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粤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大家都来学化学1.1身边的化学素养目标通过生活与化学这一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化学课堂,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点初步使学生了解到化学学科的学习内容,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化学老师,也是带领你们走进神奇化学世界的引路人,为了祝贺我们在座的同学顺利地由初二荣升初三,我想为大家献上一杯红酒表示我的祝贺。(演示:清水变红酒——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天气这么热,再来一杯清爽的汽水是再好不过了。(演示:清水变汽水——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如果说数学使人精细,哲学使人深邃,艺术使人浪漫,那么化学则使人梦想成真!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品和现象都与化学有关。下面,请同学们跟我一起走进化学的殿堂,感受化学的无处不在。[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家里或者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与塑料有关吗?[回答]手机、电动牙刷、肥皂盒、饮料瓶、食品袋和儿童玩具等。[讲解]塑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化学制品。除了塑料制品外,你穿的衣服、吃的食品、住的房屋、厨房里的炊具、打扫卫生的洗涤剂都是通过化学技术生产出来的。[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3,总结化学与我们的家居生活的关系。[总结]化学与家居家居用品举例特点塑料制品手机、电动牙刷、肥皂盒、饮料瓶、食品袋和儿童玩具等质轻、价格低廉、耐腐蚀衣服大多数衣服,防寒衣、防水衣、人造羊毛毯、人造皮革鞋等含有化学合成纤维的衣服结实耐穿、易洗快干、安全舒适、抗皱性好食品化学添加品:酵母、小苏打、食盐、酱油、食醋等房屋建造和装饰材料钢铁、水泥、铝合金、不锈钢、玻璃和油漆等厨房用品炊具--金属制品;天然气、液化气--化工产品清洁卫生用品洗衣粉和肥皂等洗涤剂;洗衣机化学制品或由化学材料制得[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活中的物品大多离不开化学,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活中神奇的现象吧。[学生实验]分发实验用品(紫甘蓝、酒精、水、白醋、洗衣粉、试管、纱布、研钵等),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本P3观察活动实验,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现象。[观察记录]试管a试管b试管c试管d试管e颜色紫色浅紫色红色浅绿色浅绿色→浅紫色→浅红色[总结]物质的颜色变化等现象与化学有关。[过渡]汽车、火车和飞机是常用的出行工具。这些工具的生产和动力的开发也与化学关系紧密。[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讨论化学与我们的出行的关系。[总结]化学与出行出行工具制作材料动力汽车钢材和铝合金汽油或柴油新能源电动汽车钢材和铝合金新型化学电池高速列车、飞机特种合金材料燃油[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4,讨论化学与环境、健康的关系。[总结]化学与环境、健康化学与环境用先进的化学化工技术和产品减少和处理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化学与健康①锻炼身体:用化工材料建造体育场馆;用现代化工合成的塑料、橡胶和纤维制造体育器材。②防病治病:西药基本上都是化学拾成的物质;传统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也可以通过化学方法来提高疗效。[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能知道,材料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学,化学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化学与材料、社会发展的关系。[讲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伟大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在化工技术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如造纸、火药、陶瓷、冶铜、炼铁等。现代化学认为化学是研究物质、创造新物质的学科。化学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布置任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讨论化学与材料、社会发展的关系。[总结]化学与材料、社会发展现代交通利用化学生产新的化学合成材料,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国家安全利用化学研制特殊的新材料,保障国家安全航空航天事业利用化学研发多种化学合成材料社会发展利用新的化学科学技术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讲解]化学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食品安全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仍离不开化学。化学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板书]1.1身边的化学1.化学课的学习内容2.生活中的化学知识3.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4.化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1.2化学实验室之旅素养目标1.认识所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注意事项。2.了解实验中所接触的仪器,识记化学仪器名称。3.了解其使用范围和操作要。4.初步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并懂得操作原理。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难点基础实验操作要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阅读]教师请学生阅读化学实验室规则,并强调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讲解]在化学实验室会有一些提示标识,这些标志能帮助我们快速识别危险用品,保护自身安全。[展示]课件出示相应标志,解释对应标志的含义并提醒学生将标题补充完整。[讲解]初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1.试管用途:①在常温或加热时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②用于溶解少量固体或收集少量气体。注意:①可直接加热;②加热时试管外壁要保持干燥;③加热后不能骤冷,防止炸裂。2.蒸发皿用途:用于液体蒸发。注意:①可直接加热;②不可骤冷,防止爆裂。3.烧杯用途:①用于配制溶液;②用作较多量试;剂的反应容器。注意: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应放置在陶土网上,使其受热均匀。4.锥形瓶用途:用作较多量液体反应的容器,在常温或加热时使用。注意:不能直接加热,加热时需要垫上陶土网。5.集气瓶用途: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用作有关气体的反应容器。注意:①不能加热;②要与磨砂玻璃片配套使用,且玻璃片的磨砂面要与瓶口接触。6.滴瓶用途:用于盛放液体试剂。注意:①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滴管不能清洗;②滴瓶不能加热。7.胶头滴管用途: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注意:胶头滴管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再去吸取其他试剂。8.药匙用途:用于取固体试剂。注意:①保持干燥、洁净;②取用不同试剂前后要擦净。9.试管夹用途:用于夹持试管。注意:防止烧损和腐蚀。10.坩埚钳用途:用于夹取坩埚或蒸发皿。注意:使用后尖头向上放于实验台,温度高时应放在陶土网上。11.铁架台用途:用于固定和支持各种仪器,一般用于过滤、加热等实验操作。注意:①固定和组装支持仪器时,按先下后上的顺序;②夹持玻璃仪器时不能太紧,以防压破仪器。12.酒精灯用途:用于加热。13.陶土网用途:加热时作垫物用,使物体均匀受热。注意:①不能被水弄湿;②不可折叠。14.量筒用途:用于测量液体体积。注意:①不能加热;②不能用作反应容器;③不能用作配制和稀释溶液的容器15.玻璃棒用途:用于搅拌、过滤或转移液体时引流、蘸取少量固体或液体。注意:①要保持洁净;②搅拌时不要触碰容器壁或底。16.漏斗用途:①用于过滤;②用于向小口径容器内加注液体。注意:①不能加热;②过滤时要放在三脚架或铁架台的铁圈上;③过滤时与滤纸配套使用。[提出问题]参观了化学实验室后,你能说出5种以上化学仪器的名称及其主要用途吗?[交流活动]学生分小组相互交流,尝试说出5种以上化学仪器的名称及其主要用途。1.固体药品的取用[阅读]阅读课本P10“固体药品的取用”内容[总结]固体试剂存放:一般存放在广口瓶中。操作要点:粉末固体“一横二送三竖立”;块状固体“一横二放三慢竖”。[学生活动]按照课本P10【实验1-2】进行实验操作练习。2.液体药品的取用[讲解]液体药品通常盛在细口瓶里,取用液体试剂的常见操作包括倾倒液体、量取液体、吸取和滴加液体等。(1)倾倒液体: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标签向着手心,瓶口紧挨容器口,缓缓倾倒,倒完液体,立即盖紧瓶塞,将瓶子放回原处,标签向外。(2)量取液体:(读取示数时量筒须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3)吸取和滴加液体: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如果未说明用量,般按最少量(1~2mL)取用液体。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要保持胶头滴管竖直在管口上方,不可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不可将胶头滴管横放或倒持。[学生活动]按照课本P11【实验1-3】进行实验操作练习。3.给物质加热[演示实验]教师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注意提醒学生安全使用。[讲解]用火柴点燃酒精灯,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加热时要用灯焰的外焰,因为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在使用酒精灯时,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乙醇的俗称),也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以免失火。向灯内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面燃烧起来,应立刻用湿布盖灭。[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用酒精灯加热热体的操作,同时讲解注意事项。[讲解]加热试管内液体时,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需用试管夹夹持。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试管中上部,持试管与水平面成45°角,管口勿对人。先将试管在灯焰上来回移动,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用外焰对准试管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学生活动]按照课本P12【实验1-4】进行实验操作练习。