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重难创新练03真题实战练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奉使河东。自西方用兵,议者欲废麟州以省馈饷。修曰:“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不若分其兵,驻并河内诸堡,缓急得以应援,而平时可省转输,于策为便。”由是州得存。又言:“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不然,将为敌有。”朝廷下其议,久乃行,岁得粟数百万斛。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欧阳修奉命出使河东时,做了哪些利民之事?请简要概括。【答案】①主张保存麟州,使黄河以东的郡县百姓得以安居。②进言将荒芜的禁地给农民去耕种。③多次奏请朝廷减免沉重不堪的赋税。【解析】从具体做法的角度入手概括。关键是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做事的人物“欧阳修”,二是做事的时间“出使河东时”,三是做事的性质“利民之事”,四是做事的数量“哪些”,说明不止一件。一是“麟州,天险,不可废;废之,则河内郡县,民皆不安居矣”;二是“忻、代、岢岚多禁地废田,愿令民得耕之”;三是“凡河东赋敛过重民所不堪者,奏罢十数事”。先划分层次。在“奉使河东”期间,注意“又”字及“奏罢”等词,据此分为三层,分层提取。注意“言”“奏”关键词语不能丢,且转述准确。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参考译文】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说:“麟州是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阳修又进言道:“忻县、代县、岢岚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下发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作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初,从讨王世充,战邙山。太宗欲尝贼虚实,与数十骑冲出阵后,多所杀伤,而限长堤。与诸骑相失,唯行恭(人名,指丘行恭)从。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贞观中,诏斫石为人马,象拔箭状,立昭陵阙前,以旌武功云。(节选自《新唐书》,有删改)唐太宗下诏凿石为人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请简要说明“行恭拔箭”体现了丘行恭什么样的形象特点。【答案】①武功高强;②勇猛果敢;③顽强善战;④忠心耿耿。【解析】从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入手概括。关键是明确“人物对象”是谁(丘行恭),“什么样的形象特点”是筛选的重点。由“贼骑追及,流矢著太宗马,行恭回射之,发无虚镞,贼不敢前”可见,丘行恭武功高强、勇猛果敢。由“遂下拔箭,以己马进太宗,步执长刀,大呼导之,斩数人,突阵而还”可见,丘行恭顽强善战且忠心耿耿。【参考译文】起初,跟随征讨王世充,在邙山会战。太宗想要试探贼军的虚实,亲自率领数十名骑兵冲出阵后,杀伤很多(贼兵),却被困于长堤(为长堤所困)。与诸骑相互走失,唯有丘行恭跟随其后。贼骑追至,流矢射中太宗所乘之马,丘行恭回射敌骑,箭无虚发,贼骑不敢近前。然后丘行恭下马拔箭,将自己所乘之马进奉太宗,手执长刀步行,大喊着为太宗开路,连斩数人,方才冲出敌阵返回大军。贞观年间,(太宗)下诏雕刻石人石马,模仿丘行恭拔箭之状,立在昭陵大门两侧的高台上,用来表彰他的武功。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有删改)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赵括不适合“做将”的原因。【答案】①死读兵书,缺乏实战经验。②骄傲,轻敌。③颐指气使,不尊重将士。④贪恋财物,不与将士同甘共苦。【解析】文段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王任用纸上谈兵的赵括的故事。秦国在与赵国的战争中,施用反间计,赵王中计后任用赵括替代廉颇,众人对赵括为将表示反对。显性信息:①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②赵括的父亲赵奢对赵括的评价:“括易言之。”③赵括的母亲阻止赵王:“愿王勿遣。”隐性信息:赵括的母亲叙述赵奢的故事。赵奢“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这是一个隐性的对比,用来说明赵括不爱士兵,不能忘身舍家,一心为国。作答时,既要注意对廉颇、赵奢的直接评价;还要注意赵括的母亲讲述赵奢爱护士兵、忘身舍家事迹的用意,答题时不要忽视隐性信息,特别是用来对比、映衬的相关材料。【参考译文】秦相应侯范雎又派人用千金去赵国施行反间计,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赵王中计,便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蔺相如劝阻说:“大王因为赵括有些名气就重用他,这是粘住调弦的琴柱再弹琴呀!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仍是不听。起初,赵括从小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可比。他曾与父亲赵奢讨论兵法,赵奢也难不倒他,但终究不说他有才干。赵括的母亲询问原因,赵奢说:“带兵打仗,就是出生入死,而赵括谈起来却很随便。赵国不用他为大将也还罢了,如果一定要用他,灭亡赵军的必定是赵括。”待到赵括将要出发,他的母亲急忙上书,指出赵括不能重用。赵王问:“为什么?”回答说:“当年我侍奉赵括的父亲,他做大将时,亲自去捧着饭碗招待的有几十位,他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及宗室王族给他的赏赐,他全部分发给将士;他自接受命令之日起,就不再理睬家事。而赵括刚刚做了大将,就向东高坐,接受拜见,大小军官没人敢抬头正脸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绸缎,全部拿回家藏起来,每天忙于察看有什么良田美宅可买的就买下。大王您以为他像父亲,其实他们父子用心完全不同。请大王千万不要派他去。”赵王却说:“老太太你不用管,我已经决定了。”赵括母亲便说:“万一赵括出了什么差错,我请求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同意了赵母的请求。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勠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含有“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请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答案】(示例一)卢怀慎是大度让贤、德高望重的贤相。姚崇是一代贤相,才能出众,娴于政务。原文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上是避位让贤,让贤明之士的才能得以施展。正是这样,卢怀慎才能与姚崇勠力同心,成就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这些都是卢怀慎作为宰相胸怀大度、以国事为重的表现。(示例二)卢怀慎是尸位素餐、有名无实的“伴食宰相”。原文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其理政能力可见一斑,因此材料中说其“每事推之”,实际上也就是指责他遇事无能,只能推诿。