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案TOC\o"1-2"\h\u10996第1章智能制造技术概述 3144001.1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背景 3196961.2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现状 3151911.3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前景 41067第2章技术引进策略 4249012.1技术引进的目标与原则 420892.1.1目标 4271562.1.2原则 5197082.2技术引进的途径与方式 594712.2.1途径 527402.2.2方式 51372.3技术引进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665572.3.1风险评估 6205742.3.2应对措施 64367第3章技术消化吸收机制 680113.1技术消化吸收的概念与意义 6179503.2技术消化吸收的步骤与方法 7219553.3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与管理 728781第4章关键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 84654.1数控系统与智能制造装备 8120144.1.1数控系统引进 8131654.1.2智能制造装备消化吸收 8131474.2工业与自动化生产线 8144674.2.1工业引进 8211544.2.2自动化生产线消化吸收 877314.3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 8270434.3.1工业互联网引进 8187084.3.2大数据技术消化吸收 916626第5章系统集成与优化 9175295.1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策略 9121455.1.1系统集成概述 9105145.1.2系统集成原则 9314925.1.3系统集成步骤 9157095.2智能制造系统优化方法 9122125.2.1系统优化概述 9181075.2.2数据分析与挖掘 9104785.2.3模型优化与仿真 10307695.2.4智能优化算法 1096715.2.5设备与工艺改进 1051395.3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10185505.3.1案例一:某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 10164305.3.2案例二:某家电企业智能制造系统优化实践 1087855.3.3案例三:某机械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 1018483第6章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10146196.1国内外智能制造标准现状 10103426.1.1国际智能制造标准发展概况 1059946.1.2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发展现状 10191726.2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11187786.2.1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11296916.2.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 11286716.2.3智能制造应用标准 11323646.3智能制造标准实施与推广 11105386.3.1智能制造标准的宣贯与培训 11201116.3.2智能制造标准试点与示范 11139436.3.3智能制造标准实施的政策支持 11234646.3.4智能制造标准实施效果评价 1126057第7章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 11268757.1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 1137347.1.1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1252117.1.2设立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及课程 12211787.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2200367.1.4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 1216987.2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建设 12122307.2.1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210397.2.2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1212277.2.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 129657.3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12218817.3.1深化产学研合作 12158447.3.2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13204197.3.3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1319891第8章: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13149528.1政策支持体系分析 13320448.1.1国家政策引导 1394488.1.2地方配套政策 13321408.1.3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13256658.2产业环境优化策略 13321768.2.1完善产业链条 14108628.2.2建设产业创新平台 14215088.2.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14140778.2.4培育人才队伍 14249168.3国际合作与交流 14207928.3.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14150418.3.2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141828.3.3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14237088.3.4培育国际品牌 1424395第9章项目实施与评价 14299579.1项目实施流程与管理 14306489.1.1项目策划 1531849.1.2技术引进 15323869.1.3消化吸收 15172929.1.4设备改造 15242829.1.5系统集成 15228129.1.6运行调试 1590919.1.7后期维护 15326969.2项目评价指标体系 15174239.2.1技术水平 1527159.2.2生产效率 15248179.2.3产品质量 16291639.2.4经济效益 1633849.2.5环境效益 16292059.2.6员工素质 16314609.3项目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16264209.3.1项目效果评估 16182369.3.2持续改进 16196229.3.3信息化管理 16201189.3.4培训与交流 1618991第10章: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62748310.1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61724910.2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前景 172518310.3持续创新与产业发展策略建议 17第1章智能制造技术概述1.1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背景全球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各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智能制造技术集成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高新技术,旨在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国家战略,对于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发展现状国内外智能制造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在智能制造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其智能制造技术发展已进入实际应用阶段。美国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也提出了“革命”计划。这些国家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体系、产业生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国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国内企业在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系统集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为进一步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发展,我国正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与国际合作,提升智能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1.3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前景机械行业作为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机械行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为行业发展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前景:(1)产品设计与研发: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可实现产品研发过程的数字化、虚拟化和智能化,提高设计效率,缩短研发周期。