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5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_第1页
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5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_第2页
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5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_第3页
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5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_第4页
新课改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5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5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学问,最终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C.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改变D.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2.下表反映出汉初()皇帝相关记载高祖时令儒生叔孙通制定一套君臣礼仪以加强他的统治和威历。在其去世的前一年,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文帝时学者贾谊的《过秦论》揭示秦灭亡的缘由是“仁义不施”,他建议改正历法、变易服色制度、重定官名,提倡礼乐,减弱诸侯的实力。景帝时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A.黄老之学的主导地位动摇 B.思想文化呈现出活跃局面C.儒家思想依据现实统治的须要有所变通 D.统治思想实现了由百家争鸣到儒家独尊3.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毋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B.品德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C.黄老之学渐渐淡出历史舞台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4.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形成了德主刑辅、先礼后刑的法律观念。东汉末年,在法律思想上出现了刑、礼比较的争辩。曹操不单纯强调刑为先或礼为先,主见“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这反映了当时()A.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了冲击B.法律更加注意以人为本C.儒学哲学化倾向日趋明显D.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5.有学者指出,两汉的儒家,虽然推崇孔子,同时也受阴阳家思想的影响,因此,他们的学说充溢宗教的迷信色调。他们都认为天降的祥瑞或灾异,全是受人事的影响,尤其是与人君的贤愚勤怠有特别亲密的关系。这说明汉代儒学()A.融合其他学说影响政治 B.汲取佛道教义更新体系C.天人感应说被君主接受 D.探讨领域扩充至自然界6.董仲舒对《春秋》中“春王正月”一句铺设绽开说:春是天的意志职能,正是王的职能行为,“春王正月”一句,就是说王上承天的意志职能以确立、端正自己的政事。作为君主,要想有作为,应当求其端于天,承天意以行事。董仲舒意在()A.确立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B.宣扬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C.干预政治实现“正君心” D.为神化皇权供应理论依据7.汉武帝中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指责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相位被罢免。这表明()A.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C.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皇权与相权接着冲突8.春秋时期的四民体系中,士阶层代表两层含义:一种是指贵族体系中最低一级,另一种是指贵族麾下的武士。在汉武帝后,“士”主要指代经过考试被选拔成官员的学问分子。“士”的概念在这一时期改变反映了()A.汉朝贵族制度渐渐消逝B.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C.“重文轻武”成为传统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9.汉代存在着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争辩。今文经学认为《六经》为孔子本人所作,治学倾向于阐发微言大义,古文经学认为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倾向于探讨《六经》本意。今古文经学之争从西汉末年到东汉末年持续了200年之久。古文经学之争说明()A.百家争鸣得以复原 B.董仲舒新儒学排斥今文经学C.三教融合已现前奏 D.儒学地位的确立是重要诱因10.《史记》中没有记载董仲舒参加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但《汉书》和《后汉书》对此却有记载。这表明(

)A.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

B.《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更精确

C.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成为常态

D.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11.西汉中后期的儒家经典从解决现实政治问题渐渐转变为说明灾异、祥瑞和谶纬。这一现象表明西汉中后期(

)A.经学致用学风盛行 B.儒学日趋神奇化

C.中心集权渐渐强化 D.统治危机日益加深12.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探讨,一时蔚然成风。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旺盛

