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1.唐代邸店兼具仓库、旅店、中间商等多种职能,因获利丰厚而吸引了许多投资者。史载,天宝年间,扬州有“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私自开设的邸店多处,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官员经营邸店,结果却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B.长途贩运贸易较为发达C.政府直接经营商业贸易活动 D.重农抑商政策趋于动摇2.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平定东突厥后,将颉利可汗所属之地分为了六个州,东置云中都督府,西设定襄都督府,并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统率原来的部众,同时允许世袭其职。这一做法()A.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 B.扩大了唐王朝的统治疆域C.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D.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3.白寿彝《中国通史》载,唐朝时高昌国(汉族人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统治中心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其风俗政令,与华夏略同”“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学校设置亦仿中原,“有毛诗、论语、孝经、历代子史,集学官弟子,以相教授”“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大同”。唐蕃和亲后,松赞干布仿中原唐制建立了官制、律法和度量衡;南诏选群蛮子弟聚之成都,学习汉族礼仪文化,并达到很高造诣。这些现象的出现()A.加快了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进程 B.体现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积极开发C.得益于中原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D.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4.唐代孟郊有诗云:“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精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褛衣(破衣)。”由此可推知()A.男尊女卑思想在社会中盛行 B.家庭纺织具有纳税和交换的作用C.女织在家庭经营中占据主导 D.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农户濒临破产5.江淮以及苏杭地区,战国、西汉曾为瘴气重病区,但至隋唐时,瘴气已经完全销声匿迹。秦汉时,人们认为“南方恶地,疾病流行,环境卑湿”;但在唐人观念中,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白居易曾说“江南好”“能不忆江南?”。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成为经济中心 B.社会医疗技术丰富C.南方农耕区的拓展 D.唐朝民族政策宽容6.在唐代长安的皇宫中,精美的唐三彩摆件随处可见;在王公贵族的墓葬里,众多唐三彩俑庄重伫立;此外,唐三彩还常常被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外国使节。这说明唐三彩()A.主要用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 B.仅在皇室和贵族中使用C.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 D.是唐代艺术的最高成就7.安史之乱后,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河北一带的藩镇,在割据一方的同时,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且仍“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表明当时唐朝()A.藩镇实力壮大完全脱离朝廷 B.藩镇难以立足C.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影响力 D.政府财赋增多8.下列为不同朝代管理边疆的机构。其中唐朝设立的是()A.安西都护府 B.北庭都元帅府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9.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唐太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A.唐朝北方已无边患 B.唐朝实行无为而治C.国力虚弱无力支持 D.民族关系逐渐融洽10.武则天在与唐高宗共同执政时下诏修订《氏族志》,明确规定“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到中唐以后出现“冠冕皂隶,混为一区”的情况,特别是自安史之乱以后,有不少平民出身的士卒因军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为士族。这从侧面反映了唐朝中后期()A.政治活动摆脱宗法观念影响 B.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政治人才选拔制度发生变化 D.四民等级制度趋于瓦解11.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A.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C.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D.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12.隋末起义的领导者成分复杂,大致可分为乡民,贵胄大族、豪族官吏三类,起自民间者不占优势。起义从当初逃兵役、反暴政的行为演变为推翻朝的政治斗争。《唐会要》记“创业君臣,俱是贵族”。这说明()A.隋唐的选官制度发生了重要的转变 B.唐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斗争激烈C.隋唐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了新阶段 D.唐初统治仍以士族地主为政治基础二、论述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总结党过去24年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面是对树立毛泽东思想为旗帜是历史发展之必然的解释中所涉及的事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国民革命运动。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934年,在“左”倾错误影响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加入党的队伍。1937年11月,王明搬用共产国际指示,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口号。1938年10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1943年3月,蒋介石发表《中国之命运》,宣称国民党是挽救民族危亡,实现革命成功的唯一政党。1943年5月,共产国际做出《关于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摘编自陈宇翔、李晓培《两个〈历史决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树立毛泽东思想为旗帜是历史发展之必然”提出一个观点,并用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三、材料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后来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1)“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请运用这一方法对上图加以解读。(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看法。据此,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认识史事?

