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第一单元“新闻阅读”第一课时(《消息两则》阅读)教学设想《消息二则》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包括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篇消息报道。本单元是一个“活动·探究”单元,立足各类新闻的阅读,学习新闻阅读常识,激发新闻阅读兴趣,进而学习采访、写作,对新闻实现全局性的了解。在单元整合教学的大背景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用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两则消息,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结构和语言特色,培养新闻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加深对解放战争历史的理解。基于此,本课时笔者拟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以“用热情澎湃的语言,记录摧枯拉朽的胜利”为活动主题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比阅读两则消息,初步感知消息的基本特点;通过组织新闻播报的方式,认识消息的结构;通过品析语句,感受消息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新闻立场)。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两则消息的内容。2.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能够识别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3.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如自豪、乐观等。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的六要素及其在文本中的体现。2.分析两则消息的写作特点,了解语言的准确性和简洁性。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消息中蕴含的情感,如自豪、乐观等。引导学生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和大无畏精神。教学流程一、导入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二、走近消息1.指名试读新闻,集体正音。2讨论:两则消息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预设:都有电头(引导学生分析电头的内容,介绍电头的作用,对比电头中的发布时间和时间发生时间,介绍消息的时效性)。都是记叙文,包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介绍消息的六要素,引导学生找出两则消息各自的六要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要素——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一方面是人民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六要素——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渡过长江;何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如何: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狄港、香港诸城进击中。标题都是一句完整的话……三、走进消息1.再读课文,思考:如果要把这则消息用最简洁的语言告知他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把这则消息以微信发10秒语音的方式告知他人,你会怎么说?如果要把这则消息完完整整的告知他人,你又会如何说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介绍标题、导语和新闻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认识消息结构。)2.第二则消息中,作者为什么要按照中、西、东这样不符生活常理的顺序来写?预设: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身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让文势充满变化。四、走出消息1.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感受表达效果的不同。第一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三十万人渡过长江。第二组: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一天一夜,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引导学生找出两则消息中与之类似的句子,并采用换词法和删减法进行分析,感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2.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记者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如学生思维陷入困顿,可提示学生寻找作者描写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状态的词语,如“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帮助学生打开思维。重点引导学生分析“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中强烈的讽刺意味。)3.讨论:从新闻内容来看,国民党军队为何会失败?(思辨性问题,不设答案,言之成理既可。)五、播报消息讨论:新华社的播音员收到这两则消息后,会用怎样的语气播报。(讨论后指名“播音”,集体评议。)六、小结在《说文解字》中,“闻”表示“用耳朵来倾听”,倾听的不是自己房间里的声音,而是门外的声音,而且还是门外不断变化的、传递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新变化的声音!孩子们,倾听吧,琢磨吧,思考吧,“小我”就会变成“大我”!七、布置作业1.在全体师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开学工作得以顺利完成,请为我们的开学工作写一则消息,不超过200字。要求:标题简洁醒目、要素完整。2.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指出其六要素并分析结构。板书设计八上“新闻阅读”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联读)教学设想作为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新闻阅读”的两篇阅读材料,第二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记叙了神州十二号的发射过程、交会对接过程和航天员进驻的过程,并对航天员的后续工作开展做了简单介绍,第三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情况的新闻报道,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同为消息,两文又有极大的不同——新闻结构上,《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采用了普通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事件的全过程,对“黄金段落”(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新闻立场上,《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站在中国人的视野,着重展现了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则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介绍获奖者的伟大成就和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和运作模式。上一节课通过“消息”两则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了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对消息的语言特色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将这两则消息整合在一起学习,一方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消息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消息之间的差异。故本课时的教学中,笔者拟以“新闻评选”为核心任务将两文进行整合教学——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两则消息的要素,概括消息内容,分析消息结构;对比阅读两则消息,分析结构差异,认识“倒金字塔”结构和“黄金段落”的作用;组织新闻播报,感受作者的新闻立场。教学目标1.