【解析】文段讲述的是唐代卢怀慎宰相的故事,他被称为“伴食宰相”,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赞同卢是贤相:原文中写卢怀慎“每事推之”,实际上是避位让贤,让贤明之士的才能得以施展。认为是“闲饭宰相”:原文中写姚崇请假十余日,导致政事堆积,作为朝廷宰相的卢怀慎竟然束手无策。作答时,既要注意对史料的分析;还要注意司马光的评价,答题时不要忽视隐性信息。【参考译文】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只是想让您安坐面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说道:“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我到底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臣子司马光评论说:春秋时期齐国的鲍叔牙对于管仲,郑国的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鲍叔牙等人)能够了解他们(管仲等人)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国家事务交给他们(处理),孔子赞美了这种做法。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对他有什么可以责备的呢?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众徐行,至洛阳,谓留守韦陟曰:“贼乘胜而来,利在按兵,不利速战。洛城不可守,于公计何如?”陟请“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光弼曰:“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今无故弃五百里地,则贼势益张矣。不若移军河阳,北连泽潞,利则进取,不利则退守,表里相应,使贼不敢西侵,此猿臂之势也。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无以应。(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李光弼为什么不同意韦陟的请求?请简要分析。【答案】
①敌我双方实力相当,撤退是大忌。②现在没有理由地丢弃五百里土地,会助长敌人的威风。③此时进军才能做到表里照应,攻守自如。【解析】首先找到韦陟的请求“留兵于陕,退守潼关,据险以挫其锐”,即退守据险;然后再圈定答题的大范围,即文段中李光弼的回答;接下来要仔细分析相关内容,找出理由,即“两敌相当,贵进忌退”“……使贼不敢西侵”,最后用自己的话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分条列举即可。【参考译文】史思明乘胜西攻郑州。李光弼整军缓缓而行,到了洛阳,对留守韦陟说:“叛军乘胜来攻,我们应该按兵不动,不宜与敌速战速决。看形势洛阳城难以坚守,你有什么计策呢?”韦陟请求“留兵于陕郡,退守潼关,占据险要之地,以挫敌锋锐”。李光弼说:“两军相当,贵进忌退。现在没来由地放弃五百里地,叛军的势力就会更加嚣张。不如移军到河阳,北与泽潞兵相连,如果有利就进取,不利就退守,里外相应,使叛军不敢向西进攻,这形势就好似猿猴伸缩自如的手臂。说到朝廷中的礼仪,我不如你;如果论指挥军事,你不如我。”韦陟没有说话。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十年,擢户部侍郎。时云、贵尚为明守,孙可望据辰州。弘祚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又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冠服异制,勿骤更易。”上以所言足助抚剿,下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行。十二年,疏请禁有司私派累民、将领冒名领饷,皆下部议行。十五年,《赋役全书》成,擢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平,迭疏上善后诸事,请开乡试,慎署员,设重镇,稽丁田,恤士绅,抚土司,宽新政。(节选自《清史稿·王弘祚》,有删改)为收复云、贵,平叛孙可望,王弘祚提出了哪些建议?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①储备粮食,准备军需。②招抚沐天波,以为内应。③安抚百姓,收复民心。【解析】由“请于江南、江西、湖广丰稔之地,采米穀、储粮饷为进取计”可知,他提出“储备粮食,准备军需”的建议。由他的进言“黔国公沐天波世守云南,得民心,其僚属有散处江宁者,宜令往招天波为内应”可知,他建议招抚沐天波,以为内应。由“贵州自都匀、黎平远及庆远、靖州,近为可望蹂躏,宜加意抚绥,俾令归化”可知,他建议“安抚百姓,收复民心”。【参考译文】顺治十年,(王弘祚)升为户部侍郎。当时云、贵一带还是南明永历政权的势力范围,孙可望据守辰州。(清军欲派兵进攻,)王弘祚建议先在江南、江西、湖广等富饶地区收储粮谷,充裕军饷,为进攻作准备。他说:“明黔国公沐天波世代居守云南,很得民心,他的僚属有散居在江宁一带的,可派他们回云南劝说沐天波做朝廷内应。贵州近从都匀、黎平,远达庆远、靖州一带的百姓,受到孙可望的欺压(心存不满),朝廷应派人着意安抚,使百姓归顺。当地的民俗习惯及规制,不要急于更改。”皇帝认为他的建议对于安民剿敌很有助益,批转给经略大学士洪承畴采纳执行。十二年,他上疏请朝廷下令禁止地方官吏私自加派赋役、禁止军队将领冒名多领粮饷,朝廷全都发给各部拟议施行。十五年,《赋役全书》修成,他被擢升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云南被平定后,王弘祚几次上疏奏请处理后续的问题,提议开乡试,选官吏,设重镇,稽查户口田亩,安抚土司和地方士绅,实行较宽松的政策。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自见则行无过。故曰:“自见之谓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归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②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③材料二: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老子二十四章》)①(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春秋晋地名,以产美玉著称。后借指美玉。③《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14.《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答案】不矛盾。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及探究文章思想观点的能力。“自见之谓明”的意思是:“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其中的“见”是“看见、认识,了解”的意思。强调人要正确的认识自我,尤其要看清自己的不足。这是从内在的自我认知来谈“为人”的准则。“自见者不明”的意思是:自我彰显的人,反而不能显明。其中的“见”通“现”,是“自我彰显、自我夸耀”的意思。生活中,总是表现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都展示给大家看,忽略了做事本身,大家看不到你所做的事儿,时间久了,一定会做得越来越不好。这是从外在的自我表现来谈“为人”的准则。所以二者是不矛盾的。参考译文:材料一:楚庄王想要讨伐越国,杜子进谏说:“大王为什么讨伐越国呢?”楚王说:“因为越国政治混乱军事实力衰弱。”杜子说:“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是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与秦晋战争中被打败,丢失了数百里的土地,这就是军事实力衰弱的表现。