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部分
选讲专题专题十六
文学类文本阅读·现代诗歌考情概览
解读真题明考向
考情解析
真题体验知识建构
梳理知识建支架
分类
特征
语言
形象
手法
思想感情
阅读指导能力突破
研析考题点迷津
赏析形象
语言
艺术手法
思想情感考情概览
解读真题明考向
考情解析
真题体验[考情解析]类别特点总析选材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考查了现代诗歌。预计今后现代诗歌的命题选材可能以歌颂田园劳动、家乡之美,或表达敬畏自然、热爱生命,或颂扬亲情爱情、人性之美,或表达对生活的思考感悟、对美好人生的礼赞等主题的自由体新诗为主。选材固定,命题内容侧重对具体诗句和感情的理解。类别特点总析设题(1)从题型和题量上看:设置两道四选一的选择题,每题3分;两道简答题,分别为4分和6分。分值共计16分。选材固定,命题内容侧重对具体诗句和感情的理解。类别特点总析设题(2)从命题角度上看: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类似于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其中第一题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选项主要针对具体诗句来命题;第二题侧重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选项主要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命制。简答题是从诗歌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角度命制,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的两道简答题分别考查理解关键词句以及赏析抒情角度。选材固定,命题内容侧重对具体诗句和感情的理解。素养突出审美鉴赏及情感体悟。[真题体验][考题]
[2019·山东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16分)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在苏格兰高原
[诗意赏析]
表面看来,这是一首现居大城市、家在原野上、曾是刈禾女的女子的思乡诗或田园曲,诗中三、四句那两个“记起”即可说明。但细加品味,诗人实是在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蓄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
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刈禾女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她首先忆起的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这是在为下面的诗句作铺垫。一来为下面的丰收场面作铺垫,“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是为劳作者送水用的,“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是为田野灌溉用的,都与丰收的场景有关;二来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也是”二字就显示了与前面“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之间的照应关系,因为这二者都是“空而常满”的。
当思乡之情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她对此只能心向往之而无法亲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阔,神往故乡,却又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
接下来,诗歌进行了时空转换,镜头由回忆转向了原野丰收的场景。“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这是庄稼生长、成熟的过程。紧接着镜头又一转,“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呈现出日光下收获的场景。面对这辽阔的丰收的原野,“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刈禾女的情绪由开始的急促到舒缓到宁静又到现在的激昂,展现了内在的节奏和韵律。“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可以看作诗人借刈禾女之口对世界的宣告。面对这广阔的原野和蔚蓝的天空,刈禾女或者说是诗人感到自己已经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诗人调动刈禾女的视觉、听觉,来表现人和原野的关系。金黄色的麦浪、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等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指向分析阐释作品内涵。√[思路点拨]
每一句都领悟了,全诗也就领悟了;反过来,对全诗有一个完整把握,又会加深对诗句的领悟。解此类题,既要从局部着眼,更要从整体入手。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说明抒情主人公是立足于“大城”想“山外”,而“我”就是山外的人,那么,“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是正确的;想家的本身,就暗含了“大城”生活与“山外”生活的对比,那么,“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是正确的。B.“我想”说明这是抒情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所以“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是正确的;“我是原野上的主人”明显透露着自豪感,所以“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是正确的。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的是劳动时的一种感觉,阳光下刈禾,吹来一阵凉风,比较爽快,所以“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是正确的;“风”好像有情有义,对劳作者很是眷顾,所以“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是正确的。D.“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不正确。从孤句来看,似乎也说得通;但放到整首诗去理解,就说不通了。从整首诗看,刈禾女从来没有面对原野的渺小感,而是在欢呼原野、拥抱原野。所以这一句应该是写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幸福感。故选D。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能力指向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特色。[思路点拨]
一首诗的艺术特色,既有整体上的,又有局部的,本题着眼的是后者。A.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思绪转到家中的物象,心灵就会静一些,节奏也就会舒缓一些。可判断A项正确。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全是动态描写,没有静态描写。“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也是不正确的,因为诗句没有体现出空间与时间的转换。全诗从整体上说确实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而这句诗没有。可判断B项不正确。C.“眼”是不能唱歌的,所以这是视觉与听觉的相通,是通感;“唱着原野之歌”,可以从中感受到刈禾女愉悦的心情。可判断C项正确。D.“你听”是祈使语气的标志;“奔骤而来”加快了节奏。可判断D项正确。故选B。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满;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空阔,却十分充盈,感到满足;③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句。能力指向阐释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思路点拨]