阅读消息,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新闻相关知识,理解新闻结构及要素构成。2.研读课文,深入分析文本内容,感受新闻语言的准确性,感受不同消息风格的异同。2.诵读消息,感受新闻语言,提升文本理解应用能力,感受作者的新闻立场,培养正义感、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教学重点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教学难点感受不同消息风格的异同。教学流程一、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通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初步感知新闻事件,梳理生字新词。二、导入自从消息体裁诞生以来,有很多经典的新闻作品,今天我们将以第二课和第三课为学习对象,评选经典新闻作品,学习消息的一般范式。三、新闻编选指名朗读《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集体正音,学生自行梳理两则消息的要素和结构。预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要素——何时:6月17日9时22分何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何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何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何故: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如何: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结构——标题:引标
神州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主标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导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主体:“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结语: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要素——何时:1901年12月10日何地: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何人: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何事:首次颁发诺贝尔奖。何故:根据诺贝尔遗嘱。如何: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者。结构——标题: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导语:1段:点明消息的核心内容及诺贝尔奖颁发的对象。主体:2、3段:详细介绍获奖者,明确颁奖机构、颁奖时间与地点。背景:4段:进一步介绍颁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奖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三、新闻鉴赏1.对比析结构认真阅读两则消息,分析两则消息在段落布局上有何不同?(如学生陷入困境,可提示以下问题:①《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哪一部分写的最详细,为什么这么详细?②如果要删除一段,两则消息分别可以删除那些段落,还不影响我们从中获取信息?③《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段落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④《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最后一段是否多余?⑤《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为什么要对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进行详细介绍……)预设:《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采用了普通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事件的全过程,对“黄金段落”(航天员如何进入空间站)进行了详细介绍,《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相机介绍“倒金字塔结构”)。2.聚焦品语言《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既然被称为新闻佳作,那语言自然富有表现力。下再读课文,揣摩以下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1)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2)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引导学生用换词法进行分析,分析完成后,让学生再找找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句子?)四、新闻播报1.如果你是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拿到这两则消息后,分别有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科技的飞跃发展、航天员的英雄情怀,诺贝尔奖获奖者的伟大贡献、诺贝尔的人格魅力等)2.学生尝试播报新闻,小组代表展示,集体评议。五、小结新闻,既能报道当下,也能记录历史。既能反映日常小事,也能囊括家国天下。只要我们有敏锐地双眼,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勤于动笔,敢于用多种新闻形式来表达认识,人人都能成为历史的记录者!六、布置作业1.浏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的近期新闻,进一步熟悉消息这种文体,加深对消息结构的理解。
2.仿照这两则消息的结构安排,把上节课所写的消息改写成“倒金字塔结构”或者突出“黄金段落”。板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第三课时(《飞天凌空》阅读)
教学设想《“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的第五则阅读材料(第四课),曾发表于《光明日报》,报道的是第九届亚运会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十米跳台跳水比赛中夺冠的实况,本文是对她夺冠时刻的特写。文章从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一是吕伟跳水的过程,二是观众的反应,主体部分又分成了“准备”“起跳”“腾空”“入水”四个小特写,人物与场景融合,静态与动态交织,比喻与拟人同用,正面与侧面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了瞬间的永恒之美。作为一篇新闻特写,这则材料对“何人”“何事”“何地”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集中笔墨展现“如何”。阅读这则材料,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和材料所展现的运动之美,并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中,笔者拟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品析精美语句,感受文学价值;对比阅读消息,区分不同特点。