乐队,四个乡人,把阵阵锣鼓敲打得叫人热血盈沸……”可知,文章通过对屈原庙招魂时的陈设、吟诵招魂诗等仪式的描写,表达了秭归人民对屈原肃穆、隆重、庄严的纪念。结合“置身在那样的气氛里……屈原若魂魄来归,必可听见乡党的声声呼唤”“招魂之要义不在召回肉身……有无名山花之清纯,有在山之水的凛冽”可知,文章通过写作者参加祭奠仪式受到的震动和感悟,表达对纪念屈原的本质和意义的思考,招魂的要义在于用吟唱呼唤来重现屈原的诗意,在于对真善美的诗意价值的追寻。结合“刚才参与招魂吟唱的三位乡人,没有一个职业诗人。在乐平里,在秭归,诗性的日子已成常态。诗,伴随着他们的日常,伴随着他们的油盐柴米、欢乐悲辛”“离开秭归的路上,我记述下这一切,一首仿楚辞的习作适时而生。三十五年辗转,我终于在聆听了那场楚吟后,完成了身与心的同时返回,肉与灵的共同抵达”“不如此,我们将痛失《九歌》《天问》,失去那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乐平里的乡亲、农人,则在千年之后,得以继续为大地招魂,为诗意招魂,为生命招魂”可知,通过对屈原诗魂的呼唤,可以让精神处于流浪与漂泊中的后人完成心灵与肉体的回归,归于大地、诗意和生命,表达了作者对屈原的热爱、崇敬之情,对诗人生命本真价值的思索,耐人寻味。10.DKQ“吾每宴见”省略了宾语“他(武帝)”,构成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应在“见”后断开,即在D处断开;“闻”的宾语是“经国远图”,应在“图”后断开,即在K处断开;“说”的宾语是“平生常事”,应在“事”后断开,即在Q处断开。11.B本文中“殆”意为“危险”,“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殆”意为“近,接近”。二者意思不同。12.A“皇帝都因其已然去世而不查问追究”错误。由原文“司隶校尉东莱刘毅数劾奏曾侈汰无度,帝以其重臣,不问”可知,应是皇帝因其是重臣而不加追究。13.答案(1)伯蔚身处乱世却如此骄傲豪奢,难道能免除祸患吗?(2)平民百姓欲望少就能自我谨慎,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足。解析(1)“矜”,骄傲,自满;“乃尔”,如此,竟然这样;“其”,表示反诘,岂,难道。(2)“小人”,地位低下的人,平民百姓;“谨”,小心,谨慎;“丰”,使……丰足。14.答案①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举例论证:举何曾侈奢亡族之事来说明何曾“不明”。②在《训俭示康》中,采用对比论证:将“俭”与“侈”的影响进行对比,证明了“侈,恶之大也”。解析由材料一“曾日食万钱,犹云无下箸处。子劭,日食二万。绥及弟机、羡,汰侈尤甚;与人书疏,词礼简傲”“及永嘉之末,何氏无遗种”可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用举例论证:举何曾侈奢亡族之事来说明何曾“不明”。由材料二“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故曰:侈,恶之大也。”可知,在《训俭示康》中,司马光采用对比论证:将“俭”与“侈”的影响进行对比,证明了“侈,恶之大也”。[参考译文]材料一十二月丁未日,朗陵公何曾去世。何曾丰厚地供养自己,超过了君主。司隶校尉东莱人刘毅多次弹劾何曾奢侈无度,晋武帝因为何曾是重臣,没有追究。何曾死后,博士新兴人秦秀议论说:“何曾骄纵奢侈超过限度,名声传遍了九州。宰相大臣,是人们的表率,如果活着的时候随心所欲,死了以后又不受贬抑,王公贵人还怕什么呢?我慎重地查阅《谥法》,‘名称与实际违背叫作缪,乘乱肆意妄为叫作丑’,应当为何曾定谥号为丑缪公。”晋武帝(没有采纳秦秀的建议,)下令赐何曾谥号为孝。何绥是何曾的孙子。当初,何曾曾在晋武帝的宴会上侍奉,离开宴会回到家后,对儿子们说:“皇上开创伟大的基业,我每次在宴会上见他,从没有听到治理国家的长远打算,只是听他说平生的日常事情,这不是为子孙后代考虑的方式;他只考虑自己罢了,他的后代危险呀!你们还能够免于灾祸。”又指着孙子们说:“(你们)这些人一定会遭到国难。”等到何绥死后,哥哥何嵩哭着说:“我们的祖父大概接近圣人了啊!”何曾吃饭一天要花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子的地方。儿子何劭,吃饭一天花费两万钱。何绥和弟弟何机、何羡,更加奢侈;给人写信,用词傲慢。河内人王尼看到何绥写的信,对人说:“伯蔚身处乱世却如此骄傲豪奢,难道能免除祸患吗?”听的人说:“伯蔚听到你的话,一定会加害你。”王尼说:“等伯蔚听到我的话,自己已经死了。”等到永嘉末年,何氏一家已经没有子孙留存在世了。臣司马光说:何曾议论晋武帝苟且懒惰,只顾眼前利益,不做长远考虑;而预知天下将要发生变乱,子孙一定会卷入这忧患当中,多么英明!但是自己超越本分奢侈无度,使子孙继承这坏毛病,最后因为骄傲奢侈而亡族,这英明又在哪里呢?况且身为宰相,知道自己君主的过错,不忠告君主却在家私下议论,不是忠臣。材料二御孙说:“节俭,是所有德行共有的;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共,就是同,是说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做起的(或:有德行的人都是从节俭中培养出来的)。节俭就会欲望少,君子欲望少就不会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平民百姓欲望少就能自我谨慎,节约费用,远离罪过,使家庭丰足。所以说:节俭,是所有德行所共有的。奢侈就会有过多的欲求,君子欲求过多就会贪图富贵,走邪道,招惹祸端。平民百姓欲求过多就会贪求浪费,使家庭破败,使自身丧命,因此他们做官必会接受贿赂,住在乡野必然成为盗贼。所以说:奢侈,是一切恶行中最大的。15.B“诗人不免悲戚伤怀”错误。“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的意思是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我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这一联表现了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16.答案①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陆游自少至老,都好学不倦,感到读书“有味”。②读书应勤奋刻苦、乐在其中。陆游深夜苦读,以山药粥充饥,“二更”时刻才睡觉。于谦将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亲”相随。