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数学说课稿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一」
说课: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学校谢卫华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本节课是高中数学(必修
3)第三章概率的第二节古典概型的第一课时,是在
随机事件的概率之后,几何概型之前,尚未学习排列组合的情况下教学的。古
典概型是一种特殊的数学模型,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概率模型,在概率论中占有相当
重要的地位。学好古典概型可以为其它概率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有利于理解概率
的概念,有利于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有利于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重点:理解古
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即尚未学习排列组合,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制定了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分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
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二)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以及人格、情感、价值
观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⑵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基
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让学生了解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加强与实际生活的
联系,以科学的态度评价身边的一些随机现象。适当地增加学生合作学习交流的机
会,尽量地让学生自己举出生活和学习中与古典概型有关的实例。使得学生在体会
概率意义的同时,感受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初步形成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和锲
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模拟试验让学生
理解古典概型的特征,观
察类比各个试验,归纳总结出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体现了化归的重要思
想,掌握列举法,学会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解决概率的计算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在课前,教师布置任务,以数学小组为单位,完成下
面两个模拟试验:试验一: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分别记录“正面朝上”和
“反面朝上”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20次(最好是整十数),最后
由科代表汇总;
试验二: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骰子,分别记录“1点”、“2点”、“3
点”、“4点”、“5点”和“6点”的次数,要求每个数学小组至少完成60次
(最好是整十数),最后由科代表汇总。
教师最后汇总方法、结果和感受,并提出问题:1.用模拟试验的方法来求某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好不好?为什么?2.根据以前的学习,上述两个模拟试验的每
个结果之间都有什么特点?
二、思考交流形成概念:学生观察对比得出两个模拟试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给出基本事件的概念,并对相关特点加以说明,加深新概念的理解。我们把上
述试验中的随机事件称为基本事件,它是试验的每一个可能结果。
基本事件有如下的两个特点:(1)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2)任何事
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给出例题1,让学生自行解决,
从而进一步理解基本事件,然后让学生先观察对比,找出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共
同特点,再概括总结得到的结论,(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
个(有限性);(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我们将具有
这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称为古典概率概型,简称
古典概型。
三、观察分析推导公式:教师提出问题:在古典概型下,基本事件出现的概率
是多少?随机事件出现的概率如何计算?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两个模拟试验和例1的
概率,先通过用概率加法公式求出随机事件的概率,再对比概率
结果,发现其中的联系。实验一中,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与反面朝上的概率相
等,即
1"出现正面朝上”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试验二中,出现各个点的概率相
等,即
P(“出现正面朝上")==
2基本事件的总数3“出现偶数点”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根据上述两则
模拟试验,可以概括总结出,古典
P(“出现偶数点")==
6基本事件的总数
概型计算任何事件的
的理解,教师提问:在使用古典概型的概率公式时,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
答,教师归纳:应该注意,(1)要判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
(2)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四、例题分析推广应用:通过例题2及3,巩固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提高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确决概率的计算问题的关键是:先要判
断该概率模型是不是古典概型,再要找出随机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
中基本事件的总数。适时利用列表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等思想方法,既能形象直观
地列出基本事件的总数,又能做到列举的不重不漏。
五、总结概括加深理解:学生小结归纳,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说明。使学生对
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并把学过的相关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便于
记忆和应用,也进一步升华了这节课所要表达的本质思想,让学生的认知更上一
层。
(五)布置作业P123练习1、2题(六)板书设计
3.2.13.2.1古典概型古典概型试验一试验二基本事件
古典概型概率
计算公式
例3列表
例1树状图古典概型
例2
以上是我对《古典概型概型》这节课的理解和处理方法,欢迎各位专家朋友批
评指正,谢谢!
