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9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1页
考点09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2页
考点09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3页
考点09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4页
考点09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重难点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9课外文言文实词、虚词、翻译及限时训练·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模块四文言句式及断句·模块五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模块一模块一一词多义方法指导知识点:一词多义方法指导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场合下有多个不同的意义,其中有一项是本义,其他则是在本义基础上产生的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如:“兵”,本义是“兵器,武器”,后又引申出与武器相关的“军队”、“兵士”等义项。至于一个词几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大家不必深究。但是,一个常用词有几个义项需要掌握,这只有靠平时积累,没有捷径。当然,积累不能只是死背义项,而是要在不断地文言阅读中理解、记忆、归纳,而且识记一定要结合具体例句,做到词不离句。结合具体例句,有利于增强语感和记忆。当然,一个词不管义项有多少,一旦用在一个具体语句中,则只能有一种确定的意义。一个词句中意义的判定我们主要采用语境分析推断法和选义项代入法。此外,有时也会用到成语对应法,同时,需注意实词解释时关注词义的适当引申。1.语境分析推断法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2.选义项代入法中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在进行联想推断时,我们更多的选用“选义代入法”,即把已知义项代入句子,根据上下语境判定合适义项。这就要求大家对于150个实词在课内出现的每一个义项都很熟悉,然后代入具体句子中进行判断。3.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4.适当引申法虽然找到合适义项,但是如果按原义解释过于生硬或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那么可以适当引申一下。模块模块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一)文言虚词的含义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何、于”6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二)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虚词1:“之”的常用意义和用法: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一)用作代词,可分为两种情况。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它”(它们)、“我”。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①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⑤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⑥名之者谁?——《醉翁亭记》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些)、“那”(那些)。例如:①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②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③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小结】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二)用作助词,可分为四种情况。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表示领有、连属、修饰【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等关系,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如: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②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小结】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狱”“南”“南”等)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如:①宋何罪之有?——《公输》②何陋之有?——《陋室铭》③菊之爱。——《爱莲说》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④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⑤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⑥寡助之至。……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小结】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②久而久之。③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④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三)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到…去”,“到达”。例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③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王顾左右而言他》小结: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例②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虚词2:“而”的常用意义和用法:而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趣事某秀才作文好用“而”字,主考官见其文中“而”字泛滥,极不恰当,便以牙还牙批阅:“已而已而,当而而不而,不当而而而,而今而后,已而而不。”短短18字,用11个而字,精妙至极。意思:应当用“而”的地方而(却)不用“而”,不应该用“而”的地方而(却)而(用)“而”,而(像)现在这样用法,日后也而(这样),你的水平也就不过已而(如此)已而(而已)了。一个,是名词二个,是连词,表转折三个,名词动用四个,名词五个,是连词,表转折六个,名词动用七个,名词八个,介词九个,介词十个,名词十一个,名词动用(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而且”、“又”、“和”、“与”,可不译。例如: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孟论学》④蔚然而深秀者。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⑤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⑥起坐而喧哗者。——《醉翁亭记》2、表示承接(顺承)关系,相当于“就”、“而且”“才”、“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如:①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②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孔孟论学》③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记》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醉翁亭记》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可是”、“却”。例如:①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借焉。——《黄生借书说》③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醉翁亭记》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⑤荆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公输》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如:①康肃笑而遣之。——《卖油翁》②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③朝而往,暮而归。