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唐代邸店兼具仓库、旅店、中间商等多种职能,因获利丰厚而吸引了许多投资者”“政府曾多次下令禁止官员经营邸店,结果却是屡禁不止”可知,邸店获利丰厚,导致官员私自开设邸店,屡禁不止,说明商品经济发展改变社会风气,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长途贩运贸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禁止官员经营邸店,没有体现政府直接经营商业贸易活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禁止官员经营邸店,不能得出重农抑商政策趋于动摇,排除D项。综上所述,本题选择A选项,2.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唐朝平定东突厥后,在当地设置羁縻性质的府和州,任命少数民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有利于政府加强对原东突厥地区的控制,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唐太宗在原东突厥地区传播中原文化,排除A项;材料所述为唐朝在已有疆土的管理措施,而非对外扩张和开疆拓土,排除B项;“直接管辖”与“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允许世袭其职”等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唐朝时,高昌、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都与唐朝存在密切交往,在文化上受到唐朝的明显影响,结合所学,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的交往交流,并未强调少数民族促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能得出“开发边疆”,排除B项;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材料所述的文化交流,而非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政权的友好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经济形态中,家庭手工业辅助农业,具有纳税和交换作用,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精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著蓝褛衣(破衣)”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男尊女卑无关,排除A项;男耕在家庭经营中占据主导,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围绕的是家庭纺织业,而非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5.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据题意可知,隋唐时期江南瘴气重病已经完全销声匿迹,江南地区已变成为令人向往的地区,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到了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水稻产量大面积提高,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南方农耕区的拓展,C项正确;南宋时期江南成为经济中心,排除A项;社会医疗技术丰富与题意不符,南方令人向往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而不是医疗,排除B项;民族政策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所述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6.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在王公贵族的墓葬里,众多唐三彩俑庄重伫立;此外,唐三彩还常常被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外国使节”可知,唐三彩既可用于宫廷装饰,彰显贵族地位,又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作用,这说明唐三彩在唐代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价值,C项正确;材料表明唐三彩有多种用途,并非主要用于对外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仅表明唐三彩在皇室和贵族中出现以及用于对外馈赠,但不能据材料得出仅在皇室和贵族中使用的结论,排除B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三彩是唐代艺术的最高成就,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安史之乱后,“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藩镇大多依旧服从中央政府,向中央缴纳赋税”,“而河北一带的藩镇,在割据一方的同时,又尊奉朝廷,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这表明当时中央对地方仍有一定影响力,C项正确,据材料可知,当时藩镇尚未完全脱离朝廷,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藩镇难以立足,排除B项,仅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政府财赋增多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安西都护府是唐太宗设立的管理西域的机构,A项正确;北庭都元帅府是元朝机构,排除B项;西域都护府是西汉机构,排除C项;清朝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新疆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9.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所以唐太宗不修长城,D项正确;唐太宗不修长城主要是与北方少数民族关系融洽,没有必要修筑长城,而非没有了边患,排除A项;唐太宗时期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并没有实行无为而治,排除BC项。故选D项。10.答案:B解析:唐朝中后期,唐王朝通过不同方式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很多平民、庶族获得上升为士族的机会,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故选B项;宗法观念的影响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故排除A项;科举制是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并未发生变化,故排除C项;虽然部分平民得以跻身士族,但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制度并未瓦解,故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所说,政事堂的由来是因为要克服“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的弊端,唐太宗“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中设立政事堂无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A项错误;政事堂的设立并没有扩大三省长官的权力,B项错误;设立政事堂为的是解决三省议政程序中存在的弊端,不是要终结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13.答案:示例观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破除教条主义在党内思想上的禁锢的需要。论述: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在共产国际的影响下,陈独秀压制革命群众斗争、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妥协退让,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极大损失。1927年,八七会议批评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之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践的基础上,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理论探索,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发展,并使中国革命走向高潮。但是,中央领导照搬苏联经验,逐渐形成“左”倾错误思想,最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在长征途中,1935年1月,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思想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党中央的领导。但是,八七会议主要是在组织上、遵义会议主要在组织和军事上结束了错误思想,并未能在思想路线上彻底清除右倾、“左倾”思想。党的这些革命历程也表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和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党和革命事业的发展。总之,党的成长和革命的成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在左倾错误影响下,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王明搬用共产国际指示,提出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的右倾口号”等信息可知,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破除教条主义在党内思想上的禁锢的需要。结合国民革命、八七会议、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遵义会议的召开、长征的胜利等相关史实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党的这些革命历程也表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和革命实际相结合,才能推动党和革命事业的发展。总之,党的成长和革命的成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进行论述,言之有理亦可。14.答案:(1)地理位置: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中心城市: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组成部分: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组成。历史意义:加强了南北交通,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后世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看法: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繁重成为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运河的开通对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起了巨大作用。认识史事:看待历史事件应当秉持唯物史观,一分为二的看待。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