解此类题,不能就句论句,而要上下勾连。“水瓶”和“井”没水时是空的,有水时就是满的,“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一个“也是”就照应了前面的“水瓶”和“井”。这是其一。“水瓶”和“井”或空或满都是因为水,那“我”的心或空或满又是因为什么呢?从全诗来看,“我”曾经是一个刈禾女,现在久居大城市而神往故乡,所以可以感知,久居大城市的现状使“我”心“空”,而神往故乡又使“我”心“满”。这是其二。这样对立统一的诗句充满了思辨性和哲理性,这种说法带有评价的性质。这是其三。9.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方式。能力指向赏析作品主题及艺术手法。
①可直陈内心,并将眼前所见与个人记忆结合起来,让刈禾女的形象更为丰满;②通过刈禾女情绪的起伏变化,形成内在的韵律感;③充分调动个人感官,多角度呈现人与原野的关系;④从“我”的角度抒情,“我”既指刈禾女,部分地方也可指诗人,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思路点拨]
解此类题,就要从诗歌整体着眼。本题考查的是全诗的抒情角度,换种说法,也可以叫视角或人称,也就是常说的第一人称。第一人称有共性的好处,但具体到某个作品,又要转换为个性的好处。第一人称便于抒情,便于揭示心理活动,诗歌中的第一人称还往往是抒情主人公与诗人自己的统一,这是共性的,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不甚相同。但我们在探究分析时,要把这些共性融入本诗的个性之中。知识建构
梳理知识建支架
分类
特征
语言
形象
手法
思想感情
阅读指导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是相对于古典诗歌而言的,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一、现代诗歌的分类(一)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类别解说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二)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类别解说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以及欧洲的“十四行诗”。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二、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
现代诗歌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而成的语句群体:有着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性以及形式的自由性,即能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音乐性。三、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色
诗歌讲究语言的运用,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使诗歌语言形成了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因此,诗歌语言中的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大多蕴藏着深厚的旨趣。考生需要对诗歌的语言进行推敲,才能体会出语言的隽美、表达的兴味、情感的丰赡。(一)特殊的语法结构类别解说例析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感情或出于对押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特意将某个词、某个句子的语序倒置。“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如何……时刻”就是“如何让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突出“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类别解说例析词性转变诗歌中为表情达意的需要,临时改变词性,是很常见的现象。“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余光中《碧潭》)“玻璃”“舴艋”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形容词。“玻璃”透明,“舴艋”小巧,蕴含着在清澈透明的水中泛舟,思念的忧伤已使小船承载不起之意。(二)高度凝练,大幅跳跃解说例析为了使语言更凝练,更简约,往往省略一些成分,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让读者去体会,去填补诗句的空白。“凤凰树突然倾斜/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地球飞速地倒转/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夜//凤凰树重又轻轻摇曳/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黑暗弥合来又渗开去/记忆的天光和你的目光重叠。”(舒婷《路遇》)大幅跳跃的诗句浓缩了十年时光,跨越了两个空间,诗人调动了人的听觉、嗅觉、视觉等感觉,将复杂的情感交织转换,捕捉了友人刹那间的心理变化,暗示了二人的心灵默契。(三)搭配反常解说例析现代诗歌的语言常突破现有的语法规范,创设出新颖别致的表达方式,创造出常语难以形成的意境,从而更深切地打动读者的心灵,产生情感的共鸣。“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卞之琳《记录》)“朦胧”是一个形容词,怎么能“喝”呢?按照常规说法,显然是词语搭配不当。然后它却写活了灯亮之后整个街道弥漫的“朦胧”,突出了“朦胧”的质感。四、现代诗歌的形象(一)现代诗歌意象的分类
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为以下三类:类别解说例析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闻一多《死水》)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黑暗现实比作“一沟死水”,全诗是一种隐喻,它以一沟死水比喻那黏滞得流不动的、沤得发臭的、完全丧失生命力的社会现实。类别解说例析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现代诗中,同一个意象在不同诗篇中的象征性可以是不同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可随着读者的不同角度、不同背景而转移,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内涵。“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礁石”,是一种拟人(有身体、有脚、站在那里、脸上含着微笑)的象征性的意象,但它究竟象征什么,没有明确的、唯一的答案。类别解说例析描述性意象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外,诗人用得最多的是描述性意象。意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是被诗人用来描述景物与事物,并借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展示了一系列描述性意象,有“云彩”“金柳”“夕阳”“波光”“青荇(水草)”“清泉”“彩虹”“梦”“星辉”“歌”“笙箫”“夏虫”。这些意象都围绕、衬托着“寻梦”的主题,从开始“轻轻的”到结尾“悄悄的”,从“作别西天的云彩”到“不带走一片云彩”,展示了诗人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沉思”的情感历程。(二)现代诗歌的意境