……往来而不绝者。杂然而前陈者。——《醉翁亭记》5、表示因果关系或目的关系。例如:①饥渴而顿跛。——《捕蛇者说》②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二、特殊用法。1、[已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例如:①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醉翁亭记》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①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孔孟论学》3、[既而][俄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可译为“不久,一会儿”。例如:①既而儿醒,大啼。——《口技》②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虚词3:“以”的常用意义和用法: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一)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如:①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借”,“按照”。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③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3、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根据”。例如:①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②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天时不如地利》④今以蒋氏观之。——《捕蛇者说》⑤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注】“以……为……”相当于“把……作为……”或“认为……是……”4、相当于“于”,可译为“在、在……的时候”(时间)。例如: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5、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译为“来、用来”。例如:①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退而甘食其土,以尽吾齿。——《捕蛇者说》③而托于柑以讽耶?——《卖柑者言》④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⑤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二)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如,上、下、东、西),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例如:①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②以前;以上;三日以后;县级以上;长江以南;五千以内;二十岁以下。(三)用作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例如:①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②以为妙绝。——《口技》③以为且噬己也。——《黔之驴》虚词四:“其”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一)用作代词1、用作第三人称人称代词,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的)。”例如:①其夫呓语。(其:她的。)——《口技》②为是其智弗若与。——《孔孟论学》③恐前后受其敌。(其:代词,指狼。)——《狼》④屠乃奔倚其下。——《狼》⑤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⑥益习其声。——《黔之驴》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些)”、“这(些)”之类的词。例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指示代词,表示“其中,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②其一犬坐于前。——《狼》③其一人专心致志。——《孔孟论学》④不能指其一端。——《口技》(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揣测(测度)、反诘、期望、委婉、商量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怎么”、“难道”、“还是”等,或不翻译。其,岂(岂)也。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如:①岂其鬼耶?——《黠鼠赋》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虚词5:“于”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一)用作介词1、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翻译为“在”、“到”、“向”、“从”、“对,对于”等。(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例如:①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孟论学》③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例如:①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③刻唐今人诗赋于其上(3)表示处所,译为“到”。例如: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②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4)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例如: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隆中对》2、放在形容词之后,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一般可译为“比”。例如:政猛于虎。——《捕蛇者说》②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3、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例如:①见使于一鼠。——《黠鼠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4、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例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虚词6:“何”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一)用作代词疑问代词,表示询问或反问。相当于“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1、“什么”(又,怎么,为什么)例如:①子何恃而往?——《为学》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③何陋之有?——《陋室铭》2、“为什么”例如:①或者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哪里”例如: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卖柑者言》(二)用作副词1、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样)”、“为什么”等。例如:①何忧令名不彰耶?——《周处》②如太行、王屋何?——《愚翁移山》③其如土石何?——《愚翁移山》④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⑤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⑥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例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乐何极。——《岳阳楼记》模块模块三文言翻译信、达、雅知识点(一)翻译原则信准确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通顺畅达,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句通顺,没有语病。雅优美自然,译文要生动,完美地表达:忠于原文,如实原文的写作风格。【注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知识点(二)方式方法留、删、补、调、换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1.