说课教案:古典概型
麻城理工学校谢卫华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二」
一.说教材
1.1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数学(第二册)》5.6函数图象的定
位作图法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基本函数与一般函数间的图象平移变换规律。
函数图象的平移,既是前阶段函数性质及具体函数研究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
阶段定位作图法以至解析几何中移轴化简的基础和渗透,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承上
启下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段内容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
映射与对应思想、换元方法等。
1.2教学目标
1.2.1知识目标
⑴、给定平移前后函数解析式,能熟练叙述相应的平移变换,正确掌握平移方
向与、符号的关系。
⑵、能较熟练地化简较复杂的函数解析式,找出对应的基本函数模型(如一次
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等)。
⑶、初步学会应用平移变换规律研究较复杂的函数的具体性质(如值域、单调
性等)。
1.2.2能力目标
⑴、在数学实验平台上,能自主探究,改变相应参数和函数解析式,观察相应
图象变化,经历命题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概括能力。
⑵、结合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会借助于数学软件等工具研究、探索和解决问
题,学会数学
地解决问题。
⑶、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化归、映射的思想,换元的方法)的学习,发展
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合情推理、直觉等)。
1.2.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
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念(态度、兴趣等)。
1.3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思路
重点: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经历数学实验方法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
律化简函数解析式、研究复杂函数
教材在这段内容的处理上,注重直观性背景,注重学生丰富感性知识的获得,
淡化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即平移公式。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学
生不经受足够的亲身体验而简单的记住结论的话,往往很难在形式化的解析式与具
体的图象平移之间建立联系,并且移轴与移图象之间也容易搞混,说明这段内容不
能采取简单的“告诉”方式,须让学生自主发现命题、发现规律,让他们“知其
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⑴、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学力的数学实验平台,分层
次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平移方向与函数解析式中、符号的关系,抽象、归纳
出平移变换规律。⑵、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能借助
于数学软件多角度积极探求错误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形如的函数须提取前的系数
化为的形式,从而真正认识解析式形式化的特点。
⑶、数学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研究共同完成简单实验报告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平移变换规律知识的建构。
二.说教法
针对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
上,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实验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引
导学生通过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亲历数学知识建构过程,体验
数学发现的喜悦。
本节课的设计一方面重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活动的过程,因此不是按照已形
式化了的现成的数学规则去操作数学,而是采取数学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经
受足够的亲身体验,亲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提取适当
的概念,从观察到的实例中进行概括,进行合理的数学猜想与数学验证,并作更高
层次的数学概括与抽象;从而学会数学地思考。
另一方面,注重创设机会使学生有机会看到数学的全貌,体会数学的全过程。
整堂课的设计围绕研究较复杂函数的性质展开,以问题“函数的性质如何”为主
线,既让学生清楚研究函数图象平移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又让学生初步学会
如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价值,增强求知欲。
总之,本节课采用数学实验发现教学,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利
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
三.说学法
“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让我听见的,我会忘记;让我看见的,我就领会
了;让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在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
新知的体验的基础之上,真正正确掌握平移方向。
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知
识”。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指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
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的实验情
境,让学生自主地“做数学”,将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改变为“研究”数
学。从而,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学会数学地思
考。
四.说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简要回顾前面研究的具体函数(指数函数、幕函数、三角函数等)性质后,
提出问题“如何研究的性质?”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两种思路,即:思路1、通过描点法作出函数的图
象,借助于图象研究相关性质;思路2、将的性质问题化归为的问题,借助于基
本函数的性质解决新问题。
从而自然地引出课题,关键是找出与的关系,尤其是图象间的联系。更一般
地,就是基本函数与间的联系。
4.2数学实验,自主探索
这一环节主要分两阶段。
1、尝试初探
引例、函数与图象间的关系
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发现,意在突出两函数图象形状相同、位
置不同,后者可以由前者平移得到。
讲解时,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给出两个对应点的坐标,易于学生发现点
的坐标关系,并给出相应的辅助线,一方面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为后
面定位作图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实验发现
本阶段由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索的形式完成,通过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探索
规律的任务。实验1、试改变实验平台1中的参数、,观察由的图象到的变
换现象,依照给出的样例填写下表,并总结其中的平移变换规律。
函数解析式平移变换规律12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实验结
论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三」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本节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括地讲,本节课内容的地位体现在它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它的工具性。一
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是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或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延续和深化,对
已学习过的集合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也与后面的函数、数列、三角
函数、线形规划、直线与圆锥曲线以及导数等内容密切相关。许多问题的解决都会
借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因此,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
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体现出很大的工具作用。
2.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高考考试大纲说明、新课程标准精神、高一学生已有的知
