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统编版新教材】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目录
第三单元
第7课《大卫・科波菲尔》(节选)优秀教案
第8课《复活》(节选)优秀教案
第9课《老人与海》(节选)优秀教案
第10课《百年孤独》(节选)优秀教案
第7课《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教材分析
他,被高尔基称赞为“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
实起作用的作家”;被萧伯纳评价为“是一位革命者,敢于蔑视重议
院”;被后人赞誉为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他就是狄更斯。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一部杰出的作品。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者的生活背景。
2.熟悉故事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主要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小说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塑造人
物形象的方法,把握人物主要特征。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
赞美之情,把握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
教学重点:
梳理并把握小说情节,把握小说人物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把握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态度。
教学方法
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狄更斯简介
狄更斯(1812〜1870),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
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
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
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
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其
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
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
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
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
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
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
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
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
《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
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
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
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
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
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
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
《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
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
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
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
的小说家”
二、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一本怎样的书?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的
一部重要作品,写于1848-1850年。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里,
狄更斯借“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
的生活道路,表现出他的人生态度、道德理想。作品所展示的绘声绘
色、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具有鲜明深刻的时代特点。
《大卫•科波菲尔》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社会
寻求出路的故事。孤儿科波菲尔经受了许多磨难,饱尝人生辛酸,在
一些善良的人们多方救助下,经过不屈不挠的奋斗,终于获得了事业
上的成就和家庭的幸福。
本书是狄更斯最重要且耗费心血最多、篇幅最长的一部半自传体
著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曾被列夫•托尔斯泰誉为“一切英国
小说中最好的一部”,是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这部小
说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更清晰地反映出了作者
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
大结晶。作者通过大卫悲欢离合的一生,多层次地刻画了一个丰满的
人物形象,善良纯洁、奋发向上的大卫最终实现了他的生活目的,达
到了精神上的幸福和谐。
三、狄更斯笔下的大卫科波菲尔的性格特点及其与当时社会背景
之间的联系?
《大卫•科波菲尔》(1850)是半自传体的小说,它的成就超过
了狄更斯所有其他作品。它通过一个孤儿的不幸遭遇描绘了一幅广阔
而五光十色的社会画面,揭露了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司法界
的黑暗腐败和议会对人民的欺压。作品塑造了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
特别是劳动者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作者还企图
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最后成功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极力培
养读者的人道主义观点。这部小说最后仍以一切圆满作为结局,表现
了作者的一贯思想。《大卫•科波菲尔》
四、《大卫•科波菲尔》作品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狄更斯的
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
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文章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
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
