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客观题(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古诗词阅读客观题(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古诗词阅读客观题(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古诗词阅读客观题(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古诗词阅读客观题(考教衔接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教衔接古诗词阅读客观题专题讲义目录TOC\o"1-3"\h\u考: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 1教:古代诗歌发展脉络梳理 3衔: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 3接: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 4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 5高三联考典型试题分析对于古诗词阅读的选择题部分,其设计通常围绕古诗词的内容、形式、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展开。通过对大量试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出题逻辑和特点:1.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这类题目通常要求考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诗句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诗人情感的表达等。例如,在《雨后为山亭独卧》中,选项C就是考察对“惊见阴虫绕砌鸣”的理解,正确的解读应当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而非虫鸣惊扰了他的思绪。2.考查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此类题目要求考生识别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分析其艺术效果。如在《宿千岁庵听泉》一诗中,对泉声的描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骤闻”与“久听”、“怒声”与“细点”之间的对比,展现了泉声的多变和美妙。3.考查背景知识及典故应用题目可能会涉及诗人或诗作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引用的典故等。比如在《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中,要求考生了解“斥鷃”出自《庄子·逍遥游》,并通过上下文推断缺字为何,这考验了考生对古代文献的熟悉程度。4.考查情感倾向及主题思想此类题目关注的是诗人通过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倾向和主题思想。例如,《雨后为山亭独卧》中的“白头心事”,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关注和个人报国无门的无奈。5.考查语言风格及表达方式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包括是否豪放、婉约等,并探讨其表达方式。如《念奴娇·登多景楼》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均呈现出豪迈的气势,通过对比手法增强说服力和意境美。解题策略建议针对上述类型的题目,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解题能力:积累知识:广泛阅读古诗词,了解不同诗人及其作品的特点,掌握常见的典故和修辞手法。例如,了解“刁斗”作为古代军队中的器具,其象征意义是什么,或者知道“终军请缨”这一典故的具体含义。理解背景:了解诗词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有助于深入理解诗作。如叶梦得的《雨后为山亭独卧》写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培养语感:通过大量诵读,培养对诗词语言的敏感度,体会其节奏、韵律之美。例如,通过诵读《宿千岁庵听泉》,感受诗人如何通过不同的听觉角度来描绘泉流,体会其艺术魅力。分析技巧:学会从整体到局部、从形式到内容、从显性信息到隐性信息的多层次分析。例如,在分析《答友人论学》时,不仅要理解诗中对当时学术风气的批评,还要懂得“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取,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需要亲自钻研。综上所述,解答古诗词客观题的关键在于全面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同时结合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知识,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上述方法的训练,可以逐步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和解题水平。古代诗歌发展脉络梳理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不仅是古代文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再到明清时期的诗词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古诗词发展的脉络与演变。最早的诗歌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诗经》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感情。这些诗歌多为四言句式,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到了汉代,随着社会的发展,诗歌的形式与内容也逐渐丰富起来。五言诗开始盛行,并出现了诸如班固、张衡等杰出诗人。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更是以其深邃的情感和精美的语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士人更加注重个性表达,形成了以“建安风骨”为代表的诗歌风格,如曹操的《短歌行》等作品,表现出了豪放不羁的精神风貌。同时,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陶渊明这样追求田园生活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平淡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幅恬静的田园生活图景。进入唐代,中国诗歌达到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唐诗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以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人为代表的诗人,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的繁荣得益于科举制度的确立和社会文化的开放,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诗歌创作中来。宋代虽然在诗歌的数量上不如唐朝,但在质量和艺术成就上却有着独特的贡献。宋代诗人更加注重个人感受的抒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其中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此外,宋代还出现了词这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比诗歌更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更能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明清时期,虽然诗歌的创作不再像唐宋那样达到高峰,但仍有不少优秀的诗人和作品出现,如明代的杨慎、清代的纳兰性德等。