庄蹻在国境内做盗贼,官吏们不能禁止他,这是政治混乱的表现。我们国家的政治混乱、军事衰弱,并不在越国之下,却想要讨伐越国,这就是智慧就像眼睛的体现。”楚王就放弃了讨伐越国的想法。所以,了解人的难处不在于看清别人,在于自我认知,能自我认知,那么行为就会没有过错。所以说:“能自知的人是明智的。”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所以好的医生治病注重于在表面解决问题,这就是在小处争事功。事情的福祸也在小处,所以说,圣人处理事务要趁早。过去,晋公子重耳出逃,经过郑国,郑君不礼待他。叔瞻进谏说:“重耳是贤明的公子,您应该好好地对待他,可以用这种方式积累德义。”郑君不听从他的建议。叔瞻又进谏说:“如果不厚待他,不如杀了他,不要留有后患。”郑君又不听。等到公子重耳回到晋国,举兵讨伐郑国,打败了晋国,夺取了郑国八座城池。晋献公用珍贵的璧玉向虞国借道去攻打虢国,大夫宫之奇进谏说:“不可以借道给晋国,唇亡齿寒,虞国、虢国两国相帮,不是互相给予恩德。今天晋国灭了虢国,明天虞国必定会随之而灭亡。”虞君不听,吝惜璧玉而借道给晋国,晋国攻取虢国以后,回来的时候,反过来灭了虞国。这是二人在小处争事功,然而两国君主不能采纳。这样看,叔瞻、宫之奇也就是郑国、虞国的扁鹊,而二位国君不采纳,所以郑国、虞国都灭亡了。所以说:“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材料二: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长久。(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二、阅读材料,完成小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①接连,草窃间作。乃度营垒故基,起盖砦栅②,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以缗钱③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阻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棚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弃疾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逐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④曰:“闭籴⑤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⑥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于信。帝嘉之,进一秩⑦。后以言者落职。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注:①溪峒: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蛮獠:旧时对西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②砦栅:为防御而设的竹木栅栏等障碍物。③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钱,每串一千文,后来泛指税金。④通衢:大路。⑤籴:买进粮食。粜:卖出粮食。⑥直:通“值”,价钱。⑦秩:俸禄。14.谥号是古代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物死了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价的文字。辛弃疾被朝廷给予的谥号为“忠敏”。请联系文章具体内容,简要说说他得到这个谥号的依据。【答案】“忠敏”即“忠诚奋勉”。他为恢复中原殚精竭虑,写了许多文章论及敌我形势,足见其忠诚;辛弃疾创建飞虎营,遭遇重重困难,却依然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向前,最终建设好了军队,足见办事奋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忠敏”,即“忠诚奋勉”。文中说到“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他为恢复中原殚精竭虑,写了许多文章论及敌我形势,足见其忠诚。从“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阻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可知,辛弃疾克服重重阻碍,终于成功创建了飞虎营,并最终建设好了军队,足见其办事奋勉。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当时虞允文主持国政,皇上下决心要恢复失地,辛弃疾趁机论述南北形势以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讲和刚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又因为湖南连着两广,和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相接,草寇作乱之事时有发生。辛弃疾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新的营垒,准备招步兵两千人,马军五百人。先拿铜钱五万在广西买了五百匹马。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便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反而更加卖力,最终也没有改变他的想法。(虽然)各种费用上万计,(但)辛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工作。辛弃疾接到金字牌后把它藏了起来,出去责令监管工程的人,限期一个月建成飞虎军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栅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消了气。当时连续下了几个月的秋雨,有关部门说造瓦很困难,辛弃疾问:“需要用多少瓦?”回答说:“二十万。”辛弃疾说:“不用担忧。”命令厢官除官舍、神祠之外,动员居民每家献出沟敢瓦两块,两天不到就备齐了,僚属都叹服。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一支。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事务。刚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路边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情况借贷钱物给他们,等到他们领命运回买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在这时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因此得以熬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拔运米粮救助,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出米舟的十分之三给了信州。皇帝嘉奖了他,给辛弃疾涨了一级俸禄。后来他又因为谏官弹劾丢掉了职务。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结交的人大多是天下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写下“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写在他的两个书斋。