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和自豪之情。2.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独有的新闻价值。3.对比阅读同一事件的相关消息,通过对比分析,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2.感受文中体现的运动之美和自豪之情。教学难点理解新闻特写独有的新闻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课题。“飞天”是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在空中飞舞的神,“凌空”是高升到天上或耸立在空中,这一标题用比喻的修辞,把运动员吕伟高台跳水比作飞天凌空,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呢?二、初读,知运动之美1.结合预习,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关键词,为这个新闻特写写一则导语。(提示:回忆《消息二则》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导语,想想导语一般都交代哪些内容呢?)预设:中国运动员吕伟,于11月24日高分夺得第九届亚运会女子十米跳台跳水比赛冠军。2.跳水是一项极富美感的体育项目,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跳水之美美在何处?预设:优雅姿势之美,动作优雅之美,挑战极限之美,动静结合之美,高超技艺之美,融入自然之美……三、朗读,赏语言之美1.请同学们细读第二、三、四段,批注作者是如何将吕伟在10米高台跳水的“一刹那”写出来的,并分析这些细致描写的作用。预设:高台跳水的“一刹那”被分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用文字细致描绘画面,从多方面调动读者的视觉、听觉以及想象力,似观看影视特写镜头,清晰而逼真,让人产生一种亲临其境,亲观其景的效果;同时,这样细致的描绘也突出了吕伟自选动作“高、险、难、美”的特征,让读者了解了中国运动员的强大实力、精湛的技艺和高水平的发挥。(引导学生通过换词法赏析“舒”“蹬”“飞”“托”“插”“拥抱”等精彩动词)2.为了把这些定格的画面写的生动想象,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但是与其他文章的比喻句不同,本文的比喻句内部也有一定的联系,朗读课文,分析这些比喻句之间的关系。预设:“飞天”有着十分鲜明的中国元素,她是中国著名的敦煌形象,极大地增加了读者的情感投射。这是一组母子喻,是作者围绕“飞天”展开的联想,也就是说“飞天”是一个母喻,其它几句的喻体“旋风”“流星”“箭”“仙女”,都是和“飞天”有关联的,是子喻,这样写把跳水姑娘如仙女般优美绝伦的姿态描摹得炉火纯青,增加了文采和可视感。四、比读,析特写之美1.出示相关消息,对比分析新闻特写与消息的异同。中国运动员吕伟亚运会夺冠新华社新德里11月24日电
11月24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10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新德里跳水运动馆,10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4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吕伟在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5136”,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打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对于这完美的表现,裁判给了9.5分的高分。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9届亚运会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预设:消息和特写的共同点是简要而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不同点是消息往往简要地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而特写主要抓住新闻事件中富有特征的片段展开,消息必须交代清楚“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何故”等要素,而新闻特写会淡化“何人”“何事”“何地”等要素,集中展现“如何”。相比新闻特写,消息的时效性更强。2.通过对比分析,你觉得新闻特写有什么特殊价值?预设: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新闻特写则描写最典型、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甚至通讯)所不及。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以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像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道更有层次,更加丰满、立体。五、播报,抒自豪之情这是一篇报纸新闻,如果在电视台播出,播音员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先试着自己读一读,在读给全班听。六、小结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只有五百多字,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的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现出了中国运动健儿拼搏奋斗的精神。七、布置作业1.写一段话,用上“子母喻”的手法。2.用“动作分解”的方法,试着具体描写一下某个场景中的人物活动。板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阅读”第四课时(《一着惊海天》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的第五则阅读材料(第四课),曾发表于《人民海军报》,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围绕这篇新闻的文体,曾经有过争议,因为本文故事性不强,采用了不少新闻特写的手法,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新闻特写,但最终把这则材料归类为通讯,是因为它有明显的故事结构,且采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因此,本课时的教学中,笔者拟按照以下流程组织阅读——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分析材料组织,学习新闻采访与选材;对比相近文章,学习通讯知识。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和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2.聚焦关键段落,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3.对比《“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学习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教学重点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教学难点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教学流程一、导入随着福建舰的下水,你觉得中国将来会有多少艘航母?本文主标“一着惊海天”,你觉得此处的“惊”可以怎样组词二、感“惊”,知“一着”之不易1.通览,知“一着”之经过跳读课文,梳理6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预设:何时——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到9时08分何地——渤海某海域何人——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何事——工作人员何故——航母必须要能携带舰载机作战如何——航母舰载机着舰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2.聚焦,知“一着”之惊险文题为“一着惊海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的首架次航母舰载机是如何着舰的,补全这一节文字,体会修饰语、动词和化用的诗句的作用(第19段)。①补全这一节文字,体会修饰语和动词的作用。