识储备状况和学生心理认知特征,我确定了四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第一层面是面向
全体学生的知识目标:熟练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正确理解一元二次方
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第二层面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
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和作图能力。第三
层面是德育目标,通过对解不等式过程中等与不等对立统一关系的认识,向学生逐
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第四层面是情感目标,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
探究,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确定。
本节课是在复习了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研究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解法。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
的关系,并利用其关系解不等式即可。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一元二次
不等式的解法,关键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和二次函数三者的关系。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美好情感的重要学科,在教学
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解题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感受数学学科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培养坚强的意志
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关系和“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
将紧紧围绕教师组织一一启发引导,学生探究一一交流发现,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我设计了①创设情景一一引入新课,②交流探究一一发现规律,③启发引导一一形
成结论,④练习小结一一深化巩固,⑤思维拓展一一提高能力,五个环环相扣、层
层深入的教学环节,在教学中注意关注整个过程和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
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
三、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一一引入新课。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长期以来,学生对
学习数学缺乏兴趣,甚至失去信心,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
对学习的情感体验,教学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和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
中树立信心,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我以学生熟悉的画一次函数
图象、求一次方程和一次不等式的解为背景知识切入,设置一个练习题组,一方面
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学习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打下基础,做好铺垫,另
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然后以20xx
年江苏省的一道高考试题为引子,引入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对于本题,引导学生,
利用上面解练习题组1的方法,画出二次函数图象来解答。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
重要内容,本题又给出了函数图象上许多点,相信学生画出图象应该不成问题,只
要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不难得到正确答案。以高考试题为背景引入新课,可以提高
学生兴趣,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高考
题就在我们的'课本中,就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
2.探究交流一一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是我们发现问题、寻求规律、揭示问
题本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把课本例题1、2编为练习题组(一),交由学生用
上面解高考题的方法一一图象法去解,学生由于熟知二次函数图象,求解应该不会
有太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注意对比两题的异同,组织引
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探讨第(2)题能不能先把二次项系数化正以后再构造函数
画图求解。然后达成共识,如果二次项系数为负数时,先做等价转化,把二次项系
数化为正数再解,课本19页例3、例4作为题组(二),继续让学生用上面的图
象法,由学生自己求解,这时我及时提示学生注意这两题与题组(一)中两题的不
同。两个题组的练习之后,可以寻求解二次不等式的一般规律。
3.启发引导一一形成结论。前面两个题组的四个小题,基本涵盖了一般一元二
次不等式解的各种情况,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将特殊、具体题目的结论做一般化总
结,与学生一起就A>0,A<0,A=0c="'>0或ax2+bx+c<0a=""〉0)的解的情况应
该水到渠成。至此,学生可以感受到,解二次不等式只须①将二次项系数化为正
数,②求解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③根据①后的二次不等式的符号写出解集
即可,必要时也可以结合图象写解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二次不等式的另外一种解
法(可称为"三步曲"法)。
4.训练小结一一巩固深化。为了巩固和加深二次不等式的两种解法,接下来及
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完成课本21页练习1-4题。本环节请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黑板上书写解题过程,之后师生共同纠正问题,规范解题过程的书写。
5.延伸拓宽一一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体现分类推进,分层教学的原则。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个提高练习题组,共
有三道备选题目,以供程度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更好的展示自己的解题能力,
取得更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堂意外预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
生勇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批评性。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提出让老师感到〃
意外〃的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对〃课堂意外预案〃的探索和思考,备课时尽
量设想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做到有备无患,以免在课堂中学生提出让自
己出乎意料的问题,使自己陷入被动尴尬境地。结合以往经验,在本节课,我提出
两个"意外预案"。
L学生在做课本练习1(x+2)(x-3)>0时,可能会问到转化为不等式组
{或{求解对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想法非常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与下节
简单分式不等式和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有关,是解不等式的另一种解法一一等价转化
法,不在本节课之列。
2.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解(xT)(x+2)〉1一类的不等式的时候,由于受方
程(x+1)(x+2)=0可转化为x-l=0或x+2=0求解的影响,有可能会出现将不等
式转化为不等式组{来求解的错误做法,教师要关注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
正,指出上面的转化不是等价转化。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和构想,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
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算法的概念、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输入
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这一节课主要
的内容为条件语句表示方法、结构以及用法。条件语句与程序图中的条件结构相对
应,它是五种基本算法语句中的一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了解算法语
句,并能用更全面的眼光看待前面学过的语句,并为以后的学习作好必要的准备。
本节课对学生算法语言能力、有条理的思考与清晰地表达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
综合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用条件语句表示算法。
难点:理解条件语句的表示方法、结构和用法。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正确理解条件语句的概念,并掌握其结构。
