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引子依犯罪人精神正常与否标准,犯罪分为常态犯罪和变态犯罪,其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差异。前面各章所述为常态心理的犯罪人,本章讨论变态心理犯罪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第一节变态犯罪心理概述变态心理犯罪,是指行为人在存在辨认障碍(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意识障碍)或控制障碍(包括情感障碍、意志、意向和行为障碍)的情况下实施的有社会危害的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什么是变态心理(一)概念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广义的变态心理或行为包括:精神障病、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狭义的变态心理仅指人格障碍。本书在此章持广义说。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什么是变态心理(二)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分标准是相对的。一是界限模糊;二是受环境条件、文化背景、生理状态和活动方式等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综合判断标准。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经验标准经验标准包括:个人的主观经验标准,如感到忧郁、烦恼、痛苦等,或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求助于专业人员。这对有正常心理感受能力者有用。他人(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的感觉与评价标准。一般符合众人感觉与评价的心理与行为属于常态心理;反之为变态。这可用于评价有明显异常行为者。经验标准随意性大,界限模糊,易产生误判。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2.社会适应性标准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对协调。因此,以个人与环境是否适应为标准,也是评价其心理与行为正常与否的标准之一。具体包括对人对己的态度与行为,在群体中是否合群,社交生活是否恰当,是否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等方面。社会适应标准同样受时间、地点、习俗、文化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易产生误判。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标准如果存在明显的病因,如服用麻醉药物,可用于断定其心理活动的异常与否。如果存在明显的症状,如每次洗手数十分钟,或性格快速明显改变等,可用于断定其心理活动的异常与否。问题在于有病因与症状问题存在的人,不一定主动寻求帮助而不会被发现。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4.统计学标准以数量统计为依据的划分标准。通过对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发现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常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将大多数视为正常,少数视为异常。在心理学研究中,统计学标准最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心理测量的方式,发现异常。了解常态、变态与变态的含义。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什么是变态心理(二)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分,还存在着中间状态,严重者符合所有标准,轻微者只是在某些方面表现异于常人,处于偏态范围,具体的判断还需要有临床经验,并将多种标准综合应用。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什么是变态心理(三)变态心理几种常见类型本书所指的变态心理包括以下几种:1.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老年性精神病等;2.人格障碍,如偏执性人格障碍、悖德性人格障碍等;3.性变态,如恋物癖、窥阴癖等;4.精神发育迟滞;5.神经症。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变态心理成因变态心理的形成与影响因素,一般归结为三类: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具体到不同的变态心理类型,具体的原因存在着一定差别。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人格障碍的成因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通常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并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人格是以性格为核心,包括先天素质、气质、智能、适应社会的方式与能力等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受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多种因素影响与塑造而成。人格障碍者的关键问题是其不能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与适应社会生活,自幼即难以与周围人和谐相处且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过分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生物学因素遗传是人格形成的生物学基础之一。另如脑部外伤、脑部感染或异物性炎症,或精神分裂症等,将影响与改变人格特征。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家庭环境,包括婴幼儿时期的亲子照顾、社会化的方式与内容、父母管教模式(如过于放纵、过分操控与支配)等。