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
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碰、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
(挂、钩)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
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前行)数十米后,
(站、停)了下来。②回读上面的两段文字,补上开头的诗句:
,
。试析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预设: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3.修补,感“人们”之惊喜①这一着,惊艳了所有人,跳读课文,找出表现人们心情变化的语句,读出人们的心情,用这样的句式回答问题:“我读第
句,我读出了人们的
”②为了这一着,无数人呕心沥血,文章里,作者这样写道——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有的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有的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有的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我们很激动。预设:同是排比句,叠用“多少人”,抒情味浓,感情和语气步步加强。叠用“有的人”,只是几种情况的的罗列,没有抒情味;结尾用反问句,更加强了抒情的语气,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富有力量,用肯定句则没有这种效果。三、选读,知“一着”之精妙1.讨论: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无论辽宁舰下水还是舰载机着舰,都有很多事可写,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围绕这件事选择了哪些材料,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材料?结合文章内容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作者采访了哪些人,提了哪些问题,为什么会采访这些人,提这些问题?(此文属于开放性问题,不设答案,另在探讨过程中,需渗透新闻采访相关知识。)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还选择了很多“非现场”的事实,为什么要选择这些事实?预设:充实文章内容(表现舰载机着舰之不易),表明作者观点(强烈的爱国情感)。四、思辨,明“一着”之文体1.本文曾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报纸通讯”类奖项,但是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应该算作“新闻特写”,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对比《“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说说为什么这篇文章最后没有被归类为新闻特写?预设:本文采用了很多新闻特写的手法,如定格画面,细致描写等。后来本文被定义为通讯,是因为一方面,本文中的故事有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结构;另一方面本文包括了多个场面,多个瞬间。2.从本文看,通讯有什么特点?预设:新闻性、文学性、评论性五、小结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这“一着”是舰载机的着舰,也是中华民族的着舰,我们每个人,都驾驶着自己的舰载机,将来都会降落在不同的航母上,希望大家努力学习,让自己的舰载机平稳着舰。六、布置作业1.阅读人物通讯稿《“辽宁舰”上最后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感受和本文的异同。2.将本文改写成一篇消息。板书设计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阅读”第五课时(《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阅读)教学设计教学设想《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是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的第六则阅读材料(第五课),发表于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是一篇新闻评论。文章第1段先直接引用国家公祭鼎铭文,一方面,点明了新闻评论的内容,增强了现场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铭文韵律整齐,增强了时评的表现力。接着介绍南京大屠杀的时间和死难者人数,补充说明时评的背景。最后提出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根据单元单元活动任务要求,本课时的教学中,笔者拟引导学生感知材料内容,感受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对比其他类型新闻作品,了解新闻评论的文体特点;联读相关作品,唤醒民族情感。教学目标1.通读文章,理解文章观点,把握文章思路,感受文章所体现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2.结合具体语句,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3.联读《亲爱的爸爸妈妈》等相关文章,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教学重点1.把握作者观点,感受文章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2.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教学难点理解新闻评论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这是习近平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讲过的话,仍萦绕在耳边,引人深思。聂华苓在《亲爱的爸爸妈妈》中也曾写道“不记仇,很对,但不能忘记”。面对曾经的南京大屠杀,我们应该记住什么,《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也许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二、新闻播报,感知内容1.指名试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新闻要素。