⑵会应用条件语句编写程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通过实例,发展对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与步骤进行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算法、设计框图、编写程序以解决具体问
题的过程,发展应用算法的能力。
⑶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条件语句,感受算法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能通过具体实例,感受和体会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进一步体
会算法思想的重要性,体验算法的有效性,增进对数学的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学
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
⑵通过感受和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威力,形成自
觉地将数学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思想。
⑶在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内容逻辑性强,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本节教学采用启
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
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2.教学手段:运用计算机、图形计算器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约4分钟)
首先,我要求学生们编写程序,输入一元二次方程
的系数,输出它的实数根。这样可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因为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据我们之前所学的三种算法
语句是无法解决的,这样就引出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2.探究新知(约8分钟)
为了引入概念,我首先给出了一个基本的应用条件语句能够解决的例题:
例1编写一个程序,求实数X的绝对值。
整个过程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老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例题中的两个程
序,既要让学生们看到已知的三种语句,更要注意到未知的语句,即条件语句。总
结上述例题的程序可得出条件语句的两种一般格式,接下来由师生共同对这两种格
式进行研究。
3.知识应用(约15分钟)
此环节有两个例题
例2编写程序,写出输入两个数a和b,将较大的数打印出来
例3编写程序,使任意输入的3个整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输出。
先把解决问题的思路用程序框图表示出来,然后再根据程序框图给出的算法步
骤,逐步把算法用对应的程序语句表达出来。(程序框图先由学生讨论,再统一,
然后利用图形计算器演示,学生会惊喜的发现:自己也是个编程高手了!这样可以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4.练习巩固(约4分钟)
课本第30页第3题
练习可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可在练习中发现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
决。
5.课堂小结(约5分钟)
条件语句的步骤、结构及功能。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
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
6.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第3、4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
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
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五」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编写意图
《对数函数》出此刻职业高中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第四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
心,对数函数是函数的重要分支,对数函数的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
泛的应用;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等资料,这为过渡到本节的
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指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反映了两个变量的‘相互关系,蕴含了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以后
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高考的必考资料。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本事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
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本事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本事。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4)情感目标: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难点: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关键: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
二、说教法
大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本事,运算本事,思维本事等方面参差不齐;
同时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进取性不高。针对这种情景,在教学中,我
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启发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概念理解上,用步步设问、课堂讨论
来加深理解。在对数函数图像的画法上,我借助多媒体,演示作图过程及图像变化
的动画过程,从而使学生直接地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性,很好地突破
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进取思考、主动探
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经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经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景,找出未掌握的资料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本事。
四、说教学程序
1、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什么是对数?如何求反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如何?
学生回答,并利用课件展示一下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设计意图:设计的提问既与本节资料有密切关系,又有利于引入新课,为学生
理解新知识清除了障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2)导言:指数函数有没有反函数?如果有,如何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它
的反函数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言可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渴望明白问题的答案。
2、认定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导学达标
按“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安排师生互动活动。
(1)对数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从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及反函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并推导出,指数函
数有反函数,并且y=ax(a》0且aWl)的反函数是y=logax,见课件。把函数
y=logax叫做对数函数,其中a》0且aWl.从而引出对数函数的概念,展示课件。
设计意图:对数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这样引
出对数函数的概念过渡自然,学生易于理解。因为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及图象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经过比较充分体现指数函数及对数函数的内在联系。
(2)对数函数的图象
提问:同指数函数一样,在学习了函数的定义之后,我们要画函数的图象,应
如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用描点法画图。教师肯定,我们每
学习一种新的函数都能够根据函数的解析式,列表、描点画图。再研究一下,我们
还能够用什么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呢?