朱熹死时,伪学正造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咸淳年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路过辛弃疾墓旁庙宇,听到有急促的声音大呼于堂上,好像鸣发他心中的不平,自傍晚至半夜不绝声,枋得拿着蜡烛写作文章,准备天亮将祭祀他,文章写成而声音才停下。德祐初年,枋得向朝廷请示,朝廷加赠他为少师,谥号忠敏。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西伯之臣闳天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地,以请除炮烙之刑。纣乃许之,赐弓矢斧钺,使得征伐,为西伯。而用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诸侯以此益疏。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王子比干谏,弗听。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及西伯伐饥国,灭之,纣之臣祖伊闻之而咎周,恐,奔告纣曰:“天既讫我殷命。”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节选自《史记·殷本纪》)材料二:西伯既卒,武王即位,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武王已克殷,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惧,穆卜,周公乃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节选自《史记·周本纪》)14.请结合材料,分析武王的人物形象。【答案】①知人善用。周公、召公、毕公等贤臣都齐心辅佐武王,武王向商朝的箕子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②谨小慎微,敬畏天命。第一次盟津会盟之后,尽管诸侯认为可以进攻,但他却认为““女未知天命,未可也’”。③审时度势,英明睿智。在纣王更加“昏乱暴虐”、忠臣离散的情况下,才遍告诸侯一起伐殷。④知礼义廉耻(善恶美丑)。武王对自己询问殷灭的原因感到羞愧,转而“问以天道”。【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周公、召公、毕公等贤臣都齐心辅佐武王,武王向商朝的箕子虚心请教安邦治国之道。可见其知人善用。由“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可见,第一次盟津会盟之后,尽管诸侯认为可以进攻,但他却认为““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可见其谨小慎微,敬畏天命。由“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其乐器而奔周。于是武王遍告诸侯曰……”可见,在纣王更加“昏乱暴虐”、忠臣离散的情况下,才遍告诸侯一起伐殷。可见其审时度势,英明睿智。由“武王已克殷,问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恶,以存亡国宜告,武王亦丑,故问以天道”可见,武王对自己询问殷灭的原因感到羞愧,转而“问以天道”。可见其知礼义廉耻(善恶美丑)。参考译文:材料一:帝王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妲己,一切都听从妲己的。他加重赋税,把鹿台钱库的钱堆得满满的,把钜桥粮仓的粮食装得满满的。他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的玩物,填满了宫室。又扩建沙丘的园林楼台,捕捉大量的野兽飞鸟,放置在里面。他对鬼神傲慢不敬。百姓们怨恨他,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于是他就加重刑罚,设置了叫做炮烙的酷刑。纣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个美丽的女儿,献给了纣,她不喜淫荡,纣大怒,杀了她,同时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酱。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制成肉干。西伯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崇侯虎得知,向纣去告发,纣就把西伯囚禁在羑里。西伯的僚臣闳天等人,找来了美女奇物和好马献给纣,纣才释放了西伯。西伯从狱里出来之后,向纣献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请求废除炮烙的酷刑。纣答允了他,并赐给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够征伐其他诸侯,这样他就成了西部地区的诸侯之长,就是西伯。纣任用费中管理国家政事。费中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国人因此不来亲近了。纣又任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越发疏远了。西伯回国,暗地里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诸侯很多背叛了纣而来归服西伯。西伯的势力更加强大,纣因此渐渐丧失了权势。王子比干劝说纣,纣不听。商容是一个有才德的人,百姓们敬爱他,纣却黜免了他。等到西伯攻打饥国并把它灭掉了,纣的大臣祖伊听说后既怨恨周国,又非常害怕,于是跑到纣那里去报告说:“上天已经断绝了我们殷国的寿运了。”纣说:“我生下来做国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吗?”祖伊回国后说:“纣已经无法规劝了!”材料二:西伯昌死后,武王即位,周公旦担任辅相,召公、毕公等人辅佐帮助武王,以文王为榜样,承继文王的事业。武王受命第九年,在毕地祭祀文王,然后往东方去检阅部队,到达孟津。这时候,诸侯们虽然未曾约定,却都会集到盟津,共有八百多个。诸侯都说:“纣可以讨伐了!”武王说:“你们不了解天命,现在还不可以。”于是率领军队回去了。过了两年,听说纣昏乱暴虐更甚于前,杀死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太师疵、少师强抱着他们的乐器逃到了周国。这时武王才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不合力讨伐!”武王已经攻克了殷朝,向箕子询问殷朝灭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说殷朝的罪恶,就向武王讲述了国家存亡道理,武王也觉得不太好意思,所以又转而询问了天道,武王病重,而这时天下尚未统一,众公卿们都很害怕,进行“穆卜”,周公因而被除斋戒,自愿作替身,想代替武王承受灾疾,武王的病渐渐有了好转。后来武王死了。太子诵继承了王位,就是成王。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使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已。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将入秦,宾客莫欲其行,谏,不听。苏代谓曰:“今旦代从外来,见木偶人与土偶人相与语。木偶人曰:‘天雨,子将败矣。’土偶人曰:‘我生于土败则归土今天雨流子而行,未知所止息也。’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不得还,君得无为土偶人所笑乎?”孟尝君乃止。