③读书可以让人心灵纯净。“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让人心无杂念。④读书要专心致志。“眼前直下三千字”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入迷情态。解析①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的意思是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我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从中可以看出陆游自少至老,都好学不倦,感到读书“有味”。②读书应勤奋刻苦、乐在其中。“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的意思是秋夜漫漫,饥肠辘辘,再也难以读下去,喝杯山药煮成的粥,胜过那美味佳肴。再联系诗歌中的“二鼓”可以看出陆游深夜苦读,以山药粥充饥,“二更”时刻才睡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意思是我对书籍的感情就像是对多年的朋友,无论清晨还是傍晚、忧愁还是快乐总有它陪伴。从中可以看出于谦将书卷比作多情的“故人”,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相亲”相随。③读书可以让人心灵纯净。“胸次全无一点尘”的意思是胸中再无半点世俗的杂念。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让人心无杂念。④读书要专心致志。“眼前直下三千字”,强调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入迷情态。17.答案(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示例)隔叶黄鹂空好音塞上长城空自许18.DD项和文中的“加工”的意思是“为使成品更完美、精致而做的各种工作”,且使用对象都是抽象事物。A、B、C三项中的“加工”的意思是“把原材料、半成品等制成成品,或使达到规定的要求”。19.答案①长安、洛阳等都城也成语众多,②但与其汉唐元明清时期的灿烂文化相比便黯然失色,③成语能成为邯郸的独家特色可能与这一原因有关。解析长句变短句最常用的手法是将修饰成分如定语、状语等独立出来,让它们各成一个分句,原句的主干也独立成句。本题中,首先将句子的主干“成语能成为邯郸的独家特色可能与……有关”提取出来适当增补内容独立成句;然后将句子的修饰成分“长安、洛阳等都城虽也成语众多”“但与其汉唐元明清时期的灿烂文化相比便黯然失色”独立成句,再根据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句序。20.答案①“近”或“以上”②相等吻合③乙④“故”或“因此”解析①“近80%以上”句式杂糅,可改为“近80%”或“80%以上”,故去掉“近”或“以上”;②“与邯郸兴衰史大致相等”搭配不当,应改为“与邯郸兴衰史大致吻合”,故填“相等”“吻合”;③【乙】中“神奇的小孔”和画横线句子中“成语大千”的引号作用相同,都是标示需要着重论述或强调的内容,【甲】中引号的作用是标示特定称谓,故填“乙”;④根据语境可知,“当前中国流传的成语……这与邯郸兴衰史大致吻合”表示原因,“历史唯独成就了邯郸之‘成语大千’”表示结果,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可填“故”或“因此”。21.答案①愁的程度之重②有以水喻愁的③百无聊赖的闲愁比江水还长解析①处,根据语境可知,此处填写的内容是对前文所述内容的概括,而前文“愁很沉重,像山一样压来,让人透不过气来,难以喘息,无法摆脱”是说愁的程度很重,故可填“愁的程度之重”之类的句子。②处,由横线后面的“如……又如……”可知,后文是对此处所述内容的具体举例,根据后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飞红万点愁如海”可知,这两个例子都是把“愁”比喻成“水”,故可填“有以水喻愁的”之类的句子。③处,此处为照应句,句式上与前文“说的是依依不舍的离愁如春水迢迢”和后文“说的是一言难尽的悲愁如泪化春江”相对;内容上是对横线前面词句的分析,“漫将江水比闲愁,水尽江头悉不尽”说的是闲愁比江水还长,故可填“百无聊赖的闲愁比江水还长”之类的句子。22.答案①李清照侧重于写愁之重,难以承受;②李煜侧重于写愁之绵长,难以排遣;③秦观侧重于写愁之深广,难以摆脱。(每点1分,答出3点得满分)解析由“在李清照的笔下,无形的愁有了重量”“载不动许多愁”可知,李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从士林到官场第8课兄弟阋墙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 鱼塘养鱼课程设计
- 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制冷与低温技术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警察学院《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五版带司机定制化婚礼用车租赁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防火门安装与维保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生态环保产业厂房场地租赁与污染治理协议3篇
- 2025年度全国连锁餐饮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协议书范本4篇
- 2025年度农业观光旅游区鸭苗养殖与销售合同4篇
- 2025年物联网技术入股合作协议书3篇
- 劳务投标技术标
- 研发管理咨询项目建议书
- 湿疮的中医护理常规课件
- 转钱委托书授权书范本
- 一种配网高空作业智能安全带及预警系统的制作方法
- 某墓园物业管理日常管护投标方案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记载表
- NUDD新独难异 失效模式预防检查表
- 内蒙古汇能煤电集团有限公司长滩露天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22S702 室外排水设施设计与施工-钢筋混凝土化粪池
- 2013日产天籁全电路图维修手册45车身控制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