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
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
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
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
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
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在人物的塑造上,大卫・科波菲尔无疑倾注了作者的全部心血。
不论是他孤儿时代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和辛酸,还是他成年后不屈不挠
的奋斗,都表现了一个小人物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出路的痛苦历程。
经历了大苦大难后尝到人间幸福和温暖的大卫,靠的是他真诚、直率
的品性,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人的纯洁友爱之心。安妮斯也是作
者着力美化的理想的女性。她既有外在的美貌,又有内心的美德,既
坚韧不拔地保护着受希普欺凌的老父,又支持着饱受挫折之苦的大卫。
她最后与大卫的结合,是“思想和宗旨的一致”,这种完美的婚姻使
小说的结尾洋溢一派幸福和希望的气氛。他们都是狄更斯的资产阶级
人道主义理想的化身。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狄更斯个人的经历和好恶是
分不开的。他始终认为,处于受压迫地位的普通人,其道德情操远胜
于那些统治者、压迫者。正是基于这种信念,小说中许多普通人如渔
民辟果提、海穆,尽管家贫如洗,没有受过教育,却怀有一颗诚朴、
善良的心,与富有的斯提福兹及其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这种强烈的对比还反映着狄更斯本人的道德观:“善有善
报,恶有恶报:这部小说里各类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是沿着这种脉
络设计的。如象征着邪恶的希普和斯提福兹最后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而善良的人都找到了可喜的归宿。狄更斯希望以这样的道德观来改造
社会,消除人间罪恶,这是他的局限性所在。
五、《大卫・科波菲尔》艺术魅力:
大卫《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一部代表作。在这部具有强
烈的自传色彩的小说里,狄更斯借用“小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
从不少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
德理想。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
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
叙事风格。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体生动的
世态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不论
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
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
象。至于对女仆辟果提的刻画,那更是维妙维肖了。小说中的环境描
写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场海上风暴,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
真,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六、文本研习
1.阅读文本,请概括米考伯先生的形象特点。
方法提示:
第一步,先概述与人物相关的情节。
密考伯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
无力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在他因欠债被关进监狱时,他曾告诫大
卫:'一个人要是每年收人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
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
刚经过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
又变得高兴起来。
第二步,根据情节概括形象特点。
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实地,他经常负债
累累。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第三步,整合表述。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爱慕虚荣、喜欢挥霍、不肯脚踏实地、开朗乐
观的人。
他是大卫做童工时的房东,后来成了大卫的忘年之交。他因无力
偿还债务而身陷囹圄。他爱慕虚荣,喜好挥霍,不切实际、不肯脚踏
实地,经常负债累累。在他因欠债被关进监狱时,他曾告诫大卫:「
个人要是每年收人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
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就在他刚经过
这样沉痛的忏悔后,他又马上向大卫借了一先令买啤酒喝,并又变得
高兴起来。他就是这样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2.思考:作者是怎样塑造米考伯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
方法指导:小说塑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对人物描写来完成的。
(1)外貌描写
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
不见的。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写出米考伯先生长相滑稽、生活贫困却极力
掩饰、爱慕虚荣的特点。
(2)语言描写
说话时,他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
装成文雅的气派,显示了他的自信和迂腐。有时他语言幽默风趣,又
写出他的善良乐观。
(3)动作描写
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
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一系列的动作,尤其是“哼起了一支曲子”写出他乐观的特点。
3.“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我”是一个善良宽厚、正直勤奋的形象。
“我”遭受不公正待遇,遭人遗弃,成为童工,自食其力。
“我”内心隐藏痛苦,心有大志,只能屈居货行,但能尽力把事
情做好。
“我”觉得米考伯太太可怜,富有同情心。
没有人给过“我”任何劝告、建议、鼓励、安慰、帮助和支持,
看出“我”渴望别人的关爱。
“我”跟米考伯夫妇产生了奇特而平等的友谊,看出“我”善良
有同情心。
米考伯太太穷困潦倒,“我”没有离开,表现了“我”的善良。
“我”搬家后新寓所靠近监狱,显示了“我”对友谊的珍视。
米考伯夫妇入狱后,“我过的同样是苦恼自知的生活”,“晚上,
我又回到监狱里……”,写出“我”重感情,渴望生活的温情。
七、探究思考
1.作者对米考伯夫妇持有什么样的情感?
作者塑造米考伯夫妇这个形象,是寄寓了他的丰富的情感态度的。
(1)褒扬赞美他们宽厚、善良、仁爱等美德。
(2)对他们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
(3)以他们麻木、无知、盲目乐观给予善意的批评。
2.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是什么态度?