让学生回答,画出指数函数关于直线y=x对称的图象,就是对数函数的图象。
教师总结:我们画对数函数的图象,既可用描点法,也可用图象变换法,下边
我们利用两种方法画对数函数的图象。
方法一(描点法)首先列出x,y(y=log2x,y=logx)值的对应表,因为对数
函数的定义域为x》0,所以可取x=•••,1,2,4,8•••,请计算对应的y
值,然后在坐标系内描点、画出它们的图象。
方法二(图象变换法)因为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
y=x对称,所以只要画出y=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曲线,就能够得到
y=logax.的图象。学生动手做实验,先描出y=2x的图象,画出它关于直线y=x对
称的曲线,它就是y=log2x的图象;类似的从y=()x的图象画出y=logx的图
象,再出示课件,教师加以解释。
设计意图:用这种对称变换的方法画函数的图象,能够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互为
反函数的两个函数之间的认识,便于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与指数函数的图象和
性质对照,但使用描点法画函数图象更为方便,两种方法可同时进行,分析画法之
后,可让学生自由选择画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进取性。
(3)对数函数的性质
在理解对数函数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关
键在于抓住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这一要领,讲对数函数的性质,可先在同
一坐标系内画出上述两个对数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让学生列表分析它们的图象特
征和性质,然后出示课件,教师补充。作了以上分析之后,再分a》1与0《a《1
两种情景列出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
方法。出示课件并进行详细讲解,把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列成一个表以便让学生比
较着记忆。
设计意图:这种讲法既严谨又直观易懂,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培
养学生的创新本事有帮忙,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并且利用表格,能够突破难
点。
由于对数函数和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它们的定义域与值域正好互换,为了揭
示这两种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列出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对照表(见课件)
设计意图:经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学生更好地掌握两个函数的定义、图象和性
质,认识两个函数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对函数思想方法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4、巩固达标(见课件)
这一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经过这个环节学
生能够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从讲解过程中找出所涉及的知识点,予以
总结。充分体现"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思想。
5、反馈练习(见课件)
习题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反馈过程,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景。
6、归纳总结(见课件)
引导学生对主要知识进行回顾,使学生对本节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所以,从三
方面进行总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比较对数值大小的方
法。
7、课外作业:
(1)完成P782、3题
(2)当底数a》1与0《a《1时,底数不一样,对数函数图象有什么持点?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见课件),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
图象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算法案例3,主要学习如何给一组数据排序,学习作程序框
图和设计程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后将能使许多复杂的问题在计算机上得到解
决,减少工作量。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两种排序法的排序步骤及计算机程序设计
难点:排序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数据排序的原理能使用直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给一组数据排序,进而能
设计冒泡排序法的程序框图及程序,理解数学算法与计算机算法的区别,理解计算
机对数学的辅助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根据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的步骤,了解数学计算转换为
计算机计算的途径,从而探究计算机算法与数学算法的区别,体会计算机对数学学
习的辅助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排序法的学习,领会数学计算与计算机计算的区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
对数学的促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
1.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并
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这有利于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
成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教学媒体(计算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
与积极性。
四、学法分析
模仿排序法中数字排序的步骤,理解计算机计算的一般步骤,领会数学计算在
计算机上实施的要求。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大家考完试后如果要排一下成绩的话,单靠人手该怎样操作呢?如
果我们用计算机里的软件电子表格对分数排序就非常简单,那么电子计算机是怎么
对数据进行排序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两种排序方法一直接插入排序法与
冒泡排序法
二、探索新知
这里我先让学生们阅读课本P30-P31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排序法中的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的步骤有什么区别?
(2)冒泡法排序中对5个数字进行排序最多需要多少趟?
(3)在冒泡法排序对5个数字进行排序的每一趟中需要比较大小几次?