(2)生产制造:智能制造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人力投入。(3)质量控制:运用智能制造技术,可实现对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与自动检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不良品率。(4)设备维护与管理:智能制造技术有助于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预测与维护,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运行效率。(5)供应链管理:通过智能制造技术,可实现供应链的实时优化,提高物料供应效率,降低库存成本。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将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助力我国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第2章技术引进策略2.1技术引进的目标与原则2.1.1目标技术引进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提升我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水平,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2)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行业转型升级;(4)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企业,提升我国在全球智能制造领域的地位。2.1.2原则技术引进应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企业及行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关键技术;(2)先进性原则:引进的技术应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整体技术水平;(3)适用性原则:引进的技术应与我国机械行业现状相适应,具备较好的推广和应用前景;(4)风险可控原则:对技术引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保证风险可控;(5)协同创新原则: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技术引进,形成技术创新合力。2.2技术引进的途径与方式2.2.1途径技术引进的途径主要包括:(1)国际技术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技术;(2)海外并购:通过并购海外企业,获取其先进技术;(3)引进国外专家:聘请国外专家,引进其专业知识和技能;(4)国际展会交流:参加国际展会,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开展技术引进。2.2.2方式技术引进的方式主要包括:(1)直接购买:购买国外企业的技术或专利;(2)技术许可:通过技术许可方式,引进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3)合作研发:与国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研发,共享研发成果;(4)技术转移:将国外先进技术转移到国内企业,实现技术升级。2.3技术引进的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2.3.1风险评估技术引进的风险主要包括:(1)技术风险:引进的技术可能存在缺陷,影响生产效果;(2)市场风险:引进的技术可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导致投资回报率低;(3)知识产权风险:技术引进过程中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纠纷;(4)人才风险:缺乏掌握引进技术的人才,影响技术的消化吸收。2.3.2应对措施针对上述风险,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加强技术评审: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全面评审,保证技术先进、可靠;(2)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保证引进的技术符合市场需求;(3)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与国外企业的沟通,签订知识产权协议,防范知识产权风险;(4)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素质,同时积极引进国外优秀人才;(5)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技术引进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及时发觉并采取应对措施。第3章技术消化吸收机制3.1技术消化吸收的概念与意义技术消化吸收是指在我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引进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和实践,将引进的技术转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技术消化吸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益:通过技术消化吸收,使引进的技术更好地适应我国机械行业的发展需求,提高技术引进的效益。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消化吸收有助于企业掌握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3)促进产业升级:技术消化吸收有助于推动我国机械行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发展,实现产业升级。4)降低对外部依赖:通过技术消化吸收,提高企业自主可控能力,降低对外部技术的依赖。3.2技术消化吸收的步骤与方法技术消化吸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技术评估: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全面的评估,分析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和潜在风险。2)技术分解:将引进的技术分解为若干个子技术,明确各子技术的关键环节和难点。3)技术研究与开发:针对关键技术环节,组织技术团队进行研究和开发,解决技术难题。4)技术集成与创新: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技术集成与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技术消化吸收的方法主要包括:1)产学研合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消化吸收工作。2)人才培养与交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开展国内外技术交流。3)技术引进与二次开发: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提高技术的适应性。3.3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与管理1)组织架构:建立健全技术消化吸收的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2)管理制度:制定技术消化吸收的相关管理制度,保证技术消化吸收工作的有序进行。3)资源配置: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为技术消化吸收提供有力保障。4)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内部技术创新,提升技术消化吸收的效率。5)风险防控:加强技术消化吸收过程中的风险防控,保证项目顺利进行。6)监督检查:加强对技术消化吸收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通过以上组织与管理措施,保证技术消化吸收工作在我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领域的顺利实施,为我国机械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第4章关键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4.1数控系统与智能制造装备4.1.1数控系统引进针对我国机械行业数控系统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的现状,引进国际先进的数控系统技术成为关键一步。通过与国际知名数控系统制造商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其核心算法、硬件设计、软件平台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数控系统整体功能和可靠性。4.1.2智能制造装备消化吸收在引进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基础上,组织技术团队对关键设备进行消化吸收。重点突破精密加工、智能装配、自动化检测等关键技术,实现智能制造装备的国产化替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4.2工业与自动化生产线4.2.1工业引进为提高我国工业的技术水平,引进国际领先的工业制造商的核心技术,包括本体设计、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等。