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_第1页
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_第2页
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_第3页
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_第4页
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分类号:密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文)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以《伦敦的100处古迹》为例论文题目(外文)ApplicationofCommunicativeTranslationinInformativeTexts:IntheCaseofAHistoryofLondonin100Places研究生姓名学位类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领域英语笔译学位级别校内导师姓名、职称讲师校外导师单位、姓名论文工作起止年月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4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5月学位授予日期2015年6月校址:甘肃省兰州市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可以公开□不宜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日期: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以《伦敦的100处古迹》为例摘要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将文本类型分为三类:表达类文本、信息类文本和呼唤类文本。信息类文本的特点是“以内容传达为主,形式技巧退居其次”。《伦敦的100处古迹》属于信息类文本中的通俗类历史文本,翻译中涉及较多语言文化转换的障碍,译者往往陷入“求实”和“求效”的两难境地。交际翻译理论要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并发挥译入语优势。因此,交际翻译理论适宜此类文本的翻译。本文以《伦敦的100处古迹》作为文本分析的对象,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在探究原文文本的语体、句法和用词特点的基础之上,讨论词汇和句子的翻译,进而找出翻译信息类文本的可行性办法。关键词:交际翻译;信息类文本;通俗类历史文本;词汇翻译;句法翻译ApplicationofCommunicativeTranslationinInformativeTexts:IntheCaseofAHistoryofLondonin100PlacesAbstractPeterNewmarkdividesalltextsintothreecategories,namely,expressive,informativeandvocativetext.Aninformativetextfeaturesthatthepresentationofcontentispriortothepatternandstyle.Asapopularhistoricalbook,AHistoryofLondonin100Placesfallsintothecategoryofinformativetext.Foritsculturalobstaclesintranslating,atranslatormaybeconfrontedwiththedilemmaof“beingaccurate”or“beingefficient”.Meanwhile,communicativetranslationisatargetreader-orientedapproach,stressingcommunicativeeffectandtakingthebestadvantageoftargetlanguage.Therefore,thethesisaimstocombineAHistoryofLondonin100Placeswithcommunicativetranslation.Basedontheanalysisofstyle,wordsandsentencesoftheoriginaltext,thethesisexploresthemethodsoftranslatingwordsandsentencesintheinformativetext.Keywords:communicativetranslation;informativetext;popularhistoricaltext;wordtranslation;sentencetranslation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引言………………1翻译任务描述…………………………..1材料及作者简介………………..1选材缘由…………………………..1翻译过程………………….2论文选题综述…………………………..2第一章信息类文本与通俗类历史文本的关系……….41.1文本类型的划分……………...41.2信息类文本的特点…………..51.3《伦敦的100处古迹》的文本类型………………….51.4英汉信息类文本的语言差异及解决办法…………..51.4.1词汇层面……………...61.4.2句法层面……………...6第二章交际翻译理论的特点、原则及可行性…………………..82.1交际翻译理论概述…………….82.2交际翻译理论与其它类似理论的区别………………..82.3交际翻译理论的原则…………92.4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翻译中的可行性…………………...10第三章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113.1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113.1.1替换法………………..113.1.2增词译法………………123.1.3词义引申法…………133.2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153.2.1四字格的使用……………………..163.3发挥译入语优势…………….173.3.1断句译法…………….183.3.2换序译法…………….19结语……………………………..21参考文献……………………22附录一英文原文…………………....23附录二中文原文………………........45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61致谢…………………………….62 引言翻译任务描述材料及作者简介本文的分析材料选自大卫·朗(DavidLong)的著作《伦敦的100处古迹》(AHistoryofLondonin100Places)一书的第一、二、三章和第四章的前半部分,该书以伦敦发展史为主线,对伦敦的100处古迹进行了详细介绍。所以,这本书对读者了解伦敦史和伦敦古迹意义重大。伦敦《标准晚报》(EveningStandard)曾评价,《伦敦的100处古迹》深受英国读者喜爱,即便是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也能从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卫·朗是英国著名的自由作家和记者,深受读者喜爱。作为公众人物,他在英国享有较高的名气,经常出现在英国各大媒体。他对英国历史,尤其是伦敦历史颇有研究,他的著作包括《英国方言》(SpectacularVernacular)、《隧道》(Tunnels)、《塔和寺》(Towers&Temples)以及最受人喜爱的《伦敦小册》(LittleBookofLondon)。英国伦敦专题网站(Londonist)认为,大卫·朗为人们了解伦敦历史贡献突出,理应获得终生成就奖。选材缘由第一,与普通的旅游景点类小册子不同,《伦敦的100处古迹》以“古迹”为载体,讲述了伦敦发展的历史线索,它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很高的知识含量,是读者从更深层次了解英国历史的一本读物,因此该类文本非常契合笔者的兴趣。第二,通俗类历史文本较沉重的历史专著更受中国读者欢迎,它的翻译也由此更符合市场需求。第三,该书题材范围较广,涵盖生态、物质、宗教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文本客观严谨,其中的遣词造句难度较高,因此该类书籍的翻译转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第四,中英双方将2015年定为中英文化交流年,这本书正好适应当前中英文化交流的潮流。