齐潜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太史公曰:吾尝过薛,其俗间里率多暴桀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删改)材料二: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14.王安石是如何评价“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答案】他批驳世人观点,认为孟尝君称不上真正能得到人才。理由:①孟尝君所招纳门客并非真正的人才。②真正人才不屑与鸡鸣狗盗者为伍,自然也不会依附他。【解析】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可知,他批驳世人观点,认为孟尝君称不上真正能得到人才。理由:由原文“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可知,孟尝君所招纳门客并非真正的人才。由原文“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可知,真正人才不屑与鸡鸣狗盗者为伍,自然也不会依附他。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让他(田文)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薛公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孟尝君在薛邑时,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以及犯了罪逃跑的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舍弃家业厚待他们,因此使天下的贤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接待宾客坐着谈话时,屏风后常常安排侍史,主要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赠送的礼物。孟尝君曾经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光,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停止吃饭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宾客感到惭愧,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不挑拣,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毁坏(坍毁)也要回归到泥土里。如果天下起雨来,(雨水)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现在的秦国是个虎狼一样的国家,而您想要去,如果不能回来,您恐怕(大概)是会被土偶人笑话吧!”孟尝君于是停止了出行的准备。齐湣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9年),终于又派孟尝君到了秦国,秦昭王立即让孟尝君担任秦国宰相。臣僚中有的人劝说秦王道:“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职务。他把孟尝君囚禁起来,图谋杀掉孟尝君。孟尝君就派人冒昧地去见昭王的宠妾请求解救。那个宠妾提出条件说:“我希望得到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孟尝君来的时候,带有一件白色狐皮裘,价值千金,天下没有第二件,到秦国后献给了昭王,再也没有别的皮裘了。孟尝君为这件事发愁,问遍了宾客,谁也想不出办法。有一位能力差但会披狗皮盗东西的人,说:“我能拿到那件白色狐皮裘。”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入了秦宫中的仓库,取出献给昭王的那件狐白裘,拿回来献给了昭王的宠妾。宠妾得到后,替孟尝君向昭王说情,昭王便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昭王后悔放出了孟尝君,再寻找他,他已经逃走了,就立即派人驾上传车飞奔而去追捕他。孟尝君一行到了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时才能放来往客人出关,孟尝君恐怕追兵赶到万分着急,宾客中有个能力较差的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便立即出示了证件逃出函谷关。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太史公说:“我曾经经过薛地,那里民间的风气多有凶暴的子弟,与邹地、鲁地不同。我向那里人询问这是什么缘故,人们说:“孟尝君曾经招来天下许多负气仗义、乱法犯禁的人进入薛地,大概有六万多家。”世间传说孟尝君以乐于养客而沾沾自喜,的确名不虚传。材料二:世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得到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门下,而他终于借助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恶的秦国逃走。哎呀!孟尝君只不过是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头目罢了,哪里称得上善于得到人才呢?不是这样的话,他完全可以凭借齐国的强大力量,得到一个真正的人才,应该就可以南面称王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这些鸡鸣狗盗之辈的能力吗?鸡鸣狗盗之辈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毅归赵,燕军共忿。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皆呼“万岁”。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4.田单是如何做到“以奇胜”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①田单用反间计让燕王换掉乐毅,同时激起即墨人对燕军的恐惧和愤恨;②用诈降计让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③用愤怒的牛群和五千齐军偷袭燕军,同时让城中百姓击打铜器来声张虚势。【解析】根据原文“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和“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荆,皆坚守,唯恐见得”“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可知,田单首先利用反间计,让燕王怀疑乐毅,最终把他换掉。此外,他还利用几次反间计一次次激起即墨人对燕军的恐惧和愤恨。根据原文“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可概括出:用诈降计让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根据原文“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可知,他还用愤怒的牛群和五千齐军偷袭燕军,同时让城中百姓击打铜器来声张虚势。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所以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像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像日月运行一样,终而复始;与四季更迭一样,去而复来。宫、商、角、微、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没有尽头,谁能穷尽呢!