预设:何时——2017年12月13日何地——南京何人——中国人民何事——中国人民举行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何故——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如何——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共同维护和平。2.跟本单元的其他新闻作品相比,这篇新闻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预设:(1)外观上,它没有消息的电头、导语等;(2)它篇幅稍长一些,它不是在报道一件事情。(3)它也没有针对一件事或一个人在特写。(相机介绍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就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三、新闻品读,分析内容1.作为一种偏议论范畴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都有着明确的观点,反复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讲清自己的观点的?预设: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了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与意义,同时提出观点;
接下来三段围绕“牢记历史”展开,概括了众多新闻事件,说明“历史,不可能被忘却”,指出日本右翼分子否认、扭曲历史的行为不得人心,历史事实并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全文,表明了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和平愿望,强调了中国将力促世界和平的立场。2.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引用了很多的材料,其中有正面材料也有反面才有,有事实材料也有文本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跟作者的观点有什么关系?预设:从材料的选择上,2、4、5段属于辅助观点的正面材料,篇幅占比多,说明了国行公祭符合全人类的愿望,体现了国行公祭的正当性,第3段属于反面材料,篇幅占比少,说明了日本右翼不得人心及国行公祭的必要性。
由纪念到否认到警惕到变迁,涉及三个不同的论述对象(即死难者、日本右翼、南京城市),有力地证明了国行公祭是维护和平的必要之举,和平是大势所趋,历史不容掩盖和抹杀,牢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这些材料中,(相机指出,2、3段之间对照关系,3、4段之间是因果关系,4、5段之间既有对照关系,又包含递进关系,段落之间有着严格逻辑关系。)四、新闻联读,概括特点1.与本单元的其他新闻作品相比,新闻评论有怎样的特点?预设: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相机介绍作者“钟声”:“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2.对比阅读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选段,感受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预设:文学作品偏于形象感性,新闻作品偏于冷静理性。五、新闻播报,感受情感本篇评论在央视“新闻联播”中进行了全文播报,假设你是播音员,在播报过程中,你认为需要带着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学生讨论,交流。预设:带着庄严的语气去读、带着沉痛的语气去读、带着平静的语气去读,带着愤怒的语气去读,带着期待的语气去读,带着坚定的语气去读……(指导学生尝试朗读,全班评议。)六、小结85年过去了,伟大的祖国日益强大,但是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惨痛的而历史,因为忘记意味着背叛。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七、布置作业1.新闻评论的语言也非常严谨。请找出相关于进行分析,可从语序、修饰词、句式等方面入手。2.就校园最近发生的事情写一篇评论。板书设计附: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选段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八年级第一单元“新闻阅读”第六课时(总结课)
教学设想作为本“活动·探究”单元“新闻阅读”的最后一课时,主要进行整合阅读的教学实践。此前五课时的教学中,进行了消息文体的整合阅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整合阅读和《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整合阅读),还进行了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的单篇阅读,为进行单元整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时的教学,笔者拟通过多篇联读,引导学生撇开文字表象,感受新闻本质——异中求同,分析新闻作品的共性特征;同中求异,感受新闻体裁的个性特征;聚焦效用,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适用场景和人群。教学目标1.比较阅读新闻作品,把握消息、新闻特写、通讯以及新闻评论等新闻文体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2.结合新闻内容和发文机构,感受不同新闻文体的适用场景。教学重点把握消息、新闻特写、通讯以及新闻评论等新闻文体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教学难点感受不同新闻文体的适用场景。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纱窗安全检测与即时付款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版合伙房产买卖合同及配套金融服务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基因检测产品销售与分销合同3篇
- 2024版商业空间装潢承揽协议版B版
- 2024版建筑用钢模板与钢管租赁协议细则版B版
- 2024年金融机构间协定存款业务操作规范协议2篇
- 公交车辆自动驾驶技术安全评估考核试卷
- 混凝土独立基础施工方案
- 2025至2030年中国反光服装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花梨木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大学课件】微型计算机系统
- (主城一诊)重庆市2025年高2025届高三学业质量调研抽测 (第一次)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关于标准房屋装修合同的范本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4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竞赛试题70题(附答案)
- 2024年湖北省中考物理真题含解析
- 荔枝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 资金借贷还款协议
- 《实验性研究》课件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全文)
-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小学生口算天天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