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们作出回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们能够积极思考,自主
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而不只是单向的由老师向学生灌输。
三、知识应用
例1用冒泡排序法对数据7,5,3,9,1从小到大进行排序
(根据刚刚提问所总结的方法完成解题步骤)
练习:写出用冒泡排序法对5个数据4,11,7,9,6排序的过程中每一趟排序的结
果。
(及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例2设计冒泡排序法对5个数据进行排序的程序框图。
(在之前所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画出程序框图,然后给出一个思考题)
思考:直接插入排序法的程序框图如何设计?可否把上述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
(之后出一个练习题,找出思考题的答案)
练习:用直接插入排序法对例1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序,画出程序框图,并转
化为程序运行求出最终答案。
(这里可以使学生们领会数学计算与计算机计算的区别,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对
数学的促进。)
四、课堂小结:
(1)数字排序法中的常见的两种排序法直接插入排序法与冒泡排序法它们的排
序步骤
(2两种排序法的计算机程序设计
(3)注意循环语句的使用与算法的循环次数,对算法进行改进。
通过小结使学生们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培养概括
能力。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七」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质》,内容选自于高中教
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三
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
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包含了两部分内容:一是事件的关系与运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
质,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质为主。它是本册第二章统计的延伸,又是后面〃古典概型〃
及〃几何概型〃的基础。在整个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新课改以来考
查的热点之一。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应用;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难点: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了解随机事件间的基本关系与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几个基本性质,并会用其解决简单的概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
⑵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
界的具体情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采用实验观察、质疑启发、类比联想、探究归纳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掷骰子的试验中,我们可以定义许多事件,如:
cl=x出现的点数=ly,c2=x出现的点数=2y
c3=x出现的点数=3y,c4=x出现的点数=4y
c5=x出现的点数=5y,c6=x出现的点数=6y
Dl=x出现的点数不大于lyD2=x出现的点数大于3y
D3=x出现的点数小于5y,E=x出现的点数小于7y
f=x出现的点数大于6y,G=x出现的点数为偶数y
H=x出现的点数为奇数y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l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为例讲授事件之的包含
关系和相等关系。
⑵从以上两个关系学生不难发现事件间的关系与集合间的关系相类似。进而引
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
「设计意图」引出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事件之间的关系与运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⑴经过上面的思考,我们得出:
试验的可能结果的全体-一全集
每一个事件-一子集
这样我们就把事件和集合对应起来了,用已有的集合间关系来分析事件间的关
系。
集合的并一两事件的并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一两事件的交事件(积事件)
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集合关系与事件关系之间的不同。
(例如:两集合AU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属于集合A或者属于集
合B;而两事件A和B的并事件AUB发生,表示或者事件A发生,或者事件B发
生。)
「设计意图」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打下基础。
⑵思考:①若只掷一次骰子,则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时发生么?
②在掷骰子实验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个会发生?
「设计意图」这两道思考题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为引出接下来将要
学习的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体验它们各自的特征以及它们之
间的区别与联系。
⑶总结出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的图形演示使学生们能更
好地理解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⑷练习:通过多媒体显示两道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对互斥事件
和对立事件的学习,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质:
⑴回顾:频率=频数/试验的次数
我们知道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用频率来估计概率,由于频率在0〜1之间,
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质。
(通过对频率的理解并结合前面投硬币的实验来总结出概率的基本性质,师生
共同交流得出结果)
3、典型例题探究
例1一个射手进行一次射击,试判断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对立事
件?