C.三教合一的局面起先出现

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伴随着汉字、汉文化在朝鲜半岛的传播,儒学在朝鲜三国时期即得到国家承认,得以广泛流布。儒学在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已经得到正式的正式承认及推行,当时在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之中,高句丽因接壤中国,汉文化的传入相对较早。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高句丽正式设立“太学”,作为国家的最高学府。“太学”中也设有博士,以贵族子弟为教化对象,为国家培育官吏。这明显是仿照了中国正式的教化制度。至于教化内容,依据《北史》《旧唐书》记载中国典籍在高句丽流传的状况,由“五经”、“三史”、《三国志》、《晋阳秋》等,可以探知其“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基本教材,所授内容则是中国的经学、史学和文学,而中国的史学和文学亦皆贯彻着儒学的精神。由此可知,当时官方推行的是儒学教化。太学之外,民间普遍设立“扁堂”(扁jiong本义:从外面关门的门问),教授平民子弟,《旧唐书·高丽传》载,“俗爱书籍,至于衡门厮养之家,各于街衢造大屋,谓之扁堂。子弟未婚之前,昼夜于此读书习射。其书有‘五经’及《史记》、《汉书》、范畔《后汉书》、《三国志》、孙盛《晋春秋》、《玉篇》、《字统》、《字林》。又有《文选》,尤爱重之”。朝鲜李朝后期(17—19世纪),由于长达七年的反对日本入侵的壬辰卫国斗争,加之北方女真备的一两次入侵,生产力受到严峻破坏,造成内外冲突交困,封建社会急剧衰退。朱子学日益流于空谈性理,.严峻脱离社会现实,无补世用。于是,以柳馨远、李潩、丁若镛、洪大容、朴趾源、朴齐家、崔汉琦等为代表的一批思想家,立足于社会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见。他们深受从中国传入的启蒙思想及实证的考据学的影响,并借助于欧洲科技典籍,主动寻求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方案,特殊强调儒学中“经世致用”及利用厚生的思想,力倡远虚文近好用,学以致用,以变革社会,救国救民。于是形成了朝鲜儒学中打破朱子学传统的重要学术思潮——实学思想。(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儒学在朝鲜半岛传播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评价朝鲜对儒家文化的看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颇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化家,以上这些都是值得确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奇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殊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在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方面,始终是消极的,特殊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更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秦朝时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便已确立,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学问演化成士族集团,未体现其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儒学士大夫家族演化成士族集团,与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改变无关,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儒学士大夫家族通过垄断学问演化成士族集团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可知自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力,故D项正确。2.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具备的祭礼)隆重祭祀孔子”“揭示秦灭亡的缘由是“仁义不施””“研治儒学的晁错提出了“削藩之策””可知汉初为加强皇权及中心集权,借儒家思想施行相关措施,故C项正确。A项,题干并未强调儒学动摇黄老学说,解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思想的活跃局面,解除D项,儒家独尊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解除。3.答案:A4.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德主刑辅”“先礼后刑”到曹操认为刑和礼共同扮演管理国家的重要角色,说明礼法并施思想有所发展,故选D;汉武帝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解除A;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和儒学哲学化,解除B、C。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意在考查考生获得和解读信息的实力。从材料可以看出,两汉儒家受到阴阳家思想影响,提出“天人感应”学说,体现了儒学融合其他学派思想影响政治,故A项正确;B项是理学思想的特点,西汉时期道教还未产生,佛教尚未普及,解除B项;天人感应说是否被君主接受,从材料中无法推断,C项错误;D项对材料主旨理解错误,可解除。6.答案:D解析:由材料关键语句“王上承天的意志职能以确立、端正自己的政事。作为君主,要想有作为,应当求其端于天,承天意以行事”可知,董仲舒宜扬的是“君权神授”,他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百姓必需听从于天子的统治,天子必需按天意行事,这事实上为神化皇权供应了理论依据,故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独尊儒术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天子和上天的关系,没有涉及封建伦理的道德规范,B项错误;南宋朱熹认为儒学具有干预政治的权力,关键是“正君心”,C项错误。7.答案:C8.答案:B9.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古文经学之争,都是儒家思想,解除A;

材料信息未说明董仲舒排斥今文经学,解除B;

材料信息未体现出三教融合,解除C;

通过所学学问可知,西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形成,古文经学之争体现的是争夺儒家不同学派正统地位。故D正确。10.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起先确立,所以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汉书》成书于东汉时期,《后汉书》成书于南朝宋时期,此时儒学及董仲舒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因此记载了董仲舒参加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迹,这表明儒学地位上升影响了史学家的写作,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汉书》和《后汉书》对董仲舒的记载是虚构,司马迁对董仲舒的评价更客观;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地位改变对史学家写作的影响,与是否记载精确无关;C选项错误,三部史书都记载了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但《汉书》和《后汉书》却记载了董仲舒参加朝廷重大事务集议决策的事,这与汉武帝时期儒士参政是否成为常态无关。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1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西汉中期以后儒学的发展。题干中,西汉中后期统治者利用儒家经典来附会神奇现象,这导致西汉中后期儒学渐渐神奇化,所以B项正确;经世致用的学风盛行于明末清初,A项错误;诏令内容的改变并不能反映中心集权的发展和统治危机,解除C和D项。12.答案:A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等属于魏晋玄学所阐释的问题,而当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常谈论这些内容,表明儒家思想受到确定的冲击,A项正确。13.答案:(1)特点:从汉朝起先传入;高句丽传入最早;由国家建立儒学教化体系(国家太学,民间扃堂);教授中国儒家经典和史学;中国传统儒学在朝鲜流传近两千年。(2)评价:对先进的中国文化完整接受,中国儒家文化为朝鲜社会、文化奠基并推动社会发展,对朝鲜历史产生了主动影响,朝鲜成为汉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圈的重要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朝鲜思想家结合朝鲜国情主动主动改造儒家文化,创建出“实学思想”,体现了朝鲜文化的与时俱进。解析:第(1)问传播的特点从传入时间、传播国家、教化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内容分析看法,应分时间段来看待朝鲜对待儒家文化的看法,前期是全盘接受,后期结合国情反思、改造。14.答案:观点一:赞成董仲舒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