翻译过程“从实践的角度看,翻译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具体而实在的”(许钧,2012:51),《伦敦的100处古迹》的翻译分为两个阶段,即理解和表达。在理解阶段,译者首先通读全文,大致了解伦敦历史和古迹,确定其属于信息类文本,同时摘录出原文中的翻译难点,通过查询专有词典、上网搜集资料等确定其中专有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并制成术语表,避免同一地名多种译法的现象。随后,涉及到英国和伦敦历史书籍的阅读,如大卫·休谟(DavidHume)的《英国史》(TheHistoryofEngland)和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Smith)的《地下伦敦》(UndergroundLondon)等,有助于全面透彻地了解原文。在表达阶段,首先包括平行文本的浏览,如程裕祯编著的《中国名胜古迹概览》、高立的《名胜古迹精选999》和王南的《古都北京》,通过对比英汉通俗类历史文本,进而确定翻译转换中的总体策略和方法。最后是原文本的具体翻译阶段,在此过程中,译者反复修改润色,从而确定最终的译文。论文选题综述近年来由于读者对沉重的历史专著缺乏耐心,通俗类历史文本更符合市场的需求。通俗历史读物涉及较多语言和文化障碍,它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读者的“接受性”和知识的“准确性”。因此,如何“求实”和“求效”的译入该类文本是当前译者面临的重要挑战。纽马克认为早期的译论家虽频繁探讨理论问题,却很少提及翻译实例和翻译方法,所以他于1981年出版的《翻译探索》(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为翻译研究指明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交际翻译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之上,“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文对原语读者产生的效果”(Newmark,2001:39)。当今的很多翻译理论,如“功能对等”和“等效”理论更注重译文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原文的忠实。所以,当通俗类历史文本面临“求实”和“求效”的艰难抉择时,交际翻译是解决这一困境比较可行的方法。自交际翻译提出以来,中国有关交际翻译的论著纷纷出版,其中著作包括廖七一的《当代英国翻译理论》、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和刘军平的《西方翻译理论通史》,详细论述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及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两个重要的概念。此外,林小芹撰写的“纽马克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一文详细介绍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区别及应用(林小芹,1987:50);杨士焯在“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中论述了两个概念的区别及作用(杨士焯,1989:68);贺志刚的文章“语言的功能与翻译”讨论了纽马克有关翻译困难、语言功能、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等问题的认识(贺志刚,2003:12);张美芳在“翻译策略二分法透视”中探讨了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二分法(张美芳,2004:1)。以上都表明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层面的探讨在中国已全面透彻,为交际翻译的应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目前在中国鲜有人把交际翻译理论应用于信息类文本的翻译实践,因此交际翻译理论和信息类文本翻译的结合具有很大的创造性。因此,本文将以交际翻译理论作为宏观指导,重点探讨信息类文本中词汇和句子的翻译。在查询相关的文献之后,译者总结出了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可行的翻译方法。然后通过分析原文中的具体翻译案例,对比英汉信息类文本的语言特点,从而归纳出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信息类文本中词汇和句子的翻译方法。最后证明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汉译中的可行性。信息类文本与通俗类历史文本的关系本章首先介绍了赖斯和纽马克对文本类型的划分,通过分析信息类文本的特点和《伦敦的100处古迹》的特点,试图找寻原文本和信息类文本之间的内在契合度,最终确定原文本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类文本。随后,译者将主要从词汇和句法两大层面,以王南的《古都北京》和《伦敦的100处古迹》为例,简述英汉通俗类历史文本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的主要差异,为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做铺垫。1.1文本类型的划分德国心理学家卡尔·比勒(K.Buhler)总结出语言可以发挥表感、表现和呼唤三大语言功能,后来雅各布森(Jakobson)对其进行了进一步修改。英国学者纽马克认为,“比勒-雅各布森的语言功能理论非常适用于分析文本的翻译,简单易行,操作性很强”(Newmark,1988:44)。因此,纽马克根据比勒-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语言功能主要分为三种:表达功能(Expressive)、信息功能(Informative)和呼唤功能(Vocative)。“卡特琳娜·赖斯认为,文本类型决定翻译方法”(刘军平,2009:374),对原文本进行功能划分有助于分析原文和评估译文。因此,赖斯于1968年发表其文本类型成果,将文本功能主要分为三类: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操作功能。赖斯的文本类型分类虽然对西方翻译理论的贡献显而易见,但是斯奈尔·霍恩比(MarySnell-Hornby)指出赖斯的文本类型是“规范性的总结,文本类型的划分过于泾渭分明,在实际翻译中无法应对复杂的翻译现象”(Nord,1997:30)。纽马克则认为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也可能同时兼具多种功能,但以其中的一种功能为主。此外,他还详尽阐述了每一种语言功能之下所包含的具体的文本。纽马克是西方翻译理论界最早把语言功能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他从语言功能着手,相应地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将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完美结合。所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分类更具实践操作性和可行性。表达类语篇以作者为中心,典型的范例包括严肃的想象性文学作品、自传、散文、私人信件等;呼唤类文本的重心在读者身上,希望读者对文本有所“反应”,这类文本有通知、说明书、说服性文本、广告、通俗小说等;信息类语篇以内容为中心,着眼于外部环境和语言之外的现实,主要包括新闻、商业信件、各类非虚构作品、教材、论文、报告以及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和其他技术领域的所有文献。1.2信息类文本的特点信息类文本包括非虚构性作品、教科书、科学论文、会议纪要和经济、历史等领域的社科类文献,此类文本强调语言的信息功能,以“文本内容”为侧重点,主要向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即“传输语言外部的情景、语言之外的现实”(贺志刚,2003:17)。在信息类文本中,“文本结构集中在语意句法层面,文学技巧退居其次,内容的传达为首要任务”(刘军平,2009:373)。信息功能文本有多种语言变体,但集中反映出四大类语体:1)学术论文中的正式客观语体,在英文中的表现是被动语态和现在完成时态的使用;2)教科书类的中等正式程度语体,使用现在时态、主动语态和复数第一人称等;3)科普和艺术类读物中的非正式语体,简单的语法结构和词汇使用频率较高;4)大众媒体亲切的、非技术性的语体,多用迎合潮流的比喻、短句和俚语,一般符合时代潮流。