事件A:命中环数大于7环;事件B:命中环数为10环;
事件c:命中环数小于6环;事件D:命中环数为6、7、8、9、10环。
分析:要判断所给事件是对立还是互斥,首先将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弄清楚
例2如果从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张扑克牌中随机抽取一张,那么取到红心(事
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块(事件B)的概率是1/4,问:
(1)取到红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与事件B的并,且A与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
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与事件D是对立事件,因此P(D)=1-P(c).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道例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将所
学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
4、课堂小结
⑴理解事件的关系和运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设计意图」小结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回味与深化,使知识成为系统。让学
生尝试小结,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补充帮助学生全面地理
解,掌握新知识。
5、布置作业
习题3、1A1、3、4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
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
五、板书设计
概率的基本性质
一、事件间的关系和运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三、例1的板书区
例2的板书区
四、规律性质总结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八」
1.教材分析
1-1教学内容及包含的知识点
(1)本课内容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七章第三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最后
一个内容
(2)包含知识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和两平行线的距离公式
-2教材所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此之前,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
定性刻画:平行、垂直,以及对相交两线的定量刻画:夹角、交点。在此之后,有
圆锥曲线方程,因而本节既是对前面两线垂直、两线交点的复习,又是为后面计算
点线距离(在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合图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见,本课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3教学大纲要求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4高考大纲要求及在高考中的显示形式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线和圆锥曲线构成的组
合图形为背景,判断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或构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绝对值,直线
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教学目标
(1)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导过程,能用公式来求点线
距离和线线距离。
(2)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认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辩证法思想,培养学生转化知识的能
力。
(4)渗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学生的智慧获得,又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确定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xx
年4月第一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高考考试说明》(20xx
年)
-6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确定依据:由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
(2)难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
确定依据:根据定义进行推导,思路自然,但运算繁琐;用等积法推导,运算
较简单,但思路不自然,学生易被动,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分析“尝试性题组”解题思路可突破难点
(3)关键:实现两个转化。一是将点线距离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是
利用等积法将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顶点的距离。
2.教法
2T发现法:本节课为了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使老师的
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愉快地自觉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练习
“尝试性题组”,引导、启发学生分析、发现、比较、论证等,从而形成完整的数
学模型。
确定依据:
(1)美国教育学家波利亚的教与学三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阶
段渐进性原则。
(2)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2-2教具:多媒体和黑板等传统教具
3.学法
3—1发现法: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学生经过练习、观察、分析、探索等步
骤,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论证后得到一般性结论,形成完整的数学模
型,再运用所得理论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一句话:还课堂以生命力,还学生以活力。
3-2学情:
(1)知识能力状况,本节为两线位置关系的最后一个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已
经系统的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有对两线位置关系的定性认识和对两线相交
的定量认识,为本节推证公式涉及到直线方程、两线垂直、两线交点作好了知识储
备。同时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实质中,用坐标系沟通直线与方程的研究办法,有了初
步认识,数形结合的思想正逐渐趋于成熟。
(2)心理特点:又见“点到直线的距离”(初中已学习定义),学生既熟悉
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询动机由此而生。
(3)生活经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点线距随处可见,怎样将实际问题
数学化,是每个追求成长、追求发展的学生所渴求的一种研究能力。丰富的课堂数
学活动能够让他们真正参与,体验过程,锤炼意志,培养能力。
3-3学具:直尺、三角板
3.教学程序
时,此时又怎样求点A到直线
的距离呢?
生:定性回答
点明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创设“不愤不启,不怫不发”的学习情景。
练习
比较
发现
归纳
讨论
的距离为d
(1)A(2,4)o
:x=3,d=
(2)A(2,4)o
:y=3,d=
(3)A(2,4)o
:xCy=0,d=
尝试性题组告诉学生下手不难,还负责特例检验,从而增强学生参与的信心。
请三个同学上黑板板演
师:请这三位同学分别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生:回答
教学机智:应沉淀为三种思路:一,根据定义转化为定点到垂足的距离;二,
利用等积法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三个顶点之间的距离;三,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
角关系。
视回答的情况,老师进行肯定、修正或补充提问:“还有其他不同的思路
吗”。
说解题思路,一是让学生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二是其求解过程
提示了证明的途径(根据定义或画坐标线时正好交出一个直角三角形)
师:很好,刚才我们解决了定点到特殊直线的距离问题,那么,点P(xO,yO)
到一般直线
:Ax+By+C=O(A,BW0)的距离又怎样求?
教学机智:如学生反应不大,则补充提问:上面三个题的解题思路对这个问题
有启示吗?
生:方案一:根据定义
方案二:根据等积法
方案三:
设置此问,一是使学生的认知由特殊向一般转化,发现可能的方法,二是让学
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生机和乐趣。
师生一起进行比较,锁定方案二进行推证。
“师生共作”体现新型师生观,且//时,又怎样求这两线的距离?
生:计算得线线距离公式
师:板书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平行线间距离公式
“没有新知识,新知识均是旧知识的组合”,创设此问可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反思小结
经验共享
(六分钟)
师:通过以上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知识,能力,情感)。有哪些疑问?谁
能答这些疑问?