意境,是诗歌所描绘的生活情境或自然景色,与诗人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描述现代诗歌意境的常用术语有:朦胧、凝重、浓艳、旷达、明净、死寂、温馨、荒凉、雄浑、宏阔……五、现代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现代诗歌的艺术手法是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情达意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比兴、象征、想象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反问等)、结构技巧(开门见山、以小见大、以景结情等)。
现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同小说、散文、古代诗歌一致,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手法特点和表达效果是一致的,考生须做好对已有知识的迁移运用。现代诗歌也有其突出手法或特殊技巧。(一)表现手法
1.象征
象征手法,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手法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如:舒婷的《致橡树》,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全诗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感情),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
2.陌生化
陌生化主要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在内容与形式上突破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超越常境,把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不寻常,把习见的语言变为新奇的语言,造成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增加新鲜感,从而调动起欣赏者的兴趣。如:“他在等你”是习见的语言,而“他为了等你,已站成街角的一棵树”就是陌生化的效果。
3.蒙太奇
蒙太奇原为建筑术语,后用在电影中指把原本没有联系的镜头通过视觉的跳跃组合在一起。在现代诗歌中,那些独立存在的形象,在蒙太奇的组合下,可以生成有意义的文本。如:顾城的《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四个意象,四个镜头,共同表现了优美的弧线存在于自然与人生的每个角落。(二)叙述、抒情人称
现代诗歌人称使用很频繁,几乎每一首诗都出现“你”“我”“它”,而且人称变化较快。因此,弄清这些人称的指代义和表达效果十分重要。现代诗歌通常会把抒情对象拟人化,或把“我”拟物化,效果就是便于展开抒情、对话,形成抒情主体和客体间的交流与互动。类别解说例析第一人称“我”第一人称“我”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情感的寄托物。第一人称“我”有两种情况:①抒情主人公“我”就是诗人自己;②抒情主人公“我”是物,躲在后面的是诗人自己,这叫“以物代己”或“以物喻己”,“物”既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物。①“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唱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何其芳《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②“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郭沫若《天狗》)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天狗,也可以说“我”化身为天狗。类别解说例析第二人称“你(们)”第二人称“你(们)”,往往与抒情主人公形成对话情景,便于抒情主人公向对方进行感情倾诉,或向对方表达质疑、否定。有时“我”“你”同时出现,形成对话关系;有时只有“你”,与“你”对话的抒情主人公“我”并未出现,但仍是一种对话关系。“一定要走吗?请等我和你同行!/我的脚步知道每一条熟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着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不转眼地望着我的眼睛!”(何其芳《预言》)“你”是诗人心中倾慕的对象,整首诗通过抒情主人公对“你”的感情的倾诉,完成了一次由期盼、挽留、恳求同行到绝望的感情历程。类别解说例析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是作为诗人客观观察并倾注感情的对象而存在的。第三人称便于灵活自由地表现生活,便于诗人表达对“他(她、它、他们)”的情感态度。“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类别解说例析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他(她、它、他们)”指物象的比较多,指人物的比较少;作为物象,一般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曾卓《悬崖边的树》)这是一首咏物诗,使用第三人称“它”来写。诗中的“它”就是“悬崖边的树”,是一个物象,是诗人客观观察并倾注感情的对象,带有象征意义。此诗正是处于时代逆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写照,也是当代知识分子人格的活“雕塑”。六、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一)个人之情解说例析抒写个人之情的现代诗歌很多,有的个人之情很“个人”,有的个人之情却具有普遍意义,要善于区分。“秋雨在一流清冷的秋水边/一棵憔悴的秋柳里/一条怯懦的秋枝上/一片将黄未黄的秋叶上/听他亲亲切切喁喁唼唼/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秋雨的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诗情节/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徐志摩《私语》)1922年,徐志摩独身在剑桥,萧瑟的寒风,随风飘零的落叶,激发了他忧伤的情感及澎湃心田的狂湖。徐志摩笔下所流淌出的秋天私语,惆惆怅怅,昔日的情思,又从心底涌出。昨天的欢愉,今天的回忆;昨天的哀伤,今天的惆怅;昨天的一眸一笑,今天的丝丝苦味一算得上是真正的“私语”了。(二)社会意识解说例析很多诗人在自己的诗歌中把个人的命运、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结合起来,或反思,或批判,或歌颂,或呼唤,或同情,或祈祷。“请还给我那扇没有装过锁的门/哪怕没有房间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早晨叫醒我的那只雄鸡/哪怕被你吃掉了也请把骨头还给我//请还给我半山坡上的那曲牧歌/哪怕被你录在了磁带上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我与我兄弟姊妹的关系/哪怕只有半年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爱的空间/哪怕被你用旧了也请还给我//请还给我整个地球/哪怕已经被你分割成/一千个国家/一亿个村庄/也请你还给我。”(严力《还给我》)“还给我”三个字很明显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诗歌所揭示的却是一个个社会问题。(三)世间百态,家国情怀解说例析许多诗人把自己诗歌的镜头对准世间百态,或展示,或歌咏,或赞美,或同情,或反思;还有许多诗人把自己的笔触放在家国情怀上,为国家、为民族放歌,表现出大视野、大境界。“正是紧敛的严冬/窒塞了万籁的声息/黄昏挟阴霾以俱来/迷胡着茫茫的大地//在这可怕的昏暗里/沉锢着多少愁苦/凉风从枯树上飞过/呜呜地为谁诉语//嘶嘎的几声悲啼/是漂泊无归的寒鸦/惊起了蛰伏的灵魂/凄凄的无言……泪下!”(石民《黄昏》)这首诗写于1929年,先写黄昏的冷寂、阴暗,后写凉风、枯树、寒鸦等景物在诗人心中引起的感应,从而把黄昏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阴郁愁苦,表现出黑暗年代青年知识分子普遍的郁悒心情。七、阅读指导