对此论述最详细者是精神分析学派。学校与社会环境,包括教育模式、媒体与副文化的影响等。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性变态的成因性变态又称倒错、性偏离或性心理障碍,指性心理与性行为严重偏离常态,在性活动对象、方式、性别身份等方面的异常状态。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生物学因素在部分性变态案例中,可以发现生物学因素影响的证据,但非全部都有类似的证据。如脑部肿瘤、内分泌异常等。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2.心理因素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性变态是其早期性欲发展受到阻碍的结果。如儿童性游戏及其情绪发育的迟滞。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与家庭教育模式错位相关,如将男孩当女孩养育。压力与应激、第一次性高潮诱发的环境与条件、恋爱与婚姻的失意、正常性要求的不满足等,都在不同的案例中有发现。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性的态度,将从人的出生开始影响其性观念、态度与行为的发展过程。如对同性恋,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明显存在不同的态度与应对措施。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精神发育迟滞的成因精神发育迟滞,又称精神发育不全、精神幼稚症,是一组由先天或早期的疾病、养育等因素引起的精神发育受阻,导致以智能低下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异常状态。其智能低下,适应能力受到影响。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在精神发育迟滞案例中起重要作用。另如脑部外伤、脑部感染或异物性炎症,或母亲孕期生病、过多接触放射线,或生产时窒息时间过长、外伤,或出生后严重营养不良等,将影响其大脑与精神发育。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2.社会——心理因素婴幼儿时期社会接触被剥夺、严重缺乏母爱或替代母爱、与精神病人生活在一起而缺乏与正常人的交流等,可能导致精神发育迟滞。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四)精神病的成因精神病,是最严重的一类精神疾病。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病理、躯体等因素。遗传的主要证据是该类疾病发生的家谱调查结论。病理主要是研究该类病人的脑部结构、化学成分与改变等,有部分并不完善的证据。躯体因素是强调各种器质性精神病的致病原因。包括外伤、中毒、感染、躯体疾病等。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2.心理因素与精神病形成有关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特征、压力与应激、挫折、丧失、心理冲突等因素,都在不同的案例中有发现。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变态心理犯罪特点变态心理犯罪,在不同类型的变态者方面,其表现有差别。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人格障碍者在变态人格的支配下,会反复出现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其行为属于法律禁止的范畴,就会构成犯罪。人格障碍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0.2%~2%之间,但在犯罪者中所占比例为15%,有的调查甚至认为,在累犯、惯犯、早发性犯罪者中,比例大40%~100%。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如下: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1.一般具有偶然性,作案前较少有预谋。多为偶然因素、情绪冲动或本能欲望发动。手法简单但离奇古怪、不周密。2.违法目的不明确。如纵火癖只是为了满足纵火过程中的快乐与满足,不存在报复或伤害他人的目的。3.自我保护性差。犯罪时有明显损害自身的可能,认罪态度快。4.犯案类型多为攻击型、爆发型。5.由于性格的稳定性特点,常持续性犯罪,矫治困难。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性变态者一般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突出特点是性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其违法犯罪行为有自身的特点: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1.作案一般有预谋和计划,有选择侵害对象的倾向(如特定职业、服饰、年龄等)。2.有自我保护能力,采取掩饰罪行与逃避打击的反侦察手段。3.作案有较固定的行为模式并可能系列作案。4.作案手段残忍,特别是虐待狂、色情杀人狂。5.缺乏罪责感,抓获后往往承认,对犯罪过程能较清晰地陈述。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精神发育迟滞违法犯罪的特点精神发育迟滞者的轻、中度较多见犯罪行为。由于精神发育不全,表现出单纯、乐观,易受暗示与影响,多在他人的教唆或暗示下,实施犯罪行为。或由于理解辨别能力差,因极简单的原因而犯罪。多见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是性犯罪。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精神发育迟滞违法犯罪的特点1.动机往往幼稚、单纯,对行为与后果缺乏思考。少数有预谋,但一般不周密。2.作案对象和目标有一定的选择性,作案条件的选择不严格,行为多具冲动性。公开且粗暴,易被现场抓获。3.单独作案多。4.案后对其后果有不同程度的领会,大多表示愿意悔改,少数有抵触情绪。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四)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特点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处于病态,在其驱使下,表现为各种离奇、荒谬或危害严重的犯罪行为。