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_第1页
浅谈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_第2页
浅谈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_第3页
浅谈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_第4页
浅谈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以精准扶贫为原则的高校精准资助既是对我国扶贫政策的创新发展,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举措,对强化学生资助、促进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高校精准资助重要性的分析,指出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的对策,以促使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关键词】精准扶贫

精准资助

贫困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不仅使家庭条件困难的贫困大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而且还为在校贫困大学生安心生活、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精准资助政策。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实施精准资助既是对我国扶贫政策的创新发展,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的重要举措,对强化学生资助、促进学生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一、高校精准资助的重要性高校精准资助是指高校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精准识别需要资助的对象、精准分析需要资助学生的需求、采用精准的资助形式,最终实现资助育人效能的最大化。高校是教育扶贫的主阵地之一,高校精准资助与精准扶贫虽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具有相同的精髓和亮点,即资助的对象精准、资助措施精准、资助成效精准。换句话说,高校精准资助是以精准扶贫为原则,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保障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第一,精准资助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性。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高校精准资助不仅肩负着教育扶贫的重任,而且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力保障。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极大,尤其是经济发展更是表现的极为明显,但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入学需要交纳的学费、学校所在地经济生活水平等却是同一标准,这在无形中加重了经济落后地区学生的经济负担,致使部分贫困大学生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是无法顺利完成学业。高校精准资助理念的提出,既能使真正贫困的学生获得资助的权利,又能使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社会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公平性。第二,精准资助有利于提高资助育人的效果。高校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而精准资助则是实现育人目的的手段。对于中国的许多贫困家庭来说,读书是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捷径,也是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资助,不仅是为学生提供发展自我的机会,更是给了无数贫困家庭希望,给社会提供了一个促进教育公平的机会。正是基于这种意义,精准资助成为每一个立志成才的贫困生的经济保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第三,精准资助有利于规范高校资助工作。资助每一位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生,使资助政策真正落到实处,是精准资助的最终目的。现阶段高校资助还处于粗放型资助,资助对象识别不精准、资助效果不佳,不仅未使资助政策惠及真正有需要的贫困学生,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效果,而且还造成了一些教育公平现象,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稳定。精准识别资助对象,采取精准资助措施,提高精准育人效果,既是规范高校资助工作、改善当前粗放型资助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资助更有效率、更有针对性的客观要求。二、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精准资助方面还存在部分现实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资助对象无法精准识别。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做好精准资助的首要工作。当前,国内各高校对贫困学生的认定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提交贫困资助申请,并附以相关部门或单位出具的家庭基本情况、经济收入等证明材料,申请材料经过系里、院内审核认定后,再报学校核准。从程序上来看,自主申请与证明材料相结合规范合理,但从精准性来看,却存在诸多漏洞。一是认定标准不统一。我国地域差异较大,国家对贫困没有统一的认定标准,各高校在认定时也主要依据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来划定标准,精准度不高。二是认定方式不科学。学生能不能被认定为贫困生,需要学生主动申请,但部分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因为害羞、自卑、爱面子等原因,不愿其他同学知道自己家的真实情况,而不主动申请资助;而部分家庭条件并不差,但因为利益驱动,却积极主动找熟人开证明,提供虚假材料骗取贫困资助。因为大学生大部分为外地学生,学校对这些材料的真实性,无从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贫困生识别的精准性。此外,面对僧多粥少的现象,还有部分高校采取班级民主评议、演讲投票的方式确定贫困生,不仅主观因素较多,精准度不高,而且还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第二,重物质资助,缺乏精神关爱。当前,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主要是“贷、奖、补、免、减”等经济资助,对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思想教育等精神资助则常常被忽视。脱贫不是物质脱贫,关键在精神脱贫。由于家庭条件差,大部分贫困生进入学校和社会后,会产生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物质资助能使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但却无法帮他们建造一个健康自信和富裕的精神世界。此外,只注重物质资助还容易使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思想,久而久之养成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的思想、由此可见,经济脱贫易,“心理脱贫”难。重视物质资助,忽视精神關爱,极大地影响了精准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第三,资助队伍工作建设发展缓慢。相对于过去的高校资助,现在的精准资助工作量大、任务重、要求高、专业性强,既要注重实操,又要注重理论,既要注重物质层面的资助,还要注重精神层面的资助,既要严格遵守原则标准,又要不断探索创新。从开始申报到确定时间非常短暂,要面对的是数以千计的、家庭情况较为复杂、区域跨度较大的贫困生,单纯依靠校教导处的几位教师和各院的辅导员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摸清全校所有贫困生情况,降低了资助的精准度。加之,教导处的教师平时不接触学生,对学生情况一无所知,虽然他们了解资助政策,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降低了精准资助工作的效率;辅导员虽然与学生接触较多,实操经验丰富,但他们日常工作事务繁杂,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研究资助工作的理论政策。资助队伍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性不强,影响了精准资助工作顺利开展。三、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精准资助的对策習总书记指出:扶贫成败在于精准。高校资助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内容,既要对症下药,针对不同情况开具不同药方,还要固本培元,帮助贫困学生实现从输血型到强能型转变,促使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第一,构建精准的分层分类认定体系,源头认定贫困生信息。从源头上精准识别贫困生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前提,要想从源头上对贫困生信息进行确认需要构建新的更人性化和科学化的认定程序和内容,构建起精准的分层分类认定体系。首先,摸底基本情况。针对刚入校的新生,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申请、班级民主评议和辅导员单独谈话的方式进行初步认定,即学生提出申请后,选取班内有代表性的班委和同学对提出申请的学生的平时消费情况进行评议;随后由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单独面谈,了解学生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对于老生则主要通过查(查饭卡、贫困户数据库)、访(走访同学和宿舍成员)、谈(单独面谈)等方式进行认定。其次,建立数据库。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摸底收集到的学生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建立贫困生数据库,同时要依据每年调查的情况及时数据库,从而实现对贫困生的动态管理、智慧资助。第二,精准育人,形成物质精神“双扶贫”格局。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高校要落实好精准资助工作,不仅要做好物质资助,更要瞄准“病根”做好“意识脱贫”“心理脱贫”等精神资助,实现从资助到自强的育人目标。首先,要重视心理帮扶。针对贫困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内向、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聘请心理专家、团体辅导等方式及时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调整,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其次,积极鼓励受助学生参加志愿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勤工助学、主题宣讲、志愿者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意识,以实现资助育人的目的;最后,定期对受助学生进行思想引导。高校通过举办受助生先进事迹报告会、励志榜样宣讲会、励志自强评选会等活动,引领正能量,传递积极地价值观,激励受助生战胜困难,积极向上。第三,夯实基础,建立资助队伍长效制度。资助实施主体是落实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基础。从长远发展来看,高校资助建立专业的、稳定的资助工作队伍。首先,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文件。当前,我国高校资助贫困生主要依据的是国家扶助贫困户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并不完全适合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适合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政策文件,提高精准资助工作的有效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