第一步: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作为考生,我们可能没有现成的背景资料可循,但我们可以尽量从卷面上有限的注释中获取一些信息,以帮助我们理解。
第二步:慢慢品诗,读懂每句
要读懂一首诗,先要读懂每句诗,从每句诗到每节诗再到整首诗。反过来,从整首诗来看每句诗,就会加深理解。读的时候,要从诗句的表面意思入手,去领悟诗句真正的意思。我们要特别注意具有特殊形式和特殊表达作用的词句,把握它们的意义。
第三步:咀嚼语言,把握形象
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我们只有先把握诗歌的形象,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诗歌的形象则必须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来把握。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歌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咀嚼诗歌的语言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鉴赏诗歌的语言美,二是从语言中把握诗歌的形象。
第四步:体味意境,领悟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要想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意境。而诗歌的意境是由意象构成的,所以体味意境必须先领悟意象。由“象”到“境”,都是可观的,关键是要捕捉“象”和“境”里面蕴含的“意”,这就需要我们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五步:分析艺术,鉴赏手法
鉴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法,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也很丰富。有词语选用、句式选用方面的,有章法、结构方面的,有角度和人称方面的,有艺术技巧方面的,有修辞手法方面的,等等。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熟悉并能准确分析诗歌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对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很有帮助的。[读文示例]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游子的家园呢?篱门是蜘蛛的家,土墙是薜荔的家,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游
子
谣戴望舒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诗:
第一步: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游子谣》作者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人称“雨巷诗人”。这首诗写于1932年,当时诗人正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一方面他继续坚持人生探求,另一方面又有着无法摆脱的茫然若失、怅惘疲惫的情绪。这种复杂的情怀在这首诗中便有所流露。这首诗发表之后,他便赴法国留学了。
根据上述背景分析可知,这首诗所写的“游子”很可能是一个精神上的“游子”。
第二步:慢慢品诗,读懂每句
这首诗题为“游子谣”,可见是抒写游子之情的,但具体写什么样的“情”呢?这就需要我们逐句读懂。
第一节诗句的意思:海上起了微风,碧波荡漾,就像绽开了一朵朵“青色的蔷薇”,那游子的家园呢?蔷薇花是不是也开了呢?这一节诗是写由海风海浪联想到蔷薇花,游子的乡愁被触发了。
第二节就顺理成章想到了家里的情景,三句诗,写出了家园的衰颓冷落:原来美好的家现在成了蜘蛛的家、薜荔的家、鸟雀的家。
第三节,明明已经有了深深的乡愁了,却说“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这又该怎么理解?联系下文可知,他不是没有乡愁,而是不敢有乡愁,因为“他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处境艰险,无暇顾及家园了,只得“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
第四节“比蔷薇更清丽”的形容,有意与引起乡愁的海上蔷薇相比较、相对应,表示“旅伴”有可能转移、消解游子的乡愁。
最后一节以“旅伴”为“家园”,说明乡愁并未因“旅伴”而消除。
第三步:咀嚼语言,把握形象
戴望舒的诗歌很注意选择语言,尤其是善于发挥各种语气的传神抒情作用。
“游子的家园呢?”“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唔,永远沉浮在鲸鱼海蟒间吧。”这些特定的句式、语气传达了特定的情味,恰到好处,不可移易。
诗中的“游子”是一个“沉浮在鲸鱼海蟒间”的海上舟子。一般人写舟子,很可能写成一个劈波斩浪的弄潮儿形象,诗人却突出他“游子”的一面,着重写他的乡愁以及对乡愁的抑制。
但诗人借海上“游子”的形象是要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诗人并没有这样的经历,可见诗人要写的是一个精神上的“游子”。
第四步:体味意境,领悟感情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呢?茫茫的大海,风吹浪起,鲸鱼、海蟒出没其间,舟子看不到尽头,这是一种苍茫、无助、孤独的意境。这样的意境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
第五步:分析艺术,鉴赏手法
第一节鉴赏的关键句是“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从语言形式上看,这是一个比喻句;从表达意义上看,说的是海上微风吹动碧波。微风吹起的碧波,可以有很多比喻,为什么要选择“蔷薇”这个意象呢?从后面的诗句可以得知,原来游子的家园开放着蔷薇。
第二节三个排比句形成对比,对比中透出深深的叹惋。这对比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是从“篱门”“土墙”“枝繁叶茂的果树”本来应有的作用看出来的,这些都是居所的特有物象,现在却属于蜘蛛、薜荔、鸟雀了。
第三节潜台词丰富,明明已经有了深深的乡愁了,却说“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这样表达,使乡愁反而更深了,乡愁之上还加上了一层悲哀。
第四节正话反说,“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但这能和家园的蔷薇相比吗?这诗句中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沉痛啊。
最后一节又回到了乡愁。能力突破
研析考题点迷津
赏析形象
语言
艺术手法
思想情感突破点一
赏析形象和意象[必备知识]
运用知识建构中有关诗歌形象的知识。[解题指津][命题分析]
现代诗歌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试卷上考查的现代诗歌多是抒情诗。思想感情的抒发除了直抒胸臆之外,还可以借助形象、意象来表达,所以阅读现代诗歌首先要赏析形象和意象。
本突破点就是指导考生判断诗歌所运用的形象和意象,把握它们所承载的内涵和情感。[答题要点]
梳理摘取,恰当筛选;前后勾连,准确理解。