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加强调个人风格和内心世界的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总之,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经历了从简朴到繁复,从单一到多元的过程,它既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的体现者。通过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还能感受到古人对于自然、人生及社会的深刻洞察。试题对课标的多样呈现通过对试题及其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试题的设计不仅体现了高中语文学习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以下是具体的分析:1.文化传承与民族精神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试题中的诗词多出自名家之手,不少反映宋代的社会风貌、人文精神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情怀与理想。如叶梦得的《雨后为山亭独卧》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而吕本中的《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则展示了文人雅士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通过诗词鉴赏题目的训练,学生可以提升对古汉语的理解能力,学会如何准确把握诗句中的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例如,《宿千岁庵听泉》中的“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通过听觉形象地传达了泉水流动带来的感受,锻炼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语言感知力。3.思维品质与创新意识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试题中常常设置一些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存在误导性的选项,如第4题中“怜”与“喜”并非对比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不被表面现象迷惑,而是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含义。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审美鉴赏与创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欣赏并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试题中多次提到对诗词意境、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如《答友人论学》中“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一句,运用了类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于治学的态度。通过对这些细节的赏析,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并学习如何从不同角度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综上所述,这些试题的设计与高中语文学习课程标准高度契合,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也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文学修养,还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的多种能力。问题解决背景中读与写在进行诗词鉴赏的选择题解答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解题技巧。以下是一套较为系统的解题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这类题目:一、审题明确要求在做任何类型的题目之前,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对于诗词鉴赏题来说,要特别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意境”、“手法”、“情感”等,这些词往往直接指向了答案的方向。二、理解背景知识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以及时代特征等,有助于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他的仕途经历密切相关,这会影响我们对诗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三、精读诗词文本仔细阅读诗词本身是关键步骤。需要逐句分析,关注诗句中的意象、比喻、典故等,并尝试从中提炼出诗歌的主题思想或表达的情感。四、分析选项差异对于给出的选择题选项,应该逐一进行分析,找出各个选项之间的差异点。有时候,选项之间的细微差别就是正确答案的关键所在。五、联系上下文在理解诗词的过程中,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句或者某一词,而应该将它们放在整首诗的语境下去考量。这样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整体风格和意图。六、运用直觉与经验虽然诗词鉴赏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个人的文学素养、审美直觉和个人经验同样重要。当理论分析难以决断时,不妨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七、总结归纳在做完题目后,最好能总结一下自己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提高答题效率非常有帮助。关于默写题:对于诗词鉴赏中的默写部分,关键在于平时的记忆和积累。平时可以通过多读多背来加深印象,同时注意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这有助于记忆时形成逻辑框架。默写时应注意准确性,包括字形、标点符号等细节都不可忽视。此外,还可以尝试通过写作练习,比如改写、续写等方式加深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这样既能提高记忆效果,又能增强对诗词鉴赏的兴趣。通过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更有信心地应对诗词鉴赏的选择题,同时也能够在默写题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专题:典型试题优选精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雨后为山亭独卧叶梦得①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答案】1.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错,“惊见阴虫绕砌鸣”的“惊”并非虫鸣惊扰了诗人思绪,而是与“几看薄月当轩过”的“几看”相对,是暗暗心惊于时光飞逝,年华空老。故选C。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千岁庵听泉刘克庄因爱庵前一脉泉,襥衾来此借房眠。骤闻将谓溪当户,久听翻疑屋是船。变作怒声犹壮伟,滴成细点更清圆。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之所以会到千岁庵借宿,是出于对庵前泉水的喜爱。B.诗歌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泉流,与题目中的“听泉”二字相切合。C.诗人雅趣与古人相通,在听泉的时候,联想到昔日曲水流觞的兰亭雅集。D.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答案】2.D【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而放弃了乐器”错误。