[观察记录]用坩埚钳夹住一小段铜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铜片变黑了。4.玻璃仪器的洗涤[演示实验]教师演示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同时讲解操作要点。[讲解]先将试管内废液倒入废液缸内,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倒掉,再注水,反复数次;试管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时,将试管刷轻轻旋入,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进行刷洗,切勿用力过猛,刷后再冲洗干净。[学生活动]按照课本P13【实验1-5】进行实验操作练习。[讲解]进入化学实验室,要严格遵守操作规则,万一发生意外,不要惊慌,要立即采取恰当的处理方法。1.不能用手接触试剂;不要把鼻孔直接凑到容器口去闻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而是用并拢的手指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得尝任何试剂的味道。2.实验剩佘的试剂既不要放回原瓶,也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能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总结]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遵守实验室规则,能识别实验室安全标志和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注意预防化学实验安全事故,树立实验安全意识和观念。2.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包括试剂的取用、给物质加热、玻璃仪器的洗涤等。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1.3物质的变化素养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这一辩证的哲学观点。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及两种变化的异同、区别。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观察活动]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白纸上,用装有某无色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提出问题]1.白纸上是否已用什么化学药液写下了隐形字?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显出字来?[新课引入]你一定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吧,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门有趣而又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课。[过渡]请仔细观察以下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6【实验1-6】火柴梗被折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7【实验1-7】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现象:石蜡的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7【实验1-8】水的三态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课本P17【实验1-9】,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现象:食盐溶解在水中,再加热蒸发掉水后又得到食盐,食盐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讲解]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板书]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物理变化。[学生交流]请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例子。[观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P18【实验1-10】火柴梗燃烧[观察记录]燃烧前:火柴梗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有发光发热现象。燃烧后:黑色的固体[观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P18【实验1-11】镁条燃烧[观察记录]燃烧前:镁条是银白色的固体燃烧时:发出耀眼的强白光,并且放热。燃烧后:生成的是白色的粉末状物质。[讲解]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灰烬、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后两者散发到空气中),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镁条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并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它是一种不同于镁的新物质。[板书]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讲解]观察是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方法,需要我们借助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进行感知。观察化学反应通常要注意以下三个阶段的现象:反应前的现象→反应进行时的现象→反应后的现象。[讨论交流]请你从颜色和形状两方面比较镁条燃烧前后的不同。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什么?[总结]颜色形状镁条燃烧前银白色固体条状镁条燃烧后白色粉末状最能说明镁条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是:生成白色粉末状新物质[观察活动]由教师演示课本P19观察活动中【实验1-12】【实验1-13】【实验1-13】【实验1-14】,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判断是不是发生了化学变化。[观察记录]气体生成颜色变化沉淀生成实验操作在装有少量小块石灰石固体(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在装有少量黑色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加入2mL稀硫酸。将未开封的可乐瓶的瓶盖打开后,改用带导管的瓶塞把瓶口塞紧,把导管通入盛有少量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轻轻摇动可乐瓶。实验现象变化前白色固体与无色液体黑色粉末与无色液体褐色液体与无色液体变化中白色固体不断减少,产生大量气泡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无色液体逐渐变蓝摇动可乐瓶时有气泡放出,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变化后得到无色、澄清液体得到蓝色液体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判断及理由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硫酸铜)生成是化学变化,因为有新物质(碳酸钙)生成[讲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产生某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这些现象并不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板书]化学变化伴随现象: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讲解]在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练习]列举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1.4物质性质的探究素养目的1.认识物质的性质。2.通过铜片加热变黑的主题探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既是我们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铜片、铝箔、稀硫酸、澄清石灰水;试管、酒精灯、火柴、坩埚钳、抹布、小刀、白纸、两个集气瓶、导管、水槽、水。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引入新課]镁、汽油等在氧气中都能燃烧,这种性质必须在化学变化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板书]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2.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物质性质叫作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或味道、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3.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区别: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讲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物质的重要属性。我们要正确有效地利用物质就必须了解和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常,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直接观察或用物理方法去测定,而化学性质则要通过化学实验去观察和确定。[交流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总结]区别: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体现。联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过渡]科学探究是收集证据和作出解释,进行发现、创造与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也是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就通过铜受热变黑的化学实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活动]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提出问题[回顾]【实验1-4】中,将一小段光亮的铜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铜片表面变黑。[提出问题]为什么铜片的颜色发生这种变化?形成假设[交流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铜片变红的原因作出假设,并根据假设进行验证方案的设计与现象的预测。[汇报]请同学汇报自己对铜片变红的原因的假设及现象预测,教师注意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评价,并提出可行的建议。[形成假设]假设预测假设1铜片变黑是因为火焰中的烟灰附着在铜片上(1)如果铜片上附着的黑色物质是烟灰,则应很容易抹去(2)如果把铜片放在试管中加热,火焰没有与铜片接触,则金属将不会变黑假设2铜片变黑是因为它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3)若将铜片在真空或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铜片的颜色将不变设计并实施实验[学生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本P23【实验1-15】,验证假设1的正误。