诗歌的形象和意象,散落在诗句之中。赏析时,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一梳理诗中展示形象和意象的词语,再根据诗句前后的内容来分析,从而准确理解形象和意象的内涵。[答题示例]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一朵野花陈梦家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上天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一九二九年一月(节选自《梦家诗集》,新月书店1931年版)[诗意赏析]
这首诗写了一朵人格化了的野花。诗人陈梦家以饱满轻婉的诗情入笔,于复沓叠咏间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
第一节写野花在荒原中静静地重复着“开—落—开”的生命循环。虽然野花的个体生命很短暂,但“他”并不悲伤。因为“他”知道生命的永恒就是由处于循环状态的无数个体生命的片段连缀而成的。太阳不也是在“升—落—升”的循环中得以永恒的吗?因此“他”向着太阳露出理解的笑容。
第二节进一步表现小生命融入大永恒的主题。这朵小花将生命的热情完全贯注到浩渺无际的青天上。“他”关注的不是渺小的生命个体,而是具有永恒意义的整个宇宙。“他”忘记了自己的个体的真实存在,因而对风的或柔或怒、对生存环境的优劣早已失去了普通的生命个体应有的敏感,而是以一种听惯了的姿态超然地面对生活给“他”的一切,“他”的思想完全被追求生命永恒的理想填充了。“他”忘记了自我的喜怒哀乐,甚至连“梦”这一带有无意识性质的个体感受都快消失了。
全诗落笔舒缓有致,情绪抒发自然朴素,达到了咏物喻人的艺术效果,从而表达了不因个体生命的渺小而放弃追求生命永恒的人生主题。(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交代了野花的生存境遇,在看似轻描淡写的叙述中蕴含着诗人的慨叹。B.“向着太阳发笑”正是“上天给他的聪明”的具体表现,“不想到”则写出诗人对小小野花做出这一举动而感到意外和惊喜。C.“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两句之间形成了对比映照,借以揭示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D.这首诗将一朵野花进行了人格化的塑造,诗人以饱满而轻婉的诗情入笔,以小见大,透露出深切的生命感怀与由衷的生命礼赞。√[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指向分析阐释作品内涵。[思路点拨]
“借以揭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好高骛远、妄自尊大的人性弱点”理解错误。诗中“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是说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可判断C项不正确。A.“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撰写的是野花的生存状态,但也饱含诗人的感慨。可判断A项正确。B.“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一句,表明“发笑”的产生出乎意料。可判断B项正确。D.诗中通过“发笑”“知道”“看见”等动作将野花拟人化了,而诗人通过描写荒原上的一朵野花,突出了一种向上的生命力,表达了对野花乐观、自信、超脱的生存态度的赞美。可判断D项正确。故选C。(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花的形象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形象。能力指向获取作品关键信息,阐释形象主题。
①野花生于荒原,是孤寂的,却能泰然处之,顺其自然;②野花一开一落,生命是短暂的,却能自在生存,自由绽放;③野花是渺小的,饱经风吹雨打,却能超脱乐观,充满自信。[思路点拨]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几句,表明野花的生长环境是孤寂的,但是它并不失落,而是笑对一切,处之泰然。“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野花尽管生命短暂,但是“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自由自在。“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野花虽渺小,但不自卑,而是乐观自信的。[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黄的稻束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诗意赏析]
《金黄的稻束》是现代诗人郑敏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把目光投注在秋天的田野上,脱去谷穗的稻草一束束倒垂在地里,“疲倦”“静默”,使诗人联想起同样疲倦静默的母亲,于是田野无数金黄的稻束在诗人的眼里幻化成“无数个疲倦的母亲”“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稻束因为收获而伟大,母亲因为孕育生命而伟大。在一个个幼小生命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母亲的付出是非常大的。这里既是对大自然的赞颂,更是对母亲自我牺牲精神的赞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下的“母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农妇,它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泛指一切自我牺牲的精神。诗人的沉思进一步推进,她想到了历史,在伟大的母亲面前,历史也显得渺小,“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永驻的是母亲那“疲倦”“静默”的身姿。诗人采用“由我到物—由物到我”的安排、组织、观察方式,把主体“我”融入客体中,把冷静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结合起来,使诗作内蕴丰富,引人深思。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解析]
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显然不恰当。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的心中所想、眼中所见,这句诗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故选D。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了一个时间性的主题。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D.诗人由远距离的观看和想象,转向对表现对象的直接抒情,进而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韧以超越一切的伟大的性质。[解析]
“想象”手法理解有误,应为“联想”。故选D。√3.开篇第一句,写“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修饰“稻束”,有什么意义?“站”可以换成“立”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金黄的稻束”中用“金黄”修饰“稻束”,首先“金黄”是稻束的颜色,再结合“割过的秋天的田里”,可知是收获的季节,所以“金黄”是指成熟的稻束的颜色,稻束站在田里,意味着收获。金黄色非常的鲜艳,金灿灿的像太阳般辉煌,所以从色彩上来看,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