生:讨论,回答。
对本节课用到的技能,数学思维方法等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整
体的认识。
共同进步,各取所长。
练习
(五分钟)
P53练习1,2,3
熟练的用公式来求点线距离和线线距离。
再度延伸
(一分钟)
探索其他推导方法
“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4.教学评价
学生完成反思性学习报告,书写要求:
(1)整理知识结构
(2)总结所学到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
(3)总结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发明发现,学习障碍等,说明产生障碍的原因
(4)谈谈你对老师教法的建议和要求。
作用:
(1)通过反思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系统化。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维内化,
知识深化和认知牢固化的一个心理活动过程。
(2)报告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3)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思维障碍,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
自己的教法的满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时调整,及时进行补偿性教学。
5.板书设计
(略)
6.教学的反思总结
心理历练,得意之处,困惑之处,知识的传承发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九」
抛物线焦点性质的探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抛物线焦点的性质”是抛物线的重要性质之一,它是
在学生学习抛物线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的抛物线有关问题的基本工具
之一;本节教材对于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
义。
2教学目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第22页“重视现代教育技
术的运用”中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
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智能图形、快速计算、机器证明、自动求解及人机交互等功
能在数学教学中的巨大潜力,努力探索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
式。设计和组织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数学活动,支持和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
习数学、开展课题研究,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因
此本人在现行高中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上)抛物线这一节内
容为背景材料,以多媒体网络教室为场地,以《几何画板》为教学工具与学习工
具,设计了一堂《抛物线焦点性质的探索》,具体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了解焦点的有关性质;并掌握这些性质的证明方法;体会数
形结合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在解决解析几何题中的指导作用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能够根据条件建立恰
当的数学模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包括量变与质变,常
量与变量,运动与静止)培养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钻研、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在
挫折中成长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通过抛物线焦点性质的
探索及证明,使学生得到数学美和创造美的享受。
3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关键本节安排两节课。
第一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几何画板》探索抛物线的有关性质;
第二节课:证明第一节所得到的有关性质。
重点:
(1)如何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发现抛物线焦点的性质;
(2)如何证明这些性质。
难点;
(1)如何利用《几何画板》探索、发现抛物线焦点的性质;
(2)如何证明这些性质。
二、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学生在网络教室(每人一机),其中装有《几何画板》软件及上课系统,每个
学生的窗口,其他学生及教师都可以通过教师机切换,从而和其他学生交流,也可
以通过网上论坛交流研究结果。
三、网络教学环境设计
学生在网络教室(每人一机)中有几何画板软件,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网络,
自己阅读,下载有关,利用《几何画板》的操作、试验、猜想,通过自己的研究获
得结论,并互相讨论观察到的现象、交流研究结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
4.1使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过程,能够根据条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
型问题1回顾一下抛物线的定义,并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思考用《几何画板》如何
作出焦点在x轴上的抛物线图象。由于创设了一个创作的《几何画板》的窗口及
网络窗口,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得到以上问题的多种作法,以下就其中的一种作法
作为探索、研究抛物线焦点性质的基本图形。
高中数学说课稿「篇十」
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是高中数学课本第册(修)的第章"”的第节内容,高中数学课本
说课稿。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
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的
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
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
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
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最佳效果。
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
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
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
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
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
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
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
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新课教学
反馈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
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
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
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
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
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
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
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
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
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
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
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
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
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
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
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
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
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史上的有关情况。)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
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一这时在设计上最好是有对比性、数
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
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区商务局年度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 窗外作文800字初二【10篇】
- 高级酒店客房上半年工作总结
- 个人季度工作总结范文
- 安全伴我行演讲稿三篇
- 2024年度三方委托校园借款服务合同3篇
- 幼小衔接工作计划
- 2024年度桶装水配送服务与水资源节约利用合同3篇
- 六班幼儿园设计案例
- 《乳及乳制品介绍》课件
- 2024时事政治考试题库(100题)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4》机考参考答案(第1-3套)
- 精神发育迟滞的护理查房
- 调机品管理规定
- 计算机基础认识键盘键盘教程 (课堂PPT)
- SOP作业指导书模板
- 小学科学实验室仪器名称汇总
- 威信旅行社团体报价单
-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报告(共37页)
- 企业绩效考核大全设计包装人员绩效考核
- TPRI设计常用模块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