留保留不需要翻译的固定内容留,即留住不用翻译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师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再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上课时可自行安排翻译,只需要点出其中的一些专有名词等,及翻译中“留”的部分就可以了)2.删删掉不需要翻译的语气助词、发语词等例如: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天时不如地利》)既而百千人大呼(《口技》)3.补注意省略成分的补充补,即把省略的主语、宾语、介词、谓语等补充完成。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4.调注意倒装语序的调整调,即注意倒装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等例如:“何陋之有?”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有什么简陋的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再如:2012年浦东新区一模《农夫耕田》“农之惰,甚矣”。5.换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再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掌握6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之、其、而、以、何、于【注意】:总而言之、做到字字落实。翻译步骤:1翻译步骤:1、通读全文,领会大意。2、斟酌字义,揣摩语气。3、方法通变,合情合理。4、如无标点,审慎断句。5、翻译完毕,检查仔细。【小结】落实字词为要着,明辨句式尤重要;

区分辞格求文采,依据情境不跑调。模块模块四文言句式及断句文言文翻译是考察学生文言文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那么翻译过程中除了掌握关键的实词和虚词的解释以外,还需要判断句式,根据句式的特征,来进行翻译。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1\*GB3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2\*GB3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2)被动句=1\*GB3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2\*GB3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倒装句=1\*GB3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GB3②《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4)省略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2\*GB3②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解题步骤】:【解题步骤】:1.判断句中的两句都需要把“是”写出来,=1\*GB3①“这些都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2\*GB3②“他们又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要说魏朝、晋朝了”。2.被动句中的两句,=1\*GB3①中的“为”,表被动,“多为用者”解释为“多愿听差遣”;=2\*GB3②中的“举”表示为“被选拔”;3.倒装句中的两句,=1\*GB3①中正确语序应该为“我与徐公孰美”,解释为“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这里是疑问代词倒装;=2\*GB3②中的“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4.省略句中的两句,=1\*GB3①中(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翻译时需要把主语翻译出来,这里是承前省略主语;=2\*GB3②句是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与(其)坐谈”,“其”省略了,翻译成“第二天,一位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说话”。(二)如何断句考纲要求:理解文言文表达的内容。而理解文意是断句和翻译的基础。文言断句是根据文意的理解,确定无标点的文言语句的停顿,有时也要求加标点。文言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把古代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准确的转达原文的思想内容。断句和翻译关系密切,对文章全面准确的理解、准确的断句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则是运用现代汉语文言文意的精确表达;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初步能力,翻译时解读文言文的高层次的能力。初中考试要求不是很明显,这个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有做明确的要求,但是要读懂文言文的内容,断句是基础。模块模块五全国中考真题及热点题型特训一、翻译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①之呼尔而与之为宫室之美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愿终守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长跪而谢之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受地于先王仓鹰击于殿上请广于君③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乡为身死而不受④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挺剑而起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长跪而谢之⑤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轻寡人与与臣而将四矣⑥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以君为长者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俯身倾耳以请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无从致书以观⑦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⑧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冻馁之患【答案】代词,他助词,的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代安陵国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指唐雎助词,的介词,比介词,对从到给动词,做介词,为了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语气词,同“欤”,表示推测语气动词,给通“欤”,疑问语气助词;加用,用来凭借因为把介词,用连词,因为连词,而介词,因为/介词,拿,把连词,来派遣前“使”:派遣;后“使”:出使担忧忧患【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①之呼尔而与之:呵叱着给别人吃。之:代词,他。为宫室之美:为了住宅的华美。之:助词,的。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之:结构助词,的。愿终守之:愿意始终守卫它。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长跪而谢之曰: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之:代词,指唐雎。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之:助词,的。②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于:介词,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于:介词,对。受地于先王: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于:从。仓鹰击于殿上:苍鹰扑到宫殿上。于:到。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于:给。③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为:动词,做。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介词,为了。④而呼尔而与之:呵叱着给别人吃。而:连词,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而:连词,表转折。挺剑而起:拔出宝剑起身。而:连词,表修饰。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而:连词,表转折,但是。长跪而谢之: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而:连词,表修饰。