步骤(1):用洁净的白色抹布轻轻擦一擦已冷却的铜片黑色部分。步骤(2):将一段光亮的铜片装在敞口的试管中,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试管,观察铜片是否变色。[学生实验]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本P23【实验1-16】,验证假设2的正误。步骤:用银白色的佥属铝箔将铜片严密包裹,压紧,不留空隙,以保证隔绝空气,然后加热铝箔定时间后停止加热,待冷却后打开包裹的铝箔,观察铜片是否变色。获取证据[实验记录]【实验1-15】(1)【实验1-15】(2)【实验1-16】现象黑色不能被擦掉铜片表面变黑铜片不变黑判断预测(1)不符合,假设1错误预测(2)不符合,假设1错误预测(3)符合,假设2正确分析解释[讲解]假设1错误,说明铜片在空气中经酒精灯加热后变黑,黑色物质不是烟灰。假设2正确,说明铜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不变色。形成结论[学生活动]组织学生相互交流,用科学、简洁的语言描述实验结论。[总结]:铜片在敞口的试管中加热后变黑,是因为铜片在空气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的新物质。反思评价[思考](1)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2)铜片和空气中的什么物质发生了反应?[交流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问题的答案及验证方法。[总结]问题(1),生成的黑色物质是氧化铜,可以利用实验证明。问题(2),铜片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可以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证明。表达交流[提出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表示铜片在空气中加热发生的化学反应。[讲解]铜片发生的化学反应可用文字表达(括号里给出的是相应物质的化学符号):铜+氧气氧化铜CuO2CuO[讲解]在文字表达式中,“+”读作“和、与、跟”,“→”读作“生成”。[交流讨论]请同学们就以上现象、解释和结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讨论交流,可提出其他预测和实验证实的思路。[总结]通过对铜受热变黑原因的探究,我们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了8个环节: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形成结论,建构模型→反思评价→表达交流。[讲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假设需要用实验去证实,结论来自实验事实。其中环节3“设计并实施实验”,既可以是以现象证据为主的定性实验,也可以是以数据证据为主的定量实验。[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行进以现象证据为主的定性实验:验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活动报告]验证铜片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提出问题铜片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设计并实施实验将铜片直接在酒精灯上多加热几分钟,冷却,用小刀将铜片表面生成的黑色物质刮落到干净的纸上,反复数次,使得到的黑色物质足够多,再移入试管中,滴加少量稀硫酸获取证据黑色物质逐渐溶解,无色液体逐渐变蓝形成结论黑色物质是氧化铜[布置任务]阅读课本P25“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内容”,总结以数据证据为主的定量实验(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铜和氧气的反应)的探究过程。[总结]利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探究铜和氧气的反应。[过渡]我们生活在空气中,生命需要不停的呼吸。那么,我们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相比,它们的各种成分的含量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的含量。[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根据课本P26-27实践活动内容提示进行活动,并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将各环节的内容补充完整,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提出问题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有没有差别?形成假设①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②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提示信息(1)木条燃烧要有氧气参与,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2)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作用,使石灰水变浑浊。当参与作用的二氧化碳含量较多时,浑浊现象出现得较快,且较明显设计并实施实验(1)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作为空气样品。(2)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气体。(3)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4)分别向盛有空气、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各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获取证据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燃着的木条很快熄灭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解释吸入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于呼出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假设①成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假设②成立形成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多反思评价除了以上实验方法,还可以运用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通过氧气传感器和二氧化碳传感器定量测量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二氧化碳的含量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第二单元空气、物质的构成与组成2.1空气的成分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素养目标1.了解空气的组成。2.了解空气中各成分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3.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4.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教学重点1.空气的组成的测定。2空气的各成分的含量。3.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混合物、纯净物的区别。中考热点空气的组成的测定。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空气的组成: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0.03%。[情景导入]同学们在前面的课程学习中曾经学习过空气的常识。这一单元,我们将从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开始,认识这种和地球上生命现象息息相关的气体空气,再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与组成的奥秘。[过渡]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呢?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空气的成分的?[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2知识视窗,了解科学家发现空气成分的历程。[提出问题]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得出了什么结论?[回答]空气中有能支持燃烧的氧气(O2)和不能支持燃烧的氮气(N2)。[讨论交流]①汞槽里的汞为什么会升入钟罩且升入体积约占容器中空气体积的1/5?②科学家是通过什么证据推理出剩余气体中除了氮气外还有其他成分的?[讲解]曲颈甑与钟罩连通,曲颈甑里的汞在加热条件下与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并将氧气消耗完,导致钟罩内气体压强减小,大气压将汞压入钟罩;升入钟罩内汞的体积约占容器中空气体积的1/5,是因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科学家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的密度比用化学方法制得的纯净氮气密度稍大,故推理出剩余气体中除了氮气还有其他成分。[观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P33【实验2-1】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讲解实验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讲解]操作要点:①实验开始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夹紧止水夹;②点燃红磷后,应迅速将燃烧匙插入集气瓶中,塞好胶塞;③反应结束后,应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再松开止水夹。[学生活动]请学生分享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教师注意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实验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松开止水夹后,烧杯里的水倒吸入集气瓶内,且瓶内的水上升至标记线1处。[讲解]我们看到的白烟是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形成的固体颗粒,白雾通常用来描述分散在气体中的小液滴,二者不能混淆。[提问]实验前集气瓶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空气。[思考]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什么物质?[学生回答]氧气。[讨论交流]结合以上问题,尝试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说明。[分析解释]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固体,使瓶内气压减小。松开止水夹后,水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内进入瓶内的水的体积等于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提问]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和分析,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得出结论]空气中的氧气能支持燃烧,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讨论交流]若集气瓶内的水未上升至1/5处,可能的原因有哪些?