1.3《伦敦的100处古迹》的文本类型《伦敦的100处古迹》属于通俗类历史文本,以“伦敦古迹”为载体,将伦敦发展的历史线索贯穿其中。从目的角度考虑,它的目的在于客观真实地向读者讲述伦敦的历史和古迹,以“内容传达”为首要任务,保证读者的“接受性”和历史的“准确性”,原文本的形式退居第二位。从语言形式考虑,所用语言是非正式语体,多用普通词汇和句法。在词汇层面,文中常见普通名词、形容词、动词等,如“run”、“site”和“large”等等;在句法层面,文中多用定语从句等常见句型。由此可见,《伦敦的100处古迹》和信息类文本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契合度。就目的而言,《伦敦的100处古迹》和信息类文本都以“内容传达”为首要任务,形式技巧退居其次;就语言形式而言,《伦敦的100处古迹》的语言特点符合信息类文本的第三类语体,即非正式语体,多用简单常见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等。综上所述,《伦敦的100处古迹》属于纽马克界定的信息类文本。1.4英汉信息类文本的语言差异及解决办法作为信息类文本,无论所用语言是英语或者汉语,从整体考虑,语言都客观严谨,比如数词和专业词汇的大量使用以及相关文献的引用等,不仅可以体现信息的真实性,还可以增加语言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但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英汉信息类文本在表达习惯方面差异较大。以王南于2012年编著的《古都北京》和大卫·朗同年出版的《伦敦的100处古迹》为例,译者将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分析英汉信息类文本的不同之处。1.4.1词汇层面第一,英语信息类文本大都用词简洁自然,语言直观平实;而汉语信息类文本则用词相对华丽。例1:Withafoundationdateof675thechurchisconceivablyLondon’soldest,asweshallseeinthenextchapter.例2:角楼造型即以两座箭楼垂直相交而成,既有箭楼的雄浑质朴,又因屋檐交错而多了几分灵动之气。例1摘自《伦敦的100处古迹》中“锦砖路面”一节,原句是对万圣教堂的介绍,例2摘自《古都北京》中描写北京城门的段落。例1中所用的词汇多为常见普通词汇,如“date”、“old”和“see”等,语言直观平实,易于读者理解。相对而言,例2中的语言更显优美,句末的“多了几分灵动之气”运用拟人的手法,是整个句子的亮点所在。第二,英语信息类文本中多用抽象性语言,一词多义现象常见;汉语信息类文本则倾向于使用具体类语言,词语意义比较确定。例如,《伦敦的100处古迹》一书中,“settlement”一词共出现11次,每一次的意义都不尽相同。但是通读《古都北京》发现,这类词汇极为少见,基本每个词语都有确切的含义。第三,汉语信息类文本中常用四字格结构,但英语信息类文本中并无此用法。例3:从护城河旧影中我们可以发现朝阳门和东直门之间的护城河两岸柳枝拂杨,河中白鸭成群,现出一派生机。上文是《古都北京》中关于护城河的描写,原句中“柳枝拂杨”、“白鸭成群”和“一派生机”四字格的使用,使整个句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1.4.2句法层面从句式结构层面讲,英汉信息类文本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英语信息类文本的句子重心在前,次要信息放在句末;而汉语信息文本则恰恰相反,重要信息通常置于句尾,次要信息置于句首。第二,英语句子篇幅一般较长,句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行文注重逻辑,追求自然流畅之美;汉语句子多用短句,行文工整、结构简明,节奏铿锵有力。例4:Other,equallystrikingexamplescanbeseeninthesmallmuseumattheBankofEnglandandattheBritishMuseum,butbeneaththechurchofAllHallowsbytheToweritisthrillinglystillpossibletoseeasectionofRomanpavementinitsoriginalposition.例5:戟门屋顶曲线优美,出檐较大,梁架简洁,天花华丽而不失纤巧,表现出典型明代殿宇的特征,为明永乐时期的重要遗存。分析:例4摘自《伦敦的100处古迹》中“锦砖路面”一节,原句篇幅较长,有45个单词,并且它的表达顺序是结论“equallystrikingexamples”在前,然后阐述细节。例5摘自王南编著的《古都北京》一书中太庙的介绍,原文的行文顺序是先描述太庙南门的具体特点,最后总结“明永乐时期的重要遗存”。由此可见,汉语信息类文本中的句子呈次要信息在前、重点信息在后的特点,且多用四字结构和短句,具有典型的汉语表达习惯。由于此次翻译实践是英译汉,接受者是汉语读者,译者在完整表达原文意义的同时,也应当考虑汉语的语言习惯,如果在翻译过程中照本宣科地“译”,则会造成理解困难和明显的翻译腔。因此,信息类文本的翻译应当在完整传达内容的基础之上,考虑读者的可接受性,以译语和译语文化为中心。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要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发挥语言传达信息的功能,而“语言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交际功能”(吕俊,2001:118)。因此,交际翻译理论对英语信息类文本的汉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第二章交际翻译理论的特点、原则及可行性2.1交际翻译理论概述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理论的首要问题是意义,他将各种意义类型及变体概括为四种,即语言学意义、所指意义、语用意义和音美意义。在纽马克看来,一切意义都是可译的,这一点与尤金·奈达的观点类同。同时他也指出,翻译中无需反映所有的意义层面,译者只需要翻译在功能上有关联的意义。根据意义论和语言功能分类,纽马克相应地在《翻译探索》(ApproachestoTranslation)一书中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纽马克指出语义翻译要求“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Newmark,2001:39);而交际翻译的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原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交际翻译并不像编译那么自由,它要求译者在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强调译文的效果。所以,交际翻译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通俗类历史文本翻译陷入的“求实”和“求效”的两难境地。2.2交际翻译理论与其它类似理论的区别纽马克采用一个V字图形表示了各种翻译方法的差异:以原文为中心以译文为中心字对字翻译归化直译意译忠实翻译地道翻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从上图可以看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概念的提出缓和了“以原文为中心”和“以译文为中心”之间的矛盾。“字对字翻译”不考虑原文的上下文语境,是“最死板的”翻译方法;“归化翻译”是“最自由的”翻译方法,主要用于翻译喜剧和诗歌。在直译中,原文词语的基本意义被译了出来,但意义是孤立的;意译有释义的成分,纽马克认为是“不自然”的翻译。忠实翻译力求完全忠实于原作者的意图和原文本;地道翻译由于采用了原文所没有的搭配,容易曲解原文的细微意义差别(廖七一,2004:176)。语义翻译具备字对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要求在译语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再现原作的信息;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于一身,力求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由此可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应该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从宏观层面考虑,交际翻译与等效论、功能对等理论契合度较高,都强调“效果等同”。