⑤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与:语气词,同“欤”,表示推测语气。呼尔而与之:呵叱着给别人吃。与:动词,给。轻寡人与:是轻视我吗?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就要成为四个人了。与:加。⑥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以:用,用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以:凭借。徒以有先生也:只是因为有先生。以:因为。以君为长者: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以:把。以衾拥覆:用被子围盖身上。以:介词,用。以中有足乐者: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以:连词,因为。俯身倾耳以请:低身侧耳向他请教。以:连词,而。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第一个“以”:介词,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拿,把。无从致书以观:无法得到书来看。以:连词,来。⑦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使:派遣。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安陵君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第一个“使”:派遣;第二个“使”:出使。⑧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又忧患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患:担忧。无冻馁之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患:忧患。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③一豆羹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⑤万钟于我何加焉⑥非若是也⑦岂直五百里哉⑧休祲降于天⑨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⑩虽然,受地于先王⑪徒以有先生也⑫秦王色挠⑬跪而谢之⑭以头抢地耳⑮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⑯大王加惠,以大易小⑰彗星袭月⑱媵人持汤沃灌⑲走送之⑳尝趋百里㉑或遇其叱咄㉒卒获有所闻㉓以是人多以书假余㉔言和而色夷【答案】①古义:能够用来,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②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③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④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⑤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⑥古:这样,如此。今:经常用作判断词⑦古:只,仅仅。今:不弯曲⑧古:吉祥。今:经常用作休息⑨古:交换。今:容易,简单⑩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⑪古:只。今:徒弟⑫古:屈服。今:轻轻地抓⑬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⑭古:撞。今:抢夺⑮古:于是。今:因为⒃古:给予。今:增加⑰古:扫过。今:袭击⑱古义:热水。今义:菜汤。⑲古义:跑。今义:行走。⑳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㉑古义:有时。今义:或者。㉒古义:最终。今义:士兵。㉓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假期。㉔古义:脸色。今义:颜色。【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①句意: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可以】古义:能够用来,可以用来;今义:表示许可。②句意:不仅贤人有这种心。【是】古义:代词,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③句意:一碗汤。【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今义:豆子。④句意: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⑤句意: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加】古义:益处;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⑥句意:不是像你说的这样。【是】古:这样,如此。今:经常用作判断词。⑦句意: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直】古:只,仅仅。今:不弯曲。⑧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休】古:吉祥。今:经常用作休息。⑨句意: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易】古:交换。今:容易,简单。⑩句意: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虽然】古:虽然这样。今:表转折关联词,与“但是”合用。⑪句意: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徒】古:只。今:徒弟。⑫句意:秦王变了脸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⑬句意: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跪】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⑭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古:撞。今:抢夺。⑮句意: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因】古:于是。今:因为。⑯句意:大王给以恩惠,用大的地盘交换我们小的地盘。【加】古:给予。今:增加。⑰句意: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袭】古:扫过。今:袭击。⑱句意:仆人给我灌下热水。【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汤。⑲句意:赶快送还人家。【走】古义:跑。今义:行走。⑳句意:曾快步走到百里。【尝】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㉑句意:有时遭到他的训斥。【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㉒句意: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卒】古义:最终。今义:士兵。㉓句意: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假】古义:借。今义:假期。㉔句意: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色】古义:脸色。今义:颜色。(2023·江苏无锡·校联考模拟预测)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人也。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后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它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异焉,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归乡里。势家慕其高节,多欲女之;鸿率绝不娶。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女求作布衣、麻屦,织作筐、缉绩之具。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鸿曰:“吾欲裘褐之人,可与俱隐深山者尔。今乃衣绮缟,傅粉墨,岂鸿所愿哉?”妻曰:“以观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隐居之服。”乃更为椎髻布衣,操作而前。鸿大喜曰:“此真梁鸿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居有顷,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得无欲低头就之乎?”鸿曰:“诺。”乃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后至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佣以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乃方舍之于家。鸿潜闭著书十余篇。及卒,伯通等为求葬地于吴要离冢傍。咸曰:“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葬毕,妻子归扶风。(选自《后汉书》,有删改)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以身居作(愿意) B.