请分析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汇总回答]实验误差分析:结果原因误差分析偏小①装置漏气冷却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集气瓶内,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②红磷的量不足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消耗完,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③未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就松开止水夹集气瓶中的气体还处于膨胀状态,导致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小偏大①红磷点燃后未迅速插入集气瓶中或未立即塞上胶塞集气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导致装置冷却至室温后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大②实验前未夹紧止水夹红磷燃烧过程中,部分空气受热膨胀沿导气管逸出,导致装置冷却至室温后,进入瓶中的水的体积偏大[思考]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能否用蜡烛、木炭代替红磷进行实验?[讲解]该实验选择的试剂燃烧后的生成物应为固态或液态,才能使其所占的体积可忽略不计,所以不能选用蜡烛或木炭,因为蜡烛和木炭燃烧后生成气体,会使集气瓶内压强变化不明显。另外,选用的试剂应在空气中能燃烧,且只能与氧气反应。[学生活动]你还能设计什么样的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提出可能的实验方案)[过渡]上述实验中剩余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学生回答]氮气。[讲解]科学家们通过许多科学实验证明:在空气的各成分中,能够支持燃烧的氧气(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剩下不支持燃烧的气体约占4/5,其成分是氮气(N2)和少量其他气体,如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O2)和水蒸气(H20)等。经过许多科学实验验证,空气的成分(用各成分占空气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0.03%。[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5“氮气”内容。[交流讨论]根据课本内容,总结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总结]氮气的性质和用途:性质用途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略小,熔、沸点较低液氮制冷,可用于冷冻麻醉和超导领域等化学性质低温、常温条件下化学性质稳定①充氮包装,保存食品;②充氮灯泡等高温等条件下可参与化学反应①制取氮肥;②合成染料;③制造炸药等[内容讲解]稀有气体是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等气体的总称,这些气体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6“稀有气体”内容。[交流讨论]根据课本内容,总结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总结]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性质用途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通电时会发出各种颜色的光用于霓虹灯的制造和激光技术氦气密度很小,很稳定用于填充探空气球化学性质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反应用作焊接保护气[内容讲解]在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中,氮气含量最多,稀有气体含量很少,这些气体都有各自的用途。要认识它们的用途,先要了解它们有什么性质,因为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课堂板书设计第1课时空气的成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空气的具体成分:气体成分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占空气体积的百分比/%78%21%0.94%0.03%0.03%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第2课时纯净物和混合物空气的污染及保护素养目标1.了解混合物及纯净物的概念并学会区分。2.知道造成空气污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3.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空气污染的意义。4.认识空气污染物与空气质量指数相关信息。5.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教学重点1.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2.空气的污染源、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教学难点混合物与纯净物的概念形成。中考热点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分。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大家到了夏天,天气炎热时,喜欢喝一些饮品,其中一种饮品称之为纯净水。水难道还有不纯净的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前情回顾]引导学生回顾空气的组成成分,并强调:在通常情况下,空气中各种成分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提出问题]现在请你描述一下空气。[学生回答]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讲解新课]空气并不是单纯的一种气体,而是有多种气体成分,如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换句话说,空气不是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而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阅读]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6图2.1-7。[讲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都是只含有一种成分的纯净物,这样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作纯净物,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都是纯净物。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按照一定的方式混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空气,这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叫作混合物,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纯净物和混合物呢?[学生回答]河水、空气是混合物;糖,氧气是纯净物。[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混合物,例如空气、糖水、牛奶、泥沙等。混合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可以不是固定的,但它们各自保持着单独存在时的化学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物质保持着各自的化学性质)。而纯净物如水(H2O)、硫(S)、蔗糖(C12H22O11)等,它们都各自有着固定的组成和性质。[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汇报总结]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比较项目混合物纯净物由多少种物质组成两种以上一种各成分所占比例是否固定不一定一定各组分能否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可以可以能否用物理方法进行分离可以不能纯净物与混合物的联系。[课堂练习]下列各项中,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①洁净的自来水;②氧化铜;③H2O;④二氧化碳;⑤氮气;⑥新鲜空气;⑦铁;⑧氧气;⑨食盐水;⑩矿泉水;⑪大理石。[学生回答]纯净物:②③④⑤⑦⑧;混合物:①⑥⑨⑩⑪。[过渡]当你漫步在空气清新的原野时,会倍觉心旷神怡。然而,当你置身于人群拥挤的室内市场或车水马龙的街道时,又可能会有一种难受、憋闷的感觉。为什么清新的原野给人们提供洁净的空气,而喧闹的城镇常被污染的大气包围呢?[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产生大气污染的原因,注意鼓励学生进行分享。[交流汇报]清新的原野没有工厂,不会造成工业污染;清新的原野没有或者很少有汽车通过,不会造成交通工具污染;清新的原野没有住户,不会造成生活污染。相反,原野中生长着各种各样的作物、树木、花草,会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清新的原野会给人们提供洁净的空气。喧闹的城市工厂多、汽车多、人口密集,必然会造成工业污染、交通污染和生活污染,加之城市的绿化面积和绿化水平较差,造成空气的自净能力较差,所以喧闹的城市场被污染的大气包围。[讲解]人类的活动有时会造成空气污染,如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污染等,导致空气中含有过多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人颗粒物等有害物质。空气污染的危害很大,如损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生长,损坏地面设施,破坏文物古迹,导致地球的生态平衡失调等。[提出问题]如何保护大气环境呢?[学生回答]防治大气污染。[讲解]防治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项十分迫切而且意义重大的课题。为了监测各地大气环境的质量,我国已建立了空气质量日报制度,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括三项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和空气质量指数级别。[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7“保护大气环境”内容。[提出问题]目前列人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的基本项目一共有多少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一共有6种,分别是PM10,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追问]空气质量日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回答]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和空气质量指数级别。[讲解]空气中某些成分的含量过高就会造成污染,对空气质量进行监测能使人们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以便空气被污染时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的结果可以确定空气质量指数。