“等效论”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同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基本上相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自然、恰当、对等的语言再现原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Nida,2004:12)。从微观层面考虑,交际翻译理论和等效论及功能对等理论又存在细微的差别。第一,纽马克强调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是一个整体,翻译中应当把两者交替使用,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等效论和功能对等理论没有与之交替使用的翻译策略,过多强调效果等同,从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原文的形式。第二,纽马克指出在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类文本的翻译中适宜用交际翻译理论,表达类文本则适宜用语义翻译;功能对等理论和等效论并没有规定其适用范围,“都想概括一切文本,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翻译标准”(廖七一,2004:159)。2.3交际翻译理论的原则交际翻译要求译文对译语读者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文对原语读者的效果,作为一个客观的衡量译文的标准,“效果尽量等同”的要求过于抽象模糊,不具有确定性和可行性。纽马克在《翻译探索》一书中详尽阐述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从两者的不同之处入手,我们可以总结出交际翻译的原则。第一,从接受者角度考虑,语义翻译以“原作”为中心,交际翻译要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译文,用语义翻译法是“Manproposes,Heavendisposes”,用交际翻译法则是“Manproposes,Goddisposes”。“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核心,具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而对英国人而言,“Heaven”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并无任何深层含义。由于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文化预设不同,所以交际翻译用西方基督教的最高之神“God”来替换汉语中的“天”。第二,从信息的内容与效果的关系看,语义翻译重内容轻效果,交际翻译则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以“WetPaint”为例,语义翻译的译法是“湿油漆”,交际翻译则会译为“油漆未干,请勿触摸”,语义翻译虽然也准确传达了原文信息内容,但效果明显不如交际翻译的四字格译文。第三,从表达形式上讲,语义翻译要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交际翻译则要求摆脱原文结构,发挥译入语优势。例如,“ThistimetomorrowIshallhavebeenonmywaytoBerlinforalongtime”一句,原句相对繁杂,如果按语义翻译保持原文结构和形式,原句的译法是“明天的这个时候,我已经在去柏林的路上很久了”,但如果按交际翻译摆脱原文结构束缚,译为“明天的这个时候,我已上路去柏林了”,不仅有效传达了信息,还使译文流畅地道、简明易懂。综上所述,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语义翻译以“原作”为中心,交际翻译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第二,语义翻译重内容轻效果,交际翻译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第三,语义翻译要保持原文形式结构,交际翻译要求发挥译入语优势。因此从上述三个不同之处入手,交际翻译的原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和发挥译入语优势。2.4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翻译中的可行性从理论上讲,纽马克的翻译研究是以语言功能作为切入点,他提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以语言发挥的功能为依据。同时,纽马克也强调“交际翻译要求为某一类读者‘量体裁衣’,实现某一种具体的功能”(Newmark,2001:48)。《伦敦的100处古迹》作为信息类文本,重点在于准确传达文本信息,发挥语言的信息功能。因此,交际翻译理论适宜指导《伦敦的100处古迹》的翻译,有助于实现其信息功能。正如纽马克所述,信息类文本适宜用交际翻译理论。具体而言,在内容和接受者方面,“赖斯指出,在翻译信息类文本时需要准确、完整地再现原文的内容,译者应该以目的语语言和读者为导向”(刘军平,2009:375);在语体风格方面,信息类文本的语体属于非正式语体,常见普通词汇、搭配和句法,因此信息类文本的翻译也应直白易懂,必要的时候需要将原文外显化,如将“thesestatementsareworthtakingwithabasketfulofsalt”译为“这些话的可信程度大打折扣”,虽然译文没有明确指出运用交际翻译理论,但仍然可以从中发现交际翻译理论的借鉴和应用,如将“abasketfulofsalt”译为“大打折扣”,既简明易懂,又运用了四字格结构,完全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内容、接受者和语体风格方面,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要求都和交际翻译的原则有较高的契合度。综上所述,交际翻译理论对信息类文本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所以《伦敦的100处古迹》的翻译应该以交际翻译理论为宏观指导,实现效果的尽量等同。在微观层面,以交际翻译的原则为依据,译者将重点探讨原文中难点词汇和句法的具体翻译方法。第三章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中的应用句子是语言的基本单位,由词按照语法规则构成,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词汇和句子的正确理解是把握原文的首要前提。通过对比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前面已归纳出交际翻译的三个原则: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和发挥译入语优势。所以,本文遵循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和“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这两个原则,主要探讨原文中词汇和词组的翻译。在“发挥译入语优势”的原则指导下,主要解决原文中难点句法的翻译。3.1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从接受者的角度考虑,语义翻译要求以“原作”为中心,而交际翻译要求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也就是交际翻译要求原语和原作屈从于译语和译作,不给读者留下任何晦涩难懂之处。由于原文中存在很多含有文化元素的词汇和抽象词汇,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之下,译者将采用“替换”和“增词”手段来翻译原文中带有文化元素的词汇,对原文中的抽象词汇通过“词义引申”转换为汉语中的具体词汇,让汉语读者容易接受和理解。3.1.1替换法英汉语言之间有很多词汇空缺现象,包惠南曾下过这样的定义,“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与其相对应的词语”(包惠南,2004:10),因此这些词汇在原文中的功能和含义转移到译文时会产生翻译困难。在译文语言结构和读者所能接受的最大范围之内,译文应该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替换原文中的形象,如将英语中的成语“aspoorasachurchmouse”转换成汉语中的成语“一贫如洗”,不仅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目的语读者来讲,译文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替换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方式,实现词汇间不同程度的对等”(钱亚旭,2011:62)。