(第一问)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第二问)不可以。(第三问)“立”只是客观的描述,而“站”就有了拟人效果,赋予稻束以人的形态,更能触动人的情思。★4.“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请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黄的稻束”不仅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更具有象征意义:①象征收获;②象征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③象征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解析]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不仅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且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地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诗歌开篇写站在秋天田野里的“金黄的稻束”,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突破点二
鉴赏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
本突破点就是紧扣重要词句,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必备知识]
运用本专题知识建构中诗歌语言特点的介绍。[考向1]
理解重要词句[解题指津][命题分析]
对现代诗歌所表达内容的鉴赏探究,只能是聚焦于重要词句,这是命题考查的需要。既然是探究,这一词句的意蕴必不会很单薄,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答题要点]
(1)聚焦一语,意蕴若干;探究来源,分列答案。
(2)观照全诗,找出与“探究点”有意义联系的诗句,作综合分析。
(3)概括出词句的字面意义与深刻内涵。
(4)分析词句采用的表达技巧、在文中的作用或传达出的情感。[答题示例]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欲雨的天色胡也频
已经是太阳出山的时候,
丛立在地上的树林,
尚不现一枝之影。
圆月早失了边界,
只是黯淡、朦胧,
(节选自《红黑》1929年第7期)
如一团炊烟之散漫。
气压低低的,
倘再遇故事中的杞人,
必忧天之将崩坠。
到处是一重阴郁,
即在最近的屋端,
亦不见乌鸦或孤雁的飞翔。
呵,这欲雨的天色,
如小孩子的哭脸,
又如新时代的青年之苦闷。[诗意赏析]
这首诗写于1927年之后。这时,革命遭到疯狂的镇压,许多进步知识分子的理想幻灭了,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失望和苦闷之中。在这种苦闷的心境下,胡也频找到了一个准确的象征体——“欲雨的天色”,贴切地表达了革命青年在压抑、彷徨时又渴望新的暴雨来临的心态,也十分形象准确地将其作了追求革命的青年内心苦闷的象征。
全诗共分五节。诗的第一节,语言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已经是太阳出山的时候,/丛立在地上的树林,/尚不现一枝之影。”明明该是旭日东升,“太阳出山的时候”,天空却被乌云笼罩着,黑压压的天空,使“地上的树林”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尚不现一枝之影”。
诗的第二节,诗人把视线由近景移向远景,“圆月早失了边界,/只是黯淡、朦胧,/如一团炊烟之散漫。”圆月已变得黯淡、朦胧,失去了边界,与天空混为一体。阴郁、烦闷的心绪占据了诗人的内心。
诗的第三节,诗人由外部的视觉的沉闷、阴郁转向了内部感觉,即“气压低低的”所造成的窒息、沉闷。“倘再遇故事中的杞人,/必忧天之将崩坠。”之所以引起诗人“天之将崩坠”之感,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戮的愤懑之情所引起的悲怆之感。大革命的失败,犹如一块巨石,重压在心,“必忧天之将崩坠”这一诗句写得极为沉痛、忧愁,这是内心的沉哀化为喻象的表现。
诗的第四节,写的是欲雨前“到处是一重阴郁,/即在最近的屋端,/亦不见乌鸦或孤雁的飞翔”。连乌鸦和孤雁都敛息了翅膀,这种象征精确地概括了当时死寂的社会氛围,更进一步暗喻着大革命失败后全国城乡一片死寂,造成了“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沉哀。这生灵俱灭、人迹皆无的死寂,不正照应了上一节“天之将崩坠”的惨烈之感吗?诗人虽写的是死寂,但在这种死寂之中潜藏着一种打破死寂的可能性:“欲雨”前的苦闷的积累,预示着不久后暴雨将更加猛烈。一位杰出的诗人,总会将自己诗歌的触角伸进时代和社会的深处,成为时代脉搏的忠实感应者。
诗的第五节,“呵,这欲雨的天色,/如小孩子的哭脸,/又如新时代的青年之苦闷”,点明题旨,最后一行诗句“又如新时代的青年之苦闷”,直接说出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失望与苦闷,引爆了我们的情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是太阳出山的时候”,点出时间背景,预示着后面将有反常的现象出现。B.“丛立在地上的树林,/尚不现一枝之影”,紧承上一句,写出了反常之景象,暗写乌云笼罩。C.“如一团炊烟之散漫”,这一诗句暗含着诗人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期盼,反衬了对眼前乌云笼罩的厌恶之情。D.“必忧天之将崩坠”,这一诗句写得极为沉痛、忧愁,这是内心的沉哀化为喻象的表现。[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指向分析阐释作品内涵。√[思路点拨]
“如一团炊烟之散漫”,这明显是一个比喻,其本体就是前面具体描绘欲雨天色的两句“圆天早失了边界,只是黯淡,朦胧”,这个比喻只是为了使“欲雨的天色”显得更直观,更有质感,并没有更深的意义。再说,从全诗来看,没有丝毫“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期盼”。可判断C项不正确。A.考查的是开头一句。开头一句要说什么呢?“已经”这个词是含有潜台词的,它的潜台词是“却见不到一点儿阳光”。这就是全诗的时间背景。“已经是太阳出山的时候”,却见不到阳光,这显然是反常的。观照后面的诗句,果然如此。可判断A项正确。B.“丛立在地上的树林,尚不现一枝之影”是诗歌的第二、三句,它们是紧承第一句的,与第一句形成转折关系,若用散文表达,前面可以加一个“但”字。这就是反常之景象。这里又暗含着一个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答案已经在诗歌标题中了,因为这是“欲雨的天色”,乌云笼罩。可判断B项正确。D.“必忧天之将崩坠”,这是在描绘欲雨的天色之后诗人的内心感受。这里的感受就要结合“欲雨的天色”的象征意义来理解了,“欲雨的天色”象征的就是浓重的黑暗的政治氛围,之所以引起诗人“天之将崩坠”之感,实际上是由成千上万的革命志士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戮的愤懑之情所引起的悲怆之感,但这种感觉是化为喻象表现出来的。可判断D项正确。故选C。(2)“又如新时代的青年之苦闷”这一句该怎么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这一句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②直接说出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失望与苦闷;③明确点明了题旨。[能力指向]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诗句。能力指向阐释作品情感和思想内涵。[思路点拨]
要结合全诗的整体构思来进行。这句诗是诗歌的最后一句,要探究它的意义,必须结合前面的诗句。这是一首非常出色的象征诗,通篇采用象征手法,写欲雨的天色,最后一行诗句“又如新时代的青年之苦闷”,直接说出了青年的失望与苦闷,引爆读者的情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句诗相当于给全诗作了一个注释,因为有了这句诗的“直说”作注释,所以,它就不再限于不明确、不确定的“感觉”“印象”之类,而升华到另一种更博大的境界之中。明确了这些,我们即可分点列出答案。[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时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色应如水