鸿率绝不娶(全)C.简斥数妇(直接) D.伯通察而异之(对……感到惊异)4.下列句中的“以”与“弹琴以自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去以六月息者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策之不以其道 D.以激怒其众5.翻译下列句子。①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让主人,而称鸿长者。②妻曰:“常闻夫子欲隐居避患,今何为默默?得无欲低头就之乎?”6.东汉贤士梁鸿的妻子孟女是传说中的丑女,但其身上有着优秀的品格。联系文本,简要分析。【答案】3.C4.D5.①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一起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②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现在为什么不行动,恐怕(你)想要低头迎合世俗吗?”6.勇敢果断:“欲得贤如梁伯鸾者”;聪明灵秀:敢于考察梁鸿是否是真贤士;忠于爱情:举案齐眉(自圆其说即可)。【解析】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C.句意为: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简:挑选;故选C。4.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弹琴以自娱”,意思是弹着琴来自娱自乐。“以”,连词,来、用来;A.介词,凭借;B.连词,以致;C.介词,按照;D.连词,来,用来;故选D。5.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耆老,老人;恒人,平常人;共,一起;让,责备。(2)句重点词语:闻,听;今,现在;何为默默,为什么不行动;得无,恐怕;就,迎合;之,指世俗。6.考查内容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同县孟氏有女,状肥丑而黑,力举石臼,择对不嫁,至年三十。父母问其故。女曰:‘欲得贤如梁伯鸾者’”鸿闻而聘之(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的内容可知,孟女勇敢果断;结合“及嫁,始以装饰入门。七日而鸿不答。妻乃跪床下请曰:‘窃闻夫子高义,简斥数妇,妾亦偃蹇数夫矣。今而见择,敢不请罪(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的内容可知,孟女敢于考察梁鸿是否是真贤士,可见她聪明灵秀;结合“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的内容可知,孟女忠于爱情,尊敬丈夫(举案齐眉)。【点睛】参考译文:梁鸿的字叫伯鸾,是扶风平陵县人。父亲让,王莽时候做城门校尉,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独特的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著述。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曾经不慎失火,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受灾的人家,问他损失了多少,把猪全部拿来做赔偿。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梁鸿说:“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那家主人答应了,梁鸿就给他们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那家邻居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梁鸿不接受,离开返回自己家乡。有势力的人家羡慕梁鸿的高尚节操,有很多人家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同县姓孟人家有个女儿,形状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什么原因,那女子说:“要得到梁伯鸾那样贤能的。”梁鸿听了就下礼聘了她。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等到出嫁,才梳妆打扮进了门。过门七天梁鸿都不搭理她,妻子就跪在床下请求说:“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现在我被您舍弃,哪敢不向您请罪。”梁鸿说:“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妻子说:“只是看看你的志向罢了。我自有隐居的服装。”就重新把头发梳成椎形的髻,穿上粗布衣服,做着女人的活计到梁鸿的面前来。梁鸿非常高兴,说:“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喽!”于是给她起了个字叫德曜,取了个名叫孟光。生活了一段时期,妻子说:“常听先生想隐居避患,为何现在还不行动?恐怕想要低头迎合世俗吗?”梁鸿说“对。”于是共同到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后来到吴,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每当打工回来,妻子就准备好食物,从不敢在梁鸿面前直接仰视,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伯通看到了感到很奇怪,说:“那个打工人能让他的妻子如此敬畏他,不是平常人。”就让他在家里住。不干那些杂事。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等到梁鸿死后,伯通要了一块地将他葬在吴要离墓旁。众人都说:“吴要离是壮烈之人,梁鸿品性清高,可以让他靠近要离。”葬完,妻子回到扶风老家。(2023·江西萍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卖酒者传魏禧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否,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曰:“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聚饮者曰:“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卖酒者曰:“几何数?”曰:“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曰:“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客有橐⑥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客多负,私怏怏曰:“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⑦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曰:“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魏子曰: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曰:“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④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tuó,口袋,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1)以()

(2)逾()

(3)趋()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2)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9.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答案】7.凭借、依靠超过快步走8.(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2)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9.①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②乐于助人。例如:为别人还债。③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肉的方式待客。④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解析】7.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以善酿致富: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以,凭借、依靠。甲逾期不肯偿:某甲超过期限肯还贷。逾,超过。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赶紧到他家寄宿。趋,快步走。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何为,为何、为什么;数,多次;咨嗟,叹息。(2)句重点词语:嗟乎,表感叹,唉;匪唯长者,不仅是有德行的人;抑亦,而且是;智士,有智慧的人。9.考查学生概括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依据“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可知,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据此概括为:诚信经营。