通过技术引进,提高我国工业在精度、负载、速度等方面的功能。4.2.2自动化生产线消化吸收在引进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机械行业的特点,对关键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降低人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4.3工业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4.3.1工业互联网引进引进国际先进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包括网络架构、平台建设、数据传输等。通过搭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工厂、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产业链协同效率。4.3.2大数据技术消化吸收在引进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机械行业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数据特点,开展数据采集、存储、分析等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为企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以上关键技术的引进与消化吸收,为我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提供技术支撑,助力行业转型升级。第5章系统集成与优化5.1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策略5.1.1系统集成概述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是将各种独立的子系统通过标准化、模块化的方法进行整合,实现设备、生产流程、信息流、物流等的高度一体化。本节主要探讨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的策略。5.1.2系统集成原则(1)遵循国家及行业标准,保证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2)充分考虑企业现有设备、技术及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集成方案;(3)关注核心业务需求,实现关键环节的智能化改造;(4)重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保证系统集成过程中的信息安全。5.1.3系统集成步骤(1)明确系统集成目标,制定详细的集成方案;(2)对现有设备、系统进行评估,确定集成范围与内容;(3)选择合适的集成技术,实现设备、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4)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调试与优化,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持续跟踪与评估系统运行效果,不断完善与改进。5.2智能制造系统优化方法5.2.1系统优化概述智能制造系统优化旨在提高系统功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本节主要介绍智能制造系统优化的方法。5.2.2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生产过程中的大量数据,挖掘潜在的优化点,为系统优化提供依据。5.2.3模型优化与仿真建立数学模型,对生产过程进行仿真,分析系统功能,找出瓶颈环节,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5.2.4智能优化算法结合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优化算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提高系统功能。5.2.5设备与工艺改进根据系统优化的需求,对现有设备进行升级改造,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5.3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5.3.1案例一:某汽车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本案例介绍了某汽车制造企业如何通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5.3.2案例二:某家电企业智能制造系统优化实践本案例以某家电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数据分析、模型优化等方法,对生产过程进行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5.3.3案例三:某机械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优化本案例详细阐述了某机械制造企业如何利用系统集成与优化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行业提供有益借鉴。第6章智能制造标准体系6.1国内外智能制造标准现状6.1.1国际智能制造标准发展概况在国际上,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建设主要围绕ISA95、IEC62264系列标准以及IEC61512等展开。这些标准涵盖了企业控制系统集成、制造执行系统与控制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等内容,为智能制造的实施提供了基础。6.1.2我国智能制造标准发展现状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已发布了一系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GB/T195802004《制造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工厂控制系统集成》、GB/T263362010《制造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制造执行系统》等。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推动国内外标准接轨。6.2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6.2.1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层次: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安全与环保标准以及管理标准。各层次标准相互支撑、相互依赖,共同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6.2.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包括工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领域。这些标准为智能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是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核心。6.2.3智能制造应用标准应用标准主要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智能制造应用进行规范,包括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服务与管理等方面。6.3智能制造标准实施与推广6.3.1智能制造标准的宣贯与培训为提高智能制造标准的知晓度和应用能力,应加大对相关标准宣贯和培训的力度,提高企业对智能制造标准的理解和掌握。6.3.2智能制造标准试点与示范通过在典型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试点和示范,总结经验,推广成功案例,以点带面推动智能制造标准在更多企业的应用。6.3.3智能制造标准实施的政策支持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智能制造标准,提高企业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对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的资金支持,推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6.3.4智能制造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建立智能制造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对企业采用智能制造标准后的效果进行评估,以持续优化和提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第7章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7.1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7.1.1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机制为适应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需求,应构建多层次、阶梯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各个层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工程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7.1.2设立智能制造相关专业及课程针对行业需求,调整优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增设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大数据等新兴专业。