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是说你看曾经的王羲之,也认为这里“湍流”展现自然之美,胜过音乐之乐。诗人在这里,由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放弃了乐器”。故选D。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宋·吕本中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答案】3.C【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进行逻辑判断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错误,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缺字一句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缺字表示的事物与斥鷃一起栖息在树枝上;二是该事物像斥鷃一样栖息在树枝上。参照上句中的“比”字,后一种理解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解,缺字都不可能是“鹏”字。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它“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当然,“一枝”也可能是一个比喻,用来表示狭窄的空间,那也同样不是鹏所能栖息的。故选C。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岁晚怀古王安石先生岁晚事田园,鲁叟①遗书废讨论。问讯桑麻怜已长,按行松菊喜犹存。农人调笑追寻壑,稚子欢呼出候门。遥谢载醪袪惑②者,吾今欲辩已忘言。【注】①鲁叟:孔子。②载醪袪惑:相传西汉扬雄常喜欢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称孔子为“鲁叟”,并不想再讨论儒家的思想,表明他潜心归隐之意。B.颔联中一“怜”一“喜”,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C.“调笑”“欢呼”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温馨快乐、富有情趣的农家生活场景。D.这首怀古诗隐含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同时表达诗人所追求的人生志趣。【答案】4.B【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伤感”错误。“怜”为可爱,怜爱的意思,并非与“喜”构成对比,颔联表达了“先生”为桑麻、松菊茁壮成长、凌寒挺立欣喜的感情。故选B。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日即事吕本中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栏杆欲暮时。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①自无知。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注】①两种植物名。语出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中的话:“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诗人对春光的留恋,“强来”流露出诗人因担心花期将逝而急切赏春的心情。B.颔联上句描述初春冰雪消融的景象,下句则写诗人对春光的眷恋来衬托庭院的景致之美。C.颈联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借自然界事物的“有意”和“无知”写出了诗人赏春的感受。D.这首诗笔调凝练,意新语工,既景中含情,又情中有景,构成一幅情景相融的生动画面。【答案】5.A【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花期将逝而急切赏春的心情”理解错误。“强来”一词写的是诗人病后身体衰弱而来庭前赏花时的状态。故选A。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上元①后一日观灯寄王四苏辙城头月减一分圆,城里人家万炬然。紫陌群游逢酒住,红裙醉舞向人妍。且为行乐终今夕,共道重来便隔年。遥想猖狂夜深处,河沙飞水湿归鞯。注:①上元节即元宵节,上元节点灯笼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时间为一整天。宋代,元宵放灯著于法令,且把上元放灯时间定为五个晚上。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写了欲喝酒助兴的游人和盛装的舞女,凸显观灯的热闹,也表现了诗人的悲伤。B.颈联和《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鳟空对月”句所抒发的情感类似。C.尾联“飞水湿归鞯”的细节描写烘托了人物的真实心境,把归家的情景写得很逼真。D.诗歌由月夜观灯的场景写到尾联描绘的深夜画面,由实到虚,衔接自然,余味悠长。【答案】6.A【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A.“也表现了诗人的悲伤”错误。该句展现了上元节的热闹喜庆之景,表现出了诗人享受和珍惜当下的情感。故选A。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水龙吟·登白鹤山,借前韵呈同游诸丈①魏了翁阑风长雨连宵,昨朝晴色随轩骤。松声花气,江烟浦树,如相迎候。山送青来,僧随麦去,山为吾有。更搘筇直上②,薜萝深处,云垂幄,藓成甃③。未至相如独后,对山尊,劝酬多又。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好语时闻,忧端未歇,倚风搔首。谩持觞自慰,冰山安在?此山如旧。【注】①这首词写于1208年。1205年,针对韩侂胄准备开边伐金,魏了翁上书,清醒地指出贸然北伐的危害,得罪了权相韩侂胄。1206年,魏了翁请求奉亲还里,在返乡途中,他依然牵挂国事,行至蜀口,又惊闻吴曦叛变。1207年,蜀乱平定,魏了翁终于平安归乡。是年十一月,韩侂胄被人所杀,作者曾自注此词:“去冬来时,侂无恙也”。②搘,同“支”,支撑。③甃,井壁。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词是魏了翁第二次登临白鹤山所写,他首次登山时的天气和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描述颇为相似。B.松涛阵阵,花香袅袅,江树含烟,一切都好像在迎候登山者的到来,词人全程兴致盎然,心情上佳。C.词人选择经常被人忽视的苔藓、薜萝工笔细描,着意刻画其色其形,细微之处显幽静、深邃之情调。D.尾句中的“谩”与《桂枝香·金陵怀古》“谩嗟荣辱”中“谩”字意思相同,都表示“徒然的”。【答案】7.B【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词人全程兴致盎然,心情上佳”错误。从上阕连天的雨水在词人要登山的前一天停止,好像晴朗的天气是随着作者登山的脚步骤然而至以及登山时所见松声花气,江烟浦树都好像在欢迎等候词人和后文词人觉得“山为吾有”来看,他的确是兴致盎然,心情上佳的。不过,下阕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持觞自慰”,正是因为此时“忧端未歇”。因此,说词人全程都兴致盎然,心情上佳是不妥当的。故选B。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答友人论学林希逸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答案】8.A【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故选A。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念奴娇·登多景楼①陈亮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②!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北固山上,北面长江,为登临圣地。②强对:强敌。9.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打破俗套,不写登临感怀之作常写的望中景物,而是直抒胸臆;而心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