依据文章第二段,买酒者为别人还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可概括为:乐于助人。依据“‘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可知,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肉的方式待客。可概括为:善解人意。依据“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可知,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可概括为:智慧理家。【点睛】参考译文: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快步走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赌博,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时候是睹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赌博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奕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里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赌博,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赌博,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赌博,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文言文阅读威王之宝威王二十四年,与魏王会田①于郊。魏王问曰:“王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魏王曰:“若寡人国小也,尚有经寸之珠②照车前后各十二乘③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吾臣有檀子④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东取,泗上⑤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臣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魏惠王惭,不怿而去。(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注:①田:打猎。后写作“畋(tián)”。②经寸之珠:直径一寸的大明珠。③乘:车,兵车。包括一车四马。④檀子:人名。下文“朌子”“黔夫”“种首”均为人名。⑤泗上:泗水之滨。10.下面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C.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若寡人国小也()(2)魏惠王惭()(3)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4)道不拾遗()12.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13.翻译下面的句子。寡人之所以为宝与王异。14.威王的一番话为什么会让“魏惠王惭,不怿而去”?【答案】10.D11.像,如惭愧朝见,朝拜别人丢失的东西12.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13.寡人当作的宝物与大王的夜明珠不同14.魏王认为的“宝”就是宝物;威王认为的“宝”是人才。魏王表情尴尬,无地自容,故“魏惠王惭,不怿而去”。【分析】10.例:“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的“而”表转折关系。A.而:表承接关系;B.而:表并列关系;C.而:表修饰关系;D.而:表转折关系;故选D。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1)句意为:像寡人的国家这样小。若:像,如;(2)句意为:魏惠王心中惭愧。惭:惭愧;(3)句意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朝:朝拜;(4)句意为:路上就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遗:别人丢失的东西。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可根据句意及语法结构等断句。翻译为:我有个叫朌子的大臣,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故可断句为: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1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字词:“为”,当作;“异”,不同。1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尚有经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和“将以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对比分析得出:“魏惠王惭,不怿而去”的原因,即魏王认为的“宝”就是宝物;威王认为的“宝”是人才。使得魏王表情尴尬,没有了一开始的洋洋自得。故“魏惠王惭,不怿而去”。【点睛】参考译文:威王二十四年,威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寡人的国家这样小,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威王说:“寡人当作的宝物与大王的夜明珠不同。我有个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我有个叫朌子的大臣,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叫黔夫的官吏,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黔夫的人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叫种首的大臣,派他戒备盗贼,路上就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用他们能光照千里,难道只是十二辆车吗!”魏惠王心中惭愧,不高兴地(败兴)离开了。(2023上·江苏扬州·九年级校联考阶段练习)送王进士①之任扬州序汪琬诸曹失之,一郡得之,此十数州县之庆也。国家得之,交游失之,此又二三士大夫之憾也。吾友王子贻上,年少而才。既举进士于甲第②,当任部主事,而用新令,出为推官③扬州,将与吾党别。吾见憾者方在燕市④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王子勉旃⑤!事上宜敬,接下宜诚,莅事宜慎,用刑宜宽;反是罪也。吾告王子止此!朔风初劲,雨雪载途,摇策而行,努力自爱。[注释]①王进士:即王士禛,字贻上。他与汪琬一同考中进士。②甲第:科举考试的等第。③推官:官职名。④燕市:指京师。⑤勉旃(zhān):勉励。旃:语气助词。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既举进士

②摇策而行16.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17.翻译下列句子。(1)出为推官扬州,将与吾党别。(2)朔风初劲,雨雪载途。18.作者对王贻上到扬州做官提出了哪几条建议?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答案】15.已经马鞭(鞭子)16.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17.(1)(朝廷)外派他到扬州去担任推官,即将与我们别离。(2)北风开始强劲,路途中雨雪交加。18.作者提出了以下四条建议:事奉上级应当谦恭,接待下属应当诚恳,处理政务应当慎重,施用刑律应当宽恤。【解析】1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句大意:已经举进士于甲第。既:已经。(2)句大意:你扬鞭策马赴任。策:马鞭(鞭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先理解句子大意,然后结合语法关系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我知晓京城的朋友们正在憾叹、惜别,但是庆贺的人已踮着脚抬起头,相望于江淮之间了。“而”表转折,与前面断开;“翘足企首”与“相望江淮之间矣”是两个连动的短语,之间要断开。故断句为: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17.本题考查的是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1)句重难点词语:出:外派。别:别离、分别。(2)句重难点词语:朔风:北风。初:开始。劲:强劲。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事上宜敬”可以概括出第一条建议:事奉上级应该谦恭;从“接下宜诚”可以概括出第二条建议:接待下属应该诚恳;从“莅事宜慎”可以概括出第三条建议:处理政务应该慎重;从“用刑宜宽”可以概括出第四条建议:施用刑律宜宽恤。【点睛】参考译文:朝廷各部失去他,地方一郡得到他,这是几十个州县的喜庆。国家得到他,交游的朋友失去他,这又是二三位士大夫的遗憾了。