例6:Itisclearthatallthedispersedsettlements,manyofthemprobablyjustsmallclustersofrelativelyprimitivehouses,offerednothingtorivalthethrivingmetropolisofRomanLondinium.译文:当时的定居点比较分散,其中有很多是茅草屋组成的小村庄,根本无法同罗马时期蒸蒸日上的伦敦大都市相比。分析:“primitivehouse”一词主要传达的信息是房屋的简陋,如果直译为“原始房屋”,对读者的反应则模糊抽象,他们无法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具体的画面。在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交际翻译原则指导之下,译者通过替换法将其译为“茅草屋”。在中国旧社会,茅草屋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穷人没有能力去建造更好的房屋。所以将“primitivehouse”替换为“茅草屋”既可以表达它的历史性,又可以表明房屋的简陋和当时村庄人民的贫穷,所以当然无法同蒸蒸日上的伦敦大都市相比。例7:Fortunatelythegreathallsurvived,albeitasabarn,itsmostimpressivefeaturebeingavastmedievalhammerbeamroof.译文:值得庆幸的是,主殿最终得以幸存,后来虽是用作仓库,它那中世纪的大庑殿顶依然给人深刻的印象。分析:“hammerbeam”一词在原文中主要是为了传达屋顶给人的深刻印象,通过查询陆古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2版,“hammerbeam”的解释是“(木拱脚)悬臂托梁”,“hammerbeamroof”则指由短横梁支撑的拱形屋顶。为此,译者按照交际翻译理论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采用替换法将其译为“庑殿顶”。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其中一种屋顶形式,唐朝时期用于寺庙建筑。两者虽然不能达到完全对等,但都有弧形屋顶,并且都是古代特定时期存在的一种屋顶形式,可以达到作者让人印象深刻的意图。当中英两种语言之间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汇时,替换法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方法。例如,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替换法的使用频率在其他译词法中位居第一,竟高达38.42%。因此,“替换法是英汉翻译中的重要译词手段之一,适当地运用替代法,精心地选择替代词,可以化除汉语行文上的阻滞”(刘宓庆,1985:125)。3.1.2增词译法原文中存在一些原语语言区域的文化特有词汇,这些词语对原语读者而言再熟悉不过,对目的语读者而言则不知晓或不熟悉。在交际翻译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之下,笔者通过增词手段排除目的语读者在理解上的障碍。“所谓增词译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添加必要的单词,从而使得译文在文化背景、词语联想方面与原文一致起来”(冯庆华,2001:58)。例8:Buttheoperationwasalsoarelativelysophisticatedoneand,dependingontheorientationofthetrap,thebuildersofthetrapscouldexpecttoharvesteithersalmonswimmingupstreamor(asatChelsea)eelscomingdown.译文:然而,捕鱼是相对比较复杂的程序,撒网的人需要把握好渔网的方向,才有可能捕到逆流而上的成年鲑鱼和顺流而下的成年鳗鱼(正如在切尔西市)。分析:原句中“salmon”和“eel”两个词的使用是为了表达捕鱼之难。英国作为岛国盛产鱼,大多数英国人都比较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而中国属于半内陆型国家,渔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很多中国人都不了解鱼类的习性。原文中的鲑鱼(salmon)和鳗鱼(eel)分属不同的鱼类,鲑鱼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溯河\o"洄游"洄游鱼类,在海洋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淡水江河上游的溪河中产卵,此时的鲑鱼肌肉坚实而呈赤色,组织中积有丰富的脂肪。与鲑鱼相反,鳗鱼是降河洄游鱼类,在陆地的河川中生长,成熟后洄游到海洋中产卵地产卵。所以,向上游的鲑鱼和向下游的鳗鱼都已到成熟期,此时肉质鲜美,正是捕鱼的好时机。如若将“salmon”和“eel”直译为“鲑鱼”和“鳗鱼”,目的语读者将无法理解渔夫捕获逆流而上的鲑鱼和顺流而下的鳗鱼的真正目的,因此也就无从感受到艰难的捕鱼过程。因此按照交际翻译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译者采用增词译法,将原文中的“salmon”和“eel”译为“成年鲑鱼”和“成年鳗鱼”,排除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障碍,表现了捕鱼之难。3.1.3词义引申法“总体来说,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表达法,而汉语倾向于使用具体表达法”(邵志洪,2010:221)。信息类文本中的具体表现是:英语信息类文本中多用抽象名词,而汉语中的词语意义则比较具体。由于汉语词典中的词义出自编纂者的推断,难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一定的困扰。所以在交际翻译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之下,译者通过使用词义引申法,把原文中抽象化的单词或词组用汉语中具体的语言表达出来,“引申既然是对原文词义的延续或扩展,就不能脱离原文词义的基本范围,也就是说,引申不能带有随意性和主观武断性”(刘宓庆,1985:122)。例9:BeyondafewrandompotteryshardsandanIronAgeburialwithinwhatarenowtheprecinctsoftheTowerofLondon,thereisnoconclusiveevidenceforanyrealsettlementaheadofJuliusCaesar’sarrivalin54BC.译文:伦敦塔现址附近曾出土过零星陶瓷碎片和一座铁器时代的古墓,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表明,公元前54年尤利乌斯·凯撒入侵之前,确实有人在伦敦生息。例10:BothbridgeandsettlementwerefamouslydestroyedbyBoudiccaandanavengingIceniarmyinAD60.译文:公元60年,布迪卡女王为了复仇,率爱西尼军队与罗马军队交战,这座桥和罗马人建立的定居点在战火中惨遭毁灭。例11:Aswesawinthepreviouschapter,morerecentexcavationshaveindicatedthepresenceofalargeSaxonsettlementimmediatelytothewestofLondinium.译文:如上一章所示,最近的几次挖掘都表明伦敦正西方向曾有一个较大的撒克逊城镇。例12:Lyingjustafewfeetawayfromthecoffin,andthoughttobemorethanfifteenhundredyearsold,thediscoveryprovidedanimportantmissinglinkbetweenRomanLondiniumandAnglo-SaxonLundenwic–amuchsmallersettlementthatisnowknowntohavebeencentrednotontheoldwalledcitybutbeneaththemodernWestEnd.译文:它距石棺有几英尺远,可能有1500多年的历史。这一发现提供了连接罗马时期的伦敦和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伦敦的重要环节。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伦敦是一个很小的聚居点。根据现在的了解,它位于当今伦敦西区的下方,而不是古伦敦城内。