方法指导:狄更斯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制度
下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生活。他以敏锐独特的目光,洞察了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社会现实,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与隔阂,使读者体
会到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失望与批判。同时一,在他的作品中,狄
更斯又极力宣扬必须根据平等和对人仁爱的正义的原则来和平改造
社会制度。狄更斯小说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在社会批判、人性探索方
面都有着深刻的内涵。
作者同情米考伯夫妇的遭遇,对造成主人公和米考伯夫妇苦难的
社会根源进行了批判。
八、写作特色
(1)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
富想像的伟大结晶。
(2)《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
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
情的叙事风格。。
(3)狄更斯也是一位幽默大师,小说语言通俗、夸张,充满幽
默和讽刺。字里行间,常常可以读到他那诙谐风趣的联珠妙语和夸张
的漫画式的人物勾勒。
九、小结
结合名家对狄更斯的评价,深入了解狄更斯其人和他的作品:
狄更斯“对社会生活一切最重大的问题的‘集中注意'”,强调狄
更斯“那颗诗人的心……永远和穷苦不幸的人在一起。”(德国政治家、
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弗朗茨•梅林评)
狄更斯不仅是一位反映了现实,而且还尽力对现实起作用的作家。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评)
狄更斯是英国小资产阶级的痛苦、爱好和仇恨的伟大表现者,他
是一个温和的诗人,善于缓和、平衡他的创作里的尖锐刺人的因素。
(前苏联文艺评论家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评)
“狄更斯从来不曾把自己看作革命者,然而他肯定是一个革命者。
他对众议院的毫无缓和余地的蔑视……从未动摇过。不过在《艰难时
世》中,他就公开地背离了民主,而采取了卡莱尔和罗斯金的理想化
的保守主义,认为贵族是人民的主人和上级,同时也是人民和上帝的
公仆。(爱尔兰现实主义剧作家乔治•萧伯纳评)
狄更斯开城市小说之先河,只有在城市经验的维度上才能理解狄
更斯的天才。(英国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评)
狄更斯在19世纪小说家中无人能比。他的名声早已超出了英伦
三岛和大洋彼岸的新大陆,从他身上汲取营养的作家不可胜数,如陀
思妥耶夫斯基、乔伊斯、卡夫卡、福克纳、纳博科夫、贝克特、拉什
迪以及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等。(文学评论家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经典》评)
十、布置作业
阅读《大卫・科波菲尔》,感知狄更斯小说的特点。写一篇评
论短文。
第8课《复活》(节选)
教材分析
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
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
人类艺术发展上的大进步”。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
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
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这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
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
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
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
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
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
俄国的社会图画。《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写作特色以及神话原型。
2.了解“托尔斯泰主义二
3.链接考点,提高应试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理解题目“复活”的
意蕴;把握全文的情节。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的主旨;
学习作者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
人物形象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提高
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
教学重点
分析聂赫留朵夫、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主旨;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批注法、自主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有没有因为什么事儿而“堕
落”过?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呢?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寻找下答案。
二、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
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
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
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
彼得堡,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
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2.《复活》内容介绍
小说女主人公卡秋莎・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
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玩弄后遗弃。由此她陷入了
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后来她被
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小说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
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从前被他遗弃的玛丝
洛娃,他受到了良心的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
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
夫与她同行。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
重新唤醒内心的美德,并且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
西蒙松结合。男女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
活。小说揭露和批判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专制的国家制度,
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3.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玛丝洛娃
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
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
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
娃,祈求宽恕。
4.写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
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
重负,连年饥馍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
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
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
度的反动本质。
5.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
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
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
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
“托尔斯泰主义”。
三、初读感悟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嫣然(yGn)斜睨(ni)啰唆(ludsud)褴褛
(Ianlu)
嗖住(geng)饶卷(shu)害臊(sao)般鼻
涕(xing)
髯发(quan)窘态(jibng)踱步(du6)
2.解释词语。
嫣然一笑: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夺眶而出: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
欢喜而落泪。
衣衫褴褛:指衣服破旧,其布料破烂不堪。
步履轻盈:形容脚步轻盈,走路很快。
衣冠楚楚:形容衣帽穿戴得整齐漂亮。
截然不同:意思是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
饱经风霜:意思是指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鄙夷不屑:意思是指轻视,看不起。
(二)初读课文。
活动1: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情节。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
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
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
她恢复本性。
四、合作探究
活动1:分析情节
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形下找到的玛丝洛娃?当聂赫留朵夫
出现在面前时,玛丝洛娃是否马上认出他?
明确玛丝洛娃被赶出姑母家后,沦为妓女,无辜卷入一起谋
财害命官司,在法庭上担任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意外发现她。玛丝洛
娃并没有马上认出自己往日的情人,但是他仍然高兴有人来看他,特
别是衣着体面的人。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
混乱。②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③因为
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
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
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明确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开始的时候,
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
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
自己的灵魂。
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
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明确有过动摇,从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
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
罪。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
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
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
活动2:鉴赏语句
1.“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
明确这是来自聂赫留朵夫内心的一声喟叹。面前的玛丝洛娃
不再是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孩儿----纯洁可爱的卡秋莎,而是一个堕落、
卖弄风骚、见钱眼开的粗俗女子,她丧失的不是生理学上的生命,而
是自己纯洁可爱的灵魂。
2.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您找我
吗?"她问,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明确这里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
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3.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明确“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
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
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
“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活动3:鉴赏手法及效果
(一)细节描写
1.文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有几次变化?这说明什么?