我的好友王贻上,年轻而富有才学,已经举进士于甲第,那么本应委任中央部门主事,然而依据新的律令,外派他到扬州去担任推官,即将与我们别离。我知晓京城的朋友们正在憾叹、惜别,但是庆贺的人已踮着脚抬起头,相望于江淮之间了。王公呀,以此相勉吧。事奉上级应该谦恭,接待下属应该诚恳,处理政务应该慎重,施用刑律宜宽恤,不这样就是罪过。我对王进士的忠告只有这些。北风开始强劲,雨雪交加于途程,你扬鞭策马赴任,请勤奋理事,洁身自爱。(2023上·福建南平·九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庆历三年,轼始总角①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②,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节选自苏轼《范文正公文集》,有删改)【注】①总角:指童年。②韩、范、富、欧阳: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B.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C.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D.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20.参考表格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加点词语方法提示解释(填写文字)先生奇轼言词类活用范例: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1)奇:既葬查阅词典选择义项既:①既然。②已经。③与“又”“且”连用表示并列关系。(2)既:读之至流涕关联成语:破涕为笑(3)涕:2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2)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22.苏轼对范仲淹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9.C20.(1)以……为奇(对……感到惊奇)

(2)已经

(3)眼泪21.(1)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2)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22.钦佩、仰慕:苏轼读范仲淹碑文“至流涕”;遗憾:为自己知道了范仲淹的为人十五年却不能认识范仲淹而感到遗憾。【解析】1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语句“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的意思是: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盖”助词,用于句首,因此“盖"前面做一个停顿;“而”是连词,表转折,前面应有停顿;“岂”表反问词语,难道,与后面“非命欤”构成反问句。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欤。故选C。2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参考表格里的方法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①句意:先生对他的话感到很惊奇。奇,词类活用,与“渔人甚异之”中的“异”相同,应为“以……为奇(对……感到惊奇)”;②句意:已经埋葬了。既,选择义项②,已经;③句意:读完碑铭,痛哭流泪。涕,关联成语“破涕为笑”,应为“眼泪”。21.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倒装句,宾语前置,“何为”应为“为何”;重点词语,若,如果;耳,句末语气词,可不译;(2)省略句,省略宾语(这句话),时,当时;了,了解;则,却;识,记住。2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明确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可知苏轼对范仲淹的好奇;“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可知苏轼对范仲淹的钦佩、仰慕;由“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可知苏轼对范仲淹的仰慕之情及未得一见的遗憾。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庆历三年,苏轼正是十二三岁的年龄,到乡里的私塾学习。有个来自京城的学者拿鲁人石守道的《庆历圣德诗》给私塾里的先生看。苏轼在旁边偷看,以便学习其中的诗词,苏轼问先生其中赞颂的那十一个人都是谁。先生说:“你为什么要知道他们?”苏轼回答说:“他们是天上的神仙?那么我不敢知道.若也是凡人,那为什么不能知道。”先生对他的话感到很惊奇,就把那些人都告诉他了。并说:“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都是人中豪杰!”有生之年一定要认识他们。嘉佑二年,苏轼中了进士,到了京城。正赶上范仲淹逝世,入葬以后,立上了墓碑。苏轼读完碑铭,痛哭流涕,说:“我听说他的为人已经有5年了,可是却见不了他一面,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2023上·四川雅安·九年级雅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田子①为相,三年归休②,得金百镒③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④。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⑤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选自韩婴《韩诗外传》)【注】①田子:指齐国田稷子。②归休:休假回家。③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一锁合二十两。④馆:房舍,这里指家。⑤造朝:上朝。造,去。2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田子为相

为:做,担任B.即舍田子罪

舍:放弃C.王贤其母

贤:认为……贤惠D.孝子之事亲也

亲:亲人2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2)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25.文中田子的母亲教育儿子时对儿子的要求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答案】23.D24.(1)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2)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25.淡泊,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启发能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有误,亲:指父母;故选D。2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为相,当宰相;不食乎,难道不吃饭;治官,做官;如此,像这样子;欲,希望。(2)句重点词语:为,作为;忠,忠诚;孝,孝顺;子其去之,你把这东西拿走。2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文中田子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说“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你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样当官,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据此可知,母亲认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据此可概括为:为官不贪、忠于国家才能真正尽孝。结合“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的情节,可知田子具有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的品格。启示我们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点睛】参考译文: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你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样当官,并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就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辞了官职,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田子的母亲。《诗经》中说:教育你的子孙时,要谨慎小心。说的是贤惠的母亲能使子孙贤德。(2023上·江苏无锡·九年级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校考阶段练习)①张汝明,字舜文,世为庐陵人,徙居真州。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入太学,有声一时。国子司业黄隐将以子妻之,汝明约无饰华侈①,协力承亲欢,然后受室②。