例13:Situatedwellawayfromthesettlement’scentre,andeasilymissed,thepostsareallthatremainofanAnglo-Saxonfishtrap.译文:这些标杆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鱼栅的幸存部分,由于远离伦敦市中心,很容易被人遗忘。分析:通过查询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第2版,“settlement”一词有如下含义:①安顿,定居;②移民,殖民,殖民地的开拓;③殖民地,居留地,租界,新拓居地;④(人口稀少地区的)小村落,小社区,小居民点;⑤(教派等团体的成员建立的)社区。例9中的“settlement”一词传达的主要信息是“曾有人在此居住”,如果按照原文词性,将其译为名词“定居点”,则会导致目的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按照交际翻译法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译者通过词义引申法,将其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生息”,既符合汉语呈动态的表达习惯,也传达了原文中的信息。例10中的“settlement”在原句中主要传达的信息是“人们生活的地方”,在翻译时可以按照《英汉大词典》中的第4条解释,直接将其译为“定居点”。例11中“settlement”一词传达的信息是“聚居点”,所以译者最初将其译为“聚居点”,但后来经查询历史资料得知例11中的“settlement”被首次提及是672年的一条宪章中,当时这里是一个港口,说明此处曾有贸易往来,而汉语中的“聚居点”一般指人们居住的地方,无法概括原文中“settlement”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因此译者通过词义引申法,最终将其译为“城镇”,传达了原文中包含的聚居点和贸易点的信息。例12中的“settlement”和例11中“settlement”一词传达的信息极为相似,由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伦敦的记载相对较少,译者无法通过查询资料准确判定当时的规模,因此译者按照原文传达的主要信息将其译为“聚居点”。例13中的“settlement”有定冠词“the”修饰,特指某个定居点。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得知,此处指的是伦敦。如果将其直译为“定居点”,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讲,定居点数量很多,他们可选择的范围也很广。所以译者按照交际翻译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将其具体化,译为“伦敦市”。由此可见,英文中的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传达的信息有所不同,如果一味地按照直译法来翻译,势必会使译文晦涩难懂,如将原文中的“settlement”统一译为“定居点”,则会造成含义的混乱。因此,在交际翻译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指导之下,译者应通过词义引申法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准确传达词语在原文中的信息,排除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障碍。3.2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从内容与效果的关系考虑,语义翻译要求重内容轻效果,而交际翻译则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以“StaffOnly!”为例,语义翻译会译为“只有工作人员可以入内”,而交际翻译则会译为“闲人免进!”。由于受中庸之道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均衡匀称为美,这种传统的审美心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汉语大量使用四字格。无可置疑,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四字格能够加强语音效果,让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效果显然比二、三、五和六字格等好很多。因此,为了有效传达原文的效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积极使用四字格,力求达到节奏美、整齐美和意象美。3.2.1四字格的使用“四字格有两大类,一类是汉语成语的四字格,另一类是普通词语的四字格。总的来说,四字格有三大优点:从内容上讲,它言简意赅;从形式上讲,它整齐匀称;从语音上讲,它顺口悦耳”(冯庆华,2001:112)。如英语中的“lively”可以译为汉语中的“栩栩如生”,还有“powerless”可以译为“无能为力”等等。本文中也存在很多这样的词汇,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转化为汉语的四字格形式,让汉语读者读起来抑扬顿挫,享受到语音上的和谐美感。例14:Despiteappearancesthepresentbuildingisanextensivereconstructionfollowingthenear-totaldestructionduringtheBlitzofthisraresurvivoroftheGreatFireofLondon.译文:伦敦大火灾发生后,修道院得以幸存,但是在希特勒对英国闪电空袭中惨遭破坏,几乎面目全非,所以除去外部结构,现今的修道院基本上是后来重建的。分析:原文中用“raresurvivor”和“near-totaldestruction”两个词组主要表现修道院的命途多舛,如果按照直译法将原文中的词汇译为参差不齐的二字、三字、五字或六字词组,就会使译文显得过于平淡,无法突出修道院命运的跌宕起伏。因此,译者以交际翻译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为指导原则,打破了原文的形式,采用了四字格翻译,将其译为“得以幸存”、“惨遭破坏”和“面目全非”,不仅表现了修道院崎岖的命运,而且符合汉语多用四字格的表达习惯,传达了原文的交际信息。例15:Nowinpartsdenselywooded,itisalsoareminderthattheword‘weald’isofSaxonorigin(meaningwood)andthatmuchofthetimberforHenryVII’sbreathtakingchapelatWestminsterAbbey(seechapter5)wasfelledinthispartofMiddlesex.译文:现在,有些地方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也在提醒人们“weald(旷野)”一词由萨克逊人首创,意思是树木。修建威斯敏斯特教堂内金碧辉煌的小礼拜堂(为亨利七世而建)时,所用的木材大都从米德尔塞克斯郡境内的旅馆区域中砍伐来的。分析:原句中的“denselywooded”传达的主要信息是“树木数量之多”。如果按照直译法将其译为“很多树”,会使译文显得平淡无奇,并无任何特别之处。因此,在交际翻译注重交际效果的原则指导之下,译者在翻译原文中的“denselywooded”一词时,为了突出树木数量之多,采用了两个四字成语“枝繁叶茂”和“郁郁葱葱”,让汉语读者和英语读者有一样的反应,感受到树木的繁多。例16:FortunatelytheoriginalNormangroundplansurvivedintactthroughitalland,becauseofthis(anditsrelativelysecludedlocation),London’sonlyroundchurch(oneofonlyfourinEngland)isstillanextraordinaryandrewardingplacetovisit.译文:值得庆幸的是,诺曼时期伦敦的原始平面图在希特勒闪电空袭中得以幸存,依然保存完整。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同时也因为其相对隐蔽的地理位置,伦敦仅存的圆形教堂(英国也仅有四个)依然是独具特色、值得参观的好地方。分析:原文中的“extraordinary”和“rewarding”两个词语是教堂的赞赏之词,如果按照直译法将其译为“特别的”和“有益的”,则无法达到原作者建议人们去参观的意图。因此,按照交际翻译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原则,译者将其译为汉语中的四字格“独具特色”和“值得参观”,不仅增强了原文的气势,也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教堂的宏伟,从而引起他们参观的兴趣。