材料二:战国时,燕昭王去世,他的儿子惠王即位,惠王和乐毅有矛盾。田单听说此事,就施行反间计,在燕国散布谣言,说:“齐王已经去世,攻不下的城池只有莒和即墨两城罢了。乐毅怕被杀而不敢回国,借着攻打齐国的名义,实际上是想集结军队坐北面南到齐国称王。只是因为齐人不肯归附,所以暂缓攻打即墨,以等待时机成熟。齐人所害怕的是燕国派其他将军来,那即墨就要受到摧残了。”燕王信以为真,就派骑劫代替乐毅为将军。乐毅归附赵国,燕国的将士都为乐毅愤愤不平。田单又散布谣言说:“我们只怕燕国军队把所俘虏的齐兵割掉鼻子,放在队伍最前列与我们作战,那么即墨一定会失败。”燕人听说后,果真按田单说的去做,城中人见到齐国众多投降的人都被割掉鼻子,更加坚定守城的决心,唯恐被燕军擒获。田单又派人散布谣言说:“我们怕燕国人挖掘齐人城外的祖坟,侮辱我们的祖先,这样会使我们心惊胆寒。”结果燕军就挖开齐人所有的坟墓,烧毁死人的尸骨。即墨人从城上看见燕军的所为,都痛哭流涕,都想出城与燕军决一死战,愤怒的情绪涨了十倍。田单知道士兵可以上阵作战了,就亲自拿着工具和士兵一同修筑工事,还将自己的妻妾也编在队伍中,把好吃的食物都拿出来与士兵分享。田单命令武装的士兵都埋伏起来,改派老弱妇女登城守卫,并且派使者去燕国商议投降。燕军都高呼万岁。田单又募集民家的捐款,筹集到千镒黄金,请即墨城的富豪赠送给燕国将军,并且说:“即墨马上就要投降了,希望你们不要掳掠我们家族中的妻妾。”燕将十分高兴,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从此燕军防备越来越松懈。田单在城中征集一千多头牛,为牛缝制大红色丝衣,画上五颜六色的蛟龙花纹,在牛角上绑上锋利的刀刃,在牛尾上扎上灌满油脂的苇草,点燃它的末梢。然后在城墙上挖掘几十个洞穴,夜里从洞穴里把牛驱赶出来,派五千士兵跟在牛后面。牛尾烧得发烫,牛便发怒向前狂奔,直冲燕军营地,燕军在夜里更是惊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明耀眼,燕军看到的全是龙纹,被牛碰到全都死伤。这时齐军五千人口含竹片悄悄袭击燕军,而城中百姓喊杀声震天,不能作战的老弱病残不断敲击铜器,声音惊天动地。燕军大为惊骇,溃散而逃,齐军乘胜追击杀了骑劫。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摘编自曹操《求贤令》)14.文段二中,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请概括回答。【答案】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结合“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可知,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证明。参考译文: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曹公年轻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负气仗义而放纵不拘,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所以当时的人并不认为他异于常人;只有梁国的桥玄、南阳的何颙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二十岁时,曹公被推举为孝廉任郎官,又被征召授任为议郎。建安二年,张绣等人投降,不久又后悔,再次反叛。曹公和他交战,军队战败,被流箭射中,大儿子曹昂被杀害。曹公就带领军队返回舞阴,张绣率领骑兵攻掠,曹公反击打败了他。曹公对将领们说:“我降伏张绣等人,过失就在于没有立即扣押他们的人质,以致于落到这种地步。我已知道失败的原因。请大家看着,从今以后我不会再失败了。”便撤兵回到了许都。当初,曹公举荐魏种作孝廉。兖州叛乱,曹公说:“只有魏种将不会背叛我。”等到听说魏种逃走,曹公生气地说:“只要魏种向南不逃到越地,向北不逃到胡地,我就不会饶恕你!”建安四年春天,活捉魏种,曹公说:“只因为他是个人才啊!”松开捆绑他的绳子而任命他。任命魏种为河内太守,把黄河以北地区的事务都委托给他治理。当初,曹公担任兖州牧,任命东平的毕谌为别驾从事。张邈发动叛乱,劫持了毕谌的母亲、弟弟、妻子、儿女;太祖就拜别遣还毕谌,说:“你的老母亲在张邈那儿,你可以离去。”毕谌磕头向太祖表明自己没有二心,太祖赞赏他,并为他流下眼泪。可毕谌离开之后,就逃亡归附了吕布,等到吕布被打败,毕谌被生擒。大家都为毕谌担忧,太祖说:“那个人能对他的双亲孝顺,怎会不对君主忠诚呢!这正是我所需求的人。”封他为鲁国国相。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曹公下令说:“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如果一定要是有德行(廉洁)之士然后才能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能称霸当世!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建安十五年,又下令道:“有德行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人,未必就有德行。陈平难道是一个行为惇厚的人吗?苏秦难道是一个恪守信用的人吗?但是陈平巩固了汉代大业,苏秦济助了弱小的燕国。由此而言,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一定要抛弃而不任用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①。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彘之乱,宣王②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选自《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有删改)材料二: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王室其将卑③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荣公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④,王流于彘。(选自《国语·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有删改)【注】①兴:体现。②宣王:厉王之子。③卑:衰微。④享:献贡。14.两则材料都记载了“王流于彘”的结局,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哪些道理或启发?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答案】①统治者要善于纳谏,从善如流;如果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②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推行善政;切不可滥施暴政。③统治者不能贪求物欲,而应让百官、百姓等也获利,方可得人心。【解析】①结合材料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知,统治者要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结合材料一“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三年乃流王于彘”可知,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②结合材料二“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可知,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推行善政;切不可滥施暴政。