精神病人的病理心理活动表现在:严重意识障碍或朦胧状态,病理性幻觉、妄想与思维逻辑障碍,严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与强制性行为等。发病时,已丧失辨认能力,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四)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特点1.动机不明或离奇,受病理性心理的影响而犯案。2.危害行为往往极端残忍,不符合常理常情。3.作案多无计划与预谋,冲动性作案,单独作案,缺乏自我保护。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第二节变态犯罪的类型变态心理犯罪包括以下类型。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人格障碍与犯罪不同的人格障碍类型,其犯罪特点不同。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特点是主观、固执、敏感多仪、心胸狭窄、报复心强、自我评价过高、易攻击冲动。一方面对表现为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怀才不遇,或受到压迫、迫害;另一方面在遭遇挫折、失败时,过度沮丧、埋怨与怪罪他人,推诿与人,导致人际冲突。此类人格障碍者,易产生被迫害的、关系的或嫉妒的超价观念,导致报复性、攻击性行为。不同于偏执性精神病在于无固定的妄想。不同于偏执性精神分裂症在于无幻觉和思维障碍。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补充:超价观念超价观念(overvaluedidea)在变态心理学里属于思维观念障碍,它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个人信念。这种信念一般以事实为基础,对某些事实做出超乎异常的评价并予以坚持,由此影响行为。如使用纯正的普通话,并自然地以此影响周围的人,这当然没有问题。在影响力所及,比如在课堂上,或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或者如果愿意,写文章给媒体,强调使用纯正的普通话,这也没有问题。但如果这种动机过于强烈,就会指向强迫性神经症,甚至产生人格障碍。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情感型人格障碍包括抑郁型人格、躁狂性人格、躁郁型人格三种类型,是介于情感性精神病与正常人之间的中间状态。其特点是以某种心境占优势,主导其情绪与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爆发型人格障碍即冲动控制人格障碍,包括攻击性人格、冲动性人格、激情性人格、情绪不稳定性人格、争执性人格等亚型。主要表现是情绪不稳定,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爆发出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与冲动行为,难以控制,间歇期可能完全有正常表现,且对发作期所作所为感到懊悔自责,但不能确保不再发生。发作期的情绪与行为,可能导致犯罪。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四)怪癖型人格障碍有异于常人的怪异癖好。如纵火癖、谎言癖、偷窃癖、赌博癖、怪恋癖等。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五)轻佻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举止轻浮,爱编造谎言,以使人上当为乐;虚荣心极强,好炫耀自己,为引人注目和讨好异性喜欢,往往不顾羞耻做些下流动作,常进行诈骗、卖淫活动。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亦称悖德型、无情型或违纪型人格,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易进行冷酷无情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从儿童期就有不良行为记录,如逃学、撒谎、打架、偷窃、流浪、性活动随便等。成年后违法犯罪者比率高。其重要特点包括:1.有与社会意识、道德相冲突的反社会意识;2.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欲望无满足感,多做损人利己的事;3.无道德感,对他人冷酷无情、刻薄残忍,有时六亲不认;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4.对人不诚实,不信任他人,无社会责任感;5.行为无计划且冲动,不能持久地进行某项事情,经常旷课、矿工,常在偶然动机驱使下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6.缺乏羞愧感和悔恨感,对自己的错误以及对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很少自责,屡教不改,不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7.不尊重事实,经常说谎、欺骗他人,并以此为乐;8.生活作风轻浮放荡,两性关系混乱;可能有变态的性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性变态与犯罪性活动往往涉及到他人,性变态行为就有可能导致犯罪。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恋童癖亦称恋童色情狂,多见于男性。其特点是专门以性发育未成熟的同性或异性儿童为性行为对象,以获取性的满足。如指向近亲,则又是乱伦。可能的影响因素:性心理异常、性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性功能障碍(如阳痿)等值得关注。另,居住环境过分拥挤是诱发因素之一。危害在于伤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近亲相奸癖此即乱伦,指违反习俗、传统或法律禁止的近亲间发生的性行为。多见于兄弟姐妹、父女之间,也见于母子、爷孙之间。一般年长者主动,被动者多有罪恶感、抑郁等情绪体验。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恋物癖将性欲对象指向异性衣饰用品等无生命物体、异性躯体的非性部位、异性排泄物等,以抚摩、玩弄、嗅、咬等方式,获得性兴奋与满足的变态行为。一般分三类:一是物品,如衣饰、画像、雕像、物质模特等;二是人体分泌物、排泄物、气味,三是异性躯体的特定部位,如脚、发、手、乳房等。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四)恋尸癖恋尸癖又称奸尸癖,将性欲对象指向异性尸体,以获得性兴奋与满足的变态行为。