明确有三次变化。刚见面称“您”,后来称玛丝洛娃为
“你”“卡秋莎”。这说明聂赫留朵夫刚开始还不能与玛丝洛娃拉近
内心的距离,只是把她当作一个他想帮助的人,后来,聂赫留朵夫逐渐
地在情感上拉近了与玛丝洛娃的距离,已经把她当作一个熟悉的人看
待。
2.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
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
带里。
明确两个“瞧瞧”活画出玛丝洛娃像敏锐的赌徒般在捕捉一
击制胜的战机,而为的就是那区区十个卢布;而“伸”“抓”“塞”一
连串的动作细节是那样的熟练、迅捷,像极了一个久经沙场的老手,
类似的情状在她身上肯定发生了很多次。一个狡诈、贪婪、世俗的妇
女形象跃然纸上。
3.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
明确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
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二)神态描写
1.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明确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
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2.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明确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
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3.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明确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
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
(三)心理描写
1."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
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明确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矛盾。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
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的罪行,因此要帮助玛丝洛娃;但当他
真正面对已经堕落了的变得丑陋的玛丝洛娃时还是有一丝犹豫的。此
刻,他不知道该作出怎样的决定。
2.“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
但随即决定用“您”。
明确本来按照他们之间原来的关系,完全可以“你”“我”相
称,但由于多年分离,彼此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也有了距离感。同时
他也不能确认对方是否认出了自己,这样就等同于跟一个陌生人相见。
另外,这时的聂赫留朵夫是前来向玛丝洛娃认罪的,他认识到了自己
灵魂的卑劣。所以,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决定用“您二
(四)语言描写
1.文中除了心理描写还有大量的人物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
展,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活动4:分析聂赫留朵夫形象。
1.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当看到她索要钱而
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
她精神苏醒。
2.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主要形象特征。
明确一个宗教式的“忏悔贵族”形象。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
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
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遇见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
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一,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
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
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
活动5:聂赫留朵夫面对法庭上巧遇的玛丝洛娃,他的心灵受到
猛烈撞击,就来到监狱请求她的原谅。那么,你认为,聂赫留朵夫对玛
丝洛娃有真正的爱情吗?
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存在真正的爱情,玛丝洛娃是他的初恋,
对于这份纯洁的感情,多年后在法庭上相遇时一,他依旧能感觉到。也恰
恰是这份感情打开了他复活的大门,使他走上了救赎自己的道路。因
为如果没有任何感情的话,他就根本不会有什么恻隐之心了。
观点二:我不认为他对玛丝洛娃还有爱情,他不过是在拯救自己
的灵魂罢了。此时的玛丝洛娃也只是他拯救自己灵魂的“工具”。
活动6: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明确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
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
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
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
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
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
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
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
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
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
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
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
走向了复活。
五、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
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
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
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
【迁移运用】
假如这次考试你考得不好,老师马上要宣布成绩,请用200字以
内的语言描述你此时的心理活动,要求形象真切。
示例: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不由
自主地打了个寒战。语文课开始了,老师要把批好的试卷发下来。教
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我不停地在心里念
叨:“天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录音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
了。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我紧张得
要命,不由得心里直打鼓,怕自己考砸了。试卷终于落到我的桌子上
了。它反躺着,静默着……
六、课堂小结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
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
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
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
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第9课《老人与海》(节选)
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