因此,将原文中的“extraordinary”和“rewarding”译为“独具特色”和“值得参观”,既传达了原文的交际效果,又再现了原作的信息。3.3发挥译入语优势从表达形式考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差异明显,语义翻译要求译文贴近原文形式,交际翻译则要发挥译入语优势,即译文应该重新组织语法,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英汉信息类文本的句法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第二,英语句子的重心在前,汉语重心在后。因此,在交际翻译发挥译入语优势的原则指导之下,译者通过断句和换序两种手段,探讨原文中句子的翻译。3.3.1断句译法英语中的句子呈句首封闭、句尾开放型,可以不断地向句尾扩展延伸。在英语中,书面语句子往往又长又繁,有的句子甚至长达100到200个单词。现代英语虽不经常使用较长的句子,但依然有一定的长度,而汉语句子则以中短句居多,句子结构简单,无拖沓、盘错之感。因此,在交际翻译发挥译入语优势的原则指导之下,译者通过断句手段,将原文中的长句恰如其分地转换为汉语中的短句。例17:Afascinatingriversidechurchthatdeservesmoreregardthanitgets,StMagnustheMartyrisprimarilyknownforonething–andthatistheportionofmedievalLondonBridgethatishousedinitsporch.译文:殉道者圣马格努斯教堂并不广为人知,但它理应享有更高的知名度。它位于泰晤士河河畔,风景入胜,主要因门廊内收藏的一段中世纪伦敦桥而出名。分析:原文句子篇幅较长,句中的主语是“StMagnustheMartyr”,“afascinatingriversidechurchthatdeservesmoreregardthanitgets”是主语的同位语,同时还包含一个定语从句。通读全句,原文所要传达的主要信息是“圣马格努斯教堂(StMagnustheMartyr)”。如果按照直译法,严格遵循原文的形式,句中的同位语和定语从句相应地也会译为“圣马格努斯教堂”的定语,如此会使整个句子不知所云、混杂难懂。因此,以交际翻译发挥译入语优势的原则为依据,译者将主语提前,把原句中的同位语译为汉语中单独的短句,既传达了原作的信息,也使译文地道自然。例18:Thereasonsforthisarenotfullyunderstood,buttheriverlevelmayhavedroppedcausingchannelstosiltup,andcertainlySaxonpiratesareknowntohavebeendisruptingshippingroutestothecontinentbythistime.译文:人们不甚了解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河流水位下降,导致河流淤塞,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由于受撒克逊海盗的骚扰,运输航线已转到欧洲大陆。分析:原句是一个并列句,并且是由“but”和“and”两个连接词引导。全句共有三个分句,但是分句的长度依然较长,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按照交际翻译发挥译入语优势的原则,译者采用断句译法,把原文中的三个分句转换为汉语中的六个分句,使译文符合汉语多短句的表达习惯,同时也传达了原文的交际信息。例19:Thesamedatealsomeansthat‘London’slastRoman’wasanear-contemporaryofStMartinhimself–aRomansoldierborninPannonia,alargeregionwestoftheDanubeincorporatingpartsofAustria,HungaryandtheterritoryoftheformerYugoslavia–andsuggeststhatthesitehasbeenofreligiousimportanceforfarlongerthanhadhithertobeensupposed.译文:同时,这个时期也意味着“最后一位罗马人”和圣马丁(StMartin)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圣马丁是一位罗马战士,生于潘诺尼亚省(Pannonia)。该省位于多瑙河以西,地域宽广,包括奥地利、匈牙利的部分地区和前南斯拉夫地区。此外,这个时期还说明这片区域具有非凡的宗教意义,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分析:原句篇幅较长,有近50个单词,是原文中最长的一个句子。总的来看,原句主要传达的信息是说明“公元410年”的意义,原句由and连接,分别叙述了“公元410年”两个不同的意义。在翻译的过程中,因考虑到原句篇幅太长,所以译者将“and”并列句切分成汉语中两个单独的句子。首先分析“and”之前的分句,译者按照原句顺序先翻译主干部分,再翻译次要信息,把前半句转换成汉语中的六个短句;“and”之后的分句则相对简单,同样按照原文的叙述顺序,译者将其转换为汉语中的两个短句。3.3.2换序译法英语句子重心在前,也就是说,整个句子将事实、结果放在句首,而原因、条件置于末尾;汉语正好相反,汉语句子重心靠后,将原因、条件置于句首,事实、结果放在句末。因此在交际翻译原则的指导下,译者有权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调整原文的逻辑关系,这就是换序译法。例20:Whatisstilltechnicallyaroyalpalacemorethanninehundredyearslaterwasatfirstarelativelysimplestructureofwoodenwallsanddefensiveditches,andevidenceofthelatterhasbeenfoundsuggestingthattheoriginalcomplexcoveredonlyslightlymorethanasingleacre.译文:白塔初建时期结构简单,外墙是木制的,修有防御用的壕沟。壕沟证据显示,白塔始建时的面积只有一英亩之多,但是历经九百多年,从其精湛的技术来看,它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座皇家宫殿。分析:从整个句子来分析,原句是“and”连接的并列句,主要介绍的是白塔。从原文可以看出,原句翻译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前半句,即w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先分析前半句,从时态可以看出,从句所用时态为一般现在时,描述的是现在,而主句的时态是一般过去时,描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然而,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事情的发展顺序一般是从过去到现在。所以在翻译成汉语时,译者改变了原句中的时间顺序,先描述白塔的过去,然后再讨论其现在的地位。同时,译者还将原文中的一个长句转换为汉语中的两个单句,既传达了原作的信息,同时发挥了译入语优势,使译文更地道自然。例21:ItwasthereforesomethingofasurprisetomanywhenarchaeologistsfromtheMuseumofLondonpublishedtheirfindingsin2012showingthatoneofthelargest–onthesiteofavanishedAugustinianprioryandthehospitalofStMarySpital–wasfarolder.译文:伦敦博物馆考古学家于2012年发表他们的发现,结果表明在消失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和圣玛丽医院旧址发现的一座特大型公墓年代非常久远,这让很多人都惊讶无比。分析:原句传达的主要信息是“一座公墓”,原文先陈述了结果“asurprise”,然后才详细讲述了让人们惊讶的原因。但是,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一般是原因、条件在前,结果在后。如果严格按照原文的形式翻译,会让目的语读者感到迷茫困惑。因此,在交际翻译发挥译入语优势的原则指导之下,译者调整了原文的逻辑关系,先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进而陈述结果“让很多人都惊讶无比”。因此,交际翻译指导下的译文既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同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整个译文显得地道自然、通顺易懂。