其特点:正常的异性不能引发其性兴奋与满足,异性尸体则有特殊的魅力。对尸体缺乏一般人具有的恐惧、厌恶感受。表现为潜入停尸房或掘坟奸尸。应与一般杀人后即刻对尸体的侮辱相区别。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五)异装癖其性欲的激发与满足方式,最佳的手段是通过以异性的穿着打扮、活动姿态来实现。一般分:幼稚型异性装扮癖与成熟型异性装扮癖。幼稚型异性装扮癖不是真正的性偏好,而是因文化、家庭、养育方式、显示炫耀、方便等原因,暂时穿着异性服装,并不以此获得性兴奋与满足。成熟型异性装扮癖,在穿着异性服装,以异性活动方式行为时,同时觉得非常的性兴奋与满足,甚至直接追求性高潮。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六)露阴癖与窥阴癖露阴癖是指以较僻静的公共场合在陌生的异性面前暴露其性器官而获得满足的性变态行为。一般为男性,女性现场的惊恐表现是其获得满足的重要因素。窥阴癖是指通过以暗中窥视陌生的异性裸体、他人性行为等方式,为最重要的性唤醒与满足的方式的变态行为。一般为男性。地点为厕所、浴室等。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七)摩擦癖摩擦癖是指在拥挤的人群中以性器官顶撞异性身体以获得性兴奋与满足,有时伴有手淫与射精。见于男性,指向陌生女性。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八)口淫口淫是指在性活动中,仅以口对生殖器的方式完成性活动的全部过程,并吸食生殖器分泌物的性行为。在正常的性活动或同性恋的性活动过程中,部分人以口对生殖器的方式为辅助方式,为正常性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九)虐待癖与受虐癖虐待癖是在性活动过程中,以虐待性活动对象为获得性快感与满足的主要方式的变态性行为。多为男性。受虐癖是在性活动过程中,以让对方虐待自己,在身体遭受痛苦的同时,获得性快感与满足为主要方式的变态性行为。多为女性。另有色情杀人狂。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精神发育迟滞与犯罪精神发育迟滞者,泛指智商低于70者。由于智力、辨别力、判断力、自我控制力等方面都存在缺陷,犯罪行为多为简单低级的偷窃、伤害、猥亵、强奸类,并可能多次犯同一罪行或数罪。其情感、行为幼稚,意志力薄弱,易受人影响与控制。女性低能者常遭遇性侵害。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轻度精神发育迟滞轻度精神发育迟滞者约占70%~80%。智商在50~69之间。少年期无明显差异,但逐渐出现学习问题,成年后基本能谋生,但存在着多方面的缺陷。易受人影响与控制。犯罪多为他人指使,或因缺乏判断力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中度精神发育迟滞中度精神发育迟滞者约占10%~20%。智商在35~49之间,相当与4~7岁儿童。学龄期就表现异常,成年后只能做简单的工作,且需人监督与指导。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重度精神发育迟滞重度精神发育迟滞者俗称白痴,占10%以内。智商在20~34之间。有愚蠢面容,言语表达差,生活勉强自理。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四)极度精神发育迟滞极度精神发育迟滞者约占1%。智商在19之下。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四、精神病患者的社会危害行为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并不必然导致危害社会行为,但如果发生,后果多较严重。常见的因精神病发作而导致社会危害行为的情况包括: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类型,表现多样,其主要特点是心理活动的分裂与不协调。临床表现复杂,一般分单纯型、青春型、妄想型和紧张型四类。另有混合型或未分化型。其危害社会行为,是在其异常的心理活动内容与方式控制下的非故意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偏执性精神病又称妄想型精神病,是一组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内源性精神病。其妄想内容独立,无其他方面的异常。在不涉及其妄想时,与常人无异。分偏执狂和类偏狂两类。常因其妄想内容涉及周围人而引起纠纷与报复行为,有时产生社会危害行为。其因妄想而犯案时,可以有充分的准备。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三)癫痫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是因脑部兴奋性过高的神经元过量放电而引发的大脑阵发性功能紊乱。有原发与继发之分。发作类型包括:大发作、小发作、局部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癫痫性精神障碍,可能在发作期引发危害社会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四)情感性精神病情感性精神病,又称躁狂抑郁症,是以情感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包括躁狂型、抑郁型或双相型三类。躁狂发作之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异常活跃、言语行为增多。抑郁发作之三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言语动作减少。情感性精神病,都有可能在发作期引发危害社会行为。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五)反应性精神障碍心因性反应,指由于超强、或严重持久的精神刺激所引起的精神异常。主要刺激因素是精神创伤。其预后良好。一般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急性又分:反应性木僵、反应性兴奋状态、反应性朦胧状态。慢性反应性精神病,一般由持续的精神刺激引发,分:反应性抑郁、反应性妄想。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六)颅脑损伤伴发精神障碍即外伤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颅脑外伤后直接或间接引起精神异常。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第三节变态心理犯罪的法律责任与防治研究变态心理犯罪,要为确定相关危害社会行为的责任提出意见,也要为防治类似事件的发生提出参考性建议。