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增进课程内容与学
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
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首先,高中学生对海明威可能比较陌生,教学前尽可能让学生自
己动手,多寻找一些课外资料,以期能对他的作品和风格有一定的了
解;其次,本文虽然是节选,但是文章依然很长,所以,教学中尽可
能的理清小说的行文脉络,如老人与鲨鱼较量的五个回合;其三,本
文充满了哲理和象征的韵味,但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简单,所以应该
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目标
L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以及他的写作风格。
2.把握人物硬汉形象,体会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3.学习老人勇于拼搏的精神,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以及他的写作风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老人勇于拼搏的精神,树立积极、乐观向
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找出人物内心独白,把握人物“硬汉”形象。
教学难点
掌握内心独白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教学方法
情境法、启发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
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
特点。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
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
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
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
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
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
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
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
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海明
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
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乞力马
扎罗的雪》《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和以“精通现代叙
事艺术”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
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
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能站起来”。他笔下的人物也
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
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
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关于《老人与海》
海明威是20世纪上半期美国著名作家和记者,也是当时“迷惘
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一方面他继承了马克•吐温的现实主义传统,
一方面又在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上进行了革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1952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是他后期的代表作,集中体现
了他的创作特色。当年他获得普利策奖,两年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连
续84天没捕着一条鱼。后来,他独自一人出门远航,在海上经过三
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
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
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
副巨大的骨架。
3.课文情节
课文节选的是老人与鲨鱼搏斗的情景,是小说临近结尾的部分,
也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约占全书的六分之一。从书中的描写,我们可
以看到,老人与鲨鱼的搏斗共分五个回合。用鱼叉杀死一条灰蜻鲨,
鱼叉被带走,大马林鱼被吃掉四十磅;用刀子杀死两条星鲨,大马林
鱼被吃掉四分之一;用刀子杀死一条犁头鲨,刀子折断;用短棍击退
两条星鲨,大马林鱼半个身子都被咬烂了;用短棍劈打成群结队的鲨
鱼,短棍丢掉又用舵把,大马林鱼再也没什么可吃的了,只剩下残
骸……五个回合的搏斗结果却是一无所有,“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
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
三、内容详解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说,所以它既
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层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这
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它是一部寓意
深远的古典悲剧式的小说,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义赞歌。海明
威说:“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
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
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评论家说:’这个朴素的故事里充满
了并非故意卖弄的寓意……作为一篇干净利落的‘陈述性'散文,它
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无与伦比的。每一个词都有它的作用,没
有一个词是多余的。”
根据老人与鲨鱼的搏斗情节,可把全文划成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一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老人与第一次与
一头鲨鱼的搏斗。
这是一条巨大的蜻鲨,游得迅速无比,但却非常漂亮,高耸的脊
鳍,紧闭的嘴唇,向内倾斜的牙齿,灵敏的嗅觉,使读者读到这里真
是为老人桑地亚哥捏了一把汗,他能战胜这样大的鲨鱼吗?
但老人不愧为捕鱼的好手,他用鱼叉十分准确的“携”中了鲸鱼
的最软弱的部位一一脑子。鲨鱼“肚皮朝天”“慢慢地沉了下去”。
这一部分,以鲨鱼的巨大勇猛来衬托老人的勇敢,一个高大的形
象就在与鲨鱼的搏斗中刻画出来了。
第二部分(“它咬去了大约四十磅”一他连一只鸟儿也看不见),
写老人杀死一条鲨鱼之后的心理活动。
当马林鱼被鲨鱼咬去大约四十磅肉时老人还不曾沮丧,甚至很英
雄地想着:“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
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海明威就这样借主人公桑提亚哥的话表达了
他自己认为在当时人们应有的生存信念。
在这一情节中,老人又插入了棒球好手狄马吉奥勇战对手的一幕,
这些都增添了他必胜的信心。后面一系列的情节都是老人的内心表白,
一个是与大海与大鱼的对话,一个是自言自语,说给自己听,一个是
自己心里的想法。这些都围绕一个中心走,那就是不能放弃信心,按
老人说法就是“不抱希望才蠢哪”。
在与鲨鱼的搏斗之后,又是老人内心的激烈斗争,是自己信心与
毅力的较量。
第三部分(他已经在海里走了两个钟头一也许结果会很好的),
写老人与两条星鲨的搏斗。
一条鲨鱼被打死了,又来了两条鲨鱼,而且是贪婪残暴的星鲨,
气氛又紧张起来,我们不禁又为老人担心起来:老人还能战胜这两条
凶猛的鲨鱼吗?
你看那老人,身手多么矫健啊!眼光多么敏锐啊!头脑又是多么
清醒啊!两条鲨鱼很快地杀完了,可是马林鱼的肉也被它们吃掉了好
多。老头又是多么的心疼!