空气质量指数级别划分为6级,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差。[布置任务]阅读课本P38表2-1内容,了解空气质量指数及相关信息。[讨论交流]为了防治空气污染,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呢?[总结汇报](1)制定和颁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要求工厂废气必须处理达标才能排放。(2)实行煤炭综合利用。(3)倡导“低碳经济”,改变能源结构。(4)推广使用无铅汽油。(5)植树造林等。[板书]一.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叫作混合物。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作纯净物。区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二、保护大气环境空气质量日报只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质量指数和空气质量指数级别。空气污染物:PM10,PM2.5,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臭氧。空气质量指数级别与类别:根据监测获得的空气质量指数来确定。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1)制定和颁布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要求工厂废气必须处理达标才能排放。(2)实行煤炭综合利用。(3)倡导“低碳经济”,改变能源结构。(4)推广使用无铅汽油。(5)植树造林等。[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38“空气质量监测站”内容,了解空气质量监测站基本信息。[随堂练习]1.空气里含有下列成分,其中都不属于污染物的一组是(D)A.氮气,氮氧化物B.氧气,二氧化硫C.碳粉尘,二氧化碳D.水蒸气,氧气2.下列措施,对于改善大气环境并无帮助的是(C)A.将煤进行液化、气化B.开发风能、水能、氢能C.将化工厂的烟囱加高D.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监控3.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人类活动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固体颗粒物使空气受到污染B.空气的成分是固定不变的,因此空气不会受到污染C.被污染的空气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危及植物生长,造成对自然资源和建筑物等的破坏D.防治空气污染是保护人类生存、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大事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2.2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第1课时分子素养目标1.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2.认识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3.认识分子的基本性。。4.使学生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净物和混合物。5.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分子概念的建立。2.分子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对于物质构成的问题,许多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现代科学已经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分子。[板书]分子。[观察活动]组织学生分组完成课本P41观察活动【实验2-2】、【实验2-3】,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实验2-2】把香水洒在小毛巾上,抖开小毛巾,绕实验室一周。现象:实验室里充满香味。解释:许多物质由叫作分子的微观粒子构成。在本实验中,所用的香水是由酒精分子和多种香精分子混合在一起构成的。所以,当香水的这些分子通过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后,我们就能闻到香水的气味了。【实验2-3】两根玻璃棒分别蘸浓盐酸和浓氨水,逐渐靠近而不接触。现象:玻璃管内产生浓浓的白烟。解释:盐酸中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分子和氨水中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运动到空中相遇,并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氯化铵小颗粒,扩散到空中,形成白烟。[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上两个实验中所发生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并完成课本P42表格。[归纳]【实验2-2】【实验2-3】有无新物质生成无有变化类型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有无改变无有[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仍然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化学性质与原物质不同的新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观粒子。[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上述实验中,物质的发生的变化都有分子的参与,我们发现分子具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回答]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教师讲解]除了以上两点外,分子之间有间隔也是分子的特点之一,因为空气中各气体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因此香水分子能扩散到空气中各气体物质的分子之间,进而移动到我们的鼻腔中,氯化氢分子和氨气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各气体物质的分子之间,进而发生反应。[归纳]分子的基本性质: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在不停的运动3.分子之间有间隔[布置任务]阅读课本P42长话短说第2点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分子?[学生回答]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教师讲解]分子能聚集构成物质,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之一,不同的分子一定会构成各不相同的物质。[提出问题]氢气、干冰、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它们都是由什么分子构成的?[学生回答]氢气由氢分子构成;干冰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讨论交流]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气体容易压缩,而固体、液体难压缩呢?[归纳总结]一般说来,分子间的距离:固态>液态>气态。[板书]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2.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3.分子具有的一些特征: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着。③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分子间的距离:固态>液态>气态。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提问]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那么如果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何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学生回答]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第2课时原子素养目标1.了解原子的概念,以及原子、分子之间的相似、相异和相互关系。2.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加深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3.介绍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史,初步认识原子-分子论在发生化科学中的重要历史作用。4.了解原子组成的关系。教学重点原子概念的形成。教学难点1.原子与分子的比较。2.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问题导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分子本身怎样构成?分子能不能分割?[引入新课]原子的概念最初是由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到了近代,科学家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发展出近代原子学说,并逐渐认清了原子与分子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通过化学变化的实际例子来说明这种关系。[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3氧化汞受热实验过程及图2.2-5,总结氧化汞分解实验的微观过程。[总结]氧化汞受热分解实验:实验内容将红色的氧化汞粉末装在试管里加强热实验现象红色粉末渐渐消,试管内壁上出现银光闪闪的液体,同时还收集到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氧化汞汞+氧气(HgO)(Hg)(O2)[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氧化汞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构成氧化汞分子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氧化汞分解的反应微观示意图。[提出问题]反应生成的物质--氧气和汞分别是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的?[学生回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汞由汞原子构成。[教师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单个的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聚集构成了汞,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氧分子聚集构成了氧气。[提出问题]第一步变化与第二步变化微观过程有何不同?[交流回答]第一步变化中分子破裂为原子,第二步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学生讨论]组织学生根据以上学习内容,分组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关系。[教师总结]在化学变化中,氧化汞分子分解成为汞原子和氧原子。换句话说,氧化汞分子是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由此可见:分子由原子构成。