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变态心理犯罪的法律责任变态心理者犯罪的法律责任,有明文的规定。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法学依据在立法上,法律对变态心理违法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且特殊的规定。我国《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后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其法学依据如下: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生病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人是否患精神病,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精神病人发病期间的危害社会行为,是精神病理所致,行为人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时所发生的事情是不能预见的。既不属于故意,也不属于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故不是犯罪。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2.刑事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犯罪主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达到法定年龄、具有责任能力和实施危害行为的自然人。其中责任能力是指一个人能够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指行为人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社会意义,并且能自觉地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精神病患者,由于精神病性症状所致,往往导致其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丧失或削弱。此时,不具备责任能力。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一)法学依据精神病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既非故意,也非过失,而是由于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的行为所致,不具备犯罪的主观方面要件;同时,精神病人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也不具备犯罪的主体要件。故,在精神病理状态下所实施的危害行为,不构成犯罪,也不负刑事责任。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二)变态心理者责任能力的分级与鉴定我国对变态心理者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即分为完全责任能力、部分责任能力和无责任能力三级。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精神病和精神发育迟滞者的责任能力划分(1)无责任能力。包括:①精神病患病期或未愈;②中度以及重度、极度精神发育迟滞;或者轻度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病发作;③与精神病等位的严重精神障碍,包括有严重意识障碍的癔症与病理性醉酒等例外状态。此类状态下,当事人失去辨认能力或自我控制能力。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精神病和精神发育迟滞者的责任能力划分(2)部分责任能力。主要包括①精神病未愈、部分缓解与残余状态;②轻至中度精神发育迟滞。上述病人在作出危害行为时,其实质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明显减弱,但尚未达丧失或不能控制的程度。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1.精神病和精神发育迟滞者的责任能力划分(3)完全责任能力。①精神病已愈,或者缓解处于间歇期;②轻度或更轻的精神发育迟滞;③无病或诈病。上述行为人在实施危害行为时,其实质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正常,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第十三章变态犯罪心理2.性变态者的法律责任性变态者除极少数外,绝大多数都有良好的辨认能力。在控制能力方面存在着区别,有些控制能力显著削弱,如恋物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政法大学《工程中的数值方法C》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西亚斯学院《现代通信原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服务质量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消费级3D打印机打印精度改进
- 保险行业基础讲解模板
- 业务操作-房地产经纪人《业务操作》名师预测卷4
- 开学晨会发言稿
- 二零二五年政府形象广告服务合同规范
- 二零二五版国际学校外教引进与团队建设协议3篇
- 2024-2025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四十一中高二(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道路交通安全法》课件完整版
- 向女朋友认错保证书范文
- 五分数加法和减法(课件)-数学五年级下册
- 2024年四川省绵阳市中考语文试卷(附真题答案)
- 设计材料与工艺课程 课件 第1章 产品设计材料与工艺概述
- 幼儿园反恐防暴技能培训内容
- 食品企业质检员聘用合同
- 中医诊所内外部审计制度
- 自然辩证法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年国家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护理员技能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