③由原文“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而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可知,统治者不能贪求物欲,而应让百官、百姓等也获利,方可得人心。参考译文:材料一:周厉王暴虐,国人指责厉王的过失。邵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卫国的巫师,命他监察指责者。卫巫将指责者告诉厉王,厉王就将其杀死。国人没有人敢再说话,在路上遇见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厉王大喜,告诉邵公说:“我能够止息指责了,国人终于不敢说话了。”邵公说:“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人民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还要严重。大河因壅塞而溃决,一定会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这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之畅流,管理百姓的人要引导人民让他们说话。因此,天子处理政事,要让公卿、大夫、官吏奉献讽谏诗歌,乐师向天子进献乐曲,史官献书,小师进献箴言,盲人朗诵讽谏诗篇,青光眼的乐师也参与诵读,各类工匠进谏,平民托人将意见带给天子,左右侍卫大臣进陈规谏,天子的同宗大臣弥补督察,瞽史以天道史事教诲,师傅老臣修饬政令,而后天子对各种意见进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于与情理相违背。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财富用度就是从山川生产出来的;土地有原、隰、衍、沃,衣食才从此产生。人民用口发表言论,国家政事的好坏才能体现出来。人民认为好的就推行,认为坏的就防范,才能使人民的衣食财用大大增多。人民先在心里考虑而后说出口,君王认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够堵塞(百姓的嘴)呢?如果硬是堵住百姓的嘴,那又能堵多久呢?”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国人没有人敢说话。三年后国人便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彘之乱发生期间,厉王儿子宣王藏在邵公家中,国人将邵公家包围起来。邵公说:“以前我多次规劝国王,国王不听从,所以才有今天的灾难。”材料二:周厉王喜欢荣夷公,芮良夫说:“周王室大概要衰微了吧!荣夷公爱好独占财利而不知道大难。利是由万物中产生出来的,是由天地所生成,假如要独占它,所带来的怨恨会很多。天地万物,人人都要取用,怎么可以独占呢?触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备大难,荣公用这些来引导您,您能长治久安吗?治理天下的人,应该疏通财利分配给上上下下的人,使天神百姓和世间万物都各得其所,现在大王您却要效法独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百姓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大王您如果也这样做的话,那么归附王室的人就少了。荣公若被重用,周王室必定败亡。”不久,荣夷公担任卿士,诸侯不再献贡,厉王被放逐到了彘地。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温病条辨》序清·汪廷珍世之俗医遇温热之病,无不首先发表,杂以消导,继则峻投攻下,或妄用温补,轻者以重,重者以死。幸免则自谓己功,致死则不言己过,即病者亦但知膏育难挽,而不悟药石杀人。父以授子,师以传弟,举世同风,牢不可破。肺腑无语,冤鬼夜嗥,二千余年,略同一辙,可胜慨哉!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柩》《素问》,问道长沙①。自吴人叶天士氏《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然后当名辨物②。好学之士咸知向方,而贪常习故之流犹且各是师说,恶闻至论。其粗工则又略知疏节,未达精旨,施之于用,罕得十全。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虚心而师百氏。病斯世之贸贸③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然犹未敢自信且惧世之未信之也,藏诸笥者久之。予谓学者之心固无自信时也,然以天下至多之病,而竟无应病之方,幸而得之,亟宜出而公之,譬如拯溺救焚,岂待整冠束发?况乎心理无异,大道不孤。是书一出,子云④其人必当旦暮遇之,且将有阐明其意、裨补其疏、使夭札之民咸登仁寿者。此天下后世之幸,亦吴子之幸也。若夫《折杨》《皇苓》,听然而笑,《阳春》《白雪》,和仅数人,自古如斯。知我罪我,一任当世,岂不善乎?吴子以为然。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嘉庆十有七年壮月既望,同里愚弟汪廷珍谨序。[注]①长沙:借指汉朝名医张仲景,相传他曾任长沙太守。②当名辨物:谓按照事物的名称求取事物的内容。③贸贸:目不明貌,引申为不明方向。④子云:指扬雄,西汉辞赋家、思想家,以博学多才着称。14.从历史上看,中华民族曾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学的代代传承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哪些地方体现出了这份传承不息的医者仁心?【答案】①在政治和协,学术昌明的时代背景下,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柩》《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②吴鞠通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虚怀若谷,效法各家。③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著书传世。【解析】结合“我朝治洽学明,名贤辈出,咸知溯原《灵柩》《素问》,问道长沙”可概括出,在政治和协、学术昌明的时代背景下,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柩》《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结合“吾友鞠通吴子,怀救世之心,秉超悟之哲,嗜学不厌,研理务精,虚心而师百氏”可概括出,吴鞠通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虚怀若谷,效法各家。结合“病斯世之贸贸也,述先贤之格言,抒生平之心得,穷源竟委,作为是书……遂相与评骘而授之梓”可概括出,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著书传世。参考译文:《温病条辨》序清·汪廷珍社会上的平庸医生遇到温热病,就没有不首先发汗解表,用消积导滞法搀杂,接着就猛用攻下法或者乱用温补法,轻病因为这个缘故而加重,重病因为这个缘故而死亡。如果侥幸不死就吹嘘是自己的功劳,造成死亡便闭口不说是自己的过失,即使病人也只知道重病难以挽救,却不解药物杀人。父亲把这一套方法传给儿子,老师把这一方法授与学生,整个社会同一风气,牢不可破。肺腑不能说话,冤鬼深夜号哭,两千多年,大略相同,令人感慨不已!我朝政治和协,学术昌明,著名的医家一批批地出现,都知道从《灵枢》《素问》探求医学的本源,向张仲景的著作求教。自从苏州人叶天士先生《温病论》《温病续论》出现,然后依照温病的名称求取温病的内容。喜爱学习的医生都知道趋向正道,但是贪求常规的医生仍旧自认为老师的学说正确,厌恶听取高明的理论。