[思考]在氧化汞分解反应中,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交流回答]在氧化汞分解反应中,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汞原子和氧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中没有发生变化,只是组合方式发生改变,它们重新组合后构成新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过渡]接下来我们来认识一下原子。[总结]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有的物质可由原子直接构成,如金属汞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2.分子由原子构成,如氧化汞分子由汞原子和氧原子构成。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构成新物质。[学生活动]组织学生根据以上总结绘制原子、分子、物质的关系模型图。[教师讲解]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他们具有一些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很小;②都在不断地运动着;③微观粒子之间都有间隔;④同种微观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观粒子化学性质不同;⑤都能直接构成物质;⑥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过渡]学过前面的内容后,你知道空气中物质构成的奥秘了吗?[布置任务]分析空气中各组成气体的微观构成,并完成课本P44“检查站”表格。[汇总]空气中的物质构成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该分子的原子氮气(N2)氮分子氮原子氧气(O2)氧分子氧原子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分子碳原子、氧原子水蒸气(H2O)水分子氢原子和氧原子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等]它们由相应的原子直接构成物质[过渡]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那么它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呢?原子的内部有什么奥秘呢?[教师讲解]为了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5“知识视窗”内容,了解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历程。[提出问题]在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中,用到了构建模型的方法。什么是构建模型呢?[学生回答]化学科学发展历程中,模型建构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建构模型往往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以使得模型更接近实物的本质。[教师讲解]根据现有的科学研究,我们知道了原子的基本构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运动的电子构成。2.原子核由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构成。3.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讨论]观察课本P46表2-2列出的几种常见原子内部微观粒子的数目,讨论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交流回答]同一种原子,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相等。[教师讲解]原子由嗲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因此原子核带正电,其所带正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总电荷数(即质子数)相等,故有: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拓展提问]所有的原子的原子核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吗?[学生回答]不是,氢原子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教师讲解]我们知道了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在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中,随着科学探究方法的不断改进、新的科学理论的不断提出,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不断在加深,因此原子模型也在不断的改进当中。现在的原子结构模型被称为电子元模型。[板书]第2课时原子1.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2.原子、分子与物质的关系:质子:(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原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不显电性)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带负电)规律: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有中子。3.微观粒子的相同点:①质量、体积都很小;②都在不断地运动着;③微观粒子之间都有间隔;④同种微观粒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微观粒子化学性质不同;⑤都能直接构成物质;⑥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4.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或直接构成物质。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第3课时原子内部的奥秘素养目标1.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知道原子质量是集中在原子核上。3.认识相对原子质量。教学重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2.相对原子质量。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是原子?原子、分子与物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如何进行计算?[引入新课]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小,而且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它是不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小微粒呢?原子的内部有什么奥秘呢?[教师讲解]为了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科学探索。原子很小,原子核更小。如果把一个原子“放大”到国家体育场那么大,而原子核相应“放大”后,也只不过是体育场中的一只蚂蚁。那些比原子核还要小得多的电子,就在原子核外广阔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原子核虽小,但仍可分,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原子核变化时所放出的巨大的能量。[过渡]现代科学已经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运动的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科学家探究原子的结构发现:电子在四周绕着原子核运动,像行星绕着太阳运动一样。下面我们来具体认识一下原子内部的奥秘。[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6知识视窗内容,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总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较低、离核较近的电子层上。②每一个电子层上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不同,原子核外第一层(从离核近的电子层算起)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是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只有一层的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一般是稀有气体原子如氦、氖、氩等。[教师讲解]科学家们为了形象直观、简便地表示原子的内部结构,设计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活动]组织学生按照已学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描述课本P46图2.2-10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氧、钠、氩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并绘制硫原子结构示意图。[交流展示]①圆圈及其内数字代表原子核及核电荷数;②弧线表示电子层;③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排布的电子数。[拓展练习]请同学绘制出核电荷数1-18的各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回答][提出问题]前面我们提到: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是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只有一层的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那么最外层没有达到8个电子的原子能保持惰性状态吗?[学生回答]不能,会趋向于达到稳定结构。[讲师讲解]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较易失去电子,趋向于里层的稳定结构;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反应中较易得到电子,趋向于本层的稳定结构。[总结]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原子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实例稀有气体原子8个(氦为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氦、氖、氩等金属原子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锂、钠、镁、铝等非金属原子一般不少于4个易得到电子不稳定氯、氧、硫、磷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其化学性质相似,氦除外)。[教师讲解]原子核虽然很小,但整个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核上,这是因为每个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大约等于1个氢原子的质量,而电子的质量很小,仅仅约等于质子质量的1/1836,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提出问题]原子虽小,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质量,而且各种原子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例如,氢原子的质量只有1.674×10-27kg,碳原子的质量只有1.993×10-26kg。你觉得我们运用这些原子的质量时方便吗?[学生回答]不方便。[教师讲解]如此小的数值,在运算和记忆上都很不方便。于是,科学家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衡量原子的质量。