在与两头鲨鱼的较量中,我们看到了老人的智慧与勇敢。
这一部分的描写与第一部分一样都是详写,从鲨鱼出现写起,写
了与鲨鱼搏斗的整个过程,也写了搏斗之后的老人的心理状态。我们
注意到老人还是个乐观主义者: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以后鲨鱼来
到吧。
进入了下一个部分。
第四部分(“下一个来到的鲨鱼是一条犁头鲨”一“鲨鱼才又向
他扑来”),与犁头鲨的战斗。
这一部分是略写,重点不是写老人与鲨鱼的搏斗,而是写杀死那
头犁头鲨之后的老人的自言自语。经过了两番与鲨鱼的搏斗,老人称
手的刀子没有了,读者已经注意到,老人在筋疲力尽之后,又失去了
刀子,可以说在以后的搏斗中很难再取胜了,可老人不这样想:“我
还有鱼钩呢”“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
它:你看,这样一个老头儿,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也正是他战胜
鲨鱼的法宝。
第五部分(“老头儿看见两上褐色的鳍”一“即使现在也能行”),
老人又与另两条星鲨搏斗。
这是与鲨鱼的第三场搏斗,是斗智和斗力的决战。老头儿的刀子
没有了,有用的兵器只剩下棍了。两击把两头星鲨打跑了或打死了。
在这里也插入了老人的一些幻觉:当年青力壮的时候,我会把它们打
死。如果有棍球棒,现在也行。多么豪迈的老人!
这一部分写得较详细,整个过程写得跌宕起状,但我们也明显的
感到,老头儿与鲨鱼的搏斗似乎不那么激烈了!这是作者写法上的变
化,在激烈对阵之后,老人并没有休息,看来作者是有意的让读者的
神经稍微松懈一下,好看下一场更加激烈的好戏。
第六部分(“他不愿再朝那条死鱼看一眼”一“我多么希望我不
必再跟它们斗呀”),写筋疲力尽的老人的心理活动。
浑身是痛的老人的自言自语,一方面老人希望快快回到家里,“我
会看见从新海滩上射出来的灯光”;一方面想起了生活在那个地方的
人可能为自己担心,尤其是那个小孩;一方面又鼓足勇气,“我要跟
它们斗到死”;一方面它又不希望和鲨鱼斗。这些心理活动与第二部
分相似,但更侧重于写老人的希望。
第七部分(“可是到了半夜时候”一“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
边拖累它了”),与群鲨的搏斗。
这一次更加惨烈,这是一群大鲨鱼啊!用棍子打,棍子丢掉了;
又换下舵,用舵向鲨鱼的头打去。群鲨吃完了剩下的一半马林鱼,走
了。
这一部分写得相当精彩,作者把老人与鲨鱼搏斗的过程刻画的细
致入微,有心理,有语言,有动作;有信心,有勇气,有毅力,有思
想。一个可爱的老人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老人想,“他知道他终
于给打败了",但又谁相信老人是失败了?
第八部分(“船还是好好的”一结尾),与鲨鱼搏斗了一夜的老人
回到家里。
一切都平静下来了,老人终于回到了港口。但奋战了一夜的老人
(加上与大马林鱼的搏斗实际是三天三夜)失掉了所有的力气,歇了
五次才走进了他的茅草棚。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
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
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
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
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
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
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
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
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
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
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小
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
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
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可以说,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
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二)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中,这
种特点有哪些体现?