结语本文通过探讨交际翻译理论在《伦敦的100处古迹》中的应用,可以看出交际翻译理论在信息类文本翻译转换中的可行性,它对信息类文本中词汇和句法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首先,交际翻译理论要求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之上,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注重交际效果的传达,并发挥译入语优势,成功地避免了功能对等和等效理论对“效果等同”的单一追求,也避免了字对字翻译和直译等其它理论的过分死板和意义上的孤立,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翻译方法。第二,《伦敦的100处古迹》作为信息类文本,它的重心在于内容的传达,注重发挥语言的信息功能,同时文中含有很多富含文化信息的词汇。正因如此,通过应用交际翻译理论,译者较为圆满地解决了信息类文本中词汇和句法层面的文化障碍。第三,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伦敦的100处古迹》的译文整体上通俗易懂、地道自然,既保证了原文信息的准确传播,又有效地传达了原文的交际效果,比较符合汉语通俗类历史读物的表达习惯。所以,交际翻译适宜指导信息类文本的翻译实践。由于本文是以翻译实践为基础所做的研究,所以尚存在不足之处。第一,在探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时,译者只是从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了分析,没有涉及到篇章层面,分析不够全面。第二,翻译中的分析案例选自原文中比较典型的词汇和句法,所以论证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具有说服力和严密性。第三,在论证交际翻译适宜信息类文本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导致研究的逻辑性不强,其中有些内容显得牵强附会。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译者认为此次研究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交际翻译理论虽然对信息类文本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交际翻译并不能解决原文中出现的所有翻译难点,所以在信息类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总的指导理论,涉及具体的翻译问题时,译者可以通过对比多种翻译理论,从而灵活地确定适用的翻译策略,保证信息准确有效地传达。翻译既是技能和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因此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该将翻译理论同翻译实践紧密结合,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通过实践证明理论的可行性。参考文献Newmark,Peter.(1988).ATextBookofTranslation.London:PrenticeHallLtd.——.(2001).Approachesto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Nida,EugeneA.(2004).TowardaSciencein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Nord,Christine.(1997).Translationasa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Explained.Manchester:StJeromePublishingLtd.包惠南.(2004).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冯庆华.(2001).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贺志刚.(2003).语言的功能与翻译.国际文学.(2):12-19.廖七一.(2000).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林小芹.(1987).纽马克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中国翻译.(2):50-51.刘军平.(2009).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刘宓庆.(1985).文体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吕俊,侯向群.(2001).英汉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钱亚旭.(2011).《红楼梦》霍译本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定量研究.红楼梦学刊.(6):59-72.邵志洪.(2010).英汉对比翻译导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许均.(2009).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杨士焯.(1989).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福建外语.(2):68-71.张美芳.(2004).翻译策略二分法透视.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1(3):1-6.附录一英文原文Chapter1ROMANLONDINIUMThereisfrustratinglylittletoknowofLondonbeforethecomingoftheRomanlegions.BeyondafewrandompotteryshardsandanIronAgeburialwithinwhatarenowtheprecinctsoftheTowerofLondon,thereisnoconclusiveevidenceforanyrealsettlementaheadofJuliusCaesar’sarrivalin54BC.Thelikelihoodisthatpeoplewerealreadyscratchingoutalivingofsortssomewherealongthewide,marshyvalleyoftheThames–tracesofaBronzeAgefootpathhavebeenfoundinPlumstead–butnoonecansaywithcertaintywheretheymighthavelived,orhow. FortheRomans,however,theriverprovidedanobviouslineofdefence.InAD43soldiersofthesecondinvasionforce(inthereignofClaudius)ranabridgefromonesidetotheother,anditisaroundthisthatLondiniumcanbesaidtohavedeveloped.Bothbridge2andsettlementwerefamouslydestroyedbyBoudiccaandanavengingIceniarmyinAD60.Athicklayerofashatteststothis,morethantenfeetbelowtoday’sstreetlevel–andwritingonlyafewyearslatertheRomanhistorianTacitusconfirmsthatatthetimeofitsdestructionthesettlementhadbeenthriving,aplace‘filledwithtradersandacelebratedcentreofcommerce’.1.LondonWallTowerHill,CityofLondon,EC3Militarilytheearlytradingposthadbeenoflittleimportance,butfollowingthecarnageofBoudicca’sferociousonslaught–Tacitustellsofliterallythousandsbeing‘massacred,hanged,burnedandcrucified’–afortresswasbuiltinthenorth-westernpartofthecitythatwecallCripplegate.Later,inthet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