相对原子质量就是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但能反映出一个原子实际质量的相对大小。原子的实际质量越大,其相对原子质量也越大,即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实际质量成正比。[提出问题]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Kg吗?[学生回答]是/不是。[教师总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不读出也不写出。[讨论交流]请用上述的方法计算课本P48“讨论与交流”中三种常见微观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质量。[学生回答]几种常见微观粒子质量/kg相对原于质量/相对质量(取整数)铁原子9.288×10-2656质子1.6726×10-271中子1.6749×10-271[提出问题]构成原子的微观粒子中,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根据这些数据,结合表课本2-2提供的常见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你认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值与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教师讲解]与质子、中子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原子的质量≈原子核的质量=质子的质量+中子的质量,而1个质子的相对质量≈1个中子的相对质量≈1,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交流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计算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有哪几种?[回答总结]有3种。①公式法:。②微粒法: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③比例法: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板书]第3课时原子内部的奥秘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①核外电子总是优先排在能量较低、离核较近的电子层上。②每一个电子层上所能容纳的电子数不同,原子核外第一层(从离核近的电子层算起)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不超过8个电子,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是稀有气体的稳定结构(只有一层的2个电子为稳定结构),一般是稀有气体原子如氦、氖、氩等。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含义3.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原子,其化学性质相似,氦除外)。4.相对原子质量定义: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把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标准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公式:。其他计算方法:①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②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的实际质量之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第4课时离子素养目标1.通过氯化钠的生成,使学生了解离子的形成。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教学重点1.离子的概念。2.离子符号的书写。教学难点离子形成的过程。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某原子结构示意图(出示),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13_个,核外有__2__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_8_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_3_个电子,该原子为__铝原子__。2.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原子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实例稀有气体原子8个(氦为2个)不易得失电子稳定氦、氖、氩等金属原子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电子不稳定锂、钠、镁、铝等非金属原子一般不少于4个易得到电子不稳定氯、氧、硫、磷等[布置任务]请根据上节课绘制的氧、钠、氩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3中原子得失电子的情况。[活动小结]1.氧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到2个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2.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1个电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达到最外层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3.氩原子:核外有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8个电子,是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为8个电子的惰性状态[讲师讲解]原子不显电性。在化学变化中,一些原子容易失去电子,而另一些原子则容易得到电子,当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过渡]让我们来观察一个有核外电子得失,从而使原子变成离子的化学反应过程。[观察活动]教师演示课本P49【实验2-4】,指导学生观察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步骤:把装满氯气的集气瓶倒扣于加热至熔化的金属钠上。现象: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烟。[讲解]实验中生成的白烟实际上是一种白色的固体小颗粒,它的化学名称叫氯化钠(NaCl),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食盐的主要成分。[阅读]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49图2.2-16,指导学生认识并总结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形成结论]像氯化钠这样的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讲师讲解]当原子变成离子,核内质子数便和核外电子数不相等了,这样原子就带电了,就变成了离子。离子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阳离子带正电荷;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阴离子带负电荷(如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氯原子则得到1个电子,变成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小结]离子:1.定义: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3.离子的形成阳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阴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4.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电子层减少一层;非金属原子(氢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5.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原子失去的电子数。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得到的电子数。[讲师讲解]书写方法:在元素(或原子团)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和种类,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如Na+、OH-、Al3+等。[学生活动]请学生分别写出镁离子、氯离子、氧离子的离子符号,并陈述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汇报小结]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以镁离子符号为例)[提出问题]目前我们学过哪几种可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学生回答]分子、原子和离子3种可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布置任务]请绘制分子、原子、离子和物质的关系示意图。[交流讨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请从微观粒子的角度探讨你对物质的认识,并将上述绘制的示意图与课本P50“长话短说”进行对比。[板书]离子1.定义:原子得到或失去核外电子从而带上电荷以后,便转变成离子。2.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3.离子的形成阳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阴离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4.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带正电荷,形成阳离子,电子层减少一层;非金属原子(氢除外)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不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荷,形成阴离子,电子层数不变。5.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数=原子失去的电子数。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数=原子得到的电子数。6.离子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以镁离子符号为例)7.分子、原子、离子和物质的关系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课后练习。2.3辨别物质的组成素养目标:1.认识常见元素,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与符号。2.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以及元素符号的意义。4.认识科学分类的的依据和方法。5.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2.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与书写。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理解。2.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展示一些食品的商标,让学生找出一些成分的含量(如铁元素、钙元素等)。[过渡]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图片,这是矿泉水的标签。标签中列出了若干矿物元素的含量,作为该饮用水的理化指标。