1.结构上的单纯性,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
公性格单一而鲜明。本文中直接出场的人物只有老渔夫桑地亚哥一个,
情节也主要是围绕大马林鱼的捕获以及因此而引来的与鲨鱼之间的
搏斗,可谓单纯而集中。海明威曾经对《老人与海》的原稿进行了两
百多次的校阅,正如他自己所说,“《老人与海》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
页那么长,小说里有村庄中的每个人物,以及他们怎么谋生,怎样出
生,受教育,生孩子等一切过程……”然而他砍伐了所有的冗言赘语,
删去了所有别人写过的东西,删去了解释、讨论,甚至议论的部分,
剪去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使小说单
纯而集中。
2.避免使用过多的描写手法,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
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因此,句
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在塑造桑地亚哥这一形象时,他的笔力主要
集中在真实而生动地再现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上。鲨鱼的来势凶猛,
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
“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
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
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段描写没有一个比喻句和形容
词,但鲨鱼的凶猛、快捷,形势的紧迫却立刻展示在读者面前,清新
洗练的叙述文字和反复锤炼的日常用语,使人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文中对大海的描写粗犷简洁,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读来令人心旷神
怡,美不胜收。
3.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海明威善于从感觉、视
觉、触觉着手去刻画形象,将作者、形象与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
度,而且很少直接表露感情,他总是把它们凝结在简单、迅速的动作
中,蕴涵在自然的行文或者简洁的对话中,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如写
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面:“老头儿用鱼叉攫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
得出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这种描写本来都是老人的所见
所闻,但读者读来便会过电一般油然而生出同样的感觉,同惊惧,同
紧张,同喜悦。海明威”打定主意放手让读者去如实地吸取印象”,
而“不挤到对象与读者之间去碍事”,他要让对象与读者直接沟通,
这也是这篇小说的场景描写如此震撼人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4.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海明威曾经以冰山来比喻
创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八分之一露在上面,八分之七应该隐
含在水下。露出水面的是形象,隐藏在水下的是思想感情,形象越集
中鲜明,感情越深沉含蓄。另外,为使“水下”的部分深厚阔大,他
还借助于象征的手法,使作品蕴涵深意。
(三)难点探究
1.【提问】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明确】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
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
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
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
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
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
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
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2.【提问】文中的独白有什么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除了有关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
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它们忠实地记录了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
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真实地再
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这些内心独白不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内心
的自豪感、坚毅以及寻求援助的孤独感,而且闪烁着深邃丰富的哲理
光彩,丰富了小说的思想,构成小说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说中
的硬汉子多是“哑巴公牛”,言语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渔夫桑地亚
哥却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坚强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动的人,
因此成为海明威小说中刻画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五、小结:
在归航的途中,面对鲨鱼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他一直战斗到手无
寸铁,赤手空拳为止。尽管失掉了那条费尽千辛万苦才捕到的大鱼,
但是,他却是一位英雄和胜利者。其实,当他的鱼刀被折断的时候,
我们谁都明白:完了,再也无法击退鲨鱼的袭击了。往后,无论怎样
的努力,终将归于失败。不知你怎么看,要是我,一定举起双手向鲨
鱼投降。但是,那个倔强的老头根本没有屈服和妥协的念头一一不管
能不能赢,他决不低头。不论你是多么凶恶的鲨鱼,只要你敢于咬我
的鱼,我就要向你举起木棍一一只要有东西可举,我就要举,然后重
重地敲下来。实在无物可举时,我还会举起赤空的拳头一一尽管这于
事无补。那么,是什么支撑起这位勇士的不屈的灵魂的呢?那就是是
自信,那就是毅力!
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
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
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就如这位老渔夫一样,虽然老了,倒霉、失败;但他仍旧坚持努力,
而能在失败的风度上赢得胜利。
故事的叙述是多角度的。在直叙中有插叙,在插叙中交织着老人
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眼前事物的感慨。老人出海不久便梦见孩提时见过
的非洲海滩、海峡和大山;第二天又想起曾与一个码头上大力士比手
劲的胜利情景;后来在同鲨鱼搏斗时记起垒球名将老狄马吉奥勇战对
手的一幕,这些都增添了他必胜的信心。他常梦见狮子,思念马诺林,
在茫茫大海上自言自语,这也给他带来了力量和勇气。他有时也议论
“杀鱼是不是罪过”,对受伤的左右手感慨一番。这些心理刻画和细
节描写往往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叙述者的人称不断改变一一第三
人称和第一人称交替使用,使单调的捕鱼过程显得多姿多采,引人入
胜。
六、布置作业
第10课《百年孤独》
教材分析
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流
派。它的特点是在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
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
斯的代表作《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一部经典性作品。小说通