那些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又只稍微了解一些粗浅的内容,不能明白精辟的含义,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它,很少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我的朋友吴鞠通先生怀有救世的抱负,具有超人的智慧,酷爱学习,从不满足,研究医理力求精深,虚怀若谷,以各家为师。他担忧这个社会对温病蒙昧不清,于是传述前代医家的可为法式的语言,抒发平生的心得,穷尽温病的源流,写成这部书。但是仍旧不敢自信,同时顾虑社会上的人也不相信这部书,因此在书箱里收藏的时间很久。我认为求学人的心本来没有自信的时候,可是因为天下有非常多种温病,却竟然没有对付温病的方法,幸运地获得了这个方法,就应当赶快拿出来使它公开,比如拯救被水淹、被火烧的人,难道还等待整理帽子束结头发吗?况且人们的心理没有不同,高明的医学理论不会与世隔绝。这部书一旦出现,扬子云那样内行的人必定很快遇到,并且将有阐明其中的主旨,弥补其中的疏漏,使遭受瘟疫的人都有登上长寿境域的可能。这是天下后代的幸运,也是吴先生的愿望啊。《折杨》《皇苓》这类通俗的歌曲,人们都能领会,张嘴而笑,《阳春》《白雪》这类高雅的歌曲,能跟着唱和的却只有几个人,从古如此。了解我或者责备我,完全听凭当代的社会舆论,难道不好吗?吴先生认为我的话正确,于是共同讨论评定后交付刊印。嘉庆十七年八月月半后,同乡愚弟汪廷珍恭敬地作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晁错言于上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帝从之,令民入粟于边,拜爵各以多少级数为差。错复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上复从其言,诏曰:“道民之路,在于务本。朕亲率天下农,十年于今,而野不加辟,岁一不登,民有饥色;是从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务。吾诏书数下,岁劝民种树而功未兴,是吏奉吾诏不勤而劝民不明也。且吾农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将何以劝焉?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材料二: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故轻治不可以使之。奚谓轻治?其农贫而商富,故其食贱者钱重,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故曰: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则民不得无田,无田不得不易其食。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食不利,而又加重征,则民不得无去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矣。故民之力尽在于地利矣。(节选自《商君书·外内》)如何促使百姓务农?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答案】①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③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可知,提高粮价,以粮食为贵,促使百姓务农,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②由“郡县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愈勤农,大富乐矣”可知,根据实际情况减免农民租税,有助于百姓务农。③由“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而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可知,增加不务农之人的赋税,加重对贸易之利的租税,从而促使人们看重务农。参考译文:材料一:晁错对汉文帝说:“圣明的君王在上位而百姓不挨冻受饿,不是(君主)耕作而为他们提供食物,纺织而为他们提供衣物,而是为他们开辟积累财物的道路。现在的当务之急,莫过于让百姓务农。要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以粮食为贵。以粮食为贵的办法,在于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依据。现在招募天下百姓向朝廷缴纳粮食,可以授给爵位,也可以免除罪罚。粮食,对君王的用处很大,是为政的根本要务。现在百姓缴纳粮食得到爵位至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这和(养殖)战马的功劳相差太远了。爵位,是君王所专有的,从口中说出且(数量)没有穷尽;粮食,是百姓所种植的,在土地中生长且不会缺乏。获得高等爵位和免除罪罚,是人们非常渴望的。让天下百姓将粮食缴纳给边塞,以得到爵位、免除罪罚,那么不到三年,边塞的粮食一定很多了。”汉文帝听从晁错的话,下令百姓缴纳粮食给边塞,授予的爵位等级按照缴纳的粮食多少来决定。晁错又上奏说:“陛下让天下百姓缴纳粮食到边塞以授予爵位,这是很大的恩惠。我私下担忧边塞士兵的粮食不够,让天下粮食充分分散(流到边塞)。边塞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可以令(百姓)将粮食缴纳给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可以随时诏令恩赦,不收取农民的租税。这样,恩德福泽加给万民,百姓更加勤勉务农,生活就会非常富庶安乐了。”汉文帝又听从晁错的话,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让他们)从事农耕。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到如今已有十年,然而还有很多荒地没有开垦,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面有饥色;这是从事农耕的人还少,而官员没有尽到职责。我多次颁发诏书,每年鼓励百姓种植而未见成效,这是官员没有尽心尽力接受我的命令且鼓励百姓不明确。况且农民生活十分艰苦而官员并不顾惜他们,(这样)将用什么来鼓励百姓呢?特赐农民今年的租税减半。”(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七》)材料二:民众的家内事务,没有比农事更苦的了,所以轻治不能役使他们(从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改装技术 课件 9.2加装360度全景影像认知
- 二零二四年多辆汽车租赁合同中的国际争端解决机制2篇
- 迎新欢乐活动主题班会
- 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 2024高三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 监理项目安全培训
- 现场应急急救讲解
- 神经外科疼痛治疗
- 夏季高温安全生产培训
- 2024年乡村振兴工作总结
- 工程中介费合同范本大全
- 2024年度广告投放合同广告内容审核与效果评估准则
- 2024年度矿产资源开发EPC总承包合同
- 低钾血症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 老字号伴手礼 课件- 2024-2025学年岭南美版 (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摩托车涂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文明上网班会课件
- 《乡村医生培训讲》课件
- 建筑行业绿色施工考核标准
- 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2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