一九七九年【注】①〔席慕蓉〕著名作家、画家,祖籍内蒙古,随家定居台湾,其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影响深远。②〔焉支〕即焉支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势险要,为古代驻兵防守重地。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诗意赏析]
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长城作为诗人的抒情意象,凝聚着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凝聚着诗人对故国家园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表达出诗人深深的愁思。
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无情”“蹲踞”“冷眼”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长城人格化。长城仿佛是见证者,而长城本身也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出;“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情感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于是,在第三节中,诗人真挚的思乡之情得以抒发。诗人对故乡、长城进行了遐想,想到敕勒川,阴山下,皎洁如水的月光,长城边流动的黄河……一下子回到现实中,不由生发出深深的愁思,而诗人期待这愁思将随着黄河一起流进自己的梦中。在梦中,会见到那魂牵梦萦的故乡。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这些诗句高度概括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见证者的内涵。B.长城“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深沉感悟。C.“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表现了诗人对长城炽热的情感,将长城融进了自己的生命。D.黄河“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解析]
“说明民族‘争战’带来的创痛依然让诗人难以安眠”分析有误,诗人借助恬静清旷的画面表现出自己对长城、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思念之情使诗人无法安眠。故选D。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意象鲜明独特,语言活泼俏丽,感情纯朴真挚,流露着诗人深深的愁思。B.“无情”“蹲踞”“冷眼”,诗人使用拟人的手法,将长城人格化,突出了长城作为旁观者的角色。C.“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诗人使用排比的手法,将长城与故乡的一草一木都融在一起,加强了情感表达。D.“敕勒川
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勾勒出一幅恬静清旷的画面,意境悠远。√[解析]
“语言活泼俏丽”分析有误,本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故选A。★3.诗人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对此你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长城是客观的建筑物,说其“无情”,是诗人赋予长城以人的情态;②长城经历了无数“争战”与“悲欢”,它作为见证者,蹲踞山巅,冷眼旁观;③长城的“无情”映衬出人世的沧桑变化,衬托了诗人对它的热爱之情。[解析]
首先要理解表层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内意义,最后理解句外意义。诗人说长城“是个无情的建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长城是客观的建筑物,诗人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长城人格化。“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②长城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然而长城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它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③长城厚重的历史,曲折的经历,使得诗人对长城寄托了自己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牵动了远离故土的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4.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结尾又使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便于诗人把长城直接当作倾诉的对象,增加了亲切感,更易于抒发感情;②结尾使用第一人称,使对长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归抒情主体,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③诗歌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使得行文更加灵活,诗人情感的抒发也更加自由。[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从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作用以及行文的变化方面考虑。本诗大量使用了第二人称,比如“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时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等,诗人如同与长城面对面地倾诉,使用第二人称,能够进行对比并抒发情感。结尾处使用第一人称,“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由第二人称转为第一人称,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使对长城、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回归抒情主体,拉近与抒情对象的距离。从行文结构上看,第二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变化,使得行文更加灵活,诗人情感的表达也更加自由。[考向2]
赏析语言特色[解题指津][命题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特色。对于这类题型,重点考查通过对诗歌炼字、炼句、炼意的推敲,赏析诗歌的艺术效果,品味诗歌语言的隽永含蓄之美等方面。[答题要点]
(1)联系全篇,整体感悟;提炼认知,叙议结合。
(2)提炼关于全诗语言特色的观点,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赏析这种特色。[答题示例]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个小农家的暮刘半农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一九二一年二月七日,伦敦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诗意赏析]