登进士第,历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③中装,代偿之。华阴修岳庙,费钜财窘,令以属汝明。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④,故无荐者。②大观中,或言其名,召置学制局,预考贡士,去取皆有题品。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诏究其事,得所谓《去取录》,徽宗览之曰:“考校尽心,宁复有此?”特改宣教郎。擢监察御史。尝摄殿中侍御史,即日具疏劾市恩⑤招权,以蔡京为首。帝奖其介直。晚知岳州,属邑得古编钟,求上献。汝明日:“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汝明事亲孝,执丧,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⑥盐草木之滋。③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传于世。(节选自《宋史·张汝明传》)【注释】①约无饰华侈: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②受室:拜堂成亲。③橐tuó:口袋。④干进:谋求仕进,即求人并官。⑤市恩:给人以好处讨好别人。⑥醯xī:醋。26.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声一时(声望) B.汝明为鬻橐中装(买)C.令以属汝明(托付、交付) D.值不悦者诬以背王氏学(违背,背离)27.文中划线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乘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B.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C.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葉/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D.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28.翻译下列句子。(1)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2)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29.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张汝明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26.B27.C28.(1)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2)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29.(1)勤奋好学,学问精深;(2)关爱同僚,救急救难;(3)为官有道,治理有方;(4)为人刚正,不慕荣利。(答出三点即可)【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B.“汝明为鬻橐中装”句意: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鬻”是“卖”的意思,而非“买”。故选B。2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粟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意思是: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水浆不入口三日”主谓结构。其中“三日”状语后置,应在“日”后停顿;“饮水”与“饭脱葉”形成并列分句,因此断句为:水浆不入口三日/日饭脱葉/饮水/无醯盐草木之滋。故选C。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词语:市物:买东西。时:名词作状语,按时。直:同“值”,这里指钱。欲:想。绳以法:以法绳之,用法律制裁他。(2)重点词语:德:感激。相与:一起。佐役:帮助劳动。如期:按期限。2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①段“汝明少嗜学,刻意属文,下笔辄千百言”(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和③段“汝明学精微,研象数,贯穿经史百家,所著书不蹈袭前人语”(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可知,他勤奋好学,学问精深;根据①段“江阴尉贫且病,市物不时予直,部使者欲绳以法,汝明为鬻橐中装,代偿之”(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可知,他关爱同僚,救急救难;根据①段“汝明严与为期,民德其不扰,相与出力佐役,如期而成。他庙非典祀、妖巫凭以惑众者,则毁而惩其人”(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可知,他为官有道,治理有方;根据①段“滞州县二十年,未尝出一语干进”(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和②段“天子命我以千里,惧不能仰承德意,敢越职以幸赏乎”(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可知,他为人刚正,不慕荣利。【点睛】参考译文:张汝明,字舜文,祖上为庐陵人,后来移居真州。张汝明小时候喜欢学习,潜心致志撰写文章,下笔就能千言。进入太学,一时间很有声望。国子司业黄隐想把女儿嫁给他,张汝明与她约定好不能追求奢侈华丽的生活,要共同孝敬父母,然后才与她拜堂成亲。考中进士后,历任卫真、江阴、宜黄、华阴四县主簿,杭州司理参军,亳州鹿邑丞。江阴县尉贫穷而且有病,买东西不能及时给钱,掌管督察郡国的官员要用法律制裁他。张汝明为他卖了袋中的行装,替他偿还了债务。华阴县修建岳庙,花费了巨额钱财,境况艰难。县令把这件事交给了张汝明。张汝明严格约定了期限,百姓感激他不扰民,就一起出力帮助劳动,终于按期完工。其他的寺庙不是用来祭祀,而是妖巫用来迷惑百姓的,就毁坏并惩罚当事人。在州县滞留了二十年,不曾说过一句求人升官的话,所以没有人举荐他。大观年间,有人提起了他的名字,被召入学制局,参与贡士的考试,录取与否都有品评。恰逢反对他的人诬陷他背离了王氏的学说,朝廷下诏追查这件事,得到了《去取录》,徽宗看了后说:“他考校这样用心,怎么会有这样的事情?”特改为宣教郎。擢升为监察御史。曾经任殿中侍御史,当天上疏弹劾政府收买人心扩大权力,以蔡京为首。皇上夸奖他耿直。晚年主政岳州,所管辖的城邑得到古代的编钟,请求献给皇上。张汝明说:“皇上让我管理千里之地,我唯恐承受不起皇上的恩德,怎敢超越职分通过献物来希求奖赏呢?”张汝明对父母孝敬,行丧礼时,三天不吃不喝,后来也只吃糙米,喝点水,饭中没有油盐酱醋蔬菜的滋味。张汝明学问精深,研究象数,对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作不沿袭前人的说法,有《易索书》《张子卮言》《大究经》流传于世间。(2023上·吉林长春·九年级校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纯仁范纯仁,字尧夫,仲淹次子。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宋史·列传第七十三)30.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养兵出于税亩

受地于先王(刘向《唐雎不辱使命》)B.昼夜争输还之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C.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D.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3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划两处)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3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33.范纯仁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答案】30.B31.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32.这些人如果放了他们,就又会做乱,官府往往会等他们因疾病死在狱中,这是为民除害啊。33.①不惧强权,敢于执法。②体恤百姓,勇于担责。③为政和缓,以情治人。【解析】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从/介词,从;B.代词,指范纯仁/调节音节,无意义;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转折;D.有的人/有的人;故选B。31.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供养军队的钱物是由田税所出,如果听任他们糟蹋百姓的农田而不许追究,那么税钱从哪里来呢?“若”是连词,表示假设如果,“税安所出”是倒装句,故断句: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3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释,释放;复紊,又会做乱;待,等;以,因为;疾,疾病;毙,死亡。3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由“资警悟,八岁,能讲所授书”可知,天资聪颖;由“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