同时更新课程内容,引入先进制造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前沿知识。7.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进修、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提高实践教学水平。7.1.4强化校企合作,推动人才培养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通过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7.2技术创新与研发体系建设7.2.1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企业应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团队建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开展合作,共享研发资源,提升技术创新水平。7.2.2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参与,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协同创新,解决行业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产业技术进步。7.2.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和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申请专利,保护创新成果。7.3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7.3.1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科研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协同发展。7.3.2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同时选派优秀人才出国深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7.3.3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摸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智能制造人才。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在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第8章: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8.1政策支持体系分析政策支持是推动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关键因素。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政策支持体系:8.1.1国家政策引导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给予支持。主要包括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方面。8.1.2地方配套政策地方在国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旨在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机械行业的应用与发展。这些政策包括产业扶持、土地政策、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8.1.3政策实施效果分析通过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分析政策在推动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方面的作用,找出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政策优化提供依据。8.2产业环境优化策略产业环境的优化是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基础。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提出的产业环境优化策略:8.2.1完善产业链条加强机械行业上下游企业的合作,打造完善的产业链条,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在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协同发展。8.2.2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平台,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提供有力支撑。8.2.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智能制造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8.2.4培育人才队伍加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为产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持。8.3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重要途径。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提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策略:8.3.1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智能制造技术,通过技术转移、合作研发等方式,提升我国机械行业智能制造技术水平。8.3.2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机构、企业、高校等合作,开展技术交流、人才培训等活动,提升我国智能制造领域国际影响力。8.3.3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参与国际智能制造标准制定,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在国际智能制造领域的话语权。8.3.4培育国际品牌鼓励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产品品牌,提升我国智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第9章项目实施与评价9.1项目实施流程与管理本项目实施流程包括项目策划、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设备改造、系统集成、运行调试及后期维护等阶段。以下为各阶段的管理要点:9.1.1项目策划在项目策划阶段,明确项目目标、范围、预算、时间表等,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9.1.2技术引进筛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技术,通过技术交流、考察等方式,引进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9.1.3消化吸收对引进的智能制造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形成企业内部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9.1.4设备改造根据智能制造技术要求,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保证设备满足智能制造的需求。9.1.5系统集成将各独立系统进行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9.1.6运行调试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保证系统稳定运行。9.1.7后期维护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查、保养,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9.2项目评价指标体系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9.2.1技术水平评估引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在国内外的领先程度,以及对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作用。9.2.2生产效率评价项目实施后,生产效率的提升程度,包括生产周期、产量、能耗等方面的指标。9.2.3产品质量评估项目实施后,产品质量的提高程度,包括产品合格率、返修率等指标。9.2.4经济效益计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合同法中的相对性及其意义3篇
- 2024年工程招投标合同管理3篇
- 2024版环保设备生产与安装合同3篇
- 2024年不锈钢栏杆施工协议标准格式一
- 2024版版权质押合同:著作权质押融资协议3篇
- 2024年度食品厂操作员工固定期限劳动协议版B版
- 2024年专业物业解约合同参考模板版B版
- 二零二四年度货物买卖合同标的及交付方式详细阐述3篇
- 金融服务协议三篇
- 2024年夫妻离婚子女赡养义务协议书3篇
- 客户资产移交明细表
- setupFactory基础_进阶
- 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第五单元《读唐诗》--苏少版(14张)ppt课件
- 疫苗原理与分类PPT课件
- 第六章方差分析(3)
- 关于英语广场美文阅读
- 学校(纸盘画)社团活动课程简案
- 2019年山东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HTML5交互融媒体内容设计与制作赛项任务书真题试题
- 汽车租赁验车单(共1页)
- 澳大利亚公司法31-80
- 哑铃锻炼方法图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