《一个小农家的暮》是刘半农留学伦敦时所写,真实地写出了他所了解的,并怀着深情厚爱的中国农村景象,可称得上是一幅中国农村的风俗画和风情画。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同于直抒胸臆的表现自我,亦不重义理警策,而是全然采用写实主义的白描手法。这种手法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善于提炼和剪裁,直接截取小农家的一个短小而又完整的生活片段。在一个劳动日的傍晚时分,太阳刚下山,这户农家的女主人在灶间烧火煮饭,农夫从田间收工回家,坐下,抽烟,逗狗,去栏里看牛,问妻子新酿的酒。然后夜幕降临,月亮升起,孩子们在场上仰天望月数星,唱着儿歌。自始至终,诗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全是生活场景,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不同于抒情诗的直白、自叙,本诗着重写人物,写活动,写细节,写场面。“她在灶下煮饭”,“嫣红的火光”照映着“她嫣红的脸”;“新砍的山柴/必必剥剥的响”;他衔着烟斗回来,“屋角里挂去了锄头”;“他还踱到栏里去,/看一看他的牛”……以及孩子们数着星,望着月,唱着歌谣,都是生动传神、令人过目难忘的细节和场面。透过这种真切的描写,让人感觉出这个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彼此拥有一份真心实意的爱,这就达到了人物刻画的效果。再次,诗人在如实白描的基础上,又精心渲染、烘托出那种动心的、令人陶醉的诗意境界。“门对面青山的顶上/松树的尖头,/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这是诗,也是画,忽然间出现的描绘,精美绝伦,令人扼腕叹服。
《一个小农家的暮》显然描画出了诗人心目中理想化的农村。农民凭着辛勤的劳动,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不受压迫和剥削,亦在自然灾害之外,享受安定而又怡然自乐的生活。尽管在当时的中国农村,这等幸运美景,大部分农民是无法享受的。但是,作为诗人,他带着理想成分是无可厚非的,何况诗中还包含着他对农民的善良的了解和同情,和为农民争取生存和解放的热情。也可以说,诗中提出了中国农民生活的基本要求,这是万千农夫、农妇所乐意看到的。诗的最后两句“地上人多心不平,/天上星多月不亮”,这也暗示了现实社会中并非都是如诗中所写的“小农家”。
赏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指向]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能力指向理解、赏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思路点拨]
诗中“衔着”烟斗从田里“回来”,“挂去”了锄头,“坐”在稻床上等词句,多用民间口语,充满“泥土”的味道。另外,为了刻画一个耕作暮归的小农家形象,诗人运用了“衔”“挂”“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的悠闲自在。
①诗歌的语言质朴无华,有口语化的特点,如全诗采用白描手法描写农家生活画面,多用民间口语;②重视动词的精确使用,如在描写男主人公时用了“衔”“回来”“挂”“坐”“调弄”“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悠闲、自在的心情。[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苍黄的古月[注]冯乃超
苍黄的古月地平线上泣
氤氲的夜色浥露湿
漫着野边有暮烟
掩我心头有忧郁
矗立的杉林默无言
睡眠的白草梦痕湿
惆怅的黄昏色渐密
沉重的野烟
沉重的忧郁
日暮的我心
浓冬将至的我心
夕阳疲惫的青光幽寂
给我黑色的安息
黑色的安息(有改动)【注】这首诗创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
黑色的安息
人影一般沉重的负荷
疲惫的心头压逼
苍黄的古月地平线上泣
氤氲的夜色浥露湿
夕阳的面色苍白了
沉重的野烟
沉重的忧郁
[诗意赏析]
冯乃超的诗喜欢写忧郁的情绪,这首诗精确地体现了他的这种风格。诗人用沉重的笔调抒写了古月的苍黄以及自己心头沉重的忧郁,表达了对社会没落、文化衰微的哀伤。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便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行为与情感,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
诗人选取了日暮黄昏的特定景观:夕阳西下,暮色四舍,月亮初升,一切都笼罩在愈益浓密的阴影中。当苍黄的古月在地平线上哭泣,氤氲的夜色满含着如泪的露水,四野弥漫着淡淡的暮烟;当矗立的杉林默默无言,沉睡了的白草挂着泪痕,夕阳呈现苍白的脸色,上面蒙着一层疲惫的、幽寂的青光,暮色惆怅地走来……面对这种景色,怎能不引起人的一腔愁绪、万点忧郁?诗人的心又怎能不黯淡如这暮色一样,感觉到黑暗的压迫,甚至会有隆冬将至之感?特定的景色产生特定的情绪,黯淡的景色与诗人忧郁的心绪是合拍的。自然景色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选择怎样的景物,怎样去描写它,又是受诗人主观情感支配的。显然《苍黄的古月》不是对自然景色的客观描摹,而是对自然景色的主观表现,不仅有着诗人浓郁的主观情感,也有诗人审美意识的主体性。黯淡的、阴冷的心境,忧郁的情怀,疲惫的身心……这是一个主体形象的写照,用“物我合一”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一种苍凉的美。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氤氲的夜色浥露湿”描写了夜晚烟雾弥漫的样子,以及万物被露水打湿后的湿润状态。B.“睡眠的白草梦痕湿”不仅照应了上节的“浥露湿”,还表现了诗人对野草的喜爱之情。C.“日暮的我心/浓冬将至的我心”用日暮和严冬修饰“我心”,表现出“我心”的冷寂。D.诗歌展现了诗人疲惫的身心以及沉重、忧郁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情绪的低沉和思想的消沉。√[解析]
“表现了诗人对野草的喜爱之情”有误,联系上下文诗歌的意境“掩我心头有忧郁”“惆怅的黄昏色渐密”等可知,诗歌通过写草上的露水,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哀伤。故选B。6.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用沉重的笔调抒写了古月的苍黄以及“我”的心绪,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没落、文化衰微的忧伤。B.诗歌开头两节和最后一节有重复的内容,体现了回环呼应的特点,既使结构严谨,亦突出了诗人的情感。C.“人影一般沉重的负荷”一句中,诗人将苍茫的暮色比喻为“人影”,着重体现了夜晚的黑暗和死寂。D.“沉重的野烟/沉重的忧郁”使用间隔反复的手法,以此表现夕阳下烟雾的浓重和诗人情感的沉重。√[解析]
“将苍茫的暮色比喻为‘人影’,着重体现了夜晚的黑暗和死寂”分析有误。“人影一般沉重的负荷”是将苍茫暮色的沉重感(所处的困境)比喻为“人影”,体现了暮色苍茫中诗人的孤寂以及沉重的负担。故选C。7.本诗的突出特点是多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郑州西亚斯学院《信息系统开发实训》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公司员工转正申请
- 热水器软件开发合同
- 金融规划顾问服务合同
- 专业指南产品代工生产合同协议
- 消防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招标
- 防水分包协议
- 辊类购销意向书范本
- 2024年度演艺经纪合同:艺人经纪公司艺人培养与演出安排协议
- 驾驶员安全责任书
- 定语从句典型例句100句
-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查房课件
- 销售送礼品管理制度
- 管理学原理:控制习题与答案
- 管理哲学导论(第3版) 课件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术治主义传统
-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道德与法治试题
- +Unit7++SectionB+2a-2e 人教版英语九年级全册
- 2023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地理含答案
- 手术后气胸的护理课件
- 组织文化与领导力 详解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