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展示了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
史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探讨了拉美地区贫困落后的原
因。课本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一章,叙述了布恩地亚和乌苏拉夫妇在马
贡多创业时期的生活。
小说篇幅较长,要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熟悉故事情节。小
说描写的马贡多的创业经历,具有鲜明的现实性,这些描写又被作
者放置在一个精心营造的魔幻氛围之中,从而展现了一个真实与虚
幻、现实与超现实并存的艺术世界。这一点是自读本课的重点和难点O
还要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3.分析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4.分析了解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字词。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领学生了解《百年孤独》的主要故事内容,
感受作品的艺术美,培养阅读兴趣。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作品故事情节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于幻
想而不失其真”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的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在本文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研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由现实主义创作引入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二、介绍马尔克斯及其作品: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的杰出代表。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父亲原来学医,
后来成了当地邮电所报务员。外祖父马尔克斯•伊瓜兰是受人尊敬的
老自由党人。阿拉卡塔卡镇过去是美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
热”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市场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
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之激化。1928年,
也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军
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迁。阿拉卡塔卡成了孤
独、萧条的地方。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经
常对他讲当地的历史故事。外祖母更是一位讲故事能手,对他讲了许
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她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继续存在,为了不让亡
灵们感到孤独,她特地为亡灵们安排了两间空房经常与他们谈话。加
西亚•马尔克斯的姨妈也笃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将要死亡,
便坦然地躲进自己的房间,成天在里面织尸衣。孤独而带有神秘色彩
的阿拉卡塔卡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独有的审美情趣o
12岁时一,作家来到首都波哥大教会学校读书。18岁后在波哥大
大学读法律,参加了自由党。1948年内战爆发时,他中途辍学,不
久进报界工作。1954年任《观察家报》记者兼电影专栏负责人。此
后,他从事新闻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他曾到过意、法、英、苏、
波、捷、匈等国。1959年回国,担任古巴“拉丁社”驻哥伦比亚办
事处的负责人。1961年任该社驻联合国记者,后迁居墨西哥,至1976
年才返回哥伦比亚。为了抗议军人政权,他曾于是年举行“文学罢工”。
1981年受军政府迫害而流亡墨西哥。1982年哥伦比亚新政府成立,
作家才得以返回故土,从事文学创作。当年因《百年孤独》的成功获
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担任法国一西班牙
语国家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还有短篇小说《第
三次无可奈何》《格兰德大妈的葬礼》等;中篇小说《伊莎白尔在马
贡多的观雨独白》《枯枝败叶》《周末后的一天》《一件事先张扬的凶
杀案》等;长篇小说《恶时辰》《家长的没落》(1976年被美国《时
代》杂志评为当年世界十大优秀作品之一)《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
中的将军》。
三、预习诊断:
1.下列注音完全无误的一项是(D)
A.清澈(zhe)褴褛(lanlu)螺钉(luo)骷髅(kulou)
B.吹嘘(xu)肌(bing)手月氐(zhi)脚痼疾(gu)
C鹿麻(bi)黏稠(zhan)干瘪(bie)窸窣(xishu)
D明啾(jiu)狩猎(shou)砾石(li)蝶嫄(rongyuan)
2.判断下列词语中含有错别字的一项(D)
A.无可置疑五彩缤纷心灵手巧难以置信焦头
烂额
B.专心致志胡思乱想随心所欲小心翼翼无所
不至
C.一无所知烟消云散不知所措首屈一指无动
于衷
D.同心协力老态龙钟振耳欲聋循循善诱挨家
穿户
3.魔幻现实主义是怎样产生的?(检查预习单元知识的情况)
四、简介全书内容: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不朽的巨著一一塞万提斯的《堂吉诃
德》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佰年孤独》。这两部作品穿越了350年的
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相对峙。前者刻画了
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意义
的人文主义思想;后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贡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
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缝纫剪项目营销计划书
- 催眠镇静剂产品供应链分析
- 织铜网机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健胸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微波炉用米饭煲产品供应链分析
- 皮革制盒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电镀用电解装置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广告文本出版服务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皮衣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牙科用烘箱项目营销计划书
-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动员主题班会课件
- 【课件】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课件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
- 2022-2023学年北京市海淀区七年级(上)期中数学试卷【含解析】
- 当前台海局势分析课件
- GB 6514-2023涂装作业安全规程涂漆工艺安全及其通风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思维拓展训练题(共100道)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评分表
- 高速公路养护中心隧道消防应急演练方案
- 第四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民主
- 220kV架空送电线路铁塔拆除施工方案
- 餐饮操作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