那什么是元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提出问题]在二氧化碳(CO2)、水(H2O)和氧气(O2)的分子中,共同的原子是哪种?它们的核电荷数是多少?[学生回答]氧原子,8。[讲师讲解]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则由原子构成。例如,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这些不同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荷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小结]同一类原子的原子核里都含有相同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在化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教师提问]区分钙元素和锌元素,关键看什么?判断某两个原子是否为同种元素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核电荷数或质子数。[教师讲解]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相同,元素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不同,元素不同。[学生练习]例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的。(2)KMnO4是由一个钾元素、-个锰元素、四个氧元素组成的。[答案](1)正确(2)错误[教师讲解]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一个宏观概念,因此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阅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3知识视窗内容,讨论氕,氘,氚共同的和不同的特征。[分析解释]氕,氘,氚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都属于氢元素。[小结](1)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2)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电子数不一定相同。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如碳12(6质子6中子)、碳13(质子7中子)。②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不同:如Fe2+、Fe3+、Fe。(3)宏观概念: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跟踪练习]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1)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两个氢元素组成的。(2)二氧化硫中含有硫和氧两个元素。(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属于同种元素。答案:(1)错误,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2)错误,二氧化硫中含有硫和氧两种元素。(3)错误,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教师讲述]物质的组成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描述,其中元素是从宏观上对物质组成进行的描述,而分子、原子是从微观上对物质构成进行的描述。元素是宏观概念,只有种类之分,没有数量之别。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时,一般用“某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来描述,其中只涉及类别而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而分子、原子、离子等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之分又有数量之别,当讨论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某某物质由什么分子(或原子、离子)构成”“每个某分子是由多少个某原子构成的”。一般是“元素”与组成”匹配,而“分子或原子”与“构成”匹配。[学生活动]请根据所学内容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成。元素与原子的比较:元素原子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观粒子区别①宏观概念,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②只有种类,没有个数①微观概念,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②既有种类,又有个数联系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和原子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教师讲述]物质由元素组成,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金属、稀有气体、部分固态非金属一般由原子直接构成,气态非金属一般由分子构成。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中,若同时含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多由离子构成;若只含有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多由分子构成。[总结]物质、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讨论交流]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元素种类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回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和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如氧化汞受热分解时氧化汞分子发生了变化,而汞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变化,因此汞元素和氧元素也没有变化。[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3图2.3-2。[教师讲解]地壳中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氧(O)>硅(Si)>铝(Al)>铁(Fe)>钙(Ca)。空气中元素含量前两位:氦(N)>氧(O)。多数元素含量虽然很少,但它们的作用却不可忽视,例如碳、氮、硫、磷等元素,都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如果缺乏这些元素,生物体便无法生存和繁衍了。[过渡]怎样方便的表示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呢?[教师讲解]为了便于研究和交流,国际上用统一的字母来表示各种元素,称为元素符号。元素符号采用该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加第二个乃至第三个字母(小写)来表示。[学生讨论]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学生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5图2.3-3。[交流总结]元素符号的意义:(1)从宏观看,它表示一种元素;(2)从微观看,它表示一个原子。[补充讲解]某些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其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物质,如Cu有三种意义:①表示铜元素;②表示一个铜原子;③表示铜这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时,只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即只表示该元素的若干个原子,如3H只表示3个氢原子。[过渡]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的总数多达几千万种,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但组成它们的元素却只有100余种。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用途,有必要进行有序地分类。究竟怎样分类才更科学、更能揭示元素之间内在的规律呢?[教师讲解]俄国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潜心研究,他发现把元素按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元索性质会呈现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原子核电荷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共有7个横行,18个纵列。每一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纵列叫作一个族(8、9、10三个纵列共同组成一个族)。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从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号,叫原子序数。原子序数与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即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泸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大练习(二)数学试题
- 建房施工合同协议2024(33篇)
- 汛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实施方案
- 物业经理转正述职报告7篇
- 安徽亳州阚疃金石中学2023-2024学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一)-高考数学试题仿真试题
- 2024届浙江省杭州市第二中学第二学期(5月月考)高三年级阶段性考试(一)数学试题试卷
- 2024年大理道路客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题答案
- 2024年常德客运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4年杭州客运驾驶员安全考试题答案
- 冬季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 10.1爱护身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测试卷(四)-2024-2025学年五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 2024口腔执业医师聘用合同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期中备考重点知识
- 低空经济招商引资策略与措施
- 《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课件(26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 第10课《我们不乱扔》(课件)-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
- 保安公司反恐培训方案
- 1、新世纪版 第一课 电脑中的信息是如何表示的(教案)
- 怀念一位志愿军老战士(2023年四川遂宁中考语文试卷记叙文阅读题及答案)
- 阳光心理-健康人生小学生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